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一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篇(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既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法水平,又能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笔者在2013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新课标培训活动中开设的七下年级《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一堂公开课为例,就教学反思过程作一总结交流,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关于本课导入环节的反思

本课导入用的是对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作品的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的“天”指《天龙八部》,“射”指《射雕英雄传》,“神”指《神雕侠侣》,而本课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反思】学生对金庸及其武侠作品较熟识,能说出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眼神中蕴含着急切求知的欲望。据此判断,该导入很适合初一学生实际。所以,针对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导入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即将学习的内容之中。

二、关于本课新授课环节的反思

本课的新授课内容分为政权并立、大宋讲坛、古事今评、我问你答四个环节。

(一)政权并立部分

先请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封建朝代的名称,老师在课件上按时间顺序展示,并把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用圆形空白图表示,要求学生根据读本教材中的两幅历史地图,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把圆形图填充完整。

【反思】①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他们所知道的朝代名称时,老师必须进行引导,因为限制性的条件是“封建朝代”,所以,老师要不断地提示学生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范围要求。在引导中,注意到了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政权更替图时,发现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使用方法存在欠缺,所以,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在“动手”的实践中,不仅收获知识,还能学到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在总结交流时,当学生正确说出每个位置的政权名称时,老师要及时展示课件,出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要请学生总结自己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并把好的方法推广,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大宋讲坛部分

让学生动口,先在小组内向同伴讲讲自己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小故事,并创造条件争取讲给全班同学听。

【反思】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强调教教材中的知识,现在新课标要求用教材蓝本来教,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再创造,并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教的最大挑战。学生对两宋时期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动口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教师,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小故事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快乐地呈现出来。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还包括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所以,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熟知历史知识,更要有预设智慧应对课堂新生成的能力,知道学生需要的知识是什么,学生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故事,会不会有部分学生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等。事实上,在上课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了岳飞,提到了《满江红》,而教师也准备了课件,展示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全班同学共同来齐诵经典,体会岳飞满怀报国之志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儿皇帝――石敬瑭”、杨家将的故事了解得比较少,这里可设一伏笔,引导学生在课后适当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不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③如何与学生进行语言衔接、如何及时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是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述习惯有比较大的跳跃性,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教学中所需要的结论,而引导的过程是巧妙的,这需要教师能紧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把它拉向需要的方向。但思维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表述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存在恰恰是现在教学中所鼓励的创新精神,所以,面对学生多种语言表述方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仅是一个“好”,还应讲出如何好,比如视野的开阔,比如语言的准确,比如态度的认真等,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反馈促进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古事今评环节

这是本课的拓展和提升,要求评价“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以及岳飞,要求总结出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反思】①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初一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难度较大。所以,采取了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的方法。教师先找到“杯酒释兵权”所涉及的角度,包括宋太祖、武将、国家三个层面,然后,再引领学生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教师示范后,请学生寻找澶渊之盟可能会涉及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化解了教学难度,但该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间的磨合,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习得知识更重要。②就初中生的积累而言,对岳飞的评价应尽量避免材料过多,角度过杂,所以,笔者选择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对岳飞进行评价。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可接受女真族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可接受岳飞是“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的讲法,可见在这个大汉民族观念特别强烈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中还是存疑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这种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③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原有的“民族融合”更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更贴切于历史事实、也更尊重民族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述方法指明了发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途径,但从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对峙中去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论,需要史料的支撑,而且必须是有强烈说服力的史料,否则无法被学生接受。④综观学生在“古事今评”环节中的表现,那种灵动、沉稳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打动了教师。初中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思辨证考能力,教师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求能力的不断提升。只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惊喜。

(四)我问你答环节

学生在课上再一次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组织过程为:从老师开始提出第一个问题,指定甲同学回答,再由甲同学提出第二个问题,指定乙同学回答,依此类推,最大限度地覆盖全班学生。

【反思】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有效记忆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上述活动中,一反传统的背书过程,能活学活用,立刻展示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学生热情高涨。不过,在活动中,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答案,这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引导,提供一些线索,让这部分学生同样能体验成功,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本课小结环节的反思

多媒体再次呈现并立的几个政权,并动态展示出政权的更替过程,老师带领学生重新巩固这些政权分别是哪些民族建立的,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并立。

【反思】①新课标强调: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动态展示政权更替过程是对时序的再次强调,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②新课标为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淡化了“主题性”。该课内容整体性较强,初一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所以,教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精准很重要,在展示政权更替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并立”一词,这样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能紧跟老师的线索,使自己的语言更科学合理。

四、关于课堂练习环节的反思

提示学生要做到:读题细心、仔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书写规范、完整。

【反思】课堂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初一学生常见的错误就是读题粗心,以至答非所问。所以,要引导学生读清题目的要求,知道答题点所在,以便正确答题。另外,关键词的寻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降低要求,能使学生初步养成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即可。

五、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和故事经艺术夸张后,已失去其历史的原貌,因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要进行判断,不能等同于文学影视作品。

本课不足之处还体现在使用的历史材料不够丰富。历史学科结论的得出一定来自于真实的材料,“论从史出”,所以,材料的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篇(2)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表现在:不制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被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二、关注“四一”

1.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一新生受心理特点的影响,常表现出: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他的课,就崇拜他。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才会走进你、靠近你,才会听你的话,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接纳和尊重很重要,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让学生看到你很在乎他而且关心他,他就有自信。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面目慈祥,语言风趣幽默,体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有了师生友好合作的基础。

2.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课

学生刚开始接触初中数学,特别是第一节课,这节课既是教师的第一次“闪亮登场”,又是新学期的开始,如果这节课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设计好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

3.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

初一新生第一次在班上发言,可能会很紧张,语言不流畅,老师要耐心地鼓励他,一定要他大声地说。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全对的,要找出他的亮点和新意;即使是错的,也要指出错因,并对他的勇气与自信给予赞赏。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4.设计好第一次考试

考试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途径,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一次考试的成绩,会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试题内容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要让大多数学生考出好成绩,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把好“三关”

1.把好预习关

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就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但是,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预习,老师要在预习前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预习提纲目标要明确,所谓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探索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教材是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你能否自己解决等等。看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针对老师设计的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对照课本内容逐个解决,对重要的内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2.把好课堂关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我们应该明确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备课时,教师是总策划。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今天这堂课上学生学什么,要学生会什么,学到什么水平,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其次,学情要清楚,即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达标还存在哪些困难,学生应该怎样学等。课堂上教师是总导演,指挥学生动口、动手,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主地学。

3.把好作业关

我发现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有时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有的学生还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偷偷地抄作业。为此,在这个环节上应要求学生首先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等;在作业书写方面加强“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其次,利用班级小助手,建立督查机制,杜绝抄作业现象。另外,可灵活地把作业分一下等级。

四、指导小结或总结的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72-02

当今,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比较好,但一到初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就急剧下降。初一学生数学成绩的急剧分化,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困难。因而防止初一学生数学成绩的急剧分化,是一件极其重要且难度很大的工作,那么如何防止初一学生数学成绩急剧分化呢?

防治分化之病,要先究其根,要分析透彻分化的原因,就学生方面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就教师方面分析有两点:一是教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二是中小学衔接不好。就教材分析原因也有两点:一是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扩展量大,课后练习设计上不衔接;二是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直观、具体、易懂到中学的抽象、深奥、难理解。

为防止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分化,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即教书又育人,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基本训练,要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适当为学生铺设台阶,逐步引导学生步入中学数学学习的轨道,经过实践探索,具体方法如下:

一 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而必须在初一学生中经常进行理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培养中心意志,有了中心意志,就有较好的自制力,就不会在学习上放任自流,在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向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未知向已知的转化,通过分式向整式的转化等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反复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是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需要。在教学中,还经常对学生讲一些著名数学家故事,介绍数学发展史以及近几年科学上取得进步而惊人的数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目的,鼓足为祖国人民而学的学习干劲。

二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期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感到自己是中学生了,有一种自豪感。常仿效大人,并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开始要求“独立自己”好胜心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另一方面,他们毕竟稚气未脱,学习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具有中学生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常易片面轻率,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

鉴于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应十分重视激发初一学生的求知欲,经常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古今中外数学家轶事,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学生能理解的思考题,课堂上能叫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叫学生自己解决,经常开展竞赛活动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会越来越大。

学生的自尊心有助于他们对未知领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及获得成功时的信心。这是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譬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上课时老师一发问,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特别是轮流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兴趣更浓,轮不到的学生会为此深表遗憾。而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常给予表扬,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言,轮流做题,对暂未轮到的学生给予安慰。对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及时鼓励,有不完善或错误时,耐心启发、诱导,必要时做出详细的示范,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热情,有了学生的积极行动,教师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三 让学生学会揭示数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要重视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热情辅导、真诚帮助。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水融,教学相长。

篇(4)

一、把握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

1.数与式。初一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变化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是数学学习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如字母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悟与理解。

2.算术数与有理数。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从“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在小学数学中虽已有过两次扩展,一次是引进数0,一次是引进分数(指正分数)。但学生对数的概念为什么需要扩展,体会不深。而到了初一要引进的新数——负数,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联系表面上看不很密切。他们习惯于“升高”、“下降”的这种说法,而现在要把“下降5米”说成“升高负5米”是很不习惯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时更不易理解。所以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是初一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正式引入负数这一概念前,先把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由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自然数集添进数0扩大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添进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集)添进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集……。这样就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作好准备。正式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例:在小学对运进60吨与运出40吨,增产300千克与减产100千克的意义已很明确了,怎样用一个简单的数把它们的意义全面表示出来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心理产生认同,进而顺利地把数的范畴从小学的算术数扩展到初一的有理数,使学生不至产生巨大的跳跃感。

3.算式与方程。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未知量。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两种方法的比较中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观察———分析———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整个数学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决是不方便的,只有用代数解法。对于某些典型题目在帮助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出后,同时与算术解法作比较,使学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摒弃用算术解法做应用题的思维习惯。

4.运算与符号。初一的四则运算是源于小学数学的非负有理数运算而发展到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计算绝对值,还要首先确定运算符号,这一点学生开始很不适应。另外,对于运算结果来说,计算的结果也不再像小学那样唯一了。如|a|,其结果就应分三种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最终要归结为非负数的运算,因此“绝对值”概念应该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抓住的关键点。而定义绝对值又要用到“互为相反数”的概念,“数轴”又是讲授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性,不能急于求成。学生正确掌握、熟练运用绝对值这一概念,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5.实验与推理。初一的“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有“走进图形世界”、“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全等”。对于“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要把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要把握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图形的全等”的教学,要把握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

二、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1.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质疑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归纳提升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度过衔接阶段。

篇(5)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其年级上册地里,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篇(6)

Tang Nengwu

【Abstract】As the saying goes, the poor far from town range has the evil person. On its reason, does not have the cultur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law. Is also specially som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separates a generation of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tudent’s study, follows not to attend class changes the idea the request, causes by own elementary school graduate does not have in the summer vacation any pressure and the work——for instance after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independent viability raise and so on; Could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pass how safely “slightly r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o be weaned the time”, to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is important, presently discusses that several spots dug see as follows.

【Key words】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The class changes the idea; Lower primary school engagement;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这么说吧,我们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之八十,小学毕业后无任何压力和作业;我是2011级1班的班主任,任该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而我二十几年的教学“功德”在学校和社会上应该是公认的,以致本班新生严重“超载”,原因种种;但学月考试后,也有不少家长(有长辈、朋友、学生等)致电于我,有直接的、有委婉的甚至埋怨:我的乖乖在小学班上数学成绩很好,经常是九十几分和一百分哟,而现在……,够得解释,有时很想生气,但考虑到学生是无辜的。这个问题引起我深思,教法应该是没大的问题,因为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改进、创新,并结合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那就可能是学生的学法出了问题。后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改进学生小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方面包括用“数学美”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本期从学生上课的面部表情和做的作业都能看出,他们已经进入了初中的学习状态,安全地度过了“小升初”这个“断奶期”。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重视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小升初”学生数学学法的指导与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以至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难学,失去学好的信心,而让一些数学老师那么有市场,连假期都耍不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态度和方法,我的每个学生都知道我的座右铭是,边学边问、动脑动手。特别是我们这类乡村老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己。

学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法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对学习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用素质教育的学习观分析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和发展,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探索和创造学法指导的策略和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研究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声。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形成优良的素质,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学会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多,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缺少持之以恒的有效关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种深厚的动力输出,多重重担就落在老师身上。这里仅对“小升初”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方法谈几点拙见。

1教师方面

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特别是七年级新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的学习方法简单;愚以为初中教师应到小学毕业班去听课,应与时俱进,设法做好“初小衔接”的过渡。

2学生方面

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数学的课程难度加大,有质的飞跃,没读初中就听说数学难,有很大的心里压力。

(2)中学的课时密度增大,从早到晚都有课。

(3)中学的教法有别于小学。中学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成分逐渐增多。小学阶段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但在中学,除了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有许多继续发展的余地,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

指导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拥有一棵平常心,认识到困难、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的、不可怕的。要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才有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惊慌失措、急躁埋怨,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自己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2) 注意转变学习观念,积极适应中学老师的 教学方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小学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却越来越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本人在小学自我感觉挺好,进入中学,不注意面对具体问题分析,老是照搬小学的学习方法,殊不知,到了中学,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教法在不断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变,要跟上老师的步伐。尤其是当老师的教法不称心的时候,更要主动去适应老师,而不能盲目猜测,甚至抵触。 (3)抓好学习的主要环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预习、听讲、复习,但无论什么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落实。一般来说,凡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方面

存在的问题:知识出现了飞跃,数发展了,其范围扩大了,代数、几何中把汉语意思翻译成数学语言和图形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都很吃力;小学练习运算能力的时间多、逻辑推理能力少,特别是方程很多学生都还用小学老师教的算式思考问题,答案简单,没有简短的文字叙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而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多研究字母表示数,方程及图形的变换,它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简单的证明,这与小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在小学,由于教学内容少、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少、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科目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大,进度快。这也使初一新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方法:

(1)多讲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运用通过数学推导出的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有人把数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比作生活中不能缺少盐一样。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数学教育列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

(2)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仅如: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叫学生一定要珍惜,如果全部题都做得起了,那还要老师来干什么。指导学生首先要自己多动脑子,下功夫解决,当通过努力,终于想通了以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果自己实在是想不通,解决不了,就应主动和同学交流,共同探讨,或者直接向老师请教,有些时候,别人给你稍一点拨,你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就要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会进步得更快一些。

(3)学习方法指导。在学习方法上,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小学里老师讲得细,练得多,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的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而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讲细,只能讲一些具体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教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法,对于预习,复习及总结和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要总结经验,许多好学生手中都有一本错题集,因为答案可能不是一个数或者有两个答案,这与小学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学法指导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巩固方法”与“作业方法”以及“总结方法” 。

3.1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不懂得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以致于教师布置了预习,学生只是多看了一遍或几遍书而已,起不到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结构体系。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效果,所以一定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注意处理好以下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注意听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这就要求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把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认真“思”。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求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善思与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会听才会思,会思才会学。最后要指导学生去“记”。初一学生一般不记笔记或者是不会合理记笔记,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记得很全,却耽误了“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适时“记”;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动手记,学生就不会做别的事了。

3.3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课后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巩固、记忆、复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教师通过示范解题,指导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主要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与总结。初中生按大纲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首先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其次是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所以说学生学会了总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有当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有机地结合,教师最后的总结才显得更为突出,它是学生总结的精炼、提高,把学生知识水平推向更高层。

4家庭、社会方面

小初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两个多月的暑假学习空挡。

篇(7)

一、课题研究背景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中学具有的计算机设备、学生素质和课时安排等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各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学课标》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有发展性的开展好本校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是当务之急。而且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最能体现国家意志的新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渐进入轨道,其中的一个改革目标就是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种基于教师为主体的课程重构与开展是对已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情境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本校学生学习。

(一)改革现状剖析

从19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全国各地就陆续地开展了计算机教育,直到19世纪90年代后期,才改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课外到课内,从个别到系统,从专题到课程,一路发展过来……

我区的中小学从1996年开始陆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当时没有材,由任课老师自己选定,每班每周一课时(45分钟)。从2000年开始统一采用杭州市信息技术教研室编制的教材,从2000年到2011年间,省、市信息技术教研室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更改过三个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因为设备的要求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不同,对教材内容在备课时进行适当的改编,以更利于本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如第二版本中《页面的设置》这一课,采用明星片的设计来调节页边距的大小,这样的改编很好的落实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页面的设置》教学案例还获得了杭州市信息技术教案设计三等奖。还有如《设计专刊》《编排专刊》《设置专刊风格》《给刊物润色》等这几课时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把图片资料和内容改成用美术老师拍来的西兴古镇的图片和资料,因为这是学生们生于此、长于此的故乡。这样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更了解、热爱自己的故乡了。对于第二版中《信息技术在我们身边》、《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身边的网络》、《网络的组成》等这样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课转变成让学生可以操作的实践课,同时又能很好的落实这些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要点。通过在教师机和学生机上安装“Netop school”多媒体控制软件,这个软件带有“聊天室”功能。对每一台进行安装后,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聊天。用这个聊天室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展开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课的学习。既满足了学生“聊天”的愿望,又使他(她)们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根据教材任务指导比较单一的实践操作课,可以根据初一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比如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六课《走进计算机》中对“窗口和任务栏”的熟悉和简单使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把WORD窗口和任务栏用键盘上的“Prtsc键”抓拍下来,然后放到“画图”程序里,再用画图工具进行注解。

如此种种,便是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初衷。

(二)教学现状调查

信息技术学科在众多的初中学科中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使用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本校、区、市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交流,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现实存在的问题。

1.生源存在差异

我区处在城乡结合部,从不同的小学送上来的初一新生,通过班级调研发现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要受到设备条件、使用电脑的频率、家庭电脑普及等因素的影响。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按照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因为生源信息素养的不同,会出现信息素养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因为已经会而无事可干,信息素养低的学生因为难度太大而做不了这样的尴尬局面。

2.课程目标偏离

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上社会关注度不高,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有的校行政领导、老师、家长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副科,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有工具娱乐的学科。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一定的应试压力,久而久之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为了教学而教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渐渐有所偏离。(初一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学会如何在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如何整理、加工并表达信息,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开展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落实。

3.学生兴趣偏向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众多的初中学科中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初一学生因为部分教材理论基础知识枯燥、实践操作课任务驱动单一,学生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聊天、玩游戏。学生对计算机作用的理解不是学习及掌握新知识的工具,而是用来娱乐的工具。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偏向,以致于教学出现误区。

4.评价方式单一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操作重于理论,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与之格格不入。但通过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较多的采用的是理论试卷考试的形式,内容以选择、填空、判断、问答、填图、填表之类为主,主要测试的是一些基础知识。难得搞个实践应用测试,也是如测试打字速度之类易于评判的评价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总体架构

(一)内涵界定

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指的是学校在国家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等领域进行“再加工”、“再整合”,采用微格教学设计、有效任务驱动的方式方法,使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具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更贴近本校、区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

(二)研究目标

在国家教育目标、《信息学课标》的指导下,充分依托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和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发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使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在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 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根据我们对整个研究的理性思考,将力图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践,要能关照到全体初一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对初一学生根据教材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4.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能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模式是:实践-反思-再实践……根据实践的反馈进行及时修改,以便于不断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所以本课题采用实验法为主要方法,同时辅之以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手段。

1.实验法:实验法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实践,到一定时间后,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反思,从而得出有关实验的科学结论来。学生主要通过实验法去完成大部分的任务,本课题将通过实验法得出研究结果。

2.调查法。通过随机调查初一学生中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接受和喜好程度,通过反思、调整,找准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行动研究法: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活动,通过具体行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成绩。

4.内容分析法:教育和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信息技术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映、学生练习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3月),制定课题研究开发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对初一信息技术课本在《信息学课标》的指导下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改编、选用,要关照到初一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第三阶段:研究开发实践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对初一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开发--实践---反思--实践的顺序予以实施,及时反馈、及时修善。同时整理好实施成功的案例集。并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论文,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

第四阶段:分析与总结阶段(2011.1---2011.3)提炼研究精华,完成结题报告《微格教学设计 有效任务驱动---初一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筹备结题鉴定会。

三、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操作

从课题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出发,我们从课程内容的微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任务驱动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三方面进行了切入研究。

(一)课程内容的微格教学设计

我校现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本套教科书共分五册,分别为七年级上册、下册,八年级上册、下册和九年级。本套教科书的的特点是: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一系列任务。每一课安排一个小任务,多个有联系的小任务,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一课的学习时间。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以省、市研发的信息技术教科书为母本,结合本校的学生特点及本校的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良,最终以达成“学生的有效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思路走的,少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已经掌握,不太理会老师讲什么;而个别学生有一定困难,经常完不成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活动的组织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微格教学设计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需要,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微观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和培训教学技能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微格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设计之目标设计

微格教学设计要求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制定的目标往往以“教”为主,“目标要求”栏目常写成:“通过本课的讲述使学生理解……”。这样设计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方面、理解方面、技能方面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行为变化。微格教学设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考虑教,又考虑学,更注意学生的发展。下面展示一份案例的目标设计。

案例1:《网游-浙江名胜》的目标设计

教学题目:第二单元 遨游因特网 第九课《浙江名胜》

所属学科、年级:信息技术七上

学时安排:1课时

所选教材: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技能、情感)

知识与技能: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保存网页、图片的方法;

(2)熟练掌握新建文件夹和重命名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

(3)用””缩略图”查看文件

(4)提高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试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演示个别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培养高效搜索信息的方法。

(2)利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下载网上信息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遇到难题寻求小组、网络等多种方式的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习惯。

(3)引导学生利用因特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热爱自己家乡。

从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对《网游-浙江名胜》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分类,使每个分类层次间所表现的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并且这些序列是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高级层次的内容是建立在低级层次内容之上的,并由低级层次内容逐级组合而构成的。

2.信息技术微格教学设计之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设计要求,把学生学习一个事实、技能、概念等当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开头和结尾,中间还存在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还进行着不同的信息加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操作任务比较单一,非常切合使用微格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需要处理一般能够应用于所有学习结果的外部条件,还要了解学生为达到每一种学习结果所必须的内部条件。因此,采用微格教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征,划分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所要经历的学习阶段,然后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微格教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是针对学生的学习,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学习阶段和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关系如下表。

学习阶段 教学活动

动机阶段(期待)

领会阶段(注意)

获得阶段(编码)

保持阶段(储藏)

回忆阶段(迁移)

概括阶段(反应)

动作阶段(反应)

反馈阶段(强化) 明确目标,激活动机

变化刺激,指引注意

新旧联系,刺激回忆

分析综合,提供指导

减少遗忘,增强保持

培养能力,促进迁移

创设情景,引出动作

准确评价,提供反馈

(二)课程教学的有效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中的学习方式是吸纳了“协商课程与协商学习”理论,这个理论是由G.boomer(布莫[澳])、J.Cook(库克[澳])和N.lester(莱斯特[美])等人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协商课程意味着让学生参与、修改课程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以培养学生批判的、探究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随着协商课程同时出现的是协商学习。协商学习是指师生通过对话、协商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共享学习的权利。协商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主动、乐意、高效的学习者,以改变过去在学习过程中被动、不情愿、受强制的状态;使教师在融合了行动研究的协商学习中得到专业的发展。根据这个理论让师生尽可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运用有效的任务驱动,从而改变了消极依赖、被动应付的境地,使学生成为主动、乐意、高效的学习者。

在“协商课程与协商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学习点来构建有效任务,通过有效任务驱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确立学习点

确立学习点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教师依据《信息学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教学内容的“舍”和“添”,确定学生的学习点。例如,信息技术教材七上第四课《介绍我自己》学习点的确立,本人是通过让学生讨论对比几个“自我介绍”的范例来确立“自我介绍”要写些什么这个学习点。除了书上已有的范例,还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明星自我介绍案例,如周杰伦、刘亦菲、刘翔等。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指出“自我介绍”应该有中文名、外文名、别名、国籍、民族、出生地、出生日期、职业、小学毕业院校、主要成就、身高、体重、星座、生肖、血型等等,非常齐全。因为是学生参与、修改了课程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很好的确立了这堂课的学习点,也培养了学生批判的、探究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再如信息技术教材七上第十五课《建立硬件资料库》学习点的确立案例如下:

案例2:《建立硬件资料库》教学实例片段----确定学习点

《建立硬件资料库》这节课,教学内容要求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资料库分类的方法。在构建硬件资料库的同时,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特点,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人在上课前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裸机,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让学生在操作课前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要网上查找内容的记录,最后学生得出这节课要了解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及其作用,并通过网络搜索要对其进行了解和分类。

2.有效任务驱动

“构建有效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3:《建立硬件资料库》教学实例片段二----有效任务驱动

当学生确立好《建立硬件资料库》学习点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此时即可构建有效任务。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虚拟购买自己喜爱的计算机。首先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PPT展示:学生进入相应网站后,根据对硬件设备的了解和价格特点,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机,因能马上产生价格,学生购买的非常欢。

通过有效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只想玩游戏,因为完成作业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有效任务驱动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使用“有效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三)评价手段的革新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微格教学设计的开展和有效任务驱动的落实都少不了通过评价手段来完善。改变以往信息技术以单一笔试、上机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等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强调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在评价上,除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生学会生活和情感的感悟、体验等素养的评价。我们从知识能力、操作技能、信息素养等方面运用无等级评价、适时点评、展览展示评价、记载评价等方法予以评定。从而勾勒出既涵盖了一般又突出了特殊的评价体系。为此,设计了“登分册”、“电子奖状”、“评价表”和“作品展览”等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法。

1.“登分册”评价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哪怕一句不经意的话有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作任何不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方面,教师制作了“登分册”。登分册是教师对学生的每一节课完成的任务或作品进行即时的点评,并以一定的分值进行记录,是一种涵盖所有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登分册”评价是老师对学生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收获的肯定,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实现每一节课自我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登分过程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即时点评,指出闪光点,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等,能很好的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2.“电子奖状”评价

“电子奖状”评价是对学生进行肯定、赞赏的又一种评价方式。它主要是一种成就激励评价,重在过程激励,自我激励,鼓励学生多元、创新发展。形式如下:

3.“评价表”和“作品展览”评价

过程性评价拓宽了学习评价的领域,“评价表”和“作品展览”评价方式是教师运用性质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技能和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又一种方式。

一种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是验证该课程内涵价值的重要标志。“校本化”后的信息技术课程主张评价应当更接近真实生活的任务,以克服传统评价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甑别学生等次的缺陷,高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历经一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一方面使本人在教学能力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为本校的信息技术校本科程的开展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大程度上体会了计算机的工具应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的开展,把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评价更趋合理化、个性化,使各个方面协调一致。这种优化后的学习环境,充满着美感和智慧,与学生对知识、对技能、对情感的要求相吻合,促使学生在交互作用中全面发展。这种优化后的学习环境,彰显了师生对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选择权的高度自主,充分激发了学生潜能,最终达成了全面提升素质与充分发展个性的高度统一。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研究主线,通过专家引领、公开课、教师撰写反思等途径,争取更为完善有效的成果。

五、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校本化”正是学校实施三级课程的有效切入点之一。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本校的信息技术“校本化”形式已初具雏形,但由于研究时间的短暂和受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商讨的问题。

1.实施“校本化”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在操作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而这个有效任务的设计选择存在着“众口难调”的现象。

2.要真正发挥“校本化”的潜在优势,还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更需要得到校、区等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价值,如何切实贯彻三级课程的实施,都还将是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宇星主编.《信息技术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 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篇(8)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篇(9)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发展需要而教,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自己的理解层面上.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认知水平、学习习惯,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才能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形成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教学设计中,我就联系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一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是怎么找到你的座位的?(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比如看到同桌,前后桌等).再问:若你是第一个到教室呢?(几排几桌.)再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我也把这个座位图画在黑板上.并设计让学生到黑板上圈出自己的座位.结论就出来了,用两个数可以确定图中的一个点.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又设想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小数和负数的位置,通过对数轴的类比,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再一方面,根据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教材,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因而在教学前反思,反思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反思教材,反思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教学内容的展示顺序是否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结合学生实际使用教材,才能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二、 教时反思

尽管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实现的预案不可能百分百实现.教学前的设计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景,如学生的创造性发问,教师的即兴发挥或讲授“卡壳”等,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随机应变,果断决策,结合具体教学的内容使用教材,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强行地把学生引到教材的内容上.

在上“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这节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标上顶点A、B、C,然后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得到∠A的角平分线?同学们讨论片刻,就有的同学说:“用量角器量一下,再平分计算.”好多同学都表示赞同.但一个学生提出疑义:“用量角器做角平分线,误差太大.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做出来以后,看两个角重不重合.”他边说还边操作给同学们看.大家都议论纷纷.我追问:“那能得到准确的角平分线吗?”大家马上想到刚才那位同学的操作,说:“只要将∠A对折,使边AC与AB重合就可以了,折痕就是角平分线.”于是,我让同学们动手操作,然后用量角器验证,结果发现它确实是∠A的一条角平分线.

这是一堂出乎我意料的课,我原想让同学们得出用度量法可以把一个角平分,但被学生否定了,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操作通不过.也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中反思,贯穿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反思(如上例),也有教学方式的反思,如对于初一学生,能否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教师的“一问到底”,课件展示眼花缭乱,是否就有教学成效等.在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反思、研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索新思想、新途径,促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

三、 教后反思

在作业和教学测验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类型的问题在教学中已反复强化,但学生的解答情况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时,如果我们把责任一味推向学生的不用功或接受能力差,一切将无济于事.只有冷静反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思该问题本身的困难所在以及学生思维的最进发展区等诸多因素,再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平移作业中,有这么一道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坐标(0,0),(2,4),(2,0),(4,4)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图案:

(1) 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将所得的四个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呢?

(3)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呢?-1倍呢?

篇(10)

关键词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教案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中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应传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升入,科目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增大,对其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仅凭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会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为“会学”至关重要。

1 元认知策略概述

O,Malley和Chamot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目标、方法、时间安排等,作出规划;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进程、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调节策略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2 元认知策略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通过元认知教案的教学实践,考察实施后初一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以及对生物成绩的影响。

2.2 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选取:明德民族中学初一(5)班(对照班)和初一(6)班(实验班)各40名学生。

实验设计:将元认知策略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编写元认知教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采用平行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元认知教案教学,因变量是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情况、生物成绩,通过实验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2.3 实验过程

(1) 元认知计划策略训练过程:

元认知计划策略的训练,以填写“卡片计划”为主、教师口述要求为辅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要求如下:① 要求实验班的学生上课前,准备好课本、讲练册、笔等学习用品;② 要求课代表上课前,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包括三部分的学习记录卡,教师上课时给学生5~8 min的时间,预习并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一部分“卡片计划”,包括本节课各知识点的计划用时、学习方法、遇到的问题三方面。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中,制定的“卡片计划”见表1。

(2)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游戏活动、自我提问和自我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中,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各类营养物质的图片,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总结出六大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掌握;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共涉及9个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章节有:“青春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过程”“输血与血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体的系统”)。在活动的过程中,所有学生脱离课本对知识进行回顾。最后,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块知识点进行思考:我完成学习目标了吗?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该种学习方法确实有效吗?同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二部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包括优秀、良好、继续努力三个层次)。

(3) 元认知调节策略训练过程:

元认知调节策略是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具体的做法是: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三部分――学习反思,该部分包括三方面的知识: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足的地方、改进的方法,并积极与教师交流。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实验结果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元认知教案教学后,其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及生物成绩均有显著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2.3.2 讨论

(1) 运用元认知教案教学,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

教会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实际上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学习”,转变成为“学生控制,教师引导”,包括学习活动前的填写“卡片计划”、学习活动中的游戏活动自我提问和自我评价、学习活动后的自我反思,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策略的使用是否得当等,从而逐步养成预习、计划、监控、反思的习惯。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像一个旁观者,使学生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研究进一步显示,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无意识有意识自动化的过程。在训练的起始阶段,学生们都是依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当做任务来完成,甚至于抱着玩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游戏活动的目标也不明确,这是无意识阶段。随着训练的进行,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慢慢地、会刻意地做好这些事,包括预习、反思等,积极性有所提高,这是有意识阶段。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学生领悟到了该种训练方法的实质,并把它当做一种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其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2) 运用元认知教案教学,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元认知教案教学提高了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教会其如何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学生把学习当做教师的事。而元认知教案教学则相反,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其思维意识,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另一方面,随着其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计划不断修改,学习策略不断调整,监控和调节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成绩呈现上升的趋势。

另外,本教案采用的是游戏活动自我提问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头脑灵活、喜欢动手动脑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极大的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

3 结语

本研究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生物教学中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对于今后的生物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① 教师要丰富自身的元认知知识。“术业有专攻”,很多生物教师会认为学习元认知理论是心理学教师的事情,但并非如此,学科之间具有联系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意识。“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不仅限于灌输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② 将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与其他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相结合。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不同,但其涵义都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教师将不同的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对不同的学习策略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策略指导,因材施教,发挥优势,培养其成为真正的策略型学习者。

最后,各科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时,应与自身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并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初中生物这门与实际生活相关,且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学科来说,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活动,提供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班折纸教案 下一篇: 英文推荐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