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程整合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程整合教学

篇(1)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中,如何体现整合的优势,乃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已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信息技术将成为他们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念,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我们知道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与一般传统教学过程是一样的,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现、利用和更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倾向。对教师而言就要体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师生交往民主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精心组织教学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对学生而言就应实现角色转换,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即网络技术的学习者,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者、网络信息的交流协作者、网络信息的创新者。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PowerPoint的特点,插入了猴子、蛋糕、老农等图片,配以兴奋、懊丧、俏皮等风格的音乐,通过图像处理、音画组合等方式,设计了一个寓学于乐的动画情境:猴子从原来的不满意吃蛋糕的,到贪婪于吃蛋糕的,直至最后满足于蛋糕的,一次次被老农戏弄于股掌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或会心一笑,或满心疑虑,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时,人人讨论,争论不休,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至此,借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所要达到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的目标已经实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我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S=л×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2лr×+2лr×)×2r÷2=лr2的结论。

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1.知识点切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和等边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高等。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利用中控系统的传送功能,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图的信息,再借助计算机隐退实物图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然后再动态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信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BBS功能进行协作学习,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通过网络演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入自主化个性学习,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师再画龙点晴,把显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利用课件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激励。

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主动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200米,若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一段1400米长的隧洞,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先用媒体在屏幕上出现铁路、山、隧洞背景的画面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出示教学的应用题,接着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洞前时及车尾刚刚出洞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隧洞,并闪烁其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隧洞的距离和隧洞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信息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算式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篇(2)

2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整合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物理学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2.1.1分析化学内容整合。分析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有化学分析的问题时,能够通过有代表性的采样、正确地制备试样和分解试样、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方法进行测定、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测试结果[4]。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我们有目的地选取了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是关于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涉及固、液、气态以及生物试样采取和制备,强化四部分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固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误差与数据处理是“量”和准确度的一把标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把误差和偏差的计算应用到采样和滴定分析的计算中。四大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点内容,内容所占的篇幅偏多。这部分内容和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及电化学中的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即节省了时间又扩大知识的范围。

2.1.2物理化学内容整合。物理化学是理论性强的化学,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学科[5-7]。针对安全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作为讲授的重点。结果证明,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随堂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设置8课时的随堂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

2.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上采取大班授课,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选、优化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拘泥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8,9]。

2.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我们坚持在教学是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二维色彩图片、三维立体图形、动画等效果等诸因素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调动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比较晦涩需要演算的计算过程用采取板书教学,让同学能够有时间思考理解,二者取长补短。

2.2.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知识框架,从教学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提问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师生相互对话,既调节课堂气氛,又检查了教学成果。

2.2.3强化训练、抓好习题课环节。由于分析与物理化学概念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思考题、习题和课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做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基础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对某一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环节可以对教学中疏漏的知识点作补充。抓好习题课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最后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强化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只以卷面分数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权重为3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7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通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随堂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总分(百分制)=考勤成绩(25%)+课堂表现(25%)+考勤成绩比例%+实验成绩比例%。同时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包括主观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还有主观题型如简单题。既能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真正达到通过考试来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3)

走进21世纪,走进了信息技术的今天,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给历史教学和环境提供了新的学习课题。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善于收集、整理、保存、鉴别、评估、加工和有效利用信息,努力培养良好教学品质。认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必修课,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方法之一。

教师是以教学为中心,是以培养学生为已任。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的一点体会。

1.创设教与学的互动学习的环境

七年级下册《开元之治》教学,我利用音画杜甫的诗歌《忆昔》和一段舞蹈《霓裳羽衣舞》创设情景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开元盛世的唐朝。“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歌和舞蹈中使学生对唐朝社会的概貌有一个初步了解,搭建教学平台,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对资源信息进行分类、提取。(1)开元全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藏万有宝,国家储备丰实;②稻米、粟米大丰收,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了灌溉的工具筒车、水车;③大型水利工程建设40多处;⑤从西域引入新品种(图片信息):小麦、青稞、高粱、棉花、桑、瓜、枣、葡萄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⑥种茶、制茶、饮茶、茶神专著《茶经》到青瓷、白瓷、唐三彩(图形对比信息),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2)学生进入分析、讨论,对历史人物、特点都充分发挥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畅所欲言。(3)总结归纳,“励精为治”的新思想给社会带来稳定。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知识扩展——茶文化,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科举制度、诗风、贡茶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表扬,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中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教学环境(教与学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提出学生要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状态。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行为的发展,营造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要学生学会主动接受知识的信息,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就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课题的进行有目的地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幅画再现一段历史,一幅画表现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在历史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一课,我把教材知识和宋朝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全景Flash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11-03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是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旨在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大批量不仅有创新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个类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一、框架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卓越的软件设计工程师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计算机普及和开源编程的全面应用,在程序设计的实际操作当中,许多地方都使用框架,这是软件设计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然而,现在的高校虽然开设了较多的框架类课程,但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没有统一规划,不是存在一些知识点的空白,就是在几门课程中间有重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而且在这些课程的开头,都会介绍框架在程序设计中的好处,很明显这是一个重复的内容。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

框架类课程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原理也是抽象的,要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然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环境、课时不够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实践往往很少,导致理论讲授和实践应用脱节。

(二)教学内容重复

在各种框架中,它们也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在许多个框架里出现也正常,这体现了它们的重要性。可作为教学的课程,反复地讲解,就会使学生感到毫无新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但是现在的教学多数是以一门课程为单位来进行的,每门课程都只考虑本课程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不管其他课程,这就很容易使教学内容重复。

(三)教学案例之间缺少关联性

在框架类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会讲解几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梳理一下这个课程中的知识点。但在多门课程中就没有这样的梳理,即学了几个框架,每一个框架都理解,可把这几个框架融合起来就不会了。

二、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首批改革试点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其研究与实践涉及进度、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是开展最优化生产活动的过程。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工程应用的软件设计师,是要用软件的方法去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程序设计。

现在框架是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基础,而且在高等院校教学的实践中从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框架类的课程是一直存在的。框架可以解释成程序设计的原理或者程序设计的基础,也可以解释成程序设计的思想或者程序设计的方法。程序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程序设计的语言也是种类繁多,但在这些程序设计中,总有一些共性,对这些共性进行整理,就可以变成一种“框架”,可以在开发中反复地使用。但是框架的共同点如果在多门课程当中都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觉内容重复。这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中做一个宏观把握,给这些框架类课程做一下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使整个教学的内容为各门课程的并集,但是他们相互交叉的地方,只在一门课当中讲解。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在框架类课程教学中,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框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应用和优势,但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也避免不了会有重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所删减,找到侧重点。在这些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当中,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不能够孤立的,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把这个专业方向上的多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地再分配,认真地思考这个专业方向需要包括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放在哪门课程里来讲解,平均地分配每门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并且对每门课程的难度和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来进行合理地设计。在每一门课程当中可以设计一个较小的案例,案例应把该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全部包括进来。比如设计一个“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基于MVC的WEB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STRUTS2框架来进行实现;在ORM框架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添加HEBERNATE框架,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使学生非常简单直接的感受到所使用框架的优点。当然在其他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接着使用“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来讲解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把学习重心放到课程中知识点的理解上面。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

要想有效地提升教学成果,必须从教学方法入手。现在大学学习主要是靠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告诉学生如何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这就涉及教学的方法问题。这些框架类课程,主要是讲述框架的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讲解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或者对比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应用和对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程序设计中框架的好处。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利就有弊的,框架也不例外。在讲解框架类课程的同时教师也要明确的给学生指出在使用框架的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框架的两面性,才能让他们在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对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判断用框架解决当前的问题是否适合。比如在基于MVC的WEB开发中,框架的使用的确能够使程序代码明确分层,并且降低程序模块间的耦合性,还能使代码的健壮性和程序的可维护性得到提高,但这也增加了整个代码的难度,同时还降低了直观性。因此在应用中,框架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的,不能盲目地使用。一旦学生在学完一个框架之后,找不到这个框架的缺点,就表示学得还不够明白。

(三)教学案例的整合

框架类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包含的科目较多,比重也较大,所以在整合框架类课程的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框架类课程一下子都给整合进来。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把原来的JAVA语言当作基础,以此来整合基于JAVA语言的三大框架的教学方法。在这三个框架中都有用JAVA语言实现框架的实例。在JAVA语言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讲解框架的起源――重用技术,怎样设计代码,可以使代码的重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里就得提到程序设计中的规范和规则,还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存在,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为了使规则更好地得到实现,就必须使用框架。在基于MVC的WEB开发当中,就是规则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在STRUTS2当中,要想使用该框架,就必须要遵守STRUTS2的规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个案例贯穿其中,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图书管理系统。在ORM框架原理与应用当中主要改进原来的数据处理方式,在原来的图书管理系统当中需要大量的SQL语句进行数据处理,当任何一个地方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都需要修改SQL语句甚至程序代码,使用HEBERNATE,这一切仅仅动态地修改一下配置文件就可以了,可以通过本课程对原来的图书管理系统做一个改进。在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当中,可以使用控制反转IoC机制实现对象的动态管理,进一步降低系统代码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健壮性。在该课程当中可以进一步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改进,把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合进来,使图书管理系统更接近于实际应用。

三、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软件开发技术JAVAEE方向的学生数量是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中最多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的方法,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的学生已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他们能把多个框架融会贯通,并且在项目实际的开发中,能根据项目的特点来选择框架,且能够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们的反馈,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效果,而他们对这个教学方法也表示接受和欢迎。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通过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知识点理解等都有明显的提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对比

注:1.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的选择范围为:非常满意(3分)、满意(2分)、一般(1分)和不满意(0分)四个选项。2.20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实际有效返回人数为56人,2013届为63人,2014届为85人,表中显示为平均值,人员的选择是随机的,涵盖各个层次的学生。3.2014届毕业生为实施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首届毕业生。4.表中显示的为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要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我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其中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只是我院的改革探索之一,在以后的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中,可以把框架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推广给其他的专业方向,以此来提升我院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隋秀凛,周美兰.“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51-52.

[2]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3] 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8-31.

[4]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9-60.

[5] 秦喜文,董小刚,李慧玲.线性代数与实验教学整合研究[J].大学教育,2012(5):76.

篇(5)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将这些“工具”应用于教学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的整合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展示式教学模式

展示式教学模式,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或Microsoft Word等微机软件制作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作者的意图播放,是一种促进学习者认知的教学模式。信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是信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和最低层次,利用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2.操练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使课堂操练的方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口语操练模式和检测练习操练模式。针对这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将它视为一种“教学工具”的“辅助工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学习的目标。

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对话、阅读短文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需要,有针对性地咨询选择有关信息。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在具备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环境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开展一些英语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聊天中各抒己见,从而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对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境。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

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但这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目的要明确

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2.内容要适度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等功能于一体,其以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益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留足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

3.要务求实效

一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二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要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三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为教师提供软、硬件配备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尤其是在计算机的配置上,大部分学校已做到了人手一机,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普及,教师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但是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配置率仍旧非常低,功能不够完善,这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所以,计算机的硬件建设是首要问题,同时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市场上有些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有的不符合教学规律,有的不能与教材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教师广泛接受,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教育技术专家一同合作,研究和制作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同时,学科教师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个别性问题,自行开发满足个性化需要的软件。

篇(6)

c语言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在中职学校引入c语言课程,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基础的编程语言,还为学生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传统的电子装置,只能使用复杂的模拟电路或分立的集成电路来实现,这样的产品不仅体积大,且成本高,控制的精度也不高,适应性更差。有了单片机后,可实现很多复杂的功能。而学好单片机可让学生在电子行业内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所以,单片机课程,也常被称为“饭碗”课程。

二、中职学校“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教学方式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中“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是采用完全割离的方式进行的,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c语言”,在第四学期开设“单片机”。

在讲授“c语言”时,通常以turboc 2.0为蓝本,除了介绍“c语言”的数据类型、控制语句、数组、指针外,还对函数、结构体甚至文件进行详细地介绍。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语句、语法的细节和程序设计技巧的讲授,对如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讲得不够。从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更缺少学习的兴趣。wwW.133229.Com

而单片机的教材中,往往以汇编语言做为编程工具,为了能正确地运用汇编语言编写单片机的程序,就要对单片机内部结构、存储器结构等知识做详细介绍。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单片机课程讲到寻址方式时,就基本上讲不下去了,后面的课程,学生只能像听天书一样被动地接受。

所以,多年来,学生怕学c语言,更怕学单片机。学过c语言课程的学生,不知道c语言的具体用途,学完后很快就忘记了。学过单片机的学生,感觉单片机内部结构难懂,汇编语言更加难掌握,学到最后,连数码管、键盘这样的最基本的程序,也无法顺利完成。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c语言”与“单片机”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之所以这两门课难教难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两门课教学过程的割裂。

c语言是一门较特别的高级语言,它把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句与低级语言的实用性结合起来,允许直接访问物理地址,可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因此既具有高级语言的功能,又有低级语言的许多功能,能够像汇编语言一样对位、字节和地址进行操作。而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硬件结构,正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而有了c语言这个编程工具后,单片机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同时,单片机用c语言编程,绕过了单片机中难学的内容,用c语言编程,驱动单片机装置,解决了c语言应用抽象的难题,所以,这两个课程,整合在一起教学,真可谓是“天生一对”!

四、“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整合的方法

对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可提高两门课的学习效果,但整合过程中,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也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首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式的整合,不是将两门课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相继开设,就叫“整合”,而是要以单片机课程做为“主线”,在讲授单片机课程的同时,根据编程的需要,不断地“渗透”c语言的知识。再通过观察程序驱动硬件的现象,深入体会单片机的原理。

其次,这种整合,也不必追求课时的压缩,认为既然是“整合”了,效率提高了,就应该体现在课时的减少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建议两门课程,仍然保持两个学期的课时量:第一个学期,主要介绍基本知识;第二个学期,可以项目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以提高对两门课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篇(7)

新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删减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新增了许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通过 “观察”“试验”(试一试)“猜想”(猜一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尝试)、“数学活动”等让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并且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新教材在带来那些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问题情景”设置得太难,不利于引入新课;部分内容的学习进度与其他科目不对应,学生难以理解;部分章节的例、习题设置无度,基本题太少,偏难怪题依然存在,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做教材的复印者,不要把教材当圣经念,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教材.

一、对“问题情景”进行整合

数学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要使情境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的问题情境(见课本P125)可以改为:在上个月举行的校运会中,我们班的刘东同学获得了100米跑步项目的第三名. 那时,有6名同学参加该项目的决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跑道,签筒中有6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竹签,上面分别标有跑道序号1,2,3,4,5,6.刘东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地取一根竹签,考虑以下问题:(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一)整合例题

通过例题的教学, 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掌握理论的用途和方法,对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上课时要选择容量、难度适中,基础性、典型性例题,选择例题要由易到难,要有层次. 例如,八年级下册“分式的乘除”例3(见课本P12):“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 “丰收2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 - 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收获了500千克. (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2)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低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倍?

这道例题的第一问题是比较两个分式的大小的,难度比较大,而且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分式的乘除”没什么关系,偏离了学习重点. 如果要讲解这个问题的话,即使花上一定的时间,结果能理解的学生也没几个. 还不如把这个例题的问题改为:(1)这两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少?(2) “丰收1号”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丰收2号”的多少倍?

(二)增加相对应的习题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足够的练习量和必要的模仿练习是保证学生掌握“双基”、学好数学的前提. 而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比较大,却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例题,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 例如,七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情境(见课本P131)是一个不等关系的分类讨论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后却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 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完例题后,插入1到2道练习题,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决这类型的题目.

(三)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

新教材在安排方程这个内容时,淡化概念的教学,改变解方程的枯燥练习,应用题尽量接近实际生活(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 但这样安排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用题本来就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一节课40分钟里既要让学生根据应用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接下来还要学会怎样解方程,同时要解决两个重点问题,学生接受不了,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对整章知识做了重新安排,原则是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重点问题,知识点成线,不是一锅粥,循序渐进. 解方程是重点,要求人人过关. 对应用题做了分类讲解,不要求人人过关,因为每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 通过实验教学,达到预期满意效果.

面对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新课改理念下对数学教材的整合是必要的,数学教师应该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篇(8)

近几年来,伴随着小学教育中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受到师生们宠爱的媒体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快速全面地提升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而合理、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我校是武进区内较早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校,我们以《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这一课题为依托,积极研究将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到数学课程整合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校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原本课堂上沿袭多年的黑板、粉笔、板擦“三位一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只要一块电子白板、一支电子感应笔,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电子白板在师生互动、资源共享、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更是具有较高的优越性。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现行教育技术上的突破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能如同在黑板上一般自由书写、绘制各种几何图形;教师还能延续黑板环境下“边走、边讲、边写”的习惯。 另一方面,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升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屏幕演示功能。用视频资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观察到事物动态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常用技术之一。动态的画面有其真实鲜活的一面,这是优势,但是瞬间即逝的画面会让一部分学生来不及清晰全面地观察,尤其是对那些观察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走过场的教学。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真正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 “瞬间暂停”“局部放大”“聚光灯”等功能,先把动态的画面在学生需要仔细观察的画面处停下来,让学生观察讨论,如果研讨结论的偏差是由于视频不清晰而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少数学生观察不到位造成的,即可以运用“局部放大”和“聚光灯”功能,放大观察对象,集中观察范围,提升视频播放效果。

比如:让学生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我利用电脑把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货车通过一个路口,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 “瞬间暂停”功能,让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充分体会到了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融合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首次把知识和技能并列,并且放在首要位置上。首要的技术是学习技能,学生在学校里要学到许多知识,掌握许多技术,形成许多能力。要想达到目标,首先要学会学习,就是运用多种学习技术,掌握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一节学习乘法竖式课上,我把示范环节交给学生,让几位学生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板书不同的竖式,让全体学生观察、讨论,评出最好的竖式,并且提出修改方案。我还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擦除”、“书写“等功能,根据学生修改意见,不断优化竖式。这样课堂上就一改往日沉寂的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大脑自主思考出来的,并且愿意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与别人合作,探讨竖式的正确写法。应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学习、合作学习、探讨学习等学习技能在我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升。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端思维,它是建筑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之上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我们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比如:在《找规律》这节课上,先出示1组图形,它们是由1个“”和2个“”组成的,再呈现第2组排列相同的图形,并告诉同学们第3组图形中的“”与“”的顺序与第1组、第2组相同,请问:第3组的第1个图形是什么?接着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第3组的第2个图形是什么?(2)第3组的第3个图形是什么?(3)这一大组图形的第7个图形是什么?(4)第10个图形呢?……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动复制”和“图片隐藏”等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呈现图形,验证同学们的猜想。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们大致经历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在初步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后,我提问:第13个图形呢?第16个呢?同学们思考后很快得到正确答案,少数同学还归纳出一个规律:比被“3”整除的数大l的位置上的图形一定是“”。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内容上的优势体现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境,优化导入,提升兴趣。

教师往往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单一的黑板不容易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PPT的演示有情境,但不能在情境中进行概念的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则可以。例如在教授《倍的认识》这一概念时,我利用白板给学生创设了公园里小红小明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情景,然后对学生说:“今天,小红、小明和我们一起去公园赏花,大家愿意吗?”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再问学生:“你能从图中看出这些花朵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吗?”(红花比黄花少4朵,黄花比红花多4朵,一共有8朵。)再问: “红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红花那么多?”当学生说出黄花有3个红花那么多后,我就照着学生的述说,用白板笔拖动红花和黄花把它们按照3个2摆好,让学生能清楚直观地看到它们之间新的关系――倍的关系。此时再讲解: 黄花的朵数有3个红花那么多,我们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讲清了倍的关系,我再直接拉出“倍的认识”的课题,省时明了。

2.理解概念,突破难点。

小学生思维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尤其是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性的问题很难充分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语言表达的手段,但往往达不到期待的教学效果,即使有图片辅助,教师在讲授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种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毫无兴趣可言,学生积极性也会比较低。交互式电子白板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抽象性问题变成形象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感应笔来替代鼠标在白板上进行随意的拖动、删除、添加,只要动一下手中的感应笔就可以把过程生动形象清晰地示范出来,例如在讲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一些具体数学问题时,就可以从资源库中拖出有关物体的图片,例如小鸟、蝴蝶、小汽车等,用图片来替代数字,使本来抽象的加减混合问题形象具体化,学生马上就可以理解。

3.建立多种感觉通道,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动感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学习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很重要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以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操作(剪拼、旋转、平移、重合、拼接等),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轻松地推导出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4.轻松练习,主动参与。

相对于其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优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教学演示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例如在《倍的认识》这一课的复习巩固设计中,我设计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2个正方形,第二行摆三角形,请你摆出它的3倍。应该怎样摆?先让学生试着摆一摆,再说一说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倍的认识,明确一倍量。不少学生在刚一开始把3倍摆在一起,不分开。我充分利用白板课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摆一摆的同时,我请一位学生到白板上来摆,同学们兴趣很高,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白板,清楚地看到摆放过程――2个2个地摆,摆3个2,就是2的3倍。为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我也在白板上摆了1个6,让学生说一说是否正确,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不可以,因为没有摆出一倍是多少。于是我进一步指出:摆的时候每个2之间要分开一点,才能看出是2的3倍。学生自己的演示,比老师讲授十遍还要管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交互式电子白板都起着其他传统教学或普通多媒体设备所无法代替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新的环境,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洪礼彬.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感悟.南京电化教育馆.

篇(9)

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偏低,而且在初中学习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掌握词汇量极少,几乎不会拼读单词,写作和口语能力差,基本语法知识掌握不够,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害怕、厌恶、抵制等复杂的心理,造成英语学习气氛不浓,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以至放弃英语学习。

2.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不同步

目前中职计算机英语教材大部分是以英语为载体,介绍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课文选自国内外的科普读物或计算机专业的文章。这些内容对中职学生而言,不但存在理论偏深,缺少实践的问题,而且教学内容安排上与专业课程不同步,与实际使用不相适应,学用分离,趣味性差,使学生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没有各自专业的侧重点。

3.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在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记笔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缺少必要的交流。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是“一言堂”“填鸭式”。在这样的授课环境和氛围中,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失去了对学习英语最后的一点信心,最终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4.计算机英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计算机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英语教师承担,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在讲解语法、分析课文和组织教学活动上驾轻就熟,具备较强的英语授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计算机专业知识欠缺,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操作,在计算机英语的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只注重英语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计算机专业的具体要求,不能很好地突出计算机英语专业性强、实用性高、交互性广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英语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

1.根据专业课程需要设置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英语应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为教学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所从事的工作包括计算机操作使用、技术管理和支持服务等。这些工作对计算机英语的要求不是太高,一般能够使用英文界面的软件,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原版的操作手册和说明书就可以。所以,可以把计算机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掌握有关计算机专业术语和英文提示说明及缩略语、电脑显示屏上的英语和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上,降低学习难度,使计算机英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计算机英语与专业课程整合

中职计算机英语要为专业课程服务,必须突出其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岗位性。我校为了实现计算机英语与专业课程同步,且根据各专业教学情况的不同有所侧重,按“必须、够用”的原则对计算机英语与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把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使用到的计算机英语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使计算机英语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如我校编写的《英语与网站建设》校本教材,以网站建设和英语的结合点为切入,以网站建设的工作过程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线,围绕网站建设的需要编写计算机英语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每个项目的开始,先用英语简单介绍将要开展的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课文的形式尽量简单,突出基础性和专业性,使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实际。把网站建设中的每个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学用结合,学习目标明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Rural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Shi Zihui

(Shanxi Taigu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Jinzhong030800,China)

Abstract: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real student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of cognitive tool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capacity increase,the students play the main role,to create new teaching structure,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provides an 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desired benefit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大胆实践,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教学设计

(一)建立先进的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的关键就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构建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而对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在实践中我感到教师就应做到:①要积极进行自学和参加培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②主动吸收科学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学科修养;③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建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

二、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进行整合。利用校园的Intel网、局域网内WEB和FTP服务器的共享资源库提供的电子书籍,教育网站,电子百科全书电子论坛及各种素材等进行舍取与重组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整合也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的能力,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实现对事物的分辨和了解。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在课前对所需资源、网址等要进行整理,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有好奇心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提供的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一种比较合理可行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要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广,要使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在教学应用中做到人人参与,得心应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硬件操作。一方面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实践上机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校本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水平层次不一。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教师计算机的应用应该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校本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②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课堂教学,通过赛教、示范课等进行激励;③学校应有专门用于设备添加和改造升级的资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机构,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所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淡薄,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育管理者在常规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没有更深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懒于钻研,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先进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使教师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充分认识在教学中的有效性;②学校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为组长的研究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并对教师进行培训;③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融合到教研教改中去;④制订每学期一个教师只少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整合课。

上一篇: 财务人员工作计划 下一篇: 精神科护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