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爱祖国的诗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女:我们相约十月,情系大地,大地飞歌,献给我们的祖国。
男:我们用五千年的古钟,锻造一副铿锵的喉咙。
女:我们用五千年的文化,迸射出华夏儿女的深情。
男: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生活会令我们向往。
女: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昂扬。
男: 我爱您祖国,无论我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女:我爱您祖国,这是您的孩子心灵的诉说。
男:拾一块女娲补天遗落的彩石,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
女:折一缕渭城朝雨中的柳丝,挑一盏冰心老人点燃的小桔灯。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的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苏轼正在举杯邀月,尽管喝得正尽兴,但我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情感,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嘛。作为知己,岂会看不出来他正思念远方的亲人呢?他边饮酒边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鼻子一酸,深有同感,泪珠儿直在眼眶里打转,正要安慰他.岂料他又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说,我能不为之震憾吗?在他身上,我读懂了自得其乐的生活理想,与他共度佳节中,找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曹操之博怀
"幸甚是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最喜欢引用的诗句。品他的诗,你会感受到他正淋漓心致地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的英雄气慨。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见诗人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品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博怀,让我找到了远大的抱负。
品杜甫之诗史
诗歌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没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能启发读者的遐想,学生通过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现就怎样抓好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谈谈本人的拙见:
1.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特点。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音韵和谐是诗歌共同的特点,教学时应把这些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来展示。
1.1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语言。诗歌的感_人魅力,造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诗人为了语言精炼,反复推敲。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往往包含极丰富的意义。如《咏梅》词中的“犹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丽、挺拔”的意思,更显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作者为加强诗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等。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不单是哪些诗句是比兴,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借助对表现方法的理解,领会写作特点,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前面路途难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运用一些手法,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领会诗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诗在广阔的天地里以急切寻找为线索,展开诗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辽阔深沉的意境。反复朗读、随着诗人的呼唤,走遍祖国大地,同诗人一起呼喊“”
2.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诗歌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个性,对不同类诗歌应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诗歌:应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头两句写“天门”断开,江水穿过其间,奔腾东流折而北去的壮阔画面。一开一回写出了山形水势的特点,后两句下面写天门山的景物,相对出“静态动写”,“日边来”联想奇特: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色彩绚丽,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2.2 情景交融的诗歌:诗人把写景与抒情交织融汇在一起分析时,须把写景部分与写意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长亭依依,古道遥遥。如今芳草碧连天。旋律悠扬,悠悠诗境中,填写一首寂寞曲。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想起海子的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学会重拾希望,从寂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
当冬天来临。古树长青,花却已衰落。长青的古树在寂寞中伫立。
再次品味你在寂寞中酝酿的诗歌,那伤感的文字又加深了你的寂寞。你曾有美好的梦想,却卧轨而去,一身压抑也随风而去,那寂寞的生活已故去。海子!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你是否还会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也许你的品性不易改变。
翻开史册,无数名人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苏轼被贬黄州却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怀,感念天下苍生;庄子宁可尾于途,做守护月亮的孤树,也有“微妙元通真君”的情意;屈原遭子兰谗言,郑袖内惑,怀王放逐仍爱祖国,心系祖国兴亡,后自投汨罗江……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政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一、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众所周知,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东吴”对“西岭”,“千秋雪”对“万里船”。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于是,整首诗就在学生自娱自乐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读中渐渐熟悉起来。他们在朗读中,知道了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勃勃,热闹中蕴藏着宁静的景象。此时,我又及时配上音乐,加以适时的解说,学生便像唱儿歌似地将诗歌顺溜地朗诵并背诵起来。在有节奏的朗读中,诗歌所描绘的这种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谐之美,也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欣赏那时空悠远的诗中情。
二、揣摩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有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了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寂静”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与联想,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垂钓”小童的认真、趣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后想象小儿遇到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事情。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小儿听到有人询问,紧张得连连摆手,生怕惊跑了鱼儿;有的说小儿用手指指钓鱼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边——“嘘”,告诉路人不要发出声音;有的意犹未尽,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来……一幅小儿垂钓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那乐趣横生的动人情境。
四、多样整合,将诗歌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还需要细水长流,对诗词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63—01
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主要途径。我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诗歌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中诗歌的深厚底蕴。新诗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体味祖国语言的精华,感受诗歌带来的全新享受,进而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下面,笔者就如何学习新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领会新诗,重在感悟诗歌的意象。意象即诗作中融合的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通过联想或想象寄寓深刻含义的物象。诗歌意象的作用是能使本来很难具体可感的哲理,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和现实画面的描绘,使读者从那些形象化的物象特征中感受哲理。比如,像“青春”这一抽象的概念,在诗人郭小川的生花妙笔下,竟写得如此生气盎然、神采飞扬:
青春,不只是秀丽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漠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
一首好诗往往以形象、生动的意象取胜。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连用很多优美的意象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系列美景的展示其实是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康桥的难舍之情。“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既然诗歌的创作如此,不难理解,读诗的人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去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才能领会诗的内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很好地领会诗意。
其次,学习诗歌的功力在于诵读。文学语言具有艺术的美感,诗又是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旋律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顾城的《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进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这首诗就要使用亲切而温馨的语气读出诗歌情感,体味诗作中作者以一颗晶莹纯洁的童心对世界永远充满团结、欢聚和依恋的憧憬,又不失对世界现状的遗憾和忧虑。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采用诵读、析读、悟读、赏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象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讨诗歌的主题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提升关于诗歌的答题能力。
4、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读。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诗歌内在的感情基调。
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学法指导:深情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备好课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观看图片,畅谈感悟
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让学生谈感悟。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中,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命相克父而被寄养在奶妈家中,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这些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得法国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诗歌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1、初读,读准节奏;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并能根据节奏朗读诗歌。
朗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抽学生试读进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2、研读,读出感情;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环节通过名师范读、学生表演朗读、名家配乐诗朗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读,品味思想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品读,体会诗中渗透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设计目的:读诗是享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借助意象,认知象征
1、小小拦路虎——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定义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拦路虎——象征。通过举例、作诠释等方式,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涵义,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义。
(设计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两个概念的涵义)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攻下四个问题——
问题:1:小鸟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或者“婉转的”,可是诗人却用 “嘶哑”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问题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的?
(设计目的:为读懂诗歌打基础,提升答题能力)
六、分析诗歌,发掘主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通过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 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领会发掘主题之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宽视野,渗透德育
运用幻灯片闪现“”事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宪法》,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不容侵犯。
(设计目的:通过当前政治热点问题“事件”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
八、寄语学生,鼓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