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局域网络系统。校园网络安全是指学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等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密,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校园网络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防范措施,已成为校园网络建设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一)网络安全设施配备不够
学校在建立自己的内网时,由于意识薄弱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将原有的单机互联,使用原有的网络设施;校园网络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保存数据的光盘等都有可能因为自然因素的损害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泄露或网络中断;机房设计不合理,温度、湿度不适应以及无抗静电、抗磁干扰等设施;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设施配备等等;以上情况都使得校园网络基本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没有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
(二)学校校园网络上的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甚少,安全意识淡薄,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存贮介质随意使用;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网络;学校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允许不应进入的人进入机房;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不能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统一的网络出口、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监控、日志系统,使学校的网络管理混乱;缺乏校园师生上网的有效监控和日志;计算机安装还原卡或使用还原软件,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这些导致校园网形成很大的安全漏洞。
(三)学校校园网中各主机和各终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安全“漏洞”或“后门”
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网络事件就是由系统的“漏洞”及“后门”所造成的。网络中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绝大多数是舶来品,加上系统管理员以及终端用户在系统设置时可能存在各种不合理操作,在网络上运行时,这些网络系统和接口都相应增加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四)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泛滥,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重要数据丢失
网络病毒是指病毒突破网络的安全性,传播到网络服务器,进而在整个网络上感染,危害极大。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情况,遭到端口扫描、黑客攻击、网页篡改或垃圾邮件次之。校园网中教师和学生对文件下载、电子邮件、QQ聊天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内病毒泛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它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旦学校网络中的一台电脑感染上病毒,就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中内使病毒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只要网络中有几台电脑中毒,就会堵塞出口,导致网络的“拒绝服务”,严重时会造成网络瘫痪。《参考消息》1989年8月2日刊登的一则评论,列出了下个世纪的国际恐怖活动将采用五种新式武器和手段,计算机病毒名列第二,这给未来的信息系统投上了一层阴影。从近期的“熊猫烧香”、“灰鸽子”、“仇英”、“艾妮”等网络病毒的爆发中可以看出,网络病毒的防范任务越来越严峻。
综上所述,学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又能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保障办公、教学以及学生上网的多种需求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校园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文章提出以下校园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校园网络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服务器
学校在建校园网络之时配置一台服务器,它是校园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中介,在服务器上执行服务的软件应用程序,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校园网内用户访问Internet都是通过服务器,服务器会检查用户的访问请求是否符合规定,才会到被用户访问的站点取回所需信息再转发给用户。这样,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或破坏,也可以阻止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滥用,外部网络只能看到该服务器而无法获知内部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信息,整个校园网络只有服务器是可见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二)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产品,是一种使用较早的、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网络安全防范产品之一。它是软件或硬件设备的组合,通常被用来进行网络安全边界的防护。防火墙通过控制和检测网络之中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在网络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对网络数据进行过滤(允许/拒绝),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提供网络使用状况(网络数据的实时/事后分析及处理,网络数据流动情况的监控分析,通过日志分析,获取时间、地址、协议和流量,网络是否受到监视和攻击),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和告警等等,最大限度地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存取,有效的阻止破坏者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网应用服务系统的安全工作。
(三)防治网络病毒
校园网络的安全必须在整个校园网络内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体系,建立一整套网络软件及硬件的维护制度,定期对各工作站进行维护,对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软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为了实现在整个内网杜绝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学校应在网内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用相应的防病毒手段,在服务器和各办公室、工作站上安装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对病毒进行定时的扫描检测及漏洞修复,定时升级文件并查毒杀毒,使整个校园网络有防病毒能力。
(四)口令加密和访问控制
校园网络管理员通过对校园师生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口令加密验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以及对用户的管理。网管理员要对校园网内部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的配置均设有口令加密保护,赋予用户一定的访问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用户只能在其权限内进行操作,合理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对各工作站的网络软件文件属性可采取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日志和审查系统,建立详细的用户信息数据库、网络主机登录日志、交换机及路由器日志、网络服务器日志、内部用户非法活动日志等,定时对其进行审查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
(五)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
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是指在交换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管理软件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出多个安全等级不同的网络分段。学校要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在不同的VLAN中,将校园网络划分成几个子网。将用户限制在其所在的VLAN里,防止各用户之间随意访问资源。各个子网间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网络管理员借助VLAN技术管理整个网络,通过设置命令,对每个子网进行单独管理,根据特定需要隔离故障,阻止非法用户非法访问,防止网络病毒、木马程序,从而在整个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安全运行。
(六)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
虽然有各种防范手段,但仍会有突发事件给网络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对网络系统软件应该有专人管理,定期做好服务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应用软件及各种资料数据的数据备份工作,并建立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对网上各工作站的资源分配情况、故障情况、维修记录分别记录在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上。这些都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七)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
IDS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当有敌人或者恶意用户试图通过Internet进入网络甚至计算机系统时,IDS能检测和发现入侵行为并报警,通知网络采取措施响应。即使被入侵攻击,IDS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记录事件,自动阻断通信连接,重置路由器、防火墙,同时及时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列出可参考的网络和系统中易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环节,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健全学校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和保密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对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
三、结论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从病毒、黑客与防范措施的发展来看,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措施,加强管理,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校园网络的安全体系,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清山.网络安全措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
(二)搭建“学岗融合”教学平台,培养“职业友’行为规范。依托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校中厂”,搭建“学岗融合”的教学平台,是中职德育环境建设的独特之处。通过实施“产训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融合,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合,生产与教学融合,产品与作品融合,师傅与教师融合。学生在校的实训项目与生产项目对接,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对接,根据生产管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规范,使学生在“校中厂”的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与佛山婴姿坊婴童用品公司、南宁华威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服装生产,企业派技术人员常驻实训基地与学校教师指导生产,实施生产管理。通过生产实训,学生体验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在技能提升的同时,行为规范也得到明显提升。
二、通过“专业化”环境建设加强德育
(一)创建专业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通过开展专业的品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每年都举办服饰文化节暨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展示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学生全过程参与作品设计、作品制作、作品静态展示、动态展示,优秀作品设计者与作品展示模特在服饰文化节走秀活动中同台亮相,将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实现职业理想的演练,学生的专业荣誉感高涨。服饰文化节是专业教学活动,更是专业文化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强烈的职业理想。服饰交化节已成为学校一张交化名片,影响力大,近年来服装专业教学成果丰富,社会影响力增强,专业学生规模逐年递增。
二、树立身边的德育先进典型
每个学校都一定有德育先进的教师或学生,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和人物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从教师中、学生中找到德育先进者之后,不能简单地表扬或是宣传,而应该使他们的事迹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许,这样才有说服力,其他的师生才会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去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贫穷,但不气馁、不自卑、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优良,那么此生带给大家的便都是正能量,他将影响到本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对这样的事迹进行全校性的重点宣传后,可能不会使全校学生得到感染激励,但绝对会影响一大批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不再因为自己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也不再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而一蹶不振。他们会受到先进典型的熏染激励,一定要克服困难、改掉恶习,积极行动,做一个让同学、老师、家长放心的好学生。
三、聘请国内优秀宣讲团进行宣讲
当今社会有很多有感染力的宣讲团队,他们演讲的内容与形式是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反复实践的,宣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广受好评。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宣讲,对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效果都是让人惊叹的。学校一定要寻找好的宣讲内容、好的宣讲团队,一旦找到,就应该尽其所能聘请其到校园内进行演讲,这样做的德育效果是教师在教案里、在课堂上都无法相比的。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二、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不光是职业学校教师抱怨,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学校德育如何才有实效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
近几年来,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许多学者呼吁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提出“生活德育”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真实体现,真正地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到德育的视野,同时提高了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德育简单的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德育的品质,而是要让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个体在德育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
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1.合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要与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以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哺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把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实的联系起来,将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受到社会上有些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许多职校生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前途,造成了职校学生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以身作则并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的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师生之间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道德考验。如果说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那么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还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教育。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正在探索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正是教育者在共识价值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指引下,从职校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人品格的生成与建构,实现了道德主体理性、自由的发展,体现了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李国春.论高职院校德育氛围的营造[J].教育与职业,2006,5(14).
[4]苏茂芳.试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2,(6).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1、前 言
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数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校园体育文化"。 培
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它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
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探
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
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办学效益。笔者从浙江地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对学校体育进行
研究,以期能对学校体育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补充的目的。
2、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1概念的界定
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笔者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不外乎包括:(1)校园体育文化是
存在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里的师生员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其核心体育精神。 。
2.2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
2.2.1系统性和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
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终
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的开放。
2.2.2时代性和继承性
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
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2.2.3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竞技体育的内容(如篮球、体操等),而且包括
大众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轮滑);不仅包括个人体育活动,而且有群体参与、相互配合的
集体体育活动(如排球)。与内容丰富性相适应,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化:有物质形式,
也有有制度形式,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还有精神形式,如体育知识、体育
道德等。
2.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其独有的特征
2.3.1健身性和娱乐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
校园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
质特点之一。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
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
2.3.2多元文化融合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融合体,既
有体育文化特征,反映体育文化的共性,又含有校园文化的某些特征,反映校园教育教学环
境活动的特殊性。其所形成的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人文精神,是其他的文化形式
无法替代的,其所表现和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2.3.3校园性和导向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空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横跨两种文化体系,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立在校园
内的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性,才是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大专院校生作为大专院
校校园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均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导向性。
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3.2.1大专院校生的可塑性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学校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
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治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
造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
这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树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而受教育的主体-大专院校生,就如一
块待雕琢的玉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这就为体育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
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
3.2.2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性是对其建设的前提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
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
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
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
泼的校园体育文化。
4、建设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环节
体育课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不
同形式的体育课上要宣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
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
育的学习和锻炼。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创造
民主、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4.2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建设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文
化环境建设的规划,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
挥体育文化环境的作用。
在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设计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
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馆、健身房、棋艺室的墙上悬挂世界著名体育明星的画相、名人
谈健身、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园的宣传栏布置写有锻炼
对身心的影响、如何饮食营养合理、各年龄身体形态的生理正常值等内容的体育宣传画报等。
4.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
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例如:
每学期在开学初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裁判知识讲座,在学期中
以聊天的形 式对最近的一些重大体育赛事进行讨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对当前的体育热
点话题进行评议等等。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
的积极性。
4.4创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
师生提供一方舞台,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如体育节,
每年都可确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趣味体育竞赛、体育绘画比赛、
体育摄影比赛等,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
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校园是广大师生开展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有
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能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
文化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本文作者:陈艳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服装等、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体育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体育认知、教学活动、竞赛活动、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宣传与推广活动等、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观念与目标、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作风三者组成(表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大学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积极反映;校园体育文化是也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与校风的个性表现。13世纪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在漫长的网球发展史中,随着网球运动“走出宫廷、走向平民”的普及发展,如今,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参与网球锻炼,网球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以及幸福生活水平指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以及“和平、友谊、团结”的信条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2]。网球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网球运动就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宣传载体,充分诠释了“和平、团结、友谊”的奥运信念,激励人们爱国拼搏、积极进取、求实奋进的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生活。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网球场馆设施是网球教学活动、竞赛活动以及课余网球锻炼的保障,是校园体育文化继承与宣扬的物质保证。对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和器材、用品的调查得知:近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学校网球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确实存在紧缺的状况,网球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对场地的需求较高;2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受场地用于网球教学和地区季节、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球锻炼时间如下午5:00以后,时间选择容易发生“冲突”的情况,以此出现锻炼“扎堆”的现象,从而片面导致场馆的紧缺局面。网球器材基本由学生自己提供,器材的需求程度和对需求的满足行为主要受大学生自己支配和控制,因此,调查也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认为网球器材完全满足其锻炼需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积极程度与完善网球场馆设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7.6%的学生认为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完善网球硬件设施有非常大的影响(表2。高校积极开展和普及网球运动,扩大了校园网球人口,激发了师生的网球兴趣与激情,也加剧了场地紧缺的状态,为解决场馆设施“供不应求”的问题,高校管理者须积极完善和补充网球场馆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建设和保护作用。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通过打造特色项目而提高学校知名度与体育文化底蕴,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刺激了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对完善高校校园体育设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网球器材与服装等的消费行为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体育消费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3]。高校大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重要指标。调查得知: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球消费主要以购买网球器材、服饰等实物型消费为主,也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身份的消费水平与观念。网球锻炼仅仅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生对网球的认识和接触仅处于初级阶段,满足器材和服装需求就具备了大学参与网球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的网球实物消费类型是大学生当前身份和网球参与程度的综合表现。41.6%的学生每年在网球运动的消费额度是300~600元(表3在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占了多数,也反映出陕西省高校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偏低下。由于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地主要以农村和城乡地区为主,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与自身经济消费水平均较低,参与网球锻炼对器材和服装等的要求并不高,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即可,进而导致了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整体网球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随着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和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网球兴趣与长远的体育目标,更广泛的网球参与和投入带动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约束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4]。37.5%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且40.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影响较大(表4。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这种“绅士”“高雅”的文化形式因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会相应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制度具有保护和建设体育文化的功能,网球文化导致校园体育文化的分层必然需要借助于体育管理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协调和适配,因此,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优化和完善体育制度有积极作用,合理、优化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矫正、扭转不良校园风气,积极营造健康校园“绿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与目标,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并不是西北地区所有高校都开展了网球教学课程,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要求的网球教学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公开课等、教学学时(12学时、16学时、32学时等,以满足学生对网球技能、知识的需求和广泛普及网球运动的趋势。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具有激发性和全面性特征:网球教学活动促进了场地设施的保障和完善;网球教学课堂是学生网球兴趣、网球认识、网球参与的“发源地”;网球教学活动是“三位一体化”大学体育模式的主要组成因素,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网球热情与兴趣,传授学生正确体育观念和技术动作,带动着课余网球锻炼和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网球竞赛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网球技能,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与抗压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竞赛的目标调查得知:7.5%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竞赛活动获得更扎实的运动技能;33.3%和32.2%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比赛可培养体育精神和锻炼意志品质;愉悦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交往分别占了14.9%和10.1%(图2。随着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以及对精神意志重要性的认识,西北地区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大学生相应选择通过体育竞赛、锻炼的方式,以丰富体育精神和加强意志品质。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西北地区高校校内网球竞赛活动相对匮乏,影响了校园体育风气的营造和师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场地设施紧缺、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和网球竞赛组织宣传不足等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所形成的良好校园网球氛围与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承。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网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网球教学的“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途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网球锻炼次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锻炼目的。调查显示:每周参加3次以上网球锻炼的人占整体的37.5%,同类中并将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一部分的学生占80%,每周参加网球锻炼2~3次和1次的学生在整体比值中分别占35.0%和23.3%(表5。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网球爱好者基本保持每周参与网球锻炼一次,且大多数学生能保证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网球锻炼,网球锻炼较频繁的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较明显,也间接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参与性高、兴趣性强且终身体育意识较深刻的特征。网球运动在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开展,促进了西北地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既丰富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又舒缓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和压力,且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乐观、健康的品质与人格。
校园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体育风气的形成有直接、广泛的影响。“就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渠道而言,无疑要首推电视、广播和通俗性杂志等大众传媒[5]。”调查了解到,34.2%的学生认为网球宣传推广活动调动了师生的网球热情,31.7%的学生认为其丰富了网球氛围,且认为网球信息宣传和网球新闻广播起到丰富网球氛围作用的学生分别占了35.2%和31.5%。网球宣传、新闻广播等活动产生的网球氛围使大学生的体会较为直接和深刻,无形中使大学生体会到网球运动的影响力,尤其新闻广播使习惯参与网球运动和不参与网球锻炼的学生都被动的接受了网球知识的宣传和氛围的熏陶,而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和信息宣传对有积极网球兴趣的学生影响较深刻。校园网球宣传推广等活动创造了积极的体育氛围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活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网球运动在校园体育中的普及率和重要性,而且有效带动了师生活跃参与网球锻炼的热情,使其了解网球讯息、知识,将网球运动融入到大学生活中。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观念与目标的影响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6]。在对西北地区部分高校2400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89.6%学生承认网球运动对增加体育兴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增强自信心等体育观念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树立了加强吃苦耐劳能力目标的学生有1962人,从选择人数排名分析得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体育兴趣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体育目标位于第二、三和四位(图3。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目标是在网球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对大学生“身、心、意”三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对其吃苦耐劳能力的提高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共同的网球锻炼目标,反映出大学生更注重精神意志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主要与大学生对吃苦耐劳能力、精神意志锻炼以及对文化熏陶的较高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总之,网球运动不仅刺激了校园体育行为,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体育意识和观念,进而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终身影响。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道德素养是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以及人格品质的反映,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内在观念、价值和修养熏陶的表现。调查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能表现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以及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其中,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表现更明显,分别占了整体的80.8%和73.3%(表7。由于“诚实”和“公平”是网球比赛中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生在网球比赛中体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基本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并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进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和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和有力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7]。网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较显著的精神依次有:竞争精神、意志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国精神(表8。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校大学生也意识到自身竞争意识、团队和敬业等精神素养的缺乏和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以应对走出校园后的社会挑战和磨练,而参与隔网、同场、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网球运动,更能体现竞争、意志和敬业精神的价值,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竞争拼搏的意识和不惧困难、挫折的意志品质,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巩固了精神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支柱作用,同时使得更多的师生参与网球锻炼,享受网球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1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与推广提高了对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度,对完善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具有推动作用。2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有助于完善校园体育管理体制;网球教学、网球竞赛活动以及课外网球锻炼调动了师生的网球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了校园体育生活、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底蕴;网球宣传推广活动有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球活动,广泛促进了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3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与目标;孕育了“终身体育”意识和理念;培养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养成了竞争、意志、敬业、爱国等精神,以及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有助于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西北地区各省市体育局和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每年春季、秋季大学生、教师网球比赛,调动师生的网球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各省高校网球协会应积极组织高校间教职工、校领导干部网球交流活动与比赛,促进西北地区高校之间网球文化交流。2实施“扩建网球硬件设施”、“选拔优秀网球苗子”、“诚聘高水平网球教练”、“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四步走的途径,建设高校高水平网球队,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3各高校体育部或体育学院部门应积极倡议“健康网球、快乐工作”的口号、采取“上门培训、主动陪打”等措施,主动引导学校领导、行政干部以及学科教授积极参与网球锻炼,营造高层次校园网球氛围,对完善校园体育体制和体育场馆设施有重要作用。4设立校园“网球宣传专栏”、增设“每日网球新闻广播时讯”栏目、组织“网球表演赛”、开展“网球知识讲座”等宣传手段,以加强校园网球宣传推广;定期开展春季、秋季“网球文化周”、“校级网球比赛”、“每月网球体验日”、“网球拉拉队选拔”、“网球征文”等相关网球文化活动,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创造健康、和谐体育风气。5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西北地区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鉴戒国内外一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和经验;并邀请知名高校高水平网球队、专家教练等到西北地区高校交流、指导,以促进西北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尤其以小学为主的一些学校,对于教育理念上,更是早已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视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好坏与否,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兴衰,将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重视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上,我国更是提出“从小培养,灌输熏陶”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实施方针,逐步塑造出一个个集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于一身的四有新人。
一、校园文化的呈现形态
校园文化在以上论述中分别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并存形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首先最直观的反映无外乎: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繁茂清新的花草树木以及富有人文生活气息的图书馆等一些有关整体的合理规划。其次,便是校内学生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的言谈举止,甚至还包括教师、员工的精神面貌等,这些触手可及能直接感受的事物现象,从校园这一群体小社会上来看,不单单是文化的底蕴象征。而这种精神物化形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仅限于此,甚至有时候一个富有特点的广播或者经常习惯播放的广播音乐都传递着内在文化的感悟或力量。
物化形式,多是由无形意识的一种衍生。而所谓的无形意识直白的说,就是校园自身其群体组织、典章制度、群体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学术水平,以及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等等一系列观念综合融汇,将每一个个体,以无形存在的方式感染和同化。
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及特点
1. 文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具有正确且科学的育人功能,更高层次上来看,它的强大神奇之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来到这里都能在无形之中被影响,最后同化为一个大的整体。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然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经受熏陶。而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潜移默化”。因为文化特具的同化性能,所以每个人只要进入这个特殊的“社会圈子”,那么就一定能从其身上找到与环境相符的痕迹或缩影。所以说,校园文化不仅对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督促以及保证作用的“组织”力量,它还能通过对一个人自我的改变而不断且更好地适应并融入这个文化环境中。因而,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就育人功能而言,尤其是从小学生德育的角度切入,校园文化与德育其实是存在着一种密切关联的,且影响毋庸置疑。无论是德育思想、理念还是意图,但凡在这里都能被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并出神入化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感悟和身心洗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一种教育艺术,其高超性就在于它教育的不露痕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