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图书馆教育培训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医院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临床路径等标准化治疗模式的运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逐步建立,医院管理信息化数字网络、远程会诊、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影像无胶片化,计算机控制药品入出库、交费划卡、计算机控制物品耗材入出库、零库存、安全保卫消防智能化等广泛运用。由此看到信息系统成为现代医院的神经系统,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现代大学医院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件的开发,重视和加快信息素养教育。
1.2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学图书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已从单一服务,向咨询服务、数字服务、个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服务转变,不仅具有日益丰富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而且基本开展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工作,进行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定题服务、回溯检索、情报分析、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开展辅导读者查阅文献资料;并承担起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把信息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在拓展新业务新技术,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已培养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信息教育服务队伍。大学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1.3现代大学医院信息素质教育相对滞后
现代大学医院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医院总体信息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和医院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相比较而言,仍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医院信息素质教育缺乏,教育培训形式单一;二是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培训严重不足;三是信息素质教育往往是被动而非主动,缺乏系统教育规划;四是缺乏信息素质教育师资等资源,更没有纳入到医院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五是大学医院图书馆或相关信息部门建设相对滞后,不能独立地开展医院信息素质教育;六是大学医院与大学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没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更难以实现有力的支撑。
二、构建现代大学院校图书馆联盟与学科化服务新模式
2.1构建现代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医院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是大学信息化服务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构建大学图书馆与大学医院图书馆协作与联盟,加强学校与附属医院图书馆之间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图书馆资源优势,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向医院延伸,影响和带动大学医院图书馆业务的拓展和专业人员技术技能等素质提高,全面促进现代大学医院信息建设与服务。构建现代大学图书馆与医院的紧密联盟,在具体的建设方法和内容上主要包括:一是医院可聘任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指导院图书馆工作和参与院图书馆建设,全面指导相关业务的开展;二是以大学图书馆专业骨干组建起医院不同学科服务组,以学科服务、项目服务为医院带队伍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建立大图书馆观念,以图书馆联盟共同构建和推进三个发展规划,即图书馆联盟人才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协调人才引进培养;资源建设规划,开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服务建设规划等,把医院信息服务纳入到大学图书馆发展中。
2.2引进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为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服务开展的一项知识服务。所谓学科馆员就指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图书馆信息人员对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是临床医务人员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学科馆员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一般有较强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技术,从而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保证医务人员科研的顺利进行。可以大大节约了科研人员的时间,间接地参与了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研的发展。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点、以馆藏文献信息为保障、以网络信息为先导,联合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及科研人员三方,构建基于学科馆员服务的高校科研信息保障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科研信息服务。现代大学医院引入学科馆员服务,就是为医院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主动提供专业性、个性化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跟踪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对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等。同时,可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的新动态新观点揭示给读者,服务于科研。为医院逐步培养自身的学科化服务团队。
2.3开展专业信息教育与培训
专业化信息教育即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职能,也是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优势。图书馆在推进知识服务过程中,均建立起以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和教学研究部为核心的专职培训部门和培训队伍,有关信息教学均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培训逐步常态化。因此,把大学医院的信息化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信息教育培训日程中十分可行和必要,即可开展专题项目、特定群体(每年招聘大学生、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的信息培训,也可列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内容等。有利于于营造大学医院信息氛围,提高教职工信息素质,增强教职工意识和信息能力。
经过12年的应试教育,六月高考的冲刺拼杀,七月发榜的等待煎熬,八月的欣喜期待,带着对大学的向往,莘莘学子来到了自己心仪的高等学府。离开了严厉的高中老师和絮絮叨叨的家长,在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中,新生们无所适从。如何收心,适应大学生活,充分利用时间,极大限度地汲取知识营养,确立一个最佳的阅读思路与学习规划,合理有序安排各类学习;学会自理、自学、自制、自立、自省,成为较好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健康身体和心理的合格大学生对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90后新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大学第一学期是引领大学生形成最佳阅读思路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图书馆有针对性的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和阅读引领讲座,让新生们尽早进入角色。
1 新生入馆教育:告诉新生们图书馆有什么
该项工作是在大学生入校一周左右,军训期间进行的。与其他院校不同的是,我们的入馆教育内容很简单,介绍一下图书馆概况,然后参观浏览图书馆各库室。宽敞、明亮、优雅的读书环境、一百多万册图书,近两千册期刊和百余份报纸的馆藏和拥有几百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让他们震撼,这一景象是他们在入学前很少看到的,他们犹如一条条小鱼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看到许多在中学时代向往已久、找不到、没时间阅读的书刊,不禁跃跃欲试,产生迫切阅读的渴望与冲动。这样我们的新生入馆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已经很成功了。
2 举办系列文献检索讲座:告诉新生们怎样找
2.1图书馆相关知识介绍及纸质资料的查找
军训结束后,新生们陆续拿到了借书证。我们举办《新生如何查找所需书刊资料》讲座,向他们有重点介绍馆藏资源布局、文献分类、借阅流程、规章制度。使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概况和职能;如何利用检索知识,通过题名、著者、关键词等多个渠道,利用计算机检索纸质资料、了解自己账户情况、自行操作续借等技能,既改变以往新生到图书馆“逛超市式”的找书方法和由馆员办理续借手续的状况,又为他们今后充分利用图书馆、拓宽自己知识面打好基础。
2.2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查找
开展系列讲座,辅导读者如何查找数据库资源。这学期在电子资源方面,重点是向新生们宣传我们现有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网上报告厅、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国研网、博硕论文等资料库,还介绍维普VIPexam考试系统、清华紫光等学习考试系统,主要告诉学生我们的数据库中有学习英语、计算机考级、考公务员、考研、报关员、律考等大量题库,为图书馆下学期开展关于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库系列讲座打下伏笔,心急的同学开始自己探讨,或请教学长,先下手为强。为下学期学习专业课,查找相关资料做准备。
3 告诉新生们怎样读
图书馆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做读书报告,以亲身经历讲述开卷有益,受益终生的道理。
3.1读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开阔视野
邀请中文系资深教授举办《中外名著欣赏讲座》。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欣赏活动,弘扬主流文化,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的能力。在收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批有一定广度、侧重经典、难度不一、可读性强的文学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安徒生《安徒生童话》;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等。使大学新生们精读品味其细腻精华,泛读了解其背景与梗概。
3.2通过参考咨询的形式引导新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如了解专业性质、就业去向、发展前景。延伸、拓展知识面。让读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及相近学科,推荐本专业的辅导材料、习题集,巩固专业学习成果。
3.3学习交叉学科知识,使文理互补以适应社会需求
当今的新生是文理分科,我们学校文理兼招,但在课程设置上,相对新生各自存在短板,图书馆这对这一现象,有意指导文理科新生,理文互补。即理科生多读一些文史资料类型的社会科学图书,文科生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的图书。
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邀请优秀学长作报告,谈其如何通过有效阅读,有计划学习,取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如何通过数据库题库练习,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查找图书馆纸质、电子资源,努力钻研,通过笔试、面试,考取名校研究生;如何通过读书,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关系,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使智商与情商同步发展,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共同提高使自己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
一、国内外E-Learning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美国
美国企业E-Learning主要盛行于以下五大领域:对本公司负责人进行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培训,面向客户的产品与服务方面的培训,面向管理人员及其新员工的培训,面向公司所有员工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绩效评定制度方面的培训,导入系统时面向用户的培训。目前美国有60%的企业都有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员工培训的经验,特别是在大型公司。IBM公司约有30万人通过IBM自身的全球性大学进行在线培训与学习。每个工作日IBM企业内部网站的主页访问次数都超过了65万次,并且全球范围内约有75%的IBM员工都使用即时信息,每天生成的信息就超过 250 万条。“著名的Cisco公司采用在线学习进行培训的人数比例高达80%。著名的SUN计算机公司为全球39000名员工提供各式在线课程,员工受训率提升了25%,却丝毫没有降低学习效果。”
(二)欧洲
1996年,欧盟推出“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计划。从2000年起,欧洲先后组织了30多个移动学习项目,对移动学习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进行探讨。近年来,E-Learning的质量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对数字化课程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也得到发展。在欧洲执委会政策支持下,欧洲职业训练发展中心成立了欧洲质量检测会(EQO),对E-Learning质量评估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三)台湾地区
在台湾地区推进E-Learning的进程当中,台湾当局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2003年,启动了一个为期5年的E-Learning计划: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E-Learning。这个计划牵涉到13个有关部门。台湾当局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当中推出了补助方案,如果企业采用E-Learning,可以在计划书里说明做这件事对企业战略发展有什么价值、要达到什么成效、需要多少门课程等等。
(四)中国内地
我国内地在2000年初效仿国外将E-Learning模式引入到企业领域。2000年至2003年是E-Learning模式在我国应用的起步阶段,许多精英投身互联网热潮,借鉴E-Learning模式在美国的发展,希望能导入和培育出本土的E-Learnin业。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照搬国外的经验和产品,缺少本土文化和自身国情的融合,很少有企业愿意身先士卒。据赛迪传媒统计,2001年中国企业用于培训的费用达到100亿人民币,但采用E-Learning的投入只占到整体投入的0.1%。
随后的2004年至2006年,是国内企业大胆尝试E-Learning模式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已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化的经济舞台,将无可选择地面对各项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企业必将对培训从内涵、战略到职能、体制、实施的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思考和变革。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不少大型企业开始认可E-Learning模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中国银行、平安保险、NOKIA中国、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开始实施E-Learning模式,但是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这与企业传统的培训体制不完善、培训意识薄弱、员工的计算机水平有限以及缺乏丰富的在线学习经验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让许多大型公司感受到了E-Learning所带来的好处,并开始进行积极的尝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2007年后,随着一些大型企业持续不断的应用E-Learning模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对该模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受其影响,开始了解和尝试E-Learning。举例而言,联想主要从smartforce、skillsoft、netg等全球著名E-Leaning服务商引入了一些E-Leaning课件,包括面向技术人员的IT认证类,面向销售人员的专业基础课程等。另外,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联想建设了专门用于培训的电子教室和电子化学习中心,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得E-Leaning在导入的初始阶段更容易为学员所接受。在E-Leaning文化建设上,一方面联想通过企业内部杂志和内部网,向员工介绍和推广E-Leaning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向学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员的技术背景不一样,对系统、对课件使用的了解程度也不同,培训中心有专人负责提供支持服务,解答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保证学员可顺利学习课件。但是,有的学员虽然有学习意愿,可是由于工作太忙,就会把网上学习的事情放在第二位,时间一长就忘了。在这个现实问题上,联想靠E-Leaning实施人员定期采用各种方式提醒学员来得以解决。任何地点可以反复使用的课件大大节约了培训费用,借助图表、漫画、音视频、FLASH动画等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场景对话、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使学员置身于一种人性化的轻松氛围中,能够在“例中学”、“玩中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理解,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完善管理功能的平台帮助培训管理人员更有效的掌握大量学员的学习进度,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反馈。整个E-Leaning系统始终运作良好,而且不断改进,保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培训需要,为企业发展助力。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及一些大型事业单位在构建在线培训体系时,往往大量吸收和借鉴了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无论在机构设置、人员知识构成、员工培训模式、还是日常运作、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照搬照抄企业的做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特殊分析,从而构建起特有的E-Learning体系。2007年2月,北京市各级单位人事干部的网上自选培训计划开始实施,公务员可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开始以自选式培训为主要方式的更新知识培训,以此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补充手段。2007年8月,广州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正式启动,公务员可以通过网络选修12大类、近百门课程。广州公务员通过“网络大课堂”和视频点播系统进行网上学习,作为公务员脱产参加集中面授学习模式的补充。广州的公务员培训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集中面授十网络远程培训+视频点播多媒体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公务员现代培训新模式。
2009年,国内一家教育咨询机构对国内近50家应用E-Learning的企业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74%的企业认为E-Learning应用有一定的效果,但距离预期还有一定差距;19%的企业E-Learning的综合应用效果十分满意,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7%的企业认为E-Learning应用的效果很差,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E-Learning应用效果好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应用效果较好的企业从两个方面找到了突破点:第一,在辅助业务部门培训项目上,E-Learning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企业中各个业务部门开始认识E-Learning的价值,在培训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很多业务部门主导的培训开始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例如:腾讯公司的邮件服务产品培训、宜家公司的客户营销培训、思科公司的渠道培训等;第二,在推进岗位认证培训上,E-Learning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拥有明确岗位认证制度的组织中,与岗位认证相关的课程上线率及完成率相当高,考试系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岗位认证工作的推进效率。在该方面应用较好的企业包括中国电信、首钢集团、艺龙公司等。
资金投入方面,与2008年相比,有44%的企业增加了E-Learning项目上的资金投入,有36%的企业资金投入基本持平,有12%的企业减少了E-Learning项目上的资金投入。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对E-Learning项目的资金投入上受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大,部分企业在减少培训总体预算的情况下,仍然没有缩减在E-Learning项目上的资金投入。
费用支出方面,有44%的资金计划应用于课程开发,包括了课程外包定制开发与企业内部开发;有39%的资金计划用于技术方面,包括平台升级、改造与运营维护等;有8%的资金计划应用与采购通用的在线课程。与往年相比,技术方面的投入基本持平,课程开发的投入则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通用课程采购资金则有明显减少的趋势。通用课程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被调查企业基本已经建立起通用课程体系,而市面上缺少优秀的课程提供商。
该调查显示,国内企业E-Learning应用中最大的困惑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推广方法。如图1所示,在企业在线学习的各种问题中,缺乏长远的规划战略和有效的推广方法以26%的比例并列占据了前两位。其他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认为E-Learning缺少与知识管理理念的有效结合,缺乏在线课程的系统规划等内容。“与往年相比,使企业困惑的E-Learning培训应用问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技术要求、培训内容和缺乏高层领导的支持等问题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问题,而如何对E-Learning引入企业培训进行更好的、长远的战略规划,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以及如何深入的与企业知识管理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困惑企业应用在线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E-Learning对于图书馆员工培训工作的帮助
由于我国各级图书馆都属于事业单位,其员工的日常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以及学习效果的考核工作主要由各单位人事部门和培训部门负责。因此目前E-Learning在图书馆员工培训学习方面更多的现状还是各个图书馆自身的重视和投入状况决定的。
以笔者所在的国家图书馆为例,在我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员工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馆―部―组’三级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推进基础业务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全面开展专业知识更新工作,逐步形成基于岗位的个性化业务培训体系”。 由此可见,馆内员工继续教育在国家图书馆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自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成立以来,在历年的工作任务书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落实全员继续教育计划,做好培训档案及员工培训出勤的管理。组织实施日常及年终培训考核与考试等项工作,并将结果上报人事处。不断拓展培训形式,在技术条件允许下开展网络课堂教育。”
对国家图书馆员工继续教育工作而言,目前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培训方式――集中面授培训。其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培训任务重,培训成本高,覆盖面小。以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全年举办30场集中培训统计,即使每场参与人次平均到达100人,全年培训覆盖面也只有3000人次,折合每位员工参加2-3次,总计不超过6小时的培训。无论培训时长还是培训效果都远远无法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
为推进国家图书馆员工继续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尽早考虑开展网络课堂教育。利用网络培训即员工在线学习机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增加员工的学习机会,实现培训的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统一,实现培训个性化与大众化的统一,实现培训快速传播与知识一致性的统一。此外,员工通过E-Learning机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培训评估的覆盖面,可以保证考核过程的严谨,考核成绩的真实,有助于进行考核结果的运用。E-Learning还可以固化培训流程,对培训资源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规划,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文教培训管理平台子项目公开招标,并已成功的将成熟的E-Learning系统引进国图。该系统从2011年底投入试运行至今,一方面已经将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历年举办的有视频记录的馆内员工培训内容制作成三百余小时的Scorm标准课件用于员工利用该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另一方面也成功利用该系统进行过全馆范围的员工在线考试工作。强大的数据整理分析功能可以及时完成上千份考试答卷的成绩分析、精确记录和统计每位员工参加的线上和线下培训累计时长,更便于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汇总各项信息、为人事部门提供每年员工考核必要的参考内容。E-Learning模式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传统员工培训全流程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参加培训的员工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一举多得。
总之,未来图书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应尽快实现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有机结合,即倡导一种混合培训的崭新模式,根据培训内容、培训任务的不同,确定其培训方式。与业已开展多年的传统员工培训相比,对多数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而言,网络培训是一个崭新的事物,一方面需要在培训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急需在业务开展之前,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判,对其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先期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注释: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72-04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会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而图书馆则是传承、贮存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特别是地域性的少数民族图书馆则是收集、收藏和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机构。因此,少数民族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回族是中国分布较广也是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回族地区民族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回族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宁夏地区为例,浅析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1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电话采访、电子邮件等方法,研究统计了1949至2014年我国回族地区的图书馆分布状况及现状。
1.1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现状
全国回族地区有县(市)共30个,图书馆配置为36个,普及率为120%。尤其近几年,61%的馆舍都是重新修建的,馆舍面积不断扩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统计,1995年宁夏地区的图书馆财政拨款为408万元,到2013年已经上升到9,556万元;财政划拨的新增藏量购置费也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41万元升至2013年的582万元;人均购书费从1995年至2013年由0.086元上升到0.890元,在全国排名中上。宁夏地区图书馆截至2013年每万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163.7平方米,排名全国省、市、区第三。回族地区图书馆已经步入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势头与国家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相辅相成,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好的趋势。
但回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县乡镇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文化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回族地区图书馆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但回族地区的图书馆事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很大。据笔者调查,许多新建县级图书馆虽然在馆舍条件、资金扶持方面较前些年有所提高,但在软实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存在技术落后、馆员专业素质偏低、图书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统计,2013年宁夏地区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为221万人次,仅高于青海与,培训人次为0.01万人次,是全国最低水平。其他回族地区图书馆也存在馆舍条件简陋、图书利用率低的情况,如: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图书馆、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图书馆还没有独立的馆舍,与县文化馆等在一起办公,条件设施简陋,并没有发挥出民族图书馆的真正作用。
1.2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
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特色文献的收藏。回族地区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文献的图书馆占全部图书馆的56%。这些回族、伊斯兰教文献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载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都是地方图书馆人不懈努力的成果,更是回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宁夏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回族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夏图书馆以其独特的地方政治、地理、历史、文化为背景,收集反映地方各种元素的地方特色文献、回族伊斯兰教文献、西夏文献等。这些特色文献反映了本地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回族地区的文化事业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如今宁夏图书馆正在不断完善建设“回族和伊斯兰教文献数据库”。2010年,宁夏图书馆编纂出版了《宁夏图书馆地方文献暨回族伊斯兰教文献导藏书目》,对于研究回族伊斯兰教文献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标志着《宁夏图书馆地方文献暨回族伊斯兰教文献导藏书目》编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1]。表11949―2014年回族地区图书馆分布及
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图书馆19572,30055回族伊斯兰教文献昌吉市图书馆198588012无焉耆回族自治县图书馆19932,00011回族伊斯兰教文献禹梅: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分析
2.1发挥回族地区文化的优势,是回族文化发展传播的平台
回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笔财富。近年来,有关回族的经济、文化、历史、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研究,而这些回族文化资源需要一个平台来整合,图书馆作为集文化、宣传、教育、传媒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机构,承载并整合了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传播最有力的平台,也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信息库”。
2.2搜集、保存回族、伊斯兰教地方文献
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最基本职责就是搜集、保存具有本民族、本地域特色的地方文献。回族地区的地方文献能够反映回族地区特色的原生态文化,主要反映历史遗存、民族风俗、、口述文学等方面。这些文献大多蕴含着固有的民族特色,它是回族以及整个世界所共有的文化财富。回族相关的社会习俗、文化活动、民间文学,伊斯兰教涉及的宗教文献,涉及回族地区的出版物,均应被收集整理。图书馆通过标准著录、科学分编建立特色数据库,为回族地方文献的发展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3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积累人力资本
回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人们很难支付高昂的教育经费,因此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对回族地区尤为重要。如今回族地区新建的图书馆都有了教育培训部门,培训、讲座、教育活动经常开展,发挥了其自身的社会教育、价值导向、文化选择的作用,并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
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的社区世代相传的、作为该社区的文化和社会特性组成部分的智力活动成果[2]。欧美等国图书馆对于口述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相对较早,使得口述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我国各民族图书馆对抢救、搜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回族地区图书馆既是回族伊斯兰教文化的资源库,也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如:宁夏图书馆建立的特色数据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回族民间歌舞、书画、剪纸等,利用图书馆这个平台发挥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回族地区图书馆应该积极探索与回族群众的沟通方法,资源从群众中来,也发挥到群众中去,把保护事业建立在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上。
3关于回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现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3]。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到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是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回族地区图书馆与其他民族地区图书馆一样,由过去落后、封闭的状况逐步走向了现代化、数字化的趋势,从最简单的供读者阅读逐步转变为为社会、整个民族服务。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回族地区图书馆应该结合当地发展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合本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3.1人力资源机制的健全
图书馆要实现管理机制、馆藏分布、服务方式、技术层面的发展与创新,人才是基础;特别是回族地区的图书馆,人才更为缺乏。新时期的图书馆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流程,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外语知识等多种复合型能力,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员才能适应新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美国图书馆人士认为: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方面仅占5%,信息资料占20%,而图书管理员占75%[4]。回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路程中,人是核心问题,只有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发挥现代化图书馆的真正作用,而回族地区的人才相对匮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人才凤毛麟角,图书馆要想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机制。
3.2法制政策的建立
回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以及体现其特色服务价值的是地方文献,而收集地方文献除正常采购外还需采用呈缴与征集的方式。我国公共图书馆法定呈缴制度散见于各地公共图书馆条例、管理办法、出版条例以及各种政策性文件当中,虽然是有法可依,但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的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出版机构拒缴、漏缴情况屡见不鲜,各地图书馆对法定呈缴的执行情况也非常不满。据调查,缴送率超过20%的图书馆为数不多,相当数量的省级图书馆缴送率基本为零[5]。因此,民族图书馆需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缴制度,有法制政策的约束,收集地方文献将会容易许多。
3.3服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读者管理规章制度都会实施一些硬性规定,如借书时间限制、借书超时的滞纳金、借阅书籍损坏的赔损费等,这些规章制度在长期的读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却又显得缺乏人性化,使读者产生被强制的心理,不能很好地激励读者对图书馆公益文化服务产生深层次的认同。因此,图书馆既要从管理的角度考虑,也要从读者需求角度出发,制订一个合理与人性化的制度。服务功能方面要从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形式转变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载体。
3.4加强数字化的技术策略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竞争空前高涨,许多非营利性的商业公司在网上建立了虚拟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信息全面、有特色,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的服务基本空白,即使有开展也是星星点点,没有形成规模。在回族地区图书馆中,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只有宁夏图书馆与贺兰县图书馆。如今,图书馆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馆藏数量,“特色化”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回族地区图书馆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地方文献、回族文献、伊斯兰教文献形成了回族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只有将这些特色文献数字化,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构建特色虚拟馆,才能在网络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走向全国、全世界,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
3.5合作发展战略
3.5.1工作标准化。经济落后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在文献著录、排架等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管理问题,将“外表”好看的书、“套书”放在外面充门面、图书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在县级新建馆中尤为突出。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回族、伊斯兰教、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进程,因此需要制定本地回族、伊斯兰教及地方文献的工作标准化,统一文献的馆藏发展标准、书目著录标准、联合编目标准等。宁夏图书馆应该带头编制回族与伊斯兰专题目录文献。
3.5.2地域共享。图书馆借书时间有限制,所以外市、县的读者借阅图书不太方便,影响了图书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宁夏图书馆可以联合其他各市县图书馆实施资源共建共享,在宁夏图书馆借阅的图书可以在其他图书馆还,在宁夏区内的任何公共图书馆都能检索到其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情况等,真正做到资源共建共享。
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让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文化共享落到实处,是每个民族地区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而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图书馆集体的智慧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邵晋蓉,赵明.《宁夏图书馆地方文献暨回族伊斯兰教文献导藏书目(一)》价值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86-89.
[2]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4):17-21.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12-03
2011年2月10日,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发[2011]5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要服务项目以及免费开放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政府公共文化建设职能的回归,点燃了更多因为收费而被阻挡在图书馆门外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读书热情,给大多数人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公共图书馆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针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免费开放带来的现实问题
1.1经费能否及时到位
免费开放之后,原来的办证费、验证费、自修室使用费、电子阅览室上网费、辅导费及存包费都要取消。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固定的运行成本,原来的收费或许能保本运营,也可能会有盈余。如果不再收取服务费用但仍然要保证这些服务工作和项目能够继续照常开展,那就要确保这些服务项目的运行经费必须及时到位,否则免费开放对经费本已拮据的多数公共图书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免费开放的实质就是对读者的收费服务由政府“买单”,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就是财政部门对图书馆的服务运行经费投入增加。只有经费及时到位,免费开放才能开展,否则将带来公共图书馆的运转失灵。
1.2读者人数剧增,造成工作量加大
如深圳图书馆免费服务后,有资料显示,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后的一年里,进馆人次达到220.5万, 日均进馆7,068人,周末可达到1.4万人次;累计办新证11.27万张;外借图书245.8万册,与以往相比至少翻了6倍以上。但是图书馆各部室的工作人员编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就造成现有工作人员单位时间内的劳动量加大了。因读者大量增加,增设新的服务窗口,又带来工作人员不够用的问题。
1.3书刊文献资源采购保障力度不能完全跟上, 品种与复本量严重不足
受以前收费的限制,每年新增读者量较小,现有馆藏和不断采购的书刊文献相对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免费开放以后,读者流量和图书流通量的激增导致馆藏文献不能完全跟上读者的需求,许多图书尤其是文学类的畅销书或是热门图书的种数和复本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仍然以深圳图书馆为例,仅2008年大年初六后的短短6天,就接待读者18万人次。按照深圳图书馆现行规定每人每次最多可借5册图书计算,春节6天期间,一天的外借量就高达15万册,甚至出现了全家到图书馆聚会,一次借走几十本书,用小车推着离开的现象。如此大的外借量显然对多数图书馆目前的馆藏文献保有量提出了挑战。
1.4职工工资回报差异会导致服务工作质量差异
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东西部图书馆职工工资差异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职工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免费开放后,政府扶持力度会更大,资金投入会更多。这些图书馆只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工作人员没有为生机奔波的后顾之忧,一心想的只是如何为读者搞好服务。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职工工资现在还没有全部到位,在人们还在为生计操劳的情形下,免费开放以后,读者量大增,而工作人员不增加。单位时间内工作量突增,时间长了,会造成工作人员身心疲惫,服务质量很有可能不提高还会下降。这样势必导致读者意见大,甚至产生服务纠纷,同时也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5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张华锋: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免费开放后,在原有资源未变情况下,每天到馆的读者数量剧增,读者存包柜、开水供应、馆内外卫生环境、读者休息区的桌椅等配套服务设施都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给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问题。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没有增加,服务空间没有增加,但单位面积内、单位时间内的接待读者量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读者借阅读卡器和前台服务的计算机使用率增高,服务用品消耗加大;阅览室读者流量大,文献的反复利用率高;要保证上架书刊文献的始终整齐如一、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等谈何容易。这都给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1.6运营成本增加
由于读者数量剧增,图书流通量迅速增加,图书的高利用率带来了各类文献损耗的相应增加,也导致了卫生保洁、饮用水供应等公共设施、服务用品的耗材量增加。这些都间接地增加了图书馆资源更新和维护等费用的支出。
1.7给图书馆领导带来压力, 管理难度加大
读者和流通量成倍增长,特别是一线服务窗口及公共区域的管理与服务范围扩大,服务人员工作强度明显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应加大。财政拨款能不能及时到位,采购文献的品种、数量和复本量能不能及时满足读者量增加的需求,采购的文献能不能及时准确上架等,这些都给领导者的协调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2面对问题的应对措施
2.1摸清家底、合理估算、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根据免费开放国家财政的保障政策,2011年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补助标准是50万元,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补助标准是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是5万元。中央财政将按此50%和80%的标准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补助。东部地区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中央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摆在各公共图书馆馆长和上级主管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把经费争取到位。
首先要摸清家底。免费开放后,增加的服务性业务运行成本是多少,包括办理各种证的费用、网络接入费和机器维护费等。这部分费用要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合理估算。免费开放后读者大量增加,保障性的运转经费需要增加多少,包括水、电、暖、增加保安人员、增加物业人员和招聘义工的费用。这些要在原有的行政运转经费基础上增加到位。
申请增加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的专项购置费。免费开放后读者大量增加,必然带来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外借率和浏览量的大增。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馆和乡镇馆,藏书少、报刊少,甚至多年没有买书没有订过报刊,免费开放了,拿什么给广大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增加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的专项采购资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或基数递增,保证图书馆业务的稳步发展和提高。
增加维护费用。读者的大量增加,带来了电脑设备、耳机、键盘、读卡器、条码识别器等高频率使用,图书和报刊磨损加快,这就要适量增加设备维护经费,以保障各部门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2增加人员编制与招募义工同步进行
应对读者量突增、工作量成倍增长、服务窗口扩充等问题,必然就需要增加服务工作人员。一方面积极向人事部门汇报免费开放工作现实情况,申请增加人员编制和进人计划。但公共图书馆这样的全额事业单位,编制和计划控制比较严格,操作进程相对缓慢,短期内解决不了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或义工,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和就餐补贴,让他们做一些整理书架等辅工作,来缓解和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另外定期对新读者进行入馆程序的免费培训、网上图书馆查询培训、受损书刊的展览教育活动等,逐步引导读者有序地配合图书馆工作。
2.3抓紧设施设备改造,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一方面,后勤管理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快采购设备和改造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可利用空间,使服务配套设施跟上免费服务的步伐。比如,增加服务窗口,增加阅览桌椅和自修席位,扩建机动车停车位和电动车、自行车停车区域等。另一方面,加强保安力量的值班和巡逻,维护好各服务窗口公共秩序,指挥好车辆停放和摆放,防止不法分子在公共场所的破坏行为等。还要增加保洁人员,加强对大厅、走廊、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的巡视清扫频率,保证给读者一个舒适、整洁的公共环境。
2.4加大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的采购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更多的人来读书,图书馆服务的压力将成倍增加。文献数量及品种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馆和乡镇馆,藏书少、报刊少,甚至多年没有买书没有订过报刊的图书馆,“囊中羞涩”,何谈服务!在有限的经费内,采访部门应综合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动向和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年度采访计划。针对借阅量的变化调整采购新书的种类数和复本量,加快新书采购和数据加工过程,使新书尽早尽快上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采购经费中合理地分配图书、报刊及电子资源的费用比例,在图书不断增加的同时,针对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调整报刊订购的种类和数量。还要保证电子图书的同步增加和各种数据库的时实更新或定期补充,以满足网络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读者能检索利用到最新的数据资料。
2.5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通过政治学习等方式,让全体职工明确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就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为社会各界人士免费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场所。此次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正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回归。免费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服务技能和能力。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职工,本职工作就是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直是图书馆的服务格言。针对免费开放的实际情况,各图书馆应联合教育培训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公共礼仪、综合素质、服务规范和业务知识等的培训学习,还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分期分批外出参观学习,聘请先进馆的同志介绍工作经验,积极改进和提高免费开放后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图书馆领导也应多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员工最大利益,逐步缩小东西部同行业待遇差距。
2.6面对机遇和挑战,是公共图书馆领导的职责
免费开放工作的推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读者的大量增加是对图书馆的接待能力、职工工作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图书馆领导能力的一种考验。各级各类图书馆领导只有身体力行,带领员工克服困难,做好免费开放的各项服务工作,争取社会的认可,争取领导的重视。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才能为图书馆事业争取到更大的经费投入,也才能为读者购买到更多的文献,为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2.7兴建新馆和实行主分馆制
每个图书馆的建筑规模、接待能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大量读者的涌入和有限的接待能力就产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是建设更大规模的新图书馆,提升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是实行主分馆制,以主馆为依托,在城区内分散开设几个分馆,分流城区内的读者量,也方便群众就近利用图书馆。
3结语
免费开放的工作任务已很清楚,执行时间也很明确。无论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或是职工,迅速行动起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免费开放的各种预案,把准备工作落在实处,才能迎接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化部.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EB/OL].省略n.省略/sjzz/shwhs/whgsy/201102/2.
0110210-86869.hml,2011-02-10.
1、努力做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组建和运行工作,依照高职院校的标准落实新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建成学院的基本架构。奠定事业发展的基础,增强新学院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其中自主招生800人,办学收入达到1200万元以上。
2、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重点抓好社工考试培训,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全年民政干部培训9000人次,学术交流中心接待6000人次,培训收入1000万元。
3、以新学院的组建为契机,遵循学院发展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以人事改革为抓手,改革管理体制,搞活内部机制,加强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关心职工生活,逐步提高收入水平,激发创业活力。
4、扩大基础设施规模,完善新学院的软硬件建设。以教学为中心,合理调配校内外资源,形成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加紧建设教学楼实训楼,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加强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二、主要工作
1、切实抓好新学院组建方案的实施。根据新学院的组建方案和实施办法,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积极推进,注重实效,做好新老制度的衔接工作,做好新老体制的接轨工作,确保方案落到实处,促进新学院的平稳运作和健康发展。(各部门)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向上级领导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理顺外部关系,拓展经费渠道,争取政策倾斜,为新学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院领导)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修订和整理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培训制度、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人才培养制度;督促和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做好协调和督查工作,为新学院的发展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办公室、各部门)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抓住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的薄弱环节,打好教学制度建设的基础。出台《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教材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务处)
4、落实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设置方案,落实“三定”方案,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加强干部的选拔和交流,注重青年教职工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人事处)
5、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整合校内网络资源,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及时更新网站内容,积极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完善新学院管理信息平台,提高考试招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及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办公室、信息中心)
6、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工程。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律,结合学院现有的硬件规模,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创造条件,争取立项,新建、改建、扩建教学实训楼和实验室,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基建流程管理,强化质量观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年底之前,学院西操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教学实训楼完成基本框架工程的施工建设。(总务处、信息中心、教务处)
7、集中力量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强化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初步搭建好院、系(部)、教研室组织框架,明确各岗位职责,配备管理人员,以组织建设保证分级教学管理的实现。构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框架,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实训师资,为提高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教务处、人事处)
8、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体系。按照“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培养方针,完善专业布局,突出专业特色;根据职业学院和培训教育的需求,打造精品课程,推出品牌项目,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要重点建设3-5个特色专业,每个专业争取打造1门精品课程,最终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教务处、各系部)
9、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引导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人才,逐步形成职称、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人事处)
10、积极推进自主招生和合作办学。紧扣新学院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调动和协调院内外关系,完成招生计划,保证入学率。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校际沟通,保证课程质量,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维护稳定,促进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务处、学生处、各系部)
11、认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院风、学风;根据专业要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开展学生就业教育,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逐步形成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处、团委、各系部)
12、在保证培训规模的基础上,追求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益。理顺培训体制,更新培训理念,改进培训方法,优化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打造精品课程,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开展有计划、分层次的专业培训,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办公室、民政业务培训部、职业能力培训部、学术交流中心)
13、以社会工作考试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工作培训跃上新台阶。做好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考试培训工作,做好分层、分类的师资培训、辅导培训,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争取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力,为社会工作考试做好配合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办公室)
14、紧密结合今年部民政业务部署,突出“民生”、“民主”相关领域的民政业务培训。以业务培训为主线,精心打造民政局长培训的精品课程。结合民政业务的发展需要,继续拓展培训业务,积极配合部业务司局开展工作。结合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需要,开拓证书教育。积极探索与高等学校、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举办高层次的培训班。(民政业务培训部)
15、以民政技能人才培训为核心,积极开展民政事业单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根据人教司的工作部署,做好部机关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总结提高民政事业管理岗位证书培训,开拓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或专题讲座,进一步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职业能力培训部)
16、增强服务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全力做好各类培训的后勤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业务考核,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改善食宿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学术交流中心)
17、紧紧围绕新学院的组建开展科研工作。要注重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教学培训研究,加强职业教育和院校管理类研究,提高科研成果对于新学院发展的对应性和实用性。理顺科研体制,培养科研梯队,争取多立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科研处)
18、推进民政特色专业的技术研究。做好假肢和殡葬的教学和技术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国家及部级课题。(假肢学校、一零一所)
19、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全力打造良好的内部财经环境。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监督,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认真做好学院大型项目经费的启动和运作,管好用好资金。(财务处)
20、开拓国际交往渠道,加强外事管理。积极做好涉外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地选派干部参与出国培训,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办公室)
21、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聚人心,促和谐。工会工作要紧密贴合学院实际和教职工需要,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维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沟通和交流,维护稳定团结,构建和谐学院。(工会)
2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图书体系建设。根据学院图书经费和专业需要,保质保量完成图书采购工作;启动图书馆计算机图书检索系统,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中心)
2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技术,多角度、多层面、多频率、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推广新学院的新形象。《社会福利》杂志要以宣传新学院为中心工作,加大对学院各项社会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进一步扩大发行量,注重经济效益。(办公室、编辑部)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坚持行之有效的计划、总结审查备案制度。学年初,学校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四个部分。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坚持校本研训年度评估制度。根据校本研训的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评估方案。评估采用综合评议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校本研训评估结果在考核评估中的分值权重,把学校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师、学校、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今年将继续进行“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精心组织好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3年培训计划,包括十大培训模块、52个培训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学历提升等,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类人才全覆盖。
重点培训项目内容:
(1)开展“亮师表,正教风,提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市第七届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评比和年度班主任征文的评选工作。
(2)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作用,招收固定学员,吸收走读学员,进一步扩大影响,扩大教师受益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考评标准,以教师受益面、人才成长率和公众认可度为主要指标。
(3)继续办好第六届市“雉水校长(园长)论坛”。加强学校管理干部职责和执行力培训,通过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
(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012届和2013届新教师等培训班,促进其快速成长。
(5)开展教研方式的“微革命”研究。组织中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合作教研和横向互动与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各共同体内部在教师构成、信息资源及其活动组织方面的优势互补。定期召开共同体建设沙龙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共同体一日开放活动。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6)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云平台)上取得突破。认真研究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云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和瓶颈难点及对策,积极稳步启动并完成上级要求的试点工作。组织9个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的研究工作,扩大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体竞赛,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进一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重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录播、组组通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高效融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
(7)扎实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化应用及研究能力。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十二五”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
(8)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办好微型课题研究网、活动教学研究网、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和教科室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做到新、快、准,不断扩大教育科研信息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9)深入推进读书活动。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
(10)进一步做好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必须达到95%,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分别达到45%、65%、95%;初中、高中、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必须分别达到8%、20%、15%。各单位要认真开展“十二五”中期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机制,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2015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要求全面达标。各单位10月底前要将学历进修教师名册和相关情况报教育局人事科。
三、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08-03
1 船员的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
1.1 船员的职业教育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船员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特色鲜明,培训方向明确,是很有发展前途和挖掘潜力的教育培训项目。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需求,一些院校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我国现有从事船员教育培训的本科航海院校12所、专科院校16所、中专25所,还有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50多个。但是,经2010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的调整,过渡期履约培训数量开始减少,履约补差培训也进入平稳期,基本安全补差等时间短、见效快、数量大的培训已经基本结束,其他培训也失去2013年以前先发先行的优势,培训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传统的教育培训项目和方式受到了挑战。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发展有很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为了交换信息,就必须采用一些双方都了解的方式,如壁画、语言等,这些都是早期简单的交换信息方式。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通讯领域,人类发明了电报、电话,发现了电磁波,通过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使用电磁波进行无线通讯,促使通讯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巨大变革。1925年美国研制出首部实用传真机以后,通讯技术不断发生革新。1972年之前,新闻、出版、气象和广播行业主要使用传真技术;1972-1980年,该技术完成从模拟向数字、从机械扫描向电子扫描、从低速向高速的转变,在传送气象图、新闻稿、照片、卫星云图代替电报,在医疗、图书馆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80年以后,该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这也为现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现在的一些应用成为可能。21世纪是信息传播日益国际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各行各业,该技术主要应用领域为远距离和实时传播。数字化信息传播通过计算机技术,结合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技术将传输距离变得更远、传送速度变得更快、传输范围覆盖的更广、传播的可靠性变得更高。例如在网络教学的模式中,教师使用网络进行授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任何地方接收授课信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远不止这些方面,其中互联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方便,可以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出色的自我展示平台。[1-3]
2015年5月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举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大会的召开也充分说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全球范围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观念、方式和趋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化教育对于时空的无限制性,缩小了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教育信息化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推动起来,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教育信息化实现了“学校的无围墙化”,充分体现出当今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信息化具备“知识资源的海量性”的特点,使之成为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主要平台。[4]
1.3 船员的远程教育
船员教育培训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传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发展船员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自1999 年开展试点工程被中国教育部批准之后,拥有此项目的高校达到68所,专业开设了140多个,累计注册在线教育的学员540多万人,学员覆盖了除台湾、澳门以外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逐步走向融合,形成开放教育的新局面,全国还成立了4所开放大学和一批由网络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整合而形成的开放教育学院。2010-2015年是中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阶段,此后市场渐渐步入成熟阶段。截至目前为止,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课程的主要提供者有edX. org、Coursera. org、Udacity.com、Udemy.com、P2Pu.org、可汗学院、FutureLearn、iversity、OpennupEd 等。2013年5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成为首批加入edX联盟的亚洲成员,随后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阵营,这预示着中国高等学府开始加入到MOOC的阵营中来。MOOC 开始出现以来,不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航海类教育领域,2012年1月13日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14所船舶行业高校组成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在育人、科研、学术沟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尽管如此,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利用网络的电化教育培训模式,在船员教育培训方面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利用网络远程培训的模式,船员在远程教育中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各类有影响力的MOOC课程,涉及船员的教育培训内容还很少。[5]
随着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和船员培训需求的日益增长,船员远程教育培训应顺应时展要求,促进教学模式变革,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远程教育培训除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硬件以外,还有以下四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解决。第一,开发远程培训项目商业运营模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指出远程教育的关键不是平台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如何运作。市场经济时代,应该按照市场运作模式,依据市场需求开发项目,并运用营销手段推向市场。第二,远程培训课程管理规范。网络化时代,意味着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远程教育培训机构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三,远程培训管理人员培养。远程培训需要一批既懂管理又懂远程教育,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互联网和电化教学知识的管理人员。第四,远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培训师资采取网络授课,完全不同于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将上课视频上传网络,远程教育已经经历了课堂视频课件上网、网络公开课、课程直播、翻转课堂四个阶段,现在的网络师资应该根据网络特点,采取适合于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2 建设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特色名校,是中远集团技术中心分中心,全国最大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国家人社部认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交通运输部指定的全国3所航运类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拥有26项国际船员培训资质和29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学院可以以此为基础,在传统船员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2.1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的构建
构建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远程教育培训平台系统建设经历了前期调研、方案制定、产品选型、系统开发、部署测试几个阶段之后,在学院云平台上架设了包括培训管理系统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培训网站内容服务器、负载均衡等9台服务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包含培训管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考试系统、培训网站、实时课堂等功能。中远集团10家境内全资二级子公司、5家境内控股二级子公司、11家境外全资二级子公司和1家境外控股二级子公司均加入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同时也可以接纳其他公司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作为入网会员。[6]见图1。
建立专门的录课教室,通过远程培训系统,实现了视频交互、音频交互、电子白板、文档共享、文字交流、课堂点播等多项功能,实现了音频、视频、数据功能等多元沟通方式的同时进行。
培训网提供对应的下载资源如试卷考题,培训机构管理后台可以进行统一考核或评估,统一审核发放资格证书。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要充分利用学院资源,采取独立办学的模式,运用市场化运作,以优良的教育培训资源、便利的学习方式、海量的信息,为企业服务,解决参培人员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矛盾,让集团公司和学员从中得益,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经济效益。
2.2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的运行
教学管理方面,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网需要成立由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牵头的远程培训教育负责小组,各合作教育培训部门的公司负责人参与,具体负责策划开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编写培训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招聘教师以及评审教学效果等。
平日网络培训管理方面,工作日教学的计划、管理、设计、通联工作由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培训中心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
技术实施方面,与网络公司合作,网络公司作为远程培训平台的建设合作对象,投入海船船员网络培训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再从网络收益中逐步按比例进行提成。远洋船员学院负责进行规划、选定远端教学点,并制订网络培训方案,组织开班教学,收取并管理参培费用。网络公司负责远洋船员学院的录课教室和远端技术设施的安装、调试以及平日的维护、保养和系统运作管理。
培训内容方面,远程教育培训平台的网站主要提供船员管理培训、船员专业知识培训、船员资格证书培训、名人讲堂、船员高层论坛、学历教育、新知识新技术讲座等。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可以设置九大模块,即文章栏目、文章内容、下载栏目、下载内容、模板管理、资源管理、辅助系统、核心功能、网站配置。其中,文章栏目里面包含了远程培训平台网站首页上面的所有内容,文章内容这里可以修改和上传稿件,辅助系统内设有留言类别、投票管理,核心功能包含站点管理、用户管理、管理员管理等权限。此外,还可以开展船员的基础教育培训、岗位培训、社会文化生活知识培训等。[7]
3 建立船员远程教育培训中心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是远程教育培训最关键的组成。中心应下设资源收集中心、资源整合中心、资源上传中心和评估中心,相应负责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的资料收集、整和、上传和评估项目。[8]见图2。
3.1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收集中心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收集中心负责收集国内外关于船员培训教育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培训方式,引导船员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资源收集中心设在船员培训中心,资源收集可利用网络、观察、走访、学术会议等途径进行。收集中心依据其得到的资源信息,参照培训目标、培训题纲、培训设计、培训主题、课程设置等加以分类,提交给资源整合中心。
3.2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中心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中心根据资源收集中心提供的信息资源,分类进行整合,按不同的培训项目,及船员的等级差异,将初始资源信息相对加工成课件、教学材料、网页、录音、视频、光盘等。每种加工素材自成体系,体系中又有层次的区分,每种层次各有相应的培训目的、安排、需求、重难点、课后考察、释疑等。
3.3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上传中心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资源上传中心任务是把整合好的资源传送出去。上传的形式分为现场上传和网络上传。现场上传提供船员现场资源服务,船员可通过拨打电话向上传部门联系,上传中心依照船员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教室和设备、费用。网络上传可用电子邮箱、FTP、Wep等方式传送。
3.4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评估中心
船员远程教育评估中心主要评价培训效果,它以线上考试和现场考试两种方式来评估。现场考试又分实践操作和理论笔试,根据总成绩是否合格来给予相应的等级资格证书;线上考试以网络为媒介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笔试内容传送给应考者,控制作答时间,限制答题次数,同时以特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将结果送回评估中心,再由中心进行评测,并颁发相关证书。评估的主要步骤为:学员以网络或其它渠道填好报名信息并提交;评估中心审核通过报名材料后,将允许考试的通知发送给学员;同时将报名资料如:身份证、学位证书复印件、个人履历等快递到指定地址;学员到收快递的地点或培训网站参加考核。
4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评估
船员远程教育培训需成立一种有关教学效果的独有评估体系,监测评估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使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规范以对应的评估结果为基础来制定。船员教育和培训有严格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并由国家主管机关的监管。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简称IMO)即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海员的培训、评估和发证制度,STCW公约出台至今已经过多次修改,旨在确保海员培训和评估标准的全球一致性。2009 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要求船员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以确保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各远洋船员院校均已建立了符合STCW公约的质量管理体系。船员远程教育培训也应该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应注意以下两点。[9-10]
4.1 加强宏观指导
[作者简介]黄晓赟(1978- ),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 213001)马殷春(1972-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师资处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课题“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zjcx2011-js10,课题负责人:马建富)的子课题研究成果、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1SJD880049,课题负责人:黄晓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19-0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大多数国家作为建设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成人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一个快速适应广大劳动者就业、工作和发展需求的突破口。笔者认为,成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有赖于建设一个良好运作的成人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国内外成人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中总结经验并加以借鉴。
一、国外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政策法规体系的完整性
1.通过立法提高成人职业教育的地位。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成人教育地位的提高必须依靠政策法规的强制实行。世界成人教育发源地之一的英国,自179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成人学校以来,先后颁布了《成人教育章程》《工业培训法》《就业培训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成人教育发达的美国,自19世纪以来,先后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案》《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等十余种成人教育法案,增强了成人教育的强制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型社会。
2.通过立法保障成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政府拨款还是企业、社会捐助,都是以政策法规的颁布为推手的。例如,法国的《职业成人教育改革法》规定,成人教育的培训经费由国家认可的机构负责筹集,根据培训的人数、时间、内容、水平等拨发,雇主应为成人教育提供经费;韩国的《职业培训促进基金法》规定,企业主有义务每年缴纳一定比例的培训基金支持国家的职业培训事业;加拿大魁北克省的《1%法》规定,年度职工薪水开支超过1000000加元的企业组织必须将相应成本1%的资金用于其人事培训上。
3.通过立法强化成人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发达国家大多十分重视成人教育,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把发展成人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加强对成人教育的宏观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国家学历,执行职业准入制度。成人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大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融通的成人职业教育体系, 为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例如,英国于1988年实行了国家职业证书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各种学历证书的对应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澳大利亚在1995年实施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涵盖了义务教育后所有教育类型的各种证书和文凭,为各类教育资格证书之间的互相认可架起了桥梁。
第二,保障学习权利,激发成人学习兴趣。许多发达国家为保障成人的学习权利而建立了教育休假制度。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教育休假制度”的国家,职工有权选择培训假的时间,所需的培训费用大部分来源于税收,但必须经相关组织批准依据个人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要来决定。此外,还有一些欧洲国家通过开设个人学习账户鼓励成人接受职业培训。例如,英国在1999年成立了新的“学习和技能委员会”,开设个人学习账户并为最初的100万个账户投入了1.5亿英镑。
第三,明确权利义务,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的成人职业教育均有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与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以英国为例,其《产业训练法》明确规定各产业训练委员会可向所属系统的企业征收训练费,由产业训练委员会选择能提供训练的企业并支付训练费用,在法律上保证了政府对产业训练的宏观控制,也明确了企业在产业训练上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企业参与和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热情。
(二)经费保障形式的多样性
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十分重视鼓励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对成人教育的捐助,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多渠道的经费保障体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纵观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在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大力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宣布,今后10年将投入120亿美元资助全美社区大学,鼓励更多失业者进入大学充电,为再就业做准备。“向学习者投资”是英国政府发展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1999年英国政府向新成立的“学习和技能委员会”提供了50亿英镑的启动资金,还承诺会对建立国家终身学习框架与创建全国性的、能适应各种学习需要的产业大学和远距离学习网络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全力支持。
2.企业对成人教育的投入。投资—分担取向是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一个基本政策,成人教育的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摊。在发达国家,企业、雇主对成人教育的投资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政策法规规定了企业在成人教育上应承担的责任。以法国为例,《职业继续教育法》指出谁需要培训谁包经费,规定企业除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0.1%上缴继续教育经费外,还应拿出职工工资总额的1%用于本企业制订的培训计划。《雇主以财政参与工艺教学和职业的初步培养法案》规定,凡雇用超过10人的企业,雇主每年应把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每年改定)作为特别课征金交给国家。
第二,成人职业教育价值的显现吸引企业对其投入。随着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不断体现。成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文化形象等,这些都可以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发达国家企业对成人职业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可观的。例如,1997年,美国企业在员工正式培训上投入的直接费用为120亿~300亿美元,并呈现逐年大幅度上升的态势。
(三)课程开发体系的科学性
1.课程体系的融通性。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发展成人教育时都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尽可能打通成人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相融通的课程与学历体系。例如,澳大利亚设置了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课程体系的融通性还体现在校企合作上,许多国家开发了成人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即由校企双方合作提供职教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
2.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国外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都有相当规范的程序。以澳大利亚TAFE课程的开发为例,首先,由企业、社会公众或州行业培训委员会提出要求,并由州行业培训委员会制定行业培训包,经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批准后颁发,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其次,新课程开发前要成立项目小组,明确负责人和协调员,聘请政府官员、企业专家、TAFE学院教师作为小组成员;最后,课程开发完成后由州职业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进行论证,论证合格后公布执行,需要政府拨款的课程还需要国家教育培训部有关部门同意后才可开发。
3.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国外成人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往往根据社会、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成人教育机构也根据地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澳大利亚最大的TAFE基地——悉尼理工学院每年提供700多门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开设的。新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岗位和学生愿意学的专业,学校必须具备办相应专业的条件,还需要通过政府与行业机构的论证。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使得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成人教育的受益面越来越广,其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4.课程评估的严格性。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的自由度基础上也有十分严格的评估制度。例如,法国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标准,学校具体操作,社会予以承认”的制度,从办学资格到培养目标的确定,都要经过成人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查批准。澳大利亚TAFE课程的评估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方面是政府在各州设立的评估机构对TAFE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估,微观方面是TAFE学院对学生进行评估。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性
1.构建法规性保障制度,确保成人教育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促进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相关保障制度。法国的《职业继续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服务一定年限后可以有一定时间的进修假,另外每年可以有两周的进修学习时间,每个教师全部职业生涯的法定进修时间长达2年;英国的《教师工资待遇法》《教育白皮书》等同样对成人教育教师的进修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专业发展日、脱产进修时间等方面;此外,德国、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和促进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2.确立多元化培训形式,满足成人教育教师培训的多样化。发达国家有着多元化的成人教育教师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大学,美、英、德等国的大学举办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班或进修课程,还提供成人教育硕士、博士层次的培训;二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如英国的“教师训练局”,专门负责教师的培训,包括成教师资和普教师资的培训;三是成人教育专业团体,如澳大利亚的成人教育协会、丹麦的教育协会和教师协会等;四是社会组织,如美国的公立图书馆、博物馆、教会机构等也参与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
3.立足师生的“成人”特性,追求教师培训课程的科学化。著名成人教育学者坎姆贝尔指出:“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进行的培训本身必须坚持成人教育的原则,它应尽力集中体现成人教育的思想。”发达国家在成人教育的教师培训上提倡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突出受训学员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十分重视成人教育教师培训课程的科学性,特别体现在成人教育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制上。例如,英国的成人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就是联合德国、丹麦等国的成人教育专家编写而成。
4.规范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制度,促进教师评价机制合理化。发达国家除通过一系列法规来保障与激励成人教育教师参加培训外,还通过废除成人教育教师资格终身制、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的评价等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例如,美国一些州废除成人教育教师资格终身制,规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的有限期限,教师必须通过进修获得一定学分或学位后才能更新证书。日本则在《关于教师任用及其进修研究》中规定成人教育新任老师的实习期为一年,比之前延长了半年,以此来提高成人教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提高,促进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五)组织管理体系的整体性
1.机构管理体系的协调性。基于成人教育的社会性,成人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涉及政府职能机构、行业协会、社会保障机构等,因此机构管理体系的协调一致性也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会单独成立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如奥地利在1994年推出了“劳动市场服务法”,在联邦、州和地方组织分级设立了“劳动市场服务处”,吸收经济劳动委员会和工会的代表加入领导层,专门为从业者提供继续教育和就业服务。同时,该机构还直接对继续教育进行资助,通过一定的措施,免除失业者的进修费用。
2.培训组织体系的整合性。投资—节约取向是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投资的一个基本取向,基于此,各国十分重视培训组织体系的整合。例如,美国整合大学、社区学院、各类产业再培训中心等,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教育网络;法国在1984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中也规定大学必须对终身教育(以继续职业教育为中心)予以合作,由此巴黎13所大学联合建立了“终身教育巴黎大学中心”。
(六)信息服务体系的广泛性
成人教育的社会性同样也对信息服务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学习信息的咨询了解到就业信息的共享,从课程资源到教师资源的共享,都要保障成人教育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例如,奥地利就为群众学习创设了一个庞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成人教育专业图书馆、成人教育文档和成人教育信息三个系统。同时,随着电化教育的普及,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大多设有广播教学、电视教学、录像教学、卫星教学、计算机教学等多种形式,成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成立了“欧洲终身指导政策网络”,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二、国外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启示
(一)制定成人教育法律,完善并落实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达国家发展成人教育进而发展本国经济的一条成功经验。我国的成人职业教育尽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明确规定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作为有力保障,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职工教育和培训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并保证其可操作性。
发达国家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对成人职业教育的统筹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保证。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但是由于强制性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各级部门沟通衔接不畅、开放度不够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加强政府统筹的过程中要明确各地方政府在统筹发展成人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主管人,同时上级政府要不定期地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加大各市、县成人职业教育在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的比重,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及时了解群众的反馈意见,核实反馈意见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切实负起统筹管理成人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积极推动本地区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二)构建多渠道并进的经费支持体系,保障成人教育的公益性
充足的经费是成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之一,要解决经费问题,既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也要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筹集。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企业方面、社会方面,我国对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都明显不足。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还需要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建立一个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确保成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筹措资金的渠道除国家投资外,还包括部门投资、单位投资、社会赞助、个人投资等。部门投资主要是对重大课题的专项资助,专款专用,这部分投资需增强实效性;单位投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培训进行的投资,包括支付职工培训的学费、差旅费等,对此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教育休假制度”,为职工参与培训提供生活保障,从而提高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社会赞助指有关组织或个人对培训的捐赠,这一部分有赖于成人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政府应不断提高成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从而调动社会各界的赞助热情;个人投资即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用于学习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这一部分需要政府的规范,做到收费合理、公开、透明。
(三)打造协调流畅的组织管理体系,组建区域成人职教集团
协调流畅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达国家实现成人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对成人教育的管理,一直照搬普通教育的管理模式,从任务的下达、管理考核的方式到成人学校的办学模式,都未能体现成人职业教育的独特性。这就需要政府统筹管理,建立协调流畅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区域成人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基于缩小成本原则,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大高校开设成人职业教育的规模,同时调动普通教育参与成人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已有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势,共同办好成人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各地区应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协调落实成人教育相关政策,组建成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的合力,推动成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设置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建成灵活多样的学习系统。
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有着十分明确、严格的程序,从不同层面来规范成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价。我国目前在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与低水平重复性,课程体系过于封闭,缺少专业化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与志愿者队伍,课程内容相对狭隘,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因此,急需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到评价都要有较为明确、规范的操作流程与管理体制,要完善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区域特点、市场需求等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发课程,严格对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的评估,提高培训质量,充分体现成人职业教育的优势与价值。
(五)制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促进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到成人教育教师培训与进修,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写入相关教育法规。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基于我国成人教育的特点,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成人教育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规范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成人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熟悉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的学习心理,不仅要指导成人学员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更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引导。为此,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开拓用人视野,除聘请行业内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还要打破界限,从外系统各行业调派懂技术、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从各高校中吸收毕业生到成教系统工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而对成教现有的以文化型为显著特征的师资队伍则应加强专业培训,使之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技术,从而形成一支力量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还要创设良好的师资建设环境,提高成人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提高福利、制度激励等措施,增强成人职业教育教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六)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排除成人职业培训障碍
发达国家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在推广阶段,配套政策与措施还不到位。国家要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逐步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在各用工体系中的准入制度,尽快实现劳动就业市场与成人职业教育市场的一体化连接。成人职业教育机构则要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推进资格证书的互认或衔接,基于社会、行业与个体的多元需求,及时更新教育培训的内容,为劳动就业市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实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的互通和标准的统一。
此外,教育信息系统也是成人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的构建体现在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播、信息服务、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应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等文化机构在教学、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多重功能,营造成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可以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建设学习型社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作用,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成人教育服务,从而在全国范围建立起一个以社区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信息系统,为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55-03
一、澳大利亚TAFE简介
TAFE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认可的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相类比。其前身为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1973年改为TAFE。经过近百年漫长的发展,TAFE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办学宗旨是:真正面向社会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着力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工作的技能,有效帮助劳动者就业转岗。基于此,TAFE面向全民开放,招生时没有年龄、学历、工种等限制,每年有超过一百多万的学生在TAFE学院注册学习,并吸引了大量海外学员前来留学。为照顾不同的学生,FATE采取弹性化的学制及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TAFE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主要提供者,其在缓解失业、提高全民技能水平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TAFE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代名词。
二、TAFE的发展历程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早期,当时已有致力于提升澳大利亚工人技能的组织,如技工协会、矿产学校及技术工人大学等。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间,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多在几个零星的工商领域进行,并且主要针对男性劳动者展开。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澳大利亚的产业和社会领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有所改变,妇女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开始接受教育并加入劳动者行列。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拉开了与澳大利亚的差距。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并直接资助各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后来,为区别于其他私立培训形式,这部分用国家资金发展起来的职业培训被统一称为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而这些依靠政府投入维持运行的职业培训结构也成为日后TAFE学院的前身。与此同时,那些少量的私立培训机构则主要依靠自身的市场营运得以维持。近三十多年来,TAFE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体系也日臻完善,并深深扎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
第一阶段:TAFE的奠基阶段(1972―1975)
TAFE的前身是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1973年3月,澳大利亚职业部成立了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0f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明确提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方式等一系列主张。1974年,该委员会向教育部部长提交了一份著名的坎甘(Kangan)报告,阐述“技术与继续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并建议联邦政府向各州政府提供980万澳元的特殊工作资金。1975年5月,该委员会再次向教育部部长提交报告,该报告的采纳,使TAFE获得了用于新教学楼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图书馆建设、教学大纲研究与开发和广告策划的联邦资金。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及关于TAFE的两个重要报告,提高了公众对TAFE的认识和了解,为TAFE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TAFE的成长时期(1976―1982)
这个阶段是TAFE教育发展的黄金期。此时,联邦政府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对TAFE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TAFE不仅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联邦政府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载体。澳大利亚政府加大对TAFE学院的资金投入,帮助其扩大专业范围,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增强TAFE学院对社会需求的反应能力,这些措施使TAFE学院注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1982年,澳大利亚政府对TAFE投资总额60亿澳元,其中联邦政府占1/3左右,州政府占2/3左右。当时,TAFE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生源:一是高中毕业生。TAFE学院近110万在校生约有55%来自高中毕业生。二是大学毕业生。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毕业后,为找到更满意的工作,纷纷到TAFE学院攻读专业证书。三是在职人员,。许多在职人员为了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技能,也进入TAFE学院接受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在职继续教育。TAFE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吸引了全澳大利亚不同社会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普及化。
第三阶段:TAFE的重构阶段(1983―1992)
这段时间是TAFE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各州之间开始在国家范围内合作。在澳大利亚TAFE指导委员会的努力下,1981年11月在阿德雷州建立了TAFE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研究开发国家主干专业,促进专业内容在全国一致,分享专家经验、降低专业开发成本;二是开发、研制、收集全国范围内TAFE统计数据系统。1983年11月,澳大利亚TAFE委员会会议通过并执行了包括4个主要分类和19个子类的专业分类方案。1984年3月,TAFE委员会又通过了一个新的TAFE证书命名法模式。新的专业分类和新的证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家TAFE系统机构和理念有了新的进展。澳大利亚TAFE指导委员会的另一个成绩,是对学生实行财政支持。1987―1992年,TAFE系统结构和职能不断变化,主要是向“培训市场”发展,向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转移,向“综合技能”推进。在联邦政府层面上,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联邦政府先后成立了“就业、教育和培训部”、“国家就业、教育和培训董事会”和“职业教育、就业和培训顾问委员会”。同时,先后颁布了一些政策,如戴文森(DEVESEN)报告等。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的要领概念。这些使各州得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构TAFE系统,但执行过程中也显现出一定的共性:第一,把TAFE纳入就业和培训范畴;第二,把,TAFE从政府职能转向商务活动和增加收入;第三,把管理权力移交给TAFE学院。
第四阶段:TAFE的完善阶段(1993―1999年)
该时期,为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TAFE强化了业务协调指导,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多年调研,1992年,联邦政府成立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ANTA),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并不断完善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协助政府制订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导向性政策,完善国家资格认证框架,协调政府管理、监督国家和各州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项基金,鼓励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1995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建立,用12个层次规定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标志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建立起来。接着,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NTF)建立。1998年,澳大利亚认证框架(Australia recognition frame―work,ARF)建立,指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格确认、注册以确保培训质量。1998年后,TAFE要求各行业将本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集成为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各TAFE学院必须根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新课程、组织教学和考核。1998年,围绕之前的学徒制和受训生制,新学徒(NAS)体系建立推广。政府教育机构及VET(职业教育培训)和TAFE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合并等。
三、澳大利亚TAFE面临的挑战
1.TAFE与大学的衔接能力还需改善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Aus@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它包含了义务教育后的所有教育及培训资格认证。该资格体系于1995年1月1日在澳大利亚全国被正式采用,将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与各行业的联系整合在一个清晰而连贯的框架体系中。按照这个资格体系,学生在初高中选修职业教育的课程时,其学分在人读TAFE学院时得到承认,从而可免修一部分课程。学生在TAFE学院获得文凭或高级文凭后,也可免试直升大学二年级攻读本科学位。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构筑了中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终身教育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和公平性。但由于TAFE与大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二者之间的衔接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和指南,不同学校之间的认可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TAFE和大学的衔接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
2.TAFE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TAFE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很大,二者在某些学院几乎达到1:1的聘用比例。而且,一些研究报告显示TAFE的教师一职正发生着变化,其主要趋势是TAFE学院越来越多地聘用合同制和兼职教师。据2001年NCVER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及培训师的抽样调查,在所抽样的11084名教师及培训师中,51.5%为男性、48.5%为女性,40%为全职员工、20%为合同制员工、30%为兼职、5%为自由职业者。虽然专兼职教师都采用聘任制,且有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聘任程序,但实际上专职教师一旦应聘成功且工作5年后,将很难解聘。因此,造成专职教师凭借自身具有的传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接受培训、提高执教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不高,工作缺少活力。并且在TAFE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工作中,兼职教师逐步成为主力军,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TAFE教师及培训师在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就已得到认可,《坎甘报告》就曾指出,加快师资的建设步伐是提升整个TAFE体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但目前,TAFE学院及私立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地雇佣兼职教师和合同制教师,而兼职与合同制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越来越多地受到怀疑。忽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TAFE人才培养将会有很多隐患。
3.TAFE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