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7: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团辅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三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开展情况
团区委共接受前三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者169人,安排到63个单位工作。几年来,团区委通过岗前培训,中秋、春节慰问,以“___,我的第二故乡”、“发生在志愿者身边的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知___,爱___”活动,参观___区峪口镇工业开发区、兴谷工业开发区,京东大溶洞景区,组建志愿者篮球队,组织志愿者学习交谊舞,收看神六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多种形式,努力做好志愿者的服务、教育工作,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志愿服务团的工作已成为我区共青团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党政机关的关注和认可。
二、第四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___区“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服务团”现有120名大学生志愿者,包括第三届延期服务的志愿者33人,第四届志愿者87人。其中,___籍志愿者100人,非___籍20人,2名硕士研究生,3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86名大专毕业生。他们分别服务于___区的49个单位,其中乡镇12个,区直部、委、办、局37个,主要从事青年、党政、农村、教育等工作。
(二)周密布置,妥善安排,圆满完成大学毕业生志愿者的安置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服务单位用人需求调研。5月份,团区委向全区各单位下发了第四届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需求调查表,了解各单位的用人需求,组织召开了各需求单位具体负责人的协调会,就志愿服务团的工作作了说明,并要求各单位要切实解决好食宿等关系志愿者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是拟定详细的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接纳工作方案。为确保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团区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指导中心,建立了以各级团干部为主体的管理网络,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成员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并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办法。同时,团区委又通过察看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成员基本情况登记表、电话联系、找部分志愿者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意向,努力为做好岗位分配工作提供保障。
三是扎实做好志愿者的岗位分配工作。团区委按照满足服务单位和志愿者双重需求的原则、专业对口原则、方便实际工作开展原则,对志愿者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配,力争从岗位分配这个环节开始,为志愿服务团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一是组织召开了“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岗前培训会。7月28日,在区教委礼堂召开了___区第四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岗前培训会。团市委志愿者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小虎、团区委、区委组织部的领导、和各服务单位的领导及第四届志愿服务团成员和第三届延期志愿者参加了会议。会上王小虎主任介绍了全市志愿者的报名、体检、考核、录用、分配等全过程,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并向志愿者提出了殷切地期望。崔荩同志代表团区委向志愿者介绍了___区情,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前,团区委向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都下发了志愿者管理办法。通过这次培训会,使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和具体规定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力争对志愿者做到“三个一样”。为了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切实为基层做出贡献,团区委要求各用人单位在对志愿者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坚持“三个一样”:首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关心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第三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派任务、压担子,切实使他们经受锻炼,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三是切实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团区委依托服务单位的团组织建立了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网络。一方面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协助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并及时向团区委汇报和反馈。另一方面了解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在抓好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同时,团区委重点落实“四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管理工作。即不定期到服务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向志愿者公布服务电话、定期听取基层团组织志愿者工作情况汇报、重大节日开展联谊和文体活动等四项措施。两个月来,我们先后组织志愿者参加了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宣传月、到盘龙瀑风景区登山等活动。通过2个月的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工作环境,能够安心地从事各服务单位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扎实推进志愿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试点工作
按照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安排,我区作为全市的试点单位,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村支部副书记试点工作。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选择确定试点人选。要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人选至关重要。我们按照实际需要、素质较高、就近安排的原则选择11名志愿者参与试点工作。实际需要指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有7名同学都是计算机、林业、市场营销、会计、生物工程等。素质较高指学历较高,有7名本科,4名大专;就近安排指___籍的志愿者都是独乐河镇或临近乡镇的,11人中有___籍的4人,方便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
二是加强对试点人选的教育和引导。在全区培训会上,王小虎主任、崔荩书记专门对这项工作作了说明,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和疑问,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到基层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首先乡镇党委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具体的安排,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团区委非常重视这个群体,专门为他们购买了u盘,为工作提供方便。9月份团委领导班子同志愿者座谈,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第三团区委和乡镇已达成共识,将根据志愿者实际情况,为他们选定课题,组织志愿者就服务青年、果品销售、民俗旅游等工作开展调研。
试点工作意义重大,是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建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今后,我们将高度关注,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体会
(一)加强沟通和协调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
“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是团市委牵头开展的一项新的品牌活动,需要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因为客观因素,实际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从学历、专业等方面和服务单位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分歧,而且,志愿者的工作意愿同实际工作岗位也存在较大差距,完全满足双方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所以,团区委就要开展深入细致地工作,既要向服务单位说明情况,又要做好志愿者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双方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强化服务和管理,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保障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中,人际交往问题所占比例最大,而其他心理问题也或多或少地与人际交往问题相关。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刘倩、李辉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体成员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点。例如:被试的选择不够有代表性、团体领导者不够专业、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等。该课题项目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增加专业性,通过为期3周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团体内组员的人际敏感因子进行前后测对比研究与讨论。希望在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从招募海报招到的自愿报名的参加26人中随机选取9名大一学生(5名男生,4名女生)参加大学生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均身体健康、无精神异常、存在一些人际交往困扰且有意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愿意按照团体契约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参加为期三周(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对研究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同时采用个案访谈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时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一周之后对被试进行个案访谈,从被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感觉、交往状况、自我调节情况等方面记录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3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为主题,活动持续3周,进行6次活动,每次活动一个半小时左右,采用游戏、分享感悟、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阶段,建立团队信任感、适应指导。协助确定团体目的和个人目标、建立团队契约。
第二阶段,确定团体的结构,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和了解团体规则,帮助成员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期望、寻找他们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2]
第三阶段,领导者主动介入,鼓励成员认识并表达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处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帮助成员接纳自己的问题,促进成员相互帮助解决问题,鼓励成员将自己从团体中获得的感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对成员的一些人际交往问题进行认知重建。
第五阶段,帮助团体成员总结经验,领导者应将零散的收获组合起来,教会成员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在团辅中的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鼓励成员健康快乐地生活。
2 结果
2.1 不同成员的SCL-90人际敏感因子的前后测数据
如表1所示。
2.2 不同成员两个因子前后测的差异分析
根据表1,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
P=0.001
3 讨论与分析
3.1 本实验中SCL-90结果分析
编号1、2、6、7、9五名成员:从上面的总分数来看,他们的前后测比较显著,从人际困扰较严重到人际困扰较少。从个项目分来看,这些成员掌握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在主观努力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势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编号3、4、5、8四名成员的前后测数据分析显示为差异不明显,联系成员个人,原因有以下几点:(1)成员自身性格比较外向,本来人际交往水平就处于良好位置。(2)本项目团体心理辅导持续时间仅为3周,时间较短,成员两次做SCL-90人格自陈量表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出现凭记忆选择选项的情况。(3)个别成员自己性格过于内向,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影响不大。
3.2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总结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观察员和团员们的意见,每次团辅过后,团队中成员能主动跟团辅领导者讨论,还有些会跟其他成员分享感悟,90%的成员认为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改变,也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相处的技巧。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促进作用。
3.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给成员潜移默化影响的活动方式,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活动领导者精心设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将成员带动起来,通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经验成员的相互影响,对成员人际交往能力起到提高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模仿在成员不知不觉下进行,而领导者对某个行为表示肯定或鼓励时,其他成员也会不知不觉模仿这一行为,类似于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而这种模仿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仅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形式下才会体现并多次出现的。
一、研究背景
入学伊始,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入学适应不良。而班集体作为新生首先接触和了解的群体环境。对其个体心理发展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融洽和谐的班集体将会减少大学新生对学校生活产生的不安症状。缩短其适应学校生活的时间。不仅如此,友爱团结的班集体还可以为其四年大学生活乃至终生提供发展环境,形成人脉支持系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传统个体咨询,它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团体活动。运用心理学的辅导测量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辅导方案。运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创设良好心理氛围,以期发挥新生主体性,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增强班级合作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东某学院2016级5个自然班、共288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4%,其中男生70人,占总人数的25.7%,女生202人,占总人数的74.3%。
三、研究工具
1.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
由樊富珉教授编制。作为前后测工具,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主观评估。用来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各种心理能力的自我评估状况。共20题,均为客观题,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我绝不是这样”,5代表“我总是这样”,总分越高,在团体中的自我评价越好。
2.团体活动反馈表,团体组员关系评价表
团体辅导结束后,着重了解成员参加团体辅导前后自我改变的主观感受,包含39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前者包含23项客观题。4个维度。涉及成员对参与团辅的动机、过程、气氛、内容的感受,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对团辅的反馈越好。后者包含16项客观题,涉及成员对团体辅导组员关系的感受。采用5点计分法。部分题型逆向计分,满分80分,总分越高,对组员评价越好,成员关系越融洽:1道主观题,补充反映成员对本次团辅的感受和建议。本量表参考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改。
四、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为期半天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体验。再由朋辈辅导员担任领导者和主持人,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团体辅导,整个过程持续一节课,共2学时,包括1个热身活动、2个主题游戏以及1个总结分享。首先在团辅前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进行前测。然后进行正式团辅。热身活动主要是让新生们尽快相互熟悉,活跃气氛,消除紧张。主题游戏包括:①人椅,进一步活跃小组气氛,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②同心协力,增强团体成员的归属感,了解团体协作的重要性。每个游戏活动后由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最后由领导者作总结和彼此寄语,并让同学们扫描问卷二维码完成后测,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五、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和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六、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班级心理辅导前后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表1可见。大学新生在参加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得分普遍提高,前后得分相差悬殊。(p
同时,很多大学新生在谈及对于本次团辅的主观感受时写道:“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很开心!”“对于这次班级心理辅导,我收获很多,增强了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感受到了团结。还有就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关心彼此,都会试着去了解彼此,我觉得在这个团体时常感到快乐。”“我很喜欢这种活动。希望以后可以时常参加。”可见。新生们普遍认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愿意坦诚表露自己的想法。增进彼此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对自我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2.大学新生对本次班级心理辅导的综合反馈
表2可见。该样本的团辅反馈总平均分为48.72。最低分-42,最高分69,标准差为21.316。可见,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综合反馈良好。
3.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
表3可见。大学新生在组员关系上的评价总均分为61.31,最低分35,最高分80,俗疾钗8.695。因此,大学新生对本次团体辅导内组员关系的评价良好。
七、讨论
(二)收集相关资料。
社区工作的目标是协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这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全面地、多渠道地进行社会调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具有许多与学生群体亲近的优势。比如,他们对大学生宿舍的物质、制度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掌握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学生分布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利用学生干部、社团等人员机构等来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当然,这些优势的体现,也需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制定行动计划。
为了使大学生宿舍文化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可制定整体计划与具体计划。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整体计划,应该是设计宿舍文化建设全局发展的计划。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则是针对宿舍文化建设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的局部方案。二者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偏废。
(四)开展社区行动。
成功的开展社区行动,这要求社区工作者从事方方面面的社区行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同样需要重视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够使得宿舍文化建设按照之前既定的计划顺利的实施。由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宿舍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来决定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
2.活动主题:体味社团,体味大学,开心一家
3.活动时间:xx年11月13日(星期六)晚上7:00—9:00
4.活动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5.活动对象:青年经济学会、科技协会、创业协会、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旅游协会全体会员以及大学生就业协会干部干事
6.预计人数:350人左右
7.活动形式:主导跳舞互动,辅之歌舞表演
8.倡导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青年经济学会
9.承办单位:青年经济学会、大学生就业协会、科技协会、创业协会、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旅游协会
二、工作安排周二前确定活动所有详细内容,并将活动具体信息传达到各协会。
前期宣传:xx年11月10日至12日(星期三——星期五)
海报宣传:在食堂、榕桂苑等各宣传栏重复张贴海报。
会内宣传:各协会干部干事向会员发送短信,确保所以会员接到通知单; 各协会在会员群内重复活动信息。
人数统计: 各协会统计报名参加活动的会员以及人数,并于11月6日(星期六)经管社团及就业协会作出最后统计,以便安排具体活动。
三、活动准备:各社团现确定干部干事统一在周六周日学完华尔兹、三十七步两支舞曲,以便在活动开始时有足够的小老师融入舞池,教授广大会员。每个参与社团负责组织一个活动(建议是歌曲表演,包括粤语,情歌等形式多样,以便在舞会小憩时供大家欣赏,同时领略社团风采)周六上午布置舞池及准备相应娱乐设备和供消费的零食。周六下午开始彩排。会场布置 :11月13日(星期六)上午9点各协会干部干事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布置舞池
四、活动流程策划
1.11月13日晚19:00华尔兹表演。
2.19:10活动在主持人的宣布下正式开始。
3.自由舞会开始,随意邀请舞伴共同进入欢乐自由舞。(每20左右分钟休息一次,休息时间10 分钟左右,休息间各协会代表歌曲演唱)
4.20:50舞蹈老师表演一支伦巴舞,随后鸣放礼炮,舞会在主持人的宣布下正式结束
五、后期会场整理及总结
1.会结束后,各协会干部干事整理会场,搞好会场清洁,归还所借桌椅。
2.总结活动得失,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3.整理通讯稿,写好活动总结报告,交至秘书处。
六、活动可行性分析
1.本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周末生活,而且能加强经管院各社团会员的了解和联系,帮助形成社团一家的良好局面。
2.本活动既使参加者多学会一门课程——舞蹈,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交际能力的平台。3.活动新颖而且规模较大,能激发大家的热情,使大家踊跃参加。4.本活动得到了经管院各协会 (科技协会、创业协会、管理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旅游协会)及大学生就业协会、校团体联合会的大力支持。5.星期六晚上大学生活动中心空置,能为活动提供场所。
七、经费预算
1.前期宣传:40元
2.会场布置:200元
舞会用品及相关娱乐设备:350元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开展体育文化无疑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感染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人生志趣,它是校园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后的产物。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及相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号,开展校园文化与否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此篇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数字图书馆、各种期刊及相关文献的相关材料,同时浏览了各高校目前校园文化开展现状的相关报告;有选择的阅读了相关理论的文字资料及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彻底、全面的了解了开展体育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作用和意义从而为本篇文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调查法
通过对最近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形式及成果的走访调,得出相关数据与结果,在进行严格谨慎的筛选分析后,结果形成了一定系统的数据理论,从而为此篇文章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实证基础。其中部分包含经过严格审核和精心设计而成的问卷调查,它有选择的调查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受访者。通过回收问卷,分析数据及整理和总结得出了相应的一些结论和建议。
(三)经验总结法
本文将日常教学生活中有关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日常的体育教学经验、相关方法及个人感悟进行整理分析,使其更具有条理性,从而上升为理论层面,更好的为本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服务。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时相对较少,而学生在课后锻炼的时间也很有限 ,由此就造成很多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够,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经过调查,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有86%的人每天锻炼的时间少于40分钟;而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的仅为14%。这其中,男生的锻炼时间普遍超过女生的锻炼时间。而通过调查,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途径也相对传统、单一。如:慢跑、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及散步等。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相应成立了一些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这些社团及俱乐部的形式相对多样化,发展也较快,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各地区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体育组织的注册状况相对混乱,而在制度和规范上相对欠缺,但它无疑是在不断完善的。在场地方面,经费来源方面及体育社团、俱乐部与各级体育相关部门的联系方面也有待改善和加强。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并不是非常紧密,这其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体育习惯长生在中小学时期,而在高中和大学时期,个人的体育习惯基本确定。而大学期间学生锻炼行为多为了增强体质和健康。其中女同学在美体与减肥风潮的催动下,运动量有所增加;男同学则多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锻炼的时间一般以体育课为主,但由于大二之后就没有体育课,再加上课业上的负担加重,学生锻炼的频率又相对下降了。而调查还发现,在各高校中,理科类学校的学生的锻炼频率和意识明显大于文科类学校的学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矛盾性
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与学校原本存在的规章制度发生了一些矛盾。由于一些学生活动太过情调个性,开展起来相对自由放松,而这与学校相对陈旧的规章制度有所抵触。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更要努力处理好两者的制约平衡的关系。
2.校园体育文化与外部社会潮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通过传授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1]。一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种。
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教学计划之内,通过课堂来开展的正式课程。根据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学习、人格、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法有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训练法等[2]。在课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组织中,可以分为预热过程、教学过程和总结过程三个步骤。预热过程即暖场,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出教育主题并澄清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客观、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引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团体动力学原理以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总结过程既是对课堂活动的回顾与检讨,也是对未来行动的计划与展望,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感悟,从而指导实际学习生活[3]。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2 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分为个体咨询与辅导、团体咨询与辅导两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近来朋辈辅导也受到重视和推广。
2.1 个体咨询与辅导
个体咨询师与辅导是通过咨询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性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一对一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QQ咨询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所产生的一种相对深入、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来拟定辅导方案,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4]。由于个体咨询与辅导能跟学生一对一,因此个体咨询与辅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导方式。
2.2 团体咨询与辅导
团体咨询与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处理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团辅人数4-40人不等,其成员可为同专业、同年级或是同部门的学生,并且有相类似的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适合团体咨询与辅导的条件是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有相似性,团体成员愿意在团体中讨论自己的问题。
2.3 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具备相关能力的年龄相近者,对身边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开导和支持的辅导活动。朋辈辅导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因为朋辈辅导员也是学生的一员,一般是班级干部或心理委员,他们在寝室、班级活动中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对身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及早发现、帮助或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朋辈辅导在建立咨询关系上具有其它咨询辅导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向朋友倾诉,由于同辈之间具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往往能够快速良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容易形成信任、稳定的咨询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朋辈辅导的实施更加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只要咨询双方的条件允许,即可实施辅导,个别对话、团体互助、心理沙龙、网络聊天、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都是具有朋辈辅导特点的心理辅导形式。
一、目前高师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来自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 ~ 25.4%,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另外有一些大学生单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心理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事情发生,就是无可挽回的,令学校、家长很是无奈。据统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形形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民教师,直接影响下一代学生的发展。因此,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作用。
二、开发公共艺术课程,调节心理,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指出美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的效果。“辅德性”就是以美启真、以美导善,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益智性”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大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健体性”是指美术和体育是相互包容的,都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个性鲜明,发挥心理治疗作用。另外,艺术活动都能加强心脏活动和促进血液流通,有益身体健康,调剂性情,愉悦身心。
高师美术教育可以做什么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师院校应广辟途径开展美术教育,充分挖掘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修订教学指导计划,增设全校性的通识1必修课程,如“书法”或“三笔字技能”等,高师院校应该将其作为师范生基本技能,加强训练;开设通识2选修课程,如“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等,让广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塑造自己,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并且要进一步地提高这些课程的学分比例。
(2)面向全校范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挖掘校园公共艺术的影响力,如大学生美术展、各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3)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美术学院的功能,适当开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学生作业作品展览、教师作品展览等,并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欣赏美的作品,享受美。
(4)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馆应采购更多的国内外美术类图书资料,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精品。
(5)教学楼、图书馆、公寓、食堂、行政管理楼等学校公共场所多一些美术作品的展示,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6)邀请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讲课,展示美术精品,普及美术知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7)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美术创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容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由地浮现,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美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疏导的行为,使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缓和。
三、总结
有效的美术教育使学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天之骄子”们学业有成,事业成功。
班会主题:心理健康教育
主持人:xxx
班会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同时,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面临适应大学生活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心理方面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班会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使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心理健康对学习的必要性。
3、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明白怎么何为心理健康。
班会过程:
1、 主持人致词,班会开始。
由主持人讲述养成心理健康的具体做法。
2、学生自由发言:
贵宁波: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自卑感加重、自信心不足、抗挫能力差、焦虑、抑郁、嫉妒、仇恨等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积累成疾,一旦遇到“导火线”就会爆发;人际沟通受阻带来的人际关系破裂等情感问题亦造成心理问题缠身,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等现象。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都属于沟通不良造成的。通过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同学的沟通魅力,培养学生自信、开放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强同学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机遇和社会挑战,同学间必须注重增强对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同学们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青年期,特别是进入大学一年级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
独立性的逐渐增强和社会性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寻求比较稳定的同伴关系,也就形
成了同伴团体。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对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又很敏感,很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恋爱和性心理问题、职业选择和自我意识等心理问题。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大学生的自我
意识发展较为成熟,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通过团体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归属与爱及被尊重接纳的需要。
(2)群体理论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表明:在团体中可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获得归
属感与安全感、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满足自我确认的需求、满足自尊的需求、增加自信心和力量感等同时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作用,团体的凝集力会更强,也将能更好发挥的团体的效能。
(3)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要先学会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受和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要能与他人有效的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
(4)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在体验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体验式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
3、主持人总结:通过本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懂得了人类对健康的界定基于人类对人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前,健康的标准是身体状态是否正常。这一标准的界定基于两点:健康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学概念;人的生物属性与其他属性没有联系。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总结
随着各种学科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刚来到人间的儿逐渐成长为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人;真正的人应该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健康就像一张三条腿的凳子:
一条腿是身体健康,另一条腿是心理健康,还有一条腿是生活质量;
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这张凳子的功能会受到影响;
其中的一条腿损坏了,其他的两条腿也会受到影响。
希望大家明白健康的标准:
身体健康有身体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心理健康的标准;
生活质量有生活质量的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6)-02-0080-02 DOI:10.15948/ki.37-1500/s.2016.02.040
0.引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反复论证一个观点,人的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如果在关键时候不能加以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就会使人误入歧途,或对社会有害。而一个人的大学时期(18至22周岁)恰好就是这个关键时期,大学时期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刚从身心俱乏的高考中解放出来,需要对这个缤纷绚烂的世界有一个新的考量和认知,需要对自己的近期和人生做一个良好的规划,所以,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如何吸引大学生,使引导成为一种自觉跟随的有效形式,这就需要创新引导路径,通过开展品牌的、学生们喜爱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来实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1],团支部的幸福感。
1.大学生思想发展和思想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舶来思想”根基较深,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突出表现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2]。在他们的眼里,裸捐救困,扶起老奶奶的爱心人是作秀、逞能,刻苦钻研的学者是博抄群书的‘编版人才’,对于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的同学,则讽刺为走上层路线的‘窃听器’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的涌现,原有单一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也不乏一些陈腐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大学生日渐分不清什么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什么是自甘沦落。近年来随着“复旦大学投毒案”、“杭州商学院女生充当”等事件陆续被新闻媒体曝光,大学生这个自命为“天之娇子”、“壮志骄阳”的社会群体,再次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几乎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3]。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如果在“90后”的大学生中运用老套的思想引导路径载体,单纯的说教,空洞的团会学习就不会有所成效。因此需要创新引导路径的载体,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引导平台,站在青年大学生的视角下寻找动力源,吸引广大青年主动接受引导和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时代感召力的大学生先进典型,重树新青年的优秀形象,这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大学生思想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思想引导形式单一老化网络化的今天如果还用上世纪的思想引导路径,单一的用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大团会小团会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某一事物,改变某一观念,形成某一认知,那只能一时让大学生记住,而不能内化,更不可能长久固化于思想深处。大学生不但感受不到需要掌握的内容先进性,更不能通过所知内容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经过了很多轮次的主题思想教育,早就觉得习以为常无所谓,通常是大家在一起聊聊天,根据主题说两句话就草草了事,并没有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甚至有的班级不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直接照完照片就结束了。2.2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与实际问题尚未良好接轨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目的是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但由于人的思想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因此就要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减轻他们由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思想压力和思想波动,从而提高实效性。由于引导路径缺乏创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或者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思想问题,有的因为学习原因,有的因为情感原因,有的因为寝室成员的人际关系原因等等,单一的思想引导路径载体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如灵丹妙药般药到病除,使得大学生引导路径总与实际问题间存在一定隔阂,在利用主题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效果明显大打折扣。2.3大学生思想引导过于形式化,缺少监督评价体系部分大学生对于主题团会的看法是过于形式化,解决不了问题,但外表绚丽辉煌,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假优秀假象。大家注重的是如何将照片照好,将总结写的更加生动、精彩。大道理讲多了,未能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譬如,对学生中出现热衷经商、超前消费、追求享受、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现象,不是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学生的心态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分析,对症下药,而是仅仅讲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要养成俭朴的习惯这样一些道理。这种“空”对“空”的说教,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缺少对大学生思想引导、主题思想教育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得形式化蔓延,内容空洞泛华,病态积累传染。
3.开展主题思想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
3.1主题思想教育模式创新,打造品牌引导载体主题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载体,也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从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学生实际出发,创新主题思想教育形式,增强主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从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创新体系来看,包含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因此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室内团会形式。如“分类引领青年”的案例———“时话实说青春即时贴”,利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的贴吧、微博等平台来交流。使一些不好说的实际问题通过在贴吧发帖子、微博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可以匿名回帖,增加了隐私性、真实性和交流机会。团干部会仔细的研究同学们发的贴子,进行总结,整理出近一段时间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定为本期的主题,并让同学们用情景剧表演,三句半,自编相声,新闻直播、辩论等形式将问题演绎出来,使同学们通过实际参与来体验思想成长与实践探索之间碰撞后的真理感知。让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最为舞台的主角,提高了参与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2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运用名人效益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迷茫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外界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网络和娱乐界推出的一些流行偶像,在潜意识中具有模仿倾向,如果缺乏引导,就会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由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千名校友进班级”活动,将社会知名,成绩突出,学生崇拜的优秀校友请进班级,请进大家经常交流的媒介之中,通过成功事迹的宣讲与学习,增强学生的坚强决心和成才信心。校友们以一位学长的姿态对班级的同学们进行近距离的建议指导,使大家更加信服,少走了弯路,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目的。3.3运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活泼性,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引导服务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教育活动的又一主要阵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提供的竞技平台、展示平台和娱乐平台,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寻找自己独有的发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辱感,坚定自己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信心。并不断通过多方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从而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新青年。3.4建立加权监督评价体系,使大学生思想引导路径系统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要想有生命力,就要有相应的考核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采取“计划—记录—总结”文字考核材料,VCR多媒体影像辅证材料,定期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答辩等一整套监督评价体系,创造性的将活动的现场气氛纳入到记录表中,请老师、团干部、各班级团支书作为监督评价体系的组成机体,从而保证了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增强了参与者的集体荣誉感,激励了组织者更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
4.体系评价与展望
4.1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对该体系引领路径创新体系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对比试验,在相同年级不同班级采用进行主题思想教育,以及在相同班级不同年级进行主题思想教育模式,对其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64份,收回363份,在相同年级不同班级采取的调查问卷中,采用引领路径创新体系下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的班级满意率86%,为采用该体系的班级满意度为49%。在相同班级不同年级采用该体系调查问卷显示,爱国荣校意识增强了16%,对团支部的依赖感更加强烈。4.2行为习惯养成评价通过行为观察对比发现,考试违纪率下降了2%,上自习率提高了21%,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让用语明显增多,寝室人际关系和谐程度提高。
5.结论
(1)大一新生入学前,就要针对主题思想教育构建引领路径创新体系,使教育形式和理念系统化和规范化。(2)引领路径创新体系推进了高校主题思想教育良性发展,学生满意度86%,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团支部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高校应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构建引领路径,通过调查问卷和行为观察评价体系优劣,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和万,陈永华.高校共青团员与党员教育一体化系统构建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6):116-118.
[2]张志云.高校团组织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途径探索[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6).
[3]方堃,麻旎.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
[4]孙体楠.高校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现状调查[J].校园生活,2009.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