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1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并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的能力。五、六年级高段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等资源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课外阅读任务?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不可缺少。下面笔者就对“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进行阐述。
一、“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或心理机能形成的问题,是新外部活动方式和主体原有图式实现融合、协调,以此内化成新心理活动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培养要结合阅读方式的练习,有计划、目的地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己学会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可分成三大目标,即远期、中期、近期。远期目标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数量与质量;中期则是每个学期对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做明显的要求;近期目标是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如果阅读目标中包含了远期目标,那么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其效果也会更好。
因此,要从整体目标着手,让学生有完整的阅读流程、方法,有利于完成任务。同时,在根据计划开展阅读中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不断督促他们优化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中要求理解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但有时为提升效率、积累语言就要对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分类,但这原来在计划中是没有的,因此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
(二)在阅读中提升自我检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优化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所以提升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主体意识水平要包括学生在语言优化写法中的自我检验、调节等。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与阅读有关的提问卡,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我提问,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开始阅读前,先根据提问卡做好准备:①思考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②当阅读中遇到问题要怎么处理?③最不擅长阅读哪类文章?原因是什么?④为了更好地读书,你要怎么做?
第二,在阅读时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阅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①你认为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要精读?②哪些内容可以摘抄?③哪些写法可以为自己所用?
第三,阅读之后再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开展反思:①在阅读时你选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如何判断的?②在阅读中你常常会犯下什么错误?如何改进?
这样训练不单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去理解,提升知识积累,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指导模式设计――以《草船借箭》为例
(一)有目标的选择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的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的根本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明确课外阅读的课文数量范围;拟定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草船借箭》在学习属于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要对其展开详细的计划。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阅读方法、时间、学习预期结果几大要素来拟定学习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草船借箭》的拓展内容――《三国演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将计划规定文章分成三大类:指导单元阅读知识性的文章、你最喜欢的文章、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章。采用默读式方法,把规定的所有文章先进行浏览,选定重点阅读文章、语段;对重点的课文、语段进行细读,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是情感领会等作业的训练;运用多向思维法,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提出问题。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明确学习要求,选定要细读的文章及语段。提出语言学习及思考问题作业的要求。《草船借箭》中部分内容是可以进行细读的,如针对“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一段,细细推敲文章的内容。
(三)编码储存
学生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储存、统计字数。将作业练习文字提交,在课堂中集中、重点交流并提出作业的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内容,拟定分类标准。对各类信息进行储存,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根据个人喜爱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整理阅读《草船借箭》后,写一些心得体会的作业。
(四)提取运用
学生任务:自由组织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的主题活动会。全班要以组织1-2次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需求活动等。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需求活动多种的形式与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沙龙会、电脑小报、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草船借箭》可以采用表演文艺活动的形式开展,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
(五)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的成果,反思总结学期学习方法并形成文字。
关键词:思维;创造思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3-01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力求求异求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由果溯因,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将教材里的因果关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又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结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按照顺向思维定势,种葫芦的人没收成葫芦。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意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葫芦。过了些日子,()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许多()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又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到植物生长不能光想着结果,还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所以他赶快()。后来小葫芦慢慢(),一个个都长得()。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了寓意,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想象和种葫芦的人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运用比较,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詹天佑》一课,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而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说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不足,再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让学生设计新的方案。有的说:"改变线路,避开陡坡"。有的说:"架设引桥,让火车渐渐爬上陡坡"。……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人"字形线路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方案,但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却是最佳的选择,它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这样,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3.正理反推,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当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后,教师可改变原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思维发散,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后,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凡卡的信爷爷收不到,因为信封没有写清地址,没贴上邮票。"这时问题似乎已经解答,但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题大作"起来,来个正理反推。假如凡卡写清地址,贴上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接他回到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全班同学围绕"接"与"不接"两方面思考,并开展辩论。有的说:"爷爷会接小凡卡回乡下去,因为凡卡是爷爷的亲孙子。爷爷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亲孙子过那种挨打挨饿又睡不好觉的苦日子呢?"有的说:"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也在有钱人家帮工,身不由已,只能养活自己,怎么去接小凡卡呢?"……有的说:"爷爷不接到信也知道凡卡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他自己也在有钱人家当仆人,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穷人如在地狱,有钱人则如升天堂。"……经过这样正理反推,学生兴趣陡生,既领悟了课文主题,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4.鼓励质疑,多向思维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提出,课题是"草船借箭" ,但课文中明明写的是诸葛亮用计"骗"箭。课题应该用"草船骗箭"才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学生理解了之所以用"草船借箭"为题,原因有两:一是用"借"能够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二是既然用"借"就得"还",这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要"还"给主人曹操的。这种颇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设疑想象,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聊天、玩耍。要想使小组合作更有效,小组建设是关键。我校抓住关键点,又从这样几点入手:首先,小组成员搭配有讲究,在小组建设中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民族比例,优生比例,组员之间相互形成对学伙伴,组长要选有责任心、热情、学习中上、乐于为小组服务的学生担任,每一节课,小组长都会根据学案要求给每一位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并且组内每位同学的表现和小组的荣誉息息相关,这种捆绑式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都有发言的机会,激发了他们集体荣誉感,能够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小组长培训,培训内容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小组长如何创建小组的名称、呼号,通过这种形式凝聚小组的向心力。二是组长如何树立组长威信,更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小组长如何对组员进行公证、公平的评价。四是小组长如何让带领组员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培训,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能够在规定时间段内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改课,在听评课及议课等活动中,学校课堂改革领导小组不断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及师资现状对课改课堂提出了具体要求,如:(1)课堂内的学习小组教师要了然于心,小组名称挂在嘴边,备课设计要体现小组长分配任务。(2)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设计必须在自己的详案中出现,并且做到"台词化"。(3)星级评价要及时(最好蓝、黄、红适当穿插),注意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给星时有一个教学情境中相对清晰的语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穿行(此环节要根据课堂环节,严格设计次数及形式,写入详案,而且操作时只可减不可加,以免时间把握不好)。(4)独学、对学、群学在备课中清晰设计,课堂中明确体现。(5)双色笔使用在学生的预习学习文本上有明确体现,同时在对学互批和板演中也必须体现。(6)学生课堂上的坐姿、站姿、书写及读书姿势都要按照规范要求随时提醒,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用击掌方式,并贯穿课堂始终。(7)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求说话完整,语句通顺,富有表情。教案中有相关语句设计,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导。
以上七点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后手写加入导学案一稿,形成相对详案,详案由教研室签批后方可上课。学校按此方法检验了我校教师们的"251群星课堂"模式的整体课堂效果,此方法也在县域内得到了推广。
根据上课的具体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方便集体备课建立了课堂改革学科集体备课QQ群。确定备课时间,并由集体备课组长进行网上点名,领导进行督查,保证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赋予集体备课新内涵,做到备课有研究、讨论有内容、交流有话题、形成性学案有主备、有参于者。这个活动使每一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了专业发展。教师们由原来的形式参与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主备者,角色的变化使教师们增强了自信心,工作中增添了新鲜感。哈日布呼镇中心小学还用以课代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让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对他们进行捆绑式培训,每周规定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进青年教师课堂指导授课。二是织研讨课、交流课、观摩课等,让教师们在课堂上、在研讨中、交流中、观摩中成长、提升。三是组织教师及时总结课堂改革中的得与失,制定下节课的整改措施。教师们写的课改论文、教学随笔、学习感悟等成果不断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人们常说只要反思就会进步,课改也不例外。教师们在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中,对教材的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把握、教学机智的渗透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1.课前预习要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样促进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内容找准切入点。语文教学涉及字音、字形、篇章结构等,内容庞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可以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语文教学要重点突出,抓住这一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由课题自由质疑,如:谁向谁借箭?有没有借到箭,借的箭有没有还?怎么样借箭的?等等,抓住“借”字,发自学生内心的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有探究性。
二、优化教学时间,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
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高效课堂必须目标明确,没有目标也就无所谓效率,所以一上课让学生明确一堂课的目标是很重要的。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明确目标后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通过“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要留给学生放飞思想,自由表现的空间。如,陈艳君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学生概括出文中的三件事之后,通过自由谈生命是什么,再播放课文范读,畅谈感受,最后联系作者杏林子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情感有所触动的基础上,教者出示学习任务:自选内容,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这节课中,教者调动学生听觉、视觉,通过自由说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教者不急于讲,也不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小组交流和讨论。学生自学后“交流释疑”的目的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二是同一个问题虽然自己也会了,但别人有不同的见解或有另一种解题的思路,也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在这个环节注意的是不要在一个层次上交流太多,更不要轻易的让学生表演,课堂的时间是珍贵的,要力求每一分钟都要有效率和效果才行。
四、优化练习布置,巩固转化学生的知识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链条,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在备课时我们要重视习题的设计,就是要目的明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要有变化性,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兴趣,激发他们完成练习内在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一位教师采用猜字谜的方式掌握生字,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谈从电视中的了解,再分角色朗读体会,最后借助练习加深认识。拓展练习时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而不用‘骗’箭?”这些设计不仅形式灵活,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充分参与其中,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作用。
五、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必须有多样的激励机制。1、学生自评,彰显个性。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体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成功;2、生生互评,发现闪光点。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习惯挑对方的毛病、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或回答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他的回答让你最赞同的是什么?”“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等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学会欣赏。3、教师点评,激励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体验、行为,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及时评价,是重要的课堂调控手段,具有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后继学习动力,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口头激励、奖励性评价(可以是加星、夺小红旗、评选“智慧星”等),让学生踊跃表现,并有一种自豪感。
六、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取得好的效果。
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基本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备课文件按部就班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单纯采用这种机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下,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给予一定回应,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对话碰撞,让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精彩的奇妙课堂。而这也正是动态教学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恰当的运用动态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达成共识。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新课程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注重作业的多元化。丰富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1 查一查。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查阅的生平,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生的光辉足迹。在课外延伸时,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章如《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你在哪里》,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1.2 读一读。同样,这类作业也适应于课前预习和学习课文后等不同阶段。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大胆质疑。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了朗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文字;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写一写。写,可以是写生字词语,适当的抄写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写,还可以是写作,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对家乡的河进行描述。
1.4 画一画。很多写景的文章文字美,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景色更美,学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其表现方式自然也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领悟到了景物美,他将这种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其方式就可以是“画一画”。如学习了《草原》一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色表现出来,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5 演一演。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晏子使楚》、《将相和》,就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注重作业的层次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体现差异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最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但应保证他们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抄写、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使他们易学、乐学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外,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扩展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文字、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这样,做到了既让差生能消化又让优生能吃饱。
如用“参加”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中等生必须造出一句以上,而对于优生就要求必须把“参加”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再如学完《我的战友》一课后,要求后进生把文中写在烈火中的表现段落背诵下来。中等生要能复述从隐蔽到牺牲的过程,优等生还要把文章改写成第三人称。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注重作业的自选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培养其学习自主性。
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还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实行基础性作业自己定制制度,对生字、新词、句段的抄记采用自己定量的方式。再如,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把一个较难的问答题或小练笔,改成两三个难易不同但训练类型相似的题目,形成梯级,让学生选择其一。这样很好的照顾了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
在实践中,我们做得比较多而且认为行之有效的是“星级作业”,即将作业按不同层次分为不同星级,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又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本学科的作业甚至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
1、必答题(独立完成):朗读课文,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答题(任选一题或多题,小组完成):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了解三国人物的英勇和智慧;
(2)给低年级的小朋友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3)给描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部分创作一幅插图;
教学目标
1.
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2.
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3.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故事《草船借箭》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
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二、
启发思路
1.
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2.
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
3.
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
(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4.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必须保留)
三、
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1.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2.
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3.
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4.
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谢,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临走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便回家了。)
5.
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1.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6.
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来源:学,科,网Z,X,X,K]
四、
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来源:学#科#网]
第一,
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
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第三,
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板书设计
摘录和删减
缩写故事
保留原意,浑然一体
改写和概括[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1.入门:从教师第一天走到讲台上,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教学方法可言的,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学规范,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时候我们听一个年轻老师讲课,虽然他讲得很认真,可是能清楚地感觉出其精力没能用准。这一层次,所有的教育人员都要走过,这是专业成长的第一个瓶颈。
2.提高:伴随教龄与经验的增加,教师的方法渐渐丰富,对于教学规范和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与感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参,二是身旁的老教师。这一层次,教法与经验虽多,可是却面临着拘泥形式,不能活用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迷失自我的困境。这种困境,大致在从事语文教育三到五年时发生。
3.升华: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则要做到离其形而用其神,达到教学方法的活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不少名师,听其讲课,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模式方法,可是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上,会觉得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咀嚼,很有滋味。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层次。
二、入门到提高的方法
1.听课。一是多听身旁教师的课,二是多观摩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实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摩,把各种授课类型都学习全面,才能按教参及自己的想法上课。
2.从书本中找灵感。年轻的教师应当多读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论著,如于永正著《教海漫记》、张庆著《张庆文集》等等,虽然内容很多,可是读起来不乏味,教师应当多从中汲取经验。理论性强的论著当然也很好,但是青年教师很难读得进去,不建议阅读。
3.从外环境中找方法。任何学校,全都有学科带头人。这些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决定了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有这些带头人的指点,也就是通过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在一次调研中,听一位青年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问:为什么叫做借箭,不叫骗箭?那位教师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在课后交流研讨时,教师们各抒己见,谈了各自的见解,帮助她找到了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且还引出了这篇课文中的其余几个关键问题,使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4.实践与反思的作用。同样一批来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差距便会逐渐拉开,这与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反思是有很大关系的。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把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之后,都要坚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习惯。这种反思,是任何一种教科研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三、提高到升华的方法
当所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心中都留下固定的印象与程式,这时候要求教师做的就是不拘泥于这种程式,而是能将其活学活用,让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和自己的教学习惯有机整合到一起。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仍然是反思与自我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容易出现越教视野越窄的困境。即便是学现代文学的教师,在教了几年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之后,专业知识也会消耗殆尽,长此以往,知识储备会出现不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拓展才能自我克服。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意识很强,可是在方法提升与宏观思想上较弱,这也是职业教师容易出现的误区。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师中,一直不乏有思想、重行动的积极探索者,尤其是这些年,一些有个性的教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情趣语文、深度语文都非常好。广大教师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争取做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转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4.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