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荷塘月色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课件架构思想来源于教案,而有深度的教案则来自对教材的精心钻研。精心钻研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度吸纳与修炼的过程。有些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精心钻研教材后组织教案,而是急急忙忙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课件,然后下载修改,节约了时间,却被限制了思维。借鉴可以,一味地“拿来”或者堆砌,何谈因材施教,何谈个性化的教学呢?

所以,教师只有先对教材精心钻研,理出教学思路后,才可知教学过程中需要课件进行辅助讲解的节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因为教材的讲解终归是要结合学生状况进行施教的。这样结合资源和思路,恰切组合,才能思路清晰,架构合理。

二、课件氛围的营造

课件氛围就是总体的调子,即整个课件从头到尾给人的总体色调和其他效果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和课文给人的感觉相一致。

例如,我们制作《荷塘月色》课件的时候,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考虑色调及效果:一是夜晚的黑色,二是月光的白色,三是铺满荷塘的荷叶之绿色,四是荷花的白色和粉色。笔者制作这个课件,起初的时候准备将课件总体色调设定为夜晚的黑色,但考虑到黑色背景会使播放效果不佳,于是将课件的整体色调定在了荷叶的绿色上。因为月光有朦胧之美,于是在组织精选荷叶荷花图片后,又给每个图片叠加上一层磅值很大的柔化边缘的白色透明文本框,这时候荷塘月色朦胧精美的特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依据荷花的颜色将文本框设定为白色或粉色柔化效果(如图示)。此框架下的《荷塘月色》课件使所有看到的老师都赞不绝口,在课堂演示时,学生的反应更是惊叹不已。

三、课件标题的添加

给每个PPT页面添加标题,可以使PPT总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具有逻辑性。

为使教学环节衔接顺畅并节约时间,标题尽量与页面同步出现,不提倡进入页面后再显示标题的动画效果。因为当进入一个新的页面后,师生为了等待标题动画完成而使教学过程瞬间卡壳的感觉总是不好,且从时间计,多个标题动画单独出现的时间累加,对于争分夺秒的课堂教学也属于无谓的消耗。如果必须增加标题动画效果的话,各页面的标题动画可以采用同一效果,这样课件总体感觉起来不会凌乱。

另外,标题的文本框和字体最好修饰一下,因为既然是标题,自然要醒目一些。

四、课件动画的设置

PPT课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达到教案要求的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动画效果当然也是为实施教案服务的。不过,一些喜欢钻研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将自己沉浸于课件动画的花哨设置上。

动画的使用是不能够过度的,即使一个总体色调氛围很好的课件,如果经常更换使用跳跃感的动画,也会使人产生破裂或凌乱之感,并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连贯性产生负面影响。

如,大部分叙述性词条或提问式词条的出现效果,使用非常平稳效果的“淡出”进入已经可以达到要求了,为什么还要使用“回旋”进入呢?那些跳跃性的动画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脱离文字内容本身。

其实,动画效果给学生脑海里的着重值是逐渐增加的。举个例子,在连续性的“淡出”进入后,使用横向出现的“擦除”进入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变化。而“擦除”是没有弹跳或破裂效果的,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发生我们不想要的过大的跳跃。

另外,动画应尽可能和关键词汇表达的意思相符。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在讲解“泻”字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透明度为60%的、以纯白色填充的、经过了50磅柔化效果设置的文本框铺满页面,再增加一个向下的动作路径或使用“自顶部”的“飞入”就达到了效果(如图示)。

笔者在完成《荷塘月色》课件后曾开玩笑地说:“使用这个课件的老师应该在讲课时大汗淋漓。”因为制作这个课件,倾注了笔者大量的心思,笔者沉浸其中,绞尽脑汁完善能力以内可以处理的部分和些微细节,它就像一个即将诞生的婴儿使笔者充满了演示和讲解它的兴奋与期待。

篇(2)

课堂教学不可能总是沿着预设方向进行,有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重要或无关紧要的、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新方法与新思维、新情况或者新事物,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与主动性,那么实际教学过程要比预设过程更具生机活力,更为生动丰富。同时,由教学本身看,从计划到具体开展过程,由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过程则为动态变化及生成性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需要巧妙应对,灵活引领。

第一,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语文老师以退求进,灵活进引。如学习《江南的冬景》后,笔者在预设中要求学生写写与家乡季节有关的作文。而当时又是晚秋冬初,笔者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时机,因而精心预备了写作教案。然而,当学生听到要写文章后,“怨声”连连:“唉,又是写作,又得磨死脑细胞了”;“又是写季节,乱写一通得了”;“还不如到外面瞧瞧”等。面对这一意外,笔者“丢掉”教案,以退求进,说道:你们想去外面体验故乡晚秋冬初之景吗?于是学生精神抖擞。笔者适机提出要求:你们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园草地上观察、感悟。第二天,全班学生都交上了作文,既有叙事的,也有议论的、写景的,并且整体写作质量较高。

第二,当课堂教学脱离方向时,则积极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若出现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可利用其积极面展开启发,实现精彩生成。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当学生们正细细品读文章对月色荷塘的描述时,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蜻蜓,于是学生注意力被蜻蜓所吸引,有些学生想离开座位去捉蜻蜓。面对这一意外事件,教师正色道:你们将“荷塘月色”读得太美了,看,蜻蜓也被美丽的“荷塘月色”吸引了,你们愿意齐读来与蜻蜓分享这优美的月下景色么?虽然学生半信半疑,但还是回到了课文朗读中,并入情入境地齐读着,取得较好的课堂调控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是机智引领,而是采取严厉批评的方法,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氛围,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精彩生成。

二.点拨引领,促进预设之中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课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安排与设想。而生成,则是构建与生长,是教学中动态变化过程,有生成性与丰富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生成以预设为基础,预设以生成为提高。

篇(3)

创新教法,树立大语文观,增强边缘学科渗透力,是实践新教材的首要步骤。教师自我进修、培训,教学实践中的切磋、交流、互帮是摸索、探讨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变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法根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学习新课标,吃透教材,开展课题研究,要具有灵活性、应用性、综合性。

2. 提高语文素质在于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与读本,是师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材料。依据大纲要求,强化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教学的中心工作。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落脚点,吃透教材,系统地进行知识点、重点、难点的讲解,并辅以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强化分析问题是打造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出色的教师就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宝库,这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教师树立创新观念,积极营造大语文环境,把历史的、人文的、科技的等等知识有机地贯穿于教材中。

如讲授《荷塘月色》,不能简单地以本为本,应以朱自清的思想发展轨迹、时代背景,乃至其学术活动等营造一个大语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去领会、解读朱自清的文章,感悟其思想精神。朱自清20世纪20年代供职清华大学,那时激烈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让他进退两难。这对于一个追求自由、享受艺术,走中庸之道生活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就夹杂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梦的碰撞中艰难地生存。醉人的“荷塘月色”勾起了朱自清无尽的遐想、愁思。心动之余,到底惦着江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淡淡的喜悦中涌出了淡淡的哀愁。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感悟《荷塘月色》情与景的融合,就不难解读朱自清欲忘怀而又无法忘怀的心路了。

3. 教是为了不教,根本点在于启发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是营造大语文观、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以“诚信”命题作文为例:一般作文,都会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说诚信。但如果以逆向思维来理解诚信,可以这么论述:人有时可以不讲诚信。比如,战争中的欺骗、瞒天过海战术,商业机密、商业谈判上的虚晃一招等等,都可以拿来做话题。这样的作文就是创新,这样的引导最直接、最有效。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48-01

1 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涵义

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通过信息交流和管理等手段,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更具趣味性和丰富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忽视学生学习现状。当前中职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但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现状对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十分重要。二是忽视教学弹性。一些中职语文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调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学课件中,没有完全摆脱“填鸭”式的教学。三是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整合脱节。有一部分中职教师为了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而这些课件和教学内容缺乏紧密的联系,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没有发挥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优势。四是过分依赖教学媒体,缺乏创新研究。目前一些中职语文教师习惯使用教学课件,但是,他们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大量搜集教案课件,这无疑会降低教师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性,并且还不一定适合当前的教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 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3.1 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制作这样的课件:“优雅的名曲+月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在模拟的荷塘月色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荷塘月色》所描绘的意境的美,还能在美的氛围下感受《荷塘月色》的魅力和内涵,这样惬意的教学意境,无疑是一种教学科学化的完美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效率也能大大提升。

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轻松的教学意境中,学生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3.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而教学发展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无疑更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例如,学习杜甫诗歌时,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刻地掌握杜甫的文学风格和诗词的意境美,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以音乐或者图画的形式展示杜甫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联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的创作风格,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各种资料和参与小组讨论,在一个小组内形成共识之后选派代表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重视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承载物,包含了浩瀚的知识,而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将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学习中,写作能力提升尤为关键,而互联网资源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中职学生写作技巧和经典点评的范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这样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写作素材、构思和立意等,还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阅读到大量的与教学文本有关的文学作品,这是以往教学方式所不能提供的。因而,互联网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篇(5)

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语文意识、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感到无聊单调、枯燥无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它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毋庸置疑,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就像荒芜的沙漠中出现绿洲,久旱的田地沐浴甘霖,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1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此所谓“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片、录像资料,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感官刺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主体地位。

笔者在讲《荷塘月色》时,就用图片、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参差斑驳树木的黑影,弯弯杨柳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浓淡相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欣赏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些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活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荷塘月色的高雅、朦胧、幽静之美。采莲姑娘的出现,使课堂气氛达到。美丽的脸庞,悠然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婉转的歌声,仿佛仙女下凡,美不胜收……

英国诗人济慈认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通过图片、录像再现课文,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获得欣赏美的喜悦。

1.2 化无声为有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困难是人尽皆知的。首先,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经历、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距离。其次,诗歌思想感情复杂,意境丰富,无固定套路可言,难以捉摸。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而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在讲李叔同的《长亭送别》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同名歌曲,一种凄凉沧桑的情调把诗人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愁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脑海中仿佛呈现出孤寂的长亭、苍凉的古道、枯萎的衰草,仿佛看到夕阳弱柳,听到笛声箫残。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3 化单一为丰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囚绿记》一文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寻绿、关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国家的命运。这是在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作者表面上讲述自己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实则表现出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多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1.4 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人无分身之术。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文章题材特殊,如小说、戏剧,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也难以完全将复杂的情境再现出来,将多面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上课时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毫无兴趣可言。

笔者在讲鲁迅的《阿Q正传》时,放了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严顺开主演的同名电影片段,专业演员演技精湛、效果逼真、语气恰当,枯燥的平面人物鲜活丰满,将学生的情感细胞完全调动起来,学生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大笑。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领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这样,多媒体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用最直观的手段讲解最深刻的道理,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一箭双雕。

2 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为了让多媒体高效服务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掀起它的“盖头”,仔细认知,深入了解。古人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十全十美,多媒体语文教学也同样存在不足。

2.1 舍本逐末,华而不实

韩非子说:“华而不实,虚而无用。”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势必舍本逐末,丢西瓜捡芝麻。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等,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的。但是,凡事皆有“度”。著名作家张贤亮感慨:“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适“度”。

只有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如果少了学生静下来思考的环节,就和传统的“满堂灌”毫无差别。只顾现象、不想道理,只顾热闹、无视效果,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就会表面化、浅显化,那么,课堂教学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2 角色退化,投机取巧

现在流行的教案型教学软件,使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教学机制退化。若教师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荡然无存。有些教师为了上课方便,直接下载课件,不做修改,盲目使用,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变授课为应付,变教学为投机,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置于脑后。

篇(6)

“学案”是“教案”的“宠儿”,是教案实施的开路前锋,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铺路石。“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三案”中,我认为首先要抓住的是学案。因此,学案的编制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关键。笔者将结合平时老师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谈一谈如何编制学案。

一、甄选目标,立足实效

1.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学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智力目标应写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对初中学生来说,简单表层的问题,不再能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向深层次和本质上挖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的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算问的成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二、掌控问题,立足创意

学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案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还应有适当应用与练习,起到检测反馈和培养学生能力等作用。对于老师而言,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转变。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例如,在《荷塘月色》学案中设计了“初步探究”一栏:读一读,看看哪些段落具体描写“荷塘月色”。你喜欢哪些描写?用你的理解尽情朗读;想一想,朱自清先生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探一探,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这样设计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联想加类比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胜景。

三、巧妙布局,立足中心

学案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学生对课堂上要学习的材料就能有较深的了解,哪些地方自己能领会,哪些地方还存有疑问,基本上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就能有所选择,有针对性,既不感到满眼是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预习就必须做得扎实有效。初中课本所选的文言文,如果预习不到位,课堂上就提不出自己疑问,老师在讲课时就只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继续满堂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后面的几个环节就全都落空了。因此,学案不能流于形式,必须精心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行、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学《绿》一文时“学习研讨”栏目中,我设计了:(1)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批注。文中交代观察点的语句有“”、“”、“”等由远及近写了、、。主要写了;(2)课文写景的角度富于变化,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烘托等修辞手法。请阅读写梅雨潭绿色的部分,从以上角度、结合具体句子作批注;(3)自由批注再读文章,你有什么新发现,请在文中自由批注(可仿写、可欣赏写作特点、品味某个词语等)。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一是学案变成了一个学习提纲,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二是重视对课文的自我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三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仅仅是适时的点拨、诱导、矫正。四是学练有机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阅读、分析、理解等综合语文能力的养成。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难道不是教育演变中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导思路。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经过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立足学生实际认真编制学案,突出导引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目标性、针对行、创新性和引导性;上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主,该让学生说的让学生去说,该让学生发表的观点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老师只是课前多下功夫,课堂上注重调控,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讲得唾沫星喷多高,课后经常喉咙痛,考试效果很明显,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了。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提高预习的效益是减负增效,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一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激活了课堂,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机会、充满了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教学基本要求.

篇(7)

一、在自主学习的自学探究阶段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根据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好自学提纲,这个提纲一定要便于学生自学研究,学有所得。这也就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到不仅备教案,还要备学案。这一阶段学生关键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他们把语文预习的内容设计成手册。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背景提示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做初步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确定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次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目标逐步明确,并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有的学生说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生动,应该把语言美作为学习的重点;有的学生说自己写景时不知如何下笔,读了这篇文章,他很受启发,所以觉得应将领会作者写景时的情景交融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说读完文章感觉作者由颇不宁静到宁静再到不宁静的复杂矛盾的情感,而我们平时写作文却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像作者那样自然地表达出来,所以应当把怎样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学习方向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到语文预习有事可干,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在自主学习的质疑研讨阶段

教师只是导演、引路人,学生才是表演者、主人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上,使学生明确目标,或者通过复习为学新知识做准备,拉近与新知识的距离。紧接着教师把新知识、新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尽情表演。这里切忌教师成为一个个问题的解说者、知识的包办者,让学生围绕一个个的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再到归纳、总结、记录。因为这样做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语文四大基本功:听、说、读、写的最佳锻炼机会。另外,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营造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荷塘月色》导入课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会使学生一下子进入角色。语文课中问题往往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关于《荷塘月色》,学生在学习四至六段分析作者的情感时,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如此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境,有的同学却在其中读出了不平静,还有的同学说作者的心境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教师在引导中也应该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出来,这样学生参与的兴趣、动机也会大大增强。自主学习的质疑研讨应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学生努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出发,选择自己认为有实用性、挑战性的问题,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网络、生活等对话中分析、比照,多角度思考,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三、在自主学习的练习应用阶段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基础题,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地方。不然,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兴趣也不是很大,觉得这种练习单调乏味。这里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解决这一难题。我常常通过背诵比赛、焦点论坛等形式,既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设计好阅读题。阅读是学生的难点,教师一定要做好选材工作,阅读题目不要太难,最好要注意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性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到的见解。阅读题的原文最好能够雅俗共赏、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口味,有思想性、教育性,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认真细致地去读原文,阅读题往往只要学生肯读,题目就能做,这样也就化难为易了。

篇(8)

1998年开始,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教育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职能,以培养社会一线的专业人才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上,高职院校往往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放在首位,理论课时大幅度减少,实训课时着力提高,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大力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便于学生在一踏上社会便有“用武之地”,顺利和企业完成对结。

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却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语文一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学生一般受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种认识甚至于漫延到语文教师。高职语文教学的地位就相当尴尬,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是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尝试的重要内容。

2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整体而言,在初中阶段,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总体学习水平不尽人意。初中阶段,学生大多对语文学习有畏难情绪,所谓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 ,三怕写作文”,真实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困惑和疑难之处。况且较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认知性错误,认为语文的学习更多是依赖于“死记硬背”,不重视课处阅读的积累。而到了高职阶段,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自然对语文基础课程不再重视。且大多认为自幼受母语的熏陶,语文的功底应该不错, 对语文的学习自然就比较忽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学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由初步识记、重点理解、到实际运用的层级要求。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更注重识记目标的达成,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不求甚解,也难以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前,学生也总是疲于应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相当一部分同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学习的效果也不尽人意。

3 五年制高职语文中的美育教学

针对五年制高职语文学习的现状,结合在一线教学的尝试与反思,面向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基础语文教学中,笔者始终将美育教学作为核心,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作为教学纲要。在如下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3.1教学目标的调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中,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一般是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美学目标依次呈现。而部分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美学目标常被忽略。学生课程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下,五年制学生的观念已具有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因而我将美学目标的实现排在首位,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并用它来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近几年来,授课班级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传统的现代文教学常用现代汉语的编排习惯,由字词教学、难句解析、到谋篇布局逐层讲解,而文言文教学同样过于重视语句的疏通和讲解,忽视了文章本身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如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教案时,首先带领学生赏析月色下荷塘边独特的情韵美,其次让学生思考本文中的疑难语句的理解,最终回落到和学生一起感受朱自清先生清新淡雅的人文情怀。再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笔者紧扣首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丽”的讲解,和学生讨论中国古往今来对男子的审美标准,并结合讽谏的类比方法,和他们交流善于倾听、学会叙述重点的技巧。

篇(9)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

1.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先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电脑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3.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

3.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整个教学过程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篇(10)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上一篇: 初一英语教学总结 下一篇: 化学与环境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