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培养装备制造业营销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从2009年起中国的装备制造总产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院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80%的高端芯片、80%的发电设备优质大型铸锻件、90%的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近100%的高铁轴承都依赖国外进口”,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成为当今中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核心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太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以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装备制造产业的优秀技术人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作为文科专业,如何培养出凸显科大特色的装备制造业的营销人才成为近期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市场营销特色专业的内涵
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高校教学基本单元。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专业特色的鲜明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毕业生是否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绩效等方面。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同时以太原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为依托,培养出适应于装备制造业的营销人才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新方向。
三、基于装备制造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培养目标的设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把“创新性”作为基本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迅速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创新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营销执行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装备制造产业的现状,随时和市场接轨,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发现商机,并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支持;营销策划能力是指在对企业内部环境予以准确分析,并在有效运用经营资源的基础上,对一定时间内的企业营销活动的行为方针、目标、战略及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进行设计和计划;营销执行能力是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人员队伍、并在执行力文化的牵引下实现其市场营销目标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具备要求企业首先制订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并为之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配备高效实现战略目标的人员队伍,在执行过程中做好控制。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积极培育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文化并反作用于整个营销执行过程。营销执行力的作用贯穿企业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方面。所以基于装备制造产业的现状,市场营销的创新型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具备以上三种能力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教材内容和补充内容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重新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比例。课程设计中要增加机械、电气的基本内容;开设《机械工程设计基础》、《机电产品学》等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对装备制造产业的产品设计及性能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要调整课程的比例,使实习实践环节的比例增加到35%,同时增加实践环节的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实习环节学分。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教师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和案例讨论法等。(1)教师讲授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框架,运用生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方法。(2)问题探究法是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使学生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共同学习知识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在英美等国外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应用。(3)案例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对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教学评价的设计
市场营销学生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从笔试中测得;应用能力主要可以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反应。近年来通过教学大纲的改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环节进一步增多,例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创业策划、供应链管理、综合管理实习等已经被纳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环节当中,学生在每一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开阔的思维和开放的眼界,要想学生能够毕业后很快适应装备制造企业的需要,就必须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共赢,通过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方面的深入合作做到合作形式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已经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聘请太原重工、太钢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管来我校进行讲座;与双合成、君莉珠宝、浦发银行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举办广告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方式为企业营销的现实问题出谋划策,并获得企业的认可。但是基于装备制造行业的实训基地和针对装备制造业营销的策划还有待加强。所以未来针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更好地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营销的了解和应用,通过实验室建设、加强金工实习和去装备制造企业现场观摩和实践等方式提升专业特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可见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顺应国家要求和发展趋势,培养适应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提升专业特色才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毕淑娟.中国装备制造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1):8-9.
[2]何云景,刘瑛.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8):71-74.
[3]万军,田国胜.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5):315-316.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机电类专业中开设营销课程是培养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必需,是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必需,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理性认识市场经济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开设营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和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经济认识能力是培养综合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与义务教育阶段不一样的是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种“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走出去会干,善于沟通和传播”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其次,我国仍处于发展建设时期,要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对于机电类学生而言,机电产品营销也是很好的一个就业方向。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随着大学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亟待提高,也为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提出了难题。据调查,目前大一阶段100%的学生拥有手机,70%以上的学生拥有电脑,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虚拟的刺激的世界里遨游,导致对上课的兴趣越来越小,导致上课玩手机、聊天、打瞌睡、听音乐的现状越来越严重。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现象,形成这种不良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教师方面讲
由于评职称和晋升的压力,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写论文、做课题、申请项目上,由于精力有限,在备课、上课、听课上显然花的时间少了,多年来,用的是同一个课件,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情况的改变而修改,导致上课乏味、学生打瞌睡的情况。
2.从学生方面讲
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打瞌睡,而打瞌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头天晚上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睡觉太晚造成的。有不少的学生就读的专业是当初调剂的,对专业兴趣本来就不多,再者,加上目前网络充斥的各种非主流文化的熏陶,导致学生厌学、厌课情绪比较严重。
3.从教材方面来看
现在很多课程所选的教材三五年都不变,特别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内容发展变化较快的课程,不及时更换教材,就不能体现课程的特色和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
4.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现在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较完备,差不多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设施,大部分的老师采用的都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而单一的采用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只浏览PPT内容,不听老师讲的内容,长期下去也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单一采用PPT演示教学,会导致教师的授课能力得不到提高,过多的参考别人的课件。
三、营销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因此教师本身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重要。要摒弃只为晋升和评职称的不好现象,行使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派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和锻炼,将企业和市场的最新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要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专心上课、经常听课,要不断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要多关注时事新闻,网络热点,多跟学生沟通和交流,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对你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你上的课产生更大的兴趣。
2.采用多形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目前机电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机械类知识打交道,因此,营销作为一门理论前沿课程,只要认真去揣摩和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一,多讲授营销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二,要多讲案例,让学生在一个个现实的故事里将知识融会贯通;第三,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站起来、让学生说出来,不断地提供他们上台讲话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第四,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布置一些小的方案设计和调查研究,做成PPT进行全班演示讲解。
3.确定课程定位,架构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基本架构,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在研究本校教材建设,目的就是要让教材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师因材施教更有理有据。针对机电类专业的特色,将课程的教材依据机电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教材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架构,将整本教材分为主要三个部分,再根据机电类学生的特色,对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等能力目标相关的教材内容进一步细化。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目前在学校硬件设备条件提高的基础上,从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演变为“一台电脑,一块屏幕”的教学方法,对于营销课程来说,单纯的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以多媒体教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重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可以采用图标或框架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对营销的基础知识不至于感到枯燥。
对于能力目标培养部分的内容,比如要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和品牌商标设计的要求等内容时,可以采用市场调查分析的方法,布置小课题,让学生自己组队安排任务,进行市场的实际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做成PPT进行汇报演示。
对于素质目标培养部分的内容,例如市场预测里的头脑风暴法和小组讨论法的应用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布置新的任务,让大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来解决问题,在情景模拟中让大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掌握营销的专业知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做打瞌睡、玩手机之类的事情。其中的“想方设法”就是要根据机电类学生的特色,将课程内容细化到一定程度,对于细化后的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营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获得双收互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秀峰.高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一、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快速融人国际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国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企业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企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国家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作为国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基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描述
1.我国国家竞争力不足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亿美元,顺差32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却有所下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世界 51个国家和 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 2004年的第 2位降至第 3l位。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 49也较去年下降了3个位次(如表 1)。
2.我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体现,而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从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优劣可以判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情况。一般来说,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来确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RCA =(EXi/IM~)/(EXT/IMT) (1其中,EXi和啦表示 i行业某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而 EXT和 IMT则表示一国(或一地区)某年的进出口总额。RC 大于 1表示 i工业相对于其他部门在国际贸易中具备比较优势,R值越大则优势越明显。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我国几大典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 2。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较弱,而初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主要的工业制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行业国际竞争力不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逐渐提高,也印证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场的论断。在初级加工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行业和饮料及烟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这类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人世后的表现也说明,产业竞争力整体上是在提高的,我国的轻工、机电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也将是我国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相对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改善,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难以令人满意。通过 IMD提供的 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见表 3)。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趋势,竞争压力很大。企业管理竞争力从 1998年的第 3O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44名,平均排名 36.6,竞争力很弱。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五年来平均排名7.4。
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降趋势,从 1998年的第 1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l2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争逐渐弱化。在 2002年的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文化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等较落后,均排在 40名以后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等潜在的“软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势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机会将减少。这也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与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必须不端提高“软实力”,注重知识等无形要素的作用。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可以总结如下:(1)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2)名牌竞争实力较弱。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处于竞争弱势。(3)大企业总数少,且规模偏小。我国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微乎其微。中国最大 500家工业公司与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4)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我国企业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而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的产品却极少。因此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利润大量利润被价值链上占据高端的其他国家企业获得,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国际贸易规模剧增但国际竞争力却下降的现象发人深思。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与结构问题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障碍,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法人治理也不完备或运作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善导致运作机制不善,因此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我企业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整体的、战略化的现代营销战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3)自有品牌、技术的开发管理落后。当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术、初加工、组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又多是贴牌生产,我国企业对自有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态度远不够积极,同时对品牌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销售渠道开发的实际运作方面,更是很难与外资竞争。
(4)盲目多元化,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增强。迄今为止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都是依赖独有的垄断资源来经营的,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往往偏离了其核心领域,最后导致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增长不快,比如在重要的产业领域都还没有独占鳌头、遥遥领先的企业。
(5)体制障碍重重。种种导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因素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其相应的体制原因,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公司治理效率很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包袱重、产业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结构不合理、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等都是重要原因。
因此,从总体上说,由于机制不活、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加工环节,仍然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附加值很低,而在高附加值的研发、市场、渠道、服务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成熟企业。
2.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结构问题
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深层结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国别来看,我国外资企业实力强、竞争力强,而我国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据统计,我国全国现存注册外资投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3%,但 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8%,出口额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57%,其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87%。由此可见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生产和购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真正国际竞争力增强了的是外资企业,而我国本土企业只获得了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这样一种格局是理解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势地位的关键。
(2)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而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在我国本土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国退民进”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所以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 500强的行列中,但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显示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2002年中国企业 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 2002年世界500强的 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企业500强的5.26%;中国企业 500强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盈利能力,分别只有世界企业 500强的 l2.95%、29.62%、1.57%和l2.06%。与此相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如 2003年我 国集体私营企业进 出口总额984.4亿美元,增长 85.0%,占当年我国外贸额的l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达 12%,比2002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据表 1可以看到我国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排到世界第 20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劲。1988年国家决定赋予生产企业 自营进出口权之后1999和2000年浙江省批准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约 2500家,是前 20年累计数的 2倍,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4/5。到 2003年 10月底,拥有 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累计达到 9573家,占全省拥有外贸权企业总数的 81.3%,其中 8o%以上为民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出口地位日益提升2002年 10月,浙江生产企业的月出口量首次超过专业外贸公司,跃居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贯扶持最殷但却发展不快的背景下,成长迅猛的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还是不够大,但是却是我国未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希望所在。这一论断得到了国外调研结果的证明。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04年 1月 l1日公布的一项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小型企业被亚洲地区企业家投票评选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排名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小型企业。接受 UPS Asia Business Monitor调查的企业家中,也有 7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小型企业最具竞争力。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创造环境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应该从政策体系的构建、市场环境优化和提高企业致力于创造高附加值的能力三个角度人手来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这既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切实保障我国产业国际安全的关键,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加入 WTO保护期结束后的主要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5—70.
[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1):25—27.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0—70.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的各种间接利益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将表现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上,因此称对外贸易的间接利益为经济增长效应。对外贸易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门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能力等渠道,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当然也就能够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对我国贸易现状分析入手,阐明新形势下坚持“以质取胜”战略的现实选择,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意识,改变低价格竞争策略,努力打造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从“我国制造”到“我国创造”的转变,就能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有贸易增长方式呈现以下特征:
(一)以数量型扩张
我国对外贸易额连续多年一路上升,其基本特征是每年的出口商品数量显著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年均增长超过同期世界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外贸出口规模扩大推进了我国在世界出口中的排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181.2亿美元,仅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0.9%,在世界出口排名榜上列第26位。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9690亿美元,跃居世界出口排名榜第1位。我国纺织服装、棉花、皮鞋、玩具等多种出口商品已连续多年雄居世界出口的首位。
(二)加工贸易为主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的发展极为迅速,曾一度达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最高达到56.9%.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26.3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201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8319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2%,其中出口5104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2.7%,进口3215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40.6%.加工贸易出口额在我国外贸出口额中的所占比率相对较高。
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已逐步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并且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崛起是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为息息相关。
(三)“三资”企业成为出口贸易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特别是1992年对外进一步开放后,放宽了对跨国公司投资的限制,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相继进入我国,成为新一轮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外商直接投资急剧上升。1979年到1982年我国四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17.69亿美元,而2011年一年就达到694.68亿美元,累计达到7039.74亿美元。
外资到我国的投资主要是看中了我国庞大的市场和低廉的劳动成本。外商投资企业采用了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在国外采购原材料,在国内加工,生产的产品又出口。外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0%以上。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引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逐步上升,使进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质的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三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
(四)出口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和其他贸易伙伴的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市场多元化取得较大发展。但前十大贸易伙伴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仍比较大,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一直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直到2011年才有所下降。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东扩后的欧盟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先后被欧盟和美国取代,成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欧、中美、中日2011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2626.8亿美元和2073亿美元。美国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日本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直接增加一国的要素供给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由于在资源察赋方面存在差异,都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要素,这时生产要素进口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对大部分发达国家而言,在其经济起飞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曾从欠发达国家通过进口获得稳定而便宜的工业原料,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弥补了国内相关要素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率,这对维持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一样,需要进口部分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生产现代机器设备的能力,通过进口从发达国家所获得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综合实力较弱;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单一;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出口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内外投资的增加
一国出口部门的要素收益远远高于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收益。就是说,出口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比进口竞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高。这样,就必然会“引致”一部分国内要素流入出口部门,在国内要素流动机制比较平滑的条件下,大量的要素流入意味着出口部门的国内投资大量增加叫。除带动国内投资的增加之外,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还将吸引部分国外的投资者进入。外资作为资本形成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资本的形成,从而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快慢。外资的进入再加上国内配套资金的运转,从而活跃了整个国民经济链条,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诱因。
3.出口的扩张可以带动国内就业的增加
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像对我国这样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意义无疑是深远而重大的。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曾对此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克鲁格教授认为选择开放的贸易战略,会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以高于GDP增长率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出口增加要求增加产量,产量增加从而就业需求增加。克鲁格教授认为,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贸易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的技术选择,从而影响到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
因此,如果一种贸易政策会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这也会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这一观点恰为我国浙江温州及广东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加工贸易方式,从而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一步步走向繁荣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利用这种方式扩大就业的可能性和优势比沿海地区更明显一些。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标的几乎全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不高,这对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资源又相对丰富的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对外贸易能够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亦即对外贸易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实际上,这一假定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是不相符合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认为,在国家越来越相似,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完全的今天,规模经济已经代替要素票赋差异而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了。我们知道,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这一规模仅仅依靠国内狭小的市场往往无法实现。而一国大力促进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就可以为国内相关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条件。日本是这方面的最好例证: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国内关键性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生产如钢、汽车、电视机、化学纤维等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在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之中,日本的出口贸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汽车出口占日本小汽车总产量的40.7%,电视机占46.6%,合成纤维占71.3%.钢管占56.1%,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出口,上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是无法实现的。
(二)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低价格竞争引起反倾销调查逐渐增多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到2011年6月,我国受到其他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己达600余起。仅2010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就达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反倾销是针对倾销而言的,所谓倾销是指一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倾销行为一出现,就被一些国家认为是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并通过立法采取反倾销措施予以抵制,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根据《反倾销协议》,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我国产品普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使得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和贸易伙伴对我国产品采取防御性甚至进攻性的贸易措施,而反倾销就是最容易采用的手段。另外按《反倾销协议》规定,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在确定倾销的正常价格时,进口国一般采用“替代国”的价格作为基价。我国产品的许多贸易对象国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确定我国产品的倾销幅度时常常背离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择其他“替代国”的价格作为确定该产品正常价格的依据。由于“替代国”制度的灵活性和不合理性,从而为进口国在确定倾销寻找替代国时滥用“自由量裁权”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烧瓷锅,美国选择的“替代国”是瑞士,结果不但倾销成立,而且还被征了67%的反倾销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鬃刷,选择的“替代国”是日本,结果被征了127%的反倾销税。
2.经济规模与社会效益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其中激光视盘机、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钟表(主要是电子表)和收录机占60%以上,显示器、照相机和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电、笔记本电脑占40%以上,手机占30%以上。“我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许多国家消费者无法抗拒的产品。我国制造的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快速上升的同时,存在着很多遗憾:从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主要出口商品的数量及价格中,可以发现出口商品总量最大的棉机织物、鞋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单价分别是1.2美元、2.7美元和64.2美元。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一般机电产品(包括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接近30%,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附加值低,价格非常低廉,扣除成本,利润非常低,有些产品甚至单价只有几美分的收益。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就相当于我国20万-30万台彩电的出口额。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的模式上。依靠投入大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例如,我国的“羊绒衫出口第一大国”是以草场连年载蓄量超标、植被逐年衰退为代价,4只公山羊一年的绒毛产量加在一起才能织就一件羊绒衫;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香菇的出口也是以破坏性的资源消耗换取的,每栽培1250袋香菇,约消耗杂木1立方米,在香菇产量较大的地方,木材积蓄量正在急剧下降。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和任意排放的生产环境必然生产出低档次的、低卖价的“大路货”;“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降低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并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
三、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出口商品的质量是民族精神的标志,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而且事关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为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商品的选择性、耐久性、美学性、功能性、可靠性、服务性、符合性、声誉性等方面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打造高价值的自主品牌,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提高出口产品非价格竞争力
提供能够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或欲望的产品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产品是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在市场上包括实体商品、服务、体验、事件、人物、地点、财产、组织、信息和创意。营销大师非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包括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五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增加了更多的顾客价值,构成顾客价值层次。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产品竞争不在于企业在工厂生产什么,而在于工厂以外它们增加的形式,诸如包装、服务、广告、客户咨询、融资、送货安排以及人们所重视的其他价值。消费者一般从产品的特色和质量,产品服务组合和质量,产品的价格等因素评判他所接触的产品。
1.把握顾客价格心理,巧定商品价格
由于商品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消费者购买的非专业性,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尤其是在购买自己不太熟悉的商品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价格同商品品质及内在价值联系起来,把价格作为衡量商品品质优劣和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他们往往认为,商品价格高,则意味着商品的质量好,价值大;商品的价格低,则说明商品的质量差,价值小。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便是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奉行的价格心理准则。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商品品质日益提高,消费者很难依靠传统经验,从使用价值来判断商品品质的优劣,也很难根据价格的理论构成来判断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在心理上把商品价格作为衡量商品价值高低和品质优劣标准的情形越来越多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具刺激性和敏感性的因素。商品的价格不仅表现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在某些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中还具有反映自身社会及经济地位高低的社会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可能通过联想与想象等心理活动,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品位、偏好、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价格比拟,让价格的高低来反映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个性特征,以满足个人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如家用轿车的价格通常与主人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男西装、男衬衫、女用香水和女皮包等商品的价格也能显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企业在正确制定价格策略时,一定要深入研究价格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把握其价格心理特征,不能随意采取低价格策略。印度尼西亚久负盛名的服装品牌巴厘克第一次在日本举办展销会时,吸引了各界社会名流和高级贵妇的光临。集精美、新潮、娟秀、华丽为一身的巴厘克服装让与会者赞不绝口,但展销会结束时几乎很少购买者。主要原因是举办方对巴厘克采取低价定价策略,而贵妇们认为穿一件便宜货在身上,脸上无光,会遭人讥笑。第二年再次举办展销会时,巴厘克的价格比上次高出了3倍,展销会结束时所有服装被抢购一空。价格是决定产品销路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产品跨越国界、走向国际市场后,价格制定的适当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所占份额,影响到企业所获得收入和利润的大小。
由于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因素很多,国际价值、一国货币价值、市场供求、竞争等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国际市场价格具有复杂性、竞争性和多变性。盖洛普公司曾对我国消费者作过一次全国性的市场调查,他们在被抽调的3400名被访问者家中采访,5206的城市被访问者说,只要产品质量好,他们宁愿多付钱。这其中41%的人宣称,只要是名牌,他们不在乎价钱。我国出口企业在制定价格时需在综合考虑市场行情、竞争程度、购买者心理动态和市场营销组合的其他要素的基础上,选定好定价目标和定价方法,灵活选择、巧妙运用多种定价方法,使产品价格既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又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2.制造顾客可感知的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产品的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论文格式诚然,价格是反映市场变化最灵敏的因素,对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局限在工业经济时代,那时企业的任务是制造产品和销售产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任务已经变成制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企业的市场竞争转变为能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竞争而非产品的价格竞争。营销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顾客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解决他们所面临问题的工具。现代营销学中关于产品的陈述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你卖的不是一个钻头而是一个洞”,意思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只是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特定需求的工具或手段,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你的产品本身,而是他的某一需求或利益满足。对消费者来说产品要能够满足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激发他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这样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真正吸引他们做出购买决定的因素并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产品或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的价值的大小。消费者之所以喜欢你的产品,也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产品能给他带来的价值比同类竞争产品更大。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味地停留在价格竞争阶段的话,不仅会使企业利益受损,而且消费者也并不一定从中获得了更高的价值,因为价格竞争伴随的必然是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也有损企业形象。以差异化产品、高附加价值服务、核心技术能力等进行竞争,所获利益要远比低价流血竞争来得优厚。企业能赚取丰厚利润,也要比低价争夺市场占有率更有意义。企业的成功应该是凭借实力,企业的利润也应该是来自对市场的价值,而打击对手从来就不应该是企业的目的。
企业在为顾客设计、创造、提供价值时应该从顾客导向出发,把顾客对价值的感知作为决定因素。顾客感知的价值可能是低廉的价格;可能是想从产品中所获得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付钱买回的质量;可能是我的全部付出所能得到的全部。能为顾客提供他所需要的价值,就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最高的产品质量、最佳的客户服务、最好的服务保障、最广泛的消费选择、独家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等,都可以构成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鼓励顾客参与、加强渠道管理、建立企业信任管理等方法创造并增加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如工BM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对顾客的价值制造和传递,增加了自己的竞争能力。
(二)争取合理贸易利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加入全球生产和采购链条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11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可以说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吸纳的大批就业人员,培养了大量能够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熟练劳动力,极大地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其次加工贸易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电脑等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2010年,99.9%笔记本电脑,99%的彩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窗体顶窗体底端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0%,较九五期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9%;窗体顶窗体底端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57%,较九五期间增长4.5倍。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底,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超过75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它回答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素质结构、教学装备、评估与反馈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而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目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有关方面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入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要方面,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采用“交叉复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实行多专业方向,大类化、市场化、个性化教学,以扩大毕业生就业适应面。
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渐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根据此趋势,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一是新增现代服务业的空中乘务专业;二是把一些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如在原营销与策划专业中增设机电产品营销、金融保险营销方向;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增加物流连锁、市场营销连锁方向;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财务方向和税务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导游方向和酒店营销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通过以上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设起来的专业将具有几个特色:第一,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二,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充分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第三,节约教学成本。专业设置范围不离“群”,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
(二)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安排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本文以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依据一线市场营销人员的岗位(策划人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分析人员、客户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形成销售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4个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道德与身心素质、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工学结合课程,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依据企业活动流程,安排各能力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完成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精品课建设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五,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对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灵活安排。在企业经营销售的旺季,及时把学生送到企业工作岗位上,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用人需求旺季过后,学生再回到学校课堂,总结实践经验,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灵活的教学节奏,建立灵活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同时达到服务社会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这种专业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安排,而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一线营销人员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教学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缩小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三)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一是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虚拟环境演练等综合性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现,为今后的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是学习场地的多元化。根据教学的需要改变原有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分别在教室、实训基地、企业和工作现场实施教学,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讨论、练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室展开;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陕西经济、文化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教学,把实际工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与工作岗位的零接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度,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如西安高职院校在上《旅游文化》课中讲到饮食文化时,可在西安饭庄上课;讲到建筑文化时,可在钟楼、鼓楼上课;讲到宗教文化时,可带学生去大小雁塔、法门寺体会等。
三是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将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课程任务,通过带领学生对任务的一项一项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品学、消费者行为、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软件应用、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可逐步采用任务教学法。
四是利用项目承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首先充分在校内挖掘可供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利用的活动项目,由学生来承接一些校内的项目。例如校庆、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策划,毕业生回访、学生状况调查等的调查报告的完成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并将完成项目的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实际项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础上,由学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径,承接校外的策划、调研等项目,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利用学校资源服务社会。广告理论与实务、卖场管理、营销策划实务等课程可实施项目教学法。
五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切地负责特定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的市场调研、人际沟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能力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在师资上建设“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聘请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担当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教师。这种做法所具有的好处是:一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二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四是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商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进行教师资格认定。逐步在专任教师中(不含公共课教师)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一、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只是电子商务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各国制定电子商务战略的要点。它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内,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全程的电子化,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从内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可分为两部分: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前者是指通过电子的方式来处理洽谈、订货、开发票、收款等与有形商品贸易相关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通讯网络等来进行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并能以某种方式存储的无形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
从手段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的主要电子工具是信息网。如Internet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这种技术的贸易伙伴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对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他们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贸易伙伴可以通过EDI发出定单,询问有关商品信息,接受定单,办理货物运输和银行结算等事项。也就是说,和贸易有关的手续都可以在不使用纸制单证的情况下完成,所以EDI也被普遍地称为无纸贸易。
从特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必须利用标准的格式来完成信息交换。首先,它将定单、发票等商业及行政文件通过翻译器使之标准化,从而使文件形成具有结构化,可被计算机识别或处理的数据格式文件;然后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贸易伙伴或与贸易有关的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内;最后再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对接受文件的处理,通过翻译器转换成可被公司计算机识别的格式文件。因此在使用EDI进行国际经贸活动时,原则上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产生任何纸面文件,从而为真正实现无纸贸易提供了可能。
二、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日渐成为国际通行的手段,也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美国、新加坡、欧盟各国纷纷推出电子商务方案,电子商务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贸易方式。随着经济开放性的增加,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一是网络技术正在促使交易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信函、传真为主的沟通方式将演变为EDI(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向电子订单、在线定货方式发展。面对面的谈判将演变成跨越时空距离的网络谈判,从而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促使外贸企业更快捷、高效地进行规范化国际运作。二是透明度的增强。互联网运作使客户资料都将变得公开化、透明化,这将使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拓宽了服务渠道,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商务模式出现,正显著地改变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剧,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但要求中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更要求中国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经营管理手段。当今时代是Internet互联网的时代,利用Internet浏览器软件技术实施电子商务成为必然的趋势。严峻形式可形容为:“要么电子商务,否则无商可务”。
2.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维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是电子信息的传递,依赖计算机网络为介质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此外,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极为繁琐复杂的过程。通过计算机交易,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处理成本大大降低,企业的网络信息,可为企业提供各种供货渠道,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电子商务可以给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的潜在客户,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加大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应该说,探讨一种合理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3.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增强与合作伙伴共生关系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在生产企业内部改变了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以及结算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它将会改变原有的仓储、保险及报关的信息流动方式和服务方式。所以,外贸企业除了作为独立的个体,积极地运用电子商务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外,还必须与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进程和模式相配合。
4.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的需要
外贸企业原始实行的经营方式多是业务员包揽从客户选择、签订合同、组织货源、验货报关到货款支付的全过程,掌握着客户资源。这一方面使企业无法掌握客户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业务员掌握着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一旦人才流失,企业竞争力急剧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电子商务和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日程与行动记录都有据可查,哪一个客户、什么项目、何时何地、与谁联系、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费用等等,所有细节均一目了然,使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外贸企业手中。
三、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和推动
从近几年中国外贸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以下数据凸现了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与推动:
1.16.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现场洽谈(贸易展会、出国拜访)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但21.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电子化国际贸易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
2.33.94%的外贸企业表示对使用电子化国际贸易手段拓展出口非常有信心,46.79%表示有一定的信心。
3.16.67%的外贸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11.11%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邮件推广产品;27.78%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寻找国外买家、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
4.44.44%的外贸企业表示主要通过参加产品交易会保持与买家的联络,但越来越多的参展企业利用电子化手段(电脑演示、EXCEL管理产品资料及报价、赠送光盘)辅助参展。
5.73.68%的外贸企业表示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的能力有待加强,39.66%的外贸企业表示正在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
6.55.56%的外贸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是拓展出口的有效手段。
7.非典期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贸易供求信息数量激增50%左右,8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购联络、21%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传真进行采购联络、3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采购联络。
8.48.28%的外贸企业表示招聘不到合适的外贸人才,而42.31%的外贸企业则表示公司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必须接受国际电子商务系统培训。
四、外贸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我国外贸企业应尽早着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怎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电子商务竞争中占有先机,达到企业预期的经营效果呢?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握机会,内外整合。加入WTO后,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外贸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前的贸易中间商的角色,抓住现阶段电子商务资本融资相对容易的机会,挖掘潜在利益,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机会。外贸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新的信息化、知识化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要开展专业化经营,拓展市场深度,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比如外贸企业可通过ERP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渠道,借助CRM巩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达到内外整合。
2.建立以营销为导向的商务网站。在设计一个企业商务网站时,设计者一定要由企业的经营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经营人员要从营销业务角度提出设计方案,技术人员为完成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将方案付诸实现,所建立的商务网站向全球的信息,不仅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介绍、经营状况和重点产品推介等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标示出网络订货的方式。尽管目前我国直接通过网络来传递合同并完成订货和支付,在技术和法律上还没有完善的保障,企业还不能做到完全网上交易,但是企业可以把报价单、合同单等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客户。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网站就能初步实现商务的电子化和数字化,让客户很方便地与企业从事商品信息交换活动,为日后企业与客户通过网络进行完全交易做好铺垫。通过对企业网站功能、网站结构、网页布局、网站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得网站更好的向用户传递网络营销信息,发挥最大的网络营销价值
3.注重商务网站的推销。让所有的客户都知道企业的网站在什么位置,这个工作应该比建立网站更为重要。企业只有打响了网站的知名度,才会网罗到更多的商机。企业推销商务网站通常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方法就是通过传统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系统、企业标志等方式去宣传。将网站地址放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版里,希望别人看到广告以后容易把广告的内容、品牌和网址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另一类方法就是运用网络技术的方式,通过链接、网络广告等方式去宣传企业的网站,如跟大型搜索引擎和行业网站作链接;跟网络服务站作链接;在一些大型的、知名的门户网站上作网络广告等等。
4.利用各种网站收集信息,建立市场信息的发现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网上搜索网站、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官方网站和其他网站收集需求企业的商情、邮箱、联系方式等,对国际市场采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商业机会。
(1)公共网上搜索网站。这类网站涉及各种信息,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商务等各种信息,检索效率不高,信息定位不准,搜索面广,搜索难度大。主要有:雅虎();雅虎中国();Google网()。
(2)官方网站。主要提供商业信息和外经贸政策查询政策信息及服务,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四川省商务厅:。
(3)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主要提供中介功能,提供专业化的外贸信息服务,提供外贸交易的平台,因此十分重要,企业应充分应用这类网站开展电子商务。
①商会网站。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
③外经贸进出口商品信息网站。中国贸易指南:。
④网上展会、博览会等。在线广交会:。
⑤公司提供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俄罗斯环球伙伴网()。环球资源()”;环球资源企业网();世贸通();阿里巴巴();实华开();美国商务网();采购通();中国制造网(made-in-);中国机电贸易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5.通过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相关信息,推广企业和产品
(1)产品供应信息。在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企业的供应信息。
(2)广告。通过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广告,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或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在有关网站尤其是国外网站上注册,这样就可能有被检索的机会。
(3)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广告,推销产品。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然后通过电子邮箱与国内外企业和组织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向有关邮箱投递广告和产品目录信息来向国外企业或个人推销产品。
(4)租借网站虚拟空间,建立自己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通过租借网站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虚拟空间,建立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将商店或超级市场建在一个统一的虚拟商业街、网上商厦中。
(5)建立自己管理网站。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站,自主管理,但费用较高。
6.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各种数据交换
(1)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申领进出口许可证、报关、报检、报税等。采用电子商务方式简化了申领程序,缩短了交易时间。
(2)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包括询价、磋商、发送订单、与保险公司和银行传递交换数据等。
五、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要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增强市场竞争机会。
2.外贸公司应迅速利用现有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组建网络创始公司,尽快步入电子贸易行列。
通过自身投资组建或购并方式,吸纳一些比较有经验和具体技术创新意识的网络公司,利用外贸经验和已有的外贸客户的渠道,广泛收集本专业贸易产品信息,在网络上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产品贸易网页。采取联营形式,发挥网上贸易低成本、易结算、服务快捷的优势,尽快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3.企业利用电子贸易进行国际贸易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利用因特网和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自身网站和专业服务于出口企业的门户网站两种渠道来实现。第二步建立基于WEB的EDI,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大大减少纸张票据,常常称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第三步是电子资金转账和交易过程全自动化。国际贸易的理想王国是EDI+ERP(无纸贸易+企业资源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支付一条龙。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从系统实施角度来看,ERP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内部整个工作流程已经相对完善的前提之下的,而中小外贸企业内部大多还尚未形成一种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实施一个信息化系统通常是从局部开始,而不能象很多大型企业那样多个部门并发实施。
全球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的经济时代。只有及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企业内部信息化整合,建立企业自己的商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有力的“助推器”,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速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华著:《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如何获取有效出口订单》,中国同方录像出版社,2004
[2]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