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与环境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与环境论文

篇(1)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篇(2)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结构

体育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想要有效发挥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必须对教学环境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大的方面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大致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物质环境的概念上来看,物质环境主要指高校体育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因素,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客观存在的物质因素。从物质环境的组成来看,物质环境可以分为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时空环境主要指体育教学活动展开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所有的课程时间安排、班级规模、队形编排等;设施环境指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的场所和教学器材,也就是我们说的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内容;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如该地区的气候、地形等。从社会心理环境的概念上看,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各种社会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与物质环境的有形性相比,社会心理环境比较抽象,控制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从社会心理环境的组成来看,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以及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人际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管理层与教师、管理层与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信息环境指各种信息总和而来的环境因素,学校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等内容;组织环境指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级组织形态的总和;情感环境具体地指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体验、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课堂气氛等内容;舆论环境是指学校的主流评价,内部集体舆论以及个别人的个别意见等内容。

三、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优化

在上一个部分中我们已经具体地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结构方面的内容,当然这种探讨集中在客观地描述方面,接下来就是要针对教学环境的结构方面的问题和影响来探讨教学环境的优化的问题。从时空环境的优化来看,高校体育环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体育课程的实践安排和班级规模的问题。一方面要将体育课程尽量安排在下午,以适应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班级规模,照顾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设施环境上来看主要需要进行优化的方面是丰富学校的体育场馆所能够提供的体育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另外需要购置尽可能高质量、大数量的体育用品。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高校主要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活动,灵活调节教学活动的时间。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结构的优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接下来本部分就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信息环境来看,学校是信息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要保证师生间传递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尽可能通过信息交流为体育教学创造一个积极的影响。从组织环境上来说,教师和管理者需要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内容调节学生的心理、缓和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另一反面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化解体育教学活动中可预见的矛盾内容,降低教师的组织管理活动的难度。

篇(3)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普通百姓到世界各国经商、贸易的人数逐年增多,世界各国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中国、走进中国。语言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汉语的狂潮。汉语的对外推广,国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空前提高。语言流利、才思灵敏、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越来越受青睐。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口才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口才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就业和晋升。一个人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往往会坐失良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直是很受重视的。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大都开设有“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在首先教会学生说好、用好汉语的情况下,对于汉语口语表达也应进行较全面的训练。但在部分职业院校的实际调查中,有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学的基本设施过于简陋,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口语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对各高职院校的函授生、走读生自学普通话的作用更大。本文拟就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建构与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相互切磋。

一、目前,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现状

在我们实际调查的数十所职业技术院校中,只有几所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在专门设置的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中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余绝大部分教师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录音机也没有,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极不标准,这怎么能培养出标准的学生呢?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建有语音室及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但多数设置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进行评估而摆设,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部分院校也只仅限外语专业使用,把汉语口语教学排斥在外。这种认识,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改善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已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各高职院校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实践

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广大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口语教学在师生互动、自主、生动的情景环境中进行,无疑,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下面拟选如下教学实践课型,供同行切磋。如,教师在讲授“重音的表达方式”一节时,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在确定重音位置的同时,就存在着如何表达重音的问题,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朗读时,必须区分句子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只有从朗读目的、愿望出发,在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确定重音的位置。要使学生理解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捶、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虚实互转,前后顿歇……要处理好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音的关系,还要学会在朗读时把非重音、次要重音“带过去”的本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举出许多例句,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性阅读训练。现代网络语音室教授这一节就省劲多了,其情形就完全不同,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本节全部训练项目,包括文体、声音、图像、现实情景,每个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可自由点播、阅读、自测,反复听、反复看、反复训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可以掌握表达重音的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情景。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学习时间,又确保了教学质量。这就是网络语音室给现代教育带来的便捷。

三、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建构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能在一个比较安静的语音室上口语课就感到甚为理想。其实不然,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常规语音室有听音型、听说型和视听型等,单纯的听音型语音室由于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目前,已逐渐被小型无线电发射台所替代;听说型语音室最为常见,多由教师主控台按键控制,装配有录音机、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频接收设备,学生座位上有耳机、话筒等简单的音频接收设备,若装上录音机则有听说跟读功能,还配有一个小型液晶显示屏和简单的标准化答题按键,可进行课堂测验;视听型语音室实际上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室,在听说型的基础上添加视频设备,教师控制台一般由计算机控制,装有VCD或DVD,录放像机、投影仪甚至电视接收装置,学生通过墙面投影或桌面显示屏来接收视频信号。

无论是听音型、听说型,还是视听型语音室都可以称之为常规语音室,基本上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导的被动模式,从简单的对讲型电脑控制跟读型多媒体电脑控制型,其功能设计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和对讲通话等方面,几乎不存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性。因此,常规语音室从功能上讲,只起到了教学辅助设备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条件接触到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了普通话口语教学,但在语音室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并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学生照样在语音教室里被教师“满堂电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代较为理想的网络语音室是在多媒体与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网络教室或电脑室与语音室相结合的产物。为语言学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网络语音室不仅包含了传统型语音室的所有功能,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应用功能,例如,自由听力点播、数字化复读、电子阅览、阅读背景教材、文本、自由测试、情景仿真对话等等。这些功能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师生互动变为现实。

就普通话口语教学而言,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尤其是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和发展,为语言学教学和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的营造,充分发挥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普通话口语教学可以完全放弃,相反,二者更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然语言交流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做出反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其次,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的品德也会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学习者促膝谈心,这种心灵的交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和相互支持,体现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纯真的学生情意。这些都是多媒体普通话口语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二者的结合,将使学习的认识主体性和情感主体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学生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促进我国语言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刘珍珠,黄海斌.加强语言实验室建设,构建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韩涌波.论网络语音室在英语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篇(5)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开展了基于网络教学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但涉及到英语专业跨文化学习的网络教学研究还比较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在网络条件下,配合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学习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找出一条新路。

语言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媒介。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以及历史渊源的差异,想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舒畅的沟通就要培养跨文化意识,懂得对方文化中的禁忌,尊重对方的习俗信仰。通常,人们在交流中,对所运用的语言都有一个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基于说话人的语言习惯。每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述的思维模式,因此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

一、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现状

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除了把这门语言当作一种交流工具之外,更应该了解语言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习俗禁忌,人文情怀。这样才能在实际交流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专业的课堂也开始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渗透,根据自身学习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需要的自主学习模式,了解西方文化最新发展动向,与时俱进地提高跨文化学习意识。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来了解另一种文化,而同时也通过文化来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对语言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扫除障碍和困惑。

就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多数只把注意力放在单词和句型上,忙于应付专四专八考试,往往忽略了语言本身是沟通的工具。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如果只是用错了语法或词句,外国人可能会认为是对这门语言掌握得不够好,但是如果因为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语言表达失误,就会被认为粗鲁甚至失礼。那么是不是仅仅通过几本跨文化交际的书就能够让学生避免文化差异的冲突呢?现在的课堂能否满足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需求呢?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目前的课本远远解决不了学生在具体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借助更先进的科技,网络此时无疑成为最好的助手。

二、网络及网络文化在跨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学习手段,网络文化更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掌握世界时事,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开拓视野,结识朋友,总之网络为当今的大学校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方法灵活的新型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完全依赖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开辟了一条新路。

要了解一门语言最新的发展动态,文化的学习与之息息相关。为了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在跨文化学习中时刻把握最新的文化动向。而网络此时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当前西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有效规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此同时,网络多媒体教学也开始逐步融入到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当中,通过丰富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场景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同时,对于一些跨文化交流中所涉及到的宗教和传统禁忌,也可以及时从网络当中了解,从而有效规避可能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解。

三、利用网络辅助跨文化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和兴趣各不相同,但利用网络学习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传授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行为,教师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以及自己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观看网络视频,增强互动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跨文化学习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够做好的。因此,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如今网上随处可见的视频就是丰富而现实的学习素材,在跨文化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先观看视频资料,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探讨材料中所暗示的文化特征以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同一情形下,中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不同,进行互动模仿、改编,从而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的参与性,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总结素材背后更深层次的跨文化意义。

(二)分析网络文化,寻找跨文化差异

网络文化如今成为青年人最推崇的文化之一。这些文化当中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及时更新所学的知识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出既有跨文化意义,又能体现出文化差异的部分,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首先,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新兴词汇或俚语都能体现出跨文化的差异。这需要结合西方传统文化以及宗教典故才能够理解掌握,从中更能分析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而俚语习语也往往带有一个时代的特色,网络文化恰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紧跟时代的学习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才能更恰当地选择语境,得体地使用这些习语。其次,网络文化会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政治关系,一些针对党政派别,国家关系的敏感话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迁,并且反映在网络文化当中,同时也会反映出一些文化认知的差异。最后,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网络文化加强对文学、历史、宗教的了解,才能够抽丝剥茧,真正体会出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早已进入了高校课堂,课件的内容往往较为丰富,直观生动。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学习也引入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成功的网络多媒体课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有效的学习激励体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合理的教学互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训练;基于这样的网络教学条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高校也需要加大网络资源的投入力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督促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想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学会学习方法,具备自学能力是必要的。大学应该给学生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和学习环境,而教师则应该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从学习中找到兴趣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将来发展的必要阶段。

利用网络这类高科技手段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早已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谈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动机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一门外语的跨文化学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习者离不开外部学习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的网络资源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内容新颖,多元化的外部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从而辅助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系统,对外部刺激进行感受、输入、加工、整理、存储和提取外来知识。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学生对较为杂乱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自身已经学到的专业知识,主动提取网络提供的多元化内容,从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带着兴趣和求知欲的主动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近几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都开展了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这种具有突破性的教学改革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在网络条件下,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效避免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中所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探索出全新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支柱,确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先进性,坚定地投身于学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不明确,上课迟到、早退,沉迷网络游戏,吃喝玩乐,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来生活,理想和信念逐渐丧失,传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因为遇到这些问题而面临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怎么样因势利导,使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关系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社会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因此,在优化高职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环境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各个高校都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主要的体现在建立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项目、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等方面。比如,某些高校举办各项歌咏比赛、棋类比赛、心理运动会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团结、奋进、向上的良好信念;某些高校开设无人诚信店,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我们身处一个网络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对正在成长的高职学生产生的撞击会更加明显。大学生自主能力有限,有时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学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强化社会主义舆论导向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对网络有依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借助网络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我们要依据社会现实、学生的关注点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情操,使其学会健康使用网络,并在网络中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加大思想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

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必须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定期接受培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学会使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开展工作。另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走出思想的困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三、利用国家重大事件的大环境教育学生

(一)国家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影响

国家重大事件的正面效应会给大学生带来正能量,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社会和各个高校大力宣传、弘扬奥运精神、世博精神,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积极投身这项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探索不同方式,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

国家重大事件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良好契机,是社会培养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难得机遇。在校大学生平时忙于上课、考证,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经验极少。此时,重大的国家事件就会引起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注意,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与平台,在参与活动中,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日渐形成。如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这一重大事件可以进入高校的课堂,通过这一反面事件告诉大学生恐怖组织对社会的危害,激起他们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诸如类似的重大事件还很多,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件来进行高校学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诸如通过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与同学相处;通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国家重大事件中去,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公民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与之相伴的却是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内众多高校先后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并开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现在已分为人文地理与城系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新专业,着重培养与环境科学有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均将《环境学概论》作为环境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充分显示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但是,由于环境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应用目的,其研究方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笔者主要依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环境学概论》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现状及改革

1.课程定位

作为理科专业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其目标为“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环境学概论》课程属于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产生与分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唯一途径,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应用中要重点考虑这一问题,将其纳入规划方案中;同时,在明确污染物的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后,了解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控制技术,为解决规划过程中涉及的环境问题提供建议与对策。

2.课程内容体系

(1)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专门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环境学概论》教材,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有地理科学背景的通常将针对地理科学专业的环境学概论教材拿来使用,如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贾振邦和黄润华编著的《环境学基础教程》酒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有其他专业背景的通常将针对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拿来使用,如杨志峰、刘静玲编著的《环境学概论》,鞠美庭主编的《环境学基础》,吴彩斌等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的结果,由于之前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环境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就不明确,各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通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授课内容,将相关专业中的《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移植到本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之后专业目标定位更明确,因此授课内容应当进行相应调整,才能使其与培养目标相符。

(2)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关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确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要求明确,毕业生应“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对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迄今尚未有统一的看法,但通常认为,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社会学等分支学科。从“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这一说法中可以推导出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开设的环境学概论至少应包括以上环境科学各分支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一门概论性的课程中涉及以上所有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确定课程内容体系还应考虑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进一步要求,对以上内容有所取舍。

由于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落脚点是“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规划中必然涉及环境专项规划,在做环境专项规划时重点关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因此这些内容理应成为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环境科学的其他内容简要介绍即可,如有必要可以在主干课程后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做进一步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弊端

(1)教学模式传统。传统模式均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和强调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被教这一主要过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管理与控制,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师这一中心环节,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课堂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开发,难以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师生互动的教学技巧。时至今日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并未有明显改变,环境学概论课程也不例外。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调。由于《环境学概论》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因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多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与分析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调,致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尝试

适宜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革,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多年教学实际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适当观看环保视频,重点加强讨论、实践性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做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1)利用课前十分钟观看教学视频。笔者在近十年的《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起初是选择典型且有针对性的内容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但是后来由于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时压缩,为了节省课上时间,笔者在每次上课前抽出10~15分钟为学生播放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视频。观看视频直观、轻松,对课程内容讲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深受学生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对有效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有积极作用。根据《环境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该课程的课堂讨论可涉及大气环境问题;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物理性污染问题(包括光,热,声,电磁,放射性等污染问题)及环境伦理问题。每次讨论的选题或者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或者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或者与各种环境纪念日结合。如讲到生态问题时,讨论过“大树进城问题”、“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讲到人口问题时会讨论“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发生时就专门讨论“邻避”运动及相关问题;世界水日(3月22日)前后上课一定要讨论“水资源短缺”问题;地球日(4月22日)前后上课一定要讨论“环境保护的历史”问题。讨论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定期的课堂随机讨论,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主题在每章或节之后组织专题讨论。讨论时可开展互问互答、个人分别讲述或分组讨论等方式。本环节可以在学生建立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之后,将理论与实际发生的现象相结合进行分析讨论,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3)组织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环境学概论》课程课外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管理现状,熟悉相关企业的污染控制设施、城市的园林绿化现状等,这一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就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劣。

概括起来本门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可分为:对环境污染现象和当前环境状况和管理现状的认识、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和园林绿化等方案的了解、城乡规划过程中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采用情况三大部分。课外实践以室外参观与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严重区及其产业布局的考察、对城乡污染控制设施的采用及布局和环境管理现状等,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之后,重点考查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得出相关结论。

环境科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开始形成,目前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它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因而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仍然处于逐渐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笔者重点分析了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教学内容的固定性、教学模式的传统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调性等问题,问题的存在主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及新专业课程教学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的影响。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主要在于对本门课程的正确定位、适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重点在于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与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振邦,黄润华.环境学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篇(9)

[1]马玲.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J].消费导刊.2008(11)

[2]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09(03)

[3]孙贤胜,裴国平.海外石油作业公司建立国际化管理机制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8(09)

[4]冯保华.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08(15)

[5]余立.应对世界石油石化工业新格局提高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水平[J].当代石油石化.2008(07)

[6]付晓东,文余源编着.投资环境优化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张汉亚,张长春主编.投资环境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8]卢进勇,杜奇华编着.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9]赵振智,胡婧潇.我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控制力研究[J].化工管理.2009(04)

[10]郭鹏,韩文杰,陈振贵.海外项目投资管理探索[J].中国石油企业.2008(10)

[11]赵鹏大等编着.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M].地质出版社,2003

[12]何晓群编着.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张敦富主编.中国投资环境[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14]KatsuakiKoike,SetsuroMatsuda,ToruSuzuki,MichitoOhmi.NeuralNetwork-BasedEstimationofPrincipalMetalContentsintheHokurokuDistrict,NorthernJapan,forExploringKuroko-TypeDeposits[J].NaturalResourcesResearch.2002(2)

[15]刘鸿斌.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浅议[J].消费导刊.2008(18)

[16]MargarethaScott,RoussosDimitrakopoulos.QuantitativeAnalysisofMineralResourcesforStrategicPlanning:ImplicationsforAustralianGeologicalSurveys[J].NaturalResourcesResearch.2001(3)

[17]唐金鸽,邵万钦.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05)

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晏波.矿业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2]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4]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吕宾.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及征收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6]史晓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地协同利用与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7]王全明.我国铜矿勘查程度及资源潜力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8]王翠香.模糊数学在个旧东区锡矿资源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9]韩玥.基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能源政策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10]唐宇.新疆乌恰地区Pb-Zn资源成矿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1]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12]赵子铭.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3]汤军.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异常定量预测与评价研究--以山东临清坳陷东部德南洼陷综合研究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14]张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5]冯宇.资源约束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16]吴飞.个旧锡矿区地质数据的极值分布和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7]黄静宁.深层次致矿异常信息提取及其找矿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18]王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19]Yamakawa,TomodaS.AFuzzyNeuronandItsApplicationtoPatternRecognition.ProctheThirdFuzzysystemAssociatCongress.1989

[20]KuemmerleW.Thedriver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oresearchanddevelopment: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9

[21]HLin,QWan,XLi,etal.GIS-basedmulticriteriaevaluationforinvestmentenvironment.Environment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1997

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林闯,苏文博,孟坤,刘渠,刘卫东.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J].计算机学报.2013(09)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05)

[3]王鹏翩,冯登国,张立武.一种支持完全细粒度属性撤销的CP-ABE方案[J].软件学报.2012(10)

[4]杜春来.无线移动自组网密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王锦晓,张旻,陈勤.一种高效属性可撤销的属性基加密方案[J].计算机应用.2012(S1)

[6]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

[7]刘志宏.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8]袁珽.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密钥管理和虚假数据过滤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

[9]麻浩,王晓明.外包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1(09)

[10]冯登国,张敏,张妍,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2011(01)

[11]田胜利.基于l-多样性的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12]付戈.数据库动态恢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3]汪志鹏.私有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时杰.关系数据库细粒度访问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5]彭清泉.无线网络中密钥管理与认证方法及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16]郑健,刘广亮,李兆国.基于椭圆曲线的等级密钥管理方案[J].福建电脑.2010(03)

[17]黄志宏,巫莉莉,张波.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08)

篇(10)

现有116个教学班,朱田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58年。学生3521人,教职工225人,校园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学校环境幽雅、林木葱翠、花团锦簇、四季常青,首屈一指的花园式绿色学校。曾荣获临沂市"文明单位"市“规范化学校”市级“文明示范学校”市工会工作单位,市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市先进教研室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过程和成果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胡文江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

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上一篇: 荷塘月色教案 下一篇: 信息报送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