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立冬和冬至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必须出具的一份书面材料。
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兹有本单位职工 ,性别 ,身份证号码 ,
劳动合同类型为 ,(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为 ,劳动合同起止时间为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单位实际工作年限起于 年 月 日,共 年 个月。因(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 ,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 条第 款第 项规定,本单位于 年 月 日终止(解除)与该职工的劳动合同。
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注:本证明书一式四份,原合同双方当事人、失业保险机构、社保经办机构各一份。
离职证明
兹有 (姓名)同志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期间在我公司担任 职务,在职期间,工作努力,无不良工作表现。现因 原因申请离职,并已正式办理离职等相关手续。以后其一切相关事宜均与我司无关。
特此证明
公司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与离职证明的区别:
1、离职证明,是表示是员工自己主动、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一、时间不同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二、含义不同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此时天气开始由凉转冷。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时天气变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
三、气候不同
1、立冬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冬至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立冬节气的来历说明“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节气的习俗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天津最有特点的就是倭瓜饺子。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立冬和冬至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气,时间、寓意、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立冬吃饺子的寓意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虽然各种说法不一样,不过“补冬”的理念比较统一。保健专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饮食要以温补为主,可吃些热量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爱吃肉的小伙伴们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当天吃什么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苹果
苹果熟吃可止泻,生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吃一个苹果,对肺大有好处,可以减轻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
2、柿子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3、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冬进补的药膳佳品。
4、冬枣
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
5、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和冬至什么区别时间不同
立冬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1月7日—8日;冬至的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
寓意不同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表示自此之后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同时也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气候特征不同
立冬时,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转变,并不是特别冷;冬至时气温下降明显,天气寒冷、干燥。
冬至的文化习俗1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有的在这一天“晒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文化习俗2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了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地冬至饮食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饺子,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而南方则吃汤圆、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汤圆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的文化习俗3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饮食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现在,我们共同阅读全国各地冬至有什么不同的饮食风俗。
北方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合肥南瓜饼
冬至过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并且还有一句谚语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说过了冬至,就会夜短日长了,
冬至的文化习俗4霜降刚刚过去,接下来,我们就要迎来今年的立冬时节了,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时节习俗都有哪些吗?各地的立冬时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吗?
立冬时节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的比喻。
关于立冬时节习俗,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时节习俗主要是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至的文化习俗5冬至
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温馨小贴士提醒您:
1.怕冷与饮食中缺少无机盐有关,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
2.冬季保健应适当吃“冷”,常饮凉白开水有预防感冒之效。
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
3.香菇味道鲜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还能阻止血管硬化。
4.冬季常吃萝卜,可达到止咳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
5.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萝卜、梨、柿、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等,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润肺之效;
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少食用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耐寒能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因此,冬季适当增山芋、藕、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热量,经常食用也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
6.冬天想通过食物“保暖”,不一定非要多吃性热的食物。
低温会加速体内维生素的代谢,饮食中应及时补充。 7.冬季早晚温差大,要及时增加衣物,防止受凉。常吃些大蒜可以预防感冒。
8.积极参与健身运
动,慢步、爬山、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身体得到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冻疮应多参加各种运动,经常搓手、跺脚。
9.冬天适当吃点凉菜还有利于减肥。
3、立冬节气不俗,五大误区别涉足:稍稍降温盖厚褥,蒙头睡觉空气污,日晒过长骨质疏,紧闭门窗不出户,运动减少屈指数。摆脱误区,立冬健康必须!
4、这年头,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超人用,超人当机器人用,机器当外星人用,而且不坏还不带维护的,亲爱的朋友们,好好保护身体,多多珍惜自己哦!
5、最新天气预报:预计今天白天、夜间到接下来的几天,本人将由轻轻想你转成超级地想念你;心情愉悦度将随着冷空气降低5-10度左右,受低秋将去冬要来的影响,
6、天气渐渐冷了,我悄悄把温暖的祝福送给你。让快乐和温馨时刻伴随你身边,让好运和惊喜,时刻出现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7、天冷了,意味着冬来了,身上冷了知道要加衣服。感情冷了怎么办?我们好久不见,你是否把我淡忘。为了表示我的存在,以此条短信给我们感情加温。你感觉到没?
8、纷飞的雪花曾是我美丽回忆的书签,月光中在五彩圣诞树下翩翩起舞曾是我可爱的梦想,在这特别的日子,让我用真心的问候祝你每天都快乐!
9、霜后的秋扁豆含较高的豆素,在体内不易消化,抑制凝血酶引发食物中毒。在扁豆菜肴临出锅前投入适量蒜蓉,可杀菌解毒。
10、养生之道:平时宜打开门窗通风,卧室宜干勿潮,被褥勤晒杀菌除湿;床头可摆薄荷油,有祛病毒功效。告诉你关心的人哦!
11、立冬临,天气越来越冷,友情越来越深。雁南飞,思未眠,落叶纷纷,每一片都系着真情;添衣衫,心温暖,祝福声声,每一句都裹着关心:愿快乐与你同行!
12、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老牛烧碳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了,蚂蚁买暖水袋了,小强冬眠了,你还看什么?多穿一件衣服吧!
13、写封短信,欢笑是内容,祝福是主题,想念为信封,盖上问候邮戳,邮编是1314,地址是你的心里,署名:朋友。快乐邮递,祝愿你笑看,天天好心情!
14、冬天里找个男人填床的女人是最蠢的,因为那只是身体的温暖;如果你找个知心的女人填床,那却是从里暖到外的热度。早安!
15、叶儿落,草儿黄,风变冷,雨变凉冷冬至,寒霜降,可爱的人儿要多穿衣裳。亲爱的朋友,季节变换,注意防寒。天气冷暖,你我相知。
16、因为有你,这个冬天有了浪漫,一切都很温暖。我要让你懂我全部的心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默契。我愿意走入你的心田,成为另一个你。在爱情的国度里,总会有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人生可以重复着初恋,却不可以重复着后悔。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早安!
17、揭密五个最佳喝水时间点:1起床后;2三餐前约1个小时;3上午下午工作间休;4下班时;5睡前2-3个小时。
此镜的直径18厘米,厚0.5厘米,构图丰富饱满,寓意深刻,制作精良,地张平滑,线条流畅。纹饰由镜钮处向外延伸达五层之多。
除镜钮为伏兽钮之外,第一层为四神图案。四神也称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这四组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
第二层为文王八卦,在八卦纹饰之间隔的文字为篆书的“天干”;文王八卦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是建立在中国古天文学基础之上的。“天垂象”、“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学之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础和法则。
第三层为十二岁次神仙,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第四层为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其纹饰中还间杂着“五毒”图案。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在多个国家和民族被广泛使用。五毒是指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85-1.5
该书着重讲述的是词类和句法结构的问题。其中第三章到第六章、以及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讲的是词类,包括体词、谓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语气词六大类;第七章到第十二章讲的是各种句法结构(也可以称为词组或短语),包括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和连谓结构;其余各章涉及了语法单位、词的构造、复句等问题。
我认为这本书最突出的地方,是词组本位的句法分析观,这是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实践的。他主张以词组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将词组和句子看成实现关系,用词组的规则解释句子的构造规则,根据词在词组中的分布考虑词类,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层次和关系。这种词组本位观及层次分析方法在八九十年代成为语法教学的主流,至今在国内也是影响最大的。
关于语法本位观,除了熙的词组本位,还有马建忠的词本位、黎锦熙的句本位、徐通锵的字本位以及邢福义的小句本位,词组本位的句法分析观最切合汉语语法的实际。词组本位是建立在汉语的词组构造原则与句子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符合汉语语法的特点,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的出版,标志着词组本位的句法分析观基本上摆脱了印欧语法的干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走向了新的成熟阶段。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出了不少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陆俭明先生将其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本质依据的观点;关于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的观点;关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观点;关于粘合和组合的观点;关于指称和陈述的观点①等等。
下面具体谈一下我读这本书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一些我不大认同的地方。
1.第二章第六节中,复合词的主谓式有个例子是“冬至”。书中把“冬至”看成是一个主谓结构,把“至”看成一个动词,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第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至”有个义项是极点,下面举的例子中就有冬至,可见“至”在这个义项上是一个名词。其次,如果把“至”看成动词,把“冬至”解释成冬天到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冬至不是冬天的开始,立冬才是冬天的开始,冬至在冬天的所有节气中处于中间位置,而且在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形象地说,冬至是在冬天这条抛物线的最高点上。“至”应该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冬至”这个复合词不是主谓式,而是偏正式。
2.第四章介绍体词,书中说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一部分代词,就是把处所词、方位词和时间词作为和名词并列的词类了。陆俭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将各家很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语法著作划分的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只有《语法讲义》从名词中独立出处所词、方位词和时间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这三类词归入名词,但单独提出来,看作是名词里的特殊的三小类词。其他各家都把它们归入名词。陆俭明认为“熙先生把它们从传统的名词类里边分出来,分别单独立类,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考虑到它们各自包含的词数量太少,再说,对于它们的特殊性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显示,不一定要非得将它们单独立类才行”。②我也觉得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看成名词下的三小类比较合适。这样,在《讲义》的基础上减少3类,剩下14类,既不太少,也不太多,比较适宜。
3.第五章第一节中,提到了这样一类动词,可以受“很”修饰,又能带宾语。受“很”修饰的时候,后头不能带宾语;带宾语的时候,不受很“修饰”。作者认为此类动词带宾语的时候是动词,不带宾语的时候是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书中所举的例子是“委屈”、“端正”、“巩固”、“严格”。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这类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后面带宾语的时候,有使动意义。例如书中所举的例子“委屈你了”、“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国防”、“严格手续”,都可以理解成使什么怎么样。我认为这类词可以归为形容词,后边带宾语的时候,可以看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样比看成兼类词要好写。虽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用法,但是现代汉语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里未必不存在,只是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4.第七章讲的主谓结构里,时间词和处所词作主语是个复杂的问题。书中举了以下两组例子:
A B
今天是中秋今天下午开会
八号是星期三晚上会下雨
北京是首都教室里会下雨
兰州在黄河边上墙上挂着地图
A组中的视角处所词语明显是被判断、说明、描写的对象,因此肯定是主语,这类格式跟名词或代词作主语的主谓结构没有多大区别。问题在于B组,对于这种句式,有两种观点,书中认为这类格式依然是主谓结构,是时间词和处所词作主语;另一种观点是把这类格式解释为偏正结构,把前边的时间词和处所词看成状语。我觉得书中的观点是比较合理的。B组的最后一个句子与其他的又不同,这是一个存现句,“墙上”是主语。
还有两种情况,一是时间处所词语和一般的名词同时出现;二是没有一般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同时出现。例如:
(1)去年我们学过这门课。
(2)去年学校开过这门课。
张斌认为,在一般性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之间,应该以一般性的名词为重,在优先级上,一般名词>处所词>时间词。在一般名词和处所词时间词同时出现的时候,一般名词看成主语,其他的都看成状语。而在《讲义》中,则没有时间词名词作状语的说法。
书中把(1)、(2)两个句子都看成主谓结构作谓语,也就是把一般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都看成主语。如果按照张斌的说法,(1)中的“去年”应该看成状语,(2)中的去年也应该看成状语。相比之下,我认为张斌的这种观点更容易令人接受。
5.在连谓结构这一章,作者认为“汉语的介词大都带有动词的性质,所以介词虽然不算谓词,可是‘介词+宾语+谓词性成分’的格式跟由谓词组成的连谓结构性质十分相近,可以算是连谓结构的一种”,而且在第十三章中说“所有的介词结构都能作连谓结构的前一个直接成分。书中举的例子如下:
在草地上/躺着
把这首诗/抄下来
跟你/开玩笑
书中对连谓结构的定义并不很具体,只定义为“谓词或谓词结构连用的格式”。我本科学的邢公畹主编的《现代汉语》把连谓词组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或谓词性词组连用,彼此间没有偏正、述宾、述补、主谓、联合等语法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或关联词组,连用的谓词或谓词性词组都能和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显然这个定义比《讲义》中的定义更为精确。介词虽然大部分是由动词变化而来,但既然已经看成介词,就是虚词,不能和动词一样。因此,这种介词结构是介词词组作状语的偏正结构,而不是连谓结构。
【注释】
①陆俭明:《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
②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J].汉语学习.1993(03).
[2]宋玉柱.读《语法讲义》献疑[J].
[3]江边.《语法讲义》读后[J].语文研究.1987(08).
首先,要注意一年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的夏历兼有太阴历和太阳历的优点,准确地测出了一年的24个“节气”交于何时,这就点明了一年之中有24个大的磁场、气场的转折点。在24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8个节气为重点;而又以“立春”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年”与“年”之间的磁场包含气场的大转变,因此,真正的“过年”应该指“立春”而非阴历正月初一。历史上即曾有“”以“立春”为“春节”。
有些人在“立春”前身体很好,然而“立春”一过,感到很不舒服;也有些人正相反,在某一年生病,而“立春”一过,病情大有好转……这都说明各人对每年的磁场和气场的变化有不同的适应性。
那么,如何来判断每年的磁场、气场特性呢?以十二生肖来比喻12种人的性格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用生肖来比喻磁场、气场特点不科学,用“五行”来区别,只有五大类,太简单。我们的祖先测定磁场、气场变化为六十年一个大循环,于是把五行细分后,创造了一个“六十甲子纳音表”。过去江湖术士以此来“算命”,预测人的“命运”。从社会科学角度看,这是唯心的预测,而从自然科学来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对每年磁场、气场的适应性,则大有参考价值。(古人按古乐六十律的构成方法用五行与六十甲子相纳配,故称“纳音”)
当然,一个人致病的原因很多,抵抗力的不同也与后天的锻炼及养生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但了解每年的磁场、气场的总的特性,以及自己的适应与否,提醒自己注意养生,有益无害。
总之,以上所说为传统文化中难以一一用现代科学检验真伪的“玄妙”之学,既不可不信,也不可迷信。只能用作研究养生之道时的一种参考。尤其是当代科学家都知道每年的磁场有变化,但至今没有人能用现代科学总结出变化的规律,因此传统的“玄妙”文化有一定的吸引力。“科学”是好东西,“迷信”是坏东西,“玄妙”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意味着高深莫测而值得研究。如果是凭空玄想,纯属无稽之谈;而如属生活中经验总结则大有参考价值。
又如,按传统风水学说,最好的住宅风水应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到底有无道理?这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搞清这种说法的“来龙”;二是搞清这种说法的“去脉”,即实际指示情况;三是用现代科学目光来考察检验。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的需要,有意寻找一些星体作为坐标定位,以便发现天体运行规律。于是在黄道带、天赤道(为便于观测,假想天体为球体,以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为“黄道”,延伸地球赤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天赤道”)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由西向东排列的二十八颗星作为观测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分成东南西北四方,共四组,每组七星,并就四组星的排列形状分别以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四象”,即: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按夏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位(东北偏东)时为一年之始,所以“六十花甲”的第一年“甲子年”的正月初一应为“角”星值日,为星期四。所以1924年2月5日(甲子年春节)和1984年2月2日(甲子年春节)都是星期四,“角”星值日。
从观天体的“四象”变为观地面风水的“四象”,并无直接关联,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全属穿凿附会,但从风水先生们的现实解说来看则另当别论。
所谓“左青龙”――指左东方有一条活水河道;“前朱雀”――指前南方为空旷、活跃的场所;“右白虎”与“后玄武”――指右西方、后北方为高山丘陵地形,或解释为现代都市中高楼大厦(古人论方位时为“左东、右西、前南、后北”,仍保留仰首看天的习惯)。
这样的地理环境描述,从象征意义上看,简直就是中华神州的缩影:“西北高、东南低”。而从实际意义上考察却又不无科学含义。
所谓春、夏、秋、冬四季,严格地说只有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才能出现,它们的差异主要是地面接受太阳光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太阳高度角越大,其辐射强度越大,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小。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就南北来回移动,结果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二、四季的划分
春、夏、秋、冬四季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划分的依据不同,四季的长短、起止时间就不一样。四季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这是以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天文四季不甚考虑实际气候的寒暑情况。
2.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首。这种四季符合天文条件,即当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的三个月是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最短的三个月是冬季,其余太阳高度角、白昼适中的六个月为春、秋季,但同样与实际差别较大。如二月初立春时并没有多少春意,特别是我国北方,人们还在“北风吹,雪花飘”的严寒中欢度新春佳节;八月正值炎炎酷暑,却为秋季的开始。
3.西方国家的四季。西方国家习惯上以“两分”“两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它仍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依据,在时间上比我国传统的四季推迟约一个半月。这种四季在有些地区与我国实际气候基本一致,如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冰融雪消,万物苏醒,人们才真正感到春降人间。
4.气候统计学四季。按阳历的月份把3―5月定为春季,6―8月定为夏季,9―11月定为秋季,12―2月定为冬季。这种四季比较接近西方国家的四季。
5.候温四季。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与“桃花开、蝉始鸣、雁南飞、冰霜凝”等物候现象和谐一致,气象部门以实际气温作为四季划分的依据。
我国古代有5天为1候的规定,“5日谓之候,3候谓之气,6气谓之时,4时谓之岁”。全年72候。现代气象学规定:每候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候温,候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低于10℃时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这种四季的特点是反映草木荣枯,花开果熟,鸟兽繁衍,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这种四季在不同气候带或不同地区,乃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各季的长短与起止时间是大不相同的,有长有短,有早有迟。而且不是到处都有四季,有的地方只有三季,两季,甚至一季,也不一定都用春、夏、秋、冬来表示。
三、四季的地理分布
1.热带雨林气候带(赤道雨林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该地盛行赤道气团,全年皆夏,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年降水量大都超过2000毫米,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萨瓦纳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和信风交替控制,该地干湿季节明显交替。以北半球为例,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5月―10月,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
3.热带季风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该地风向季变明显,一年分成旱雨两季。每年6―9月,夏季风(西南季风)来临,形成高温多雨的雨季;10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风(东北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形成旱季。
4.南极洲。由于纬度高、地势高等原因,该地气候酷寒,冰川广布。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夜受不到太阳光照射,气温极低;到了极昼期间,虽然日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小,其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实际上是全年长冬。
5.北冰洋地区。该地由于纬度高,全年严寒,皆为冬季。
6.温带。该地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相当分明,但由于温带跨纬度多,从低纬到高纬,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大,四季长短亦有不同,从低纬的夏长冬短逐渐过渡到高纬的冬长夏短。
四、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1.根据洋流判断。有些洋流特别是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受定向风的季节变化,而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根据风向判断。有些风向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无论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还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季节性都很强。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澳大利亚北部季风也很明显,夏季(1月)――西北季风,冬季(7月)――东南季风。
3.根据植物景观判断。有些自然带特别是萨瓦纳带景观季节变化很明显,夏季雨量充沛,花草茂盛,充满生机;冬季干燥,草木枯黄。
4.根据动物迁徙判断。随着植被的季节变化,有些动物发生迁徙,以寻找食物或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如热带草原中长颈鹿、斑马等都随季节性迁移。
5.根据渔汛判断。舟山渔场的渔汛冬夏不同,夏季墨渔汛,冬季带渔汛。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是冬季;大陆等温线向北(高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
7.根据雪线高低判断。气温的季节不同,引起高山永久雪线高低的变化。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雪线升高;冬季气温低,雪线低。这样可以用雪线高低来判断季节的变风。
8.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判断。随着地球公转,北斗星(大熊星座)绕着北斗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斗柄的指向也就随季节发生变化,根据斗柄的指向可判断季节,我国古代就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之说。
9.根据气压中心判断。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有些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高压被热低压切断,副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