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PSC(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的标准参照性考试。其中最后一项命题说话占分最多、难度最大,如果把握不好,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应试人PSC的成绩。因此,对PSC中命题说话的定位进行细致认真地探讨,让应试者正确领会命题说话的目的和要求,并努力纠正错误很有必要。
一、命题说话的定位
要准确理解PSC中的命题说话,首先就是要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大纲》对命题说话目的和要求的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大纲》明确指出:命题说话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命题说话的要求是:1)说话话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选取,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一个话题,连读说一段话。2)应试人单项说话。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引导。
据此,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给PSC中的命题说话以定位。
1.语音的定位
PSC命题说话使用的语音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每一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应发音准确,每一个词句的语流音变都应处理得当。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应该是纯正普通话的语气语调。
2.词、句的定位
PSC中命题说话一项所使用的词、句必须是普通话规范词语和句式。不能生造词语,不能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也不能随意使用粗俗、时髦用语。
3.说话内容的定位
PSC中命题说话考的是普通话,不是考口才,更不是考文才,说话的内容虽然要求扣题,要求条理清楚、语句规范,但它在主题的鲜明性、材料的新颖性、语言的文学性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求应试人围绕给定的话题,用标准的普通话,流畅地说上一段为时三分钟的话,内容集中、条理清楚,不跑题即可。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能说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效果更好。
4.表达方式的定位
命题说话是“说”,不是即兴演讲,也不是朗诵或背诵,不能使用表演腔,也不能用背的腔调把测前准备好的内容一口气背给测试员了事。当然,命题说话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测试中只有说话者和听话者,没有对话者。同样是“说”,但测试中的“说”要求更高。不能太随意,无约束;不能东拉西扯,时常转换话题;也不能用提问的方法硬把测试员拉入谈话中改变说话形式。
5.词句色彩的定位
命题说话应大量使用口语词、口语句式,少用书面语词、书面语句式。
总之,PSC中的命题说话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规范的普通话词句,并用口语表达方式清楚流畅地说一段扣题的话,历时三分钟。
二、命题说话的纠错训练
1.非标准语音语调的纠错
我们知道,在同一语种范围内,从古到今,从南到北,差异最大的不是词语和句式,而是语音。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最大的难处就是发不准音、说不准调。因此,训练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首先是要教他们发准普通话的声、韵、调,并教他们掌握语流音变。在学完基本发音内容之后,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错训练。
语音的纠错训练,主要有四大块。
(1)舌尖后音
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东北的黑龙江人还是南方的广西人,不管是江渐一带,还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不少人都把舌尖后音发成舌尖前音或舌面音等。
(2)鼻韵母
南方大部分方言没有后鼻韵母eng、ing,有的方言区an、ang错位,有的把eng发成ong,有的把ong发成en,有的把ian发成in等。
(3)轻声音节
同样南方方言区轻声音节不明显,有的方言根本没有轻声,一律读成原调。
(4)儿化韵
有的方言区没有儿化音,不能正确卷舌。
语音纠错训练的步骤是:1、正音:认真发准每个字的声、韵、调;2、记字:记住每个字的正确声韵调及音变规律;3、苦练: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变陌生为熟悉;4、常用:熟能生巧,常用才能让标准普通话变成自己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
发准了普通话的声韵调,并不等于普通话就能说好了,有的人一开口,说的是普通话,但听者却能判断出说话者是哪个地方的人。这种判断的依据一是说话者的发音;二是说话的语调,或者叫“地方腔”。因此,改掉“地方腔”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途径。还有的人误以为北方话就是普通话,往往在纠正了自己的“地方腔”之后,又学会了其它省市的“地方腔”。纠正“地方腔”的方法是多听地道的北京语音,模仿纯正的普通话语调。
2.非规范词句的纠错
非规范词句使用情况有如下三种:
第一、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
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除易带方音外,就是容易使用方言词、方言句式,如:①“那年我家买了一部单车。”②“我姆妈今年60了。”③“这个人最会策了。”④“别醒我的胃咯!”⑤“他一开始就做死地吃。”⑥“这件事我根本晓不得。”⑦“你有看过吗?”
以上例句,例①使用了方言名词,例②使用了方言称呼语,例③使用了方言动词,例④使用了方言语气词,例④、⑤使用了方言短语,例⑥、⑦使用了方言句式。
第二、使用粗俗语、时髦语。
年轻人接触影视、网络比较多,对新的语言较为敏感,乱造和乱用新词的情况相对普遍。因此,在PSC命题说话中也就出现了使用粗俗语、时髦语,而使表达不规范的情况。例如:①“我靠!”②“真是酷毙了!”③“这是什么东东?”④“我晕菜。”
第三、用错词、造错句。
由于紧张,也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应试者在PSC命题说话时,偶尔会用错词、造错句,导致扣分。
例如:①“我妈妈从小就很关心我。”(应该是“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关心我。”)②“同学和老师给了我激烈的掌声。”(应该是“老师和同学给了我热烈的掌声。”)③“个头不高的我喜欢上篮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的。”(应该是“个头不高的我喜欢上篮球是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④“那天我跑掉了一只鞋一个袜子。”(应该是“那天我跑掉了一只鞋一只袜子。”)。
词语、句式纠错训练可分三步走:
1)听别人说话,找出错词、错句、引以为戒。
2)说话给别人听,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
3)自说自练,自查自纠。
只要认真准备,考试时特别留心并从容应试,在词句上的错误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3.非正确表达方式的纠错
方言区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讲地方话,只有在背书、朗读文章、读报或演讲比赛时才用普通话,再加上平时比较少有机会听到规范的普通话日常口语,也缺少训练,因此,在PSC命题说话时,有些人一开口说话就变成了朗诵、背稿或演讲的腔调,这种说话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
我们知道,说话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交际对方听到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语音,装腔作势、拿腔拿调的人非常令人讨厌。因此,表达方式的纠错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不用朗诵腔
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在语音的发声、共鸣甚至吐字、节奏上都需要艺术加工,也允许夸张、美化,说话采用日常口语表达的方式,轻松自如。
2)不用演讲腔
演讲受场地、观众以及竞赛规则的影响,在表达的语气语调上表演性、鼓动性、煽情性更强些。演讲除了有声语言的表达之外,往往需要身姿语进行辅助表达,有时还可以与观众互动。说话则不能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在朴素中完成表达,自然中流露真情。
3)不背稿
背诵的内容一般是别人的东西,且不允许丢字、加字、换字。因此,准确是最重要的背诵要求。说话是自己情况的陈述、思想情感的流露,说什么随意,只要词句规范、表达流畅就行。
4)用词造句力求口语化
口语化的语言是最自然朴实的语言,命题说话应常用短句,忌用长句,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避免过于庄重的用词用句,注意使用语气词、儿化词。这样会使说话更像说话。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把说话的语速稍稍放慢一些,从容流畅地说下去,直到测试员叫停为止,不自己主动结束说话。说话中应少用或不用口头禅,以免影响说话的流畅度。
PSC中命题说话难度大、占分多,但只要正确领会了本项测试的目的和要求,并加强训练,认真纠错,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普通话机测是指借助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应试考生在计算机前完成测试,计算机可以自动检测应试考生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考生测试语音进行智能评测,对“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这三个有文字凭借的题自动评分,成绩当场评出。而“命题说话”项则由各省普通话测试站分配给本省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对照录音评定成绩。为了保证“命题说话”项成绩的公正性,由两个测试员同时为一名考生评定成绩。
一、分析普通话机测的优势和劣势
(一)普通话机测方式的优势
机测背景下,测试考场既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整场考试,也可以分散考试,考生随到随考。前三题的评测由计算机完成,只需要少数测试员对第四题“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大幅度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各测试站对测试过程难以实现全程监控。机测则可以使测试过程公开化、规范化,保证了测试程序的科学化和测评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测试员通过网络听“命题说话”项的录音给出评定成绩,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测评分数失真;人工测试情况下因工作量大,测试员需要长时间听录音打分,听音打分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细致工作,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测试员的注意力下降,影响测试评分的准确性。另外,在人工测试时,因为本地测试员对“本地普通话”不敏感,听不出一些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机测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现象,提高测试的准确度。
(二)普通话机测的劣势
在机测中,人机对话的录音方式及测评分离,使得测试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语音面貌。机测仍然保留了人工测试的部分,这种测评安排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会保留了人工测试存在的问题。由于应试考生的功利性,会产生“考证心态”。只要能拿到普通话相应等级的证书即可。通过普通话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则被置之度外。机测的方式虽然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没有了一对一测试员的监控,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让一部分学生觉得可以投机取巧,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不认真准备考试的情况出现。
二、机测背景下如何做好普通话教学和培训
(一)保证普通话的课程地位
普通话采用机测后,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加强和改进。一定要从提高现代人语言文明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普通话的地位,在学时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出学生学、练的时间。为提高教学效果,尽量为普通话教学配置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普通话教学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一学年进行,来自各方言区的学生进入一个说普通话的新环境,突然要变家乡话为普通话势必面临各种心理障碍。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来没说过普通话,让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普通话,常常感到别扭、不自然,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对此情况,教师应当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积极肯定,使学生放下包袱,建立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其次,因为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许多学生不愿再开口学说普通话;部分学生本身语音条件很好,但缺乏公开说普通话的勇气,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和学生的感情沟通,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口语训练,注重语感培养
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到朗读短文以及命题说话时,发音吐字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言方音不时流露出来。这反映了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中,缺乏对普通话语感的综合把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化口语训练,重视语感实践锻炼,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外,还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加强训练。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在以系、班级为单位的授课过程中,一般只能够兼顾到语音语貌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会导致一小部分普通话程度较高的同学觉得没有学习兴趣。结果是水平高的不屑于学,水平差的同学虽然认真学习,但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训练普通话,不利于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方言区开设不同班级,或根据不同语音语貌的同学,实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普通话思维训练
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普通话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要靠日积月累,不可能仅用课堂上读几篇短文、讲述话题就能得到解决。只有做到在不同的场合方言思维与普通话思维的自由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普通话的精髓。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尽量运用普通话,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形成普通话思维。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41-02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程为口试,没有笔试,主要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共设四道题,总分100分。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分,第三题,朗读短文,30分;第四题,命题说话,40分。命题说话题主要测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的语音标准程度,说成句成段话语时的自然流畅度,所使用的词汇、语法是否规范,能否围绕主题组织语言。应试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不强,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否规范标准,最终是通过“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第四题命题说话作为判断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有效依据,分值比例最高。
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笔者发现,命题说话题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得分关键。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命题说话题的失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测前培训策略,以期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进而提高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一、失分原因分析
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应试人受方言影响,出现字音错误。以笔者所身处的广西为例。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语言、方言众多。广西考生受方言影响,其在普通话表述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普通话方言化现象,即方言普通话。最常见的声韵母错误类别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前鼻音与后鼻音。此外,很多方言、民族语言中有不少发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如:边鼻音、舌面音与舌尖音、塞擦音、送气与不送气音、齐齿呼与撮口呼、卷舌韵母等。字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应试人的语音面貌。
第二,应试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测试中出现停顿、结巴的现象。说话的流畅程度也是命题说话题的主要评分依据,应试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停顿的次数较多,会酌情扣分。
第三,应试人不重视选题,随意改变题目,甚至出现离题的现象。命题说话题提供了两个说话题目,应试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并以选中的题目为主题进行讲述。一些应试人在备考时,忽略了对题目的选择,到了正式测试的时候,临时选择一个题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讲述,匆忙地应付会让“说话”没了方向感。在测试中,有些应试人说了一段之后又重新选择题目,往往导致出现无效语料或者离题的情况。
第四,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趋向书面语言,缺乏口语感。不少应试人在报题目时说:“我的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和命题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文是书面语言,说话则是口头语。如果应试人一边说话,一边组织书面语言,说话就会有背诵感,表达生硬、死板,还会影响说话的流畅程度。
第五,应试人在考前上网搜集资料,背诵网络文字。不少应试人考前积极地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话题内容,一些应试人还将网络文字背诵下来。不少应试人在考场上复述网络文字时出现错漏,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填充内容,因而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第六,应试人受心理因素影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题的测试,应试人只需要照着指定的内容读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组织语言的问题。但是,当测试进入第四题时,没有了文字的依据,在3分钟内,应试人既要组织语言,又要顾及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很多应试人还未测试就已经感到精神紧张。如果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语音或语法错误,他们的紧张程度还会更进一步地增加。应试人临场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应试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测前培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方言地区的应试人本来普通话底子就薄,再加上培训的时间少,培训的内容多,他们未能得到足够的练习。
二、测前培训的要点
笔者认为,开展测前培训辅导时,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命题说话题的评分标准,针对主要的失分点进行辅导,以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从而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应要求应试人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序组织语言,注意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测查的是应试人的普通话掌握程度。有不少应试人在准备时,力求“文采好,表达好,口才好”。然而,在实际测试中,测试员最关注的是音节要素、词汇与语法的正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说话的内容并非关键。命题说话不是命题作文,因此,简单的口语表达即可。例如,以《我尊敬的人》为题,有应试人这么表达:“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今年50岁了。生活的压力使得他过早地白发丛生。每次看着父亲的满头银发,看着深深的皱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他的额头和眼角,看着他那瘦削的脸庞,我忍不住心痛……”此时,我们应该向应试人强调,测试时,不要刻意追求优美的词藻、华丽的字句,这些趋向书面语的表达,往往会在测试中成为语言流畅的绊脚石,并建议其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今年50岁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让爸爸很操心,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我总觉得很难过,希望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为爸爸分担一些……”
第二,灵活把握题目,不要过于拘谨。命题说话项的说话题目一共有30个。测试中,应试人将从两个指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展开说话。这30个题目涵盖广,而且都很生活化。我们应指导应试人在选择题目时,尽量选择能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相关事例,容易引起自己的内心共鸣,便于发挥的题目。选定题目后,对内容的表述可相对灵活。例如,以《我和体育》为题,既可以讲述自己喜欢体育,参加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也可以讲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体育,体育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困惑。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应该向应试人强调命题说话的灵活性,使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对题目的主题内容只能表示赞同或进行夸奖)。
第三,列简单提纲,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强说话的流畅程度。不少应试人在测试中说话不顺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往往是因为应试人的说话内容贫乏,缺乏事例,组织语言条理不清造成的。在测前培训中,我们应该让应试人先了解命题说话的30个题目,并思考:说话的主题有哪些?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了哪些人物或事例?题目的内容大概涵盖哪些方面,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讲述?我们还应该指导应试人列提纲,可以在每个题目旁边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超过3点),提示要讲述什么事例。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要使用第三人称“他”或“她”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便于直接表达内容,抒感。测试时使用第一人称,应试人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表达会更加流畅,如:“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我喜欢秋天的凉爽,喜欢秋天的丰收景象。为什么我喜欢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生日就在秋天……”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往往会使测试员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惑。例如,某应试人是这样开始讲述的:“难忘的旅行,就是有一次他和她去北海……”测试员不但要评分,还要分辨哪个是“他”,哪个是“她”,评分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平时应试人很少使用第三人称说话,在测试中突然使用第三人称,往往会出现语句衔接不恰当、表述不自然的情况,这也会影响测试成绩。因此,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建议应试人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235-01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校内外实训具有较强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完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并使幼师学生达到专业教学标准,普通话达标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普通话声、韵、调、语流音变等语音基础作为重点加大课时量进行教学,而淡化了学生一般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的训练。对于现在的幼师学生而言,掌握普通话声、韵、调、语流音变等语音基础并不难,多年的普通话测试经验反映出许多学生常常被普通话测试的第四个环节“命题说话”难倒。所以培养幼师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他们的语言训练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说话能力呢?除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其敢说、会说。
1百听不厌――听、说结合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2003]2 号)收录了60篇普通话朗读短文,并配有录音光盘。这些短文全是经过语言文字专家精心挑选的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文字朴实而清丽,内容丰富而亲切,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听这些短文并要求学生听的时候做到:一是感情真挚、找到情感共鸣点,进入角色,去想象生动的画面、去体会丰富的内涵,从而唤起学生自己去学习表达的欲望。二是听的训练过后,及时让学生练说,或是老师提问,让学生用短文中的语言回答,或是由学生复述情节、试谈感想、甚至延伸编述。由于学生感兴趣,所以听起来认真,讲起来活跃。
2坚持不懈――读、说结合
读也是说话的一种有效手段。每天早晨让学生上台读报、读课文、读童话故事,能使口头语言更规范、更富有色彩。当然读与说形式要灵活多变,像《落花生》、《达瑞的故事》等对话内容多的短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越听越爱听,越说越爱说。这类作品,文中的人物特点和语气都各不相同。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读什么角色,用什么样的语气,找到角色,定位角色,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语言精美的片段,则要求熟练的背诵,这样既读书,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帮助学生吸收并掌握作品中中的好词好句,将书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在课内,多采用“念绕口令”、“打电话”、“送通知”等方式,把听和说的练习交融在一起。在课外,常开展朗诵诗歌、演说、讲故事、儿童剧表演以及转述电影、电视的主要内容等活动。在练说过程中,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感情、进步快的同学,奖励学分,以资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胆量,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细心观察――看、说结合
幼师学生的《教师口语》训练课上常有些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画面感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插图搬到屏幕上,美丽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直观、表现力强,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比如练习《猴吃西瓜》这个故事时,事先把故事情节制成多媒体投影图片,课堂上,先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有几只主要的猴子?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猴王、老猴、小毛猴等形象的动作、表情及感受其内心活动,最后,将投影图片连贯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投影图片用连贯的话完整地将《猴吃西瓜》这个故事“说”出来。结果,记忆力好的学生基本能用故事里的原话“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记忆力差的学生也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这种说话训练方式,既调动了说话兴趣,又渗透了观察方法,从而使说话训练有层有序、活泼有效。
4巧用资源――做、说结合
利用幼师学生课程特点,开展手工小竞赛、简笔画比武等活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符合口语交际的情景是引起学生说话动机的又一有效方式。比如学生做“装饰小手套”,先让他们将自己手的轮廓描绘在硬纸板上,并用剪刀沿着轮廓线剪下,再让学生各自开动脑筋在手套上构思设计,添上自己最满意的图案,最后在手套的背面用浆糊将纸套粘起来,一副副别致、美观的小手套就做成了。然后让学生分步骤说出学作小手套的过程,还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小手套戴在手上,相互观察,启发他们议论与联想,并加以描述。一位学生这样说道:“瞧,同门们做的各式各样的手套多漂亮啊,有花手套、动物手套、小丑手套、太空手套……大家都把手套戴在手上,你瞧瞧我,我望望你,有趣极了。”这种做说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说话有了特定的环境,既发展了思维,又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一、我院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背景分析
南昌教育学院作为一所公办的师范类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要任务。其中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二级甲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其他专业如学前教育、英语教育、初等教育至少要达到二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否则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每年七月份毕业之前,总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没有达到普通话等级标准无法申请教师资格证。 我院从2010年开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实行在机房辅助测试,经过几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考生应当重视测前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获得好的成绩。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生应试技巧
(一)克服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在考前培训中我们培训老师会告诉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三年就有六次考试机会,所以心态可以尽量放松,万一没有通过以后还有很多考试机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就算是考试成功了。
(二)耳麦要正确佩戴,不要用手拿着麦克风说话,麦克风和嘴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试音过程中注意最右边的音量提示,如果没有跳动或跳动太小说明耳麦有问题,要及时报告老师。如果跳动太大请考生自行降低说话声音。
(三)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5分钟,横向朗读。第一题主要是考察对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准确性,经过我们大量的经验积累,第一题测试时考生每个字要读得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字与字之间可以稍微停顿一下,整体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测试时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回读一次。第一题题目告知请横向朗读,有少数同学粗心大意没有仔细审题,竖向朗读导致考试失败。还有些同学由于紧张第一题容易漏字甚至漏行,建议可以用手点屏幕一个一个字读过去,避免漏字漏行出现。
(四)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0个音节,共20分,限时2.5分钟,请横向朗读。第二题首先要找出轻声词语,经过我们统计一般第二题会有五个左右的轻声词语,考生必须正确朗读。另外还有三个左右的儿话音,注意有些儿话音有变音。
(五)第三题朗读短文,400音节,共30分,限时4分钟。第三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400个音节,限时4分钟,主要考查朗读中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有无偏差,停连是否恰当,朗读是否流畅。江西省唯一指定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第七章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训练,把40篇朗读材料都一一列出,考生在平时上课和训练当中应当熟练掌握这40篇短文,考试题目也是从这40篇短文中随机抽取的。考生应当在平时反复熟读这40篇短文,找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地方,把握好停连,分析好短文的感情基调。第三题最好的状态是从头到尾没有读错一个字,语速适中,有一定的感彩。根据经验累积我们认为第三题读错了的字不要回读,虽然回读可以挽回扣分,但是会影响整体的朗读感觉。由于是电脑打分,所以感彩可有可无,我们做过测试,有感彩的朗读和没有感彩的朗读得分差不多,没有明显差别。有些同学如果过多注意感彩可能会出现失误,不如多读少读一个字等。当然如果有的同学是已经通过了二级甲等,要考一级乙等的一定要注意感彩,因为电脑打分后还有可能要人工测试,复审两遍。
(六)第四题命题说话,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共40分,限时3分钟。第四题命题说话我们觉得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只要正确把握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且这道题目还是人工测试,一般为本校老师打分。第四题题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第八章所有的题目均已列出,在上课和培训中我们都会为考生进行讲解。第四题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缺时,从头到尾都要说话,中间不要停顿,保持正常语速,语速可以稍微慢点,普通话发音尽量准确。测试要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尽量做到自然流畅,可以像平时同学们在寝室聊天一样,连贯的说话,不能使用方言,在说话流畅的前提下尽量普通话发音准确。第四题命题说话的题目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简单,很容易说满三分钟,当然也有些比较难。
(七)其他一些应试技巧。根据我们的总结,如果要通过二级甲等,前三题必须要有54分以上;要通过二级乙等,前三题必须要有48分以上,前提条件是最后一题正常发挥,没有明显失误。语文教育专业的同学要通过二级甲等,重点要训练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每套试卷平翘舌的音节非常多,平翘舌不过关根本无法通过二级甲等。平翘舌和前后鼻音有缺陷的同学平时应当多向普通话发音标准的同学请教,比如已经通过二级甲等以上,最好是90以上的同学,让他们为发音有缺陷的同学进行纠音,平时可以多听新闻联播这一类的节目,学习主持人的正确发音,从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作者单位:蒋欣欣(1985-),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族:汉,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电子信息。
关键词:普通话;说话项;计算机辅助测试;培训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39-0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1]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江西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笔者也发现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无效语料、重复、背稿、离题等新情况。
一、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目前江西省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系统,前三项由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项(说话项)采用计算机录音,测试员听录音评分,然后统计总分的方式评定被测试人普通话成绩。机测与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态度不端
在人工测试方式下,尽管应试人对于普通话测试的认识和态度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受到考场环境影响,过激的言行会有所收敛。然而在机测环境下,现场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应试人完不受控制,真实想法和举动表露无遗,说脏话、骂人等现象也有发生,表现出对普通话测试态度的极不严肃和认真。
2、无效语料
说话项要求3-4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甚至有些30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计算机右下角有时钟显示,提示应试人还有很长时间,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被手机号码等在测试员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3、重复话语
虽然机测环境下,说话项的题目是随机的,但是有限的题库,出现相同考题是常用的事情,甚至出现第一组人测试结束后,立即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致使抽考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
4、背稿现象
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通读甚至背诵,不能体现说话题要求应试人现想现说,边说边调整语境的目的。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5、离题发挥
机测环境下,在机器正常工作下,测试现场没有监管人员,应试人没有“胡编乱造”的心理顾忌,说话项不看题,用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自由发挥,计算机不能像人工环境下测试员进行提醒。无法达到说话项充分测试应试人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江西省普通话机测说话项评分原则是在《国家语委测试大纲标准》的基础上,由省语委办组织专家修订的。对应试人语音材料的评分是公正的。普通话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应试人成绩评定,激发其继续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分析这些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培训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作为测试的辅助工具,对应试人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
1、测试环境改变
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最大的区别就是应试人面对的环境改变,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面对的是计算机,而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应试人面对的是测试员。机测环境下应试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应试心理发生变化。一方面,没有面对测试员时的腼腆、自卑心理,出现应试态度不端者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冰冷的机器,没有眼神等形态的交流,不能创建说话的环境,出现难以发挥的现象。
2、应试心理变化
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考场内,没有人为因素干预,应试人在出现前述情况的时候,不会受到传统人工测试环境下的测试员的提示或者干预。
3、评分标准不明
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指导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评分标准有专门章节进行阐述,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各大院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进行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培训时,都缺乏对学生进行说话项测试的评分标准的具体说明,少说或者不说现象比较明显,对该标准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解读。
三、培训对策
普通话测试目的是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机测环境下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在测试前的培训中,根据评分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命题说话项的培训工作。
1、强调测试目的,端正测试态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考试形式,让应试人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应试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落实普及普通话的要求,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程度,促进推普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培训中始终强调在大学生中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和意义,避免对测试目的的误解,端正应试人的测试态度。变“要学生参加测试”为“学生要参加测试”。
2、明确评分标准,解读标准细节
政策的解读,是所有培训的基础,政策不明,培训就失去了方向。大学生普通话培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说话项中,要明确评分标准,并对标准的细节进行深入解读,尤其是哪些会直接导致该项零分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具体的要求。在测试中,笔者发现,说话项零分考生较传统人工测试模式下,有比较大的比例的增大,除了对考试环境的不适以外,对政策的把控不到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3、加强说话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在人工测试环境下,测试员从第一项开始听到第四项,考生前三项的表现将会影响测试员对其说话项的评分。而在机测环境下,测试员只听说话项,测试员只能根据考生这一项的表现来对其给出一个评定。因此在培训中,教师应根据评分细则的要求,在实践话题下,着重从思路、表达和用语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一是思路要清晰。首先准确审题,审题不当,会跑题偏题、结构混乱。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列出了30个话题,并给出了参考提要,在培训的训练中,应参考这些话题和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训练。应试人在备考时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旨,思路开阔,结构完整,结合个人经历和所熟悉的材料,确定说话的角度、内容和主次。机测环境下,说话现场没有测试员引导,应试人只能自说自话。考生应提前对各类话题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剪裁,以免因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怎么说”,陷入说不下去而无法流畅表达的困境。剪裁时,选择熟悉的人或事,越完整详尽越好。重要的材料先说,如果时间不够,说重弃轻,但是一定要做到有头有尾。既要规避材料贫乏造成的无话可说,也要规避材料芜杂造成的头绪不清。
加强培训话题的总结归类,是理清思路的有效办法。议论类的话题要像即兴演讲,先做开场白,讲清话题,然后进入主体,摆出观点并举例说明。结论部分简单地总结。说记叙类的话题可在开场点题,引入主体,详细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尽量做到信息丰富,陈述详细,条理清楚,结语部分总结个人看法。
二是流畅表达。说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既会影响自己话题发挥,又会加重测试员的听觉疲劳,造成不好的印象。流畅的表达,除了来自平时训练和素材的丰富以外,在句型的选择方面,尽量多用字数少、语法和结构简单的短句或单句。
三是用语规范。江西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评分标准中,对说话项用语规范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语法词汇,江西省测评时除执行国家标准外,对应试人测试时使用方言词和方言语法有规定。即说话时用典型方言词、方言语法1-2次扣1分,3次扣2分,4-5次扣3分,6次扣4分。”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测试员一般来自高校,对当地的方言和口头语比较熟悉,在听录音时,对当地方言也相对比较敏感,所以应试人测试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方言或者方言语法,因此在培训中,要对有方言习惯的学生,进行纠正。
四是开展模拟场景练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是以应试人单项说话为主。人工测试环境下,必要时测试员可以和应试人双向对话,引导应试人说话。然而在机测环境下,没有双向对话的可能性,考生只能单向说话。这不仅考查了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也考验快速思维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机测环境下应试人对着冰冷的计算机说话,失去了测试员活生生的倾听,会明显感到情感交流上的缺失,容易造成孤独感和意识空白,导致说话难以继续。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应加强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可以仿真机测环境布置,对着计算机、镜子、墙壁等反复进行说话练习,体验无人应对的说话感觉。
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和培训,是全民普通话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战地,江西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项通过认真训练,学生之间差距不大,说话项出现的新问题,在培训中找到合理有效的对策,尽量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效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测试通过率和应用水平。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技术在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中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中的教学、培训与测试工作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对高职院校机测背景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入探讨了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测试中教学和培训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应有的有效对策。
一、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整体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会进行推普宣传活动,各高职院校也会进行推普宣传。但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关注,宣传表面化,流于形式。很多高职院校主观上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不高,因而对相关活动消极应对。许多学生更是重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学习则不以为然。
2.培训测试和教学的整体工作得不到重视
尽管国家对每一位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有相应的等级要求,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普通话的培训只是顺势而行,测试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项考试而已。受到只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非职业性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学校不开设普通话课。即使开设也是课时紧缩,或只在有关专业开设。对参加测试的学生只在测试前进行简单培训,学生参加与否,全凭意愿,没有具体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学生或只知道测试程序、不知道测试内容,或根本不知道测试程序,更不知道测试内容,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二)被测主体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淡薄,不够主动和强烈
调查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说普通话。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课没什么高深的理论,可有可无,普通话学不学无所谓,说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对普通话认识不深,意识淡薄,影响学习与效果。
2.不良的测试动机影响了普通话学习的效果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大概有以下几种动机:
①兴趣动机。就是对普通话学习感兴趣,喜欢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与人交往,认为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素质的体现。这种动机可以使普通话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很少。
②交际动机。就是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流工具,这本来是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动力,效果明显,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也不多。
③职业动机。将普通话当做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比如当教师、做文秘或从事旅游与酒店服务等工作。有这样动机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持有这种动机的只是一些专业的学生。
④应试动机。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和参加普通话测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将取得合格成绩、拿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测试的根本动力。这样的学生面对学习与测试,采取的是临时性、突击式的应试学习,不在乎普通话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只重视测试等级,最终使普通话学习成为一种应试的短期行为,随着测试的结束,对普通话的学习与训练也宣告结束。持有这种动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会在测试之后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3.测试中各种消极心理影响测试结果
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心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直接导致消极行为,影响普通话的正常学习,影响测试结果。
①紧张心理。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但有的学生过分紧张,考试时口舌发干,声音颤抖,甚至全身发抖,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从测试开始,就声音细小,发音不清;到朗读时,字音含混,增、漏、错字“层出不穷”,语流不畅,断断续续;到“说话”一项,紧张心理使说话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紧张的心理影响了测试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测试成绩。
②无所谓心理。学习与求职上的功利思想使部分同学对无关毕业证书的普通话测试抱有无所谓的心理。
③自满、轻视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普通话太简单,自己与人交流毫无问题。于是在测试前不作准备,测试中漫不经心,没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导致在第三项朗读时,添、漏、换字错误与回读现象特别多,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在说话一项上,由于准备不充分,认为临场发挥随便说说就行了,结果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④侥幸心理。有的同学偷懒,认为第一二项分值不重,不进行训练,只要朗读和说话考好就行。自己不认真准备,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拿到考场上去读。结果材料不熟悉、不适合自己的情况,读得不自然不流畅,口语化差,或语速飞快,不能保证说话时间,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⑤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方音重,语音面貌差,根本讲不好普通话。其实学习普通话,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恒心,有吃苦精神,做到随时随地刻意纠正方音,拿出一股拼劲儿来,就一定会学好。
(三)测试主体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测试员素质问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虽都是普通话测试员,但未必是中文专业毕业,语音理论和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这导致有些普通话测试的培训,缺乏专业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没有专业的训练,培训成为了测试前的简单了解,难以达到培训效果。
2.培训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测试程序,对真正需要培训的标准语音、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有的普通话教学只重视词语和朗读训练,对测试中最能体现普通话能力和水平的“说话”一项,却是一带而过。
二、有效措施和办法
1.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思想认识
重视营造学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是只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而要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稳固。
加强思想认识。要将普通话提高到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的高度来看待。让学生明白,说普通话不仅是语音标准的问题,也是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问题。克服方音,用普通话表达,让大家听懂,这只是一个前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表达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必须有思想有内容,表达必须有逻辑性有条理,交流必须恰当得体。而做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有深度、认识有高度、表达有综合素质。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关系愈来愈微妙、求职找工作日益艰难的今天,说普通话、与人交流达到最佳沟通状态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开设普通话课,训练学生具有标准语音的同时,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从交流表达、与人沟通、顺利求职等角度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说普通话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和交际必备的能力,让他们体悟到普通话学习的真正意义。
2.重视对学生测试动机的引导
教师要对学生参加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各种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将应试动机转到职业动机、交际动机和兴趣动机上来。引导学生明白,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是必要的,普通话学习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通行证,但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必须的工具,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学识修养和外在形象的体现。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还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说普通话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不受情绪影响,不受环境左右,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学习愿望,坚持不懈地学习,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的考试心理,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乐观自信地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考试时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
引导学生克服过度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一是由于缺少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是精神压力过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一次性考试。一次测试成绩不理想,可以补测。二是要引导学生期望适宜的目标等级。根据自身的情况,期待适合的等级,以免在准备阶段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训练和测试。三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加强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心态。
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在教学或测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做一些增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克服临场的紧张心理。比如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暗暗地提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考出实际水平。从正面提醒自己,消除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负面紧张因素。用深呼吸的方法,给体内增加充足的氧气,平稳呼吸,减缓心跳的速度,从而平衡心态。克服了紧张心理,就能从容自然,正常发挥,实现目标。
4.重视普通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讲解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音基础理论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了解每个韵母的口腔形状与舌位变化,讲清声调的调值与声带松紧变化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怎样发好每一个声母、韵母的音与声调的值。
(2)重视声母的方音纠正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纠正学生声母方音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首先是因为方音中声母的发音错误,比如zh、ch、sh和z、c、s分不清、f和h发音正好相反、把n读成l、把r读成l、把j、q、x读成舌尖音等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达到完全标准的程度。
(3)要注重韵母的归音训练
许多学生的语音缺陷是韵母发音时归音有问题。纠正韵母发音归音不到位的缺陷是普通话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它似是而非,常常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因此,就成为许多学生普通话发音不够准确、在测试中失分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语音中归音不到位的问题,给其纠音训练。
比如,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保持口腔形状的不变。但有些学生在发e、ê、i、u、ü、-i[?](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韵母)和-i[ι](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韵母)这些音时,口腔形状发生变化,语音出现了滑动,导致归音不到位的问题。训练中,一定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训练时保持口腔形状不变,发准每一个音。
再如,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是韵腹发音要响亮,从一个元音迅速滑向另一个元音,口腔形状一定发生变化,口形归向最后元音的口腔形状。但有些学生在发ɑi、ei、ɑo、ou、iɑo、iou、uɑi、uei这些音时,口腔形状没有变化,发成了单元音,归音不到位,导致语音不标准。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复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ɑi、ei、uɑi、uei发音要归向i的口形,ɑo、ou、iɑo、iou要归向u的口形,保证口腔形状滑动到位,语音标准。
第三,如鼻音韵母的发音,在发前鼻音韵母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和后鼻音韵母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时,有些学生也存在着归音不到位的缺陷。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白,前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前鼻辅音n的舌位与口形,舌尖最后一定要抵在上齿龈上。后鼻音韵母的发音一定要从元音滑向后鼻辅音nɡ的舌位与口形,舌位低且靠后,口腔的开口度要大一些,气流从鼻腔出来。这样才能归音到位,语音标准。
归音训练可以让语音字正腔圆,声音饱满、清晰,音调和谐自然。
(4)注重综合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普通话的目的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普通话就是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完全是口语测试,即通过读和说来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口读,开口说,得到口语与心理的双重训练。在训练中,要从不限时间、不限内容的自由说话,发展到明确说话题目和表达时间的命题说话,逐步提高口语训练的层次。指导和训练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内容,能给人以不同方面的收获和启发;要说得言之有理,有条理,合乎逻辑,思维清楚;要言之有文,说得准确、恰当,自然流畅,仪态要大方得体。让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得到口语表达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指导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掌握测试要领
让学生了解测试中每一项的评分标准,通过教师对标准细节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掌握测试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①单音节字词的测试要领
朗读单音节字词是考查学生声、韵和调的读音标准程度。指导学生不要因读得过快或过慢,导致发音不准或发音不到位而形成的语音缺陷。朗读时要把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读得准确到位。要特别注意声调调值的到位。
②多音节词语的测试要领
多音节词语朗读除了考查学生声韵调的读音标准程度外,还考查学生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规范程度。让学生了解测试中的每一张试卷,都有轻声、儿化和变调的词语出现,一定要读准轻声、儿化和变调,避免音变不标准。
③朗读的测试要领
朗读短文是考查学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就是既要考查声韵调及音变等语音要素的发音,还要考察停连、重音、速度与节奏、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朗读要素的运用。所以,朗读首先发音要标准,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读错字,不增、不漏、换字。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合理运用气息,有声有色地朗读。
④说话的测试要领
命题说话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注意该题限时3分钟,一定要说满三分钟,还要说得顺畅。所以,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但准备不是测试时照着准备好的文稿去念、去读,也不能变相地借鉴现成的作品,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文章背诵,那样都会造成雷同减分。说话时在尽可能减少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同时,还要注意词汇、语法的规范,也应注意语速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影响流畅程度。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wzx201220。)
参考文献:
[1]林鸿主编.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欣桥主编.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3]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杨秀江.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11,(1).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教学。普通话教学也把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衡量应试者普通话水平的一个尺度,“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已成为共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普通话测试与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普通话过关率,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顺利通过这个考试,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应试者熟悉考试的整个流程和评分细则。一些考生正是因为对有些扣分项目一无所知而掉以轻心,没有进入理想的等级。
首先,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选拔性的考试,而是一个标准参照考试。它考查的是应试者的语音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应试者在测试中朗读有没有感情,口才好不好,不是它所关心的。应试者在了解了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流程之后,对评分细则有所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考。
比如,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部分,每一个声母、韵母、声调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第二题的轻声词一般都不会少于2个,也不会多于5个;第三题朗读短文部分除了错漏要扣分外,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也是重要的扣分项目,第四题说话的语音面貌在这一题的得分中起关键作用。还要了解常见的系统性的声韵错误或缺陷有哪些,语调偏误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实际测试中,要想进入一级乙等,只允许有一类声韵缺陷,而且部分能够区分,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的失分一般为0.5分;二级甲等的普通话腔调一定要好,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的失分一般不超过1分,系统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有些是可以区分的;二级乙等则是普通话腔调不好,方言色彩比较明显,系统性的语音错误不能区分。再如回读问题,前两题读错了可以改读,以第二次读音为准,隔词语改读无效。朗读测试回读还要视程度轻重扣分,命题说话发错音也不必改正。
应试者在对该考试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就要沉下心来,努力备考。不仅需要下苦功夫,稳打稳扎,尽量克服方言的语音色彩,还要学会下巧功夫,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记巧练,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
在测试中,应试者的有些语音错误或缺陷是因不知道应该读哪个音而导致的,有些是知道读哪个音但不会发或误读导致的。在考前准备时,应试者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常用字表、难读易错的字表、常用多音字表、必读轻声词语表,确保在测试中出现的语音错误、缺陷不是因为自己不认识字而造成的。应试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系统性的语音错误、缺陷,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不分等,要巧妙记忆,即利用形声字的声旁、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等记住代表字,记少不记多。对60篇朗读作品中出现的难字、难句要格外注意,“啊”的音变规律要记住而且会运用。
前三项的考试内容是书上有的,应试者完全可以准备,但第四题说话项只有40个说话题目,没有文本可依,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但也不是无法准备。很多应试者平时内向,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流畅,命题说话说满3分钟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应试者可以首先将40个说话题目加以归类,有些题目可以合并或有可以互用的素材,比如“我的朋友”和“我尊敬的人”等,灵活变通。接下来就是列好提纲,思考如果不满3分钟则该怎么补充,然后自己掐时间练习。应试者还要注意尽量绕开自己的难点音,换一个字或词语,以免暴露更多的方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一些备考的方法,比如说话要口语化,口头禅要尽量避免,不能出现方言词汇或语法,少用不规范的、表述有语病的时髦语和网络语;无话可说或说不到3分钟可以多举事例,尽量举自己熟悉的例子,只要不是跑题测试员则一般可以容忍。
有些地方已经推行了“机测”,这给应试者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应试者可以上机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及相关操作、注意事项,适应这种测试方式。由于“说话”项分值占了40%,无人监测更容易出现大量的无效语料、读稿、离题现象等,所以这一项的培训尤为关键。教学时要让应试人详细了解“说话”项的评分细则,尤其是机测“说话”项的补充条例,告诉他们不应该“说什么”,哪些现象不应该出现,等等。
此外,应试者还应增强规范意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规范性上。测试评分中对发音“正确”确定了两个对立面,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测试中,对这些发音错误和发音缺陷的情况,应试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提高发音质量。
在教学和测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即使有一点儿不到位,发出来的音就有些别扭。也就是说,要想发音准确,就要找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要正确,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对一些有共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可以集体纠正,强化练习。教师对理论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讲解一些较难理解的术语要通俗易懂。
比如上声发音像阳平的问题,教师要指出上声的特征是“低”,先降的部分调值是21,是低降。低降后缓缓上升,不要升得太高,在4度的地方停下来。切记是缓升,第三声的音长应该是最长的。所以,练第三声时采用“慢转弯”的方法引导学生效果比较好。对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舌尖往前、抵住上齿龈发出的是前鼻韵母,而舌面后部抬起,向后抵住软腭的是后鼻韵母。如果学生还是较难理解,就可以用an带出en、in,因为an多数人可以发对,先发an体会一下舌尖最后归在上齿龈这个动作,再发en、in就有参照了。同样的,后鼻音发不好,可以用ang带出eng、ing。再如鼻、边音的问题关键是控制软腭的升降,而“软腭”在哪里、该怎样控制一直是难点。h的发音部位是舌根和软腭,发h就可以找到软腭的部位了。有些人的方言里没有鼻音,可以用m的发音体会发n时鼻腔的感觉。还有就是如果这类音里有一个音可以发对,就可以发这个音体会n、l的发音过程,推广开来,掌握发音方法。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和测试中可以发现,平、翘舌音发不好的人往往前、后鼻音也会错。平、翘舌音发音部位的关键是找准上齿背和硬腭前的具置。d、t大家都会发,d、t的发音部位在上齿龈,而上齿龈与上齿背非常近。关于硬腭前,我们可以先发z,舌头一直往后走,发z发不出来的地方就是发zh、ch、sh的部位。还可以根据发音原理,遵循发音省力原则,平舌音z、c、s搭配前鼻音的韵母,翘舌音zh、ch、sh搭配后鼻音的韵母,先练好这样的音节,再扩展到其他音节。
一句话,吐字归音到位,包括发音部位准确、开口度大小、唇形圆展、发音的动程都要到位,发音才清晰饱满。
三、尽量克服系统性的语音缺陷,改善语音面貌。
普通话测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测试,特别是在还没有开展“机测”的地区,在整个测试中暴露的系统性的语音错误或缺陷类型有多少、是否能够部分区别,对应试者被定为哪一个等级来说至关重要。应试者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每个人的情况又不一样,学习普通话各有自己的难点,因此,学习普通话要有针对性。应试者应该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较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说的普通话和普通话有哪些差异,在发音上自己有哪些问题,进而针对声、韵、调重难点,进行科学强化训练。比如湖北人在鼻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尾等语音上容易出错,应反复训练,克服方音。尤其要背诵一些常用字音,提高敏感度。
在长期的教学和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语流当中更容易出错,因此,应试者应该重点准备第三题和第四题,包括了解这两项的评分细则。第三题的声韵缺陷和语调偏误是测试的重点,声韵缺陷的系统性是指某类声母或韵母出现至少5次以上;语调偏误的表现形式较多,包括语速的快慢、声调的系统性缺陷、轻重音格式、语句的音高变化失当、语气词的方言痕迹,等等。第四题说话的错误个数和语音面貌是考察的重点。了解了评分细则以后,应试者可以针对自己的系统性语音问题,强化在语流中的训练,尽量减少系统性语音错误或缺陷的种类,从而使自己的语音面貌尽量向普通话靠拢。
简而言之,掌握科学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吐字归音到位,充分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保证。此外,说普通话,贵在平时。长期坚持听和说普通话,形成普通话的语感,保持普通话的腔调,才能说好普通话。目前,在普通话教学和测试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真正能够指导教学和测试实践的不多。以上是我在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经历,根据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所做的一些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冯玉珍.论普通话水平朗读中的方言语调问题.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高群.机测背景下的高师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国的通用语言,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好坏,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工作和人际交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很多相关专业都已经开始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自1994年开始实施至今,这项测试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考核方式也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测试转变为机测,考试更趋于客观公平,应试的难度也有所提升,新的形势同时也给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应考虑怎样将普通话测试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测促训,以训保测”。
一、了解测试的基本性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选拔性的考试,而是标准参照考试。它重点是从语音的角度来考查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熟练、规范和标准程度 ,应试者在测试中表达是否有感染力,口才好不好, 不列入考察范畴。所以应试者必须要在充分了解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流程之后,吃透评分规则,有针对性地备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了解测试的评分要求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占10分。要求每个音节的声、韵、调必须饱满,每个音节要独立,字字分明,读题时音节中只要有一个成分错误,该字就被扣0.1分,如有缺陷(发音介于正误之间),被扣0.05分。声调缺陷按四声分别量化。应试者如有口误,可以重读一次,测试员按第二次发音评判。此题要求在3分半钟内读完题,超时1分钟内扣0.5分,1分钟以上扣1分。笔者从事普通话教学测试工作14年,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测试实践中,我们发现此题失分严重的是读上声的字,失误原因往往是把上声字的调值读成21,时值太短。
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占20分。要求读出音变。应试者如有声韵调,轻声、儿化、变调、轻重格式等错误,每个音节扣0.2分,缺陷扣0.1分。应试者读题时如有口误,可以重读一次,测试员按第二次发音评判。此题限时3分钟,超时1分钟内扣1分,1分钟以上扣1.5分。此题应注意词语应连读,如出现字化倾向要扣分,还有末尾是上声的音节,例如“调整”,应试人往往把后一音节的声调读成半上(调值)。另外要注意不要把儿化词的“儿”单独念成一个音节,如“好玩儿”不应读作hao wan er而应读作hao wan r。
第三题是短文朗读,占30分,从60篇中抽取。语音错误每个音节扣0.1分,漏字、添字、回读每个音节扣0.1分。不同程度地存在方言语调酌情扣0.5-3分,语速过快或过慢扣1分,停顿不当每次扣0.5-1分。限时4分钟,超时30秒以上扣1分。此题要注意准确熟练。因为按规定,停顿、断句、语速不当均被扣分,而不熟练造成的漏字、添字、回读同样被扣分,这些失误对成绩的影响不小,此题所占分比重较大,扣分点也较多,况且它毕竟是有文字凭借的作品,应作重点练习。
第四题是命题说话,占40分。从30个谈话题目中抽签决定。测试时当场抽签,每张题签上有两道话题,应试者从中任选一题单向说话3分钟。
此题分别从语音面貌、词汇语法、自然流畅三方面评分,其中语音面貌占分比重最大――30分。
根据语音失误的多少和方言语调程度的不同,语音面貌评分按六档评判。一档:28-30分。二档26-27。三档:25-24分。四档:23-22分。五档:21-19分。六档:18-16分,分别对应三级六等。 说话是四项测试内容中难度最大的一项也是技巧性最强的一项。对于母语是方言的应试人来说,说话时既要表达流畅,又要语音标准,的确不易。建议注意下列几点:
1.避免方音,力求规范。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尽可能用普通话交谈,应试者要尽量绕开自己的难点音,换一个字或词语,以免暴露更多的方言,说话要口语化,语气语调自然,不要“背”或“演”,口头禅要尽量避开,不能出现方言词汇或语法,少用不规范的、表述有语病的时髦语和网络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14-02
梧州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地方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5%左右。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第十条规定:“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三级甲等以上,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专业以及其他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得低于二级乙等。”
对于我院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对普通话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二是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内容不了解;三是受方言的影响,形成了语音障碍,制约着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为此,组织开展普通话培训,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采用科学的培训方法,可以使普通话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普通话培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直以来,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都非常重视,自从2001年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后,普通话的推广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通过培训,国家的语言文字的方针和政策得到大力宣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同时也使普通话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水平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他们已有的普通话知识仅仅局限于小学的拼音基础,加上各地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不同,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很大。通过培训,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了解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的方音和不规范的地方,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具体方法,从而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真正达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也真正达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教育部、国家语委2003年印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明确地规定了测试的等级标准、测试的内容与范围,对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等内容、范围都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对各项测试的评分标准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测试需要的时间进行了具体规定。通过培训,使学生了解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标准、要求和方法,从而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
二、普通话培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灵活安排培训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提高普通话口语水平的训练目的。由于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语音上往往会带有方音色彩,在培训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方言实际,针对不同方言对症下药,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灵活地使用教学策略。另外,学生自身普通话的基础不同、学习普通话的目的与动机、态度和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要求通过二级乙等,是为了申请教师资格的认定或者报考导游证;有的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如旅游管理、对外汉语、法学等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语音面貌较好的学生希望达到二级甲等甚至是一级乙等的成绩,而语音面貌稍欠的学生仅仅要求通过三级乙等就好。基于以上情况,就要求普通话培训一定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开展。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培训的内容要有完整的体系,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普通话教学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现代汉语、语言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话培训的理论建设,而普通话训练中的大量实践经验,又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加强普通话培训与各学科的联系,形成学习体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从考试内容的安排到考试形式的确立,都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普通话的水平,通过大量实践操练,以达到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发音和正音的目的。在培训中,必须处理好理论传授与训练实践之间的关系,做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精讲”表现在辅导老师讲理论要少而精,但要讲清要点和难点。“多练”指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如练习单音节字词时,重点为练习声调和平翘舌音中的翘舌音;练习多音节词语时,重点是练习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练习作品朗读时,重点是练习语调;练习命题说话时,重点是练习口语化的表达。“只练不讲”和“只讲不练”都是不可取的。同时,还应向学生强调,在课堂内外的一切场合都说普通话,这是一种更广泛的,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三、普通话培训的具体实施
(一)培训班的类型
1.开设普通话选修课程。针对我院学生大都因语音启蒙、地域方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口语表达习惯不佳,学院坚持为学生开设普通话选修课。虽然我院已将普通话训练课程开设成为公共选修课,但由于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选修的人数不多。因此,在旅游管理、对外汉语、法学等非师范类专业中应将该课程定为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测试员。在课堂上以朗读训练为主,结合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转换、音变训练、难点音训练、测试训练等练习,着重提高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的能力。课程结束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按照不同专业的测试等级标准,对达标者给予学分。开设这种系统培训的选修课程,能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由中小学阶段遗留下来的语言能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多开展一些演讲、辩论、朗读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增强互动与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强化日常训练。
2.举办考前辅导班。对于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来说,必须参加考前辅导班。在短期培训班里,测试员可以着重讲解测试要求及规则,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提高测试成绩。测试员要将着力点放在语音发音规律的简介和示范,可以通过大量练习以及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同时注意将测前培训与测试的安排之间留出一周以上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课后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在测试时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二)授课的形式
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普通话培训,都可以采取分散教学、集中辅导、个别训练的形式逐步展开。分散教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只重点讲授一个难点,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克服不正确发音。集中辅导是指将学生集中在一起,对发音错误归类,分析发音错误的缘由,指出正确发音的原理,进行系统纠正。个别训练指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老师集中辅导的基础上自我练习,或听磁带诵读,或利用光碟训练。培训方式的采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因人而别。
(三)培训的方法
1.教师示范法。在培训课上,教师作为测试员,必须做一些示范,使学生对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考试要求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或者让学生先朗读,教师再做示范,形成一定的对比,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结对互助法。说好普通话必须经过长期练习的过程,结对互助法是以自我训练为主,互相练习为辅,集体讲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可以是师生互助,也可以是生生互助。让学生以结对子或者结成小组的方式开展普通话训练,有助于学生互帮互学,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效果。如将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跟基础较差的学生结对子,可以帮助较差的学生尽快地提高。而且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以保证有更多的练习时间,除了课堂上的时间,学生还可以在课后自己找时间训练,这就比较容易取得进步。对于方音较重、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通过个别辅导,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纠错,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实战演练法。按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拿些真题让学生做一做,使学生间接地获得一种实战经验。在形式上可选择学生代表当众示范;也可进行分组,由普通话较好的学生分别主持各组的测试。学生做完题目以后,教师要加以点评,也可让学生代表进行评议,这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