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

篇(1)

此实习项目为每位专业实习生安排两位督导老师,一位是学校督导,一位是机构督导。学校督导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任课老师担任,机构督导老师是代表机构对实习生进行任务的安排并提出具体的实习要求,并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笔者在此项目中接受的督导主要包括每次课程之后的督导、实习中期督导和实习终期督导:(1)每次课程后的督导。由机构督导负责,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及时以小组分享和反思的形式进行,听取专业实习生的感受、问题和思考,机构督导进行解答和总结,并进行鼓励或提出下一步的目标。(2)实习中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不仅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询问和解答,还要以社会工作系提供的表格为依据,对专业实习生的表现进行中期评估和考核。(3)实习终期督导。由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共同负责,以学生的社工日志、每次课程或活动的社工评估表和主带社工自我评估表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督导和考核,并综合给出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二、ITP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的启示

(一)ITP模式

Bogo和Vayda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简称ITP模式。ITP模式是一个由4个清晰的步骤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深入的概念体系(如图1),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连接起来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图1 ITP模式图

但督导作为一种专业训练方法要完成由理论学习到实务运用过渡并不容易,需要借鉴和形成更多成熟、有效的方法模型。将ITP模式引入到社会工作督导方法中,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资料。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多方面的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文化心理、掌握资源等,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能够对服务对象的资料进行概括描述和专业角度的评估;(2)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注意觉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所唤起的个人的主观反应,包括感受、思考、情感和一些猜想或假设等,并帮助实习生对这些个人主观反应进行思考、界定和澄清;(3)联接。实习督导要指导专业实习生根据案主多方面、多层次的资料、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主观反应寻找学习过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进一步对所“联接”的理论进行反思、澄清和探讨,使其能够成为制定专业服务计划和进行专业服务行动的指导依据;(4)专业反应。实习督导要协助专业实习生确定会谈或者服务活动的具体方案和计划,并引导专业实习生将服务计划付诸实践转化为合格的服务行动。

篇(2)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有着自身专业化的服务技巧,也有着较为完备的价值理念的指导。这决定着其在教育中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价值理念上的人文关怀。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导向的学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而且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不同于以往其他职业的最为突出的区别,也是社会工作教育成败的关键。

其次是能力要求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开展中可能会与形形的服务对象打交道,而工作开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工作者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再次是职业素养上的实践性。实践性是社会工作职业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不同于众多的人文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当社会工作的雏形在欧洲产生的时候,即是处理社会问题的福利救助活动。所以说从社会工作诞生起就进行着不断的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

2.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优势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上都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和职业化,对于以价值理念指导实践的社会工作职业来说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2.1 培养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职业化和应用性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专业课的地位,有针对性的开设实践课程。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现从学校到机构即可上手的目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社工教育与普高社工教育有着鲜明的差别。在了解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其培养目标中详细列举了社会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问题评估与干预能力、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个案管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十项具体的能力。

2.2 培养模式专业。相对普通高等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倾向于"基础理论+技能"的培养。这种注重实用的特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技术的与时俱进。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订单培养"等方式为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采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突出特色。

2.3 培养过程科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四年,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三年,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做必要的调整。所以理论知识的简约性和针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另一特色。要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考虑一定内容的压缩。对比许多院校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到,普高院校除了开设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之外,还包括犯罪学、发展社会学等,进行较多的理论基础的传授。

3.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C916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因起步较晚,所以在专业程度上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学生能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有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参与和从事基层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的途径分别为:理论课程的教学、专业见习和社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为例,其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上课方式一般均由教师主讲或学生试讲评分,在特定时间进行模拟个案或小组活动,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另外挑选案例或就本案例要求学生交上一份活动策划或活动报告,这虽然看上去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倾斜,但教学依然是偏于理论的。此外,尽管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前往基地见习的时间偏少,基本上每学期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天,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不足,对社会工作的相关学习提不起兴趣,实务能力的欠缺和培养阻力都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n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操作性和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显著特征,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务能力,但目前院校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受到了忽视。

三是实践基地单一、配合力度差、专业见习时间短、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能力不足。学生在见习时因时间关系只能象征性完成一些任务,对基地的设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赏,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在其他机构也是类似见习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检验,显然违背了实习基地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到实践中的原则。

四是教学设备不足,实验室建设不足、实际训练得不到保障。目前由于一些院校教学设备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足,学生只能在教室象征性的模仿案例、想象性的进行活动策划,忽视了案例发展的不可控性。没有条件捕捉模仿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变得异常艰难。

五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教师在实务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论在授课和实训方面都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我们有必要思考和研究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相关对策,目前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注意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统筹。社会工作专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单一领域的专业方法并不能满足需求,应对教学课程进行目标化和规范化管理,例如在学生大一时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大二时以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的操作训练为主,大三时以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而大四时应以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为主,做到层层递进,全面发展。

其次是建设实验室和增加实训基地。台湾学者曾华源认为标准的实践机构和基地应具备下面几种条件:“信奉社会工作的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有合格的工作员为学生的实践做督导;工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有一定的硬件设备基础;机构运行状况良好;机构有让学生进入实践的医院等”。有鉴于此,高校在建立实训基地应该从地域、数量、和类型三方面选择,比如:行政型的民政部、院舍型福利院、社区服务型街道办事处等;社会工作服务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救助站、戒毒所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社会工作实验室分为小组工作区、个案工作区、多媒体教室兼工作区、控制区四个区域。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社会工作实务服务项目,如残疾人士的康复工作、社区禁毒工作、社区老人照顾活动、学生成长小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等,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增长,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

最后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这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和灵魂所在。督导的设置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师,还可以是实践基地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其长期身处一线,具有相当的经验可供学生参考。例如可以为学生建立“双督导制”,即教师和实习地负责人共同辅导学生开展实习,这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在实务能力方面的经验欠缺。

社会工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本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实务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定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篇(4)

为何要在中国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主要是基于笔者这些年的一些观察。从2001年开始有幸参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陪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成长已经接近14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快速成长的确是让国内外同仁都欣喜不已,然而,也碰见学术的困境与瓶颈。近年来不断听到社会工作学科里外各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术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学者眼中,社会工作常常被视为缺乏学术和理论水平的学科,认为社工只会做、不会写; 对于社会工作内部而言,似乎也认定自己水平不够,常常觉得书写那些关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文章难以登学术大雅之堂。多次与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交流,鼓励他们进入实践。虽然他们皆很认同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量,但接着又很坦诚地道出两大难处: 一是做实践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是关于实践的东西写不出文章,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在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期刊登出。面对学术评鉴和升职的压力,他们放弃实践,转向其它所谓“纯学术”的书写。当然笔者很能体会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们的心境,但笔者觉得第二个难处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学术研究或社会工作实践与行动研究的误解。笔者并不完全否定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希望社会工作同仁能够辨识自身学科专业的特性,其知识的本质和研究取向跟其他社会科学的分野,这样才能摆脱学科的学术困境,建立自身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树立学科的自信。

实务研究在近些年来也备受实用/实践取向( practice oriented) 的学科和关注行动( action oriented)的学者所重视和采纳,这跟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主流实证研究的不满有关。首先,我们发现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者( 或者称为实务工作者 practitioners) 觉察学术界生产知识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拥有研究技能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垄断占据,研究者和实践的行动者是割裂的,学术研究生产出来的知识与实务界也是脱离的,其知识的生产并不能帮助实务界的实际工作; 另外,政策制定者( policy maker) 也发现传统的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并未能为政策带来实质性的建议。所以大家开始寻找另一种能够指导实践和政策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境外( 包括香港等地区) ,随着政府拨款制度的改变以及经费来源的变化,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更多地对自身服务进行评估,从而证明自身服务的有效性; 也需要对服务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从而建构指导下阶段服务的实用知识; 同时需要对捐款人和服务对象负责,自我的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是故,学术内部不少具有反思力和批判精神的学者开始提倡学术转向,他们致力寻求与实践接连的研究方法,希望研究的产出能够对政策提出实质/!/性建议,能够为实践和行动带来指导意义,甚至希望我们的知识活动( 包括研究本身) 能够更好地改善现有的实践,从而更好服务在地社区和民众。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本质与定位

对笔者而言,社会工作研究的转向是必然的。如果社会工作不转向,将面对内在矛盾,无法自我调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研究并非纯粹只是为了研究而做研究,理论建构而建构理论,而是为了实践而研究。这正是社会工作知识的本质,与其他学科分别之处。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目标主要是理解社会、描述社会现象以及解释社会的运作、社会问题形成背后的原因。虽然社会工作也同样从事这样的研究,但社会工作会更进一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譬如社会工作研究农村贫困问题,并不只理解农村贫困现象、解释贫困形成的原因而已,它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贫困的根源之后,更进一步寻找消除农村贫困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社会工作的特性,笔者定义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一,研究者是在其专业角色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是为了改善实务工作和更有效地专业实践而做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投身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第二,社会工作是有浓厚价值介入取向的专业学科,实践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研究的过程,探究介入和改变社会的方法,从而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系统,打破社会压迫、消除社会不平等、促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两个目标都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相吻合,像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在2005年颁布的社会工作定义中清楚指出: “人权及社会公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石。”又像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的网页也清晰地表述了社会工作的内涵,那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倡导社会变革、促进有关人类关系的问题解决并推动人们的增权和解放以增进福祉……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源自于人道和民主的理念,其价值观立足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自从一个多世纪以前诞生以来,社会工作一直关注于满足人类需要及发展人类潜能。人权与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行动的动力与依据。社会工作与弱势人群团结一致,力求缓解贫困以及解放易受伤害的与被压迫的人,以提升社会的包容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现在全国性与国际性的专业伦理守则中。”2014年世界社工联合大会于7月6日至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对社会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依然认为: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我们所创建的知识也是为了实现我们专业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也是有实用和实践取向的。

三、何为实践研究

当笔者在中国内地开始介绍实践研究的时候,很多人听完后还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实践研究。皆因许多学者和实务界的人员( 也包括社会工作者) 深受实证主义研究影响,常常无法摆脱对于研究的固有理解,他们还是习惯地用实务 VS 研究二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实践研究。于是他们都会提问: 实践研究是学术研究吗?实践研究跟我们社工在做的实务有何分别?我们所做的实务算是实践研究吗?

实践研究在社会工作内部并没有一个共识,依然没有特别

清晰界定,正如 Pain 在回顾实践研究时谈到的一样: “尽管研究实践很多年( Gibbons 2001),争论于此,然而对于实践研究包括什么,它的外延边界是什么仍然缺乏共识,而且对于它的范式、方法、合作、伦理仍然存在不断地争论”( Pain2008: 1).按照英国学者 Fook 的说法,一般而言,“实践研究”指的是那些直接关于社工实践或对社工实践有贡献的研究( 1996) . 然而,Fook 也认为这个定义也不是毫无异议的。我们依然需要问: 实践和研究是怎么定义的?为何要做这样的研究?背后的知识论和方法是什么?谁来做实践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研究者是有不同涵义的( Uggerhoj,2008) .

2008年在英国举办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大家达成初步共识并梳理了一个称为 The SalisburyStatement( 索尔兹伯里声明) ,定义实践研究一些重要内涵: “实践研究包含对实践的好奇。它是关于如何寻找有效的助人方法; 它也是关于如何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挑战现有问题的实践,以及依据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的经历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想法。大家公认实践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建构专业知识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实践中能更理解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实现社会公义。”( 2009)按照个人的领受,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实践研究就是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合二为一。达到研究( 者) 即是实践( 者)两种身份的结合。做实务并不意味每一个实务者都在做实践研究,或者每个人进行的研究都是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必然是从实践者真实的社会位置进行观察、搜集资料和分析。

然而,这里碰见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做?”.按照 Fook( 1996) 的说法,实践研究一定程度上牵涉到两个原先不同世界( 实践的世界与研究的世界) 之间的协作或合作( collaboration) .根据不同程度的协作关系,我们可以把实践研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隔墙观察的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们并有接触社工实践,只是简单地利用二手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种是外来者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取向还是比较接近传统的研究,虽然研究已经来到实践现场对实践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还是在研究别人的实践,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评估、总结实务经验、提炼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是没有真正参与实做; 第三种是协同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在过程中,其他实践者不仅只是被研究的对象,也是平等参与研究问题的形成、参与研究资料收集与资料解释的协同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也参与了部分的实做。但是,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有不同的角色与分工; 第四种是实践者研究,那就是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也就是实践者,角色已经很难分开。这种研究的取向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笔者基本上是认同第三和第四种的实践研究。

四、实践研究的关注与行动步骤

因为实践研究有浓厚的实用性关怀,所以通常会提出常见的9个问题:

1. 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2. 所采用的实践模式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3. 与其他实践方法相比,这种实践模式是否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呢?

4. 这种成功的干预和处理方式是否需要后期实务工作的跟进呢?

5. 这些成功的干预方法是否存在普遍性呢?

6. 所采用的这个实践理论好吗?

7. 这种实践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实践模式?

8. 这个实践理论比其他的好吗?

9. 此项研究积累实践知识有作用吗?

实践研究的步骤一般包含基本部分,从实践开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形成的因素、反思当下实践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方案及推动行动、对自己的实践行动进行观察和记录、进一步反思评估推动的实践行动、提出改变和改善的方法、推动新一轮的实践。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问题的产生是从实践中被实践研究者发现并提出的。譬如在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实践研究者发现推动这服务有很大的难度,或者发现服务对象对我们的服务很抗拒,此时实践研究者开始问: 为何服务对象不欢迎我们的服务呢?为何推动那么困难呢?是我们的服务不能符合他们的需求吗?还是我们的实践模式和方法出问题?

此时,引发实践研究者需要重新去理解我们自身的实践和我们的服务对象,紧接反思我们的实践。当然理解和反思不是抽离于实践脉络,而是不断在实践中与各种实践者互动对话而产生的。过程有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譬如可以用小组的形式与参与的实践者对话、也可以用系统的访谈对实践前期的工作进行评估、也可以整理分析实践者的工作日志等。目标是找出实践过程所碰见困难的根源所在,整理出行动或者进一步介入的方案。

行动部分是实践者自主探究的重要过程,一轮实践行动的展开,需要我们清晰地去规划,什么样的实践理论和模式需要在这一轮的实践中运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人员配备?有什么样的步骤方案、实践者有足够的能力吗?如何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呢?实践过程需要被细致地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践的行动需要不断被反思,反思与行动形成了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也不断去总结到底行动带来了什么改变?什么的因素带来改变?介入理论和方法是否有效、有效性在哪?还存在什么问题?困难在哪?下一步行动可以有什么新的实践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什么新的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行动、反思、评估互相联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的周期,并非一线性过程。实践研究的过程反映了实践研究的本质特性,因为实践研究相信实践者是一个受特定情境与社会文化环境限制的实践主体,实践者在行动过程中累积了许多自己的实践原则方面的经验,加上社会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集体选择,形成了自己也未必清晰的实践理论。这些过往的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价值所引导形成的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理论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有反省与诘难,培育出改变的勇气和能力。这过程是动态的,研究、行动、评估、反思批判如绳索般紧密联结、交互作用。评估和反思批判扮演重要角色,没有这环节,将无法衡量研究的进展或重新定义问题,甚至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出现行动盲点。

五、结 语

实践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知识尤其是与实践相关的知识为特点,其挑战了传统对于知识生产的理解。简言之,实践研究是以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为优先考虑的。这样,研究就被具体的实用性关怀所指导,而不是研究者随意的选择。因此,实践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更多的是为了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为了产生新的知识而推动的。

篇(5)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性关怀慢慢得到提升,患者希望能够在治疗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需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们常常会触及到癌症患者的身体及心理上的伤害,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专业伦理困境。这类伦理困境常常包括对癌症患者自身病情、病情的治疗方案、医疗资源及入院后的生活质量有关,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这些伦理困境在有意或无意的伴随着社会工作的本身。

2016年2月,中央财政支持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医路同行空巢老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立获首批,笔者有幸于2016年4月参加该项目,笔者主要接触的群体是吉大一院放疗科、肿瘤科的癌症患者,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在服务该群体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伦理困境,给笔者带来了相应的困惑,进行一定的伦理选择。本文主要是将笔者在参加医务社工项目过程中对癌症患者的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尝试运用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出初步的建议及对策,对癌症患者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初步的总结。

二、医务社工介入癌症患者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

(一)由癌症患者的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患者有权利从医护人员了解有关本身的身体状况、治疗方案和患者本身所要承担的风险;但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冲突,从人道主义上来说,如果将患者信息全部告知患者,患者能否在心里上完全的接受疾病信息?在现如今的医疗体系中,患者的家属倾向于隐藏患者的病情,以此保护患者受到的伤害。当患者准备出院时,也只能得到有关病情大概的描述。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知情权。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伦理困境。

(二)案例分析及应对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家属将病情模糊化,让患者脱离病情实际情况,但大部分患者能感受到自己的病情并不明朗化,他们常常因为家属对自己的隐瞒而苦恼,对医院的治疗方案表示担心;但如果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患者的病情全部告知,这可能加重对患者本身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以下通过案例来进行对医务社会工作有关癌症患者的知情权的伦理困境的描述与分析:

案主,癌症患者晚期,家人对案主的病情进行隐瞒,但案主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因此,案主多次向社会工作者求证。

在此案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明显遇到了对于癌症患者的知情权的伦理困境。我们不仅仅关注案主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告知是否有利于案主的长远发展?其次,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告知?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收集案主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对案主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测评,及家属对患者的是否告知的意见,同时,也征求院方的建议。第一,在是否告知案主的病情的问题考虑上,笔者认为原则上告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服务对象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告知;家属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属执意要求工作者不告知,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作出新的评估策略;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案主已经严重在怀疑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时候只会加重案主心中的焦虑。第二,如何告知案主?医务工作者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直接告诉可能会导致患者在面对突然消息时心理坍塌,威胁到案主的身体健康安全;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其家属将病情的实际情况逐渐式渗透,给案主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这样的负面信息,让案主内心慢慢接受。

三、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一)有章可循---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面对癌症患者知情权的具体实践中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应该将尊重放在首要原则上,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有权决定自己的治疗方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依次作为服务的价值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案主。

(二)提升医务社工的专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水平

篇(6)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由社会学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理论教学能够基本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还极为薄弱。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中,笔者以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近八年的实践教学为依托,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反思,力图梳理和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所裨益。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始建于2008年,实验室刚刚建成,实习基地基本落实,在此种情况下探索适合我们地域、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的摸索与学习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并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全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指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里,全程专业见习与实习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抓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全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分阶段,梯度式实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认知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社会的认可度和认同度均不高,因此,我们的生源90%都是通过调剂来的,因此,在大一第一学期,我们主要通过组织“新生适应性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加强新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新生适应性小组的工作者由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各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新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更能够锻炼大三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知识技巧的能力。通过大一第一学期“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概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新生已经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这是日后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因此,在大一第二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法院和检察院的矫正中心以及妇联等相关机构,初步了解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进行初步接触,了解机构社工在提供服务时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社会工作专业形成初步认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二)课程实践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引入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本专业教师采取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程实践比例。除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外,其余部分教师在课前采取小视频的形式将教学重点难点在网络上,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基础知识,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景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社会工作实验室是一个以教师讲授、角色扮演、现场案例分析和监测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学设备和系统,它作为社会工作钻研教学、科研、实务的重要一环,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着极为突出的重要性。①在社会工作实验室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目标和设计,进行角色模拟,了解和应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督导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监测设备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督导。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实验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加深对知识和技巧的理解。

(三)课程实训

在学习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基础上,大学三年级的学习主要围绕《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特殊领域的服务对象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分支社会工作的课程的理论讲授部分主要是围绕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展开,其余的课程时间均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相应的政府职能部分进行观摩、实训,使学生尝试扮演社会工作实务者的角色。只有深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案主,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升,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综合实习

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对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专业服务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紧密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在学院规定的实践课基础上,逐渐扩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在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开展为期近一年的综合实习。我国南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较北部更发达,获得国家资助的力度更大,而且社会工作机构较多,因此,我们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将学生输送到深圳、上海等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综合实习。通过一年的实习,有效的督导,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要求,机构的运作方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都有了经验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来看,目前我校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实务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人,多人具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理论知识能力相对较强,实务能力不足。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社会工作专任教师对课程实践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讲,由于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对实验室教学的研究不足,因此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整体上的建构和整合。在综合实习部分,由于实习单位与学校较远,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形式进行沟通,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督导。

(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设计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虽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各分支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设计当中均包含实验室实践部分,但是教师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主要围绕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对于个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整体认知,无法灵活恰当的运用技巧,难以形成知识和技巧的有机整合。

(三)缺乏自营的社会工作机构

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只有多样的实习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习基地的类型应该包含政府相关职能部分、社区、群体组织等。但是,在北方地区非政府组织和福利组织较少,且发展水平有限,并且具有社工性质的社会组织较少,因此能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目前,辽宁省共有6所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化工大学先后建立了“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不仅是锻炼学生技能的场所,也是服务教师教学,配合师生科研的平台,因此,自营社会工作机构的缺乏,对我们实践能力的锻炼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四)实践教学缺乏制度化规范

通过近八年的探索,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初步建成了全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明显滞后,例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的统筹和安排,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等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形式使其固定下来。由于地域性限制,缺乏充足的实习机构,我们在毕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对于集中安排的同学管理较为方便,而分散实习的同学的监管相对困难,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实习活动的质量很难保证。

三、完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提高现有师资的实务能力

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具有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运转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情况下,面对现有师资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相关政府职能部分、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线工作者走入课堂,讲授实务经验部分,并作为学生的课外督导老师,并要求现有师资在相关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挂职锻炼,丰富实务经验。在综合实习环节,建立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机构指导老师的联动督导制度,明确督导职责,制定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督导的考核方案,确保实习质量。

(二)部分实验课程单独设置,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教学作为从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十分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应将其列入实践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打破实验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方法和技巧训练的实验部分可以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应该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实习整合各门课程的助人技巧,突出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层次、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室教学中,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教研,集体攻关,形成分工明确、有效合作的实验室教学体系。综合性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展开,可以在校内招募案主,或在校内策划和组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

(三)建立社工机构,国际化办学,拓展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

社会工作学生的成长必须借助实习机构为平台,进行个案、小组、社区等全方位的专业训练,以获得个人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进而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确立社会工作的职业精神。②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以进一步积极争取资源建立兼顾研究、教学和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专业平台。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发展较快,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搭建国际实践基地,激励并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接触和学习前沿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教学制度是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规范执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使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实践考核制度和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成立负责管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门机构,机构的成员可由既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机构可以负责专业实验室的维护和日常管理;选择、联系和确定实践教学的单位与机构;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实践教学的评估与鉴定,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作者:单晓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英.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6).

篇(7)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1]自从美国的科伊尔教授(Grace Longwell Coyle)于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提出“小组工作应该是社会工作方法”这一观点并且被接受以来,小组工作在西方已经发展了近70年,我国于上世纪末引入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始了小组工作本土化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解决。

一、机构及项目概况

F机构是陕西一家以保护发展妇女和儿童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公益机构,机构工作人员多数为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机构的资金主要由世界宣明会、台湾家扶基金会、壹基金等组织提供,机构的志愿者大多由西安市及周边的高校学生构成。本文以该机构儿童发展部的两个项目为例,探讨当前国内青少年小组工作可能遇到的困境,两个项目分别为蒲公英家园项目和核桃村项目。

蒲公英家园是针对西安市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小组活动、亲子交流、四点半课堂等内容,旨在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帮助;核桃村是针对商洛市G镇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暑期夏令营项目,包括各种小组活动和团队体验式游戏,旨在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网格化陪伴和交流的机会。

在这些青少年小组的开展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分布在组员招募、专业关系建立和维系、总结分享和结案这四个方面。

二、实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组员筛选的困难

按照小组工作的标准流程,组员招募是开展小组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期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最好可以根据不同小组的性质和目标来筛选出相对合适的小组成员。

然而在现实情境中,F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却很难对小组成员进行筛选。在蒲公英家园项目中,小组成员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工作人员在流动儿童聚集的城中村张贴告示,家长带着孩子来项目点报名。这些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社会工作小组的理解有偏差,再加上参加小组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筛选掉一部分有意向参加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在核桃村项目中,小组成员采用当地学校的老师推荐方式,由于F机构和当地学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中也难以对学校老师推荐的学生进行筛选。

这些因素会给小组带来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小组成员异质性过强、性别比例失衡。自愿报名的蒲公英家园项目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小组成员,其中不乏一些年龄、性格等特征差别很大的组员,这样异质性过强的小组在具体活动的组织方面或是小组凝聚力的培养方面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学校老师推荐的核桃村项目常常遇到组员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由于在小学阶段,女孩子们相对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学校的老师们在进行推荐的时候更倾向于推荐这些孩子们,今年F机构的核桃村项目中的男生数量不到全体组员的四分之一,这就导致了一些强调异性配合的活动效果和组员体验下降很多。

(二)专业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困难

社会工作者应当与小组成员建立起专业的服务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关系的稳定性,不应该发生性质的改变。

专业关系的建立是开展小组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形成更适应的合作关系。良好的专业关系能够使服务过程更加有计划、有目标、有亲切感,成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2]然而在实际的案例中,专业关系的建立却比较困难。

在每一期的项目开始前,F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都会与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监护人签订一份服务协议,其中对社会工作者的责任范围做了界定,也对监护人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即使签了协议,也不会去深究协议的内容和小组的性质,再加上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不了解,在他们的观念里,社会工作小组和其他兴趣小组、托管小组甚至是辅导班没有什么区别。这就导致了监护人的不断缺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工作者的不断越位,这是不利与专业关系的建立的。

此外,由于小组成员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识不清晰,由此产生的多重角色期待也对建立专业关系增加了困难,尤其是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过久之后,很容易产生移情现象。[3]与之类似的还有权威性的弱化,在青少年小组中,社会工作者往往扮演着包括教育者、支持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因此需要一定的权威性,同时某些小组成员往往出现顽皮叛逆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不能使用强制措施,只能积极地引导他们,这样对整个小组来说其角色的权威性就遭到了削弱,不利于专业关系的维系。

(三)总结分享的困难

在小组工作中,相比于安排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思考和分享更加重要,这才是促进服务对象内在成长改变的真正推力。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分享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上,儿童青少年阶段,小组成员往往观察多过思考,他们在观察环境、现象、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组员的同时,只是直观的看外在的东西,或者得出一些开心、难过、好玩、紧张等等感性的结论,很少理性的去思考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怎么样会更好,哪里还可以改进这些问题,因此就导致了分享阶段小组成员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此外,我国基础教育的模式也增加了这一困难,儿童青少年在小组中做完活动之后,在他们的观念里此时应该是由社会工作者像老师一样站出来给大家总结这个活动的意义,每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而不是他们自己去反省去思考。

另一方面,在主观上很多儿童青少年有自我表露的困难,尤其是在面对整个小组时,即便他们心中有想法,出于种种顾虑也很难把真实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可能是担心自己想的不对,可能是担心说出来会被嘲笑。此时社会工作者营造一个友善温馨的倾听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这个环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结案的困难

结案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专业关系的终止并且停止接触,这种情况可能会给双方带来一种负面的反应,如何处理好这种结案离情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小组活动中,部分组员会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依恋,在整个小组接近尾声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F机构的核桃村项目中,由于小组成员大多是当地农村的留守儿童,相比之下他们更加重视珍惜这些外部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处理离情的准备工作应该贯穿在整个小组工作的进程中,如果只在小组末期着手,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全盘安排整个小组的结束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恰当的处理离情,会大幅的增加工作的困难性。

三、相关建议

(一)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在当前的国情下,很多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掌握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而在学校的教育环节中却没有涉及到实务的操作,导致他们经验匮乏;同时,很多一线社工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他们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却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可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发展,在高校的社工专业教育中增加相当程度的实务操作环节,在一线社工的队伍中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二)增加社会公众对社工的了解

各个机构应的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让公众了解到到底什么是社工,社工到底都做些什么,厘清了社会公众对社工角色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误解,化解困。在这一过程中,各社工机构应当将自己的工作任务专业化、精细化,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一定要做好,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不要做,转介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也能在公众心中留下专业化的印象。

(三)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民间机构的支持

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是从政府化到半政府化到非政府化的过程,然而现在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却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包括项目、场地、资金等等的申请和审批,往往需要机构的工作人员大费周折,如果可以简化这些程序,那么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自己在实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小结

上述问题虽以F机构为例,但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某一机构或者某些社会工作者独有的,往往涉及到我们的社会现实条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传统,因此对于国内的小组工作来说,这些困难是有共性的。要怎么样深化小组工作的本土化,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清泉.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组织参与的角度[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5).

[2] 丁琳.专业关系中保密原则的运用[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1).

[3] 王志成.小组工作本土化实践中的困境――以Y机构青少年服务为例[J].合肥: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 李颖奕,唐晓容.小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9-143.

[5] 芮洋.小组工作在中国之实用性及限制[J].重庆: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0):36.

篇(8)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73-06

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方式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尝试①。自此之后,深圳、广州、东莞、北京、厦门、济南、南京等地也逐步开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领域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制度化选择。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和办法,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其后,国家逐步完善制度,以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管理高效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工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促进、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考问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与质量。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主要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服务。这样,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都要表现自己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和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工作评估由此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本文从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方式的评析,展现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②这项活动着力实现两个追求:如何保证服务“物有所值”,如何让专业更为“专业”。它是成本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需要评估,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改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姚进忠,男,集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厦门 36102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46)。

崔坤杰,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南京 210046)。

进服务,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更好运行;二是承担责任,评估者通常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三是生产知识,评估结果的为新的服务评估积累经验和知识;四是助力公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公正的评估能为决策提供合法性和公信力。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对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以评估来证明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是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干预要有实证依据,服务效果要有尽可能明晰的显示。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巩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成为证明自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评估过程也是总结相关经验、提炼本土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向购买方交代并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的需求

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同时,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交代的年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评估方式向社会做出交代。项目执行机构以服务评估中的质量考察与成本效益核算向购买方交代其所出资的费用得到了良好运用并实现了项目规划的意图,用各种数据说明服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这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信任与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更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严谨的社会工作评估既是向购买方交代的要求,也是机构争取更多资源的重要条件。

3.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内部监察与问责的需要

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服务执行过程的效率和品质。⑤项目评估有内、外两种形式。内评估由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查服务进度,总结服务经验等。⑥这种过程评估是对内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监察,有助于及时处理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社会工作评估是促进社会工作项目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是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一的专业活动,整个服务的开展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功能是改善社会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估,科学掌握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需要,从而明确问题和任务,改进和完善社会服务方法,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进服务对象福祉的直接目标和践行专业价值的终极诉求。⑦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可以更好地厘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的方向,协助决策者决定有限资源投放的优先次序,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与困境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承接服务项目类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乱象丛生、效率低下。很多地方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⑧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提高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必要。为规范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目前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均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指导性文件。笔者基于这些城市的评估方案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实践进行审视,总结其内在困境,为优化评估机制提供方向。

1.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实践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的评估;二是以广州、东莞、珠海、厦门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绩效的评估。

深圳、上海两市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评估文件主要从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见表1)。比较两市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可以发现,两市的评估文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能力是考核的首要指标。深圳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资历、专业操守、业务能力等;上海则突出强调专业伦理。第二,服务质量和成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深圳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为系统,包括服务规范性、档案管理规范性、服务成果、服务质量认可度四个方面;上海在注重服务成效的同时,强调社工在服务实践中的自身建设和成长。第三,工作量是考核的重要依据。上海有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深圳对此虽未涉及,但未来也很可能增加相关评估。第四,评估程序较为科学系统。两市均有社工自评、联合评估、汇总结果、公示、复核等程序,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困境。

(1)管理主义倾向较重,服务初衷受损。

“管理主义”概念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尤其突出管理者的作用,讲究机械的制度和绝对服从,追求结果和产出,以效率为宗旨。⑨在社会工作评估中,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都是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的,具有很强的行政命令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把评估任务交给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在设定评估的参数和边界时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并且向政府汇报。这些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专业性、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盲目追求一个评估结果,既没有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不利于评估目标的实现。这种管理主义思维很容易导致“指标绑架”问题。以深圳为例,每一份合同都会对服务的产出进行量化规定,这种做法会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即社会工作机构以完成招标量为目标,从而背弃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初衷。⑩同时,由于评估指标和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政府意志,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这也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评估出现片面性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相脱节。

(2)评估主体单一,多方意见未能体现。评估主体包括提出评估要求主体和评估执行主体两类。这两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观点。比如,评估执行主体也即操作主体,既可以由购买方专门组织的考核评估小组(包括购买方、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和服务对象代表等)负责具体实施,也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但在实际中,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与评估实际操作者是一样的。从提出评估要求的主体来看,该主体主要是购买方或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而服务对象、大众和舆论等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其中。从评估执行主体来看,评估执行主体的操作主要由提出评估要求的机构和组织承担,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被排斥在外。这导致多方意见得不到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大大降低,评估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过分强调科学范式,专业内涵体现不足。受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社会工作评估过分注重科学范式,努力将模糊性的“物有所值”转变为规范、清晰、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但是,社会工作服务以追求人性解放、实现社会公平为服务的核心价值,它并不简单地以利润为终极目标。服务的优劣,从资助方或购买方到提供服务机构再到享用服务的受众,评价不一,标准有异。相对于统一客观的盈利数值,“助人自助、惠泽社群”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因此,社会工作评估不能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如果社会工作评估过于依赖科学计算,目标方向由量度绩效的准则来主导,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服务只重视眼前短期效益,服务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去达到当前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工作评估把短期的达标凌驾于长远的目标之上,流于短视,从而影响评估的意义。

三、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思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困境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也致使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从以下维度完善与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1.逐步健全社会工作评估制度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效率并不是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回应性、经济性、有效性、平等、责任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应兼具效率考察和专业发展的双重诉求。完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保障。通过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合理、灵活的社会工作评估监管机制,即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全国性规范与地域性特色相统一,建立动态监察机制,确保评估的常态化、针对性与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规范指导与监管,保证社会工作评估标准化与程序化,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增强专业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评估要具有本土性和灵活度,为专业价值的彰显创造足够的空间,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2.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评估主体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评估表现出整合主义的特点,其核心表现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即评估主体除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外,社会组织、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等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服务评估中。古贝等人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符合常理的、信息量大的、成熟的评估共识。因此,在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机制时,要注意培育可能的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汇集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形成多视角的监察机制,全面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将评估行为和后续工作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助多元社会工作评估主体的参与,可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中的漏洞与盲点,保证评估监察功能的实现。

3.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

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是评估的关键,所以不断完善评估内容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核心环节。社会工作评估的目标不仅在于证明专业服务的有效性,考察服务的效率与效能,还在于倡导先进理念,分析社会问题,建立专业的公信力。评估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评估内容的多维性。影响评估的三大重要维度包括政治、衡量与实践。社会工作评估质量就取决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内涵有效地整合到评估内容体系中。评估内容的完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衡量与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过程。由此,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其选择要做到全面性,涵盖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回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考量等,即尽可能显示评估的效能、适当、效率与能力四种观点(见图1)。评估不仅要包括提供组织、政策或案主重要资源的政治程序,同时,评估内容还必须兼顾方法学与科学标准,选择反映评估内容的指标尽可能考虑效度、信度、可近性、系统性等方法学标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发展的积分卡架构和保罗・尼文(Paul Niven)为公共机构设计的平衡积分卡图表均为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平衡积分卡设置了愿景、策略、顾客、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六项内容,有效地把机构愿景、顾客要求和机构日常运作连成一线,在落实机构策略和监控机制上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当然,公益机构是为了达成使命而存在的,其运作是一套由使命出发、层层相扣的行动体系。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它是基于专业价值使命发展出愿景,再根据愿景制定可行目标。因此,评估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专业使命的贡献程度,以有效提升机构的调适能力和专业能力。

4.严格设计社会工作评估程序

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合理的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严格设计服务评估程序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估,应以逻辑关系贯穿目标和系统始终。它不只是全面量度活动成效(目标),还要顾及成效与活动的服务量及资源投放(系统)的逻辑关系,使评估更全面,最终达成活动成效。因此,设计评估程序,必须努力提升程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察,全面展现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影响。通过整合内外部评估、过程与结果评估,将过程、成果、影响评估整合到评估模式之中,做到动态掌握项目的处境分析、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等维度状况,从而对机构服务的能力、效率、效能、适当性等进行有效考察。

四、结语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使社会服务评估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也在其列,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来考察与审视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获得“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回报。本文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形象与社会使命,期待借此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信任并投入更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虽然同时注重服务的绩效考察与专业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管理主义思维影响,实际评估操作还是过多关注服务数量与效率的考察,致使服务对象的福祉、权益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制度、主体、内容和程序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其目的不在于建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模型来量度社会工作服务,而在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强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作为评估的根本,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成长。

注释

①刘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文献综述》,《山东行政学院院报》2012年第6期。

②④⑥⑦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18、20页。

③Chelimsky, E.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and W. R. Shadish(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 pp.26―53.

⑤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7页。

⑧韩梦冉:《广州市H街道政府购买社工项目评估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页。

⑨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⑩马贵侠、叶士华:《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困境及前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金红:《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0页。

范斌、张海:《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性考察》,《理论月刊》2014年第3期。

[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官有垣等:《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63、21页。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6, pp.18―63.

篇(9)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同样蕴含新的挑战,即新形势下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挑战,亦即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培养,二是理论培养,三是实践培养。作为既重理论培养,又重实践培养甚至实践培养重于理论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对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培养提出一些拙见。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诸多学科的必然环节。从宏观上来讲,高校关于人才的培养,既包括思想方面的培养,也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如此可见,实践方面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国《教育法》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保护,第四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要对学校组织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从微观上来讲,我国各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都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因此,说实践教学是各学科的必然教学环节是有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的。

(二)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所需。一般而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其学科特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性包含理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理念和方法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从理念特性可以看出,为达到“自助”的目标,首先得“助人”。这一“助人”的过程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具备“助人”的能力,而这“助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专业训练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从社会工作的方法特性来看,专业社工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直接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两大间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明显都建立在社会工作实践基础之上,即使是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需深入实地获取一手资料。显然,社会工作方法上的特性更加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其实这也可以视为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其他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同,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公、检、法、司等司法领域工作。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教学方面就增加了不少的法律课程,而且注重对学生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培养。法律性、政治性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靠实践教学、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等课外活动共同带动。

(三)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措施,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加之我国当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并且出台了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系列办法,作为我国民非企业主体力量之一的社会工作机构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业型社会工作人才。近几年,我国虽然有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真正加入到社会工作队伍的较少,优先社会工作人才更少。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加入到社会工作创业队伍中来。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想

(一)“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入学前实践。入学前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录取之后和入学之前的假期,在所在地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入学前的实践。这种实践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和对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意识。其次,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经过实践,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感受,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避免入学后的选择困境。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对新录取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成为学校的招生特色。

2.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指的是专业课教师利用上课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里以课程为例比较便于解释。如讲授个案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又如讲授小组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各组去承担组别角色。当然这种分配方式可以选择抽签等多种方式。再如讲授社区工作的课堂,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一线社区进行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灵活多样,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实践中来。

3.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指的是每门课程必须进行针对本课程特点的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至少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心理咨询与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课,还有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方法课,还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等理论课。这些课程各具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能力及实践能力。

4.实验室实践。实验室实践指的是利用实验室模拟社会工作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实验室看似是工科类的教学专利,其实不然,作为强调实践教学的社会工作而言,也可以进行实验室教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如同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一样,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社会工作情景,感受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

5.寒暑假实践。寒暑假实践指的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寒暑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也可以自行联系实践基地实习。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假期前就做好工作安排,给学生布置假期实践任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前一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连续性,避免因假期带来的学习断层。

6.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指的是利用一个到两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带有总结性的实习活动。毕业实践是学生所有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毕业实践的做法在各高校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这里只提出一点,那就是处理好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实践报告、就业等之间的关系,此处不做赘述。

(二)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六者之间互为一体。从入学前实践到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最后再到毕业实践,看似多阶段的实践,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入学前实践、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前、学习中和毕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入学前实践,第二阶段对应课程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三阶段对应毕业实践。三个阶段存在一定的次序性,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打下基础。因此,六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六者之间互相促进。第一阶段的入学前实践有利于第二阶段的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实践又有利于第三阶段的实践。在第二阶段中,课堂实践可以促进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和寒暑假实践。同理,第二阶段中的某一实践也可以促进其他实践。因此,六者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之下,为确保各项政策的制定及措施的实施,必然离不开顶层设计这一环节。政法院校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入学前实践,这是一个较新的方式,若不加强顶层设计,后期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对内几乎涉及学校所有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及相关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形成正式的文件,让社会工作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据可依,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其实,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成熟时,也可复制推广到其他专业中去。当然,学校层面也不只是制定单一的政策即可,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这些配套的方案包括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教师考评机制、学生管理制度等。

(二)院系层面: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相对于学校层面来说,院系层面才是真正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沟通的桥梁,上要面对学校,下要面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应重点强调的是,院系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要负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涉及校内外的关系,对内涉及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对外涉及实习基地管理及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从内容上来说涉及六个阶段,还涉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机制。因此,院系一方面要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理顺好行政层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组织专业教师及相关专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上一篇: 人居环境整治专题汇报 下一篇: 电工电子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