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化科室管理工作

篇(1)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方便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

全科医师团队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服务管理为重点,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提供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档案服务及优先健康教育指导。以上门服务和全科门诊相结合;群体管理和个体管理相结合;健康促进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全科团队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每月至少在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次;至少每季度或根据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在社区宣传栏制作防病知识专刊;为社区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的动态管理和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孕妇、儿童建立保健册以及提供保健服务等。

网格化、信息化管理能实现信息共享,如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诊疗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通过信息化打造一个综合性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统合,为卫生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管辖居民24余万人口(常住人口近20万、流动人口有4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万余人,占总人口数9%,80岁以上老人1431人(截止到2010年6月底统计)。各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均是从克拉玛依市综合性三级医院因体制改革分出交给克拉玛依区政府管理。五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全科医师团队30个。其中一个街道社区中心在2009年6月做为政府试点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将取证,其余中心也按照PDCA循环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要求进入试运行阶段。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已走在全疆前列。全疆来自不同的地市常来克区参观、观摩、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各中心每个团队是由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儿保、妇保)、社区护士等成员组建。各社区中心团队成员以楼幢为网格,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团队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及承担的工作任务分配给团队成员单元网格,每个团队成员管理社区居民400~500户家庭、1000~1500人口。根据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预防保健(计划免疫接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访视)、慢性病管理(目前管理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发挥全科医师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的优势,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提高管理率,降低患病率。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慢性病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条线分隔式的服务模式,在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心脑血管发病率及首诊血压漏诊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即是使链接区域的缝隙尽可能无,与以往的模式的有明显的区别。老年保健(75岁行动不便的老人的访视保健指导、80岁以上老人一季度体检健康指导)、妇幼保健(产后访视、婴幼儿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任务,各团队成员采取以主动服务为主的形式。

网格化管理的流程:①网格构建:依照住宅小区建立各社区的网格。②网格分配:团队成员将建立的健康档案资料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进行工作管理,了解并掌握所辖网格内居民的详细信息及工作的进程。③网格管理:根据软件系统显示的信息按照工作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按要求随访的工作及时录入微机。对于有些中心的出诊诊疗等工作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④网格整理:定期对网格进行整理,及时补充和完善网格化的信息[1]。

评价指标和方法:①全科团队成员的认可度:主要采用访谈方式对全科团队成员进行调查,共调查百余人。②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因为各街道社区中心因房屋改建、重建、新建等客观因素,2010年12月信息化管理统一启用,每个社区中心在下个月初前10天之内将团队成员工作量由各中心收齐统一上交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根据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对于工作量不饱和的成员及时反馈各中心沟通。③社区居住民的满意度:根据前来就诊的患者、已建档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统一采用上级部门考核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来反映问卷信度,Cronbach′sa0.8696,信度较好,具有使用价值;问卷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Epidata3.1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调查了解到团队成员对网格化管理的认可度达到100%,认为快捷、明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更加了解本社区管辖范围的基本情况。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全科团队的工作进展明显加快,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支持、满意率明显提高。结果见表1。

表1 网格化管理前后社区居民的满意率比较[例(%)]

讨 论

通过团队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模式,团队成员的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同时利用专业互补优势,不仅使社区居民获得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也使自身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完善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服务人群、服务重点、服务评价等项目进一步明确并严格落实。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提供网格预警信息,根据提醒显示此人的保健信息和慢性病管理者的信息。同时以住宅平面图的形式显示建档信息,根据网格内的信息提供应建档人员信息,大大提高社区全科团队的工作效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为每位社区居民配备了一名“健康守门人”。这种“一居一医签约”式的健康责任制,让民众切实感到了服务到位的同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医患的互动,调动民众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团队医生的全程管理,医生与患者之间感情加深,是朋友式互相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参与性、互动性增强,依从性提高,对服药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增强,最后所取得的结果是血压、血糖控制理想,并发症情况减少。

网格化管理使社区资源得到共享、优化和整合团队内部资源,有效解决了原有模式中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和服务盲区的矛盾[3]。但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因为网格化管理会存在相对而言信息的滞后性,就是居民的信息已有变动,但在网格内不能及时体现出来;还有网格化管理会缺少对全面的了解,可能只对自已网格内信息熟悉等。

克区政府考虑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硬件和软件系统到位、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各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沟通水平,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运行,连续3年将大批工作人员分别派往内地学习、开会交流。同时硬件及时配套,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是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网格化管理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对今后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一、档案管理及其重要性

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谓档案管理就是对单位存续期间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纸质和电子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以此保存单位活动的历史记录并提供相应的查询服务的工作。档案管理按单位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政府部门档案管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和社会组织档案管理。本文所研究的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因为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档案管理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明确指出:“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

档案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档案管理是记录单位活动的历史资料和证据。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单位日常活动中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并以此作为管理的依据。例如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过程中都要有相关纸质或电子化资料为依据,特别是财务活动,我国《会计法》对企事业单位财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等都规定了相应的保管年限,单位必须按要求对相应的资料进行保管。其次档案管理对于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我们现在则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而档案管理则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因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做得好的话,可以为单位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从而为改善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日常活动提供依据。

二、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也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各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起了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特别是单位重要档案资料以及法律规定应当保管的资料都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但是,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分散,档案管理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分散,由于事业单位大都与政府部门一样设置了相应的科室,由于各个科室分属不同的领导进行管理,且科室之间的活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科室的档案管理工作差别也较大。有的科室档案较为重要或者法律法规对档案保管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则该科室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较为规范;有的科室日常业务较为,档案管理工作则基本不存在。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不统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时也不知道哪些档案该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哪些档案可以不用归档,造成档案的不完整。另一方面,尽管《档案法》和《机关档案工作条例》都对档案管理提成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并不能为事业单位带来直接的效益,因此,现实中存在着部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事实上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管理需要对繁杂的档案资料进行甄别和分类整理,同时需要对档案资料进行编码和储存,从而能够及时对档案资料进行检索和查询,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里也设置了相应的档案学和情报学等专业学科,这也说明了档案管理是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的。然而,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档案管理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他们认为档案管理是人人都可以做的简单工作,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的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是由工作人员兼任的,这些都导致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以及电子化程度较低。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信息社会数据容量的不断爆炸,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档案是以电子化形式存在的,并没有相应的纸质档案,因此就必须对相应的信息化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存储。另一方面,由于纸质档案的保管期限有限,时间较长的话,纸质档案容易丢失和毁坏,且纸质档案存储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相应而言,信息化的档案具有存储容量大,存储时间长,占用空间小,检索查询方便等优点,因此,对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势在必行。但是,很多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是较低的。这是由于档案的信息化初始投入较高且需要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所限再加上并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且信息化推进较为困难。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重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完善首先存在的问题便是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认识上的缺位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散以及档案管理的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要改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从领导层面来说,应该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就加强单位的管理,改进单位的效益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应建立整个单位统一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而不应将档案管理工作分散到各个科室。同时,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应给予经费上的保障,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教育使事业单位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为档案都产生于业务职能部门,只有业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二)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去实施。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缺乏专职专岗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此,一、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单位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人员情况设置符合自身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岗位,尽量做到专岗专职。二、加强对事业单位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素养的培训,从档案的科学分类、整理到档案的编码归档及档案的查询等,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和专业化。同时,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服务性的工作。现代的档案管理不单单是保存档案,更重要的是要对档案加以利用,从而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应有的效益。为此,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

(三)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以电子化介质为载体的档案容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原有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进行信息化,以实现高效存储和利用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刻不容缓。但是,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费的缺乏议价相关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缺失所引起的。为此,一要加强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的投入,档案信息化初始投入成本较大,因此,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要取得上级的支持,从而能够获得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推进信息化工作。二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专业化程度更高,因此,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根据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设计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并将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化和电子化。

四、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为此,事业单位要在此背景下,将档案管理制度纳入改革范畴,全盘考虑,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煜,张津.浅谈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J].档案学研究,2012年6月.

篇(3)

二、疾控中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疾控中心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上投入的资金不足

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人工进行信息管理的模式,对于新的管理模式了解不够透彻,甚至排斥,直接导致了对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度不高,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产生的后果就是疾控中心因为运转资金不足而无法购买信息化管理设备,仍然依靠原有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得信息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质量无法媲美发达国家。甚至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仍然沿用传统的借助人力的纸质的信息管理,无法保障信息管理的准确度。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

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重视度不是特别高,由于几年党和国家将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提到国家发展议程上,档案管理工作地位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各行各业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进和了解程度。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在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内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大部分是在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仍然很难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有些疾控中心是将人工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交叉并用。在对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时,以静态资料为主,例如文字和图片,而缺乏一定的音像资料,降低了档案的完整度,从而间接的影响了档案管库现代化和信息化。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没有科学的归类方法,导致档案归类工作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后期调取、查看工作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人员工作职责的不明确,许多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人员可能是其他科室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并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三、解决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

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如果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资金支撑,使得管理设备和手段的更新受阻,降低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对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此外,疾控中心也应该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引进新的管理设备和手段,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疾控中心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无形之中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代的档案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但是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降低了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已是当下疾控中心的必要工作。可以将档案管理人员派遣到外地进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对档案管路人员进行培训,手把手的指导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大胆的尝试并进行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效率不高,杂乱无章,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导致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能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使他们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第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效率和质量高的工作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制度;对现有的档案借助计算机系统,并按照一般性、重要性,长期性和短期性的原则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检查和调取档案奠定基础,提供便利。第四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收集制度;疾控中心管理部门应严格要求各个科室对档案进行定期的收集,并加强对各个科室档案信息收集的监督工作,防止有些科室,并未贯彻和真正落实档案信息定期收集工作。在各个科室对档案信息收集完毕后统一交由疾控中心的档案室,档案室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上交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和妥善保管,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疾控中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保证整个疾控中心正常运营的必要工作,随着疾控中心的人员流量逐渐增多,如果不加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那么就会使得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就会使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因此,做好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乌兰格日勒 单位:乌兰察布市疾控中心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 医院信息化成为当今医院成长的必然趋势。本院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比较超前也比较科学, 首先建立了部分信息系统, 如财务收费管理系统、患者费用查询系统等;然后是临床信息化管理系统, 如电子病历系统、护理工作站系统、OA办公系统、医学影像系统等, 并在各个部门达到了资源共享。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大量、多种类护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 各种护理评估单、护理诊断标准的应用, 都需要借助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处理系统。因此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速度及准确性, 而且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本科自2015年11月开始全面使用“联众”和“好智”护士站系统后,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实施信息化管理前(2015年11月之前)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头外伤15例, 脑出血手术30例, 动脉瘤10例, 其他疾病5例;其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龄32~56岁, 平均年龄45岁。抽取实施信息化管理后(2015年

11月之后)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头外伤15例, 脑出血手术30例, 动脉瘤10例, 其他疾病5例;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1~59岁, 平均年龄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护士进行信息化知识全面培训 一一了解护士站工作系统全面功能, 包括:来院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护理记录、医嘱处理、临床用药、患者费用查询等等,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电脑操作能力, 对护理工作应用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常用功能做到熟练操作。由于科室护理工作量大, 除了参加院里集中培训之外, 科室内部进行集中交流, 并轮流操作演练, 使全科护理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都熟练掌握了“护士站系统”各项功能。提升了护理效率,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 2. 2 引导患者或家属使用信息化系统 指导患者或家属应用信息化系统搜索信息资源, 如预约挂号、出诊专家、科室简介、费用查询、用药查询等, 利用医院公众平台了解自己的病情、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生活小常识、发病原因、发病后的自我护理以及相关的专家建议, 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图书, 转移对疾病注意力等。住院期间的费用问题是患者及家属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科专门设立了患者费用查询时间段, 为每天下午15:00~16:00, 并派一名护士专门负责, 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查询方法, 解答患者对费用方面的疑问, 满足了患者需求。同时负责护士利用下午健康宣教时间对患者信息化使用方面进行关注、指导, 使患者或家属掌握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信息化平台内容, 并告知科室QQ群号和微信平台号, 大大方便了患者和家属, 提升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使用能力, 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1. 2. 3 保障患者疾病信息安全 保护患者的隐私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内众多医院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作者所在科室也非常重视患者的信息保护, 设专人对科室电脑进行管理, 严防非医务人员操作工作电脑, 并对科室工作电脑都设置了密码保护, 保证了患者个人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的安全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情况, 满意度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33%,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33% (P

篇(5)

2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现状

(1)由于传统卷宗档案管理的影响,造成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认知,意识不到信息化档案处理方式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导致档案管理相关人员不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安于现状,认为医院档案管理只要不影响医院日常运转需要就可以了;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本身缺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就更不可能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种种这些都阻碍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目前医院各大科室之间的档案基本处于各自管理的状态,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反映出医院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资源共享,医院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各科室档案不能实施行统一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管理上也不规划,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信息化档案管理不仅要求人员具有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熟悉掌握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胜任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但现实情况就是医院普遍缺乏相关档案培训体系,就更不用谈合格人员的培养了。

(4)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面资源共享,各科室人员甚至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关档案系统进行资料的调阅,而人员的流动是普遍发生的,物流给信息的保密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外加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档案数据库很有可能被病毒与黑客入侵,导致档案信息外协、丢失甚至整个系统被破坏,这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3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创新

3.1对全体人员进行档案知识宣传,提高意识

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年限都是有严格法律依据的,医院应当就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医院开展全员教育,让全体成员都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全员档案管理意识。在此基础上,医院相关领导要把档案工作纳入医院发展的规划当中,切实做好档案相关人员的薪酬待遇工作,并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

3.2提升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学习档案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于成绩突出的档案管理人员予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便调度相关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深入医院各科室进行了解和调研,了解和收集各科室对档案信息的要求及其建议,以便更好的完成相关档案管理工作。

3.3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结合本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套符合本医院特色需求的档案管理模式。明确各项工作职责与考核指标,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

3.4完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将会出现网络运行的安全管理,医院档案安全管理要不断完善网站安全设施,科学统筹档案管理经费,引进更加安全的软件设备,淘汰老旧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要求。

3.5丰富医院档案内容,提高档案服务潜能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挖掘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编写题材多样的专题报告。对信息进行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加工,为相关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库,同时收集相关信息反馈,结语经验,让档案资源为医疗、科研及相关医学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篇(6)

信息产生价值的关键在于共享。导致信息不能够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流畅的沟通机制,不能很好实现一体化,就会使得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顺畅地流动。而目前许多医院恰恰存在这种现象。虽然各个科室都同处于一个医院内部,但是各个科室之间界限分明,存在明显的缝隙,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连接。这直接表现在医院各个科室的资料各自存档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网络和管理模式,存在档案材料缺失、混乱,或形成不规范材料的现象,无法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大大影响了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要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医院档案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各个部门,就必须要求消除各个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科室与科室之间独占信息的局面。

2.信息化的建设意识较为薄弱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影响非常深远,这就导致了很多医院领导层满足于现状,并不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另外,档案管理人员也缺乏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未能提出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对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医院人才培养中,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并没有把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工作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等问题。许多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这些情况已严重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4.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安全隐患

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和外界畅通的联系,是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是医院管理工作与病人获得良好服务的需要。因此,工作人员和病人都能自由的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并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这样一来,档案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可能会受到电脑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甚至系统被破坏。

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1.改革管理体制

信息产生价值的关键在于共享。导致信息不能够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果部门之间缺乏流畅的沟通机制,不能很好实现一体化,就会使得信息无法在部门之间顺畅地流动。而目前许多医院恰恰存在这种现象。虽然各个科室都同处于一个医院内部,但是各个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界限分明,存在明显的缝隙,在工作中无法实现连接。这给档案信息的收集与编研造成障碍。因此,必须淡化科室的概念,消除医院科室之间的界限,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横向联系,从封闭式、分散型走向开放式,形成网络化、一体化,实现“无缝隙”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医院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及时汇集到档案管理部门。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设备。根据实际条件,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较先进的技术设备,促使档案管理逐步从传统的手工、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迈进。

2.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与服务的意识

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性行业,面向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公众个性化需求,通过良好周到的档案服务,使档案管理由传统落后的人工管理转变为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档案业务服务理念,全面积极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档案服务体系,树立以医院为整体的档案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科学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要求。

篇(7)

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当前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医院在自身规模和业务不断壮大的同时,亟须规范和完善资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医院资产效益最大化,进而为医院医疗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保证医院各项工作持续健康运行。

1公立医院资产范围及必要性概述

秉承公益性原则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主体,公立医院资产种类多样性加大了相关资产的管理难度,对各类资产的科学管理,使之发挥出最大化效益,对于公立医院整体发展和平稳运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公立医院资产是指医院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医院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1]具体来讲,公立医院资产按照流动性标准可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公立医院流动资产涵盖了货币资金(主要是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短期投资,包括应收医疗款、预付账款、财政应返还资金和其他应收款以及存货(包括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药品、其他材料等物资)等。非流动资产则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建筑物类、专业设备类、一般设备类、图书类、其他资产等)、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版权、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权)、长期投资(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医院办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回收期一年以上的为长期投资)等。

2公立医院现有资产管理问题

随着公立医院自身规模和业务的不断壮大,资产业务的复杂性和资产的多样性加大了资产管理工作难度,在资产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资产管理风险点,严重制约着医院的提质增效改革,亟须规范和完善。(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科室协作差。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公立医院日常管理中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管理制度难以全覆盖,医院多种多样的资产相关制度没有建立,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另外,医院资产占比较大,医院的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较长,[2]所涉及的部门较多,资产管理中专业设备、通用设备、药品以及无形资产等涉及医院设备、信息、物资管理、财务等多个科室,相关资产管理科室协作不强,资产使用管理全过程缺乏有效沟通。(2)资产闲置,缺少资产运行效益分析,医院资产难以发挥效益最大化。日常管理中公立医院存在着设备使用率低、库存物资闲置、无形资产保护不足等主要问题,[3]相关科室对待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整体运行情况不能够及时总结分析,不能保证资产难以发挥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多余货币资金不能发挥收益最大化,药品等存货物资周转率低,应收款项等挂账时间较长;另一方面,对大型专业、通用设备从投入运行开始缺乏运行效益分析和总结,大型设备和房屋建筑长期闲置,长期投资回收期不明确,缺乏效益分析评价,各类公立医院资产难以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3)内部审计不健全,缺乏资产管理流程监督。长期以来尽管公立医院设立内部审计科室,由于公立医院主要以医疗业务服务业为主,现实业务中却难以引起医院领导的重视,内审部门长期发挥不出应有作用,对资产管理工作整个过程的监督和审计被边缘化。(4)医院资产财务管理环节不完善。资产管理全流程尤其是购入和处置环节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规范,固定资产购入有时出现不进行入库管理、资产费用化等现象,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不强,大额软件系统购入不进行入库管理,资产费用化严重。资产处置环节不按照正常处理程序执行,部分资产处理不经过医院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单纯的医院分管领导甚至资产科室审批即可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5)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公立医院在多个方面都加快了信息化步伐,大大助推了医院的整体快速发展。尽管在大数据信息化推进背景下随着公立医院在内部管理多个方面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但在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管理网络不健全,资产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各资产管理科室资产管理信息化硬件水平亟须改善。

3强化医院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各类资产最大化效益路径

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构建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规范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公立医院资产运行和管理中所存在风险和不足之处,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完善和规范,探寻出合适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出公立医院资产效益最大化。

3.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归属

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公立医院应严格按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医院各类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各类政策法规和制度要求。医院固定资产实行归口管理,如医院房屋及建筑物类、其他设备类归后勤服务中心管理,一般设备归信息科管理,专用仪器设备类归设备科管理,图书类归图书信息中心管理,无形资产归口信息科管理,各科室各司其职,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归属。完善医院资产从购入、使用、处理全过程的责任归属,分级负责,明确相关责任人员职责,做到专人管理使用,保管维护责任到人。

3.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作用,严格把控资产管理全过程

加强内部审计是优化医院资产管理体系的必要手段。[4]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作用,公立医院应加大对内部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把关审核。一方面,公立医院要提高内审部门地位,领导加大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将内审工作放在医院长期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内审部门严格落实审计制度要求,对各类资产从购入、使用、归口管理、资产处置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相关规定程序要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和改进。

3.3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助推资产管理工作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因素。资产管理工作要依托医院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资产效益,提升资产使用周转效率。通过构建物资管理平台、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等资产管理网络,实施财务统管,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各类资产实物管理相结合,盘活资产,压缩库存,减少资产在各个环节的占用时间,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信息化助推医院资产管理的步伐。

3.4强化资产财务统管,多科室联合协作

财务管理是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又构成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医院资产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这就需要购入资产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入库,严禁购入资产费用化处理,财务人员严格把关,资产管理科室严格管理落实,医院设备、信息、物资管理等多个科室密切协作,强化管理。同时,资产管理应当实现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联合监督机制,财务、审计等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清点实物,核对账目,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防止闲置、损坏、被盗等情况的发生。对于因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造成公立医院资产流失或资产受损的责任人员和相关人员必须依规处理,按情节程度追究责任,造成严重事故的,应加大加重处罚。

3.5构建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加大资产运行效益分析,保证资产发挥效益最大化

医院各类资产管理和使用应纳入科室工作绩效考核,设立科学的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将资产管理落实情况与科室绩效、责任人业绩相挂钩。流动资金特别是银行存款应多以定期、大额存单形式,使闲置资金充分获取银行存款利息最大化,同时及时清理医院存在的应收账款及预付款项。对医院配置的大型医疗运行设备定期开展使用评价总结,推进资产共享共用,避免大型设备资产闲置,提高药品、材料等物资使用和周转效率,充分发挥出各类资产效益最大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背景下,强化和完善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积极探索现代医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路径,降低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医院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效能提升,进而促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建,从而保证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洁.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黄玉梅.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9(3):153-154.

篇(8)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利用信息档案可以实现科室之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尚未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一些区级或县级的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来承担,甚至很多地方尚未成立信息科。领导方面对此也并未加以重视,往往那些非医疗专业、档案管理专业、关系户等不能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上,在人员编制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中心管理者或行政机构人员兼职进行档案管理,这种人员上的欠缺和重视程度的欠缺,直接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而且,档案管理的工作琐碎、繁杂,短期内不能见到显著的成效和效益,因此,这项工作也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单位处于人轻言微的状态,再加之中心的投入有限、条件限制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使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其良性发展。

(二)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

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直接导致管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员都是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甚至很多都不是医疗相关专业人员,在人才配置方面,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只占小部分,使得管理工作不平衡发展,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合理的领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比例和专业机构严重失衡,使得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好地实现。

(三)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单一化和长期的程式化现象,使得人们在工作中不能产生浓厚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加之中心对档案管理科室的投入资金有限,使得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实现。另外,由于长期的不被重视,工作人员消极怠工,面对枯燥乏味而又繁重的管理工作不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绝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的医疗事业需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更加便捷的掌握人事档案材料,从而能发现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同时能够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档案信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

(二)传统的纸张档案管理模式正在被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所挑战,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多种具有时效性,价值高的档案信息需求量一步步增大,对于这种新形势的需求,各级医疗机构只有加大加快现代信息化管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运用档案信息管理才是根本途径。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现代化信息利用还比较落后,比如在设备,技术方法,管理意识等方面。要想进一步解决档案管理的利用水平,就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更新现代技术设备,增强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一)档案信息化可以保护贵重的档案原件。运用档案信息化可以避免档案原件被过多的借阅,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损坏,或者丢失,而将这些档案原件通过运用计算机电子扫描,以电子的形式进行保存,管理是使用,可以减少很多使用原件档案带来的弊端。

(二)运用档案信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人员从手工劳动中得以解放。在传统的纸质档案时代,档案人员运用手工要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档案和记载档案目录,而利用信息化工作后,只需输入指令就可自动完成。

(三)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采用关键词的方法将所有档案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从而在需要查阅相关资源时候,及时有效地从大量的档案资源中整合出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资源实现归类整理后可以借助网络连接,实现在不同计算机上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有价值信息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部门、各科室,甚至是不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快速传递,尤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个特殊行业来说,及时的信息传递,对于人民的生命健康来说意义重大。

(四)档案信息化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档案进行检索和使用。传统查询档案的方法是借助手工,如果需要查询的原始档案数量十分庞大,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档案建立成电子文档,然后将类似的电子文档合并生成一个电子目录,这样当需要检索档案时,只需要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就可以从电脑中快速调出相关信息。

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一)病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过去所未探知或命名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各种医学难题相继被攻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全部归类整理并分别建立档案输入计算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这样当其他医务人员在遇到同类病例的时候,就可以及时调阅相关档案为其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同时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也能及时查阅。此外,通过计算还可以将同类病例进行归类整理,分析,从中发现病例处理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而优化治疗方案,然后将其信息处理结果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使他们能够对照临床实际,继续优化,因而有利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文书处理过程和归档的信息化管理。文书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的内在质量直接由文书处理过程的好坏影响着。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天所产生的文书中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的文书可能需要快速的传阅和催办时间,也有大量的文书可能对时间要求不是十分紧急,如果按照传统人工方法对这些文书中的时间信息予以一一甄别的话,势必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可能还会耽误了处理的时间。所以,将这些文书中所涉及的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通过在计算机中设定依时办理程序从而自行甄别并归类,这样,就可以保证比较紧急的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有关科室予以审批。发文处理过程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大大减少了文书处理部门的工作量,减轻了档案人员的负担。

(三)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和流动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营体制市场化的转变,这种人员间的流动就更加频繁。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起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尤为重要,通过运用信息手段,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的流动情况,甚至追踪医护人员的去向,就可以实现为患者提供更多信息和服务的目的,进而增加患者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满意度,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整体形象。

五、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公民和医疗卫生机构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工作条件的良好配置

《卫生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不断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疾病控制机构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发展规划中来是很有必要的。而要保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的配置,如相应的档案存储库房、服务器、统一规范的档案装具、优良的阅档环境等硬件的投入,以便于规范;在软件方面,在人员配备的基础上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科室和主管领导,以及良好畅通的网络管理体系等。

(二)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观念里,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简单、乏味,而事实上,信息化纳入管理系统后管理工作属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范畴,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决策依据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工作的认识,以很好地解决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并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讨管理的有效措施、高效管理,并将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发展。

(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管理的关键还在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很多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信息管理方面缺乏严密性和严谨性,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因此,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让管理工作有据可循,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上升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层层把关,促进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管理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篇(9)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如人才引进、人员内部调配、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考勤、职称评聘、师资培训、考工定级、各类人员的档案管理、工资福利、离退休等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管理仍运用EXCEL表格来处理事务,以致经常出现人为数据处理错误、各表格没有勾稽关系、各科室之间的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或更新得不一致,这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极其不匹配。迫切要求高校的人事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化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为数字信息化管理,使人事管理工作趋向于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三个历程

1.1 工资计算系统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为繁杂,用手工操作既费力又费时,且易出错。随着电脑的应用,各高校自行开发了一些计算机程序,将人力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时也只是简单地将计算从手工计算发展为计算机计算,并未实现人事信息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1.2 数据库信息统计系统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人事信息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将部分统计工作从手工统计发展成为数据库统计。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类报表之间是相互独立、无法连接,各高校都要使用光盘等手段上报数据,较为费时费力。

1.3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代

21世纪初期,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初期,实现了教职工的基本信息、工资、统计、报表等一体化,初步实现了无缝连接、资源共享。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和功能

2.1 构建高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信息管理、考勤考核、师资管理、薪酬管理等日常性工作,往往较为耗时,手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错,并且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技术手段,许多基础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为繁杂且不能共享。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若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则会极大地缩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常规性工作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大大解放人力,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2.2 优化工作流程,构建资源整合

根据规范的工作流程设立信息管理的各子模块,如: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人事业务管理模块、师资业务管理模块、劳资业务管理模块、系统查询模块等,统一规范工作方法和方式,消除了过去隔离、分散等现象,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操作,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详细、准确地记录所有教职工的档案、考核、考勤、培训、评聘、劳资、福利等所有信息,并在需要这些信息时能系统、快捷、准确、方便地获取。

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操作存在的问题

3.1 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都在提倡“向教学一线、科研一线倾斜”,此时许多高校都忽略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致使对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应消极,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只要有几台电脑就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仅仅处于日常性、常规性阶段。殊不知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各部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才能真正完全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2 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不完整,不准确,更新慢,共享度低

人事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是数据库的完整和准确。但高校大量的人事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在近几年才建立起来,建立之初由于录入环节的把关不严等导致数据的不准确;由于数据库本身设计上的不完善、不准确等导致数据的不完整;由于对教职工信息变动掌握的滞后性导致了数据库信息更新速度慢。以致使人事信息系统的可信度及使用效率较低,无法及时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影响了管理层的决策。

首先,人事部门以工作范围为依据,划分为人事科、师资科、劳资科、档案科等科室,学校教职工的人员进出、各部门之间的人员调配、人员考勤等归属于人事科;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培训与进修等归属于师资科;教职工的档案管理在档案科;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兑现等在劳资科。各科室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权限范围内管理着教职工的信息,在本科室的工作范围内单独建立一套基本信息库,并对信息库进行维护。其次,在人事部门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教职工人事信息管理工作,教职工的教学信息归属于教务部门,教职工的学术信息等科研信息归属于科研部门等。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互通,则需要对每一个数据库逐一操作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增加了人力资本。

3.3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在人事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本职工作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实际上,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者普遍是知识面窄,观念老旧,缺乏创新精神,计算机知识面更为狭窄,在工作过程中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节拍,无法使用深层次的信息技术,这与目前各高校要求的人事管理信息化是相悖的,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 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和措施

4.1 正确认识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作用

各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不单单是简单的人事信息和数据的罗列与汇总,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为学校的各类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有关信息。正确认识人事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一句口号这么简单,这要我们实实在在付诸于行动,不然人事管理信息化也仅仅只是一句空话,一个好的系统建设需要学校的领导层面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投入和支持。

4.2 制定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的章程,加快人事信息的更新速度

高校的人事信息不仅量大、繁杂而且是动态的,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动态变化,定期维护和更新相关的信息。做到信息建设的分工协作,将人才引进、人员调配、考核与考勤管理、师资建设、档案管理、劳资管理等人事信息按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到各个科室,各科室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信息建设工作。应该广泛宣传人事信息及时更新与否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一旦自己的人事信息变动就应积极主动地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

4.3 加强全局观念,做到资源共享

高校人事在管理工作中,会和其他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二级部门产生大量的信息交流,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叠信息,这就要求人事部门整合其他各部门的数据库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统一的、一致的、灵活的数据中心库。所有的数据皆源于此,这就要求在信息采集时,确保其是真实可靠无误的。

4.4 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21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是尤为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信息系统只是一种辅助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首先,高校应该任用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应该不断加强人事管理者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做到信息技术水平与专业管理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以适应人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5 结论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对高校人事管理的流程化和规范化,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量,使得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加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管理科学化,保障高校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晓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实务.

[2] 徐锋.高校二级学院人事信息化管理刍议.教育探索,2007,12.

[3] 黄含其.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2.

[4] 吴诚斌.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管理研究 ,2011,02.

篇(10)

(一)明确行业发展规划,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依照国家局张保振对“十二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三点要求,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要更加注重统筹规划;二要更加注重系统设计;三要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经济信息中心(统计)依照区局(公司)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配合区局(公司)进行了新疆烟草十二五规划信息化现状摸底调查工作的行业调研;结合市局(公司)信息化基本现状和未来规划,制定了经济信息中心(统计)年部门工作计划》主要对未来一年市局(公司)信息化发展建设进行了初步的规划。

(二)完善制度规范,加大管理力度

年开始,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按照行业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根据市局(公司)党组的具体指示,结合市局(公司)信息化工作现状,按照市局(公司)《乌鲁木齐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各中心、科室及各市区局(营销部)进行了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求各中心、科室及各市区局(营销部)在今年建立、健全本科室相关制度,加强信息化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注重细节,狠抓落实,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年开始,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按照今年市局(公司)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关于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相关培训,并对市局(公司)各中心、科室及各市区局(营销部)进行了信息安全的巡检,努力从细节上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

(四)努力做好网上配货工作

年开始,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按照市局(公司)党组的要求,积极配合营销管理中心开发、研究网上配货工作。截止到6月份,已经解决网上配货通讯问题、网上配货上传数据的技术、网上配货软件开发研究相关数据结构的问题等问题。通过这些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进一步完成了网上配货工作的基础研发工作,为网上配货工作的全面推广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现网上配货工作已经开始进入试点阶段。

(五)用心服务,讲求实效,努力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年,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持续完善现有工作流程和标准,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故障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对多发的问题汇总,制订故障解决方案,有效保障了市局(公司)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行。

严格按照机房管理和数据备份的要求,做好对中心机房的日常管理和数据备份工作,为业务的不中断运行做好了基础;做好对各职能部门提供内部数据及各种决策分析管理数据报表;为国家局一号工程数据上报做好技术支持;做好接收、调整各类价格信息的批零变动、人员及岗位的变动等一系列工作,做好系统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按照防护为主、处理为辅的原则,经济信息中心(统计)对公司所有计算机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系统进行及时升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努力做到不因系统问题影响正常的业务使用。

(六)严格执行制度,合理进行采购,做好设

备管理工作

经济信息中心(统计)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配合使用部门和监督审核部门,做好了各项信息化物资采购工作。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所采购的所有信息化物资,均遵循“合理计划,经济适用,力求满意”的原则,做好了每一次的信息化物资采购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今年的固定资产采购工作,我中心系统管理员持续对各中心、科室、市区局(营销部)等所有部门的信息化设备进行了梳理,对设备的采购时间、基本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核对,并配合财务科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了盘点,为后期的固定资产采购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七)严格规范做好统计工作

经济信息中心(统计)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局、区局(公司)、市局(公司)各项的管理制度与规定,按时、按点、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统计工作。截止到6月份,我中心统计工作未出现一次漏报、迟报、未报的情况。

(八)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做好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将自身的价值融入到企业的价值中。今年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按照市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了自身的企业文化实施规划,努力将企业文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努力将企业文化转化成为员工行为,努力为市局(公司)打造已“感动”为核心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标准的干部职工队伍贡献力量。

(九)学习,知识的积累

经济信息中心(统计)按照市局(公司)相关要求认真组织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内容,进一步加强经济信息中心(统计)全体成员对国家、行业、企业新的发展规划与方针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知,使全体干部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充分结合自我的认知更好的结合本职进行工作。

二、改进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经济信息中心(统计)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够扎实,经济信息中心(统计)应该按照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干部员工的服务意识。

(二)有效的技术支撑不足

上一篇: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 中医英语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