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7: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会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教材质量差。近年来,高职高专会计英语课程的教材层出不穷,但整体质量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教材在内容的难易程度、涵盖的专业范围、翻译的准确尺度以及专业词汇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读者的阅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困惑,也给实际教学过程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教学方法刻板单一。传统的会计英语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类似于讲授英语精读的教学方法,即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翻译,或用英语陈述会计理论知识,或将基础会计知识由中文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会计英语课变为只是用英语简单重复基础会计知识的第二课堂,很少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四)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劲头不足。高职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较薄弱,起点低,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会计英语的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素养,还要求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困难,无法与教师互动,因而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逃课。还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与会计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即便学得好,将来也没有用武之地。
二、对高职会计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要提高英语课程授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可以考虑从校外引进既懂英语、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校内现有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和培养。对英语专业教师,或通过进修会计专业课程来提高其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把握,或鼓励他们去攻读会计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对会计专业教师,或委派其在国内的语言学校参加语言培训,或到外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或到国内知名大学甚至国外做访问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外语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将来应用双语开设课程打下基础。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采取措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努力提高教师对会计英语课程的驾驭能力。
(二)加强教材开发。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大多数会计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英语教材而进行小修小改,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也没有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地域差别,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涉外企业会计实践,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真实的资料来源,校企合作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市场调研表明,企业要求涉外会计人员能就某些专业问题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能看懂并且会填制英文单据和凭证,包括汇票、支票、信用证、保险单等以及企业内部的一些常用英文单证,能读懂或填写以英语表述的凭证、报表等,强调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情况纳入典型的单证和报表,在内容上可以根据账务流转过程设置模块,并辅之以企业的实例练习。会计英语术语一向是高职学生最难攻破的堡垒。专业词汇量大、生僻,词义变化多,致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若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则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但词汇量是口语表达和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必备基础,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编印词汇口袋书,便于学生随身携带、随时记忆和查询。在词汇编排时,可以按照模块进行基本的排序,并提供单词记忆法。
(一)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或者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出的判断。为了准确、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需将持续不断的营业活动(经济业务)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样就必须进行会计估计。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不仅有助于企业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编制出客观、公允的财务报表,也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继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以及对经济业务性质的精确分析,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等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应列入会计系统某一要素的项目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二)会计估计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很多企业的首要前提,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要求必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对“银广夏”、“重庆实业”等财务事件的披露,人们高度重视了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安全性。而会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判断误差较大,也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相关资料获取不及时,市场尚不成熟,不同行业差异较大,都会使得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会计估计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误差较大,财务信息不准确。现今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来操作其利润,使得产生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舞弊行为。所以,现代企业会计应充分认识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规范财务报表,提供正确的财务相关信息,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对盈余管理的科学理解
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经济结果,是经营者在自行选择时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体现。“零和博弈”是盈余管理的典型表现,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其中一个群体从盈余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是以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为代价,这种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基于与会计盈余有关的某些权利或资源的控制。盈余管理是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基础,通过对财务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合理调整和监控,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的正确性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监控和调整,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会计估计、会计判断在盈余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一)企业的盈余管理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职业判断,更有利于企业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和会计职业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会计估计的合理运用等,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盈余管理利用了会计职业判断合理的调节利润。
1.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被单独列为一章,增加了四种计量基础: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增加的计量基础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新准则中很多企业相关业务都涉及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判断,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活跃的交易市场,更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同结果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差异。财务数据的可操作性增强,就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很好的控制。
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规定一经提取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就有效控制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一次亏够,企业可能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来调节年度的会计利润。所以会计人员在资产减值业务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就较多,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又如发生减值的界定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这些都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可操控的空间。
3.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两种计量模式,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是基础,企业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从而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些会计的操作对盈余管理有着较大的可操作性。企业通过合理的判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可以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转化为具有商业实质,实现企业的利润。
4.利用无形资产调节利润。无形资产中的研发费用处理和摊销是重点。企业无形资产的费用分为研发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企业在研究项目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新准则对公司的研发支出和开发支出进行了划分,但是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项目工程量复杂,经营风险大,明确划分两个阶段的范围的难度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职业判断能力。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点进行合理规划,在盈余管理时进行合理监控调整,如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作调整,合理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竞争力。在初始确认时,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净残值有一定的规定,但是相关企业的实际状况也是充分必备前提,这就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做出专业的估计和预测。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盈余管理选择了好的基础。通过对折旧的加速摊销或年数的控制,来提高公司的相关成本。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果不确定,会计上的处理是不应进行摊销,但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这就增加了人为的控制、估计和调节的空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素质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合理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从管理者角度看
管理层是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层掌握着最为丰富的内部信息,可以获得经营管理活动的第一手资料,那么管理层就有机会和权利进行盈余管理。股东和投资者们为了约束和奖励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会与管理层签订管理契约,将管理层和企业的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企业盈利水平越高,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就越好,管理层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当企业的盈余水平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时,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就会出现盈余管理行为,人为调整会计盈余。另外,企业的经营业绩还同管理层的职位升迁和声誉有直接的关系,经营业绩通常是考量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好的经营业绩能够使管理者的职位上升,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从投资者和股东的角度看
投资者和股东把资金投入上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获取高于投资的回报。在企业获得上市资格和提升股票价格方面,财务报告中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就是最关键的信息,企业的盈利水平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要求时才能获得上市资格,公开募股集资,企业才会发展壮大,投资的回报也会越来越大。投资者和股东利益的获得也体现在股票价格上,股票价格上升,股东获得回报,股票价格下降,股东亏损,而股票价格是由财务报告中体现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水平决定的,这也成为股东授权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企业的税收,上市企业上缴的税款是相对较多的,也是政府更为关注的。为了获得税款收入,政府希望企业能够盈利,获得的利润越高,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大。所以,政府就会向企业下达任务,要求企业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并许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为了获得优惠政策。就会尽力将经营利润保持在稳步上升的状态,因为一旦某一会计期间盈利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政府的要求,相应的优惠政策就会收回。为了维护企业拥有的优惠政策,企业就会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改变会计盈余,不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利润,利用会计政策和虚假的业务活动提高会计利润。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为了将盈利水平保持平稳,也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因为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时,政府会对企业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背负的包袱就会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真实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
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改变真实的交易活动实现对不同会计期间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的控制和改变。这种方式会改变企业的整体会计盈余。甚至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控制,就有可能变成盈余操纵和盈余舞弊。真实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第一种,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科目调整会计盈余,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的债务重组收入和损失、政府补贴及其他不经常发生的给企业带来短期损益的经营活动。例如,企业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获得减免的债务额通常被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这样的规定甚至可以使即将倒闭的企业一跃成为盈利企业。第二种是关联方交易行为。关联方的交易可能会影响交易的公允性,因为关联方交易不可能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关联方交易也不存在公平竞争的条件,而且关联方之间是一种微妙的交易关系,在某种情况下,关联方会通过这种微妙的交易方式虚拟交易业务,为亏损企业制造利润,粉饰会计盈余。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影响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因为真实盈余管理虚拟业务活动,会计盈余不是真实的经营业绩,因此不具有可靠性。虚拟的交易活动只是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具有持续性,不能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发展,所以影响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持续性。不真实的会计盈余预测出的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不正确的,因此会计盈余信息不具有可预测性。
(二)应计盈余管理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改变企业盈余在各个会计期间的分布。但是,从一个相对较长的会计期间来看,会计盈余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提前或者延后确认收入;第二种,提前或者延后确认费用;第三种,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盈余,也是企业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因为委托关系的存在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条件,企业管理者掌握最充分的经营信息,有足够的空间利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变更调整会计盈余。应计盈余管理主要影响了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例如,企业签订销售合同之后,不在当期确认收入,而是以销售收入尚未实现、发票未收到等原因在下一个会计期间确认收入,这样就不能准确反映相关的两个会计期间的收入水平,这样的会计盈余信息也不能准确的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规范盈余管理以提升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会计准则的完善
会计准则的规范仍然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存在的空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的选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等都为盈余管理提供可以利用的机会。相关机构应该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定,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新出现的经营活动,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规范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提升会计盈余信息质量。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在企业外部,要完善资本市场环境,加大力度发展经理人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中心的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股东大会形成一人一票的投票机制,避免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决策。建立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利益相联系的委托关系,通过契约的形式规范两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相互制衡的内部监督体系,形成内部审计机制。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际通行做法,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时机已经成熟。2008年我国金融危机爆发,房价涨跌十分的不确定。董事长吴光权即将结束他在中航地产的任职。一系列原因促使了公司在2009年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
1.1.1有利于优化财务指标,便于融资。如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账面价值会增加,这样可以从报表层面优化财务指标,例如: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呈现出较低的财务风险。企业容易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进行融资,有利于企业扩张和发展壮大。国际上普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我们采用此种模式,可以更好的接轨国际准则,帮助投资者进行更好的决策,更好的对比国内外企业的价值,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
1.1.2盈余管理的驱使2009年仇慎谦担任董事长,石正林担任总经理,有可能是因为报酬契约等原因导致当期调整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非经常损益比重分别为-907.39%(2008年)、55.37%(2009年),同时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5%(2008年)、21.30%(2009年),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提高经营业绩指标,从而可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1.2制约因素分析
1.2.1利润变化程度加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利润会随着公允价值的波动而相应的变动。盈余大幅度波动绝对不是管理层所愿意看到的,管理层更愿意看到有一个持续平滑且可预期的盈余走势(王小力,2012)。我国房地产市场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很大,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到影响。此外房地产市场变化、投资者心理也会影响公允价值波动。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会计利润跟着发生变化,容易给投资者、债权人造成困扰,加大企业的风险。
1.2.2净利润与现金流的背离程度加剧权责发生制模式下,净利润背后有可能就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支撑,二者经常出现背离。而公允价值的引入,更加加剧了背离的程度,弱化了净利润和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如果没有对房地产进行处置,则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没有足够的现金作支撑,就会加大利润分配的难度。
2收付实现制应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缺点
2.1混乱了收益性与资本性的支出
就资本性支出方面来说,收付实现制在现付日即将其记录为费用核销,那么在预算报表中,其支出的使用及年限等信息就不会被体现出来,这就直接导致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混淆,危及国有资产规模与数量信息的真实性,失去对其有效的监管,另外也为不法分子私自挪用预算经费提供了可钻漏洞。
2.2各项内容的处理方法不恰当
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其预算收入只是将当年的实现数表达出来,而对于历年的收益结余情况并没有表达;对涉及的巨大产权转让或者是收入进行分期支付的,也只是将当前实际收回的数目予以反映,而缺乏对历年情况的反映;所涉及的国有资产运营支出方面,无法将资产的减值情况或者是折旧费用等如实反映出来,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
2.3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违背
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的收付实现制,会使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发生不对称的问题,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的原则,不易于操作及控制。同时,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无法将收支配比的情况客观的反映出来,无法将国有企业的运营情况及资金效益等情况通过会计信息展现出来,使国有资本所有者无法实现其应行使的监管职能。另外,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如若我国还是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将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财务报告的公平比较。
2.4缺乏内容与结果的全面反映
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构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其各个收支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或者是结果都不够全面。就从报表方面的内容来看,它只是将出资企业的资金流量预算进行简单的总汇。但是在一个预算年度中,出资企业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很多非货币性的交易,比如说资产置换、收取抵债资产等,如果这些内容没有纳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容中来,那么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国有资本营运的真实情况。
2.5负债反映情况不真实
收付实现制只是将当年的融资收入及还本付息支出反映出来,而出资企业以担保等形式形成的债务问题却未能全面反映,这也就致使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出资企业当前的债务水平,债务问题反映的不全面、不真实,会直接阻碍到出资人制定各项决策,担负起较大的债务风险。
3权责发生制应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优点
3.1降低债务风险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进一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避免由于资产的构建完成而脱离监管范围。就当前的地方政府来说,是不具有发债权的,通常都是将出资企业的资产换取银行贷款,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在这其中地方政府就会发生隐性债务的问题。通过权责发生制,则能够将企业当前的债务水平、有无发生抵押担保等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明确债务风险,杜绝问题发生。
3.2切实落实政府出资人职能
政府将对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力赋予国资委,这也要求国资委必须严格依据企业的规则办事。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不仅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企业损益情况,而且能够起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选择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能够满足政府出资人职能的实际要求,最终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目的的根本管理。
3.3有效对接出资企业会计基础
当下,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大部分施行的都是企业会计制度,以会计报表体系为基础,进行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编订。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财务预算报表与经营预算报表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且在各项处理程序中都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既可以满足预算有关科目信息的取得,也方便了对预算的会计处理。
3.4全面反映运营绩效信息权责发生制所体现的信息将国有资本经营运营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都囊括其中,比如说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评价经济主体财务情况的信息等,将各方面的综合信息汇集,不仅可以为评价国有资本经营绩效提供有利依据,而且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最优的配置决策。
3.5全面、真实反映出资人所有的经济资源
对于出资企业来说,权责发生制不仅可以将其经济资源的存量如实的表达出来,另外对于预算年度形成的增量资产也可以做出全面、真实的记录。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其成本与费用之间的比较可以为各项预算支出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价,对政府的各项决策提供可参考依据,引导政府做出客观评价,实现经营收益的有效提高。
4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
收付实现制预算无法将计量与考核绩效的信息表达出来,无法对政府的服务质量加以评判;而权责发生制则将投入的重点转变为结果,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使政府业绩更清楚、明确的展现出来,有利于相关监督部门对其予以客观评价,提高其工作效率。
4.2基于政府职能转型的需求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分工也愈加清楚,政府职能更偏重于提供公共品,财政转为综合管理类型,这也就需要提供全面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能够将财政资金活动反映出来。与收付实现制比较来看,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加速这种转型,使政府的资金变得透明、公开,使人民群众更好的实现监督职能;同时将政府部门的各项资产全面的反映出来,使其公共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二.制定规则
(一)每一轮比赛每组派代表答题
第一轮、第二轮每组参赛代表须独立完成,严禁讨论(除第三轮合作讨论题外)。答题时若讨论则视为违反活动规则,取消答题资格。
(二)计时结束将题板亮出
由老师宣布答案,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若未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或未亮题板均视为弃权不计分。
三.比赛流程
(一)第一环节必答题
题目形式:单选题活动规则:每组派代表独立作答,老师读完题后,宣布答题开始,并开始计时每题10秒,代表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有效,超时答题视为弃权。得分细则: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该环节一共5题,每题1分,共计5分。这一环节结束后公布第一轮各组累计得分。预计时间:3分钟
(二)第二环节风险题
题目形式:多选题活动规则:每组派代表上台答题,依次按照抽选顺序作答,选手就位后主持人宣布开始答题,答题时间每题为30秒。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共11题共计22分。说明:本轮结束后公布前两轮各组累计得分。预计时间:7分钟
(三)第三环节讨论题
题目形式:多选题活动规则:由老师播放题目,每题作答时间为1分钟,各组可以充分讨论,计时结束后开始作答,有各组组长亮题板。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一共5题,共计10分。预计时间:7分钟
(四)第四环节挑战题
题目形式:单选题活动规则:小组合作答题,由老师播放题目,答题时间30秒,各组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有效,否则视为答错或弃权。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一共4题,共计8分。本轮结束后公布各组累计得分,并公布本次活动的前三名。预计时间:3分钟
(五)结果展示
由老师向学生展示各组的成绩并加平时分。预计时间:2分钟
(六)效果评价
通过开展竞争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大家的竞争合作意识,为今后的生活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答题过程中同学们能遵守活动规则,各组代表能够独立作答。在风险题中同学们敢于挑战,在讨论题中也体现了同学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销售业务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预计时间:3分钟
四.结论
(一)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可以改善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升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下,创造一种适宜互动交往的会计活动环境,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发挥群体合作功能,共同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来思考,进行实践探索式的学习,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教学过程为:主题导入、产生需求———个体展示、感知动作———组内讨论、体验要领———组织竞赛、强化技能———合作交流、愉悦身心等5个方面。会计学科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中的竞争与合作在校内老师之间、校内外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而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同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可避免形式化的合作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加深对会计技术和会计技术人才能力结构的理解。
(二)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然选择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实操能力。会计学是一门特别强调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采用异质分组、分层竞争、合作讨论、组长负责、现场团队评价等基本操作策略的一系列教学组织方式相对稳定的组合。会计学科的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通过校内老师之间在教学方案制定和教学能力展示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校内外老师之间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交流、合作与互动,以及校内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合作,强化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总体认识,增强了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实际工作中,特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在总部与分部、总部与分部会计团队的互动合作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将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老师(即校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分组模拟两种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实施该教学模式。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们在其成员能力各异的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明确的责任分工,从事学习活动,并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间交流,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组别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其目的是以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助与竞争来促进学习,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有效推进了师生互动,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完善会计学科
理论与实操课程教材内容的最佳路径课题申请人在《浅谈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几个认识误区》(2008)就指出了当前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忽视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忽视具体工作中的业务分工、忽视财务软件的实务操作、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等。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完善会计学科理论与实操课程教材内容,以使学会计学的高职生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动手建账、做账和查账。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每一单元都通过图片讲述故事,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口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课堂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如给学生模拟情景,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演练。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文化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和活动训练即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找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例如,学生在模拟面试情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结束时其中一位扮演面试官的学生说‘“Youcangotowork..”(你可以去工作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自己母语影响,所说的英语都是中国式英语,不是地道的英语。而在西方国家给人以答复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委婉,可以说Thankyouforyourinterestinginourcompany.Youwillbehearfromusverysoon(.感谢你对我们公司感兴趣,我们会尽快给你答复的。)/Well,I’llletyouhaveourdecisioninoneortwodays.Thankyouforcoming.Goodluck(!我们会在一两天之内给你答复,谢谢你来面试,祝你好运!)在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委婉谦和的语言比较符合西方文化。
3观看影片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都是在母语氛围中进行学习。理论上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真正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英文原版影片,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的经典影片,如《燃情岁月》、《海上钢琴师》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由英美名著改编的影片,如《傲慢与偏见》、《情感与理智》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是:搜集影片——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查找适合课堂播放片段——给学生播放——检查课堂效果——达到交流目的。
从经济管理上看,人力将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利用和管理,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则可以使这一切得以实现,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掌握人力资源开发及维护的现状,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2.是正确反映企业各项收益的需要
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人力资源投资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可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低估当期收益,而人力资源投资在短期内的迅速减少,则可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高估当期收益。人力资源会计确立了人力资产这一概念,区分了人力资源成本中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收益更符合配比原则。
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决定一个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实力,实质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大力开发智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必然使企业直接用于人力的开支加大,因而有必要进行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使企业明确在经济竞争中拥有多少人才,具有多大经济竞争实力,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具有多大潜力,需要多少投资可以挖掘出这些潜力使之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4.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谁拥有了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提高物质待遇、改善人际关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在职培训等。而投资效益如何,这是企业管理当局所关心的问题,相应地要求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核算,考核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联系
人力资源包含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质量决定人力资本的存量。人力资源是以人力形式存在的一种经济资源,是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而人力资本是人们通过投资所获得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包括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资所形成。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人力资源强调的是能力,人力资本体现的是价值。人力资源是将人的能力作为创造财富的一种资源,而人力资本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人力资源存量对企业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会计核算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1)人力资源成本构成。第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招募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主要包括招募人员工资、差旅费、广告费;挑选、评价、考核应聘人员所发生的成本;录用手续费、被录用者前任单位的补偿费;高级人才安家费等。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指企业为使新录用人员融入企业文化、掌握业务知识或为提高在岗员工素质开展的培训所发生的支出。主要包括岗前培训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工资、教育设备折旧费等。第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指企业支付员工因消耗体力或脑力所承担的费用。主要包括员工工资、激励奖金、员工疗养等费用。第四,人力资源替代成本是指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主要包括员工转岗、轮岗、离职、空职等发生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设置。应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待摊人力资源费用”、“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账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其中历史成本法是一种操作比较简便的方法,它反映的是企业在取得或支出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账务处理。第一,招聘员工。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收益性支出:借记“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第二,岗前培训。借记“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第三,工资发放。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等。第四,成本结转。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贷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第五,期末结转。通过“本年利润”、“人力资源损益”科目记录。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是以投入为计量,而是以产出价值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是对人力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创造的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估,第一,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计量方法,是指劳动者在未来一定时期提供的服务将得到的工资总额的现值。此方法适用于群体计量。第二,以收益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第三,以投入为基础的计量方法,是将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视为一个加工过程,投入成本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第四,以完全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法,是指员工从进入企业一直到退休等原因离开企业这段时期创造的价值。第五,非货币性计量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性格、上进心、责任感、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方面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
3.人力资源权益会计
人力资源权益主要指企业的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相应权益。主要分配方式有职工股、效益工资、劳力股、生产者权益股等。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主要通过“人力资产”、“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人力资本”、“公益金”等账户核算。当员工进入企业,可以根据其在企业期间应支付的补偿价值和计量确认的人力资本,编制分录:借记“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本”、“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向员工支付报酬时,编制分录: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贷记“应付工资”;借记“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贷记“人力资产”。当员工离开企业时,编制分录:借记“人力资本”、“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贷记“人力资产”。
四、人力资源会计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报露有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出评价与分析,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效益。
1.对资产负债表的改进资产类:增设“待摊人力资源费用”、“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成本净额”、“人力资产”等科目。负债及权益类:增设“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人力资源权益”、“人力资源资本公积”等科目。
五、目前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存在制约性。人力资源会计尚未纳入会计相关法规,未形成统一标准化操作体系,将会造成人力资源会计与现行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财务人员暂不能将人力资源信息列入对外会计报告。二是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基础。统一、完整的理论基础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推广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尝试利用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完善的依据,是对现行管理提出挑战的重大举措。三是缺乏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模型和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型。一套全面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价值、贡献以及投资效果的会计计量体系,是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同时通过结合运用货币、非货币、比值等形式,确定衡量人力资源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构建能全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核算模型。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变,其直接的动因是研究者“设问方式”的改变。纵观会计学科的发展史,其“设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角度的转换:第一阶段,侧重于从“语法”(syntactical)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会计”(how to do)的问题;第二阶段侧重于从“语义”(seman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采用的会计方法”(what to do)的问题;第三阶段侧重于从“语用”(pragma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问题。在此阶段,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计价观(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约观(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
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来,实证研究范式就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学领域当中。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此后有关“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证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最早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仍然是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经典文献。该文采用事项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将1957~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预期增长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组,通过观察两组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发现在盈利公布前后一个时窗内,资本市场确实能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应。应当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进行研究时假设所有公司在收益与报酬率的关系是同质的,即不考虑样本公司的报酬/收益关系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指出,在平均意义上市场未预期盈余对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通过统计技术的处理后,也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市场是否会对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比另一家公司报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反应更加强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选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市场未预期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进行回归(即收益回报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实际上是不同的,开创了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关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观下学者们进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备受质疑。Lev(1989)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文献所得出的可决系数(R2)普遍偏低,短时窗(2~3天)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通常在2%-5%之间,长时窗(一个季度或不到两年))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也只有5%-7%。对于可决系数(R2)偏低的原因,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这显然有悖于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价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开了股票估价的黑匣子,确立了会计盈余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中的直接作用,对从计价观视角进行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价格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国家价格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70%。此后,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时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1952~1994年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Ely & Waymire(1999)对APB会计准则时代(1960~1973)和FASB会计准则时代(1974~1993)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观点。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他们发现无论使用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Lev & Zarowin(1999)将出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研究区间的不一致。
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1997年、19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和未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价格模型来看,三项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从收益模型来看,这一政策的执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3)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与净资产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当期盈余和当期盈余与盈余变化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均存在上述趋势。可以发现,独立进行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非常之少。国内首次把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是柳木华(2003)发表的《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一文。柳木华(2003)在借鉴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类共8个基本信号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对盈余质量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或者说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基本信号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并且盈余质量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变化具有显著预测力。
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信息(主要是会计盈余)的作用,并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Amir,Harris & Venuti(1993)选取在美国境内上市的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公司作为混合样本,他们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账面市值比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按照美国GAAP调节后的会计盈余和股东权益不仅在总体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且对调节数据进行分解后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Auer(1996)选取从瑞士会计准则改用欧洲准则(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EC和IAS下的会计盈余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不过Eccher & Healy(2000)却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即本土会计准则优于国际会计准则。Eccher & Healy(2000)以同时发行AB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发现在B股市场,IAS下与CAS下的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具有相似的价值相关性,而在A股市场,CAS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国内学者基于同一市场对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为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有无必要提供实证证据,但结论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应当保持中国特色。如潘琰、陈凌云、林丽花(2003)研究发现,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盈余数据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因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仍应考虑国情,不应当全盘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洪剑峭、皮建屏(2001)研究发现从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来看,1994年至1999年间,国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国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的调节数据也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国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础上,研究了19家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的信息差异,结合市场回报率/会计盈余相关模型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分析模型对报表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套报表之间的会计盈余数据调整值和股东权益数据调整值对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存在显著影响,即这些调整值能够增加会计数据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不同财务报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晓强(2004)采用回报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调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进行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数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单独进行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以是否提高盈余质量作为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标准。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基本实现协调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实质上的盈余质量协调,或者说由于两种会计准则体系本身的原因导致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表明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显著改善会计盈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虽然证券定价模型对检验会计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完全以证券定价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发展的桎梏,以致到现在我们对该理论的研究仍然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不应仅局限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还应当体现在会计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笔者提出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实证检验应当有两个分支:一是检验会计盈余在股票定价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证券定价模型;二是检验会计盈余在引导资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资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6.
[3] 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7.
[4] 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一、会计英语的术语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术语是会计英语专业的第一大特征。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换句话说,术语是指那些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中所专门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有其特定的含义,并在各自专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会计英语的术语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一性
所谓术语的单一性,是指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反过来,同一个意思只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在会计领域,这种词义的单一特性显得尤为明显。例如,“costestimation”,“customercosthierarchy”,“discountrate”等,分别指“成本估计”,“顾客成本层级”和“贴现率”,不会有其它的理解。
翻译方法:由于这些词汇都是固定的,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少,所以往往借助专业词典就能译出,即采用直译的方法。
(二)对义性
所谓术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一种矛盾或关联。在会计领域,这种对义性的词语很多。例如:
in-sourcing/outsourcing自制/外购
tradedeficit/tradesurplus贸易逆差/贸易顺差
wholesale/retail批发/零售
netweight/grossweight净重/毛重
premium/discount升水/贴水
assets/liabilities资产/负债
inflation/deflation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supply/demand供应/需求
appreciation/depreciation升值/贬值
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方法,但要注意词语的对立或关联。例如revenue/expenditure,“revenue”指的是“收入”,而其对立词“expenditure”的翻译自然就是“支出”;又如increase/decrease,“increase”指的是“增长”,而其对立词“decrease”的翻译自然就是“减少”。
(三)时代性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不断涌现,于是英语里便出现了新面孔。在会计领域,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术语,如dumping(倾销)E-commerce(电子商务),futuretransaction(期货交易),cyber-trade(网上交易)等。
翻译方法:由于是新的术语,所以翻译时应了解术语的意思,如“dumping”,指的是“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以低于其在生产国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并且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本国工业或严重威胁着本国工业”。如果不了解这个意思,就可能将其翻译成“丢弃”或“倾倒”。
二、会计英语的缩略词及其翻译策略
缩略词是会计英语的第二大特征。在我们阅读英文会计资料时,会发现有很多缩略词。原因是缩略词简洁、意义准确、使用方便。缩略词的表现形式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字母缩写词;二是截短词。
(一)首字母缩写词
所谓首字母缩写词,顾名思义,就是将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但按照英语的习惯,应该是大写字母。例如:
AICPA: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GAAP: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公认会计准则
CMA:CertifiedManagementAccountant注册财务管理师
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官
EOQ:EconomicOrderQuantity经济定货量
FIFO:fist-in,firstout先进先出分步成本法
MRP:MaterialsRequirementsPlanning材料需求计划
GNP:GrossNational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
(二)截短词
为了提高阅读和书写效率,在会计英语里,经常出现很多将一个单词截短的现象,如将“carton”(纸箱)截短为“CTN”,将“piece”(件)截短为“pc”,将“maximum”(最大)截短为“MAX”,将“number”(号码)截短为“NO”等。
翻译方法:要准确地翻译缩略词,第一要了解缩略词的全称。例如:ABC,在英语里有很多意思,如AmericanBroadcastingCompany(美国广播公司),AustralianBroadcastingCompany(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系统)等。又如,TSE,既指TokyoStockExchange(东京证券交易所),又指TorontoStockExchange(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因此,只有知道缩略词的全称,才能翻译准确。
第二,要理解缩略词的意义。例如:FIFO(first-in,first-out),指的是分步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即,将期初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成本分配给首先完工并结转的产品,并且将本期的成本首先分配给期初存货的完工品,然后是本期投入并完工的产品,最后是期末在产品。如果不理解这个含义,就只能照字面意义翻译为“先进先出”,而不会准确地翻译为“先进先出分步成本法”。
三、会计英语的普通词专业化及其翻译策略
在会计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英语词汇,但却是专业词汇的意义,因此在理解及翻译中要特别注意。这是会计英语的第三大特征。例如:
(一)InsomecasestheMNCretainsaminorityofinterestwhileinothersthehostcountryowns100percentandtheMNConlyperformsmanagerialandsupervisoryfunctionsforaperiodoftime
句中的“retain”,不是普通英语的“保留”意义,而是“拥有”;“interest”不是普通英语的“兴趣”,而是“股份”的意思。
此句可翻译为: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拥有一小部分股份,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所在国可拥有100%的股份。跨国公司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履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二)Thisisaspecialofferandisnotsubjecttoourusualdiscounts
句中的“offer”在普通英语中通常表示“提供”,“提议”等意思,而在会计英语中,则表示“出价”或“报价”之意,而且有固定的汉语译法:报盘。
句子可译为: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用于此盘。
(三)Pleasesendusthedocumentsfornegotiationasstipulatedinthecontract
句中的“negotiation”不是普通英语中的“谈判”之意,而是指“议付”。
此句可译为:请按照合同规定寄给我方有关单据,以便议付。
(四)Underthetimedraft,thebearershallpresentittothepayerforacceptancebeforethedateofmaturity
句中的“acceptance”,不是普通英语中“接受”的意思,而是指“承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