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学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学结业论文

篇(1)

一、20世纪末出版的两部著作

1.《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1978年7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是先生的第一本著作(后出版增订本),也是我国出版较早且至今仍再版发行的、专业性的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写作的著作。该书中的体例涵盖了国内外的民歌、创作歌曲与艺术歌曲等,涉猎的曲目范围广泛,书中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基本写作的重要技术原则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该书自出版发行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每个时期都发挥着它的专业性、基础性作用,也为其后的歌曲钢琴伴奏写作与研究开辟了专业化道路。

2.《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

1993年1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则是我国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著,1997年2月获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该著作首次出版发行时先生谦虚地标注为“编著”,后在2001年再次印刷出版时听取出版社的建议改为“著”。

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体系,于先生也从此开始相关研究,并历时七年完成了这部著作。期间,先生首先对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进行理解消化,又对菲利克斯・萨尔泽(Felix Salzer 1904-1986)等申克的继承者们的理论进行研究,逐渐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易于理解的申克理论体系。先生运用大量实践证明了申克理论能够分析、解释西方早期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也论证了其继承者们对申克理论的开拓,并为申克音乐理论增加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先生所言,“申克的理论超越了历史的局限而显示出其广阔性的价值和现代特征”。著书过程中,于先生进行大量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的同时,在1989年完成书稿后又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至1993年才正式付梓出版,足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的出版以及先生的申克理论教学实践对我国的音乐分析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一些有关申克的译作、著作、论文陆续面世,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二,21世纪初出版的三部系列复调专著

2001-2006年,于苏贤先生先后出版了三部复调专著:

1.《复调音乐教程》

2001年5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复调音乐教程》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九部重点教材之一。于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本教程的编写及教学实践,并于80年代开始作为学校内部教材油印发行多次,当今很多享誉中外的作曲家就是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复调音乐基础。该著作从开始撰写到正式出版经历了于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分析、研究及教学实践。先生现在家中还保留着每届学生在复调课结业后创作的复调曲集,以及每位研究生学完该课程后的复调曲集,这些都是学习本教材的教学实践成果。

《复调音乐教程》分上下两卷,上卷开始为二声部基本对位,强调了福克斯(J.J.Fux 1660-1741)体系对复调音乐写作的基础性作用。之后按照声部数目的从简到繁、先对比复调后模仿复调、先单对位后复对位元这样循序渐进的顺序,而且在二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有二声部卡农曲及创意曲的创作实践章节,在三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增加了三声部复调合唱写作的实践环节。下卷主要是对复调体裁形式尤其是对赋格结构进行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全面讲解,并将二重赋格进行了科学分类,对三重赋格、其他结构的赋格以及赋格的应用进行了内容详实的阐释,其中还增加了中国传统调式的赋格结构理论。总之,该著作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清晰实用,可以说是目前作曲专业最全面、最完善的复调教材。书中也包含了于先生首次提出的理论概念。

比如关于多重赋格理论的创新成果有以下两点:

(1)关于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的关系:于先生在讲到二重赋格时写到,“二重赋格与赋格的声部数目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二重赋格是表明主题的数目是两个,二重赋格可以用四声部写作,也可以用三声部或二声部写作。……总之,不要将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相混淆”。(见教程第377页)。这一理论成果为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留下很广阔的空间:多重赋格的主题数目可以等同于声部数目,也可以多于主题数目,甚至可以少于声部数目。前两种情况在实际创作中非常多见,而第三种形式也早有了创作实践,比如俄罗斯作曲家戈登维捷尔就创作过二声部三重赋格。

(2)关于多重赋格的分类:教程对多重赋格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二重赋格分为并列式结构、重叠式结构、循环间插式结构三种类型。并列式与重叠式的多重赋格的实例,在很多复调教材都有提及,但该教程首次提炼出这两个概念。而循环间插式多重赋格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的理论依据。这些对于多重赋格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0世纪复调音乐》

2001年8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20世纪现代复调音乐理论及技术原则的专著,2002年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于先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对该课题的研究,并于9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取得显著的成果。写作该著作时,先生对大量20世纪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完善,从研究到正式出版历经近15年的时间。

该著作认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共同思维基础就是复调,认为20世纪是复调音乐的回归时代。先生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同时也吸收、容纳了20世纪众多音乐理论家的学术前沿成果,在一个更新、更高、更广的范围与层面梳理出一条系统的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发展脉络,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章节划分依据。著作中关于“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双轴倒影”、“无轴倒影”等很多概念及理论都属重要研究成果。

3.《中国传统复调音乐》

2006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音乐技术类型、形式及技术原则的专著,填补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空白,是关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奠基性成果。70年代起,于先生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现象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搜集中国民间音乐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历时近6年完成了该著作。苏夏教授为本书的出版写了情真意切的推荐书,对著作做了很高的评价。

该著作的研究以分析大量传统音乐作品为基点,先生从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复调音乐现象之后,系统梳理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形式、结构、技术等等。通过研究,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复调音乐实践远远早于西方复调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音乐,诸如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等一些技术概念,先生仍然沿用原有表述,认为没必要创造新的概念术语。先生对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本身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思维特性、调性结构特征、独特的声韵体系、结构体系等进行梳理,建立了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理论体系。

《20世纪复调音乐》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两部专著都具有教科书意义,因此,这三本涵盖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复调音乐专著,对于建立我国完整的复调音乐教学体系起到开创性的推动作用。

三、于苏贤先生的音乐创作与

《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

作为作曲家,于先生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的三管编制毕业作品交响诗《青春之歌》曾由中央乐团演奏,韩中杰指挥,并于1981年被选至意大利参加国际女作曲家作品展。1981年4月她与李婉芬共同创作古筝独奏曲《战海河》发表于《中国音乐》;管弦乐《大地序曲》在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中获奖等等。后来先生主要聚焦于复调音乐创作领域,同时也是其复调音乐理论的实践过程,其中,赋格曲《儿童舞》被选编入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第七级;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元夕无雨》(丘逄甲词)发表于《音乐创作》等等。

于先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就是2013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这是先生历时六年的呕心之作,是先生数十年复调研究、教学的总结与论证。自1772年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问世以来,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斯洛尼姆斯基、欣德米特等继续着大师的音乐道路,在巴赫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本民族以及自己的创新进行继承发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而先生的24首赋格曲同样是这条路线的延续,是我国第一部在24个大小调上创作的同类复调曲集。该曲集囊括了不同声部数目、不同主题数目、不同结构形式等几乎所有的赋格形式,创作技术精湛,重要的是先生将西方这种最高级的复调音乐体裁融入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正如杜晓十教授在该著序言中写到:“先生正是通过对技术的锱铢必究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在严格的逻辑思维中放飞形象思维的翅膀,在传统的西方模式中彰显东方艺术的神韵,这才是24首赋格曲所着力追寻的主题。”先生在24首赋格曲之后均附有分析阐释,为我们的学习、分析、研究、演奏提供了便利。总之,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从钢琴角度,这套作品都具有教科书性质,为中国复调音乐创作与分析,为中国钢琴复调音乐的教学与演奏提供了优秀范本。

四、于苏贤先生的学术理念初探

笔者于2001年起有幸在先生门下学习多年,对她的理论研究、创作理念及教学理念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1.关于理论研究:先生认为,理论研究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断章取义,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要以对音乐作品的大量分析与研究为基础,研究的论点需从音乐作品中来,任何结论要有充分的论据论证。比如对于布里顿,很多音乐学家把他定位为古典保守派作曲家,但先生通过分析后指出,布里顿其实是很时尚、很现代的作曲家。此外,对于理论研究要开放思想,要有开阔的胸怀,无论苏俄、英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是优秀的、正确的成果就要吸收。最后,理论研究还要有专业学术精神,理论家、作曲家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过程要先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最后将其逻辑化、围绕论点、建立概念,从而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

2.关于音乐创作:音乐作品不能以浅层次的好听与不好听来评判。只要各种音乐参数符合音乐内容的审美需要,用的合适的、能够表达音乐内涵的具有其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此外,作曲技术理论无论古今中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就是为了应用。音乐创作实践主要是用何种作曲技术、如何运用作曲技术的问题,只要运用得当,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就是好的技术、就是好的运用。

篇(2)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纷纷开办了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中音乐专业在校生,参与一场音乐会的演出或是独自举办一场音乐会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得到艺术实践学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给师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那么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这个大环境里,艺术类专业学生成功的组织一场音乐会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音乐会的由来

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并非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在一朝一夕之间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是音乐史的一个突然的巨变,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美学观念的变更,音乐受众的改变,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经过四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才慢慢形成的。 [1]

二、国内外音乐会演出项目市场运作模式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面向市场的音乐会都有专门的商业演出公司运作,运作模式已经很成熟。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票房是最重要的。国内市场以北京为例:“打开音乐之门”――“高水准、低票价、带讲解”的演出品牌。“打开音乐之门”是普及型的系列音乐会,旨在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品味。这一系列音乐会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普通市民的的热捧。但低票价并未降低演出质量,它云集了中国水平最高的乐团、知名度最高的音乐家和最受尊敬的音乐教育家。同时在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有: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会客厅、公开排练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6]

三、我国高校音乐会演出的发展

萧友梅,这位我国近代历史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创始人,他对音乐会的提倡,并积极组织音乐会,更是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如今,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音乐会演出形式已经很成熟,也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在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对参加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二是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三是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观看音乐会的专业学生来说,音乐会一是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二是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从他人音乐会的不足中总结经验,以便让自己的音乐会顺利举办;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园里的音乐会演出一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二是通过音乐会来普及音乐知识,三是培养良好音乐会礼仪习惯。

四、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组织实践

1、音乐会演出项目的任务类型

目前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即汇报音乐会、学术交流音乐会、系列音乐会和其它形式的音乐会。其中汇报音乐会又分为学年学期汇报、毕业汇报、课程结业汇报、比赛获奖汇报;学术交流音乐会根据专业和被邀请单位或人员的规格可以分为示范性学术交流、专家讲学(大师课)、一般性学术交流;系列音乐会可以分为作曲家作品系列音乐会、毕业生系列音乐会、某个乐器系列音乐会、还有主题或专题音乐会;其他形式的音乐会应该包含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义演、巡演等。

2、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

音乐会演出项目组织流程应该由项目开办、实施、评价和项目的改进四个方面构成。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环节前期策划、宣传、会场布置及接待、正式演出、后期报道以及制作。(1)策划。一个好的音乐会策划是刺激观众需求的决定因素[6],策划整个流程,根据专业的不同要考虑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结构、邀请人员以及经费预算等等一切事宜;(2)宣传。音乐会演出宣传在整个组织流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开任何音乐会都要有观众,准备的再充分,没有观众一切无从谈起。宣传工作主要包括海报、节目单的制作、张贴,请柬的送达,重要观众的通知以及音乐会各方面的报道等等;(3)会场的布置与接待。首先根据不同音乐会的需要装饰舞台,要注意风格要匹配,然后在观众席要区分开嘉宾席和普通观众席,调试好音响,安排礼仪接待以便观众有序入场,同时还可引导观众规范鼓掌;(4)演出。前面一切的工作都是为第四个环节演出而服务的,演出时的自我心理调适、与观众的互动与其他演员的配合、以及现场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大程度都决定着音乐会演出的成败;(5)后期制作。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记录下这种艺术形式,音乐会影像资料的录制、编辑、整理以及制作都是音乐会演出结束要做的重要工作,同样也为以后的学习留存宝贵的材料。

3、音乐会演出项目的控制点

成功的音乐会演出除了要有完整的流程以外,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环节。(1)彩排的重要性。一台综合的文艺晚会演出之前的排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单独学练、连排、响排、彩排。[3]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彩排时演员必须化妆、着正式服装进行表演,所有要求与正式演出一样,在彩排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解决,以保证正式演出顺利进行;(2)音乐会节目设置。音乐会节目的设置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喜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选择符合并能够发挥表演者自身水平的作品,二是要考虑到前来观看音乐会观众的群体,是否能够接受的作品,三是根据主办者的要求选择符合音乐会主题的作品;(3)音乐会主持。音乐会主持包括主持人和主持词两个内容,主持人为舞台上的主角和台下的观众搭建桥梁,起着穿针引线、调动观众情绪、控制演出节奏的作用。[4]因此,选择一位合适的主持人值得认真思考。主持词是音乐会演出主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包括开场词、串联词、结尾词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框架和内容;(4)演员的造型。音乐会的造型包括服装、发型、饰品等,这些只有一个原则,依据音乐会的风格而定;(5)音乐会的成本控制。本文研究的音乐会演出均为无任何经济收入的,故要考虑运行的成本,尽量满足支出少效果好的原则。(6)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类型。成功举办一场音乐会是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的,无论是演员、后台服务、礼仪接待、灯光摄影、舞台监督等等缺一不可,所以承担不同任务人员既要独立完成,又要加强联络,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五、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音乐会演出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音乐专业教学本科阶段的毕业汇报音乐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作为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那么学生举办音乐会纯属自

愿。还有我国高校音乐院系组织的交响乐团等表演团体,一般是有任务时学校才安排排练时间,没有专门作为一门课程,这样就影响了演出质量和学生表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音乐会演出项目的顺利实施,从来就离不开学校的推动,无论是具体政策上,还是机制的建立上,学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汇报音乐会以及各种实践性音乐会从2011年开始已经成为一项制度,与学生的课程以及艺术实践学分相结合,从制度上保证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音乐会演出质量不断提高。

希望本文的撰写对准备举办音乐会的单位和个人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从而更为顺利的、保质保量的圆满举办。

【注释】

[1]胡晓. 音乐会建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海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2]潘家奎. 国立音专音乐会实践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3]王德彰 “彩排”前无须加“带妆”. 咬文嚼字,2012.04.

篇(3)

            一、近阶段学校教科研活动概况。

            在期中测试以来的一个多月里,北校区教学科研方面大事不断、喜事连连,根据校长室的要求,今天,召集全体老师进行一次小结和交流。

            公开教学方面。共进行了四项活动:

            一是参加市级“思品与生活”新课标研讨活动,赵淑明主任执教的《小马虎旅行记》,一举夺魁。

            二是向盐师实习生进行示范教学,赵淑明、项朝霞、何灿、葛磊、石万钧、杨晓刚、刘艳、王红叶、张尊昕等老师的课在盐师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三是承办市体育教学新课标研讨活动,艺体部的体育教研组何灿、孟寅、陈洁梅、王军、蒯建军、朱建国等老师在俞向阳主任的带领下,向全市的代表们展示了我校体育教学的风采,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誉。

            四是葛国兴、杨海峰等今年新分配的教师近二十位,进行了“走进课堂来,一睹我风采”第三阶段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各年级部、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师徒携手,共同研究,新教师们找到了业务上的自信、找到了发展的空间、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为下学期的新教师基本功比赛做了有益的热身。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展示活动的评比是以各教研组为单位的,由于各教研组都进行了集体备课,执教老师又都很认真,所以,有些时候,一等奖与二等奖真的很难分出彼此。所谓的奖次之分,只是为了体现评比活动的严肃性,为了激发新老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热情。望老师们放眼下学期甚至更远,胜不骄,败不馁。自找差距,自加压力,不断前进。

            业务培训方面。本学期,学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积极促成教师们的各项业务培训、教研考察活动。近一个月来,仅北校区就有十多位骨干教师走出校门,走向市外、省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较为系统的、较为深入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和信息收集。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机会,是学校领导关心的结果,更是全校老师支持的结果。在这些老师外出期间,是你们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是你们在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这里,我想代表所有外出学习的老师,向全校留守的领导、老师们真诚地说一句:“感谢你们。”

            参加过学习的老师还有个感觉,那就是,在课改大潮汹涌的今天,经过十来年的教学实践后,在教育教学理论上产生了强烈的饥渴感。这时,能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洗~,充充电,那真是,“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据我观察,老师们学成归来后,眼睛更明亮了,脸色更红润了,精力更充沛了,教改的信心更足了。下面,我想把更多时间留给他们,请他们的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二、外出学习的教师代表介绍学习心得

            根据女士优先的原则,首先有请六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王秀珍老师谈谈接受系统培训的体会。王老师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她在南通接受了两期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目前已经结业。王老师,请--

            接下来请三年级部主任周海燕老师介绍她杭州之行的收获。周老师的论文这次荣获师陶杯一等奖,让我们向她,以及在各项论文评比中获奖的所有教师表示祝贺!周老师,请--

            再下来,有请音乐教研组长杨晓刚老师谈谈他的学习心得。杨老师是市音乐学科教学能手。让我们用掌声来期待他精彩的发言。

篇(4)

首先从观念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本科教育的自然延续,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用本科生的教育规范来管理研究生,用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如此种种使得研究生教育较多停留在本科水平上。过多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

笔者查看了几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其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应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无非就是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的余地很小。学位基础课同本科一样,只有视唱、和声、曲式、音乐史、声乐艺术史、钢琴艺术史、声乐理论等基础课,还有美学史、歌剧赏析等为数不多的选修课。基础课深度不够,选修课广度不足,其中培养研究生演唱能力的实践表演课、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写作课、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教学课几乎没有,最多象征性地同本科一样有几周的教育实习。有关论文写作和专题讨论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仍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很难将技能与表演、学习与研究、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

从教学模式上看,研究生课程虽然比本科生从数量上减少了,但在上课形式上,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集体授课或“一对一”技能课教学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关系是简单的“教”与“学”。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变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能自主探索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当然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缺乏统一编写的教材。目前研究生用的教材多与本科通用,无论理论课用书还是各种专业用书大都沿用本科教材,这也是“本科化倾向”的一个表现。

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和结业标准上,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和本科相趋同。在招生管理体制上,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研究生数量,管理上更注重行政力量而不是学术力量的运用。在招生过程中行政参与很多,导师“有责无权”,和本科招生没有更多区别。在结业标准上,只要学生考入校门就意味着取得学位证书。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已大部分等同于本科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降低了研究生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忽略了研究生的学术性,势必会降低研究生的质量。

二、 对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的反思

出现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就是从根本上忽略了研究生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的区别,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运行规律,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认清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特性和创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遵循学术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才能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出不同于本科生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是在继承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和发展音乐事业的双重任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直接产生知识和财富,培养出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并能够产生新知识的人才,也就是说,研究生不仅继承已有知识和财富,还要在理论研究或专业表演中创造出新的财富。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四五个研究生,这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导师不仅要指导毕业论文而且要准备专业学位音乐会,任务太重。二是导师质量堪忧。如果用学历层次来衡量,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重23.4%,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6.1%,而就音乐专业而言,学历层次更是偏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导师队伍质量,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而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多以论文的数量取胜,而不管其在某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否和其专业对口。同时,往往是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就开始带研究生,无论教学和心理都准备不足,这也是造成导师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在人才选拔和程序上,研究生侧重于教育的效益和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在人才选拔上更注重人才的数量,保证所有的高素质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研究生生源相对狭窄,必须是获得本科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在人才标准上,研究生教育虽也参加国家统考,但仅限于英语和政治,专业内容则由各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组织测试,因而高校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决定权。研究生的选拔不仅要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该生具有所选专业的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就是说,高校选拔研究生一定要在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研究精神和治学态度。相对于音乐专业而言,目前公共课考试几乎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往往只要公共课符合国家统一分数线,该生就基本能跨入研究生行列,这是因为多年来音乐专业本科文化分太低而造成的。这一畸形模式导致专业好的文化差,多数不考研,而文化能过国家线的又寥寥无几,为完成招生名额,只能按文化分招生,专业参差不齐,这是目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是服从行政命令完成招生名额,还是选拔优秀人才?这给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培养原则上,研究生教育强调学术自由。本科教育虽也属专业教育,但比研究生教育而言,属于专业基础教育阶段,要求的是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教育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发展、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形成,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对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要求学生要创造新的价值,能给社会或本学科带来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

三、 对 策

其实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从相当程度上讲,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造成的,这是一种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也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难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目前还只能从内部改革,也就是必须改变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1.注意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数量的增长,又要采用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对学术性研究生应实行弹性数量招生,采取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单独招生、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

2.积极推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评聘和竞争制度,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导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具有先见性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育向创新性、科研型方向发展。目前,由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学任务增大,许多导师只顾教学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不能和同期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有些导师甚至很难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其次,导师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专业取代了不合时宜的旧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出现,因此要求导师必须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适时把握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以便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理论和学术探讨。

其次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往的单一形式,提倡研究性教学和合作教学理念。

课程学习要注意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研究相结合、实践和研究相结合,在技能学习中找到理论的依据,从理论研究中受到启发。导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教学应更有弹性和学术性。首先,研究生教学要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就拿声乐课而言,研究生声乐课要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课下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要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光在琴房唱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舞台实践,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导师或学院要多组织教学实践。其次,研究生教学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应具有伸缩性,不能拘于一格,有时是一对一的教学,有时是集中讨论,有时是分头查资料、找论据,导师应组织并策划这样的专题讨论和学习。再次,研究生教学要提倡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提倡跨学科研究,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多元化。同时,研究生学习要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性,以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完善健全研究生招生及教育评估制度。在选拔标准上,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注重学术力量而不是行政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长不能以损害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选拔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专业基础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能力。

毕业要求一定要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原则。“宽”是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严”是指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音乐会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把握学生的质量;质量不合格坚决不予毕业。

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写学位论文,而且要举办“毕业音乐会”,这也是衡量学生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音乐会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表演才能、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程度,又要体现学术性,也就是说研究生音乐会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或学术方向,不能像本科生开音乐会一样,挑选各种各样的歌曲组成一场“大杂烩”。研究生音乐会要从学术角度出发,有一定的专场性质,如“艺术歌曲专场”、“中国歌剧专场”等等,如音乐会能和论文研究题目相匹配,那就更加有价值了。

篇(5)

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期间,宋树秀才真正系统的、扎实的、全面的学习了声乐艺术。在恩师郎毓秀先生的教导下,她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是歌唱发声技术还是歌唱艺术的全面修养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恩师那儿,她接触了不少意、德、法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使之对意大利、德语和法语的歌唱语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此后数十年,她的教与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与学习中得到提高的,她不仅依靠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更珍惜任何学习机会,埋头钻研,努力实践,不问收获,只重耕耘。几十年的努力成就了她的事业天地,在近50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宋树秀除主教声乐外,还担任过钢琴、英语、正音、意大利语语音及德语口音的教学,发表了《运用汉语语音规律解决吐字问题》、《论歌唱演员的基本功及全面艺术修养》等论文。编、撰、译了《咬字正音》、《意大利语语音》、《德语语音》等教材和专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1996年,应文化部聘请担任全国声乐专业比赛美声组评委。人们通过宋树秀的学生知道了贵州,了解了宋树秀老师。1991年10月30日,国际研究生与奖学金学者协会、声乐部主席、美国堪萨斯域密苏里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理查德・c・克诺尔先生从遥远的大洋彼岸给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钱荫愉先生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我很荣幸接收了一位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杨晓萍。晓萍是我工作以来的所有学生中拥有最好的基础训练的学生,她的老师宋树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教师,她值得被看作是中国杰出的声乐教授之一,你们幸运的有着这样一位培养青年歌唱家的人才,保证了他们的成就……

了解美声唱法的人都知道,美声唱法的难度高于其它唱法。有着扎实外语功底、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的宋树秀并不满足于自己的个人感受,她深感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既可以塑造完美的艺术珍品,也可以毁掉一块洁白的玉石,在工作中,稍有不慎,一棵鲜嫩的幼芽就会被扼杀。在声乐这门学科中,宋树秀知道空谈理论是行不通的。作为一名教师,凡与声乐教学有关的学科,她都努力钻研,一本本扎实的备课本和教案记录着她的探索和奉献。

1976年,宋树秀以检验自己在教学上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有多少为目的,把为女儿结婚筹集的费用作路费,带着当时艺校毕业生夏珊到北京报考部队歌舞团。途经上海,宋树秀拜访了上海歌剧团著名歌唱家施鸿鄂。当他听完夏珊的演唱后,十分惊讶地说:这是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并对宋树秀说:你教的学生很不错,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千万别道听途说,改东改西。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这第一次的考验,给了师生二人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到了北京,在总政歌舞团与海政海舞团的应试中,反映很好。当夏珊在中国歌剧院应试唱完了《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时,考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学生的肯定和宋老师教学实践的认可,后来,夏珊顺利地被海政文工团录取。那年,宋树秀49岁。

1984年,宋树秀又与自已朝夕共处了六年的学生杨晓萍话别。此行,杨晓萍到上海报考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当两校的录取通知书都展现在她眼前时,宋树秀高兴得热泪盈眶,多少年的心血在杨晓萍身上有了结果。声乐基础不错的彝族学生杨晓萍有一段时间不愿学外语,宋树秀并循循善诱对她说:学美声唱法不学外语,就会缺少一只眼睛观察和学习世界。于是,她每周加两个晚上辅导杨晓萍学外语。同时在专业课上,对音乐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建立、发声基础训练、乐曲的分句分段,节奏共鸣、外语演唱语感的培养,她都一字一句、一声一调分别授课和示范。在深奥的浩如烟海的古典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作品,她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逐步接触、熟悉。舒伯特的《水上吟》有三段德文歌词,为了准确理解歌词的单词含义,她想方设法找英语资料,又翻译成汉语,从中,又借助英语查德语单词的动词和逻辑重点,要求学生朗诵时接近语调、语感和逻辑重音,对歌词本身深入理解,以便恰到好处地把握演唱风格。

杨晓萍成长路途上的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宋老师的提携,她也以自己的努力回报了她的老师。1989年,杨晓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991年赴美密苏理大学音乐学院留学深造、攻读硕士,1992年获德克萨斯的“玛格丽特声乐比赛”最美的声音特别奖,1993年参加nats (芮兹) 比赛获第一名。在美期间,在威尔弟歌剧《茶花女》等六部歌剧中饰演女主角,受到广泛好评。1996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任教,每次回到贵阳,都还要到宋老师处学习。她说,在宋老师那里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殷文霞、王莉莉、张贵华、王松雪、成莉等都是宋树秀的学生,和宋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总有许许多多让她们难忘的成长故事。1985年,全国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演唱比赛是一次由文化部、中国音协举办的全国性高水平的比赛,为了让殷文霞、王莉莉赛出好成绩,宋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激烈的竞争,贵州队的四名选手有两女一男进入了复赛,殷文霞还获得了铜牌,为我省争得了美声唱法专业比赛的第一次全国性奖项。当时任评委的杜矢甲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沈湘说:贵州两个女生的演唱取得了爆炸性的胜利,此次比赛,边远贵州成绩突出。 此后,殷文霞多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奖,宋老师为她参赛精心辅导,鼓励她取得优异成绩为贵州争取荣誉。王松雪、成莉连续两届参加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日渐成熟,今年,贵州代表队还进入团体总分第八名。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西南片区和全国中等艺术教育委员会举行的青年教师声乐比赛中,学生成莉和赵青获一等奖,谭松获二等奖。如今,宋树秀老师的学生柳洪林、周媛媛、孔文惠、夏珊都是中央艺术团体优秀艺术人才。我省大专青年教师和省市专业团体骨干张贵华、邹光友、谢丹、刘玉、颜家佳、成莉、赵青、王莉莉、罗长平、王松雪、周蓉等仍然在宋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声乐 。他们中间,有的已是国家一、二级演员,有的是副教授,但倾听老师的指导和教诲,仍然是必需之课。身为贵大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宋老师每天都为学生排满了上课表,收这些学生,成了她一项长期的义务劳动。她只希望,学生们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和艺术实践中,为贵州的声乐艺术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宋老师对记者说:之所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氛围,得益于丈夫龚克的理解和支持。龚克是我省著名小提琴艺术教育家,曾获文化部全国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这个温暖的家里,走出了一双优秀的儿女。儿子龚汉祥是中央音乐学院聘请的室内乐客座教授,1992年应邀出任爱乐乐团的室内弦乐团的首席兼指挥,现任比利时交响乐团副首席。女儿龚妮丽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一个艺术的家庭,使得他们的事业如添翼,前程似锦。

1986年,宋树秀曾拿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份聘书,为了贵州的声乐艺术,她选择留在贵州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面对她的学生,宋树秀无怨无悔,因为,她热爱贵州,更爱她的学生。宋老师为中央音乐学院输送了好几个优秀学生,她们是杨晓萍、柳红玲和周媛媛。她们分别在1984年、1993年和200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三人在就读的五年期间成绩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杨晓萍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现在是该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她所教的学生周晓玲在今年的中国《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荣获了美声组金奖。柳红玲现在是中央歌剧院的国家一级著名歌剧演员,她在歌剧舞台上扮演了《艺术家生涯》、《乡村骑士》、《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中的女主角,成了当前中国歌剧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大奖。周媛媛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了高等艺术家A级文凭,在国外继续深造多年后,现回国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看到她们今天的成长和成就,宋树秀欣慰,她们是从贵州这个山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是贵州人的骄傲。此外,她的学生熊宴文于2008年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就读,这大概是她最后输送给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了,宋树秀希望她能像三位姐姐一样,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

除了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外, 宋树秀更多的学生是在贵州服务,他们都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了贡献。如省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殷文霞,1985年在全国第一届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比赛中获铜奖,在1996年电视大奖赛中获美声银奖,199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专业声乐大赛中获美声三等奖,1998年获全国金龙杯专业声乐大赛美声银奖。省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松雪,在2006年多彩贵州大赛中获金黔奖,近年来代表我国频频出访各国演出获好评,为国争光,成绩卓著。贵阳市歌舞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莉莉,在1985年全国星海、聂耳声乐作品比赛中获特别奖,在贵阳市多次比赛中获一等奖。国家一级演员周蓉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获奖。还有声乐教育界的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贵华教授、副教授吴克兰、成莉、赵青,及青年骨干教师青科、王珊等。贵州师范大学的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媛、副教授陈兰,贵阳学院的副教授颜家佳、讲师刘玉,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丽亚,毕节学院的讲师杨世敏,铜仁地区音协主席、铜仁学院副教授刘洪英等等,如今他们都在本职工作中努力奉献。学生们不凡的成绩,使宋树秀感到非常的欣慰。

宋老师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是因为她对学生倾注了足够的用心和耐心。有许多学生是从较小的年龄开始学习声乐的,如贵州省艺校的夏珊72年入学时才14岁半,78年入学的杨晓萍才15岁半,而殷文霞和周媛媛也都是年龄较小时入学的学生,作为启蒙老师,她细心呵护,认真耕耘,有针对性的教学,她的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特色,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绝不利用她们自然或天然的嗓音条件“滥”唱超过她们负荷的大作品,耐心地训练中声区。教学的重点不是为了唱几首“大歌”,而是细心地诱导她们打开咽腔、放下喉头、塑造良好的声音管道,建立发声的良好状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从音质上下功夫,追求美好的音质,诱导他们体会歌唱时呼吸支持的运动感觉,建立正确的弹性呼吸支持点。 其次,在初学阶段,先使用ABT、Siber等简短的声乐练习曲,以学生把握较好的元音进行练习,逐渐的引进其他的元音或带辅音的字作练习,也是循序渐进地发展嗓音,到二年级以后逐步加入其他如CONCONE op. 9等声乐练习曲,提高学生的发声演唱能力,同时适当的选用较简易的乐曲,意大利歌曲或中国歌曲均可,配合训练。第三,除了让学生明白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情绪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谱的习惯,对作曲家在谱面上的一切音乐术语,都要认真读懂,对乐曲的结构、乐句的分句、气口的安排,都要明确并做合理的安排,同时严格把握音准、节奏、语音的准确,不论是中文歌、意大利歌曲都一丝不苟,意在为今后的演唱建立良好的习惯和扎实的基础。

她认为学生的启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为年轻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她们今后有广阔的发展前程。打基础应是我们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如果忽视这条原则,只顾当前的“辉煌”,即拔苗助长的假“辉煌”,必然会在学生的歌唱生涯里埋下祸根和“定时炸弹”,这种违反科学规律的做法是声乐基础教学的大忌。我们看见无数的声乐人才,走到一定的时候,因为从前养成的某种不良习惯而无法前进,或因为忽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形成发声、呼吸、共鸣和语言的严重障碍致使无法继续提高,痛苦地离开了歌唱事业,着实令人痛心,这种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17-01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体系在建立之初,卡尔・奥尔夫亦是以他家乡的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为基本教材,把语言(以方言为主)、动作、音乐和表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进行教学,并提出每一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理应这样做。奥尔夫体系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它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们的本民族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李妲娜老师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引入音乐教育领域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春节序曲》、《十面埋伏》即是李妲娜老师成功地将奥尔夫教学法进行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典型课例。

《春节序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收集、制作、展览春化饰物和排演春节民俗歌舞活动,可以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愿望及基本能力。2.民族音乐:春节题材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声乐、器乐都有,欣赏、演唱、演奏关于春节的民歌、器乐曲,从音乐的视角理解春节文化内涵。3.民间舞蹈: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是春节文化的歌舞活动内容,排演这些歌舞活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民俗文化。4.民族文化:与春节关联的其它领域,如历史典故、故事传说、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等等,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准备

1.收集家中带春节象征的物品、画、玩具、纪念品、饰物、照片,分头查找有关春节的资料或向亲友以及有关学者请教。2.准备做春节礼品、饰物、绘画的材料、笔墨纸张等。3.表演用的锣、鼓、钗,服装、面具、道具。4.欣赏用音响、CD或音带,小钹、鼓、金属类、木质类、散响类乐器,人手一件。教师熟悉《春节序曲》配打击乐参与谱。

三、教学过程

讨论《春节序曲》的地域风格特征:教师提问:1.《春节序曲》的音乐语言有何地域特征?2.该地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音乐风格特征?3.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教师参考答案:1.音乐素材取自陕北的唢呐曲牌(主部)和陕北秧歌调(副部),具有北方音乐高亢、粗犷的风格特征。2.与北方的语言声调、山川地貌、人民生活、文化历史等有关。3.其它地方音乐风格举例:江南水乡――柔美旖旎;山区――高亢、嘹亮;草原――悠长、宽广;黄土高原――苍凉、粗犷等。这说明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地理、人文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可绝对化,各地丰富多彩的音乐与地理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我们过去的音乐课大多集中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对人文背景关注较少。这节课把春节作为切入口,展示的是民俗文化、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多方面的综合,并关联一系列与春节有关的其它领域。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文化主体历史性的情绪情感积淀及在特定存在状态中的情绪情感反应。音乐教育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正是受此启发,本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李老师从鼓文化的角度出发,经过精心构思与设计,终于成功地将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搬进了奥尔夫教学的课堂:

《十面埋伏》课堂笔记 :1.探索:李老师让我们一人拿一个纸箱然后按纸箱大小分组围成半圆形坐好。接下来李老师拿一个大纸箱站在中间,她首先让我们每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箱发出声音,同学们在很好的创造性氛围中,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下,同学们互相启发,出现了许多新花样,有的去拍,有的用手摩擦、有的手指甲去挠,果然同样的纸箱却发出不同的音色,到最后李老师用我们想象不到的方法,其实也是用最简单的动作在纸箱上做起了示范。2.引导:李老师告诉我们几个固定的节奏型,用不同体积的纸盒的不同部位去敲击,我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起来,在老师风趣的指挥下,我们开始了节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个字,我们只是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手势作着不同的音响处理――快、慢、渐强、渐弱、休止。突然发现原来这些生活中的废弃品可以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根本不亚于那些昂贵的专业打击乐器。3.主题:李老师将本课的题目《十面埋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知识,很快同学们将这乐曲的历史背景及表现内容补充完整,我脑子里对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重新变的清晰了。接着老师放《十面埋伏》的音乐,让我们去听一听刚才练习的节奏分别出现在哪个乐段里。我们都静静的听着,唯恐落掉一个音符。该分析乐曲结构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没有说这首曲子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而是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接着老师将乐曲的结构写出来: 列营――出征――十面埋伏――小战大战――楚歌――得胜回营。4.创编: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用纸箱将《十面埋伏》表现出来,有了前面老师的铺垫,我们很快就用纸箱的不同音效将故事按乐段编好了,轮到小组表演了,我们发现第一组的同学比我们编的更成功。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在节奏、协调、合作、表现能力、探索都 得到了训练。奥尔夫的目的就是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为一体的“原本的”音乐,找回属于自身最可贵的本能。

李妲娜老师这样用鼓声来演绎《十面埋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各方面都显得十分新颖,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及创作音乐的兴趣与欲望,也充分体现并发扬了团队的协调合作精神。李老师说:“这节课我构思了十年。”

参考文献:

[1]李妲娜老师奥尔夫教案集(2004年)

篇(7)

自从拉莫于1722年完成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还原到其自然原则的和声学》至今,和声学这门学科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学是研究多声部音乐写作技巧与创作原则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必修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以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诚然,这样非常细致、系统的训练,对于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不相适应了。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一般开设一年。此外,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乐理掌握得都不够扎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和声教学如果还走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线”的道路,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并且会觉得和声课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由于对和声学掌握得不够扎实,自然会对后续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的学习产生影响,乃至对其专业的发展、今后的就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声学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平行五、八度”、“反向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这样,本应该充满绚丽音响色彩的和声课就成为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枯燥的“数学课”。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更别说去感受和声的美感了。真正能够学得好、用得上的人更是寥寥。 

而且,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很短,学生所学的内容势必会大大缩减。学生刚刚学完前面的自然音体系部分,后面很多重要的内容还没有接触,或者对其只是有粗浅的了解就已结业,从而对和声了解得不够全面,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由此,在对某些作品进行和声分析时,就会有很多解释不了的和声现象,其实践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此,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即在新形势下,和声课程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结构的设置等方面就急需改革,以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内容是进行到一级关系调转调,后面的内容只涉及一部分,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可是如果照顾到了知识的全面性,由于时间关系就势必会形成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掌握得不扎实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下面的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总体安排 

总体上说,就是有些重要章节的内容重点讲解,有些章节则可以合并到一起讲解,而有些章节的内容了解即可,可作为自学内容或略讲。 

1.自然音体系部分以合唱织体的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和声分析为辅 

自然音体系部分是基础,需要掌握得非常扎实。因为变化音体系中的内容都与自然音体系部分的内容紧密相关,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掌握得不够扎实,就会影响到后面的深入学习;而如果前面的基础掌握得非常扎实,那么在学习后面与之有关的内容时,就会形成“迁移”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入钢琴伴奏编配与合唱编写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解决学而不会用的问题。 

2.变化音体系部分以和声分析为主,写作次之 

在基础和声当中,所有的基本和弦连接方法都已经学习过。所以,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后面变化音体系部分中写作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减少,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完整的名家名作。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学生从世界艺术宝库中充分汲取营养,把一些优秀的和声语汇、和声手法变成自己的艺术财富,并增强学生对和声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结构的设置分为四部和声写作、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为单声部的歌曲旋律编配合唱及和声分析四个教学模块。

1.四部和声写作 

四部和声写作训练是和声学习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此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声写作总的原则及和弦连接的基础方法。进行该项训练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将写作的内容适当简化。如在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时,在给出高音部旋律的同时给出低音声部或和声功能,抑或给出关键部位的和声功能等等。这样,降低了四部和声写作难度的同时,在和声写作训练的初期,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写作的作用。 

2.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 

在实际工作中,为歌曲旋律编配及弹奏钢琴伴奏是一项很实用的技能。 

此项训练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和弦的基本连接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和声语汇及音响,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钢琴伴奏音型,熟悉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每次作业布置一定量的键盘和声练习,主要是和弦连接,内容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2)将和弦连接用特定的伴奏音型弹奏。 

(3)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也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教学模块在训练学生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的同时,还注重其为同一旋律选配多种和声方案的能力。有的和声学专著将这一训练叫做“和声的变奏性写作”。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和声的音响上。在应用和声时,能够真正从音响需要出发,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和声思维大有裨益。 

3.为单声部的歌曲旋律编配二、三、四声部的合唱 

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在进行和声的四部写作训练的同时,进行为单声部歌曲编配合唱的练习。通过这一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没有兴趣”等问题。在歌曲的选择方面应注重实用性,即尽量选择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课堂实例、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内容。以便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小学的课本,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和声分析 

和声的规则来源于实际的音乐作品,反过来又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创作。因此学习和声就有必要对前人所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对前人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理解和声的真谛,学习和声运用的经验和技巧。 

“和声分析是指对一首完整音乐作品结合音乐内容、旋律音调、曲式结构、织体写法等诸方面对和声(包括和声风格、和声序进、和弦运用、调性布局、和声的陈述发展手法等)所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分析。”通过和声分析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体验和理解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由此提高学习者对多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和声学的学习过程则是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有一定顺序的。而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和声的应用则是“按需取材”,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因此和声分析材料的选择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和声材料的识别阶段。在这一阶段可多选择一些片段性的谱例作为分析的材料。二是学习的深入阶段。此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和声知识,所掌握的和声材料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增大对完整或相对完整谱例分析的比重,从而全面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以上是对和声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以及课程结构设置方面的一点想法。还有待于与同行进一步商榷,也恳请专家批评斧正。以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形成理论,指导我们的和声教学,使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 

[2]伊•斯波索宾、伊•杜伊波夫等合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 

[3]王安国著.多声部音乐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 

篇(8)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上一篇: 出纳转正总结 下一篇: 班主任学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