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原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学原理

篇(1)

时代要求护理管理工作应用心理学理论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重点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强调重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整体护理。这一转变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而护理管理者更要具备驾驭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及时发现心理应激来源,采取相应措施。

就医观念更新带来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由单纯追求身体健康,或不生病,到要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即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已被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及技巧

心理学理论学派有多种。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为创始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学以及马斯诺的人本主义心理派。作为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管理者要将心理学相关理论融汇贯通,综合应用。同时护理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将心理疏导法、心理渲泄法、消极清除法、情绪转移法综合应用于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方 法

心理疏导法:基于精神支持法,当护理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或是家庭危机情况下,势必影响工作质量,护理管

理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与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充分表露思想症结,帮助其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达到心情舒畅,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理渲泄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源泉即心理压抑是无意识,而意识是人心理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意识压抑着人的本能活动和欲望,它使无意识的要求与社会的道德约束相一致。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也基于内心矛盾的冲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常常要忍受,如领导的批评、医生的指责、病人的投诉等,这些都容易使护理人员心灵受到压抑。因此,护理管理者要提供机会让护士“发泄”,“渲泄”和“释放”过度压抑的情绪,从而使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病人,树立白衣天使的新形象。

消除、转移法: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行为疗法。即以理论为指导,控制不良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除或纠正护士的不良行为,转移至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护士长既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又要有综合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能影响下属、感染下属,进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和要求下,进入护士应有的角色状态。

技 巧

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在应用心理学理论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措施,同时结合年龄层次,工龄长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低龄资的采用消除转移法,对高龄资的采用疏导和渲泄相结合的方法。

不同岗位人群的心理调适:对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责任大小、技术水平高低、科技含金量多少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关键岗位的护士,要主动关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化解心理症结,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对次要岗位,能力欠缺者,采取鞭策、激励手段,加大考核力度,使其有活力、有压力、有动力。

针对不同外因的心理调适: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其角色模式有多种,在工作中集照顾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于一身;生活中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身,制约和影响因素众多,岗位竞争压力、家庭负担等互相作用,致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护理管理者要了解护士压力源,采取疏导或渲泄的方法,减轻压力,防止出现偏差。

讨 论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主要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性有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使之在管理中具体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该做到:①打造互动-互助的良好的护际关系。②采取物质-精神结合的多种奖励方式。这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2)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篇(3)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 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转贴于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91-02

一、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足够时间和高质量的睡眠也是健康身体的重要保证。人在睡眠中得到大脑和躯体的放松,对于生理和心理的调节都有重要作用。心理学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短时间的睡眠剥夺会使人注意力涣散,而长时间的睡眠剥夺会改变人的思考甚至人格。国内有学者将睡眠的重要性概括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保护人的心理健康。

二、失眠的定义及成因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其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频繁觉醒、醒后不易再入睡、多梦或早醒、睡眠时间减少等。患失眠症的患者病情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见好转,长者持续数日而难以恢复。失眠症通常还表现为对光和声音较为敏感,喜欢胡思乱想等[1]。美国研究学者将失眠原因归纳为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药理五个方面[2]。身体的疾病和不适会造成失眠;生理的变化也会造成失眠,如环境改变使人难以适应;心理因素,如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不愉快等也可引起失眠;一些食品和饮料也会导致失眠,如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刺激神经的物质。同样,对失眠的恐惧也会引起失眠[3]。

三、失眠的治疗

失眠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目前对失眠的药物治疗,主要停留在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阶段,对于这些药物,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反应等负面作用[4]。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光疗法和心理疗法。现在,我们主要讨论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失眠症的治疗。

(一)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治疗失眠症

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下安眠药的使用问题。安眠药,主要指的是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对于安眠药的使用医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综合各种资料,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承认安眠药的副作用和成瘾性确实存在,即使现在比较先进并被广泛使用的苯二氮卓类安眠药,也不例外[1]。另一方面,安眠药的副作用和成瘾性是可以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服用,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只要遵从医嘱,服用安眠药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小的。也就是说,不是不能服用安眠药治疗失眠,而是如何科学使用的。研究表明,睡前饮用牛奶、服用大枣还有一些食料方法如猪心枣仁汤,桂圆芡实粥等对于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且没有副作用。我们可以建立安眠药与这些没有副作用的食物如枣奶(鲜奶和红枣熬制,有治疗失眠的作用)之间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安眠药(非条件刺激)睡眠反应(非条件反射)

安眠药(非条件刺激)+枣奶(条件刺激)睡眠反应(非条件反射)

枣奶(条件刺激)睡眠反应(条件反射)

具体的操作是,由医生告诉患者睡前喝枣奶对于治疗失眠有奇效,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患者的亲属在其饮用的枣奶中放一定量的安眠药,待安眠药发挥作用的时候,让患者到床上就寝,持续一定的时间,停止安眠药的投放,在患者就寝之前只服用枣奶,也能达到催眠的效果。

(二)综合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治疗失眠症

我们注意到有些失眠症的患者,其症状表现,夜晚该睡觉的时候不能正常睡眠,而白天在工作和学习场所却昏昏欲睡。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原理解释,就是因为患者长时间不能在床上睡眠,而对在工作或学习中睡觉这种不好的习惯给予了睡眠的奖励。我们可以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奖励正常睡眠这种行为,惩罚白天工作和学习时间补充睡眠这种不良的行为,同时建立卧室床铺和良好睡眠的连接,而使睡眠状况得到改善,具体的程序是:

1.除了睡觉以外,其他时间不要待在床上或卧室里,不在卧室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但当有了睡眠欲望的时候,一定在床上进行或者坚持不睡觉;

2.躺在床上较长时间仍无法入睡,必须起床离开房间,去做些温和的事,只在真正有了睡意时才上床。即没有睡意坚决不在床上,打断睡不着和床的连接;

3.不管前一晚睡眠状况如何,坚持定时起床,并保证白天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无论困意多严重都不补充睡眠;

4.某一天晚上睡眠质量较高,奖励20—30分钟的睡眠时间。

上述要求就是使患者在非睡不可的时候才能上床睡眠,床和卧室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就是一个辨别性刺激,随着成功睡眠次数增加的强化作用,床对于患者睡觉反应的条件作用会越来越强。

(三)运用森田疗法原理治疗失眠症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森田正■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其核心理论思想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一种明显带有东方色彩的,并为国际公认有效的心理疗法[5]。森田认为,人人都有神经衰弱、强迫、焦虑、恐怖等疑病素质,当人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症状上,感觉就会更敏锐,症状也会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对于很多失眠症患者,因其本身害怕失眠,把失眠症看得十分严重,而产生焦虑情绪,同时注意力关注于这种焦虑情绪,感觉反而更加明显,入睡也成了困难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患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认知疗法,对患者说明失眠症是可以治疗的,并详细告知失眠的机制,说明短时间的睡眠不良不是严重的问题,减小患者对失眠的恐惧焦虑情绪;另一方面,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具体来说就是当焦虑的情绪出现而造成入睡困难的时候,接受这种症状不予抵抗,即使一夜未眠也带着正常的状态从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不把心理和躯体因失眠而产生的症状当成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加以注意,不去对抗这种心理和生理的不适,忍受痛苦,把注意力集中到行动上,努力做好应做之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就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办事,任凭症状的存在。

四、小结

三种方法的结合吸取各自特点,同时又相互促进: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想睡觉则一定要在床上睡,而没有困意时则不待在床上,强化了床这一辨别性刺激对于睡眠的操作性反射;枣奶与安眠药的经典性条件刺激建立,既结合药物治疗见效快的优点,使患者对于失眠的治疗有信心,对于“非药物治疗”有信任感,同时,避免了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失眠症的副作用,治疗的关键在于枣奶和安眠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何时撤走安眠药是个关键的问题:撤除太早,条件发射建立不牢固;撤除太晚,患者对药物产生生理依赖;另外,撤走之后,已建立的枣奶与睡觉反应的条件反射会不会消退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注意,用心理学的方法治疗的失眠症一般指的是心因性失眠症,即患者心理问题造成的,其本身并没有生理上的失眠障碍,而睡眠本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只要患者仍然相信枣奶有效果,就是解决了心理障碍的问题,应该就能够正常睡眠;森田疗法的理论,重点在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不再关注于失眠的焦虑反而更加焦虑,同时结合认知疗法,让患者不再恐惧失眠,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亲属的鼓励非常重要,患者亲属应该时刻强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断地告诉患者“你的失眠症有了极大的好转,这个方法十分有效”,让患者相信治疗的效果。同时,结合这三种方法治疗失眠症,见效比较快,不会因为患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而放弃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远惠,袁强.失眠的诊断及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6,23(3).

[2]周兰.失眠症治疗的最新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116-118.

[3]Bootzin R.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insomnia[J]. Jou-

篇(5)

一、关于音乐内心听觉心理学原理的概述

音乐的内心听觉在音乐界已不陌生,是指在内心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主要在听觉意象的心理过程中实施,与感知、记忆、联想等心理过程也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广义的对音乐整体性的产生听觉意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觉意象,可以使听过的音乐记忆在脑中并随时逼真的出现。

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机制。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心理是人类大脑的技能,是人类大脑活动的自然结果,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心理学为人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音乐的内心听觉也遵循这方面的原理。

普通的心理学是指人在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刺激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慢慢消逝,但印象仍然保存在脑海里,必要时印象有会显现出来,在脑海里又会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音乐内心听觉主要是心理过程中的听觉意象。意象是对过去事物的再现,是记忆的主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

总之,音乐内心听觉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同意象产生的原理相似,就是音乐内心听觉是以感官储存的材料来作为依据,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这种心理活动,进行量的积累,进一步自由的回忆、想象。同时,心理学为音乐内心听觉训紧提供了依据和规律。

二、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

(一)对音乐记忆能力科学的训练

内心音乐听觉是把听过的音乐材料在脑海中记忆并再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心听觉的准确性根据一个人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记忆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对音乐人的内心听觉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那么,音乐记忆是对音乐能力的感知,如: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音乐记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科学训练。瞬时记忆顾名思义,只是停留在瞬间的记忆。在音乐听觉训练中,高音、声音程、和弦都是靠瞬间记忆,瞬间记忆中听出来的内容会为后面的学习作为参考,这样就不会出现跑掉的现象,所以瞬时记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们我们可以采取延时模唱、干扰模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延时模唱,是在听到音响后,心理记住其音色,隔一段时间在唱出来,注意检查精确度,所隔时间长短根据现实情况由短至长,最终以精确的瞬时记忆为训练目标。干扰模唱就是在音响后,加入其它音响进行干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乐音,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干扰,进一步训练瞬时记忆精准性。

2.短时记忆的科学训练。在音乐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分钟之内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此项训练中要把握短时记忆的特点,根据记忆的心理过程,来进行科学的训练。如:在节奏、旋律的听写训练中,让学生以组块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量。组块的方法可以是以小结为单位,或者找相似的、相异的节奏型组合为单位。不断的进行复习,对听记材料进行科学的编码,从而准确的完成听写训练。

3.长时记忆的科学训练。长时记忆是由短时记忆组成而来,它的储存时间在一分钟之上,直到不被忘记。长时记忆容量很大,它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而形成,我们就以音程、和弦为例,我们平时对音程、和弦反复的记忆、模唱来加深记忆的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联想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强记忆。

(二)对内心默唱进行科学训练

默唱是以内心听觉为前提训练,不出声的把音响、乐曲表现出来。默唱训练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把握好,告诉学生什么时候默唱、什么时候出声,避免训练时引起混乱。默唱可以采取集体方式和个人方式,集体默唱时可以让学生轻轻击打拍子,既可以统一速度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个人方式的训练可以进行分组,个人之间相互交替练习。默唱是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在有音响或者没有音响的基础上训练对音响的把握,需要学生有坚定的意志、高度的集中力。

(三)对音乐乐谱背诵科学训练

音乐中背谱包含背唱和背写两种形式,通过脑海中的回忆,将已经熟悉的乐曲用唱和写的方式再现。对于听过的乐曲,可以通过回忆训练内心的听觉;对于见到过的乐谱,通过回忆训练视觉和听觉。那么,在回忆的过程中,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听觉的积极性。

三、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方法的展望

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在音乐教学上我们要在遵循心理学方法的原理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内心听觉相结合,形成心理规律。听觉意象和听觉思维都是心理学专业的名词,它表达的意思与音乐中常用的名词音乐内心听觉上基本相同,所以,在音乐中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去实践。音乐 的内心听觉训练可以以心理学方法为指导,来进行多样性和科学性的训练模式,如:旋律音程训练时,可以采用模唱、听辨等形式。心理学对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起到了推动作用,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音乐内心听觉是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乐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好的乐感可以将感觉的概念化为心理操作,大大的提高了音乐水平,要想在音乐中有所建树,我们就要做好音乐内心听觉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乐感是一种心理的感觉,它的形式包含着多种心理因素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内心听觉,多角度的去探究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即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27-02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即真正的“减负提质”,主要的途径是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积极、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心理倾向。

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类实施教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 、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七个范畴,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即使是学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智力是正常的,有的某些方面的技能却很突出,仍然还有另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某一方面的智能会相对差一点,然而,他们其他方面的智能却是不错的。据此,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智力观;转变教学观,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转变学生观,形成正确的发展观。认真考虑个体差异,在技能方面另辟蹊径。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尝试一个个崭新的领域,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为本,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二、运用“激励理论”,构建生态课堂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暗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而老师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强化物,给学生传递无穷的正能量。

布卢姆认为,学生对以往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看法,往往是与学校的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这些成绩解释为是自己学得好或学得差的证据,然后把它与对以后遇到的有关学习任务的看法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就必须给他们许多得到奖励的机会。反之,如果经常给予学生失败和不适应学习的证据,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感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放下对学习恐惧的包袱,轻装上阵,最终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三、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记忆程度与记忆时间在函数上的对应关系,即:刚刚记忆完毕100%,20分钟之后58.2%,1小时之后44.2%,8~9小时之后35.8%,1天后33.7%,2天后27.8%,8天后25.4%,1个月后21.1%。因此,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考试对于多数人都感觉是一种负担,尤其中考、高考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场心理上的暴风雨,特别是一些中差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困难,焦虑、遗忘在所难免,为此,要指导学生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如睡前醒后(分别没有后摄干扰和前摄干扰)――记忆的黄金时段;要培养对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文科(如语文)主要是发散思维,理科(如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这两种差异度较大的科目交叉复习实际上是左右脑的交替休息,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要注意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劳大脑区域细胞得到休息,休息后的大脑区域细胞再进行工作,如阅读与运算的交叉,这样既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四、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难度、深度和广度,应用“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五、掌握放松减压技巧,缓解学习考试焦虑

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这种方法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考前面临森严的考场,出现过度紧张时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缓解焦虑,放松身心。深呼吸放松法,采用鼻子呼吸,腹部吸气。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想象放松法(冥想放松法),冥想会促使大脑出现α波,内啡肽分泌增多,使人镇静、愉快、放松。使人不会太警觉,也不会太闲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理想的控制紧张的状态。由于清除了通常与掌握新科目有关的紧张压力感。隐藏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大门被打开,潜能开始苏醒活跃,储存在右脑的启发性信息开始被随心所欲地引导出来,从而产生灵感和顿悟。这正是学习新语言、快速掌握知识的极佳脑力状态。此外,还有注意力转移法、压力缓解法、自信增强法等,都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焦虑。

六、结合学科学习特点,渗透心理学原理

将心理学理论贯彻于教学工作中,不仅仅只是几个理论的掌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因此,要注重将心理学原理渗透于课堂教学。各学科可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寓心理品质教育于学科教育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政治科可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数学科、物理可渗透思维品质教育;语文科可渗透情感品质教育;英语、历史科可渗透记忆品质教育;化学、地理、生物科可渗透观察品质教育;体育科可渗透意志品质教育;音乐、美术科可渗透性格品质教育。

总之,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篇(8)

一、英语教学中要重视遵循外语学习心理特点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刺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认知。语言是行为、习惯和经验,语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在交际中不断运用、磨练。为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应注意:①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二、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心理特点进行英语教学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强,爱说好学。教师要利用这些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直观手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搞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今后学习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他们对于学习上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转为内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钻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记忆强于机械记忆。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里,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儿童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智能。发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外语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智能的活动必须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也就是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而不是“填鸭式”地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在注意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运用社会心理的归因理论,即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激发学习动机就要提高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学,利用感彩浓厚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直观兴趣不是目的,但有利于调动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自觉兴趣表现为求知欲;潜在兴趣表现为情感、意志、目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毅力,加强信心,产生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动机),并培养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精神

四、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

篇(9)

中图分类号:F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33-02

一、引言

广告本质是传播,广告灵魂是创意。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詹姆斯・韦伯・扬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者及人性的种种事项。这充分说明了,广告创意是广告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实现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则需要广告心理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广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广告创意中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产品的态度与需求,从而提出创新的理念或新颖的构想来完成广告创意,促使产品广告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看待产品,并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对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以广告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就广告心理学如何在广告创意中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有所作用。

二、广告心理学的概述

所谓广告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法则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广告能够更加有效地在消费者中传播,进而通过广告媒体实现产品的销售行为。最早研究广告心理学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实验室的H.盖尔于1895年所展开的关于消费者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态度与看法的调查研究。在此之后的1908年,斯科特所出版的《广告心理学》正式说明了广告心理学这一理论,使得广告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对受众认知程度、品牌利益、品牌形象与个性、品牌情感关系建立、引发购买倾向选择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品牌态度与购买倾向,以此来为广告创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总之,广告心理学这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广告创意中应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广告创意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广告创意的概述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从此概念出发来理解广告创意,可以认为其涵盖了广告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即战略、形象、战术、媒体选择等方面做到创新,促使广告活动新颖、独特;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创新广告活动,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产品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当然,要想使广告创意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新奇性原则。广告创意讲究的广告活动必须要体现新奇性。因此,为了保证所创作的广告创意能够引人注目,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新奇性原则。而所谓的遵循新奇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的创作,就要保证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广告主题新颖独特。

其二,包蕴性原则。从广告作品推出情况来看,广告形式是吸引眼球的重点,广告内容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想使广告创意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遵循包蕴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创造,促使广告形式独特醒目,广告内容耐人寻味,使广告内外均达到新颖独特的目的。

其三,渗透性原则。出色的广告创意往往把“以情动人”作为追求目标。因为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注意在新颖的、独特的广告作品中渗入情感,使广告形式新颖、有特色,广告内容情感真挚。如此才能使广告作品的播放引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

其四,简单性原则。分析国际经典的广告创意来看,其创意风格多以简单为主。原因就在于精简的广告作品,才能够清晰地、自然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纯粹地打动消费者,使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清晰、简练以及结构得当,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简单性原则来进行作品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分析

(一)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

1.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中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主要是利用广告心理学中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消费者之所以会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与消费者需求是分不开的。而要想使广告创意能够博得消费者的眼球,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重视利用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如此才能够增加广告创意的吸引力。因此,在广告创意中注重科学、合理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如外国一家水果超市就利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推出一个以水果为宣传产品的平面广告。它的广告创意内容是以黑白色为基准色调,在广告平面的中心是对水果进行意想不到的拼凑,使拼凑出来的画面类似女性臀部、、大腿,并因整个广告色调给广告内容增添了神秘感。如此有创意的平面广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男性消费者。所以,巧妙且正确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展开广告创意,使广告创意不仅可以准确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的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作为广告心理学的另一原理,其与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一样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可以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来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广告创意中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产品特色分析以及产品销售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制作,才可以使推出的广告创意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兴趣,推出可以激发消费者兴趣的广告,促使消费者在兴趣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3.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的应用。在说明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之前,笔者在此先说明一个广告创意。这则广告创意来自于一家餐厅,它是呈现了部分餐桌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一只煮熟的鸡类似于人类在浴缸中泡热水澡一样靠放在餐盒的一角,餐盒里面是正在冒着热气的汤汁。广告下方的标语是:事物也需要舒适的dish。此则广告创意正是利用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并遵循简单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来进行创作的。参考以上广告创意可以充分的说明,广告创意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呈现出有情感的创意广告,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4.满足情感需要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创作中利用满足情感需求原理,则是通过抓住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像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于孤单、孤独的人来说是非常渴求的。广告创意中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拥抱来创造作品,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观看广告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对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心理。所以,将广告心理学的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同样可以提升广告创意效果,使其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

(二)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实施需要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恰当、巧妙、合理的广告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使广告创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在广告创意中广告心理学原因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体现。

1.广告内容具有一定的冲击性。所谓的冲击性是指在广告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广告内容必须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冲击感,其可以是情感、感官、视觉、记忆等方面的。如此,广告创意才能从纷乱繁杂的广告中脱颖而出,抓住观看者的眼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就以当前的电视广告来说,电视广告中采用帅气出众的美女总能比老年人更冲击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广告内容的冲击性。

2.广告创意要具有情感诱惑能力。广告市场的竞争激烈,争夺观众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是广告创意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使广告创意新颖、独特、创新,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提升广告创意的情感诱惑能力。也就说,广告内容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亲情、友情、爱情、怀旧情感等,使其消费者在观看广告的同时,可以回忆起某段难以忘怀的情感或特别珍视的情感,这就可以使广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产品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过程中注意提升广告的情感诱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告市场中,广告作品越来越难以被使用者所认同。其原因在于广告作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告作品的广告创意效果不佳。对此,要想使广告创意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重视巧妙、合理、恰当地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发挥作用,增强广告创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晓风.广告创意中的攻心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3).

[2]李立志.论广告吸引注意的视觉心理效应[D].江苏大学,2014.

篇(10)

近义词:人琴俱逝。

上一篇: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 下一篇: 新媒体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