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导生工作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60-03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近年来,伴随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兴起,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再继推新,成为21世纪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锋专业[1]。但是,由于农业行业研究对象、生产模式以及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农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门类而言还是属于“传统”、“艰苦”与“冷门”专业。根据了解,部分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虽“学农”却不爱农,“学农”却不“务农”,在毕业的择业选择中留在本专业领域工作的比例不高。
为更好对接市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能快速适应市场与岗位需求的社会优秀人才,各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特别是根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定位与需求,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加强学生择业观教育和进行就业指导的主要抓手[2]。因此,如何让以身试教的导师们在农学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选择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务农志农,亟待探索与创新。
一、农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困境
毕业生就业水平是社会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通过市场挑选,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承担岗位任务与社会责任,在社会立足,是评价的焦点。农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农学基础学科的社会评价和学科地位[3]。为更好地掌握当前农学类专业学生择业与入职情况,笔者对浙江农林大学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的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等6个涉农类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去向作了统计分析;抽取274位高年级农学专业学生作了就业意向摸底调查;并对121家参加校园招聘会的农业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和评价。
(一)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投身农业
根据近五年浙江农林大学农学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只有48.7%的学生进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就业;在区域选择上,平均每年有47.1%的学生留在浙江省的中心城市(如杭州、宁波等)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季择业不主动,对就业持观望态度,想等等再说。为了有效促进就业,一头是各地政府大力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和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头是毕业生们在大城市里盲目争抢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的大众化岗位。根据此次调查可知,近五年来农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中真正到基层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很低。许多大学生及家长对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狭窄,认为从事农业是农民的“专利”,认为干了涉农行业就是当“农民”。还依然把大学定位为象牙塔,依然把大学作为“鱼跃农门”的保险单。
(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提升
根据市场信息和各农业企业负责人的反馈,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形势较好,技术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但在调查中发现,有约80%的企业在选聘时面临一对突出矛盾,导致他们在选择应届毕业生时存在较大顾虑:一方面,多数应届毕业生的知识储备很难快速适应岗位的技能需求,而且缺乏社会工作经历,单位需要投入一定精力去培养年轻的毕业生;另一面,刚把年轻人培养起来了,过不了多久又要辞职了,企业难以引进和留住好的专业人才。这一对矛盾很大程度影响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热情,对刚参加工作青年人的培养上也出现两难情绪,他们担心用心培养起来的人很快会再“跳槽”。还有46.1%的企业认为部分毕业生求职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能准确展示或者不敢于大胆展示个人的能力,导致部分专业人才被遗漏或者埋没。
(三)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主动走向就业市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机制。但大学生就业分层分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中心城市依然是大学生的集聚地,而网络就业创业平台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4]。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在毕业后的区域选择上,约51%学生希望到城市工作。对毕业后是否会从事所学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的工作,只有52.6%的学生表示愿意去从事相关工作,女生比率比男生更低。而且,应届生对就业市场信息了解偏少,部分学生片面强调眼前利益,不能很好把握住一些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机会,导致有岗不就;部分学生人生充满迷茫,无法正确定位,以致错过就业的黄金期。在用人单位评价方面,有61.2%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在工作环境和薪水待遇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企业难以满足相应条件,因此,加剧了农业领域招聘市场的“人才荒”现象。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农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意义
导师是学生学业教师又一种职业称号,既是“导师”,他就成了学生学业生涯中核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成才之路的引导者,应以自己学农、爱农、务农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树立正确的求学观
同寒窗苦读的中学教育阶段比,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轻松、自由,加上形形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沉醉于没有约束的生活,渐渐放松自我,开始自我享受,出现学习懈怠,甚至是否定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成长导师以后,导师一定程度上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专业教育,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导师还可以通过自身求学的成功经历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开拓个人学术视野,积累学术资本等等。同时,学生可以透过导师的专业技能、研究内容与职业抱负,更充分地认识专业,确立个人学习目标,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5]。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同时,新时期大学生多数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平时个人的就业压力不大,就业主动性不强,且到基层就业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再加上,多数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偏重于毕业前的一个阶段,指导内容主要是课堂授课或毕业服务,对学生择业指导不够系统,可操作性不强。然而,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而且单独指导,导师们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现代农业研究,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家长诠释“学农并非种田、学林并非种树”;导师的职业表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方面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师们潜心学术、扎根农业的职业态度激励学生学农爱农,热爱基层;导师一心向农、学以致用的职业成就感染学生学农务农,爱岗敬业。
(三)树立正确的学术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环境的不断开放,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平常除了要潜心教学工作外,还要积极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技术创业等领域不断思考和开展创新试验,进行创新实践,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学生们在求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职业目标等选择专攻领域与个人成长规划方向比较一致的导师,较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创新、基层服务和创业实践等工作中去。导师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给学生设计以兴趣为导向的主体性创新实验和调研活动,安排定期学术讨论与沙龙等,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术抱负,增强综合能力[6]。
三、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创新路径
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大工程。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成长,不仅是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在职业规划设计、适应职场生活、敬业精神培养等做人、谋事方面得到系统提升。因此,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导师,要给予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到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指导,既指导学生“做学问”,也指导学生“做人”、“做事”,而这一切仅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导师的职业素养、工作热情、精力投入程度、责任心等对学生的成才引导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做好导师的遴选、培训和考评工作,提升育人效果。
(一)严格遴选标准,规范双向选择程序
1.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在职责明细
中,要量化优秀生导师的任职条件和遴选标准,强调导师要全程参与学生就业与升学指导工作,当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行业和专业技术问题时,导师是第一指导者。在素质要求中,对导师知识结构、创新水平和指导模式等方面要提出定性要求,根据要求遴选出导师,并通过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审查后建立“导师库”,将入库导师的简介和研究情况进行公布,为下一步的双向选择做充分准备[7]。
2.明确学生的职责与义务。学校要对即将选择导师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让学生明确他们是学习和责任的主体,要主动做好大学学习目标设定和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责任和学习义务,还要清楚作为导师团队的学员,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导师的哪些工作,应该为“导学团队”的建设做什么贡献。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要登记好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基础、学业发展需求、职业目标等详细信息,建立“学员信息库”,向导师们公布相应信息,并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
3.召开师生见面会。在前期公布双方信息和进行个人初选的基础上,让初选师生双方进行需求信息的补充和前期选择意愿的核实,再次充分征求双方的意愿并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权。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业需求、职业目标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供学生参考;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制订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请导师修正。当师生双方的方案目标一致后,再正式确定“导学”关系。
(二)加强指导与培训,搭建导师与辅导员双向信息交流平台
1.对导师指导方法进行分模块培训。高校导师因为教学和业务工作任务重,平时并不一定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师生交流谈心技巧、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技术、大学生就业鼓励政策、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技术等。每位导师应当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发展需求等信息,选择相应的培训模块和内容。同时,学校等要定期开展优秀导师经验介绍会和导师工作沙龙活动,对导师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导师传授他们如何了解、发现学生专长,如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如何指导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和获得就业成功[8]。
2.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导师和学生在进行双向选择之前彼此并不完全了解,各自信息掌握也不完整,也可能并不完全信任彼此教与学的水平。此时,辅导员就成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互认和关系建立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学生―导师”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开展双向选择时,辅导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综合能力等信息提供给教师;另一方面要与任课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研究领域以及育人经历、经验等介绍给学生,让导师与学生通过辅导员的中间作用建立信任,高效指导。“导―学”关系确定后,导师和辅导员间要及时交流和反馈各自所观察到的学生日常表现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职业选择困惑与就业需求,并共同提出指导思路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加顺利[9]。
(三)评价标准,实施动态考评与过程奖励机制
1.要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监管与目标管理。学校要成立由学生代表、辅导员、学科教师、分管领导组成的导师工作考评委员会,负责督查“导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对没有正常开展“导学”活动的师生进行通报,长期没有开展指导活动的给予批评警告,直至取消相应身份;对“导学”活动进展良好的团队进行通报表扬和表彰。并且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两次督查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年度导师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2.建立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等效评价机制。育人工作是润物无声的过程,回报很少,且成果显示慢;而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服务工作是雷声震慑的过程,回报多,显示度高,在工作选择上教师们往往更多投入了后者。如果建立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等效评价机制,将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投入和所指导学生的进步情况等同于教师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成果,则是教师潜心育人的最大保障。在过程考核中,学校要把导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培养和投入进行严密的登记和工作量换算,并把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作为评定导师工作的第一要素。
3.对“导―学”关系执行动态选择与适时变更。导师和学员的关系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养成“一日定导师,终生为导师”的思想。学校要在加强导师工作考评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对在“导学”活动的督查过程中连续两次受到警告的学生或导师进行淘汰,被淘汰的学生需要再修读相应课程,重新进行毕业设计;被淘汰的导师将直接影响当年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岗位聘任等各个环节。学校要及时对不合格的导师和学生进行“导学”名单的调整,做好变更记录。
导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导师这个队伍,通过各种体制和制度,实现导师制在育人工作中的效益最大化,发挥最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使他们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顺利就业,形成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辉.农学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
[2][7][8]何莉.本科优秀生导师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2007.
[3][4]张伟,李鲁华.农科类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
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5][6]杨博涵.本科生导师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
高校不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但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从而最终影响高校的发展,对此,各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营销理念促进国内高校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1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国外高校大多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他们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认真地指导学生面对市场和竞争,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确定就业目标;为他们选择专业、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及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此类机构设置有: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英国的职业建议中心、加拿大的就业指导部、日本的职就部等。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在学校中的地位很高,一般由一名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机构设置齐全,设施先进。另外,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不但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较宽较高的知识层面,更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些机构都是保持高效率的运作。
首先,在就业服务全程化的思想指导下,从学生入学前,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人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再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确定职业方向。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还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
其次,信息化服务水平很高。各高校都将自己的就业网站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进行链接,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查询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随时把各类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并能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校园辅助就业系统也较为完善,毕业生和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定期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也有不定期的小型招聘活动,既有传统的书面信息交流和直接的面试,也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和网上招聘;另外,各高校还备有各类有关就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和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们随时查阅等。机构职能十分到位,倍受学生们欢迎和信赖。
2以营销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2.1营销理念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近几年毕业生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达到550万。2003年国务院就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了市场,实施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随着高等教育行业切块管理和省际就业限制的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认识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充分认识市场发展的规律,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市场问题。有必要将营销理念渗透到就业工作中来。
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博士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定义到:“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从营销的定义可以看出,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经营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凡是包含交换和竞争都会存在营销,凡是存在交换和竞争的行业和领域,都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管理,高校自然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是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其任务就是提供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并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毕业生这个特殊商品的销售市场,研究市场机会,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稳定协调发展。高校毕业生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学校的新专业设置类似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类似于企业的产品促销会,毕业生就业率类似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
2.2营销理念运用的基本思路
2.2.1认真进行市场细分,确立高校的目标市场
市场细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区域;二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定位。首先,面对复杂多变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高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找出符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点。一般而言,用人单位需求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单位(如部分民营企业)侧重于人才的专业对口使用;有的单位(如部分外企)则侧重于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团队能力等。高校应帮助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内容进行分析,区分这些侧重点,发现市场机会,制定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中满足其独特的用人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其次,高校应从整个高等教育市场细分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范围。我国教育市场分为不同专业、类别的子市场,学校要分析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处于什么地位;分析每一个细分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分析同类高校的竞争实力;分析自身的办学资源的优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目标.在资源和竞争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2.2积极贯彻营销组合手段
常见的营销组合手段有两种:一是麦卡锡提出的"4Ps”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二是劳特伯恩提出了与“4Ps”相对应的“4Cs’’即顾客问题的解决、顾客的成本、便利、沟通。这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处在生产者的角度,后者是处在顾客的角度。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这里作者主要从4Cs组合来分析。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考虑大学生学业中的课程设计、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劳动服务的受让价值。将用人单位招聘一名合格员工所消耗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以及招聘风险降到最低,让用人单位觉得物有所值,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次,为用人单位提供最大的招聘、使用便利。
最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关系。在沟通中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职位、岗位要求、薪金、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同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主要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告之用人单位,以减少彼此的信息不对称。积极采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能否胜任的顾虑,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积极帮助用人单位提供可能录用大学生的情况信息,提高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与信心。
2 2 3树立产品意识,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毕业生是高校的特殊产品,高校应该从“产品的五个层次”考虑学生的培养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专业用途;第二个层次是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主要课程;第三个层次是毕业生对此专业学习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或应获得的相关证书;第四个层次是选修其他课程或其他知识的学习;第五个层次是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招聘到复合型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的难题。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辅导员常规工作职责的重要部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辅导员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本人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发现,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大部分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求职欲望和意识、没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没有求职技巧、没有合理的自身定位。所以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开展相应的工作。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和总结,分享如下:
1 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培养良好就业意识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基础,没有就业意识就没有努力的方向,这是从很多大学生身上提炼出来的教训。不少大学生进人大学后尽情放松,把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网络、玩游戏、谈恋爱中,毕业时才发现一无所获;有些学生毕业前夕对于求职还无动于衷,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招聘会,个别学生甚至连求职简历都没有制作,那么难以就业是理所当然。
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发挥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学生入校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困难,使之居安思危,在校期间主动去学习专业知识、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在学生大四时,要使他们树立起就业意识和积极心态,做好求职准备;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要毫不畏惧地去努力克服。
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3 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授学生以求职之渔
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14-02
在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时代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却遭遇“钱学森之问”,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杰出人才”,传统的功利化、任务型、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备受诟病。同志2011年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作为大学生成长领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赋予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角色要求。
一、自由学习:实现学习内在价值,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为高校辅导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启迪开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路向。自由学习的价值一方面表征为学生对学习与否,以及学习内容、方式等外在权利的获得,另一方面则表征为学习者获得学习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即学习者对学习的向往、主动性、积极性、掌握学习内容时展现出的游刃有余、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和享受的快乐[2]。罗杰斯认为理想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自由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价值和情感;以内心自然渴求为动力,具有去权威的性质。雅斯贝尔斯亦指出:教育诉诸自由……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教育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3]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时常听到:“是上课而不是被上课”、“我就是我”、“我渴望自由”、“我是一个人,我需要的是对我这个人的关爱,而非仅对我学业前途的关心”。也许这其中有不负责任的抱怨,但也能体会到当前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压迫感,及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被尊重、理解、关心的愿望。可见,自由学习是必要的大学学习方式,促进自由学习是辅导员迫切的角色使命。
二、辅导员促进自由学习的可能路径
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具有促进自由学习的有利条件:其年龄结构年轻化,思想较先进开放,减少交流代沟及师长所代表的外在权威影响;了解现代交流学习工具及方式,能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平台;掌握教师及教学资源信息,能协调提供自由学习同伴、教师及其他支持资源等。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促进自由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
1.建构促进自由学习的人际关系。传统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权威和主导者,甚至是某种标准的代言人,辅导员要成为自由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尊、民主,充满温暖和爱的人际氛围。①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学生,“真实性可以说是学习促进者最基本的态度。如果促进者以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和学习者互动,不带任何面具、没有任何隔阂地与学习者产生联系,她更有可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辅导员要以真诚的姿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其中懂得自尊和负责任,使其自觉学习、愉快成长。辅导员要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增加相互的信任和理解;辅导员要面对真实的学生,不能成为某种官方立场或标准的代言人,也不可因事累人,因为某一方面而否定学生的一切。②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珍视学生的感受、观点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接纳他们的一切:他们的成就荣耀,抑或失败沮丧;积极上进,抑或颓废虚度;明晰执着,抑或迷惘气馁;他们所有的顽皮、冲动、理想化、不成熟甚至各种坏习惯……他们有时会让你气急败坏,有时又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快乐。辅导员作为兼具管理工作的教师,要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给予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大的机会,提供适合的平台,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③同感理解,当老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反应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时,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辅导员尤其要深入体会学生微妙的情感及情绪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基于自己的标准或者官方的标准做出批判或评价。面对个性、习惯、兴趣各异,已具有较成熟人格、思想的大学生,这种基于同感理解的教育引导会更加有效。
2.帮助学习主体明确其独特性并确立目标。自由学习的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内心导向的动力源,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并确立目标:①以学生个体独特性为导向的专业方向引导。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独特性。独特性主要可以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表征。可以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测评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能力等,如,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MBTI性格测评工具及九型人格理论等;也可通过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能力特点和澄清价值倾向,如心灵游戏,图画投射,自我叙述等方式。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辅导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方向特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②以行业需求为参照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所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行业需求直接影响学生求职及就业岗位的选择。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以行业需求为直接参照定位职业发展。在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未来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需求情况:行业领头企业,行业信息获取渠道,职位需求,职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等。③阅读明“志”,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明晰心志,对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有很好的帮助。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了解,为大学生提供经典或前沿阅读书目,如果对专业书目不甚了解,可以求助于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分享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3.搭建自由学习多元互动平台。给学生搭建多元系统的交流、探究、展示、提高的平台,虚拟的网络平台,实体的讨论室平台,激励性的竞赛平台,自主性的兴趣小组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自由学习平台。①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平台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机制充分体现了自由学习的核心思想。现代互动交流平台非常多元,如贴吧、论坛、聊天群、讨论组、博客、空间、微博、微信,以及专业开发的网络学习软件或系统,可以提供文字或视频资源共享,情境模拟、提问、答疑、作业批阅,等等。辅导员可以有效借助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多样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自主交流互动。②讨论室平台。讨论室或活动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进行全面准确的信息交流。辅导员可以配合专业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由组合或优化组合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主开展活动,讨论学习主题,沟通情感,促进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此外,辅导员可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信息,方便图书馆讨论室、实验室或活动室申请。③竞赛平台。竞赛平台能够有效激励学习并检验学习结果,对自由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或学生团队提供各类比赛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比赛,甚至可以协调各类资源搭建以赛促学的平台。④专业兴趣团队平台。在良好的专业兴趣氛围影响下,专业兴趣团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便于展开自由自主的探究。在学生有一定专业认识后,辅导员可以协助学生组建专业兴趣团队,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还可以配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或项目研发。
除以上路径外,为保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基于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自由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利用契约的形式,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或研究项目,订立能够说明学习内容及方式,评价方式,双方的责任等问题的规范约定。罗杰斯认为使用契约的学习是一种过渡经验,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它可以减少教师的不确定性,而增加教师及学习者本身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这种过渡经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习惯被动式、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适用,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使用契约可以有效规避学者提到的可能,即“如果破坏学习自由和学习制度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就可能导致学习自由失落和学习制度低效。”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自引入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实践和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还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学习自由:学习权利和学习价值的双重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11,(5):12-1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效显著,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在喜人成绩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1 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
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34%毕业生有离职经历,这些数据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问题,与大学生职业定位、高校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教育体制以及专业课程结构有着相互联系。解决大学生就业不稳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多方面共同促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就业不稳定问题。
1.2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对单位地域选择性较强,根据笔者对246位2012届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来看,有26.5%的大学生只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截至到2011年底,其中有18.4%的学生基于自己出色的整体素质以及适时的单位需求信息顺利签约,而另外8.1%的学生则因为迟迟未等到家乡单位的需求信息白白丧失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对单位的性质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顺利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规模较大的单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民营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①由于大学生固有观念,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供求比例小的单位趋之若鹜,而对当下供求比例相对较大的单位则无人问津,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满意度。
1.3 大学生自身问题
第一,压力增大,就业信心不足。201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每一名大学生在应聘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与难题,在象牙塔里生活了三年的大学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亲朋好友对他们的期望,自身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就业信心不足;第二,角色定位不准。攀比心理作祟,人云亦云,跟风盲从,没有很好的审视自己的性格与优势,只会简单地向其他优秀的学生看齐。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或者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第三,诚信问题。比如在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参加几家单位的面试,等到单位认可他,准备与他签订协议时,他又列出诸如家里人不同意、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另外,毕业生去单位报到后也出现了诚信问题,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影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延续性。
2 积极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
思想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与时俱进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工作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就业中找准切入点;再者,在就业工作中以思想工作为先导,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遇到困境时能够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怀,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软着陆”。
2.1.1 全程跟踪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的思想工作应该贯穿始终,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有重点地有效进行思想工作,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第一,事前准备。就业工作的事前准备不仅包括自荐材料的准备,更重要是的思想准备和心态准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一线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第二,事中调整。帮助学生完善学生就业人格,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当就业机会来临时,帮助学生充满信心地准备面试、参加面试,避免过度焦虑与急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三,事后巩固与总结。一方面,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对于顺利找到工作的学生,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增强信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暂时性的挫折,调整目标,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进,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以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意义重大,对于思想工作基于就业的事后巩固与总结,更是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一种升华。
2.1.2 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思想工作应注重大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和观念,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校园氛围的同时,帮助青年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第一,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在与大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倍加关怀,用心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应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②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根据大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高校就业工作以思想工作为先导的同时,作为高校就业一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就业指导教育,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升其就业能力。
2.2.1 创新指导方式
一线就业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指导方式,增强就业指导实效,就业指导教育不能空洞说教,要适时结合活动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找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③避免纸上谈兵,部分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畅谈大学生活 规划人生目标”、“模拟招聘”等系列活动,都是很好的就业指导创新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受到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呈现出就业目标多样化的趋势,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也需要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既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又注重学生个体性格,更加具有针对性。
2.2.2 重视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作为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素质如何也是影响其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是包括就业素质培养,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岗位选择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不能只因为在就业率等数据结果而只注重求职指导,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要从就业过程之中甚至是就业工作之前就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
2.2.3 创新就业信息分享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工具收集就业信息,把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步骤等程序化的内容和招聘信息通过QQ、飞信、校园BBS以及博客等平台高效、准确的,让学生随时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渠道把求职意向传送到用人单位;再者,对往届毕业生应做好跟踪调研工作,同时,应对历年各种就业数据和走势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每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地域、分企业类型等方面对就业信息进行归类对比。
2.3 重视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诚信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讲,还是对于高校整体就业工作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加强思想工作和积极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学、毕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诚信意识,④认真履行应负的各项义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再者,具有诚信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肯定,更能代表自己母校的形象,得到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认可,用人单位欢迎具有诚信的应届毕业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良性循环,高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
3 结语
以思想工作为先导,并将思想工作贯穿于就业指导教育与诚信教育始终,有效促进情感和谐和校园和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母校的关爱,完善人格,毕业后回馈社会。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工作才能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实现了高校就业量化目标、又实现了培养具有高就业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量与质”的双重提高,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软着陆”。
注释
①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0-02
当今,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思想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人员,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在高校中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高等教育规律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各种“个性”和特征,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要素
现阶段,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分别是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重在躬行实践。2008年9月起,“90后”首次成为大一新生的主力军,到现在,大一新生已经基本都是“90后”。而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就业困难。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50%以上选择“自信”、“和平、和解、和谐”、“开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思想独特、抉择艰难、活动方式独特、面临诸多诱惑。
作为辅导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与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节”,竭力做好本环节工作,衔接好下一环节。在做好本环节工作中,为大学生构建三大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个人)、社会支撑(制度认同、沟通合作)。同时明确做学生工作的四个背景: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的实用、物质化;社会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社会组织影响力的变化。明确这四个背景后,要创新学生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价值、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常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转化,最后确立大学生基本价值的六个方面: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针对“90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依然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他们,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抵抗以及多种不配合表现。因此,应用“爱”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循循善诱,努力做到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力)、理性接纳(真心至诚防偏见)、注重个性(师生性格不强求)、追求一致(目标和谐求发展)、爱有层次(爱学生要至理至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坚持学习,明辨是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一定很到位、很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换位反思,推己及人,自反为贤,持之以恒。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管理能力,俗话说,事要做好,更要做对,一件事只有纳入程序,才能持久,如果只是随心去做,即便做的再好,也可能让后续者无力传承。第四,要具备紧急应变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本着这样的程序:生命健康——教学秩序——其他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做到适时介入、平息事态、程序完整、防患未然。第五,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校教育规律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二是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自信、独立、选择性、观点多样性,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改革开放,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追求成功和富贵,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成功需求更加强烈、凸显个性转变,三是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四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主流与支流、显流与浅流、常流与变流。
其次,要认真总结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是一个需要自我教育的群体。
最后,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第三,要创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第四,要提高人文素质,这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的人文素质跟不上,就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第五,要加强人格修养,奉献、尊严、尊重、真诚。第六,要善于团结合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善于沟通交流、欣赏别人、高看别人、帮助别人、包容别人。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思想教育; 高校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 辅导员
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目前在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重心工作就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这里所提到的教育既包括知识和能力上的教育,还包含了对学生观念、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教育任务上较为艰巨,同时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工作以及学生指导工作中的主体,不仅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同时和学生进行联系的次数也最多,是针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实施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健康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重任。同时随着目前我国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念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渗透,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也发挥出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因此浅谈高校辅导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该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多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就是“以人为本”,而对于高校学会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实际上突出的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具体而言,要将学生转变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将传统教育中被动接受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下的主动接受。由于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一直强调的是对学生施加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上的影响,但是在这种影响施加的教育过程中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个人权威和话语权,而忽视了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仅仅是进行教育内容上的简单灌输。由于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所面对的都是具备一定行为能力和思想意识下的大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很明显无法符合当地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主观要求。
因此作为科学发展观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辅导员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确保学生可以对所传输的思想道德内容实现主动接受,并通过对自身的思想活动来将其转变为被自身所利用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同时从教育理念上来说,需要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转变,利用和大学生之间所进行的交谈,对其在思想内容上所存在的困惑问题进行疏通,然后在思想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最终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下形成正确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观念。
二、教育工作中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首先是要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由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本身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其教育内容上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而这些方面的内容体现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以及社会结构上的不断调整和变动,在创造出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迎接更多的全新挑战,这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都决定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必须要顺应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全面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让高校大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上的共识,从而实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次在注重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强辅导员的自我完善。上文中也已经提到过,高校思想教育重要在于做到以学生为本。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教育工作上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并作为大学生最亲密的知心朋友,需要利用思想教育工作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还要注意到辅导员自身的教育和完善工作。由于目前高校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上越来越复杂,同时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辅导员素质要求上也越来越全面。对于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提高方面,仅仅依靠进修或者是培训方式是不够的,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上的发挥,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利用攻读学位计划、研修基地以及示范培训基地的建立等多种方面来实现辅导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能力上的提高。所以辅导员应该牢牢的把握住这种发展机遇,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注重两种制度
(一)注重高校辅导员的团队组合制度
高校的辅导员往往很多,有专职有兼职,各有各的特长,有的擅长心理辅导,有的擅长文娱活动,有的擅长体育活动,有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等等。这样,在基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中优化人员,通过角色搭配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角色扮演,更好地完成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和党团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的制度保障,完善健全的制度才可以使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行。对于班级来说,一个好的制度不仅可以令辅导员的工作更加规范,而且以制度治理代替人治更具有公正性和管理有效性。
除了院系及相关部门的有关规章制度外,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涉及到学习、生活、班级事务、党团活动、组织和发展等。如请假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宿舍卫生评分标准、周末的晚点名制度、定期查宿舍制度、班会和班团活动的举办要求、班费的管理、班干部的考评、团员推荐和党员的发展等。通过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同学的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开展,形成良好的班风。好的班风才能形成好的学风,好的学风构成了好的校风。制定客观可行的规章制度,还要不折不扣去执行。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行、执行必严、一视同仁,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过去的计划配置转化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对高职学生就业以和分配做出了许多改革,增强了高职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出现了优胜劣汰的形式,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有助于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素质技术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快速的发展,也不利于在现代化企业中引入先进设备以及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锻炼个人意志以及提高处理事物的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要对自身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就业指导工作者应需注意当前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就业指导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找到更适合的工作。
随着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日益困难,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生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方法,还要避免出现错误的就业观,不能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要学会要脚踏实地,事实就是,这样才能被企业所聘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才能。我国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目前比较紧缺,所以就业指导不但能帮学生解决自身定位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社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都扩大了招生规模,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自身就业指导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率,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期望。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自身职业期望值过高
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这远远超出我国市场的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许多压力和竞争力。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生由于环境因素和学习基础、自身条件等限制,使得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选择工作的环境,过分追求高工资和大城市的条件,不了解所选专业和可持续发展性,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不符合所选专业的实际性,这也是其就业困难的一大难点。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要认清自身优势,综合考虑,避免在就业时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2.2 社会价值观淡化
一些学生只看重经济利益,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过于轻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给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就业观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这需要就业指导者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
2.3 就业观念模糊,存在从众行为
现在企业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虽然是招聘的主要标准,但企业还是把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再次要有一定的经验与技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和频繁跳槽的现象。
3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新想法
3.1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和软硬件建设
为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团队,我们应该确保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高效、正规、专业方向迈进。具体来看,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搜集、资料整理、就业政策咨询、职业发展规划、面试技巧指导等多方面功能作用;其次就业指导不是某个方面或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部门与院系相关专业人员、辅导员的联系与沟通。在学院内部组成上下贯通、适应就业价值观需求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体化教育结构。
3.2 重视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39-01
大学中的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及时地、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但是现阶段的大学中多数辅导员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偏离了工作的正常方向,不仅不贴近学生,反而距离学生很远。这导致辅导员原本的日常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日常教学。针对这些问题,各大高校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国内大学中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情况
(一)对于辅导员的职责缺少正确的认识
大学中的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1]辅导员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日常工作也应该紧贴学生展开。但是现在有许多辅导员服务的主体却是学校领导,日常工作也都围绕着领导开展。这严重偏离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管理严重缺失。
(二)辅导员关注学生不够全面
许多导员只看到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缺少对于其他方面的观注。更有甚者,辅导员大学四年甚至连所管理的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这些现象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原有的重心。
(三)大多数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较低
国内的许多大学现有的辅导员自身道德修养过低,综合素质太差。[2]例如,现阶段一些辅导员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影响,在对待学生和处理日常工作中有失公正。而且,大多数辅导员年龄都不大,遇到状况缺乏冷静的思考能力,导致事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
(四)辅导员在管理方面遇到许多困难
各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籍贯分布较广,加大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难度。而且,辅导员所面对的大多数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都比较强,管理起来相对困难。同时,相比于初高中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大学开放式的管理更是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二、如何就现阶段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缺失进行改善与创新
(一)对辅导员的工作和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菹拢面对各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中存在的缺失现象,首先,必须让辅导员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提升辅导员整体的道德修养
国内各高校还存在一些素质较差、道德修养不过关的辅导员。[3]针对这一状况,各高校在选择辅导员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于辅导员道德方面的标准要求,提升辅导员的道德水平。对于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习,加强其道德修养教育。同时学校要严格制定相关方面的校规校纪。
(三)辅导员在统一化管理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辅导员最少都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一般都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但是辅导员要在这种统一化的管理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情况不同,导致每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一样。统一化管理下,针对每个学生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的特点。
(四)辅导员应有效利用网络科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新时期,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只有班会、走寝室。利用手机微信、QQ等通讯软件更为方便,而且能够保证实时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和加以指导,这样更加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结论
面对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缺失的现象,各大高校必须即刻采取行动,严格落实辅导员各项工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辅导员需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原有途径中融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真正将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新年好!欢迎大家回到学校,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首先向各位拜个晚年,祝大家羊年大吉,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今天的会议主要有这样几个议程:首先将由孙校长作开学工作报告,然后请沈校长就抓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师工作作布置。接着由教导处谈谈新学期工作思路并布置近期主要工作,再由教科室、德育处、教技室负责人分别谈谈本学期的工作设想。
下面我们进行会议的第一个议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孙校长作开学工作报告!……
刚刚孙校长简要传达了上级部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了本学期的工作,希望全体教职工能深刻领会孙校长的讲话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办学特色而努力。
下面进行第二个议程,掌声有请沈校长讲话。……
刚才沈校长针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谈得非常详细,分析了我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目标、要求,而且措施也很明确,本学期学校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检查、管理的力度,并与奖惩、考核制度挂钩,以提高管理实效。也希望大家能加以重视,并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
下面进行第三个议程,有请工会马主席谈谈本学期工会的主要工作。
下面休息5分钟。同时请鲍园长、楼园长分别另行组织召开幼儿园工作会议。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教导处戈教导谈谈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并布置一下近期的重要工作。……另外有个情况跟大家作个说明,由于现在音体美教研组人数比较多,不利于开展教研活动,经协商现分成体育组和艺术组两个教研组,体育教研组长石春英老师,艺术组包括音乐和美术教师,教研组长由郑玉琴老师担任,其他没有变化。
接下来进行会议的第五个议程,欢迎教科室殷主任谈谈新学期教科室的工作思路。掌声有请!……
下面进行第六个议程,请德育处徐主任谈谈本学期德育处、少先队的工作设想。掌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