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走进校园,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许多学习习惯没养成,要让他们坐下来安心学习还真不容易。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直观教学
(一)运用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学具首选学具盒。因为里面有许多图形可供选择,一年级的学生抽象能力差,相同的题目用不同的学具操作,相当于又是一个变式。反复练习,达到巩固提高。比机械反复强得多。
(二)运用图形、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书上有许多情景图。利用情景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生动活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再要求他们叙述出来,一举两得。还可以自己手动绘制图形。如出示一道题,为了达到全班掌握或巩固提高的目的,可以让他们画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讲长方体、正方体、球,名称一出示,书上的图例一观察,再要求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他们最喜欢这样的练习;在画与观察的基础上,我又布置用小棒来做正方体。一石击起千层浪,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但有人用小棒做成正方形,还有人做成了正方形上边一个三角形,我把它讲成是小矮人的家,并给它画上一洞门;还有人是上下两个正方形连着,我都没有大惊小怪,发现有人完成了,就表扬他,紧接着又有许多人完成了,就这样层层推进,大家做得很开心。再用小棒做长方体,要求长的一边用两根小棒,这次要顺利多了。做园柱体是用两个圆片,再有两根小棍,一下子就做好了。也许是积累了刚才的经验。我认为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索过程,学生能自我生成许多东西,自己也得到了煅炼,学到了知识。收集了多方面的信息,获得了许多想不到的收获。
(三)用手势进行直观教学。
教材在进行数字教学时,本身就有手势。讲大于、小于,也可用手势――用食指与母指做大于小于符号,教师示范讲解要注意镜面示范;手势还可以帮助我们思维。如“合起来”“还剩下”“连加”都可以用手势表示出来。学生多个器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管住了学生。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习惯,上课过程中他们自觉地比划起来了。
(四)在学生生活中,用他们身边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
如抽几个学生排排队,这样来理解多与少和同样多。再用一双手的五个手指一一对应来理解同样多。用教室里的物体或书包里的东西来认识数字。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数学题。让抽象的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样才不枯燥,数学知识就成了鲜活的事物。
二、把童话和故事引入数学学习中
教材中有许多情景图,都是一些精美的图画,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演绎成美好的童话和精美的故事。学生会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运用童话增加趣味,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受到美的陶冶。
如课堂活动:情景图――荷叶上5只青蛙,有1只正在往水里跳,要求列减法算式。我是这样描述的:冬天到了,青蛙正在紧张地进行游泳比赛,“扑通”一只青蛙抢先下水了。我再用语气和体态一夸张,同学们个个笑逐言开。因为我知道这几天全校都在准备冬运会。马上列式:5-1=( ),第二名下水了……第三名下水了……第四名……第五名……
上课已处于尾声,学生精力已开始分散,通过故事与运动会一烘托,又激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在此,我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
(二)运用童话进行思想教育,陶治学生的情操。
如,情景图是一把直尺,从6以后数字没有了,10以后直尺折断了。我先进行这样的描述,学习用具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帮助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例如直尺帮我们画直线,帮我们量长度,但今天一位好朋友受到伤害,谁愿意帮助它。“人之初,性本善”,大家跃跃欲试,我出示例题让他们观看,并说明6以后皮肤受到伤害,数字不见了,如何帮助它?同学们都立即动手填好了数字。我又讲10以后肢体折断了,如何帮助它?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但结果也只是一片叹息声,我明显地感到,他们已受到深深地触动。
(三)利用童话帮助思维。
在讲单数双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青蛙跳”这一形象。从0开始,青蛙跳过了1填几,跳过了3填几……学生们就这样顺利地填下去了。比单纯讲单数双数容易得多,同学们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教学目标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2、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根据图画中的括号和问号,能正确地理解图意,列出算式。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圆片、卡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
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有!)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2.1 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1
那么,你们同位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企鹅们提出的问题:在这幅图画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企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回家。有3只企鹅已经上到台阶上了,其余的6只企鹅正在往台阶上走。还有一个新朋友下面加了一个问号)(师适时表扬,告诉同学们那个新朋友是大括号。) 师:根据图意,你能明白大括号的意思吗?问号又是什么意思?(师做手势:大括号表示一共的意思;问号表示多少或几。)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师板书:3+6=9(只)](鼓励)(3和6合成9)
2.2 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你们的回答企鹅们非常满意,它们飞奔过来跟我们一一握手!企鹅们还决定:如果你们答对了以下问题,它们就请我们去它们家作客,让我们知道它们企鹅家族的情况。你们想知道吗?有信心答对企鹅们的问题吗?(有)
2.2.1 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3。
从这两幅图画中你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一共9只企鹅都上到台阶上了,到了第三幅图画有几只企鹅已经走到冰山后面去了,外面只剩下3只企鹅了。第二幅图的大括号下面写了9只,第三幅图的大括号下面有一句话“冰山后面有?只”(师适时鼓励、表扬)
第二幅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一共的意思)第三幅图中的大括号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冰山后面的部分。)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多少或几)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9-3=6(只)]跟上面3+6=9有什么联系吗?(它们两个一个是求部分一个是求整体,是互逆运算)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解决了企鹅留给我们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在企鹅的家里听到了许多关于南极和企鹅家族的故事。企鹅们很担心由于地球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地表温度升高,而加快南极冰雪融化,最终导致它们失去家园!所以,我们要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2.3 活动三: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可以用摆小圆片来帮助自己)
(1) 出示笔筒图片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企鹅们还送给我们8支彩笔,让我们用两个笔筒装上,将来绘出最美的世界。你认为可以怎样将这8支笔分装到这两个笔筒呢?
讨论: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上一行每次多一个,而下一行每次少一个,上下两行每一对合起来都等于8;
2.8可以分成0和8……0和8,1和7……合成8.
(2) 出示猴子吃香蕉图片
出了南极,我们又被热汽球带到了孙悟空的花果山,那里的猴子可多了。看,有两个猴子正在分吃9根香蕉呢!请你猜一猜,猴子1和猴子2会怎样分吃这9根香蕉呢?
讨论: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己说)
(3) 出示群猴荡秋千图
还有这里,猴子们玩得可高兴啦,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师提问:①这两幅图画一样吗?(小组讨论)
生:不一样。第一幅图是有6只猴子在荡秋千,有两只猴子在树枝上玩;第二幅图是树上本来有8只猴,有两只猴在往下爬。
②独立列式计算
6+2=8(只),8—2=6(只)。
3 巩固练习,启发思维
出示图片:小兔子
看,花果山上还有一群小兔子正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做游戏呢。你能从这幅图画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7只小兔,草地上有5只,问我们房子里有几只兔子?”如果让你在图上打问号,你说应该打在哪里呢?谁能列出算式?比比哪个小组说对的多。“问号应该打在蘑菇房顶上。列式为7-5=2(只)”(适时鼓励)
4 全课小结
“嘀铃铃”,闹钟响了,梦也结束了,我真开心!(同学们也异口同声的说:我也开心!)为什么?因为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觉得这节课自己表现得很棒就伸伸大拇指,说“耶,我最棒!”谁表现得最好?还有谁表现得不够好?以后有什么打算?
5 布置作业
把书翻开到第37面,将练一练第一题做到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可爱的企鹅
{?
大括号问号
1.表示一共。表示是多少
2.表示冰山后面的部分。
3+6=9(只) 9—3=6(只)
801234567087654321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特点之一往往是: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而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它是在感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教学数的概念,就要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中运用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加深对数的本质理解。
以认数1-5中4的认识为例。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主题图,学生从整体看,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再仔细看,看到图中有白云、花朵和小动物等。点物数数:图中白云有4朵,同学有4个,小鸟有4只。这里白云、同学、小鸟是不同的物和人,但是他们的量数都是4,从而得到抽象的数4。数4一经抽象出来之后,它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它不仅用来表示4朵云、4个同学、4只小鸟,还可以表示别的数量为4的物体。因此,我们叫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是4的东西。学生说,教师的窗户上有4块玻璃,有的学生伸出4个手指等等。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初步形成了数的概念。
二、加强数序教学・看图数数
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往往是以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的。他们的认数教学基本上都要结合看图,通过点数,抽象概括出每一个“数”。刚入学的儿童虽然都已会看图,但观察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对数序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利用具体的实物、图片和其他直观教具,来帮助学生形成数序的概念。
以“开学图”的教学为例:首先,让学生讲出这幅图的图意,并结合反映学校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图意,点数图中各种事物的个数。点数时,手指点一个物体,口里轻轻地念一个数。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让学生人人动手,也学着每点数出一种物体的个数后,就从学具中取出表示这物体个数的数字卡片。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看到这幅图中可以点数的事物有许许多多,图中确实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在这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把整个画面按照数序,从1起逐一讲到10,并比较相邻数之间的区别。开学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数能代表人或物的个数;数数时,一个物体要和一个数对应,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数到最后的一个数就是物体的个数。每次数的顺序就是数序。
【中图分类号】G623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小学教育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3. 候答时间过短。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导语激趣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促进学生形成追求新知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在上课开始,就用导语粘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跃跃欲试。如在教学计算100 以内加法时,则可设计“考考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出题,老师说得数,然后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多疑问,这时老师再提问“这是怎么算的呢”?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为良好的求知活动。
三、直观教学激趣
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上形成数学概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得数是6 的加法时,老师可以在黑板左边贴上了5只小企鹅,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5”,再在右边贴上一只,一共有几只小企鹅?(同时在小企鹅外面画一个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企鹅?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边指图边问:“5+ 1 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6”。
从上面的例子清楚地看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情况需用加法计算。通过图画的辅助诱导,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活动激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动,根据小学生爱动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字,转变成荣誉接受的身边熟悉事物或比较生动的小故事,以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初步教同样多”时,我用“孙悟空分桃”引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唐僧说他有点口渴,于是派孙悟空去找水喝。过了一会儿,悟空抱着15 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来了。八戒一看馋的直流口水,悟空见了偏逗他,他给了师傅6 个,沙僧5 个,八戒4 个。八戒一看抡起耙子朝悟空打去,他要和师傅,师弟一样多。这下可把悟空给难住了,急的他又蹦又跳有挠头。同学们都想帮助悟空。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告诉他们有一种分法可以使他们都吃到一样多的桃。同学们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生会愉快地接受新知而不感到乏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儿歌激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觉得较抽象和单调,据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数学知识编成口诀、儿歌等,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掌握,而且使学习富有情趣。
如在学习“凑十法”时编配了“凑十儿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就满十,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七、游戏激趣
小学生常常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愉快和美妙。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中应当设计适量的游戏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使教学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他们在游戏中能突显出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并获取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不但提高了对数学的认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在一年级教学时,教师既要充分准备又要抓住时机,把游戏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教学识数时,可组织学生说对口令、找朋友、击掌合数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主动学习。
八、竞赛激趣
一年级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荣誉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能使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应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夺旗竞赛,这样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九、复习建议
教学时唯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的核心知识展开复习,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固然可以有所收益,但若不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轻则会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劳民伤财,误人子弟。只有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才会有效果,延长学习时间才会有意义。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数学的本质,没有抓住核心知识,拎出考点所致。具体表现为:怎么讲,总觉得还没有讲完,没有讲透,唯恐知识点遗漏;怎么练,总觉得还没有练到可以胸有成竹地应付考试的程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这种焦灼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严重。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影响,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试。
总之,构建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建议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共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 让数学课充满乐趣[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2] 王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3)
[3] 郑姝珏.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02)
创设精彩的生活情境就是数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彩的具体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赞赏、分享、互助,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生活中学数学。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拿出面值不同的钱币让学生认识,让学生准确掌握各种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去“宝贝商店”购物。学生一听说购物,顿时兴趣浓厚。教师在教室里设地摊,挂牌营业,学生自主购物,讨价还价,在一付一找中学会了购物,小小的课堂成了自选商场。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了商品的价格,学会理财。
1.2.演示情境,让学生更自信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数学素材,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更自信。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如果你想买单价是25元的儿童童话,你会怎么付款啊?请听要求:你必须一次把钱付清又不用收银员找钱,该怎么付款,你有好办法吗?”大家在小组里用用学具纸钱演示后,讨论得出最佳答案,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选择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5,也有的小组直接选一个20和一个5元。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发展了智力。把数学问题与低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学数学是有用途的,能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营造互动氛围,彰显数学魅力
2.1.游戏情境,让课堂魅力无限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减少疲劳,在玩中学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并产生向往的心情。教师运用“互动工具”软件进行数学游戏教学,给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创设了最佳情境,课堂不断,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搭配衣服》时,教师用软件出游戏规则:“狐狸小姐今天要去参加动物演唱会大赛,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最漂亮,衣柜里的实在是衣服太多了,怎样搭配穿才能最漂亮呢?大家来帮狐狸小姐的忙吧。”教师介绍课件,讲解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用2种不同颜色搭配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教师出示:“狐狸小姐又拿出黄、黑2件上衣,红、蓝、绿3条裤子,能有几种穿法?你们帮狐狸小姐迅速搭配一下吧,你认为哪种穿法最漂亮?”游戏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游戏中学生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裤子”或“先穿裤子再搭配衣服”的结论。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最爱,卢梭认为,儿童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有趣、更易懂。注重游戏过程,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玩玩、做做中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成功和快乐。
在农村小学,大部分一年级的孩子就只能数出1-10的数字而已,学前知识薄弱,起点很低。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大多数留守孩子受到长辈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这一切,如果还是按照统一学标去开展教学,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孩子的落后及厌学情绪。
教学中,我放低了教学期待和学习目标,解放数学课堂,注重目标及内容设计的层次性,让一部分孩子先“富”起来,针对无知识基础的学生设定的目标要求起点低,让每一个学生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材编排注意了方法多样化及方法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一年级开展此内容教学时,我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由于农村家长的辅导方法不对,一部分孩子20以内的加法一直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小孩子觉得这样形象好记,对所教“凑十法”比较排斥,以至于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对于这部分孩子,刚开始我允许他们数小棒来进行退位减法,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为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二、细化要求,数学生活化
在农村,课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太空洞、太笼统,学生根本不懂如何去操作。上课组织教学时,如果只是要求孩子上课专心听讲,孩子其实不能理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新版苏教版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有48人开会,有20张桌子,才有4把椅子,还要搬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这道题出现了三个已知条件和两个问题,读题之后大部分孩子不能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于是我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设了“家里请客”的情境:“小朋友们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说有20人要来吃饭,让小朋友帮忙搬凳子,数一数,才搬了4把,算算还要搬多少把椅子呢?每人再分一个碗,才拿来了10个,还要拿几个呢?”顿时,小手都举了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进而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的图文,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趣味操练,实践促内化
农村孩子持久性差,容易出现循环往复的现象。更有甚者,爷爷奶奶会帮着孩子说谎、找借口,从而养成孩子依赖、懒散的性格。因此,算术操练是督促农村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的良方。但我们发现,畏难情绪会使很多孩子“讨厌”数学,所以一年级的数学操练一定要注意趣味化。比如在计算操练时,我经常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测试纸,出示同数量、难度相当的两组题(A组、B组),同桌两人分选一组,进行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既防止了抄袭现象,又收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但对于一些“比一比、选一选”之类相对抽象、思维度较高的题型,例如,“小明和小丁在50米跑步比赛中,小明跑了9秒,小丁跑了8秒,谁跑的快?”“小红和小芳看同一本书,小红看了59页,小芳看了72页,谁剩下的页数多?”……如果只是画面呈现、师生对话、总结讲授,那只会使极少一部分思维发展相对较快的孩子掌握。根据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针对农村一年级儿童,我经常会安排趣味实践课,使这些抽象的描述具象化。“我是小小计时员”一课中,我设计安排了“谁跑得快”、“谁看得多”、“谁剩得多”、“谁抓得多”,让孩子亲身实践,使用计时器计时,从而有效理解“用时长的人跑得慢,看的页数多的人剩下的少”等。农村孩子的生活见识不够丰富,数学课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现实思维素材、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发挥各自潜在的智慧,真正使他们爱学习、去学习、懂学习。
四、示范要多,学习严谨化
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都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数出的数,例如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都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们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来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5.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才需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别人的想法,扩大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思考、交流。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得到发展。
6.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门课程打基础时期,这是小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耐心指导,更要科学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会觉得数学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得小学生产生厌恶数学的心理,这将影响学生今后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数学课堂的开始阶段是提高一节课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时段,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内容,使学生在集中力最高的时候,迅速抓住教学要点并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利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比拟的方式介绍数学,也就是说用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着常见的内容介绍数学。如,教师在上课之初这样导入:1像旗杆,2像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八像葫芦,9像勺子,0像车轮等,以此来降低学生接受数学的难度。教师还可以这样导入:在黑板上连续写下1、2、3、4等数字,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提出问题,1的后面是2,那么2比1多1,3在2的后面,那么3比2多几?以此类推,教学生认识1至10这几个数字,同时还可以介绍1至10的加法。这样既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又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改变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简化数学教学的难度,小学阶段,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多媒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加减法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PPT,把学生的视觉、听觉集中在课件上。如,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先播放一段儿歌活跃课堂气氛,然后以动画的形式依次播放5只猴子,边播边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一共有几只?”学生回答完毕后,播放正确答案,加一只猴子问“现在有几只?”,再加两只猴子问“现在有几只”,以此类推,加到10只猴子后给全班学生以鼓励,相反,从10只猴子依次递减直至减为0只,请一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处以画画的形式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教师提问:“现有6只兔子,减掉2只后还有几只”,学生画出2只猴子得到正确答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简洁,又可以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集中力最为集中的时候讲授课本内容。
三、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好奇心强,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这是小学生身体与意志迅速从家庭环境下脱离出来,形成个性的阶段,教师要改变学习任务单调、乏味的外在形态,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编成一个一个小故事,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课本内容,使学生感知自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训练。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连加连减时,可以这样开始,同学A与同学B星期天去采蘑菇,天气很凉爽,A、B同学采呀采呀,他们一会到小溪边捉鱼,一会在草地上捉蝴蝶,玩的开心极了,到了中午,他们一起数采到的蘑菇,此时,教师停下来提问,哪位同学为他们出个主意,看看哪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又快又准确的数出蘑菇的总数?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提出建议,教师继续讲故事,两位同学回家后,将蘑菇分给C同学一部分,又分给D同学一部分,这时提出问题,“这时AB同学还剩多少个蘑菇?”。一年级小学生普遍反应小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相比,讲课的速度太快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师要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过渡到正规的义务教育教学轨道当中。
四、利用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
练习题同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上课时学到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圆这一节时,作业可以这样布置,组织学生回家之后剪纸,分别剪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另外画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当再次上课时,每个同学来比较自己的小作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当中应该还原于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素材,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讲授数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当中转变师生的角色,将主角还给学生,打好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为将来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钮英敏.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J].学周刊,2012,25:32-33.
一年级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2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3 紧密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学习并不难,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4 引入课件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 注重操作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