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7 14:0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1)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和《秋天的怀念》这两节课上,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潮起伏,使课堂迭起,掌声不断。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意味深长地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于老师不仅善于朗读,而且善于指导朗读,善于把解读文本和朗读指导有机融为一体。范读完《第一次抱母亲》后,他“现身说法”:“多好的母亲!多好的儿子!我每次读眼里都含着泪水,因为我是用心读的。你们刚才读的是字,而我读的是故事。读书要用心读,反复读,把作者的感情体会出来。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朗读。当然你们才四年级,可以慢慢来,但是一定要去练,要去学,要去听……”无论是第一课时,抑或第二课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于一次次身心入境的朗读中,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二、聚焦细节,款款走进母亲的情怀

于老师说:“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教学中,他没有凌驾教材去谈悠悠母爱,而是紧扣一些司空见惯的字眼和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咀嚼,进而感受文字背后饱含的深厚意蕴。这样的解读看似平淡无奇,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

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他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的“躲”、“挡”、“笑”这几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这一标点符号,深入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无限深情,使学生豁然开朗:“哦,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他紧扣“重担”、“翻山越岭”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母亲养育儿女时那超乎想象的艰辛历程;他还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是幸福的,还是激动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引领学生款款走进母亲的内心,走进母爱的情怀里。这些解读,悄悄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不约而同,有感而发:“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母亲是大树,是天使,是海洋。”

三、多维整合,挖掘厚重的文化价值

解读文本时积极审视和反思阅读教学的现状,通过对多维文化的整合与融通,唤醒并吸纳传统文化,挖掘其中沉甸甸的文化价值,是使语文教学远离肤浅的必由之路。

于老师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独白:“一片树叶黄了,落了下来,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难过,让人感到哀伤。‘一叶梧桐一叶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落叶悲秋复悲己,于老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使课堂多了一分摇曳多姿的文学色彩。于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段深情叙述:“……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朴素厚重的语言,铸就了灵动的语文课堂,加深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

四、深入浅出,实现文本再创造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出”的过程。“入”,就是深入钻研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作者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实现文本阅读的再创造。在文本解读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篇(2)

观念的形成对教与学行动产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师生从思想认识到汉语学科的重要性才能以积极的教与学的态度去面对汉语教学,才能认真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进而确保高效汉语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将教学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要将“以师为本”的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上来;要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变到“三维目标”上来。也就是说,课改下的汉语课堂应该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汉语课堂的主人,进而在顺利实现高效课堂的同时,也确保汉语学科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二、选择恰当教学方法,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关键工作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以往的汉语文教学我们采取的都是带领学生读、记,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没有自主性,缺少主动性,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促使课堂高效实现。我们要认真贯彻课改下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②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怀念?③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起着重要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之夜》时,为了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座城市并不熟悉,如果简单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学生很难跟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所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不仅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而且对大幅度提高汉语课堂的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所谓的反思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促进高效课堂有效实现的保障工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要进行及时的反思,要认真分析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以逐步完善教学设计。还以教学《威尼斯之夜》为例,首先,我们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其次,反思教学工具的使用是否恰当,本节课的辅助工具是多媒体,反思课堂是不是被多媒体所控制,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是不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总之,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我们要进行及时反思,不光是教师自己要反思,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以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和改进工作。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参与课余实践活动不多,使得学生的目光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室里,拘泥在课堂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无法接触,更谈不上应用。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课堂生成资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六年级《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作者从老师的一次不可思议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到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布置学生课外对任教自己学科的老师进行评教,感受不同的老师对自己的点滴关爱。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去采撷大自然中的美妙诗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活思维与语言的潜能。如春天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对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实地体验与感悟春的美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走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看新闻等课余活动。

四、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结语:

在新课改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要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第三,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策略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对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家翠. 语文作业设计:一方待精耕的沃土[J]. 语文教学之友. 2011(02)

[2] 王绍平. 谈谈语文课后练习的处理[J]. 石油教育. 2009(01)

[3] 陆青春. 例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练习[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1)

[4] 杨海棠. 教师应该进行“反思的反思”[J]. 小学语文教学. 2009(04)

[5] 顾丽丽. 试谈教师素质要求[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16)

[6] 周峥嵘. 反对我自己――《晚春》一课的教学反思[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5(12)

篇(4)

影视资源可以作为听说教材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声音与画面结合在一起,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动听的声音再加上画面的展示,结合语文课本中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简化概要地将知识传送到学生的脑海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在散文诗《金色花》的教学中,教师将关于金色花的影视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假如我变成了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在教师朗诵此段落时,将这一段相关的影视资料播放在多媒体上,学生根据影视资料中的画面感受散文中美好的情景,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金色花”的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将课文中的文字对话演变成声音,类似于“你到哪里呀”“我不告诉你,妈妈。”这种对话,通过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模仿语句的音调,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因此,在初中语文听说模块中引入影视资源,通过声音与配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影视资源在阅读模块中的应用

影视资源不仅可以在语文听说模块中应用,还可以应用到阅读模块中。影视资源是超文本的优秀课程资源。因此当学生观看影视资源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影视资源探索语文世界的精彩与奥秘,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c总结能力。同时由于影视资源的综合性与广泛性,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此外,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视频,可以更快地融入到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将课文知识转化成“文字”与“视频”,将课文中双腿残疾的“我”以及默默承受的“母亲”用视频进行描述与刻画,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思考在文中有几次描写到“秋天”以及为什么其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等相关问题。

通过学生对相关视频资料的观看与阅读,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找出文中有3次描写秋天的场景,分别是“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而针对于此文为何命题为《秋天的怀念》,学生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是由于对作者母亲的想念”,也有“是对作者当时糟糕生活心态的反思”。影视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影视资源在写作模块中的应用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掌握的生字、新词;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提高文字敏感度;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与答辩的习惯。

2、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3、德育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季如歌”。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有利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了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第二单元“呵护亲情”。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讴歌了母爱的博大深沉。《散步》表现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金色花》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荷叶·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爱恋之情。《世说新语》两则是文言文。

第三单元“趣味童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鲁迅选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篇。

第四单元“感悟人生”。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走进动物”。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瑰丽想象”。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这些作品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48班的语文教学,由于他们刚步入初中,需要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所以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导学框架”为课堂训练模式,推动学生跳出“被学习”状态,全面提要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1

入学教育

1

2

《春》

3

3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4

4

《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4

5

国庆假日

6

《秋天的怀念》、《散步》

4

7

《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6

8

写作、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6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6

10

《窃读记》《论语》十二章

6

11

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

6

12

期中考试

13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走一步,再

走一步》

6

14

《诫子书》写作、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6

15

《猫》《鸟》《动物笑谈》

6

16

《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6

17

《女娲造人》《诗二首》、《寓言四则》

6

18

写作、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篇(6)

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往往使教师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精辟的分析,如果将这些分析表达出来,可以主宰课堂滔滔不绝,这在传统教学中称之为填鸭式教法。在新课标施行了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它挤压了学生主体对内容的理解和思维的阐述。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精辟分析让位于教师的步步引导,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深入地探讨、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思辨能力,符合新课标理念。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比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灿烂的中华文化》(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五课),这一部分是这一课的第一节,教师可讲得很精彩、很有个性,但是,我在预设中没有独霸讲坛,而是步步引导,作了这样的安排:1.你认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初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3.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化,把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作一简单的比较;4.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为了让引导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将引导的四点预先告诉了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去查找,以便在课上开展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课后,我在反思笔记中曾这样记述:“我很想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阐发自己在这方面独到的观点,但是,我将这些想法化成了4道层层递进的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作充分地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是缺失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但是,提高了兴趣的学生从中华文明走向了世界文明,再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文明,他们在辩论中锻炼了口才、纠正了偏见、提高了水平。用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达成了教学目标,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二、课堂学习,不能让学生受到一点点伤害

比尔?盖茨在有一年母亲节寄给母亲的卡片上这样写:“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所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誉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当教师的深思,学生到学校来学习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会有连续不断的错误,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批评、呵斥、怒骂还是像比尔?盖茨的母亲那样,“不断寻找(学生)值得赞誉的地方”,答案显然是后者。有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学习《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上,九年级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现在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适当?你看,大街上有老人跌倒了,路人都不敢去扶去拉,唯恐被说成是肇事者。我们怎样去理解这种社会现象?”这个同学将社会的阴暗面拉了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理这桩偶发事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课堂学习,不能让学生受到一点点伤害。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对社会现象观察仔细,问题尖锐,留给了我们学习讨论的契机。接着,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社会上毕竟向善的居多,好人居多,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毕竟是主流。正因为社会上有这些阴暗面,我们更要弘扬民族美德。课后,在反思笔记中我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提出问题的一刹那,我的心里有点恼火,因为他跟我的教学唱了反调,但是,我克制了情绪,选择了理性,没有伤害学生,艺术地处理了这件事。”

三、情境创设,不能只顾了热热闹闹的形式

篇(7)

教师在汉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忽视了生命教育

在汉语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多把传授汉语知识、语言技能训练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导致急功近利,无暇认真思考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关于生命的教育。其次,学员自身存在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诸多障碍,使教师片面地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进行生命教育。听的障碍使教师很少给学员讲授关于生命教育的深层话题,说的障碍使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很少涉及关于生命教育话题的交流与探讨,读的障碍使教师过多关注学员汉语输出的准确性与流利度这两个显性层面,写的障碍使学员难有写生命题材的作文,多是以学习、工作、生活等日常生活为题材写二三百字左右篇幅短小的简单记叙文,文从字顺即可。这导致教与学双方都忽略了汉语学习与生命教育和谐共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今天教育失误之一就是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却极少顾及其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成为唯理性的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导,造成教育的畸形,从而扭曲人的生命发展。”

汉语课程评价制度使教师忽略了生命教育的存在

汉语课程基于中小学少数民族专业教师汉语水平的提升,具有把汉语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其使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程的能力,因此,课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强化学员的各项汉语技能。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是根据学员的HSK或MHK成绩和“双语教育”自学口语考试成绩、汉语课堂能力测试的达标率等硬性评价指标衡量培训院校的培训质量,教师以此为教学目标,关注点多在学员的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汉语课程的评价理念产生了偏差。

在这种评价理念的影响下,汉语课程教学忽略了生命教育在汉语学习中的存在,忽视了学员在汉语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育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教育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而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经 验世界的分离。”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很多事实都告诉我们,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合格的双语教师的。

在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中应多元地开展生命关爱的人文教育

“课堂是学生生命观的主要生成场所,课堂教学以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生命化的课堂。”吴小鹏认为:“从策略的层面来讲,教科书确立的文化标准提供了一种机制,借以形成对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或社会语境的介入,能否有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文化标准来‘参考构架’个体与社会,这要看教师对于教科书教学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教师对于教科书的理解以及在教育情境中的创新。”

应在汉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使生命教育在汉语教学中以立体多元的形式体现。正如《礼记》中的《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在汉语阅读中体悟生命教育

文本涉及范围广泛,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这些是对学员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师引导并调动学员已有的汉文化知识积累,让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蕴含的信息,通过学员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建构起自我主体。例如:《汉语强化培训教程1》第一册第八课《秋天的怀念》,从“我”瘫痪,自暴自弃———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诀别时对“我”的无尽牵挂,唤醒“我”对生命的审视,学员通过阅读文本感受到伟大、无私、深沉母爱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学员与文本的对话引领学员走入特定的情景,获得思想启迪。

2.在汉语口语表达中探讨生命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员具有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优势,善于运用符合成年学员的思维特征组织教学,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生命,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对话的语言训练方式把内心的感悟随课文情节由浅入深表达出个人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语言表达的丰富和个性化的观点可以与他人共享与交流,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有的学员关注“我”对残缺生命的漠视,有的学员感动于母亲对“我”生活细节的良苦用心,有的学员被诀别时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牵挂而流泪……对这些不同视角的关注激发了学员表达的欲望,其他学员在倾听、质疑、评价的双向、多向的互动对话中得到语言训练与思想升华。学员通过对话进一步理解残疾人的内心痛苦,同时也理解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沉大爱,思想在对双重角色的感悟中得到升华,体悟到身体虽残缺但仍然可以绽放生命的美丽,更对“儿子”的幡然醒悟释怀。通过对课文的探讨,教育学员既感谢生活的赐予,心怀感恩之心,也要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磨难,有一颗坚强面对挫折的强大内心。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使学员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还可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其他不同角度的教育,如:通过《真诚》、《勇敢的人》、《黄纱巾》、《摆渡》、《梅子酒吧》等课文内容渗透尊重他人生命的教育,通过《未上锁的门》、《散步》、《骚扰电话》等课文内容对学员进行亲情的尊重与热爱的教育。

3.在汉语写作中表达生命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言学习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写作能力是汉语基本素养的综合体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教师在关注书面表达字词句通顺、语法正确、逻辑通达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员把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围绕课文所揭示的主题,教师让学员自主拟题,如对残疾人的尊重、对健康的珍爱、对母爱的回报、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等等,引导学员将阅读心得、口语交流所得应用于写作实践,通过文字把对生命的认识展现出来。写作教学应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避免作文内容空泛。学员之间还可通过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互相修改,促进书面表达与思想认识上的共同提高。

4.在汉语课程评价上关注生命教育

评价是汉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课程评价上,不应局限于对文化知识的终结性评价,教师应改变单纯对学员的汉语知识、汉语技能等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评价,还应有其他具体的评价要求,比如,在阅读课中,教师除了对学员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之外,还应关注阅读过程中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和价值取向的评价。在口语训练中,除了关注学员语言表达的运用技能之外,还应通过对学员口语表达中蕴含的思想态度的观察进行生命观的评价。在写作教学中,除了重视对语言运用的评价之外,还应对作文素材中寓于的生命观进行发展性评价,这些是汉语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受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汉语课程评价理念。

5.在自主学习时间渗透生命教育

“任何社会领域都只强调该领域的经济价值,‘泛功利化’的价值倾向正日趋形成。教育在这场价值观念的变革中也未能幸免,学校教育甚至丧失了它应有的判断和反思功能。”培训院校在晚自习等自主学习时间可以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生命教育讲座,或让学员通过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节目或时事新闻以及媒体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如药家鑫事件,也可结合正面的社会热点新闻,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让学员知道,当今社会除了有践踏生命的负面事例,也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大爱”的壮举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学员就某一热点问题各抒己见,通过社会上的鲜活事例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婚恋观,使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生命教育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渗透到学员的灵魂深处。

篇(8)

从教宣言:“可能我不是最优秀的,但也许我是最适合的,我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时间如流水,可以冲淡一切记忆,但它冲淡不了我对村小教书生涯的怀念。那段幸福的日子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上心头,久久地将我包围……

1979年的夏天,15岁的我跻身于教师这个队伍。老实说,走上教育这条路,并非内心的渴望,而是命运的安排。初中尚未毕业那年,我顶替了父辈的工作,开始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涯。还没有来得及惊喜,一纸调令让我背起行囊,带着几本教科书在爸爸的陪伴下来到了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建民小学。

那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也没通公路。记得第一次报到时,村里的书记给我讲了该村的一些情况,说那地方偏僻,条件差,很多老师来了没两年就走了。我去接的那个班级已经换了两个从外地分来的年轻教师,家长们都很伤心。我是那个班第三个任课老师兼班主任,他们很希望我能留下来……

一间窄窄的教室,里面的光线很暗,一到下雨变天就无法上课。一张陈旧的讲台,一面布满“皱纹”的长条木黑板,上面凹凸不平,斑驳累累。几排行行的陈年桌凳,三四幅《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油画,这便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教室。老师们几乎只有书本和几支粉笔维持着每一天学生求知的需要。对此你会想象:这里的学生学习生活会怎样?他们又会学习到什么?

面对那些破桌子、泥孩子,我惊呆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学校是只有10个教师的村小,平时一放学,就只剩下我和校长两个外村人了。校长是一个极其保守的老同志,天天告诫我走上教育这条路,就要学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原来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我家离学校有近5公里路,那时我家还没有自行车,每周都必须提前半天赶到学校。记得有一次下午,我4点多就到了学校,由于在家帮爸爸妈妈忙活了近一天的农活,疲劳促使睡意袭来,我很早就睡下了。一觉醒来,才凌晨1点多。周围一片漆黑,外面的风紧一阵儿慢一阵儿地刮着,加上窗户是草帘和塑料布钉的,那呼呼的北风声让人毛骨悚然。老校长那晚又没到,我的心里更是害怕紧张。我点上昏暗的煤油灯,拿本书来读,大脑充满着恐惧。我强作镇定,苦苦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时胸中升起难以排遣的孤独。我不断地问自己:这难道是我一辈子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吗?多少个夜晚,我站在校园里对着旷野抒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开始喜欢这份工作。白天,和孩子们一起背诗歌,教他们书本知识;夜晚,很多住得近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我们坐在校园内的一个土堆上,一起讲故事、唱歌、做游戏。柔和的月光、斑驳的树影、一个小伙子与十多个孩子,这是至今还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优美的教育画面。虽然在同事的眼中,我是一个“小”老师,但同学们却很喜欢我的课。没有刻意追求过方法的新颖,也没有刻意探讨过教育的规律,蜷缩在穷乡僻壤的我更没有看到过教学的最新动态,想象中,学生怎么学能轻松、能快乐、能学会,我就怎么教!因此,很多方法都来自于自己的灵感或者是自己突发奇想的创造。因为尽力追求课课不同的教法,所以,孩子们对我的课总是心存期待。那时候,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是我最高的追求。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必须用奋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又从我的心底涌起。我不能在这个平凡而又狭小的天地里磨平自己的棱角,我不能在西北风呼呼而提心吊胆中泯灭我的智慧!我要走出去,我要有所追求!就这样,我为自己树立了新的学习目标。

我白天认真备课、上课,深钻教材,批改辅导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晚上、周末、假日,我不停地读书,以校为家,将陌生的语文、代数、几何……重新捧起。从此,黎明即起,我常常来到大树下背诵课文,寂静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位晨读者,那就是我。鸟儿们站在树梢上呼朋引伴,听我朗读。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闻着淡淡的月季花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多少个晨昏我就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在书中,我寻到了一方快乐的天地。1985年9月,学校的大门再次为我打开,我跨进了中等师范的校门,有了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以百倍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中师学习任务,拿到了中师文凭。后来当我以惊人的速度和低廉的学费拿到专科和本科两本学历证书时,领导和同事们都佩服地向我伸出大拇指。

一天晚上,我在家里拿出书本刚准备备课,忽然想起白天答应了一位学生到他家去家访。去这位学生家,要经过一片荒坟地,周边没有人家,传说那里有点犯怪。我生性胆小,每次周末回家总要在天黑之前往家赶。有时在学校有事,到很晚才回去,当走到那片荒坟地时,我就大气不敢出,自己给自己打气,心中默念“没有鬼,没有鬼”,冲刺一般地走过坟地。直到离远了,看到了前面人家隐隐约约的灯光,心中才稍微平静了些。于是,请母亲陪我一起去家访。母亲很支持我的工作,一口就答应了。

我们母子俩从隔壁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一路谈笑着,来到了那位学生家。见到我的母亲也一同跟来了,那位学生的家长很诧异。母亲说明了原由。主人连忙把我们迎进屋,让座,倒茶……那孩子母亲说,沈老师也太顶真了,带个信我们到学校不就行了。我说,答应学生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那晚,我们叙谈了很久,从孩子的优点谈到了孩子的不足;从孩子的情况谈到了教育的方法……孩子始终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我想母亲陪我来家访的故事,一定会在他头脑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不断前进。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57-03

翻转课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变传统教学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录制成视频,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一并放置到网络上。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一些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结果归纳教学重难点。在现实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组成合作小组与同学讨论协商解决,或者向教师请教[1]。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2]目前,重庆市聚奎中学和广州市第五中学都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课前准备

(一)教学分析[3]

1.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过作文写作的训练,能对人物进行刻画,对母亲的了解很深,因此,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很好的准备。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清母亲生前几件事,把握母亲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爱。

5.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小组代表与班级同学将自己小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在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教师协商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制作课件时尽量考虑色彩、内容,争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源,比如:的个人经历,母亲的个人经历,家族情况等,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搜索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我检测。

(三)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电脑或手写板将课件内容录频,生成视频课件。视频内容可以是教师对PPT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展示或者注释;还可以由主讲教师像平常上课时一样直接讲课,由技术人员用摄像机进行录制生成视频;或者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搜集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视频。视频的时长一般保持在15分钟左右,过长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观看,过短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最后由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学习资源库中,供学生下载观看。

(四)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可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对于较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暂停记录笔记等。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学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习题检测预习效果。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同伴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堂学习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讲述了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忍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用一句话来描述母亲的性格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为什么说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对我谆谆教导,帮我舔眼翳,在我犯错的时候又很严厉地惩罚我。

(二)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精读课文,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是美好的,但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作者童年是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的,被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发展。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1)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他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不仅珍贵,让他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描写她与家人相处的事情?

教育要言传身教,不仅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说教,更表现在行动上的示范和引导。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却更贴近主旨。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训导上,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写她以身示范对作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4.作者在文中很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可感激和怀念之情却处处可见,这种感情如何体现?

首先,文章用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回忆的形式来进行描写,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最后,行文结构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拓展延伸,成果共享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与全班共享,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用80字左右描写自己童年生活。抓住细节,描写自己母亲的独特之处。

(4)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四)归纳总结

克己容人世人敬

严父慈母一身担

三、课后延伸

母爱是人生最美好的话题,自古到今,不少人都描写过自己的母亲,比如:、史铁生、老舍等。课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应该将自己对母亲的描写放到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母爱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为了了解母亲生前的事,更需要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珍惜父母的爱。

四、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自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广泛欢迎,翻转课堂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必将带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视频学习摆脱了传统单调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视频多维度向学生传递信息,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2)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的地点、时间和节奏,把握学习进度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信息获取不再受教师的局限,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资源,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5)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利用网络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解决学习问题。

(6)信息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制作出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一人制作,年级共享,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7)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学生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篇(10)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课间到屏幕上,学生齐读)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课件打在大屏幕上)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2)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3)解词并用3—4个词语说一段话: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幻灯逐一显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显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设施知道点拨。预设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上一篇: 初三历史总结 下一篇: 思想道德法律修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