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讨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讨论论文

篇(1)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2)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

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3)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音乐教学法作为师范生的一门教学能力训练课,其理论部分不仅教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学起来亦深有枯燥、单调之感。因为,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一是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能力的重要;二是很难转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即学教学法理论不如学技巧课(音乐、键盘和器乐)来得快。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经过对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讨论课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有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国外五种音乐教学体系”、“怎样评价一堂音乐课”、“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节,不必搞讨论,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讨论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雁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安排,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学生重点发言,内容要尽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相观,即使是启发,也需要时间。

二、讨论课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要恰当地选择讨论思考题,这是确保讨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讨论题不是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2)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入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等。

(3)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等。学生方面,要根据思考题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导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这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是为了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题的启发,使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想法归结为一个系列问题,并通过讨论暴露出来,以达到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理解。

三、讨论课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清课堂讨论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学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相信通过讨论肯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但如果马虎对待,收获当然不大。提示他们在准备中对暂时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可以记下来,在讨论课上提出来,以求其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逐渐上升。可见,课前的布置交代是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保证和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的好,时间允许的话,我们主张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海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五到八名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取来自学生方面的教学反馈,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即使争论起来也无妨。这种采用“生问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论辩中,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老师从中可窥一斑,同时,各组的意见也相应地得到了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各组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课堂总结,既是对讨论中遗留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全部内容的归纳。

篇(4)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5)

二、课堂讨论模式的涵义

课堂讨论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指“在准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的基础上指导课堂讨论”[3]。事实性问题的回答能够直接从材料或文章中找到原话或推断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结论是唯一的;解释性问题是一些有歧义的问题,不只有一个答案,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评价性问题是要学生联系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价值标准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评价。在“中西建筑文化”课堂讨论中,一般采用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没有特定答案,是开放性问题,能在问题的探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事实性问题对于高职生而言,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获得答案,无须深入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筑文化课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比较、分析、鉴赏中外建筑的美,能评价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现象,能预测建筑文化未来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促使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三、课堂讨论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准备材料构建一组好的事实材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优秀的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能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信息,课堂讨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各种建筑现象和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组代表性材料:材料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材料二、影视明星成龙把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科技大学。材料三、当下一些城市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遗产为代价,克隆西方的地标性建筑,如杭州天都城的埃菲尔铁塔,苏州相城区的伦敦塔桥,天津武清区的佛罗伦萨小镇等。材料四、中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随处可见奇形怪状的建筑,如“大裤衩、唐僧帽、大秋裤、桶装方便面”等。

(二)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模式的难点在于问题的设置,讨论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所提问题的质量[3]156,问题来源于材料。根据以上材料,提出如下问题:(1)现存古建筑需要加以保护吗?(2)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何在?(3)如何看待中国各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克隆建筑和奇怪建筑?(4)结合对以上三个问题思考,谈谈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组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组问题是真实的疑问,具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对问题的解答会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呈现材料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借助于网络海量资源,制作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上述材料进行处理时,综合运用关于南京古长城、徽派建筑的视频欣赏,克隆建筑的图片呈现,成龙捐赠古建筑的新闻报道,网友论坛发言等,还原历史现场,模拟真实情境教学。

(四)合作探讨凯恩的大脑研究原则“对意义的探求是天生的”[3]5,启示我们教师,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只要手段得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讨论的形式采用小组式讨论和全班式讨论,前者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问题或角度进行探讨,小组成员内部各抒己见,组长记录并整理每位成员的观点,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气氛活跃,当然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全班式讨论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们对某一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掌控讨论的进程,引导讨论的方向,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评价和反馈。

(五)归纳总结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将会促使学生表现得更加出色,反之,对学生的批评与否定将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学生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就是讨论带来的成效,因为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权威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理解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增强处理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如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把探讨中得到的结论整理成小论文,以适当的形式发表,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篇(6)

传统课堂总是桌列整齐,学生端坐。若有展开讨论也常是范围极小・或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少有挪桌拼凑组合之事――这在老师看来,是很麻烦的事――殊不知,课堂过分死板,学生极易疲倦、走神,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精力只能集中15分钟左右。倒是较大的“变动”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课堂动起来,打破常规的课堂格局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刺激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可以以组为单位扎堆讨论,也可以“派”(意见趋同者)为单位深入探讨,亦可三桌五桌围圆或围方,等等,力求形式多样,范围较大,尽量把课堂生活化、生动化。比较成熟的课堂讨论可以借鉴演讲会或辩论会的形式,有主持、辩手等名号,更能激起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不赶进度,要合理把握节奏

课堂讨论应根据教学需要而设置,一般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来设置讨论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激活思维,展开讨论。学生在根据文本获取信息以及合作探讨整合知识形成观点到辨伪去妄的过程中,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它的效果不错,费时也颇多,再由于课堂讨论,学生人多嘴杂,必然不完全合乎老师的预期,枝枝蔓蔓的情况难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要紧,只要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是个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着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放任自流”,我们老师可以当“导演”,“导”着教学主线让学生“演”。也许课时会拖了一些,但也应视为合理的教学节奏。从表面上看,讨论使进度慢了,教学任务好像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课堂讨论还是有效果的。不但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如在教学名篇《黔之驴》时,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展开讨论。结果发言五花八门,有说驴应找户人家避祸的,有说驴应找到驴群以集体力量保护自己的,有说驴叫来猎人击杀老虎的,等等。这些同学发言时态度认真,丝毫没有随便嚷嚷的意思。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他们的意见,但从那兴奋的神态和踊跃参与讨论的学习态度来看,我们能随便否定吗?我只是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表述,再组织其他同学提看法、作评价。下课后,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感触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律动。

三、不信马由缰,自然把控局面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个综合过程,也是一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着客观差别,讨论过程中,难免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趁机歇闲甚至捣乱,而有些学生则乱发问,这是课堂讨论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难点。我想,一方面是学校、班级要抓好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是教师在执教中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善于调控局面,学生讨论,老师巡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话题。一旦出现“偏题”,教师要及时提醒提示,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如果出现冷场,教师要出场主持,烘热课堂气氛,激活思维,使讨论不致陷入僵局;如果个别学生唱独角戏,教师就要在肯定个别学生的同时多多鼓励其他同学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获得锻炼口才、发展思维的机会。还要主动接近潜能生,不歧视不讽刺,给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开导和指导,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因有的学生的问题听起来有点乱而老师不予关注和回应,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学生乱发问,只要他们不是存心捣乱,就不是坏事,说明了学生能放开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润物细无声”吧,哪怕给他们一次友善与理解的微笑,一句肯定与鼓励的话语,一瞬间赞赏与期盼的目光,一个宽容与信任的手势,他们也会受到亲切而有益的教育。只要我们能大度而睿智地坚持下去,课堂终会在我们把控之中。

四、不轻易评价,注意激励学生讨论发言,老师作出评价,仿佛“古已有之”,仿佛己成讨论教学的定势。在这“评价”中,不知包含了多少老师的权威,不知抑制了多少欲发的新芽,不知使多少学生永远走不出“权威”的影子,不知使多少生动的生命失去个性而成为课堂这个统一车间生产的产品。这,都是“评价”的不慎啊!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和思想内容的战斗性,新时期的学生较难理解,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做的解读,难免有偏颇和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文论世的学习习惯,对这些偏颇和错误就不能简单地评以对或错,而应细心引导,热心呵护。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想法要少评、精评,话语要富有感情,多采用激励语,使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发展要以兴趣、需要、动机为支撑。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和赞同,而在具体讨论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这时老师应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的错误,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力求让评价成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讨论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乐趣。可以说,老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积极的参与状态和不同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更能使学生思维开放,活力四射,主动发展。

篇(7)

(一)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老师一宣布讨论,前排同学回过头来与后排同学围成一个小组,每个人都在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满教室都是激烈的讨论声,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声音戛然而止。在小组汇报时,发言的同学也只是代表了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这样的小组讨论也就成了形式。

(二)课堂讨论时间不够

教师设计了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之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往往一、两个学生发言后,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只好匆匆收场,很多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没有机会交流,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学习上的差距,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学困生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合理地进行课堂讨论

针对以上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充分备课

认真钻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艺术性,选取能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的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四)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讨论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汇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课堂中的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篇(8)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1、能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意志相辅相成,而兴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首先先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形成一种讨论研究、争辩的氛围,才能促成学习竞争场面。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即使是那平时内向的学生,一旦形成一个氛围,自然而然地就会加入这个行列。

2、能够启发思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工夫,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能够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学生必须用心听别人发言,领会各人说话的要旨,综合各人说话的要点,然后快速遣词造句,阐明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还需要听自己的语言。不断调节,如此,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的敏拇和言语表达的流畅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讨论,可改变部分学生发言时面红耳赤、说话结巴,词不达意的现象。再者,学生相继发言,其信息量超过教师自己的话语。课堂上,每个人的兴奋思维中心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就进发出来了。

二、课堂讨论教学的实施

1、教师提问,组织讨论。

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生疑、质疑,而后通过讨论解疑释疑,例如在学习《幽径悲剧》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再通过交流讨论,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1找出文中描写幽境之美的段落文字,有哪些美境?如何写出这些美境?2作者在描写美境的同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你能理解吗?说一说体会。3研读7-10段,想一想这部分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集中笔力描写古藤萝之美?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比较全面正确地回答须发挥集体的智慧,而只有通过交流讨论,才能激发兴趣活活跃思维、集思广益,互相启发,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提问,组织讨论。

课堂提问与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与讨论中来,因此有时要鼓励学生的提问。“学起于思,思起子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狼》(蒲松龄)时,有学生提问:一断其股’中的‘股’是什么意思?,一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说:“这不简单,就是‘屁股’的意思。”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一阵哄笑,有学生说。“不对,不是‘屁股’的意思”第一回答题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还论证说;“作者前文用‘尻’,后文用‘股,都是表示‘屁股’的意思。这样,使行文有变化,避免用词雷同,又显示作者的水平。”也许觉得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一时,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有的学生在沉思,有的同桌在小声争论,有的学生在期待。此时,教师适时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来,他首先表扬同学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好习惯,然后启发学生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中的‘股’是身体的哪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说“大腿”,“对!再请有字典的同学查查‘股’的解释。”很快,一位同学站起来并大声说出“股”的几种含义,还特别强调说没有“屁股”的意思,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最后同学们形成共识:“断其股”中的“股”应解释为“大腿”。这堂课自始自终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教师不失时机,巧妙高超的点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提出值得讨论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既是战斗员又是胸有全局的指挥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细节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起点拨引导作用。1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就应点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2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疑问很多时,教师就要帮助归纳、妥善整理学生零乱的思路;3当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时,教师就应当机力断、集思广益、陈述己见,想出好的办法、好的主意,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但是还没有展开讨论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不必急于讲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比较、分析以后,作出结论。

2、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

篇(10)

课堂上只听到老师在说话,没有学生的回应,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法坚持四十五分钟的,甚至老师的说话声正好起到催眠曲的作用,即使不瞌睡,也是人在心不在,或处于半睡眠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唯有师生互动才能使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不失时机的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请学生上台板书方式和上台操作方式,这样既维持好了课堂纪律又保证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可以让师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师生互动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老师很清楚,认为很简单,很好理解,就以为学生应该是理解了的,其实不然,因为学生毕竟是年龄小,见识少,生活经验少,分析事物的能力差,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必须多举实例,让学生在头脑里除掉不正确的似是如非的认识,建立起具体的正确的物理模型,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

互动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老师会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教案设计,授课艺术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即时地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煮夹生饭”

三、互动的方式

(1)相互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正是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提问,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发现自己能成功掌握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的喜悦,树立起自信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教师也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情感。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提问不仅是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即使学生提问中显露出错误,除了要纠正错误,还要加以鼓励。

(2)上台板书方式,比如一些作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的上讲台板书,没人自愿上台就请一位上台,其他同学会非常关注台上的同学的解答过程,对照自己的解答思路,从中学习别人的经验,发现别人的错误,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喜欢,精神焕发,不会疲劳,记忆深刻,效果非常好。对自告奋勇上台解答的同学即使做错也要特别加以表扬鼓励。

(3)上台操作方式,一些实验课,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操作,老师在一旁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操作,对其他同学能起到示范作用,因为实验小组较多,老师不容易发现各小组的不正确操作,此法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下段时间里,学生会很顺利的正确的完成实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师生互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只提问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应该是易答的问题提问差生,答对了一定要给予表扬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中等难度的则提问中等的学生,较难的问题提问优等生。

(2)对解答不出或解答错误的学生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上一篇: 设备安全总结 下一篇: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