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职业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特殊职业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特殊职业教育论文

篇(1)

特殊小学接受教育的小孩,由于年纪较小且存在一定的生理或智力障碍,较之于普通小学生有其特殊之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隐患。首先,在日常教学方面,对于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来说,教学课程较为不同,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备课和准备。同时,在教授时,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让孩子们理解。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于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孩子,教师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的陪护,并解决各种突发状况,且有时只能采取非常规处理,这些都要求教师有非常的体力和能力。最后,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当教师受到委屈时也只能自己承受,很难采取正当的手段维权。

2.社会认可度低

对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父母和社会往往只期待孩子在学业上能出类拔萃,在生活上则显得力所能及,较为忽视。但是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生活方面的困难往往更甚。家庭和社会希望这些生来有缺陷的孩子能在特殊学校学会基础常识的情况下,还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掌握相同的生存技能。但现实情况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就都是社会期待与实际情况的出入,也让教师倍感职业压力,更甚者,产生职业倦怠感,更加无法专注于教学工作。同时,社会上很多人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认为他们与普通教师完全不同,因此也容易产生更高的社会期待。

3.薪资水平低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之普通学校只会更甚,但是我国的教师编制则有些不同。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较普通学校教师低,且社会地位较低,福利水平及制度不完善,这些都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繁重的工作量却并不理想的经济收入,难免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难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从而也无法获得工作的心理满足感。

二、措施

1.减轻教师负担

在特殊教师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都应增加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切实做到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教师减压,例如,相应减少每个教师所分配工作量,在教学之余组织轻松有趣的文娱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等,都有利于减缓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感;再如,从社会和家庭层面,家长可以和教师多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协助教师解决,这样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难处,更易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2.降低社会期望值

由于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较高期待,从现实角度考虑,应将社会期待合理化。从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公众更多的了解这个职业的特殊性,知道教师的辛勤付出与能力和精力有限等情况,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期望值,争取在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同时,也符合社会新的期待值。同时,从教师自身层面,也应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有效技能,以适应实际需要。

3.加大经济投入

小学教师的社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水平不理想的问题一直存在,相较于高校教师薪资体系等的相对完善,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显得不尽人意。为了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减少由于薪资等引起的职业倦怠感,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子女入学问题、养老保险金问题等,从实际入手,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保障,加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认同感。

篇(2)

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凡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和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和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和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摘要: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办法。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和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和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摘要: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和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和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和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心和地方两级。中心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和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办法,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非凡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练习,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和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和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练习。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和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和企业挂钩;德国和瑞士都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和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和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参和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探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摘要: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新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探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摘要: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向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向摘要: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向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和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向。这一趋向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向。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摘要: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答应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新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篇(3)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是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慢慢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如何让作业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语文教学和作业中来等等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1 生活语文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保护皮肤》、《我的家》等单元,笔者根据这些生活单元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基本以识字为主,课文从简单的字词到简单的句子。最初笔者布置的作业A 组大部分以重复性的抄写生字为主;B 组大部分以跟读字词为主;C 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主要以认读图片为主。慢慢的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家长也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开始思考改变作业内容。既然教学内容以生活为主,那何不试试让语文作业也生活化,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食物》这一主题中,笔者对A 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为:淤我最爱吃的蔬菜,家长协助带蔬菜回学校。同学间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蔬菜,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光吃鸡鸭鱼肉,要多吃青菜、萝卜和白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自信地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样吃饭才健康。

2 生活语文作业形式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量让作业内容、形式多样有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并能够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听”故事,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同样是听故事,可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讲都会对智障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会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家长课文内容或故事文本,让家长讲给孩子听,并时不时的回答问题,对听的内容做出判断,也会做一些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首先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或者学校的活动说给家人听,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节假日、放假之前就会提醒大家记住自己假期的活动,然后回学校之后将自己在假期过得最开心、最有意思的事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还会发问。慢慢的同学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比如“昨天家里谁过生日”,“我家搬家了”之类的,同学们都很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生字、字词、句子、儿歌和故事。语文课堂上少不了朗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低年级识字少,还有学生不识字但是会跟读,在语文课堂上可通过多读配图的字词、多读琅琅上口的儿歌等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语感,同时促进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与家长一起读,或者将所学的读给家长听,等到有能力时阅读小故事再分享,这些朗读形式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信。

3 生活语文作业的差异性

虽然培智班一个班一般只有10 到12 名同学,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也有不同,一般都要分为2 到3 个层次,在教学上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和目标,在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上同样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布置和设计符合其能力的作业。例如有书写能力的适当布置一些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有语言能力的就布置一些读和说的作业,而那些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为他们设计一些以图片为主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总之作业要设计得符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 家长共同参与生活语文作业

智障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下完成某些开放性的作业。因此老师就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让家长知道作业的内容,其次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也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积极提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篇(4)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篇(5)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篇(6)

1 学校、企业在会计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和作用

就会计职业教育而言,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企业、政府在会计职业教育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简要分析如下:

1.1学校做什么

(1)培养会计后备人才。这是学校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近几年来,会计改革日新月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带来了会计人才的推陈出新,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学校的主要使命。

(2)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会计架构、会计制度设计,会计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学校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学校可专门成立会计培训咨询中心,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创新会计理论,优化会计实务。我国的会计改革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在理论和实务的许多方面还需要优化和创新,学校应按照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的运行机制,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创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责任。特别目前处于新会计准则实施阶段,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需要对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改进建议。

1.2 企业做什么

(1)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从专业设置到专业发展,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建设,企业都应参与其中。学校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面对社会岗位群设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都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支持。

(2)参与学校教学过程。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学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会计工作是一项规范、严谨、精密的工作,没有亲身经历,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要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学校聘请企业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走进课堂,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3)接受并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理论学习和会计模拟实习,与企业会计实践尚存在差距,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要进行为期半年带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这就需要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使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供需双方难以融合的矛盾:许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直接参与会计核算工作,而学校希望企业单位安排有经验的会计师指导学生会计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的提高。要解决这个矛盾,政府应有所作为,通过制度保障和鼓励措施实现供需双方的融合。

(4)参与学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职业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应不定期的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这需要企业提供机会和条件,接纳学校的教师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2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又好又快的根本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条件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会计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上述条件的有效实现都应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

(1)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吸收业内人士参与专业论证和建设,针对社会岗位、职业素养、人才规格开展调查研究,论证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譬如在会计专业设置时可组织会计主管部门、公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务专家开展论证,并就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人员素质构成、会计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讨,从而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是知识的基本载体,首先,积极组织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聘任行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直接承担授课任务,并在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没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课程建设将难以取得进展。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教学改革,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和会计实务工作流程,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设计教改方案。

(3)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网上会计模拟系统等实现会计教学全程、全真模拟教学,将业务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中,按照学中做的学习要求,以账簿练习代替书面作业,通过填制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边学边练,使学生在平日学习中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逐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模式。

篇(7)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篇(8)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改革中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他们在职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近几年的调研表明,中职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表现得大起大落后,师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幅萎缩但而又急需增加新型教师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原有教师人数众多但结构失衡、专业特色不突出,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新兴型”骨干教师很少,特别缺乏高技能“双师型”骨干教师。许多面向企业开设的新专业都无人能来 “抬轿唱戏”。

为什么当前的职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缘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健全

由于师源单一、区域差异、分布失调,加上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外聘无名无分无人买单,从企业引进外援的思路总是无法突破困局。而用人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远未完善,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提高困难。

(2)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惰性思维导致敬业精神不足,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甚至自身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导致教师职业技能低下,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对头。

(3)个人职能与定位与新时代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职校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呈两极分化,不少教师要么是“会做不会说” 闷葫芦、要么就是在“在黑板上修机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书匠”将教师脑力劳动性质变为简单的“熟练工种”,这种定位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年机械传授,生源良莠不齐,教师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工作怠倦是无奈也是事实。

由此看来,数量少、人才缺、结构偏、提升难、资质待遇低、教学理念乱、工作常怠倦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八个方面。它们多方面地影响着教师队伍,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不高。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师资队伍,那么任何一种教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必将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四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结构和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具体思路为构建以内培为重点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措施分解如下:

(1)实施名师战略决策

名师捧名校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对于教师的培训,职校应高位对待、加大投入、及时根据教师的培训层次,制定出教师队伍梯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努力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分期参加国家、省市、校本研修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大力加强其技能实作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交管理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提升存量、优选增量、加强实践、改善结构、提升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后劲十足。

对于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进修,学校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在经费上全力支持,更快更多地把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派到高校或到企业去深造,一来广交兄弟院校朋友,吸取办学经验,二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三是积累通过了国家级证书认证的名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真正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善教学、敢改革的教师精英队伍来。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

职校要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它“小实体、大网络、低成本、易开展、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可实践、不离岗”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见习实践、项目研究、讲座辅导、网络化学习、仿真模拟训练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关部门要通过集思广益,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努力提高本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3)工学交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于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些专业可依托市郊社区,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战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收集了更实际的教学素材。但这种方案受工商、城管限制,手续较繁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只有真正实现利益关联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实现双向技能培训成为可能。

(4)“上挂横联、内培外引”

职业学校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事业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事业流动.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性的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学校的创收,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留出机动编制,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职校还应增进校间人才互流,正确看待教师兼职现象,在确保学校能有效管理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参入社会培训,让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在自身培训设施不足或专业尚未开设的情况下,让教师通过校间交流,利用外校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新技能,缩短教师的培养周期。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髓

眼界决定视界,细节决定成败。现代教育技术是抽象的,教师应重视参入课题研究与项目竞赛,在现实案例中积极验证它并从而掌握它。职校多开展外引内提交流活动,对外多引入专家讲师团,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和论坛研讨,积极与“拉手校”开展以课会友,感受专家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获取行家里手的点拨指导,让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内应以为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倡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互促双飞、共创精品;要侧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参加说课比赛、课件比赛、公开课。职校应分批分期开设本校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件专家,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式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文视频多媒体手法,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消耗为节余,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展开案例教学、沉积教学经验,达到浓缩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6)“教而不研则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时代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流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教育层面。职校教师的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个社会,应采用活泼的主题辩论方式,每月进行一次学校教育难题的研讨。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驱动,各组选定题目,分正反方分小组讨论。研讨结束后,各组推荐发言人,面向全组教师,陈述讨论的结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最后再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以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并形成培训专题的系列化。活动结束前,下发小型的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调查教师们的感想、收获、建议和困惑,为检测培训效果和改进培训质量提供基本依据。教师拥有研究教育的最佳位置和实验机会,职校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课题,带动教师在“问题情境”提高思维高度、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为本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供十分重要、帮助巨大的研究。

(7)“研而不教则空”,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递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诸如搭台子、扶梯子、压担子这些伙伴式的帮助与督导措施:教师要读点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搞些教学实验,培养主动改革能力。上上特色课,共品教学反思或评课文章的多元思想;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临场运用能力,撰写些对学校改革有用的教育论文,让大家学会总结与反思。光说不练空把式。职校应给教师提供半月一次的特色课、巡回课,让所学有个充分实践的讲台。职校要全力支持,要象排练节目一样,初期给教研组分配任务,负责统筹,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弄出精品来,中期转向个人特色发挥,讲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上自己最精彩的课,后期积累,上升为校本培训,特色课以发展式自我评价为主,不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判定优劣、评先树优的依据。教师经过多次讲课,不断提炼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往往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师生均收获了快乐教学。

实践表明,通过多层次培育体系的建立,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落实相应提高方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实现技能发展,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只要中职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就能使学校在未来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中国经济指数中心 2007.03

篇(9)

 

面对现代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都趋向于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试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繁荣经济。 

二、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用教育经济学的观点透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终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与支配。所以,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大量新科技在各生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更显突出、更为重要。但在彰显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时,在较长时期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谈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难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习惯,就教育论教育,往往忽视了职业教育在经济与科技发展中的功能。 

(一)职业教育应确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首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产业。单纯按教育产业化思路来办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便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收费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目标,走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从规模要效益的生产经营模式之路。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许多职业教育学校纷纷为提高办学层次而奔波,寻求另一种方式的规模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办本科职业教育,完全没有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仿佛提升办学层次和规格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扩办之后仍然面临着生源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为当地经济及区域经济服务的问题,使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市场化的苗头,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应当明确的是职业教育不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低层次教育,不是为了政府和学校创收,也不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是为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其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偏差在办学理念上着眼于短期效应,在课程的设置上以理论教育为本位,教学方法讲多练少,没有形成“学、训、产、研”的办学模式,造成了社会上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人才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人员偏多,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偏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教育的规模与布局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最终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支配。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结构有着不同的需求,如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般会偏重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对非熟练劳动力有着大量的需求,初等职业教育应放在职业教育的重点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应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应成为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应由培养低、中档技能型人才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中、高档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从教育自身来说,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既有自身的层次比例问题,也有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合理配比问题。就一个地区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应该是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并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因此,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当地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确定适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适当调整职业教育布局。职业教育布局是指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组合状态。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在每个县都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在兴办初期确实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单纯在较小区域内进行职业教育布局的局限性显现出来。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某种行业人才的需求很容易饱和,很难长期办下去,在设备、师资等方面都会造成很大浪费。另外,以县为单位办学、布局,不可避免地带来区域分割、专业设置重复、小而全等弊端。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市为中心,以当地的行业分布特点为基础的区域性集中形式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撤消或合并部分职业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分工,联合协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小规模与大需求”“长专业与短需求”的矛盾,拓宽专业设置和生源渠道,提高办学水平及效率。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的变化等,均受市场对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必须达到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职业院校与产业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教育模式的转型期,而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面临着调整,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也离不开职业院校在人才、技术的协作,为了共同的发展,校企双方有必要也必须相互合作, 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篇(10)

经过十几年发展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移动学习成为主流必将在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成为主流的必然性原因;其次阐述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一方面论证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论文解析出近年的移动学习研究热点;最后分析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以期给研究人员在特殊教育领域进行移动学习研究、实践提供思路。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技术:第一阶段的电化教育;第二阶段是与网络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属于第三代的远程教育,并发展为E-learning(数字学习),E-learning迅速改变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第三段阶段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移动学习。[1]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是网络教育的延伸,属于E-learning的新阶段。应该说移动学习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E-learning的必然选择。

 

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移动应用程序和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主流。移动学习(M-Learning)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2]移动学习在很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应用,但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却鲜有成果,有必要通过文献比较分析,探索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描绘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研究轨迹,筛选研究主题。

 

二、移动学习成为主流的必然性

 

1.学习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速度不断提高,采用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自然而然产生,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发展。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它打破了时空障碍,构建了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碎片式学习的巨大需求,开展“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的学习。[4]移动学习是数字学习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M-learning是E-learning的子集,其核心特征是4A(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通过实施移动学习进行的教育称为移动教育。所以,E-learning必然发展为M-learning。

 

2.高速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4G时代。[6]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终端,加上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上网成本的降低使得用户走向高流量应用。例如视频、语音等在应用越来越广泛。4G相对于3G来说,将更快,更便宜。4G环境下的基于视频等应用程序将更大发展,这些都将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4G让移动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其实,在2G或者3G时代已经出现基于云端和客户端的移动学习产品,但是因为带宽、稳定性和费用,影响用户使用。4G网络将促使移动教育爆发式增长。[7]

 

3.移动学习的特征分析

 

移动学习是E-learning的子集,也拥有E-learning的共有特征:多媒体性、交互性、以学习者为中心。[8]

 

移动学特征是4A,所以其独有特征如表1所示。

 

移动学习的独特优势相对于传统的E-learning,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这奠定了它在未来学习中重要地位,再加上技术的成熟,使其必然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由于具有碎片化、便捷性等特点,4G网络又促使移动学习向互动化和移动化、游戏化和社区化及大数据的应用三种趋势发展,那么移动学习软件会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所以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会促使移动学习越来越普及。[9]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取得很多成果,如黄荣怀教授的“普适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2008年),此处不一一列举。[10]

 

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文献检索:篇名包含“移动学习”或者“移动教育”;期刊为国内教育技术学方面权威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如图1所示,四本期刊上刊发的移动学习论文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后。

 

2010年~2013年,在上述期刊有关移动学习论文共计67篇。下面对这67篇论文的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近四年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以期给研究人员参考。

 

黄荣怀教授将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向划分为理论、支撑技术、应用模式、设计方法和开发技术五个方面,本文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如表2所示。[11]

 

为了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采用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论文分类。67篇论文两人相同分类的论文是59篇。我们进行信度分析。[12]

 

相互同意度K为:K=2×M/(N1+N2)=2×59/(67+67)=0.88;

 

分类信度R为:R = n×K/[1+(n-1)×K]=2×0.88/[1+(2-1)×0.88]=0.94。

 

其中n为研究人员数,N1和N2分别为分析论文数,M为两人分类论文相同数。

 

信度为0.94,可以认为论文分类是可靠的,下表为N1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近年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是资源开发,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

 

(1)理论研究方面:侧重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策略研究;综述类论文比重最大,说明移动学习的关注高,但缺乏一定的创新;也提出一些新的移动学习模型,如高宏卿等人提出的基于云计算平台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13]杨文阳等人依据终身学习理念设计了一个支持移动学习的框架;[14]王梦如等人提出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结构概览功能图和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框架。[15]

 

(2)课程开发研究:侧重移动学习的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移动学习环境创设。顾小清等人探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及实现;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时有引入主题图(刘俊等,2012),有引入概念图理论(李浩君等,2013),还有认知负荷理论(司国东等,2013);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有采用MANET(郑云翔,2010),有采用接合自然增强现实(李婷,2011)还有基于知识可视化(李亚男,2013)。

 

(3)应用模式研究:侧重移动学习在教育中应用模式的实践研究。应用到英语的移动学习,甘文凝等人采用播客技术,曹超等人采用Podcasting技术,刘永权等人采用FRAME模型;有将高等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并研究移动学习的成效;有关注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应用及分析(郑炜,2010,王晓晨,2013)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16]-[18]

 

(4)系统平台开发:侧重教育不同理论或者理念开发出不同的系统或者应用程序。设计移动学习平台有基于专家系统(傅钢善,2010);有基于GSMModem(党小超,2010);基于位置服务理念(王萍,2011);有基于RFID(张豪锋,2012);有基于联通理论(宓小土,2013);有基于强化理论(王嘉琦,2013)。当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开发智能手机APP程序,研究人员开始关注3G和4G网络的程序设计。

 

四、特殊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启示

 

1.移动学习研究存在问题

 

(1)偏重理论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在移动教育可行性、资源开发、短信息服务、WAP站点建设等四个方面,其中对具体的基层、基础教育关注极少(2013年的“基于云课堂的中学生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开始关注中学的移动学习),对移动学习学科学习效果提高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

 

(2)缺乏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

 

以“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或“盲”、“聋”、“培智”)作为条件检索,在上述四个期刊中为0篇,仅仅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有《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和《聋教育环境下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探究》,为移动学习应用于残障人士提供了个案。2012年12月南京聋人学校经配备了基于无线网络移动教学终端等教学设施,仅仅是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尚未对移动学习理论、应用模式展开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对该领域以及该群体的关注是微乎其微,而国外早就关注这个群体(欧盟的E-learning项目)。

 

(3)片面追求技术,实证性案例不足。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做了很多系统、平台或者资源的设计研究,但是普遍缺乏对同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这就导致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人员力图将各类高新技术引入,但是匮乏该类技术在移动学习本身应用中关键问题的突破。造成系统数量多,却鲜有如PCS简单又卖座的精品系统。即理论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鲜有深入创新研究,片面追求技术,缺乏针对性实证研究。

 

2.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滞后的成因分析

 

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成人教育等都有广泛应用,还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农村的移动学习和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和超常儿童教育,而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却悄无声息。[19][20]

 

制约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发展的因素:

 

(1)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本身存在不足。

 

智能手机有限的存储容量很难满足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视频音频的存储,特殊教育领域的用户对视频音频需求相对于普通人更大,比如盲用学习系统肯定采用更多音频。

 

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短,特殊教育领域采用更多的视音频,手机处理时大量数据,更耗电,所有特殊教育人群在移动学习时间更短,否则会出现手机没电的问题。

 

数据处理能力不够强,应用程序使用过多,会造成处理速度下降而死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人群也是障碍。

 

特殊教育领域能够获得学习资源较少,缺少资料,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移动学习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用户群小,资源少,难以产生客观经济效益。这是最重要因素。抛开各种理论基础,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单从研发的投入要远超其他领域的。从婴幼儿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移动学习系统不胜枚举。如英语单词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除了沪江词典、金山词霸等老牌应用外,还有百词斩、拓词、完美背单词等。移动学习系统获得盈利最主要是拥有庞大用户量,而特殊教育移动学习系统不太可能拥有庞大用户量。造成了缺少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料,特殊教育人群更不愿采用移动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3G网络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

 

目前3G网络的速度虽然能够基本满足移动学习系统的数据需求,但是网络的稳定性对特殊教育的人群移动学习有较大影响。比如视障人群在使用移动学习系统,肯定下载大量音视频数据、上载音频数据,对网络速度、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移动学习系统的互动环节,视障人群一般采用音频作答,输入法也较多采用语音识别输入法,如讯飞语点输入法,字库是在云端,输入文字时需要上3G网才能输入。在这样的大数据环节下,每月200M左右的数据流量也很难满足特殊教育人群的移动学习需求。

 

五、4G网络环境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

 

其他领域移动学习的火热,由于硬件设备和网络等因素造成其在特殊教育领域遇冷。4G网络或许给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新机遇,4G网络高速度更利于音视频的传输。因此,4G网络环境下,特殊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新的机遇。

 

(1)参考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将其引入特殊教育,将并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要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与策略;构建某学科的移动学习内容与资源的设计、分析框架,提出移动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的原则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规范。

 

(2)将移动学习引入特殊教育,并进行应用实证。例如各学科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基于手机的康复(尤其是语言)训练系统、基于手机的认知评估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等,国内尚属于空白。

 

(3)将移动云引入到移动学习。移动云是云计算的扩展,即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通过3G、WiFi、4G等无线上网的方式使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采用移动云后,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交由云端服务器处理,减少了移动设备工作量,这样就降低了对移动设备性能的依赖性,在获得良好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延长了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这样,就能够较好弥补移动学习中的移动设备的缺陷,也就有利于将移动学习应用到特殊教育。根据移动学习需求和移动云计算特点,移动云计算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有三种模式:移动学习,即服务模式(mLaaS)、移动终端增效模式、微云模式。国外这方面刚刚起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六、总结

 

上一篇: 园路设计 下一篇: 县基层党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