家庭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核心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核心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篇(2)

2、它本着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精神,揭示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及家长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指导和协助家庭教育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家庭教育学发展:

篇(3)

1.娇宠

时下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家被视为掌上明珠,衣食住行无不讲究,招之即来的物质享受不仅让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而且会使孩子淡化劳动观念,丧失承受挫折的意志。家长对孩子错误的行为的包庇则会使孩子难辨是非,我行我素,容易误入

歧途。

2.苛求

“望子成龙”,人之常情。有些父母为了子女将来能有出息,不惜血本买钢琴,或请家庭教师,或为孩子定出很高的学习计划;有的还恪守“棍棒底下出人才”的古训,孩子成绩不好就要受皮肉之苦。如此令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的时空受限,心理压抑,甚至酿成离家出走或自杀的悲剧。这种对子女期望过高近于苛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3.放纵

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吸烟、喝酒、打麻将,无视子女的现在与未来,当孩子在习惯、爱好上出现偏差时,又不能对其进行健康的教育,听之任之,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也有的是地域偏僻对其子女任其自然,成为孩子成才的困难因素。

二、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

家庭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它是着眼未来,着眼下一代的教育。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1.要提高认识

社会要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家长们认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性情、品行、知识等都直接从父母那里受到熏陶和影响,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对孩子智力开发、品德的培养、意识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伴随一个人成长的长期性的家庭教育则是他完善人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2.要讲究方法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生活中处处言传身教。要找机会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教育原则,如:因材施教原则、循环渐进原则、正面教育与批评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等,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坚韧的个性、良好的品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克服封建家长制的做法,紧跟当前的教育形势,培养出适应于现代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3.要注意协调

篇(4)

家庭教育是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的对子女进行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庭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家庭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就使得当今家庭教育有了相应的优势和不足。

1、当今家庭教育的优势。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息时间的增多,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当今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由于人们教育意识的增强,许多家庭把子女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使家庭教育在理念上有了保障,在许多方面优先考虑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使家庭教育质量得以改善。现代不少家长注重学习教育方法,努力用现代方法教育孩子。如早期教育、特长培养等在家庭教育中已成热门。许多家长都在用自己已有的或现学的知识培养孩子,有的本身就起到了家庭教师的作用。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孩子少,家长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现在不少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检查和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也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沟通。

再次,比较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孩子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使家庭教育有了保障。请家教、参加各种辅导班,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孩子在家庭受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等特点,都是值得去把握的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

家庭教育的这些优势,使现代孩子程度不同的有了相应的优点。如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等。

2、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尽管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优势,但如不善于利用和适度把握,也会使孩子在心理、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跟现在及未来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为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协作奉献精神;生活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勤俭朴实的作风;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怯懦脆弱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孩子的缺点或不足,不如说是我们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失误。

首先,教育观念落后。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而是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按自己的意志培养孩子。结果家长花尽心力,孩子却迷失了自己。这也难怪孩子没有理想报负,不努力。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为谁活着。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却没有正确的人才观,认为高分上好学校将来就能成才,所以把精力都花在孩子的学习上而不顾其它方面。结果孩子或是由于压力过重或是单纯追求高分而出现其它方面的问题。

其次,教育方法的偏差。现在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还出在我们的教育方法上,这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关爱态度上。有的对孩子过度重视,家中的一切活动围着孩子转。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不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吗?对孩子过度服务,不少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服务。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道能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吗?给孩子过度的物质享受,能指望孩子去艰苦奋斗吗?对孩子过度迁就,有错不纠,唯恐孩子受委屈。这样能磨练出孩子坚强性格吗?对孩子过度保护,把孩子禁锢在家里,生怕孩子在外面学坏、吃亏,能养成孩子的协作精神吗?

二、家庭教育的目标

根据目前我国孩子的具体情况,当今家庭教育首先要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创造精神和责任心上下功夫。

1、让孩子学会生存。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会生存体现在学会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人类来讲,现在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人的脂肪长了许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去自谋生路。我们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基本意义就在于:让孩子知道怎样防御有害因素而保护自己。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促使孩子学会生存,首先要改变过度保护的养育方法,从生活指导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进而让孩子学习调解自身与自然地关系,培养适应、保护改造环境的能力,也可以有意创造一些困苦,让孩子践行生存的本领。

学会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人作为社会的人,要学会在人群中生活的技能,还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本领。这既要通过系统的书本学习,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纷纭复杂,书呆式的人已不适应现社会的生存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社会适应能力在孩子身上还比较匮缺。他们较多地活动在亲情血缘关系中,过多地接受着别人的主动奉献,所以他们很难摆正自己在人群中位置,替别人着想的意识不强,不会应付各种复杂的关系,人际相容性差,便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的涵义更为广泛,知识含量加大,竞争色彩更浓,要让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必须让他们学会更广泛的学习生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生存的智慧。为此,家庭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这可从家庭成员开始,让孩子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家长也可以适时把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告诉孩子。进而让孩子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让孩子在学会接受别人的给予时要考虑向别人奉献,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考虑他人的利益。家长在这方面要做出榜样,也可以把这方面的想法和经验经常地讲给孩子听。同时要扩大孩子的交往面,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懂得和学会做人的原则,在社会学意义上规范自己的言行。

2、让孩子学会创造。如果说学会生存是人存在的基础,那么学会创造就是人发展的手段。人类的创造使世界日新月异,而人在今天这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不会创造讲寸步难行。我们传统的以及现行的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大都是听话的孩子。特别是应试教育,使孩子被一大堆要记要背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少有自由活动和思考的时间。这些都严重地抑制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不少人都意识这个问题,并努力寻找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途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为孩子越小好奇心越强,思维的局限性越小,想象力越丰富,保护和发展孩子这些可贵的创造萌芽,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3、让孩子学会负责。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多是从学会做事方面考虑的,而学会负责侧重于学会做人的角度,也属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范畴。我们之所以强调学会负责是因为我们孩子的责任感匮竭。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是生来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很少有负责的意识,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活着是对家人的“恩典”。

人们呼唤责任,然而负责也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从这一点讲,家长不能一味任劳任怨,如自己病了要接受孩子的关照,家里有了困难,要让孩子适应分担。总之,要从家庭小事做起,增强孩子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对家庭的要求

篇(5)

莎士比亚曾说:“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觉察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育已很难将它转移及改变。”这句话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兆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恰逢时期,他们的文化涵养相对来讲都比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认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填鸭式”教育

现在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由父母亲自抚养,这些父母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意识到了生活的沉重压力,他们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孩子才能在将来生活得更好。他们慷慨解囊,今天为自己的孩子报了电子琴班,明天报了美术班,后天报了舞蹈班等,从来不考虑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就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家长很难与孩子再有沟通的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二)“溺爱姑息型”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中国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子女当成了宝贝疙瘩,孩子在家中便是“小皇帝”或“小公主”,是大人们的中心轴。这些孩子长期以来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坏习惯很难改变,势必会妨碍孩子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家长则不注重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的培养,父母对孩子是毫无原则的大包大揽。这让这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依赖心理,极易走向极端,对自己的失误和别人的过失难以宽容,爱钻牛角尖,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所措,缺乏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奉行棍棒式”教育

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缺乏合理性,对待自己的子女简单粗暴,信服“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进行责骂、殴打。打骂过后又不知道给孩子进行开导教育。有些孩子甚至和一些社会上坐在一起喝酒、抽烟,最终走上歧途。

(四)“保护型”教育

现在有些家长将对孩子的教育看得十分重要。他们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帮助,从来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在家读书、写字。即使在假期,这些孩子也只是在家闲得无聊看电视、玩游戏,没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种被保护起来的孩子,就极易形成好吃懒做,害怕吃苦受累的恶习。到头来,家长后悔莫及。

基于以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实施以下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

从教育的方法来讲,“填鸭式”的教育、父母的大包大揽,远不如将智慧科学地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应该注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满足。家长过快或过早将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父母的这种做法是欠考虑的,是缺乏科学合理性的。现在的父母都迫切希望孩子表现突出,最好是让父母感觉自豪,其实父母应当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开口要求,并允许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宠子必害子,这话一点都不假,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父母不会调教自己的孩子,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路。再者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缺乏是非观念和人生经验,必须有亲人给与正确的引导,才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发挥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孩子在取得进步时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改变他们被溺爱姑息留下的坏习惯。使他们树立自信,消除长期以来造成的孤僻、自卑的阴影,在正确的引导下判断是非,自己选择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

(三)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造就无数个卓越的天才和众多的伟人。家庭教育的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小的方面来讲,则会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扮演家长的角色,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的、守旧的那种教育方式在现在已无用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反对过分的方法,特别是家长觉得我说的就是正确的,不允许孩子反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教育孩子不能用恐吓,用恐吓约束孩子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所以不要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实行棍棒教育。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也要有一定的训斥。但要注意:①痛斥孩子的必须是孩子敬重或爱慕的人,他们才能细细体味训斥的话,才有可能收到警钟长鸣的效果;②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很有灵气,都是有血性、有志气的对于要强的孩子,训斥有时产生激发上进的作用,但如果孩子不是特别要强的那一类,则不要训斥,免得再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合理正确。

篇(6)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和个别方面上来说,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学校学校教育还重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家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看些什么,给孩子教些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犯了错误、学习成绩不佳或下降、不听父母的管教等行为出现时,有些父母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生气发火,轻则责备训斥,重则打骂、体罚等。还有的时候,家长因在单位工作不顺利,遇到烦心事,受到领导批评,与同事发生争执;在家中夫妻发生矛盾,身体不适生病等,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端地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样一来,却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了祸根。

专家研究表明:当父母因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发脾气、使性子,不仅会使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消极的应激状态,还会使亲子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疏远父母,编造谎言蒙骗家长。

二、家庭教育方法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天性。在所有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坚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彷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做到:

1.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2.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与伤心。

3.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的批评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理由,把握好尺寸与分量,孩子是会接受的。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12到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朋友相处。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方式,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恰当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庭的教育艺术

只有情感上沟通了,心理上才能相容。家长和孩子要经常采取个别交谈或家庭会议形式的沟通思想。多听孩子谈话,要恭恭敬敬地倾听,有不同看法,要进行平等讨论,不可强制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

1.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①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②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③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们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

2.言语要切合实际,合情合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对社会问题的评论要一分为二地。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唯物辩证地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的思想方法。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四、做好家长的角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能做到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亲密的战友,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个能接受批评教育的受教育者,并且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有“四心”即:细心、耐心、决心、恒心。那么这样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就会做得很成功。

(一)成功的领导者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首先是做一名很好的领导者。肯定地说,家长不能等同于朋友,因为在某些场合下,朋友不能对孩子有太过于直接的批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引导性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有自己的角色了,要注意把孩子的缺点给指出来,并让他去改正,而不是姑息纵容。在这一点上,家长们还要注意,不能手软,不能拖。

篇(7)

在中国,尚有残留的封建家长制―――给儿童很少的选择权;一切由父母包办代替;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不正确做法: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或许终身都会后悔不已。那就是,我的孩子读小学期间,一开始上学,我就主动为她选择了在当地最好的一所学校,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都发展得很不错。由于我自身就是教师,所以,孩子的老师当然也很重视,孩子的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可是,由于我工作变动,调到了城里,应该说在当时与那个学校相差不是很大,结果,就听了一些老师的建议,在本校读更好照顾,于是,就主动为她转学,现在都还想得起,我孩子当时很不情愿,哭得很伤心,但我根本不顾忌她的感受,强行就转到我校来了。似乎每天大多时间看着她,心里就放心了,怕她背不起书包,就帮她背;看她鞋带散了,就帮她系上;见她来不及收拾书包,就帮她整理,从不让她做家务,哪怕是很轻巧的事,甚至连她刷牙时都帮她把牙膏挤在牙刷上,总认为是帮她节约时间。现在,我进行了家庭教育培训,深深地懂得了,其实,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身体也在变化,心理渐趋成熟,具有较强烈的成人感,能主动地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能力,往往喜欢自己拿主意,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艰辛,从小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吃苦”精神,还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空间。

二、给孩子困难和挫折

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含在嘴里怕化,拿在手里怕掉”,走路担心被车撞・・・・・・试想,哪个父母能永远跟随在孩子身边。而联系自己实际,内心充满了惭愧。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的确做了很多荒唐之事。现在,我已深刻认识到了:其实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孩子有所要求,有所约束,让他们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是可以满足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欲望有所限制、约束,才能使孩子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面对困难不屈服,并善于把挫折和困难变为一种挑战,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所以,我们应有意识的给孩子设计坎坷道路,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磨炼他们的意志,开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

三、给孩子真心

篇(8)

随着“减负”的推行,学生书包的重量在减轻,各类作业在减少,在校时间在减短,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问题也由此而生,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乃至逃学去网吧,令家长担心不已。

为了让孩子没有时间接触这些,家长不自觉成了“减负”运动中的阻力。他们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课、兴趣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给孩子做,以此来控制孩子。有个学生曾经向我诉苦,说他在家除了要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应付爸妈规定的三套语文试卷、两套数学试卷。家长上有政策,孩子下有对策。这位学生在家便先完成爸妈布置的作业,应付其检查,老师那边再想其他办法。结果他的作业由迟交,到不交,后来上课时都不敢正视我,整天忧心忡忡,成绩下降很快。

家长这样做,害处显而易见。

首先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繁重的作业令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习成了负担,孩子就可能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

其次,束缚孩子身心。在孩子的天地里,他们想做、想看、想说的没有机会去实现,智力怎能发挥。给予孩子自由时间,教会孩子支配时间,扩展学习内容,让知识本身产生强烈吸引力,是家长当务之急。

二、家长为孩子辅导、检查家庭作业。

许多家长觉得辅导孩子学习、检查孩子家庭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不曾想过,这样做可能会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认识的一个家长,从孩子一入学起,就对孩子采取“三不政策”,即对孩子的作业坚持不辅导、不检查、不负责。目的是迫使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有些家长喜欢陪孩子一起做作业,甚至一题一题给孩子讲解,这样做出来的作业,有多少属于孩子自己的思考?还有些家长帮孩子检查作业,他们是否想过,这样容易助长孩子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心态,还可能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不会不要紧,回家问爸爸妈妈。我的孩子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对错还得由家长负责。有一次,孩子作业没有得满分,一到家,他就对我说:“妈妈你害苦我了,我的作业错了,老师还罚抄三遍。”我后来改变了教育方式,对我的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做完作业自己可以检查。”从此孩子的责任心强了,作业不再依赖我。

篇(9)

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而不是一味的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不是尊重,是溺爱;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我接触了各色各样的孩子,也去解决了很多孩子的问题,由此总结出孩子们会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自己的解决意见:

第一类:精力过剩型。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二类:注意力不集中型。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陪他学。”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能完成;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孩子看着对方的脸听;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学校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第三类: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小轿车、要用高级用品。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长自己都要以身作则,生活有品位却不张扬,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可以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篇(10)

首先,注重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要提高道德素质,家长自身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进步。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方面就不太重视,甚至认为无关紧要,这种想法很普遍。试想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如果长大后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领导,不热爱祖国,那还能是个人才吗?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教师,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不要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往往是在家里表现的,有些父母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情绪,对孩子的教育是很不好的。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说一套,自己实际做的是另一套,孩子都很聪明,他们能够识别真假。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家长就应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对我儿子的教育过程中,我就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我觉得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其次,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自信才能创新,才能战胜困难。现在有许多孩子缺少自信,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关心和爱护,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这不相信,那不放心。我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开始也是这样,但我发现孩子在小学时自信心不强,就进行了反思,也阅读了很多这一方面的书籍,终于想明白了,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有自信吗?为了要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我决定要转变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他的自信和能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遭受挫折的时候,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都及时地给予鼓励。慢慢地我觉得儿子长大了,成熟了,在上高中期间担任三年班长,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表扬,还被评为了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实践证明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孩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当然,家长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第三,注重教育的平等性。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作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家庭生活里一切责任、荣誉、悲伤、喜悦,家长都可以和孩子分享。当儿子高中时,我有什么事情经常和儿子谈谈,有时儿子还真能帮我想出一些我想不到的主意,当儿子有什么事时,不管是喜悦或忧伤,也会主动向我和他爸爸倾述。这让我觉得作儿子的朋友真好。

上一篇: 节能工作方案 下一篇: 班级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