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石油地质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石油地质学

篇(1)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1]。随着现代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非常规油气逐渐成为新的领域,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满足这种快速发展需求,尤其是有关非常规油气地质新理论和新进展等,传统的教学体系涉及较少[1]。因此,该课程内容如何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油气勘探新形势,如何将新旧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以培养创新型油气地质人才来适应油气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切合课程特点,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该课程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特点,同时一些基本理论随勘探实践会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得到完善,因此也具有发展性特点[2]。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决定作用。基于该课程的上述特点,要求任课老师应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知识,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3]。任课教师应多参与相关科研工作,可增加对石油地质实际问题的理解,同时基础理论也会得到提高。另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是业内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把握学科前沿和提高自身水平的最佳机会[3]。任课教师应多参加与油气地质相关的学术会议,还应多作或多听取与油气地质新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以把握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以便及时传授给学生。

二、及时补充最新研究进展,增进课程内容充分融合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如何将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并将其融入到己有的知识体系中,也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4]。

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应及时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新认识、新理论的不断出现,课程中一些概念会发生拓展,部分油气地质理论会逐渐得到完善。因此,补充新进展时不应采取新旧内容截然分开,而是将新内容作为原有知识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将新旧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讲到油气聚集时,原有内容中认为必须有圈闭存在,须有盖层封盖,而非常规油气聚集时并无明显圈闭作用,并且储集层具有盖层功能;已有内容中认为烃源岩只能作为生油气层,不能作为储集层,随着近些年来非常规页岩气得到突破,认为烃源岩层同样可以作为储集层。

三、加强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等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流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该方法重启发诱导,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针对本课程可采用讨论启发、类比启发和发散启发等方式教学[5]。油气地质理论往往是经历反复论证才总结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个别理论的学习可采用讨论启发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观点参与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本课程内容中具有相似性概念很多,对一些概念尤其是一些新的概念的讲解,可利用类比启发的方法引入新内容,启发学生将已有内容向更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形成油气的地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油气地质问题往往具有多解性,上课时针对某个多解性地质问题,可采用发散启发来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且是提高动手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教学环节[3]。该课程实践内容主要由实验课、课下大作业、课程设计。

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测定,记录相关数据,并写出总结报告。通过实验,一方面增加了对相关内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下大作业主要是通过布置涉及油气勘探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练习,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油气勘探发展动向,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带有实际地质资料的两个习题,另一部分为每两人一组,任选一个含油气盆地或油田,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特征。通过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油气地质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运用能力和团队协调配合能力,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油气地质勘探新形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柳广弟. 石油地质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 林小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7,4(2):318-320

篇(2)

天然气是现代三大能源支柱中最洁净又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能源。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比石油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早在晋代,四川就有了“火并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的记载。到明末清初时期,在四川就已出现气田地质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勘探定井位,研究井下地质情况,判断“气、卤(水)”,分析“通腔”(井间连通)关系,划分连通系统,并进行钻井和采气的地质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天然气最初依附于石油,处于从属地位。石油、天然气均属流体矿产,但在勘探、开发实践中人们发现,天然气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石油有许多不同点,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针对天然气的特性不断进行研究、总结和提高,逐渐形成了《天然气地质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指导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理论和应用学科。

一、天然气与石油的差异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矿藏,虽然在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许多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对于更深入地认识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机理,划分和鉴别天然气藏与气田的类型,分析和总结天然气藏的形成条件及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在物质来源、生成方式等方面,天然气比石油广泛得多。天然气的形成具有多源性和多阶段性。多源性一方面体现在既有有机成因的天然气,也有无机成因的天然气;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有机质都能形成天然气,既有油型气,又有煤成气。而石油主要是由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煤及煤系有机质可以提供形成大型气田的气源,但对于石油生成并不重要。因此,天然气不仅与石油共生,也往往与煤系共生,聚油盆地和聚煤盆地都可以寻找天然气。

有机成因天然气的生成具有多阶段性。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各个阶段都伴随有天然气的生成。在成岩作用早期,有机质的未熟阶段,可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生物气(细菌气);在石油生成的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可形成热解气;在过成熟阶段,可形成高温裂解气。而石油则大量生成于一定埋藏深度的“液态窗”范围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局限性。虽然目前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工业价值的未熟或低熟油,但绝大多数石油仍然是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即所谓“生油窗”阶段的产物。因此,石油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生油的时空范围远比生气的时空范围小得多。

2.天然气的分子直径小,其密度和粘度比石油低几百倍到几千倍,因此,天然气易扩散、易运移、易渗漏,难保存,气藏对储层的要求低,对盖层的要求高。就勘探而言,天然气可以运移更远,成藏更为复杂,勘探领域更大。对开发而言,气藏评价的物性下限更低,许多不能产油的储层可以是很好的气层。

3.天然气藏形成具有多源、多阶连续的特点,在气藏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来源天然气的复合,单一圈闭中聚集的天然气可能是来自不同烃源岩、不同成因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藏形成的多源复合现象具有普遍性,是天然气成藏的一大特色。

4.气藏形成始终处于聚和散的动平衡中,成藏期晚有利于气藏的保存。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聚集效率要小得多,天然气聚集系数一般在1%以下,个别情况才会超过1%;而石油主要为渗滤损失,聚集系数较大,一般大于10%。

5.气藏与油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天然气的分布远比石油广泛得多,凡是发现石油的地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有油必有气”,但“有气不一定有油”。在气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很低或很高两种极端情况下,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6.天然气的压缩性强,膨胀系数大。气藏储量的确定、可采储量的评价,都与地层压力、温度系统息息相关。对凝析油含量不同的这类特殊气藏,气藏压力、温度更是决定地下流体是以气态存在还是液态出现的关键。因此,气藏流体组分、原始压力、地温梯度的确定比原油更有意义。

7.气液两相的流度比差异大,天然气与水的亲和力小,具有天然的亲水特性。气藏一旦水淹,将对气体渗流带来极大的阻力,受储层毛细管力的作用,将使大量的天然气封闭在孔隙中难以采出,导致采收率降低。因此,天然气一般采用枯竭式开采,而且尽量避开水的危害。

8.天然气运输储藏困难,这使得天然气的生产直接与用户相关。对于一个新区,气藏往往在投入开发前只能用少量的井和资料确定气藏开发规模,用以指导和决策下游市场投资和建设。由于下游市场投资比重和份额巨大,对上游约为7:1~10:1的关系,因此,资源的落实和可靠程度对下游至关重要,使得对气藏早期的资源评价和对构造储层的描述就需要特别谨慎,对各类预测技术的发展更为敏感。

二、能源发展的需要

天然气作为洁净的能源,尤其是现代低碳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廉价的化工原料,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从世界天然气产量在油气产量和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来看,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随着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天然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因此,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天然气的时代。

我国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常规天然气资源量近60×1012m3,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超过150×1012m3,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勘探开发效益,是我国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我国天然气增长近年已进入快车道,而且增长速度排在世界前列,但和俄罗斯、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目前,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只占4%,俄罗斯联邦天然气占能源结构的比例是53.9%,美国27.2%,显然我国天然气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仍是煤炭为主。全球天然气人均占有量508m3,中国人均占有量60m3,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差9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天然气的勘探工作相对滞后。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几轮国家天然气攻关,天然气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找到和开发了一批大中型气田,增加了天然气储量和开发已有的气田来加快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步伐,以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节能减排。但勘探实践证明,我国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气藏类型众多,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且跨度大,储量多集中在深层,储量规模较小的气田居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气供求矛盾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这就要求大量的从事天然气研究和勘探开发的专门技术人员,因此,在石油高校设置《天然气地质学》就是为了适应新世纪新形势能源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8-03

实践教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投入、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组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3,4]。《油矿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课程之一[5]。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油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即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其中,专项技能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综合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油田现场实习主要增强学生对油田生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油田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一、注重课内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为油矿地质学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内容由七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包括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岩心录井图的编绘、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断层面图的编绘、地下油层构造图的编绘、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绘,包含了油田实际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油矿地质基本技能。对于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课内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由于作业材料为油田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测井图和地质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做作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涉及课程内容以及操作方法中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完成的地质数据(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占实践教学成绩的70%)以及最终所提供图件的地质合理性与规范性(30%)。

二、深化课程综合训练

课程综合训练(即“油矿地质大作业”)为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研究式教学方式。与课内专项技能训练有所差别的是,课程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对实际工作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对比、构造分析、沉积储层分析、油气层分析、储量计算与评价等,并编制相关图件(如地层对比图、顶面构造图、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图、有效厚度等值线图、油藏剖面图等)、编写研究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进行口头答辩。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安排与协调工作,整个小组团结协作,在教师指导下对工区进行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完成整个地质分析和图件编制,并编写出系统的地质研究报告和汇报多媒体;最终,由各小组推举一位或两位成员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集体答辩。这一方式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绩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分析数据、总结报告、成果汇报与答辩情况评定小组成绩,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二,各小组组员根据每个人对作业的贡献以无记名互评的方式评定各组员的分数,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三、强化油田现场实习

为配合《油矿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学生对油田开发生产流程、油气田地下地质资料录取、油气藏地质研究各环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已被列入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行列。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通过油田现场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录井过程认识、岩心描述训练、不同类型的井别、注采井网、地球物理资料录取、综合地质研究认识等。最后,每个学生根据参观和实践的内容,编写实结报告。教师根据实结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后,课程组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修正和补充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召集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对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及油田现场实习中残存的问题以及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这已成为我校《油矿地质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油矿地质理论与方法讲授)—专项操作训练(油矿地质基本动手能力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矿地质综合能力培养)—油田现场实习(油田生产环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创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6、2008和2010年,该课程分别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配套的实习教材已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校教师负责编写的油矿地质作业指导书已列入普通高校石油规划教材行列,课程团队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石油、石化领域人才培养创建优质教学平台。

致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孙思敏、李海燕、徐朝晖、刘钰铭、李宇鹏等老师在油矿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辉军,李文军,方波,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30-132.

[2]刚健,张国琛.强化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8,(6):51-53.

[3]周乃新,姚郁,杨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38-140.

[4]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5(1):101-103.

篇(4)

“有价值的反刍的学讲”的根本就是不仅给“石块”,还要设法炼成“宝石”。例如,阅读能力培养这个大课题,许多人觉得假大空。朱永新关于“阅读的力量”中论述:阅读好书,点亮心灯,教师就是点灯人……好老师是精神的引领,默默地做某种有意义的事情,给学生自由,融入生活,以小见大。这种润物无声、渗透式阅读就包含本文论述的“有价值地反刍”。相反,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逼着写出心得,纵使有“心得”,也只能是有“得”无“心”的必交作业。

所以说,自由空间和自主感知是“学讲”的前提,是“有价值反刍”的保证。因为学生更需要知识的消化。本文所述的“有价值反刍的学讲”,她包含拥有自主学习、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有独到的感悟、有价值的探索。

2“学讲”给学生空间

对少年而言,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全面、和谐发展是“学讲”的根本特性,因此“有价值反刍的学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由之路。“学讲”也正以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迎合了学生的“自主”需要,“有价值的反刍的学讲”就是素质教育。表现在:

改变方式,拓展空间

“有价值的反刍的学讲”就是要养成“有意创造”的倾向,获取学习的机会,赢得学习的。是一种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心智活动。例如,在《麋鹿》教学过程中,我实践了“反刍”模式。按照居住地分小区自主选择组员。组长主持本组学习,共8组,学生们积极查询麋鹿的生活习性,通过上网或搜集书刊杂志等资料,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探寻动物的奥秘。课堂展示语言流畅,学生大胆质疑,争论激烈;课后总结的文章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这种放手,这种收获,这种反刍与探索,不仅让自主学习有价值,也让我相信“学讲”,相信学生!

本次实践,提高学生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真假科学辨伪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心智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生活范围得到拓展,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的思索与总结都是我的意外收获。

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身处自由空间,心境放松,探究欲强烈,才有某种新奇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忙于硬性作业,为考试而学习,虽鸡鸣而起,怎能自然、从容,怎能想得那么深远?可见,拥有自由的反刍空间与时间,其意义深远。再次证明,“有价值的反刍的学讲”是科学的重要的必需的,是“学讲”模式中的必然选择。

融入生活,获得体验

篇(5)

一、中国石油生成的地质研究

20世纪20代时,由于国外专家认为贫油,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人探索中国土地上的石油的思想。但到了40年代末时,中国的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勘探的经验指出当时美国的美孚公司的失败,并不一定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油可办”――李四光)。 从20~30年代,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沙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正是以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诞生的序幕。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5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根据陆相生油理论,进行了找油重点战略东移。至50年代末,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这庆油田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了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存在很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田。这不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对陆相地层的研究可以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从60年代以后,中国根据陆相生油理论找到了渤海、胜利、中原、 江汉、南襄、苏北、北部湾、二连等油气田。尽管中国的陆相生油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就,但直到1966年仍有外国的著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说“陆相生油论”和渤海湾取得成就只是巧合,毫无依据证明。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

油田原油中铼的存在由生物化学作用富集于有机质中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迄今无人在中国沉积层、上地壳与陆壳中检测出铼的存在,故原油中的铼来源于地球深部的可能性是较大的。由此是否可以推测,沉积岩中的原油也可能是来自地球深部。

近10 年来,专家学者发现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如彗星尾端存在固体甲烷;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中多次发现了富含挥发成分的烃类物质,已经有许多刊物正式做过报道。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经测定,其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很重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属甲烷分解而成。东非大裂谷基伍湖底层水中含大量的甲烷,其单位体积水中的甲烷含量比水体其他部位大1 000~10 000倍,而湖底几乎没有沉积物,整个湖区由新的火山岩组成,湖岸还有活火山存在。最不容置疑的实例是:位于斯德歌尔摩西北的斯里扬古陨石坑中,从波罗的海地盾深部的结晶基底岩石中首次获得了石油,基底之上并无沉积层。这些资料是深部无机生油无可辩驳的证据。显然石油和天然气均可以无机生成。

二、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石油后备储量不足。石油生产量高于石油储量,石油储采比很低,石油资源接替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刚刚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十分有限。三是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我国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装置规模和生产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是中国石油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四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五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能力较低。我国生产高标号清洁汽、柴油所需的技术、装备和资源仍显不足;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下的油品销售在市场放开之后,营销理念、渠道建设以及销售队伍素质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六是生产成本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工效率较低。虽然经过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国内石油企业的效率已经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与外国石油公司相比,无论管理水平还是人工效率均有较大差距,桶油管理成本较高,而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远低于国际水平。

三、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预估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达到1150万桶。到2020年,预计对外需求量至少达到60%。如此巨大需求,必将导致油价的大幅上涨,而油价的大幅上涨,必将带动一系列的价格增长,以至于严重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

篇(6)

幼师地理教学新方案实施后,给幼师地理教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新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智能培养问题。幼师生不仅要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能记忆,而且能分析;不仅能动脑,而且能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重新全面认识幼师生应具有的地理智能结构,提高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要求,在加强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把教学重心倾向地理智能培养。无疑,这对于提高幼师地理教学水平,培养合格幼师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结构

地理智能是指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以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地理能力的结合和思维的品质。这里所说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比较、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评价、创见等思维活动过程的速度、策略和正确性。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结构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地图超越了地理描述语言的局限,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地图对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始终,都应着重读图能力的训练。

(二)地理问题的分析、评价和解决的能力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对有关地理分析、地理评价、地理问题解决等稍高层次的地理技能,常是一带而过,或仅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初步掌握”。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应要求学生在掌握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幼师系统地理知识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地理问题的分析、评价及解决能力。如讲有关黄土高原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黄土分布、成因及水土流失等一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弊端,分析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及防治措施。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地理认识的深度,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还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幼师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地讲来讲去,就只会给学生留下粗浅的印象,则地理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教师如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地理实践活动,就会加深、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如讲“气候”,可带领学生进行简单气象观测,可讲本地气候问题特征加深学生对气候的理解。讲环境问题,要求学生观测当地河流、大气污染状况,让学生感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强化环境意识。

(四)认识分析国情的能力

国情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生必须具备相当的分析国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突出国情教育,使学生掌握有关国情知识,分析我国在国土、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国情,分析我国国情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五)地理知识教学能力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虽没有单独的地理知识教学,但必然涉及对幼儿的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科学教育等。首先,幼师生结合幼儿教学实际,在学好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幼儿进行国情、环境、科学教育,轻松熟练地进行教学,回答幼儿提出的相关问题。其次,应有一定地理教具制作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对教学直观性要求很强,幼师生要结合美术学习,学会绘制有关的地图、图案,并结合计算机课学习,学会制作相关的电脑课件。

二、培养幼师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教学应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有了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地理教师应采取一定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地理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逻辑性和发散性。如:可引导学生对零乱复杂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形成系统性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进行推理,从而养成逻辑性强的地理思维,可以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如:“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可通过中国资源图、人口图、城市分布图、交通图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分析,总结出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内在依据。可通过精巧设问,如讲“地球”的公转,可提问“假如地轴于赤道平面交角缩小,地球五带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发散性。

三、加强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的训练

首先,智能培养必须根基于基础知识。幼师生在初中学习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区域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地理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幼师阶段学习了系统地理,学习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知识。幼师生智能培养只有建立在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对幼师生不仅要训练读图基本技能,还要训练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分析的能力。如对一幅“中国地形图”,应引导学生分析出西南地区地形对中国河流、气候、植被的影响。学习“工业”和“城市”,应对一幅信息足够的某城市图,分析出该城市大致的产业发展方向等。

最后,加强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理分析,如讲“影响工业布局因素”,可问“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形成条件是什么?”;讲世界粮食问题,结合教材,给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粮食和人口的数据,引导学生独立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实质,等等。为提升幼师生地理智能水平,必须多方面、高要求地进行地理分析能力训练。

四、加强乡土地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幼师生在生活中能亲自观察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如介绍农业地理环境,可联系信阳毛尖与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同为三大著名绿茶。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誉满海内外。信阳是中国北纬最高的产茶区,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和桐柏山的结合部,峰峦叠嶂,云遮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奠定了信阳毛尖茶香浓味厚的品质基础。通过联系所学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不仅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而且会大大提高实践能力。首先,突出乡土地理实践性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理论,投入到在家乡进行的户外实践活动中,亲自调查家乡地理状况,自己得出结论。其次,突出乡土地理实用性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讲一些使用的知识,进行一些使用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毕业后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加强幼师生地理知识教学能力训练

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在地理教学中向幼儿教育教学渗透。首先,使幼师生掌握幼儿阶段应了解的国情、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连接。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地理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能要用到,向幼儿讲解,并有意识地训练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日食和月食”时既可讲“天狗吃月亮”的神话传说,又要讲日食和月食其实是太阳、月亮、地球运动的结果,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既丰富幼儿的想象,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和推广能帮助广大教师将教学推向成功。它将带来一次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我们在重新审视幼师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去寻找更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幼师地理教学改革中,幼师生的智能发展是地理教学中的突出任务,教师应提高对幼师生的地理智能要求,把智能培养放在地理教学的重要位置,把幼师生的地理智能培养引向纵深。

篇(7)

2.用联系实际,抓住关键句,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等方法理解课文,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付诸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向学生渗透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地球的美丽、渺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神舟号”飞船去遨游太空。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升空了......到了,快睁开眼睛看,我们的家在哪里?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宇宙遥望地球的图片)

师:请大家小声读一二自然段,注意准确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看文段描写了地球哪些特点。

师:在这两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球的美丽、渺小? ( 课件出示: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说说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在宇宙中像一叶扁舟?

师:(深情范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感叹我们的地球母亲实在太 !(让学生说感受如美丽、可爱等)。再读这两段,读出你对地球母亲的赞美和热爱。

二、感悟自然资源有限

过渡语:地球美丽壮观,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阅读时注意:1.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句,2.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3.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想象。

师:默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概括这两段内容的中心句,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1.填空。

自然资源有两类:一类是 ,如 ;另一类是 ,如 。

2.思考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有哪些?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文段中找到答案。)

检查交流结果,相机向学生渗透要把握段落的中心句,理解关键词“本来”等在文中的含义,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师: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人类的愚蠢行为吧!

(课件出示:森林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受到人类破坏的画面)

师:看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不能不有所感触,请同学就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地球母亲无私地慷慨地向人类提供资源,但竟遭到人类如此的破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不能不痛心,不能不对那些地球破坏者大喊:停!只有一个地球!

师:宇航员也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不由得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什么?“同时”说明了什么?

师:再读三四段,读出对人们破坏环境的焦虑、痛心来。

三、明白无法移居

过渡语: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宇宙无限,星球无数,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师: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无法移居?细读五、六、七自然段,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无法移居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师:既然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它,我们别无去处,那我们更应该怎样做?大家齐读最后一段,发出你的呼声,让大家一起醒悟,一起保护地球。

五、作业(选做一题)

篇(8)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则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节有效的课堂不仅要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还要活与动完美结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与学、活与动的完美结合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深挖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学案

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中各个年级对学生的要求、范围和深度,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教法,也要备学生的学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先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和游刃有余。

二、充分高效的课前准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进行教学实践前,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导入,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铃声一响,教师应先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学习准备。同时,教师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为学生做好示范表率,使学生精神振作,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此外,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感氛围,把自己对学生教学目标的期望值和教学情感以较高的价值观融入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之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与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教学情感氛围,从而可以感染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化,以极高的热情积极完成课堂教学。

三、教师专业化的课堂语言,让课堂充满亲和力

教师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因此,教师应在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理想、引导学生严谨治学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套完整、严谨、准确、优美的语言宝典。这样,教师才能有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处理突发性情况的策略。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领悟教师所说话的意思,才能使课堂教学行为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产生积极的作用,才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教师艺术性的教学组织,让课堂丰富、有趣

首先,教师应采取符合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或采取一些贴近生活与实际的教学手段,创设符合教学环境的课堂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往往美的语言可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亲切感。而且,教师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之效。最后,教师应发挥肢体言语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来吸引和教育学生。

五、教师采用授之以渔的策略,让课堂预定实现最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从而把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完成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应采用灵活的启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教材、动手操作、分析验证等,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和整合,从而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到学习内容的本源特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精髓之所在。经过专业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知识逐渐得以厚实,方法逐渐得以灵活,能力逐渐得以增强。

六、课堂及时反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高点

学生的学习目标结束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只是初步的。此时,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此,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编制多层面的练习题型对学生进行练习检查。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并对学生进行检查,使不同结构的学生都得以充分的表现。在课堂检验后,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其下一个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准备条件。对没有完成或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不能讽刺打击,而应让其他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知耻而后勇”,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从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让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七、适时组织调控课堂,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较大,持续时间太长,容易引起疲劳。据研究,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时间,7-10岁儿童平均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为25分钟,12-15岁平均为30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但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一般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在40分钟内注意力集中并不是很困难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他们疲倦时,会挪动身体,做小动作。此时,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短暂的沉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微笑的面容、的眼神、柔和的声音,增强亲和力;运用幽默、笑话等寓于讲课之中;上前用手,用手势制止,用眼神提示等行为示意让学生集中精力。教师也要重视课间,让学生活动一下,以减少疲劳,避免分散注意力。教师上课不能“压堂”,因为下课后学生注意力已经分散,这时进行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抽象、艰深、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也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多从感性形象入手,让学生在课堂感到“有味”,让知识生成的过程在快乐、愉悦中进行。这样,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就易集中,并能持续较久,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提出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即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科书(新教材,如北师版,华师版等)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实践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达到《标准》所设置的课程目标。

然而7~9年级的数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如何在此阶段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呢?我将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引导学生学新数、新概念

新数:如七年级引入的负数、有理数。八年级引入的无理数、实数等。即新数、新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而有趣地建立起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是新教材的出发点,也是新课标的目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让学生阅读七年级数学(上)有理数一章中的引言,让学生从内容中找出与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不一样的数,如:-3,-4,吐鲁番盆地的高为 -155米等。其次,分组讨论、发言,列举自己见过的象形如-3、-4、-115这样的数的实际应用(多数学生会回答说在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如-2℃,表示零下2℃,这是生活中的数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学教材“数怎么不够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负数与正数的概念。再次,教师思路点拨:①像小学学习过的数(零除外)都是正数,给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即为负数;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界线,大于一切负数,小于一切正数,零表示没有,但零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示实实在在一个数(如0℃);③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进而举例说明数学中为什么引进负数、有理数,这是人们生活中记数的需要,也是人们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人为规定的,正如“3∶0”从数学的角度看是错的,从体育竞技中记分的需要则是正确的;④引入负数,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总之,每一个新数、新概念,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再联系实际,纵横比较,使概念系统化。

综合上述,每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概念、新数,均要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交流达到快速理解、掌握的目的。

二、灵活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多加比较

灵活掌握“正负号”与“加减号”的正确使用是学好有理数、实数运算的前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正确帮助学生进行区分。式子(-4.5)+(-3.2)-(-1.1)-(+1.4)中,数字前面的“+”号和“-”号,是表示数的正负性质的,分别叫做“正号”和“负号”,又叫做性质符号。括号之间的“+”号和“-”号,是表示数的运算方法的,分别叫做加号和减号,也叫做运算符号。

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原式中的运算都可变为加法运算:(-4.5)+(-3.2)-(-1.1)-(+1.4)=(-4.5)+(-3.2)+(+1.1)+(-1.4),省略式中的加号,则有-4.5-3.2+1.1-1.4,除第一个数前的符号是性质符号外,其他各数前的性质符号都转化为运算符号了。因此,此式可有两种读法:一是“求负4.5,负3.2,正1.1,负1.4的和”;二是“负4.5减3.2加1.1减1.4”。

总之,对邻近概念和易混淆概念的准确使用,要进行全面引导比较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娴熟。

三、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规律

数学思考,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但让学生合理、快速、准确地探索规律,并用符号表示规律,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合理地启发引导。

(一)记住一些常见数的代数表达式,形成思维定势

1. 三个连续整数可表示为:(n-1)、n、(n+1)(n是正整数)

2. 三个连续偶数可表示为:(2n-2)、2n、(2n+2)(n是正整数)

3. 三个连续奇数可表示为:(2n-1)、(2n+1),(2n+3)或(2n-3)、(2n-1)、(2n+1)(n为正整数)

(二)多策略思考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求1+2+3+…+n的和

方法:棋子摆放、分析、归纳、推理、猜想。

用棋子摆出图(1),(2),(3),(4),(5),数一数:摆图(1)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2)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3)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4)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5用_______个棋子;依此规律摆第几个图形需_______个棋子。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分析:按图(1)~(5)规律摆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要计算出棋子一个数采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以图5为例:梯形上底长为1个棋子,下底为5个棋子,高为棋子层数5)

归纳:设棋子总数为S

图(1):S1==1

图(2):S2==3=1+2

图(3):S3==6=1+2+3

图(4):S4==10=1+2+3+4

图(5):S5==15=1+2+3+4+5

推理猜想:Sn==15=1+2+3+……+n

即:1+2+3+……n=

说明:通过实践证明此方法(数形结合)学生容易理解。

(三)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在下面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做法:

(1)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中可能隐含的规律,相互讨论交流。

(2)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

①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②在横线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③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四)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那么搭4个、6个正方形需要几个火柴,通过动手操作可能有平面的摆法,也可能会出现空间几何体的摆法。

总之,根据《标准》的目标,新教册的特点,教师应该从知识与技能出发,把学生接触的新概念进行维妙系统的区别,使学生的知识“竖成线,横连片”;设置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10)

更加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科学计算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了科学问题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只有11道题左右是纯理论的,其它所有的题目都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比如计算题的37题,通过对碘元素的计算,就可知道我们碘的摄入量是否达标.

2 传递知识

一般意义的试卷,都是单纯的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本试卷不但能考查学生,而且在学生做这份试卷的过程中,还注意到了让学生能获得很多新的知识.更加完美的是本试卷中每题给出的信息都与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甚至是对考查的知识点有所启示.

3 变化创新

更加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考查理论知识,比如第14题,交警使用的阻车器,题目给出了其特征,考查其中蕴藏的科学道理?第5题的订书机,18题的笔芯都有这样的特点.再比如33题,学生平时接触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都是只用了两个接线柱,但这次用了3个接线柱,巧妙的考查了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另外图表类的试题独具匠心,比如第20题、38题.

4 语言优美

本试卷似乎特别注意了试题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用词优美,言简意赅.比如第2题的B选项这样说的:“画面的震动感,在于一种大和谐中包藏的尖锐的残酷”.这样的语句以前只有在语文试卷中可以看到,如今出现在了科学试卷中,这表达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优美的语言也能给答题者带来一种愉悦感,减轻考生的心理负担.

5 精心策划

整张试卷由浅入深,难题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就连选择题的选项顺序也是精心安排的.比如17题、19题,20题选项也是由易到难,真正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别出了思维水平.

6 启示深刻

(1)完全没必要搞题海战术,经典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本次试题如第3、第5、7、10、12、16、19、23、26、31等都是在经典的题目基础上加以变化得来,所以坚决做到:作业要精选,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本次试卷对力学的考查加深了难度,而我认为力学比电学更加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计算题的最后一题都是力学问题,这几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热点问题要更加关注,借“热”发挥的题目仍然走俏,本试卷涉及国际大学生海报比赛、国家防灾减灾日、日本地震、增重鸡、阻车器、海洋环境状况、染色馒头、碘过量问题等等10多个热点问题.

上一篇: 生物学课程论文 下一篇: 竞聘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