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拓展延伸,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本教案时,我注重拓展课堂教学,把古诗词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前师生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引用课外诗词进行对比阅读,课后自找怀古诗词进行阅读和鉴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学习语文应注重类似的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二、重视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文意,体味诗意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因为诗词讲究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诗词是通过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展现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而意象、情景的认识和理解的目标需要通过朗读才能较好地达成。另外,诗词的平仄韵让读者朗朗上口,其节奏感和音乐美可以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5-01
日前,欣赏了赵启光教授的一堂语文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又想到了“创建魅力课堂”问题。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
一、课堂要首先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起码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向往的。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博士”,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可以不“博读”。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
魅力课堂要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有人说“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演绎的则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内外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这种评价,绝非刻薄。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为明确目标。语文课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每一种教学表情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印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感知的东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川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几乎每课都有彩图,它们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图画的内容,想一想表达的含义。课前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将彩图研究透彻,设计出由浅入深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路线,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现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8页岳飞塑像略作说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1. 这个人叫什么?生活在哪一个朝代?2.此人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试用文字描述出来。3.为什么上面手书“还我河山”?4.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接着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并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好后念给同学听,最后教师把南宋和金的对峙关系讲解清楚。
二、利用配套地图资料,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这套历史教科书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在适当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粗略地画下来,在上面标出地点,写上国名。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接着围绕此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和同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得到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地画出东亚、南亚、西亚的轮廓图,接着标出长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1.唐朝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图和同桌展开探讨,联系有关的知识学习“遣唐使来华”。学生通过这样合作探究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其效果远比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程,潜心探究历史知识
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目标,使用历史读物、历史图片、历史歌曲、时事新闻等资料,并且科学地设计活动课程,采用各种形式,如开展表演会、故事会、手工操作等,让学生探讨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走近印刷术》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带一些胶泥,捏成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接着用小刀削平,写上王、田、中、口、回等字。这些程序完成后,学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将字印在纸上。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明白这是比较原始的印刷方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印刷术,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让学生用胶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块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当时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这种印刷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今天的印刷技术比较有什么缺点?4.哪些国家学了这种印刷术?世人是怎样评价印刷术的?学生围绕上述问题相互交流,最终探讨出印刷术的使用方法、发明印刷术的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四、仔细阅读课本“旁批”,充分探究历史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方式很多,且大多教师都很重视,恕不赘述,笔者以为,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入语,都要与讲授内容相关,最好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着力铺设思维的桥梁――过渡语
知识的过渡须借助思维的桥梁,而思维桥梁的铺设又必须利用思维的自然“落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有时学生兴致很高,发言踊跃;有时甚至会生成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教师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任其发展;做到既有放得开的本领,又有收得拢的能力。
过渡语要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激发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这是教者与教材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结果。“教亦多术矣”,美的课堂过渡语精彩纷呈,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或关节点,或体现逻辑的理性语言,或模拟文意的激情语言,或触及难点的设疑语言,或开头、结尾的激励语言。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引路搭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思维,学得明白,学得轻松,学有收获。
三.精心打磨缩微教案――板书
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板书是教学中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学生学路三者熔铸的艺术结晶,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缩微教案。可以说,板书是语文教学主旋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许多语文课堂上,只见幻灯片走马灯似地乱翻,很少见到教师在黑板上工整、潇洒的书写,其后果是,学生书写水平普遍降低,即便是参加“全球华语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现场比赛的获奖选手的汉字书写水平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贾平凹语)。事实上,学生若能看到老师那优美漂亮的板书,首先会心情舒畅羡慕不已,还会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科学之严谨、治学的严肃。久而久之,学生甚至能自觉地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板书形式多样、千姿百态。我们在设计时应体现四“美”:形式美、结构美、整齐美、立体美。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不能是花拳秀腿,而要努力做到既要“中用”,又要“中看”。“中用”是板书设计的目的;“中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动地促进“用”。“中看”的板书,会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使学生如沐春风,感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总之,语文教师应精心打磨缩微教案――板书,切实发挥板书的多种功能,切不能让“e时代”革了板书的命。
四.设法绾上漂亮的结――结束语
俗话说:“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美的语文课堂结束语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亮明观点、画龙点睛,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创设、意味无穷,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乐而不疲。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学生的理解出现分歧: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比较合理呢?韩军老师设计了精美的课堂结束语,给这一课上了漂亮的总结。请欣赏: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重视古诗词篇目的编选。高中语文课本几乎每册都会单独设置一个固定的单元来讲解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高中语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古诗词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原有阶段,教学方法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备课上,他们往往依赖教参进行教案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使得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得本来富有个性解读色彩的诗歌教学,变成了具有标准答案的诗歌识记过程,剥夺了学生的话语自。
(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形式上与现行汉语相差甚远,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再加上古诗词的解读晦涩难懂,必须借助工具书、教师来帮助理解,甚至有时候在这两者的帮助之下,还是感觉一头雾水,鉴于古诗词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好了几篇并不代表在学习新诗歌时畅通无阻,这就使学生形成了古诗词无法学好的错觉。
(三)高考对古诗词教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高考题型的相对固定和考查知识的范围界定,使得部分教师和学生有了投机取巧的念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高考题型进行针对性授课,着重解读高考中的易考点和易错点,着重进行技巧的传授,学生则只识记重点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识,对其他不常考的篇目则采取相对弱视的态度。第二,诗歌鉴赏一般选自课外文章,使得有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书本知识不会考到,从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
二、从教师角度谈几点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改变以往教师对课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诗词方面的语文素养
1.多读书,积累足够多的古诗词知识和理论。
教师的知识功底如果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深入和精准。教师必须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从整体上掌握古诗词理论系统。
2.提高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之外,还要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由于古诗词内涵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更好地解读诗文。
(三)创新诗歌策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鉴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图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些许兴趣和想象空间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辅助信息。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导入阶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图片、选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图片,把学生带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也可以选取电影《赤壁》的优秀片段辅助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第一,多媒体教学模糊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有目标性,都有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无一例外地安排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这一教学环节。但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答案是教师给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真正的思考都由教师完成了。而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配角、受动者,被教师们“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教师们都卯足了劲比谁的课件好,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电脑越是先进,就越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就越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成为了束缚学生的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又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数学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抛物线的变化;物理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推论出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化学教学则能在多媒体中直接演示化学实验的全过程;而语文课需要发挥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的多媒体课件把什么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如同一杯白开水,如何能让学生去感悟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呢?
第二,多媒体教学缺乏对通用性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整体的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因为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这就决定了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 “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可是,这节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弄出来的,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努力准备, 其他的课肯定打折扣。因此,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第三,多媒体教学简单地以电脑代替一切。
电脑确实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但有必要让电脑来代替一切吗?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例如,黑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有许多地方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如果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可以借助黑板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文本在教学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觉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在此不揣浅陋,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文本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之本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用一定的标准“筛”过的。这个“筛子”,就是课程标准。文本不光须本身文质兼美,还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它们是课程标准的终极执行者,离开了文本,课程标准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说,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那么,每个文本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们合则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链,分则显示着各自的个性和使命。文本与课程标准既血肉相连又两相呼应。
比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但是语文学科“育人”标准规制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认同,个人美德的养成,社会价值的追求等等,如此宏大的目标如何落实,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务分解,分解到一册册书,分解到一个个单元,分解到一个个独立的文本。比如中华民族顾全大局、居安思危、诚信无欺、自奉节俭的美德如何培养,文本中安排了“传统美德”这样一个主题单元(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精选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当学生为廉颇顾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动,为魏征忠诚刚毅的品格所感染,对延陵季子的诚信无欺发出由衷的赞叹,对司马光的崇尚节俭十分感佩的时候,学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中华“传统美德”使他们思想的天空更加高远。
再比如,学科标准第九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这一标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文言篇目来实现的。比如实词积累,学了《鸿门宴》,我们知道“幸”有“侥幸、幸亏”的义项(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知道“幸”有“宠幸”的义项(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学了《阿房宫赋》我们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驾临某地”的义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学了《孔雀东南飞》,我们知道“幸”还有“希望”的意思(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就知道,以上几条正是“幸”的常用义项。
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
谈及语文教学,必须直面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关乎教学内容的确定,“怎么教”关乎教学方法的选择。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因此,“教什么”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这已是共识。而文本是教学内容的确立之本。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可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好文章写过即死。”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前赤壁赋》与《黄州快哉亭记》的核心价值不一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价值也大不相同。教学内容必须呈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有这样一个习惯,面对某个经典文本,他并不急于写教案,更不急于向学生宣讲,而是先认真研读文本,了解它各个层面的意义,了解它表达的特色,全面把握文本从标题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种信息,跟文本进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师在这方面体会最深,于老师说“要读得每一个字都立起来。”深研细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当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了,我们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则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南辕北辙,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或许有人要问,强调文本的核心价值会不会导致教学个性的缺失。语文学科是个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赖共性,而是依赖个性,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的,当文本自作者的笔下诞生之后,它就成了一个被赶出家门四处飘泊的流浪儿。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一如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片片树叶。每一位老师的学术功底、人文修养、人生观念、社会态度也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解读一个个个性十足的文本的时候,闪烁出的是个性的火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读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如果我们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少年维特,把林黛玉解读成了崔莺莺,则会让人目结舌。虽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的个性品格、人生经历,社会态度,审美观念……会在作品上打下深浅不一的烙印,但是这些烙印必须是烙在作品身上,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而不是烙在别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带着镣铐跳舞,镣铐就是文本对读者的限制,我们或刚健或袅娜的舞姿则是我们的个性。好比游山,有人采到了人参,有人发现了灵芝,有人挖到了宝石,大家的发现各不相同,但是人参是这座山上的人参,林芝是这座山上的林芝,宝石也是这座山上的宝石,而不是来自其它地方。
当前的文本阅读有一种错误倾向,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句话的含义,认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现,“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现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一些老师甚至打着“用教材教”的幌子,对文本恣意解读,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对文本作无限延伸,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丝毫不加限制,结果师生跟文本没有任何交流,语文课成了常识课,成了活动课,成了思想教育课,甚至成了游戏课,就是不像语文课。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牡丹的拒绝》,听完录音之后,老师随即让学生介绍关于牡丹的各种知识,学生配合积极,争相发言,有的介绍牡丹的产地,有的介绍牡丹的种类,有的介绍牡丹培植的历史,有的介绍历代名人赞美牡丹的诗……,听过这堂课我倒是学到了不少关于牡丹的知识,比如,牡丹的种类就有二乔、玛瑙、彩蝶、绿玉、飞雪、荷粉、珊瑚、红霞、金丹等许多种。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真是眼界大开,但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词造句有何特点?布局谋篇有何特色?特别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些与语文有关的东西,反而丝毫未见。老实说,脱离了文本,老师只能唱“空城计”。
三.文本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诚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弃文本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是学生学习的重大损失,充分利用好它,会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更好的积累,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思想情操也会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学好它,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有位老师讲《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他先请学生翻译这个句子,学生回答:木兰“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鞭。”老师问,为什么木兰要跑遍东西南北各个市场而不一次买齐呢?学生回答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见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然会造成物资供应不足,加之木兰家里没有男孩,“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他们家的行动比别的人家晚了一步,所以跑遍东西南北才能把东西凑齐。学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听,联系文本,有理有据。但回答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懂这里的一个语法现象“互文”。于是老师见缝插针,给学生讲解互文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1.语互文:如,青树翠蔓。2.单句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3.偶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4.多句互文,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文本的学习和适度的拓展,学生掌握了“互文”这一知识点,为以后的古诗词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
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各种能力,而文本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载体。语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广,如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识记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点很多,训练起来头绪繁杂,成了学生和老师心中的一个痛点。平常老师说起某个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就要感叹“能力太差”。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依托文本,采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训练,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选择、遣词造句能力,或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训练的材料,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庭院秋景:“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文中所选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鸽声、日光、残垣、蓝朵 ”透露出悠闲、惬意,饱含作者的深情;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静态、动态等不同的角度,十分丰富;采用的是长句,很有抒情意味……老师让学生由此及彼,想象一下上海外滩的夜景并加以描写,学生立刻展开奇思妙想,描绘出了一个个情景不一,但都极其美丽的外滩。比如:“入夜,漫步黄浦江畔,你可以看到万国建筑博览群在一盏盏华灯的映衬下,流光溢彩;你可以听到黄浦江水拍击江岸发出的沉闷而有力的哗哗声;你可以感到江风的浩荡、嗅到若有若无的海风的微咸。看到对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你会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奋发。”特级教师金志浩老师讲文本总要把文本的学习和学生作文的练习结合起来,把文本当作作文训练的范本,效果显著。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其中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萃,因此它也是学生熏陶情操的极好素材。记得自己高中时学《国殇》,老师一上来就把《国殇》背了两遍,“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老师背的时候神情肃穆,声音激扬慷慨,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同学们屏声静气,侧耳倾听,深受感染。虽然诗还没有听懂,但心中已涌起爱国的热情。
对学生来说,文本的学习十分重要,文本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各种语文能力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羲明出生于福建南平山乡农家,家徒四壁、瓮牖绳枢,可状其少年时之清寒景况。其府君大人以多才方正名闻里邑,担任大队会计工作,喜用毛笔记帐,羲明受其影响始与楮墨结缘。入小学幸遇一位书法功底深厚、教学颇为严厉的先生,在其指导下开始临池学书。羲明认真刻苦,悟性奇高,作业全校传观,常为不能按时领取而懊恼不已,从此学校的黑板报、墙报由他承包,羲明也乐在其中。1974年从戎入湘,新兵训练期间一份《决心书》写得潇洒流丽,文采飞扬,一夜工夫,作为文书双美的佳品由班长逐级传递至营、团领导之手,部队首长对这位稚气未脱、才华横溢的新兵甚为垂青,找来促膝谈心,鼓励他在军队这个大熔炉中锻炼成长。按规定新兵至少要在连队锻炼一年方可调用,而羲明仅满三个月,就作特殊人才调入团部机关负责宣传工作。大器成于坚忍,卓越出自艰辛,在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中,穷研书艺几乎占羲明业余生活之全部,他从不午睡,将床板当书案,勤墨池笔冢之功。羲明好读书,在军校学习期间,于哲学、美学、古典文学兴趣甚浓,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1980年代初期,日本书道代表团来华交流,羲明作为湖南代表有幸参加,创作的书品日方提出收藏,当时尚无商品意识,于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了日方。1980年代末,羲明荣获书法大赛金奖。转业到地方,进入湖南省书协担任领导工作,这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历代名家的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对自我的剖析也更全面、更客观,深知怎样弥补不足,怎样广取博采,怎样由博返约,整合出新。1996年,他写的字帖,作为中小学教材在全国发行。他终生难忘的是,2007年拜师于书法泰斗沈鹏、佛门大德藏慧门下,在这两位先生的教诲之下修道习艺。他深悟儒释道哲学、美学之精魂,自觉地将儒之中庸、禅之法理、道之太极融会贯通于书法艺术之中,在心灵深处与古圣先贤对话,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衣带渐宽终不悔,伸手能生五色烟。2009年参加由《书法报》主办的“兰亭诸子奖”书法大赛,海选出来的几十位选手多为当代名家,通过终评、全国投票产生了三位“兰亭诸子奖”获得者,而羲明为其一。2012年羲明被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班导师,后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
羲明诸体皆能,而以真楷、行草为最。羲明学书,于真楷用功甚深。羲明的书法尚变、尚意、尚情,但严格遵守一条原则,那就是根植传统、务求精熟,于有法中求无法。他牢记苏轼的名言:“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楷书不精,而求行草有所突破,犹痴人之说梦也。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跋陈隐居书》)羲明研习楷书,从唐楷入,于欧阳询、褚遂良用功甚深。学欧的时间比较长,于《化度寺碑》之瘦劲刚狠、丰腴朴茂,《九成宫醴泉铭》之静穆安详、神清气爽,《皇甫君碑》之险而不绝、中和清雅,能深入理解,消化汲收。羲明钟情褚遂良,于褚氏《房玄龄碑》之清远萧散、遒丽端劲,《雁塔圣教序》之烟鸟晴空、婵娟罗绮甚为珍视,着意追蹑褚氏法度森然与婉媚俊逸和谐统一之风姿神采,以此内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为了追求真楷的高古自由之境,羲明长年游心魏碑。在魏碑中,获益良多者为《张黑女》与《张猛龙》。《张黑女》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在书法史上,《张黑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何绍基跋:“化篆、分入楷,逐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此碑的主要特点是骏利圆折,疏朗朴茂,圆笔开张,精气内敛。《张猛龙》以潇洒古淡、奇正相生、棱角森然、险峻灵秀著称,羲明悟性奇高,对二碑的研习能以神遇而不以目即,遗形取神,食古能化,这为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羲明的楷书创作,古拙朴茂,英迈清雅。楷书是最讲法度的一种书体,没有严格的法度,那么美感没有震撼力,但为法所缚往往僵硬,缺少灵气。美学家朱光潜说:“一切艺术的学习都须经过征服媒介困难的阶段,不独诗于音律为然。‘从心所欲不逾规’,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羲明一再强调用笔至上的原则,牢记恩师沈鹏先生的教诲:“笔法最单纯也最丰富,最简单也最艰难,是起点也是归点,有限中蕴藏无限,书法最原始的秘密深藏于笔法之中。”羲明的楷书技法精湛,语言丰富,背抛散水、烈火勾努之法,虎牙龙爪、鸟啄游鱼之笔,清晰可见,灿然耀目。羲明的楷书尚拙尚朴,但这个“拙”是大巧若拙的拙,拙中见朴厚,拙中见英迈之气。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羲明的楷书表达了英迈俊健的生命精神。他善作榜书,读其《大道无疆》《作客红尘》等力作,字大盈尺,形方意圆,笔法严谨,含蓄凝炼,外柔内刚,气韵高古,一股朴茂雄强之气震人心魄。刘熙载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对于块架分明、字字独立的楷书来说,除了要表现出静态的庄重典雅之外,一流的楷书家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应处理好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稳中不稳,静中不静,平衡中见变化,静穆中见飞动,羲明的楷书就以此为指归。读其《杜牧・山行》《道源・早梅》等力作,融碑入楷,隶意暗含,方整严谨,应规入矩,若沉香妃子著霓裳羽衣,惊鸿游龙,徊翔自若,将欧体的刚健险劲,褚书的清雅敦厚,二王的遒逸俊健,魏碑的质朴高古融为一炉,糅以学养,润以才情,把读者带入如赏幽兰、如聆雅乐的意境之中。小楷也为羲明的一个亮点,读其《苏轼・放鹤亭记》《陈羲明书论》等小楷佳品,尚韵尚意,行神于虚,字形秀润遒媚,结体娴雅舒展,笔法清劲圆畅,用墨停匀,布白规整,饶王字之神韵,欧字之骨力,虞字之飘逸,褚字之舒展。
羲明的行书、大草有较强的现代感,传统与现代、功力与诗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只能在深入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茹古涵今、独标清格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周俊杰说过:“传统功力不深者不能进行现代书风的创作”。羲明的行书、大草有较强的现代意识,而在继承传统方面下过扎实的功夫。他的线条多带篆籀气。王羲之论书,一再强调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的道理,他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书论》)傅山也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纵观张旭、怀素乃至现、当代名家的草书创作,多蕴篆籀遗意。羲明于《散氏盘》的奇崛朴拙,凝重遒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的雄迈虬健,圆浑典雅,《泰山刻石》的茂密苍深,端庄飞动,均能精嚼细咽,消化吸收。其行书主要取法二王、赵之谦,于《兰亭》的妩媚灵动、整饬精微,于《快雪时晴帖》的畅达爽利、高华妍秀,能心追手摹,入神入骨。于大令而言,力追其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之神采。羲明研习草书,主要取法张芝、张旭、怀素、米芾、张瑞图,于孙过庭《书谱》、陆机《平复帖》用功亦深。对怀素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书家中是甚为少见的。怀素以《自叙帖》《圣母》《律公》为代表的狂草艺术,语言导源篆籀,恣情而发,浑雄鸷健,既多壮丽之骨,又饶狂逸之姿。羲明认为取法怀素,在线条的简捷、结体的凝炼、意境的瑰奇、风格的灵秀诸多方面还有拓展空间。羲明常说超越古人一厘米都是极为艰难的,他钟情孙过庭的《书谱》,《书谱》为法之大全,墨法清润,天真潇洒,篆情隶意,无一无源,无一无变,平淡之间,诡异惊绝,羲明读来,灵犀相通。羲明雅爱陆机的《平复帖》,其拙朴真率的意态,简净凝练的线象,清朗随意的布局,往往把读者带入清穆高古、灵和脱俗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