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6: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工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政工专业论文

篇(1)

2打造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事安全生产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工作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别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安全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联系合作,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形成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课实验、专业实践;多平台实践场所,包含学院实验中心、校级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

(1)依托学院实验中心,加强专业课实验建设。本院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投入,已建成工业通风除尘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噪声控制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300余套。实验内容从预先设定好内容的演示性实验,逐步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让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实际能力。

(2)提升课程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设计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经过教师的升华提炼,变“满堂灌”为“用中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在培养环节,共安排了5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分别是危化品与电气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备安全技术课程设计、通风与除尘技术课程设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设计内容都与具体的生产现场相关,有若干可选方案,学生必须经过思考,独立完成。

(3)充分利用好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资源,做好学科基础实践工作,提高金工实习、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质量。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工程认识、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训练4个训练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4)重点打造优秀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将教师的科研、学生实习、工厂的生产三者关系理顺,提高实习的成效,协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关系,发展加深学生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

3构建本科生实践创新计划

目前,江苏大学校教学处、团委、学工处、学院开展了多项实践、科研活动,但同学有效参与这项活动、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效果不明显。探索将学生各项课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整合形成“本科生创新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五方面内容,并建立运行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子计划由若干项目、活动组成,具体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发明专利申请、开放性实验训练等活动;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建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其他各类学科竞赛等;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是参加人文社科类讲座、文体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主要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去制定的实习基地参与工作实践,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或完成有一定认识水平的实习报告。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计划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每学期滚动开设,做到四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为保证实践创新计划的有效开展,建立一套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创新学习计划有效实施。由学院牵头,负责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的实施,将学院现行的导师制、优生优培制、团委、学工办等社会实践相关的规定整合,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将上述五个计划方面的内容以“创新学分”形式纳入培养方案中。

篇(2)

2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篇(3)

(二)中国与美国专业认证体系的比较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

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

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篇(4)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篇(5)

一、个人业务工作报告的作用和地位

个人业务工作报告,是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材料之一,不仅是个人业务工作情况的总结,也是业务水平、能力、成果的展示,更是评审委员会了解与评价申报人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报告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专家对申报人的评价结果,所以写好个人业务工作报告很重要。

二、总体要求

业务工作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个人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工作成绩及履行职责情况等。

业务工作报告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个人自然情况、简历及专业工作经历;二是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三是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四是、论著、研究报告等学术水平情况;五是继续教育情况。

三、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个人简历应按工作岗位、职务的变动分别、分段填写。专业工作经历主要指任现职以来所从事的代表个人能力与水平的专业工作,同时应注明个人所起作用(主持、参加、独立承担等)。

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主要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包括个人任现职以来所获的荣誉。

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工作业绩成果及所取得的效益奖励情况,是业务工作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要详实。要求提供反映出水平、能力的主要专业工作总结,特别是要把所取得的成果、效益及在促进集团公司发展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报告中体现出来。即:主持哪些课题,课题进展情况,有哪些创新,取得哪些突破,通过哪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等。

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本专业理论知识、学术水平,应在业务工作报告中反映出来。报告中除了概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工作经验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水平、价值外,还要注明的刊物名称及时间,以及个人承担情况(独立、合著等)。

继续教育主要指任现职以来参加的本专业业务学习与培训,也包括学历教育。报告中要写明反映继续教育学习的课程、(政工专业继续教育内容,根据政工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和需要确定,每年上半年为和省委要求的当年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下半年为政工干部专业知识学习)。形式、时间等,(根据文件规定,中高级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初级人员不少于40学时),特别要总结出学习后的收获和提高以及对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四、其它要求

1、业务工作报告是个人任现职以来本职业务工作的高度概括,不要把任现职前的工作再总结进来,也不能写成流水账。

2、业务工作报告所反映的水平、能力、效益、成果应客观、真实,要与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相符,属集体创造的成果应注明个人部分的作用。

3、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业绩成果等方面的总结,要对应所申报级别的资格条件要求去写。

篇(6)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亦是推动和提高钻井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中的政工思想政治工作指的就是企业中的管理层对旗下政工在思想上的不同矛盾或疑惑等因人而异的问题,通过自己企业的理念,向政工队伍宣传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道理,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问题,让他们能树立起一套正确的切符合自己思想意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一、政工干部本职工作及其重要性

政工工作是每个企业基本的、首要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团结和号召全体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凝聚力、战斗力,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思想素质的具体工作。政工工作做好了,能使一个企业人心稳定、团结向上、精神振奋、政通人和,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工干部作为政工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领导艺术,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政工干部的领导职能包括:决策、用人、指挥、协调和激励。政工干部应不但能够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积极向上,与员工顺畅交流,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政工人才,从而使政工队伍越来越壮大,政工工作越做越漂亮。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追求的多样化、需要的多样化及思想的进一步活跃,使政工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越来越难做。因此,优秀的政工干部是企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公司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科学的管理是新时期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素质是基础性环节,怎样使企业政工干部素质的教育结果得到巩固,保持企业政工干部素质不下降,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科学的管理是重要的保证。

1.建立企业政工干部素质测评机制

企业政工干部素质测评机制是以理论为指导,借鉴和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和现有人才素质测评的实践经验,对企业政工干部素质考核进行科学管理的手段。结合我国实际,企业政工干部素质测评机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测评系统,即情景模拟测评法和心理测验;另一部分为主观测评系统,即工作考绩和面谈。情景模拟测评法是通过情景模拟的反映处理文件和角色扮演等来评价被试的绩效和潜能。可以用于对企业政工干部工作绩效和潜能的预测。其优点是预测效度高,但花费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心理测验是通过智力测验、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等一系列量器测试,来揭示被试者的智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用于对企业政工干部选拔。这种测评方式的优点是不易受主观偏见的干扰,但对测试工具和测试的技术力量要求较高。

2.建立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激励机制

2.1目标激励

通过设置长期、中期和短期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目标,诱发企业政工干部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动机,支配他们的行为,导向他们的行动,激励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实现提高素质的目标。激励目标的设置需注意,时间长短合理性,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2.2政策激励

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政工干部实现提高自身素质。具体如:政策上,制定企业政工干部职称评定的规范明确企业政工干部的工资待遇,以及优秀企业政工干部的特殊待遇等。

2.3物质激励

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获得吃、喝、住、穿的物质资料,是人的一个基本的需要欲望。对于企业政工干部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基本需求,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向社会付出优质超额劳动量的企业政工干部,给以实物奖励,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企业政工干部提高素质。

2.4精神激励

因为企业政工干部知识文化、修养等因素,他们与从事其它职业的人相比,对精神的需求量和质都更多和高。因此,通过表扬、信任、赞赏、关心、成就、声誉、发展等精神激励,达到激励企业政工干部提高素质的目的。

3.建立企业政工专业职务任职年度考核制度

企业政工专业职务任职年度考核制度是针对企业政工专业重评聘、轻考核、轻提高而设置的,是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日常性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企业政工专业职务考核的“德”是以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考核为主。体现了企业政工专业的突出特点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企业政工干部最基本的素质。“才”的考核即是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的考核。不仅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看企业政工干部实际业务工作能力水平,看工作能力的实际发挥、转化即是工作实绩。对企业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考核除上述内容和标准外,还结合不同部门、职务和岗位分别制定相应内容标准进行考核。

4.年度与定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在规定年限内,需要对每年业务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政治思想面进行考核。企业政工专业职务的考核要和处级以上领导,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度考核个人述职、群众评议、民主测评、综合鉴定意见等对照检查和工作实际,对照某一阶段性工作和某一具体工作核实。

三、实践是新时期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必经之路

在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中,无论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增进,实际工作能力的加强,都要在实践中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丰富。

1.深入基层实践

因为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能够磨练企业政工干部的意志,增强适应能力;基层工作矛盾集中、直接,能够培养企业政工干部处理矛盾的才干;基层工作机会多,能够给企业政工干部成材机遇;基层工作独立性强,能够培养企业政工干部驾驭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决策指挥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基层工作与群众联系紧密,能够使企业政工干部最直接地与群众接触培养与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

2.有针对性的实践。

这是企业政工干部素质自我完善的途径。“有针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2.1针对企业政工干部的具体工作任务。担任宣传工作的企业政工干部,应该根据当时的形势,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到第一线去调查情况、制定计划、亲自讲学宣传,通过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积累经验、摸索路子。担任组织工作的企业政工干部,经常参加干部考核、领导班子的配备,提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鉴别人才的能力。

2.2针对企业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特点而言。独立性差的企业政工干部,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给他们机会承担重任,独立完成工作;缺乏吃苦精神的企业政工干部,要创造条件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不善于联系群众的企业政工干部,要给他们机会去联系群众、组织群众,了解群众,与群众交朋友。这样通过实践克服弱点,提高素质。同时,对于企业政工干部的优势,还要充分发挥。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企业政工干部,可以多给机会,参与调查研究和总结,发挥文字表达能力的优势;善于联系群众的企业政工干部,就让他们参加一些实际活动,发挥组织和发动群众的优势。

篇(7)

一、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条件不切实际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几乎都包括学历、资历、著作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计算机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行业、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致使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岗位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各单位的规模、任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按照统一的结构比例设置各级别岗位职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受到岗位职数限制,不能及时评聘相应职称资格;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因指标富余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测评、评审答辩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单一。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统一要求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考试仅在会计等系列开展,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4、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虽然按照政策规定专业技术职称已实行了评聘分开,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聘定终身、聘约管理弱化、竞争聘任力度不够、任期考核简单等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5、政工职称评聘政策缺乏连续性

河北省自2009年始,除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政工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已经停止,对于多年从事党群等政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转评其他系列职称自然处于劣势,即使能顺利转评到其他系列,晋升高一级职称也比其他同等条件人员晚了一年,这样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改进职称评审方法,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

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并将其客观量化,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2、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科学设岗、竞争上岗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资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

4、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篇(8)

1、评审条件不切实际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几乎都包括学历、资历、著作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计算机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行业、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致使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岗位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各单位的规模、任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按照统一的结构比例设置各级别岗位职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受到岗位职数限制,不能及时评聘相应职称资格;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因指标富余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职称评审中实行的量化测评、评审答辩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僵化单一。按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统一要求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评审高一级职称;另外目前职称评审中对专业知识及能力的考试仅在会计等系列开展,造成各专业技术系列之间评审条件差异很大。三是评价标准相对落后。比如晋升职称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4、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虽然按照政策规定专业技术职称已实行了评聘分开,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聘定终身、聘约管理弱化、竞争聘任力度不够、任期考核简单等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5、政工职称评聘政策缺乏连续性

河北省自2009年始,除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政工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已经停止,对于多年从事党群等政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转评其他系列职称自然处于劣势,即使能顺利转评到其他系列,晋升高一级职称也比其他同等条件人员晚了一年,这样不可避免地将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改进职称评审方法,调整评审条件和标准

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可以参照会计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考评结合的办法,在对申报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考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审,这样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人员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另外,制定评审标准和条件,要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能力,并将其客观量化,使职称资格能真正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成就、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情况。

2、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科学设岗、竞争上岗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的有关规定,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定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资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专业技术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建立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围绕能力和业绩两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

4、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篇(9)

引言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均属于教育体系的类型,两者的地位相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洪流之下,职业教育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援。随着我国进一步的飞速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必由之路,技术和人才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重视。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当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构建思政工作、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管理模式于一体的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当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建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定位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建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显然不同,而且各个高职院校又根据各所学校本身历史或专业特点不同有所差异。我校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职生应具有的思想政治、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工程简要受力分析、建筑材料检测与管理、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成本控制、资料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施工现场管理、协调、组织等各项能力,具有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并具备朝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企业技术总工的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制约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

围绕本人高职院校教师的本职工作,立足工作岗位,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发展进行总结思考,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中离不开高教性和职业性两个属性,必须要以服务地方与区域为立足点,打造符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而影响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这也是众多高职院校的通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能与时俱进,一直延续旧的理念,专业毫无特色,导致招生和就业死循环。

(二)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高水平发展困难。相比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教师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然而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反过来,一方面科学研究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带动学校往前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可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师资力量薄弱,生师比较高,教师职称困难。生师比是高校重要的办学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据2019年数据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占40%。而且,2019年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然而,普通专科的专任教师比例远远不达标,造成师生比较高,导致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较好的完成科研等其他工作。

(四)“服务学生、成就学生”理念欠缺或在细小之处落实不够。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自主意识较强,虽然在学习技巧上存在差异。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才需要被更加重视、更加关怀,才能“和谐”的引导他们走得更远。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不是社会之所需,难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

我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底蕴深厚,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影响力上而言,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为了支持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与区域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与扬州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签署共同支持我校发展协议。同时,我校又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等。建筑工程学院更是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结合我院发展经验,总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总局统筹、落实细微。

(一)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办学好坏的主要评价应该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毕业生的企业认可度等。这几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根据江苏省招生就业服务中心《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毕业生平均月薪、毕业生对自身发展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均位列全省前列。学校还获评了“江苏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而建工专业更是发展核电专业特色,在国家大力倡导核电之际,紧抓背景与机遇,将核电建工融入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成立“建筑与核电学院”。有计划地培养核电师资,建设核电文化科技馆和仿真实训平台,让教师与学生走进核电。

(二)加大学院科研力度学校科技产业处和教务处加大科研投入,同时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进行不定期指导。我校人事处更是将教师职称评定划分为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三类,积极发挥每位教师的特点。根据岗位设置特点,科研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大大核减,部分核减教学科研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积极调动学院科研积极性。同时,本建筑工程学院紧抓混凝土材料和竹木结构强项,一方面加大学院科研力度,设立二级学院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科研,另一方面与扬州大学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共同申报课题。单单2019一年我院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10项、中文核心论文15篇、专利45项,以科研带动学院的教学和专业发展。

(三)打造优秀师资队伍(1)吸纳建筑相关专业年轻博士,拓展科研思路,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2)打破传统的用人模式,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校企联合培养,补充师资力量不足;(3)结合职称评定改革,对教师能力区分对待,将教师职称评定划分为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三类,打破常规考核机制,发挥每位教师之所长。

(四)落实“服务学生、成就学生”育人理念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金存书记讲:“我们以学生为本,创造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可以出彩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充满希望,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向社会。”学校推出多种以学生为本的举措,包括学生校长助理参加相关的学校党委扩大会、学生会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等,还有特色的“校长早餐会”,倾听学生生活、学习中需要学校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意见、建议。学生们当面向校长提了130多个问题,其中83%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我建筑工程学院更是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购置净水机、小厨宝,建设1+X(BIM)认证考试中心、购置大批仿真实训平台和实用的建工方面的专业软件以及科技文化馆和实体模型,使学生不出校园一步即可安全的掌握到建工专业的整个流程。同时,设立学院投票箱,学生合情合理的意见均可上报,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可行后便可采纳实施。因此,我校建工专业的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对学院的满意度也高。学生的成长需要指点迷津,无论是初入学校的迷茫还是学习中对专业的困惑以及顶岗实习到后来的工作的未知忐忑,为很好地解决这些困惑与迷茫,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友分享课》《大师公开课》,借助校友和大师的现身说故事。让优秀校友参与管理、作示范,让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在各个环节会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遇挫心理,将来更好地投入工作;让行业大师将行业内的新工艺、新方法及时传递给学生,形成系统的培训讲座,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由于大量的公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性不强,对此应该找到一定的办法对此进行解决,保证工作单位的正常运行。

一、政工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企政工人员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是员工队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了解员工队伍的思想动态,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因此政工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坚定的政治立场,当前国企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政治觉悟,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工作中安于工作现状,不愿主动提高自身政工素质。

第二,国企政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国企的现代化进程,对政工人员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还要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例如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来协助管理者开展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大多数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员还在使用传统的政治宣传教育方式进行政治工作的开展,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现代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的不良因素也越来越多,面对各种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部分政工人员仍然按照传统办事,导致问题无法解决甚至扩大化。

二、评定职称在调动政工人员积极性中的重要措施

首先,在思政工作开展和实践中,要不断创新新理念,要建立思政工作的评价机制,在思政工作的开展和实践中,要变被动为主动,要不断实现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先驱力量,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政工作创新业务的开展一方面能够培养政工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能够在思政工作的认识上得到升华。思政工作一般都是集体性质的、统一的活动,要转变这种笨拙的活动方式,建将笨拙转化为灵动,使得活动变得多样化,也就是在活动的形式上进行创新,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模式和手段,积极开展趣味性的、思想性的、娱乐性的、知识性的思政宣传活动。思政工作的开展和实践都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原则水平,要创造和谐社会,就必须进行思政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践,这也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从而达到思想觉悟上的创新。内容上进行创新,传统的思政工作就是思想教育工作,但是现今思政工作有很多的职能,将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有效结合,全面实现社会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

其次,加强实践培训和锻炼,全面提高政工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一,加强政工人员理论的素养培训。加强政工人员理论的素养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方法,政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水平,全面提高政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加强政治内容的培训为思政工作开展奠定有利的条件。

第二,实践提高政工队伍建设的业务素质。要想替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单一的理论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增强实践,才能够不断提升政工队伍建设的业务素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考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效果,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问题,全面调动政工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工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高度一般都比较高,而且在思政工作的开展和实践中,政工人员扮演最关键的角色,政工人员要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身道德的修养,提高积极性和热情,要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到思政工作的弱势,从而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做准备。

三、评定标准

(一)规范评审范围

范围就是哪些人可以参评,是评定政工职称的前提。参加评定政工职称的,应当是在岗的、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或以主要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二十五类,例如人员党委负责人、组织、宣教、办公室、研究、统战、纪委中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编制在行政系列的宣教部门中直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共青团中主要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等。

(二)严格把控评审条件。

中央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评定条件,必须认真执行。参评者要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相应职责的实际能力;思想品质优良,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政工专业职务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政治工作宣传人员要具有可以独立进行宣传的能力,能起草本职工作范围内的文件、文章。具体条件可简归为六看:看岗位是否在,看学历是否真,看工龄是否够,看职称是否有,看成果是否实,看材料是否齐。在评定中,要重视学历、资历,更要重视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及实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正确评断,防止片面性。

(三)原则性灵活性共同发展

强调原则性,并不否认必要的灵活性。比如外语考试,1978年前参加工作的可以免考,在政工岗位工作一年以上的拥有其他序列职称的可平转或转升,又如,获省部级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团干部、宣传思想先进个人,在政工岗位上获部省新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可破格申报政工师;获得以上国家级先进称号者,可破格申报高级政工师。还有,对临近退休的老政工,在条件基本符合的前提下,在某些地方可适当照顾。

(四)将评与跨相结合

经过严格评定,政工人员取得了资格,企业就应当予以聘用,否则就失去了评定的意义。一般来讲,都是现岗评定,评聘得以统一。但在机构变动、人员调动中就难以做到,应当尽量克服,以便做到人尽其才。聘用之后,工资增加,待遇改善,就从物质上刺激了政工人员的积极性,成为新的动力和加油站,鼓励人们为事业、为企业拼搏奋斗。

(五)将退休加薪纳入评定章程中

对有高级职称的退休人员加薪是国家政策,是国家对高职政工人员的关爱,应当落实,在岗时随着职称的升迁加薪,工作有目标,工资有增长,待遇有改善,心里热呼呼;退休后高职又加薪,不干事还加钱,心中暖和和;党的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尊重知识的政策得以体现,宝贵财富离退休后仍被人看见,怎不令人高兴。

(六)评定过程中,坚持“一视同仁”

评定政工职称本身就是党和国家把政工人员同经济、技术人员一视同仁的表现,但一度在对其他高职经济、技术人员加薪中有的部门却有意无意忘掉了政工人员。可见一视同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一视同仁是必须坚持的长期政策。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地,从八百里秦川到汉水之滨,百丈井下、炼钢炉旁、石油井边、电信塔上,成千上万政工战线的优秀儿女,必将在党的政策抚育下更加奋发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四、结束语:

通过运用评定政工职称来调动政工人员积极性,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促进企业的正常健康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向煜,李淑贤.评定政工职称与调动政工人员积极性[J].现代企业,2010(8).

上一篇: 联名申请书 下一篇: 职工代表履职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