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二维机械绘图、二维平面图像处理、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知识,掌握二维平面绘图、三维效果图绘制、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能力,能从事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调查情况
(一)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适应性,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1、就业对口率分析
2011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系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家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设计、模具设计及网站设计等方面,对口率较高。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公司,这也符合本专业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
从就业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地潍坊、及济南、青岛、淄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2、薪酬待遇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月薪在1000-2000元的占68%,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27%,3000元以上的占5%。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访问,对于刚毕业1-2年的学生来讲,目前的薪酬水平基本符合学生的期望值。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增加及职称的上升,学生普遍看好未来的升职加薪。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总结
根据对近几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就业具有如下特点:
1、就业率高、专业对口
统计显示,本专业的就业率为100%。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高、能吃苦耐劳、相对本科生薪资水平低,受到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欢迎。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符合当前企业要求,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对口就业。
2、薪资起点低、上升空间大
根据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集中在月薪1000—2000元的水平,与高职其他专业基本持平,但比本科毕业生低。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大部分毕业生能很快熟悉行业特点,积累经验,上升空间比较大。
3、稳定性较低
薪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等特点,使得一部分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稳定性较差。
三、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完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的软件比较多,更新换代较快,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同时加大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单位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要多列举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时下最流行的技术,有方向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适应本企业的学生,减少双方的磨合时间,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析当下的宏观就业形势,介绍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与要求,面试技巧与注意事项,择业的要素和优先次序等,通过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人事干部、中介机构经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就业、从业、创业的艰苦经历和成功经验等;利用中介机构和媒体推荐,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毕业生的特点特长等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实习就业和定单培养提高就业率,根据与企业达成的协议,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实习实训时,实现预就业,通过与有意向性的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期满,达到毕业标准,到原定企业参加工作。
参考文献: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9],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工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中展开主要基于3大方面内容,它们按照内容及性质被划分为文本、生物以及医学图像信息。以传统患者病历文本来说,它已经被当前的电子病历(Coumputer-basedPatientRecord,CPR)所取代,令医院综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管理转型,实现了医院服务与管理内容的不断优化,也让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成为可能。
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
1.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概述
所谓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它所构建的就是一套基于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全方位技术功能体系,它能够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与快速发展,也能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例如在临床医学研究、科研教学发展、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审计监察等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所设计的技术类型及内容偏多,随着近几年新医改进程背景下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像HIS、PACS、LIS系统等等也纷纷为医疗电子信息数据统计、医疗临床服务、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2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应用作用
医院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就涵盖和贯穿了三大体系:由医务人员、医疗保障人员以及病患所组成的人员体系;由药品、医疗器械包括各种消耗品所组成的物质体系;以医疗、教学、科研、后勤、人才培养活动与周边环境变化所组成的信息体系。这其中的前两种体系为医院运行的主体体系,它们可以被称之为有效流动体系,有效流动体系必须畅通,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应用过程才能更加顺畅,而信息流必须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才能实现畅通有序展开,保证信息的有序流动,最终推动信息的有形流动过程。为了确保医院中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实现最优配置,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所要体现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3方面[1]。第一,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基础功能作用,它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并配合现代化管理理论,实现了对医院内部各项工作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决策,为医院所有管理活动争取最大利益,并同时阐明管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第二,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有效控制工作的作用,辅助医院来完成各方面规定与任务目标,确保院内医疗、科研、教学等等环节都能完全按照标准规章制度来实施,成为医院信息运转与控制过程的主要载体工具,帮助医院实现信息的反馈与调节控制。第三,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推动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特征,例如当前的HIS、物联网、电子病历管理、医疗保险、PACS影像存储与传输等等分支系统都是针对医院所开展的科研管理工作,它们发展快速,体现出了一定的医疗服务普适性,对医院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的应用方法探析
某医院是地区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近年来最新提出了全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希望集中力量,为医院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体系,完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目标,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并获得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
2.1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
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即面向全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数字化医院,它的整体规划主要包含以下4步骤。首先,要实现以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为主的临床医生职能工作站、检查系统,包括检验联机、手术、血库、膳食等分系统管理站,并通过HIS技术系统来确立病人信息管理中心在医院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影像网络,基于医院医疗信息中的80%影像信息记录来实现对院内的无片化管理,这也为数字化医院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医院主要利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中的PACS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与卫星通信带宽,通过这两项来提高医院整体的远程会诊质量[3]。最后,基于医院外科手术过程与临床监护信息管理来实现数据远程传输与共享,该技术能够对病患进行远程监护,包括针对实习人才及新入院医生的远程指导教学,体现医院本身的附属教学特性。心电监护系统就是这样一套能够实现手术过程监督与研究的先进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除此之外,该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分支项目还有许多,它们主要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与实施进行有机规划,明确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例如经费预算、软硬件规划与人才建设等等,希望从电子科技技术与制度双重层面上保证医院未来现代化建设管理进程[4]。
2.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应用方法
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就是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技术,它是当前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该院的CT、MR等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医疗管理人员解决对医学图像的显示、获取、传送与管理问题,做到全程无胶片化管理。可以说,PACS系统与HIS系统是当前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共享接口,它还能帮助该院与其他医院形成信息系统联系,优化远程医疗功能[5]。具体来讲,该医院通过PACS发展模式来构建小规模mini-PACS以及PartialPACS,配合DICOM3.0标准设备接口来将所记录的数字化影像成像传输到网络上,实现基于该院影像部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该院也通过B/S与WWW技术来制作示教式PACS系统,辅助各个科室进行非医学影像诊断浏览操作,满足院内诸如CT、超声、X光线和MRI的医学影像,这也是该院内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图像分配IHIDS系统的基本雏形。再一方面,PACS模式也与不同传输速率相互组合,为医院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型的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RIS,该系统按照功能主要被划分为4个服务类型[6]:第一类为低速、窄带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PSTN公共电话网络为基础,配合路由器与多媒体PC平台相连,为医院医疗服务提供CT、静态超声波、MR等中低分辨率医学影像的远程会诊服务。第二类为中速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DSLAM及ISDN为骨干,基于高分辨率监视器图形工作站,配备高传输速率进行图像信息传输,为患者提供X线片与动态超声心动图与CT心血管图像远程会诊服务内容[7]。第三类是以高频宽带为主的高速远程放射信息系统,它主要采用卫星线路、E1电信专用线以及ATM来实现1Mbps以上的平均传输速度,为动态医学影像会诊与远程医学领域提供有机远程信息服务内容。再一方面,PACS也与该医院电信信息工程系统中的HIS及RIS联动,组建个人健康档案卡,面向医院外界提供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实现各种系统分支技术有效交叉,保证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基本实现了结合实际,基于模块化结构与高新技术来满足当前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要求,实现了对医务人才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不浪费一点资源[8]。第四类为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HIS系统整合来管理财务系统与人事系统,形成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共享机制,强化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工作。在该过程中,还支持医院日常管理数据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对各个病区进行小组收支项目调查,最终细化为最小核算单元,基于智能化、人性化功能来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绩效工资。详细来说,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有两个,核算医院管理进程中的各项成本,主要以医院出院病历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再结合医院实际状况来得出整体管理成本;另外一项就是授权控制技术,它也是医院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主要管理技术,它通过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数据来进行医院内部工作总量及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分析,最终提升管理数据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总结
就当前现有技术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大,它基本满足了医院医疗服务与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化流程操作需求,强化了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发挥与人才能力的有机培养,使得当前医院走上了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与高水平化的电子信息化发展道路。
作者:超 曹文燕 单位:第371医院信息科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树明.试析医院信息工程的总体规划与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5(4):247-247.
[2]陈武.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5(13):145-146.
[3]李响.医院信息工程的维护管理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412.
[4]陈武.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5(13):145-146.
[5]共话智慧医院新航路--记“2014年温州市医学会医院信息工程学分会学术年会暨计算机工程师培训会议”[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4(9):29-2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68-03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的激增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高等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模式。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毛坯”,而应该是具备现代工程意识、熟悉工程背景与环境、掌握最新工程知识与技术、具备工程方案择优和创造性实施能力、主动适应现代工程建设及发展需求的“现代工程师”[1]。
据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规模超过1.3万亿元,2011年达到1.8万亿元,2012年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占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分析认为,随着国内行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将持续上升,软件服务业也将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面对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变得至关重要。
江苏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其前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专业,从开设之初就明确,软件行业需要的是工程型人才,不能照搬传统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转变培养观念,加快培养国内软件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因此,确立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服务定位为:依托长三角地域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并与省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为江苏省信息化建设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软件工程学科的工程教育特色
所谓工程意识,即工程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事工程设计与研究、工程制造或工程管理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等,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工程技术问题,迅速作出现场处理,最大化地实现预期效益和客户价值。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3]。
对于软件工程学科来说,工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分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维护,乃至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业务分析能力、设计实现能力、现场实施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等,这些能力与素质都属于“工程意识”。软件工程师使用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是最成熟的技术来开发最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软件产品,它能经得起用户和市场的考验[4]。机器的运行要靠稳定的程序,环境稍微复杂一点,实验室里运行良好的程序,在现场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设计软件产品必须能够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并充分预测到障碍、缺陷存在的概率。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将最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当前的实用新技术教给学生。因此,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如何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的平衡,工程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培养过程始终。
二、软件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分析
软件产品越来越多地定义为企业有规模地脱颖而出及其有效竞争的能力。这就需要结合各方面具有互补能力和技能的利益干系人的努力[5]。
(1)从软件获得价值的客户和企业所有者。
(2)定义业务流程和解决方案蓝图的系统架构师。
(3)创造满意用户体验的设计人员。
(4)实现软件功能的开发人员。
(5)确保达到软件预期质量要求的测试人员。
(6)部署、操作并支持软件服务的实施人员。
(7)负责端到端交付周期内整体效能的项目经理。
软件工程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上述(2)―(7)中角色的某一个。因此,他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可以描述为[6]:(1)了解和阐述客户所面临的问题。(2)构想可能的解决方案。(3)有说服力的客户价值定位。(4)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实施与解决。(5)快速、可信赖的回答。(6)整合团队的能力,实现客户的价值。
三、面向工程需求的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学院提出以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软件工程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基础理论、创新工程和应用实践为主干,建立分层次、分阶段、体现工程教育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
(1)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2)产学研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机制。
(3)实训项目为核心的工程实践环节。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多层次的课程设置规划。
重点结合竞赛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讨基于工程意识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以创新实践基地为基础,构建专业性的学生创新应用实践平台。以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项目为载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7],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四、竞赛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特点与作用
科技活动通常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创新活动[8]。建立软件工程竞赛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涵盖了计算机技术各应用领域的大部分专业知识;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则依据学生的专业与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实施科技活动,促进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组织架构多元化
基地架构建立在学院层面上,通过选拔相关专业优秀学生进行团队组合,以“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以及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创造至少一件完整的软件作品。
指导教师依托软件工程系现有的师资力量,并逐步引入合作软件企业的工程师、项目经理的参与,组成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
作为改革试点,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凡是符合下述条件:(1)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2)申请校级以上本科生创新计划,(3)参与教师科研项目;(4)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都能获得创新学分并计入其第二课堂学分,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管理架构自主化
大学生科协领导下的计算机协会是创新基地的骨干力量,是学院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协会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
基地成员的选拔,一方面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另一方面,则通过计算机协会的宣传、学生间的交流,吸引学生参与到基地的活动中来。
基地日常管理以计算机协会为主体,建立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常规学习活动,并自主选举小组负责人以协助教师管理团队事务。常规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培训讲座、在线指导与答疑、校内竞赛、以实训项目为导向的专业知识归纳与总结、专场学术报告、企业交流等。
学生管理则根据一至三年级的不同学生群进行分类,一年级的学生以教师引导式、学长带动式学习为主,使学生由灌输式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自发式主动学习,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二、三年级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团队组队,参加竞赛或科研项目。
(三)竞赛团队和科研团队培训多元化
所有基地成员都必须参加算法知识培训。经过基础培训后,进行参赛选手的选拔和竞赛团队的分组建设。进入竞赛团队的学生,分成C/C++和Java两个方向。除定期通过基地指导教师进行深化培训外,还会根据竞赛的最新要求展开赛前针对性训练。
毋庸置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专家博客的兴起,新一代软件工程师的成长也变得相对轻松。老一代软件工程师在开始编程时,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失败和尝试上,很多尝试都围绕在空间、时间、可靠性以及如何寻找最佳的折中点上。而新一代软件工程师的编程角度则有所改变,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CSDN等专家博客,在前辈们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此,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断失败、不断尝试、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是快速成长并取得进步的最佳途径。
此外,目前的竞赛题目除了考查学生的算法思维以外,对于开发环境的基本搭建和运行调试也属于考查范围,因此竞赛的训练离不开日常实训项目和科研项目的训练。经过全方位的培训后,竞赛团队开始参加专业程序设计竞赛。
科研团队,一方面,组织学生申报校级以上本科生创新计划。创新计划项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本质,并运用强有力的逻辑进行思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9]。另一方面,接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业级应用项目。一个软件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对于开发人员的能力需求是不一样的。高年级学生可以担负需求分析、项目建模、过程管理、进度控制等任务;低年级学生则从编码和测试阶段入手,熟悉开发流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按照目前使用的实用新技术,科研团队分成Java、.Net、Php、富客户端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等五个方向。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类科研活动,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竞争精神得到全面提升。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师资队伍建设
贯彻工程意识的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的良好运作,都离不开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则为其提供了最佳保障机制[10]。
从三年级开始的校内软件项目实训,要求从需求分析阶段到软件测试阶段都要按照软件开发真实的流程进行。四年级上学期,引入软件企业提供的实训项目,由教师、企业开发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以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为例,实施5个学分、8个教学周的项目实训。内容包括:2个教学周的专业知识补齐,3个教学周的企业开发框架学习,以及3个教学周的利用框架进行项目开发,并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检验实训效果。在与苏州高博教育的合作中,除进行项目实训以外,还聘请企业一线项目经理担当软件创业团队赛的顾问。通过现场和在线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还有: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无锡ETC实训基地、NIIT张家港软件和服务外包学院等。
四年级下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铺垫。这就决定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尽可能来源于生产或管理实际。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合作企业实习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训练实战能力,并同步完成毕业设计。
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博士柔性进驻企业。一方面在企业一线见习性地从事专业技术实践,熟悉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流程,还可以根据企业用人的实际标准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结合博士自身在科研领域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申请科研项目,达到双赢互惠的目的。
五、软件工程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成效与展望
近年来,软件工程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先后成功举办并参加了校区程序设计大赛、校级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和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获得全国二等奖1人次,全国三等奖2人次,全国优秀奖1人次;江苏省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4人次,优秀奖8人次;共计31个奖项,并获得了“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江苏赛区优胜学校奖。
竞赛型创新实践基地的开展,为学生构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实战训练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和统计,在已经毕业的软件方向的近300名毕业生中,已有近1/3毕业生成长为软件工程师、项目组长、资深软件工程师、系统架构师,正在服务于张家港地方经济,服务于江苏省信息化建设,服务于长三角地区。不仅推进了江苏科技大学在本专业领域的知名度,也为校企合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创新实践基地的活动还是以参加各类程序设计竞赛为主,随着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将逐步过渡到以竞赛和科研为目标的综合型创新实践基地。为此,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完善:(1)教师队伍建设:基地需要一批工程能力强、项目经验丰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2)校区政策倾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应给予适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3)配套奖励政策:为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基地的活动中来,要制定配套奖励政策;(4)实践效果评价的细化:要从本科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去五年,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体系、校企深度合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努力,将为今后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宝玺.论工程意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9).
[2]陶永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3]左延红,张克仁.工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J].高等建筑教育,2010,(2).
[4]蒋家平,王磊.工程意识应贯穿软件人才培养过程的始
终[N].中国青年报,2012-04-18.
[5]敏捷开发与应用生命周期管理[EB/OL].http://mic-
/visualstudio/11/zh-cn/products/alm.
[6]王燕青.智慧“软”实力,成长源动力[C]//第三届“蓝桥
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研讨会,
2012.
[7]叶旭,刘洁.加强竞赛型基地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8]谢春.工程教育创新型学科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12,(3).
[9]杜龙兵,徐书克.浅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J].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92-3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愈加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几年的借鉴、探索、研究和实践,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更换工作的比例高达74%;69.2%的应届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而求职意向调查表明,55.29%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国营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仅10.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28.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基本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普遍欠缺的能力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是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可见,以指导学生优质就业和以帮助用人单位塑造适合人才为导向的新时代职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高职院校尚未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表现
高职院校学生尚未实现更高职业就业和没有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就业观念指导不当、行政化指导、缺乏个性化分类指导、指导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一)就业观念指导不当,没有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诚信
应届毕业生更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亦不够端正。多数学生认为工作不过是为了赚钱糊口,持有“不开心就可以不做,遇到挫折就可以退缩,家里有钱养活自己也可以不工作等”错误观点。部分应届毕业生很难适应工作环境,不能有效调节工作压力,难以控制负面情绪的爆发,不仅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还严重影响他人。在本人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和工作选择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一次在就业指导课的随机调查发现,60%的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性。这种情况的产生和学校就业指导上存在的就业观念知道不当是分不开的。
(二)行政化指导倾向强烈,缺乏柔性引导
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应该坚持柔性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业指导更多强调的是条条框框,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或不应该这样,造成部分同学出现反对和厌恶情绪,没有起到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三)缺乏个性化分类指导,指导失去目的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形式而言,大部分实施的是大课堂授课这一形式,缺少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之需求往往会由于其所学专业、自身年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展现出比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就业指导明显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发展需要。就我个人工作情况来看,很少高校采取一对一形式的个性分类指导,目前的群体式辅导在指导思路上、指导效果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造成指导失效。
(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不高,造成指导乏力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较快,从数量上判断,基本上具备师资条件,但是从质量上来看,专业化的水平还不够高,大多尚处在专业化起步阶段上,甚至一些院校有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情况存在。一些就业指导人员完全依靠以往的个人经验来进行指导,不管是对就业信息的全面掌握上,还是对专业就业指导理论的深入研究上,均难以满足大学生们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在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谈话中发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相差无几,教师来源渠道雷同,指导方式和指导手段相同,造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质量的普遍不高。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开展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发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如片面追求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而轻视单位用人指导,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等。笔者将从这四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一)学校的职业指导往往追求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片面追求就业数量,即就业率。认为达到充分就业(就业率100%),即完成就业指导的目的,却往往忽视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问题。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的综合指标,包括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工作的稳定率、专业的对口率等指标衡量)、和就业的岗位特点(起薪水平、工作环境等指标衡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专业技能无法凸显、起薪水平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就业质量亟待提高,否则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将出现瓶颈问题。比如在就业情况统计中,一本二本院校的就业率甚至不及高职院校,这是否就说明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好与一本二本院校,毕业质量高于其他高校?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就业结构、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远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这客观上说明,高职院校单纯追求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职业,人为降低了职业指导的要求。
(二)职业指导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轻视对单位用人指导
职业指导强调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大对象主体,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以学生为指导主体,以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工作为己任,却往往轻视了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忽略用人单位的指导需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单位用人指导工作的脱节,是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人才进而不能实现人尽其才,以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影响职业发展的主要成因之一。
(三)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高职院校专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甚少,现有的职业指导队伍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辅导员兼职。而有些辅导员是从学校毕业即步入学校工作,不仅缺乏社会经验,更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用人单位也无法给予有效的指导意见。
(四)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形式单一,常见形式有职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其中以职业指导课为主。通过职业指导课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灌输,而知识并未有效转化成毕业生求职能力,或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职业指导意义不大。同时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一方面缺乏针对学生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缺乏针对不同群体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即无法实现分层次群体性职业指导。
三、实现高职院校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实践做法
如何实现高职院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即如何提升应届毕业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应届毕业生环境适应力、公平竞争意识、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等,笔者认为要从职业教育、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面着手,树立全新的职业指导理念,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含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三者关联性图示如下图:
职业教育(含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三者关联性可以概括为业教育、用人单位和学生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职业教育的功能要更为突出,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指导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觉得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职业教育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强化职业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兴趣
强化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是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基础工作。以下将从增强师资队伍力量与健全职业指导体系同步,培养专业技能与培养职业兴趣并重两个维度阐述。
1.增强师资队伍力量与健全职业指导体系同步
首先,加大对职业指导老师的培训力度,使高职院校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接受专业、系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教学方法的指导,并可考虑把诸如“职业指导师”或“就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作为上岗或考核标准,有利于提升职业指导队伍的实力;其次,明确职业指导工作并非专属于职业指导老师,而是包括专任教师、辅导员在内的全体高职教育者,都应积极发挥职业指导作用,时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教育应该重点关注职业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在大一下学期,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发现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结合专业特长,特定培养1-2个职业技能。如某同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其口才并不好,也不善于交际,但其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可以发挥其优势,重点培养其文案策划能力,工作定向于策划方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大知识技能储备,如发现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无法匹配,则利用自身的储备知识和技能,重新定位。
(二)以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为重点,注意合作模式多样化
目前,用人单位(以企业居多)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不高、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亦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建立企业档案制度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抓准企业用人时机和需求,为企业塑造并提供适合的人才,促进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1.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提供固定实习岗位
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特点推荐职业兴趣相匹配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另一方面,企业在不影响自身经营前提下,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情况,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实习岗位。如,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提供短期实践岗位(寒暑假)、大三学生提供中期实习岗位(毕业前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并可在短期实践岗上选择适合的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采取订单班模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毕业时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稳定性。
2.建立企业档案制度,定期推介适合的学生
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原理,划定区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为目标客户,建立企业档案制度。跟踪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包括人才的数量、结构、职业素质及能力要求等,定期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请企业到学校开展宣讲和岗位介绍,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及时更新企业人才需求,推介适合的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就业,真正架起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双重作用。
(三)以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开展多元化指导
除强化职业基础教育、培养职业兴趣、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外,多元化的职业指导必不可少。如开展多层次群体性职业指导,成立职业指导咨询室进行一对一指导,做好一级预防工作等。
1.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
首先,将高职院校学生,按照职业兴趣相似性或所学专业相关性进行群体性划分,定期针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开展群体性职业指导,根据不同群体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征不同,聘请相关的企业经理或专家讲座,如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同学主要以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度和了解将来可能从事行业的需求特征为主,重点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知识技能储备、能力要求等内容;针对大三学生主要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心理调试、就业环境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等内容,分层次分群体的职业指导有利于各年级学生的理解和转化。
其次,成立职业指导咨询室,每周定期开展职业咨询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帮助各年级同学解决职业困惑,提升职业指导效果。
2.开展预防性指导,尤其做好一级预防
高职学院需做好预防性职业指导工作,尤其针对问题未暴露期,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未雨绸缪的效果。如某同学职业意向是企业培训师,但平时形象很邋遢,普通话水平不高。发现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展开预防性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若该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谈吐不符合企业培训师标准,则应该引导其转变意识,进而按照企业培训师的标准转变形象和谈吐;若该同学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谈吐不符,但认为这并不会带来多大影响,则可以通过案例或故事说明,形象和谈吐对企业培训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转变。
综上所述,实现高职院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不但要明确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要从改革职业指导理念出发、在职业指导的内容、形式、方法上推陈出新,勇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尝试,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前行,寻找一条适合地方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的高质量职业指导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里尔登.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丽华,杨明方.就业质量比“数字”更重要[N]. 人民日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