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出纳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出纳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出纳论文

篇(1)

一、出纳岗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内部控制风险。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现金、银行存款等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此,其内部控制风险也是最大的,一般来说,各个企业单位对现金、银行存款等资产的收支及使用情况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从制度上讲应该是完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发现各种违规、违法、不合理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出纳人员却往往无法制止或纠正,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很多人对出纳岗位的职责不了解,认为出纳人员应该无条件服从领导,只要领导同意,就必须付款。②管理制度设计尤其是审批制度不合理。目前,多数企业或单位对款项的支付都设计了垂直型的审批环节,即按照单位领导、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等的顺序实行签字审批,但由于很多单位领导对各项财务法规甚至财务工作都不甚了解,仅仅根据管理工作或其他需要就认可了某些有问题的经济业务的发生,由于有了领导的签字,其他审批环节一般也是一路绿灯,等到出纳人员发现时,很多情况下只能将错就错,却已无法纠正或制止了。另外,很多企业和单位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够。如盘点制度、设立备查账制度、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等在不少单位往往执行的不好。

2.会计核算风险。作为财务管理工作最基础的环节,仅从技术角度分析,出纳工作并不复杂,工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这却不意味着出纳工作难度低,要求低,实际上,由于一般单位设置出纳岗位均不多,相对于其他岗位而言,出纳岗位往往是接触人最多,业务量最大的。如某所高等专科院校,各类在校生年均万余人,再加上各种培训班、短训班,近两万人次的各项收费以及学院的日常往来核算均由几名出纳人员(含收费岗位)负责,其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与其他会计岗位不同,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一但发生错误往往是无法更正(会计制度专门设有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规定,在发生核算错误时,一般情况下可以按规定进行差错更正或账务调整,因此其差错往往是可以更正的),发生损失时,也只能由出纳人员自己承担,这样出纳岗位就面临巨大核算风险,同时也给出纳人员造成了巨大压力,可以说几乎所有出纳人员(尤其是现金出纳)均有过自己承担损失的经历。

3.职业道德风险。长期以来,在企业及其他单位部门的管理中,对财务工作及财务人员普遍不够重视,近些年来虽然已有很大改观,但依然还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财务工作的评价度不高,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收入偏低,升迁机会少等。而作为财务基础的出纳工作虽然重要,但在整个财务管理中受重视程度却不高,这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出纳工作相对程序简单,技术性不强,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不高,所以出纳岗位大多由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或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员担任,出纳岗位的设置仅从财务制度及财务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人员配备等角度出发,并未过多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情况及要求,另外,无论是各项相关财务法规、制度还是日常管理,均更多的是强调岗位的要求及人员承担的责任,却忽视了出纳岗位及人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因此,出纳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差错,并产生懈怠、反感乃至抵触情绪,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诱发职务犯罪。所以说,出纳岗位也面临着较大的职业道德风险。  二、对化解出纳岗位的风险及压力的设想

1.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财务法规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定出纳岗位的工作职能。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人管理,对重要的证、章、票据严格管理,尽量实行分人保管并建立定期核查制度。严格实行定期盘库制度,做好盘点记录,积极核对账项,定期编制银行账户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不留后患,对各项由出纳人员记录的日记账要由专人定期审核,建立健全备查账制度,出纳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努力抵制白条入库,杜绝账外资金。完善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授权审批制度中,设立出纳岗位初审环节,在经济业务发生前或在费用支出报销时,由出纳岗位人员对该经济业务或费用支出及其相关票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初审,对符合各项要求的经济业务或费用支出予以签字认可,然后再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后方可付款,对不符合各项要求的经济业务或费用支出予以抵制或责成相关人员改正,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在管理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纳岗位的风险。

2.规范资金的收付制度,积极学习并掌握现代的各种理财手段,灵活运用网上银行、信用卡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款项的收付,尽量减少并严格控制现金收支业务,从技术上减少出纳岗位尤其是现金出纳岗位的核算风险。

篇(2)

作为我国社会出纳人才的一个重要培养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合理地改革、创新当前的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强化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对接等方式来实现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水平的同时确保其专业技术优势能够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何促进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是当下每个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出纳实务课程教师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任务

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中的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理解、掌握出纳的相关理念、方法以及技能,亲自解决实际出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给日后从事出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

1.教授学生出纳知识

学生在出纳实务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全面了解并掌握出纳核算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出纳岗位的职责做出充分的认识,并懂得熟练应用银行结算、现金管理业务等出纳方面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出纳问题,为学生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让学生形成办理现金收付、银行结算等相关业务的工作能力,可以依照业务要求进行各种原始单据、出纳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掌握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流程,能够识别人民币真假并且对人民币进行熟练地计算与清点,方便学生日后出纳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仔细的态度与客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好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为企业提供文明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学生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二、目前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师资队伍的人员相对不足。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学生的人数大大增加,原来学校的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就使学生、教师之间的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调。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在出纳实务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调研工作不足,对企业实际需求、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等现实问题缺少全面的了解,难以适应实践性强的出纳实务教学的要求。

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大多采用的还是教师单方面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的传统模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相对缺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的自主思考、操作的时间与空间不够充足,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出现了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3.技能培训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出纳实务课程教材中虽然包括了出纳概述、银行存款、现金业务等的处理与记账,但是对于数字码书写、点验钞等内容涉及较少,且选用的教材存在着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操作不足的情况,同时一些教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种种因素都造成了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真正适应出纳工作的要求。

三、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在考虑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给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充分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出纳实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与引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其认识到出纳工作的重要性,并树立起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和优秀的人文素养,确保学生在出纳工作中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2.合理选用教材

教材的合理性是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见长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的知识结构方面需要更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确保理论知识的适度,尽量增加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过程等训练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材时还需要注重教材语言的通俗易懂与教材知识的灵活生动,使教材能够对出纳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介绍,从而给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

3.创新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一方面,可采用角色体验法。教师可在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背景创设出直观生动的仿真工作情境来供学生体验。例如,在讲解《现金结算业务》中的提现业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签发支票、取款、辩证凭证等环节的角色模拟,在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其理解、巩固了知识,并掌握了实际应用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可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可对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团队、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例如,针对票据打印软件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互助学习小组并自主开展“票据之星”等相关软件的操作,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获得思维的开拓,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促使会计等相关政策、准则、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且给会计出纳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中,必须正视并认真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之后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指导下从教学理论转变、教材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实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出纳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彩.完善高职高专出纳实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184-185.

篇(3)

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组织原则,就是对存在于财务组织中的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集中一人办理容易产生漏洞和弊端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其核心在于实现牵制、制衡。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是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是指涉及经济业务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无论何种企业,从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不相容职务大体不外分为以下类型: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必须按照不相容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内部牵制、内部制衡机制。

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实施要求

控制不相容职务的方法,就是从组织设计以及职务安排上进行分离,将不相容职务分别安排给不同人员、甚至不同部门,以形成一个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核查的业务机制。具体如下。

2.1 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

比如,有权决定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兼任采购员。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见过很多既是单位的供应科长又同时去亲自采购的现象。曾有实例反映,某企业物资部门主管同时也兼任采购员,利用职务之便,购买其亲属开办企业所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益。这就是利用了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所带来的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谋取私利的典型案例。

2.2 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

例如:现金出纳、会计与稽核职务相分离,采购员与库管员职务相分离,库管员与盘点稽核人员职务相分离等。这样可以做到出纳、会计、采购、保管等业务执行人员都受到应有的监督。同时也应使稽核、审计人员处于相对客观、独立、超脱的地位,保证监督质量。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会使得经办人员相对有所顾忌,督促他们更加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正常工开展。 转贴于  2.3 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企业必须要将业务执行和记录职务分离,不应该让员工自己记录自己经办的业务。比如:企业的会计绝对不能兼任销售人员,对自己的销售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企业的会计也绝对不能兼任采购员,对自己的采购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不进行职务分离,业务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就缺乏了在记录时所应该进行的复核和确认。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

2.4 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会计和出纳相分离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全国各地关于会计兼出纳而发生的贪污、挪用案件发生过很多起,这一方面是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没有配备应有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故意减少内部控制环节来谋取私利的可能。

2.5 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

企业财产物资的保管职务应该与实物核对和财务盘存职务相分离。如果一个企业的材料采购员既负责材料采购又负责入库保管,那么这样身兼数职的行为,就有可能给经办人员创造舞弊的机会,缺乏内部牵制和监督,形成职务犯罪的隐患,给企业造成损失。

篇(4)

(一)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工商管理类专业涉及专业种类多,行业多,岗位复杂,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在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求程度,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教学。比如会计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就要侧重于会计的流程,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就更侧重于进行资金的预算。其实质就是在培养过程中,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利用会计知识为其专业服务,培养的是一种理念。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复杂性给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增加了难度。但是,本着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时,要兼顾管理类各专业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创设一定情景化的条件,还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学与用的有效融合。

(二)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和开放性

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会计专项技能训练、会计综合实训和创新能力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各阶段的实践设计从项目和内容上要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会计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从各方面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专业实践方面,一方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干中学,即扎扎实实的学到了知识,又实实在在的增强了实践能力,且更情景化。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的实习,通过实训熟悉会计业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实习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市场营销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管理要进行跟踪管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要保证能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让质量监控涵盖每一个环节、部门、课程、教师和学生,落实在专业培养计划、实验实训大纲、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学生的行为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纵观国内高校,会计学课程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没有同步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高校应从本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及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所构成。

(一)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涉及会计学课程相关教师的“如何教,教什么”和学生的“如何学,学什么”两方面,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也围绕“教”与“学”展开。一方面,会计学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会计学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企业实践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着力提升自身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企业中与会计相关的问题纳入课堂教学,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实行学校与企业的双轨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学生应实现自主性学习。老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各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提出不同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结合会计知识解决本专业问题。学校在制定会计学课程具体实践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特色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区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求程度,与企业各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到以下目标:1.会计学理论知识认知目标。通过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加深对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理论的理解,促进理论联系实际。2.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和技能,能够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达到基本上岗要求,并且能熟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驾驭综合知识的能力。3.各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目标。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参与会计实践活动,可以更好的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用会计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本专业工作内容的理解,增强竞争力,可以更好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实践教学目标来开展。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应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实验(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别、出纳单项业务、会计单项业务等)、综合实验(出纳登记日记账、会计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报表和仿真虚拟实验)以及创新能力训练(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对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配置应以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按基础知识认知、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四个层次,由验证到认知、由单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连惯性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1.会计学的认知实践教学活动。会计学原理是学生初步接触会计的开始,有关会计的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比如账户的结构、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的原理以及“借”和“贷”的涵义等。大都是描述性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根据会计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将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或一则小故事引入其中,进行会计的转换。比如,可以用同学们日常的花销来让同学们理解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2.会计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活动。会计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会计是一门技术上,会计实践有手工帐和电算化两种,因此,在进行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时也分为手工实验和电算实验。但是,不管是手工帐还是电算化,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其实践教学活动都分为设置账户、设置凭证类别、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等。具体来说:①单项训练。单项训练属于基础训练环节,主要让学生们熟悉出纳和会计的职责、出纳和会计的业务流程、凭证的内容、填制凭证的方法和凭证的审核程序。②综合训练。综合训练要和单项训练紧紧相连,填制准确无误的凭证后,就要进行对账、结账、登记账簿,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报表。③仿真虚拟实习。甘肃政法学院采用的网中网软件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环节。从实习岗位的选择到实习业务的单项和综合训练都很逼真,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3.会计创新活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暑期和寒假实习、学年论文的撰写、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暑期和寒假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由带队老师负责到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采用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自主安排实习,但不论是哪种实习方式,都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实践内容,并由学校进行最终考核。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则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感悟进行论文的撰写,激发创造力。

篇(5)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凭证的凭证。在会计资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便于记账、减少差错、保证记账质量的作用,是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内容向会计账簿传递的重要中间环节。

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中,因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和繁简程度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种类的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用于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有关,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以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收款和付款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在实际工作中,专用记账凭证适用于大中型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通用记账凭证则一般适用于小规模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调查发现,现在仍有少数大中型生产企业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未使用专用记账凭证;甚至有的生产单位会计人员,以不习惯使用专用记账凭证为由,拒绝使用专用记账凭证毕业论文格式,而继续使用通用的记账凭证。笔者认为,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执行内部会计控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推广使用。

一、有利于利用“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提高工作效率。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和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信息的会计报表。由于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财务状况变动以及说明变动原因的信息,它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而能同被列为会计报表的三张主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存款,具体包括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应采用直接法报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常见的直接法有工作底稿法和T形账户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企业年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胡关项目本年度的发生额为依据,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将企业全年的收入、费用各支出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重新调整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以确定企业全年业务活动对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现金流量表,难度较大,溯源性较差,采用“日记凭证法”按编制现金流量表,可将直接法变繁琐为简单,并使其完全融合于日常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指依据对影响现金流的日记凭证进行分析汇总,直接从凭证中得出数据并定期(通常按月)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一是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专用记账凭证。注意在填制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收支的经济业务的专用凭证时,摘要的填写内容要尽量贴近与之对应的现金流量表项目,以便对专用凭证进行分析时易于区分;二是月末找出影响现金流的专用记账凭证,进行认真分析,并将数据填入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对应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汇总表的格式可参照现金流量表的主表格式。三是根据每月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填制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的各项目汇总金额过入现金流量表主表对应项目,完成当月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年终,将本年12个月的现金流量主表各项目的“汇总金额”加总填入本年现金流量主表。

二、有利于与业务循环相结合,加强货币资金的监督。

货币资金具有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以及容易被挪用的特点,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资金的收付与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各业务环节均直接相关。使用专用记账凭证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收款、付款凭证直接反映了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经济业务,因此,有利于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跟踪,便于会计、审计人员结合经济业务内容,对照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弄清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监督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从而能确定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毕业论文格式,是否合理合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有利于实现出纳员和会计人员的职务分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如出纳与会计,采购与记账,资产的保管与会计等应予以分离,否则就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会法规,出纳人员具有以下职责: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凭证,据以编制收、付款凭证,然后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结出余额。会计人员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复核。经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可交给出纳人员进行收付款,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有权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划分责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综上所述,采用专用记账凭证记录经济业务,对于及时反映企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划分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金中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

篇(6)

组长:李树强

副组长:韩瑞功、李建刚

张君、齐素红、苗翠萍

二、顶岗实习目的

顶岗实习是落实党和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院人才培养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的实操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强化岗位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矗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择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矗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三、顶岗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要与实习岗位相结合,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为主,对会计专业的基本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操作实习。主要包括: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性质和特点,了解企业(或单位)生产技术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了解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

2、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及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其中包括建账方法、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的方法与程序、登记现金的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方法与程序。掌握结账、对账、编制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基本技术。

3、熟练掌握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其中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再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等。

4、了解企业(单位)纳税的种类,纳税的计算及与纳税部门的联系情况等,务处理程序,掌握常见税种的业务处理程序、计算、核算与交纳的方法。

5、熟悉财务软件,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业务。

6、初步了解企业筹资、投资等资金管理业务,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审计工作的实施业务。

具体采取按岗位轮岗实习的方法。会计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账务成本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等,具体分为出纳的职责、明细会计岗位职责、主管会计岗位职责等。

四、顶岗实习组织方法

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采取学生自己落实与系部帮助落实相结合。顶岗实习指导实行院内指导教师和生产单位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办法

五、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1、实习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实习单位的考勤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先请假;要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保密纪律,严守商业秘密;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有重要的事情应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

2、要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在短时间内上岗打下基础;

3、实习开始后三个月内,实习学生必须将接收单位开出的《聘用函》寄给辅导员。

4、指导教师负责与实习学生的定期联系与理论指导;实习过程中,原则上实习学生不得随意变动实习岗位,因特殊情况要求调整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同时提供在上一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以及下一个单位接收函,方可变更实习单位。

5、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资料,及时填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写好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6、学生实习完成后必须提交:①实习周记;②实习单位鉴定表;③实习报告。

六、顶岗成绩评定

依据实习周记、实习鉴定、实习态度及实习报告等,由实习指导老师结合实习单位的评定,综合评定成绩。

实习成绩评定:满分100分,其中纪律考核成绩20%,劳动态度考核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30%,实习单位评定成绩30%。

七、附件:实习报告要求

1、实习报告要按时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是衡量实习效果和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旦发现由他人或抄袭他人的实习报告,按不及格论处。

2、实习报告内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实习单位概述和生产工艺流程

(2)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状况

(3)具体实习内容及完成工作的情况

(4)实习体会或收获。

3、实习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实习报告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行文流畅,符合逻辑,文字简练。

4、实习报告格式要求:排版打樱

一级标题:宋体,小二号字,加粗;

篇(7)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一部分资金,包括现金和各种存款。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也是获利能力最弱的资产。加强资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求有效地保证一个企业随时有资金可以利用,并从闲置的资金中得到最大的利息收入,也即要求在货币资金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做出抉择,以期获取最大的长期利润。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不足和过剩所产生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本文就企业如何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工作,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一、建立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

货币资金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它不仅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管理,而且有利于对整个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货币资金预算是对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货币资金收入和支出的估计,也是对企业预算期货币资金收支结果的预算。实行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对于完善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资金预算为控制企业日常货币资金流动提供了主要依据,也是评价企业对货币资金管理成绩的考核标准和重要手段。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增加了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从制度上、管理上防止挤占和挪用的现象产生。

在货币资金预算中,应把整个预算期分为若干个时期分别计算货币资金的余额。长期货币资金流量预测虽然重要,但在货币资金管理中所编制的预算,主要是一年以下的短期预算。划分时期的长短要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来决定,但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月,即月度财务收支计划,某些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变化大的企业,还可以按周或按日编制预算。

编制货币资金预算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等。完整的货币资金预算应包括货币资金收入、货币资金支出、货币资金千余缺以及货币资金筹集等部分。

货币资金流入量来源于销售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货币资金收入。其中销售收入是最主要的部分,其金额可以直接从销售预算中得到;投资收益的货币资金收入时间比较固定,数量也容易确定;其他货币资金收入可根据企业以往的资料关考虑预算期的情况分析确定。预算期货币资金流入量加期初货币资金余额,构成预算期可动用货币资金数量。

货币资金流出量主要包括购货支出、营业费用支出、利息支出、上缴所得税、利润分配以及其他货币资金支出。其中购货支出可从材料预算中得到;营业费用支出如工资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可以从费用预算中得到;利息支出所需的资金可以从偿债计划中得到;所得税付出以及利润分配支出可根据企业的盈利计划预先估计,支付的时间也比较固定;其他货币资金支出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资料并考虑预算期的情况分析确定。

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货币资金的同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行为,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完善企业内部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负总责,并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在预算安排、计划管理、实物资产、对外投资、项目招标、工程采购、经济担保等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权限、方式、方法、程序、责任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实行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建立职务分工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设置上确保资金流通安全。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资金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会计、出纳及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金的安全。会计出纳不能相互兼职,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流通的全部过程。[一是会计人员负责分类账的登记、收支原始单据的复核和收付记账凭证的编制;二是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收付和保管、收支原始凭证的保管、签发银行有关票据和日记账的登记;三是内审人员应当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及银行账的定期核对;四是会计主管应负责审核收支项目、保管单位和单位负责人的印章;五是单位负责人应负责审批收支预算、决算及各项支出。

四、建立收入和支出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加强对货币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程序,确定货币资金执行的审批权限和制度,超限额或重大事项资金支付要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或超审批权限的资金支出。严格企业内部资金收入和支出审批程序。

1、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控制

①每笔收入支出都要及时开票;

②要尽可能使用转账结算,现金结算款项要及时送存银行;

③尽可能采用集中由财务部门收款的方式,分散收款要及时送交单位出纳;

④不得坐支各项收入;

⑤出纳员收妥每笔款项后应在收款凭证上加盖“收讫”章。

2、对货币资金的支出控制

①每笔支出都应有单位负责人的审批经、会计主管审核、会计人员复核;

②出纳人员每一笔款项都应以健全的会计凭证和完备的审批手续为依据,付款后,需在付款凭证上加盖“付讫”章;

③各项支出都有预算和定额控制执行;

④要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现金,尽可能使用转账支付;

⑤银行单据签发和印鉴保管应当分工负责。

五、强化货币资金的保管和控制

加强对货币资金、会计凭证、原始的管理,要依法建账,及时核对银行账目,认真履行定期对账、报账的制度,建立定期进行检查的制约机制。不符合审核程序不能支付资金,按规定实事求是报账,不作假账。

篇(8)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教育,这种教育不能盲目等同于中学教育的延续,而是一种技术应用型的职业教育。目前高职学校正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会计专业如何适应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发展的社会要求,有效组织教学,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然注重学科体系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脱离了会计职业活动的实践,“会计教学”与“会计工作”不能有机结合,由于人为的把各科课程分开,学生养成的不是会计工作的思维习惯,而是学习会计知识的思维习惯,学生解决某一课程问题能力强,但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差,学生毕业后往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职业岗位工作。

(二)在教材的使用上,与普通本科教育几乎没有区别多年来会计专业教材沿袭着理论阐述、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的,形式单一,各章内容独立,缺乏对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运用,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只知道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逐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不会。而且教材内容也不能及时得到更新,高职教材在编写上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又缺乏特色,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三)在教学的观念上,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锻炼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旨在训练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而要成为一名会计人员,就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情况来看,基本上全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这也就为一些教师强调理论教学提供了借口,教师只注重“应知”、“应会”内容的教育,过分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也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出了校门却发现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四)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过分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对教师本身技能的培训目前高职会计学专业的师资绝大部分来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很少,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选上,过分强调学历、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论文),而对在专业上达到什么标准,比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没有要求。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五)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实施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学生要有诚信、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能吃苦,会沟通,但教育者都十分清楚,这几种能力是很难培养的,尤其是要诚信,给学生做了很多讲座,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如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仅通过课程教学是很难达到的,但如果和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目前还没见到相关成功经验。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这个时期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要求不高,认为容易在工作中取得,这种观念主导着教育政策,从而使实践教育被排挤到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考试制度在确立学科体系的绝对统治地位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是采用学科体系还是以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但不得不承认,虽然在学术领域以过程导向的实践体系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在学校开展教学中仍然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虽然在学科体系中增加了实践训练的内容,但这种实践训练与实际工作存在着巨大差距,依靠这种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称为工作知识,需要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或者学科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工作知识都是依附于工作过程的,其存在的形式都与以学科体系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完全不同。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把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三)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学理念的不同 “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所强调的是终身教育理论,该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就必须加强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过多强调理论知识教育,教育者希望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找到不变基础。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所强调的是建构主义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学贵在用,有用即真理。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更适应于从具体的工作实践开始展开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只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正如杜威所说,一种书生是天生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因此高职教育要注意到这种特点,彻底打破由理论到实践的路线,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学思路不同“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强调先理论后实践,先讲授后训练,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进行这种训练,更不知道这种训练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哪些问题,只知道做完规定的练习就行了。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强调先有任务后知识,为完成实际工作中任务来构建知识,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完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五)两种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教师”、“学生”的地位不同 “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活动中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起辅导和引导作用,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为目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共同对任务进行提炼和升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实现实践和理论的一体化。

三、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按照“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思想,本文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

体系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素质和拓展技能为中心全面进行。(1)基本素质。所谓基本素质主要是人文基础素质和公共通用能力,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这个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有效活动提高生存质量的基础,在国外有人将其定位于关键能力,我国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十分重视该能力。基本素质模块应当涵盖语言文字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知法守法用法能力、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2)能力素质。所谓能力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会计的基本技能,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为目标,该能力的培养应严格按照“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课程来进行,使学生学习后能真正顺利实现就业。(3)拓展技能。所谓拓展技能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兴趣爱好,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个知识经济社会,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职业消亡和新生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许多人都不会终身从事某一种绝对固定乃至相对固定的职业。因此,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现代职业教育观认为,要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是构建在这种模块指导下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注重课程编写的情景性,使学生学习的情景和以后工作的岗位情景相统一,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三步走:一是制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设置的结构;二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也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三是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资料,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但这个工作难度很大,主要是实训资料的收集和典型的真实案例较难寻找,如果不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工作过程导向难以体现,因此,具体做法是条件成熟的就集中力量开发,条件不成熟的暂缓开发,可以先印课程讲义,反复实践后再形成教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才能取得成功。

四、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推进项目课程设置,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设计。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岗位一般设置: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对这些岗位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构建,结合教学实际。可以把会计教学分为“认识企业与复式记账”、“出纳”、“往来结算”、“财产物资”、“职工薪酬”、“财务成果”、“资金资本运作”、“总账报表”、“纳税申报”、“审计”岗位等十大模块。在一个模块中,要融合该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并且以过程任务的形式呈现,而不能简单地把原有的课程整合,再以原有方式教给学生。

(二)基于过程导向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在会计工作中,有着新手和熟手的区别。与新手相比,熟手的优势并不在于知识的量,对某些专业知识的掌握,熟手可能还不如新手,但熟手的知识表现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处于其意识焦点的是工作任务,与之相关的知识则以背景的方式存在着,其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构成一种动态的因果促成关系,推动着主体的选择和行动。新手的知识则是脱离工作任务,按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被表征的。尽管这种表征方式因突出知识的内在关系而易于进行理论思维,却缺乏生成实践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应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本文以出纳岗位为例进行教学设计:(1)认识出纳岗位。在该任务的设计中,可以把出纳从事的工作以及应具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拍成专题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其在没有学习出纳应具备的会计知识之前,对出纳岗位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然有条件的话,应带领学生到具体的企业中去,由出纳人员给学生具体讲解该岗位,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下面的学习。(2)熟悉出纳的工作环境。在该任务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企业环境来营造,让学生明白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业务处理程序,资金收支的一般程序,理解出纳工作的职责与权限。(3)掌握出纳的基本功。出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借助于算盘、计算机(器)进行计算,需要填支票、发票等票据,还需要点钞票,这些工作都需要出纳员有一定的基本功。教学时需要对应培养学生的珠算能力、计算机录入的能力、点钞及辨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支票和发票的书写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训练,老师只需要讲解具体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考对应的相应技能证书,考取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学分及弹性学制的优势,让掌握快的同学顺利进入下一轮。(4)掌握与出纳有关的基础会计知识。主要包括办理现金收付,审核审批有据;办理银行结算,规范使用支票;认真登日记帐,保证日清月结;保管库存现金,保管有价证券;保管有关印章,登记注销支票。这些会计知识是出纳人员开展工作必须掌握的,要重点培养,在培养时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具体去处理实际的企业业务,业务资料的搜集可以到有校企合作的单位去收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5)培养与出纳有关的素养。出纳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面对每天都有大量的钱从出纳的手中流过,出纳人员一定要有一颗坦然面对的心,要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顺利通过“金钱关”。由于出纳人员每天都会与钱、票据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和损失,因此出纳人员应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出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要集中精力,工作环境、会计工具的摆放要井然有序,钱款、票据要依习惯和要求摆放整齐、便于存取,收付现金时要认真、细致,不发生差错,若发生问题要沉着冷静将问题解决。这些细节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但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通过这五个方面的设计,使学生真实感受出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对学生培养的目的,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就能十分熟悉出纳会计岗位,真正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会计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进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就必须有人去实施,而这种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是一线教师,当然管理者要起到保障的作用。针对上述分析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鼓励教师去考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会计类的证书,因为只有自己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才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编写校本教材和辅导学生;(2)从制度上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技能提高了,他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3)引进企业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来任教,把企业的具体操作教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多去企业锻炼;(4)学校应从制度上为课程改革提供保证,鼓励教师参与课改,进行大胆的试验,允许有个性的发展,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以相互学习经验,共同提高。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43-03

用友ERP-U8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账务生成系统和处理系统。账务生成系统通过总账系统和四个子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管理系统)构建完成。账务处理系统自动对已登记记账的账簿进行报表生成以及财务分析处理。U8财务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一、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包括输入和处理各种记账凭证、审核凭证、记账、查询和打印输出各种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进行月末对账和结账、生成和输出各种常用报表等。

总账日常业务操作流程:

注:(1)制单人不能和审核人是同一人。(2)要进行出纳签字的操作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在总账系统的“选项”中设置“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②在会计科目中“指定科目”;③会计科目在总账系统中设置了“日记账”辅助核算。(3)已记账凭证不能再进行出纳签字。(4)对于自动转账凭证需要对以前凭证进行审核、记账后才能生成。(5)反记账:对账(Ctrl+H)(恢复记账前状态激活),凭证(恢复记账前状态);反结账:Ctrl+Alt+F6。

二、应收款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应收款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是以销售发票、其他应收单等原始单据为依据,记录销售等业务所形成的往来款项,处理应收款项的收回、转账、坏账等业务,提供票据处理的功能,实现对应收款的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坏账准备。

注: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在总账系统中设置其辅助核算内容为“客户往来”,并且其受控系统为“应收系统”。

应收款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操作流程:

三、应付款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应付款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以采购发票、其他应付单等原始单据为依据,记录采购等业务所形成的往来款项,处理应付款项的支付、转账等业务,提供票据处理的功能,实现对应付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

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应在总账系统中设置其辅助核算内容为“供应商往来”,并且其受控系统为“应付系统”。

应付款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操作流程:

四、薪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薪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摊、工资统计分析和个人所得税核算等。薪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应付职工薪酬。薪资管理流程:建立工资类别―部门选择―人员档案―工资变动―代扣所得税处理―银行―工资费用分摊―工资表―月末处理结账。

注:本月工资分摊、计提凭证传输到总账系统,如果总账系统已制单并记账,需要进行红字冲销后才能反结账;如果总账系统尚未制单、记账,只需删除此凭证即可。

五、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篇(10)

论文摘要: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特别是在职业技术院校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项目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另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出新。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二、项目教学法的任务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针对现今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和分岗位学习薄弱和缺失的状况,我们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计了项目任务,具体分为:会计主管岗、出纳岗、固定资产核算岗、工资核算岗、成本核算岗、财务成果核算岗、材料核算岗、往来结算岗、总账报表岗等的业务流程,同时还把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及有关规章制度也作为一项项目任务。以下是出纳业务流程项目任务描述。

(一)教学目标。终极目标:熟练掌握出纳业务的相关工作流程。分解目标:1、现金收付;2、银行结算手续的办理;3、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4、差旅费的报销审核;5、员工工资发放;6、银行存款、现金账的处理。

(二)工作任务。以现金收付为例,现金收付业务主要是现金的收取、支出及保管。学生可自行设计相关经济业务,完成现金的收入、送存银行、从银行提取现金、库存现金的清查等任务。来源于/

(三)相关知识。仍以现金收付为例:1、货币真伪辨识;2、现金的交存银行和从银行提取现金的办理过程;3、日常收支业务现金的使用范围;4、其他相关内部管理规定。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组织与控制

(一)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项目。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并写出教学项目工作计划。

(二)分头实施项目,落实工作计划。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时应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由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3~4人为一组,分担总账、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以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

(三)教师实施项目辅导,学生编写项目报告。教师授课的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实施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学习方法,取得相应的分数。(四)教师综合评价,给出考评成绩。项目结果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以鼓励学生为主;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时,教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你承诺记忆多少东西,甚或知道多少东西。而是要能区分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么,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判断学生做得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弥补不足,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把书本上死板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项目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中政治课论文 下一篇: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