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教育叙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等奖(35篇)
高校组(7篇)
文章题目 作者 单位名称
西部基础美术教育互动交流平台搭建 杨吟兵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美术学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曹生龙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何白云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
基于重点实验室框架下数字媒体教学模式改革探微 马志明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懿清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观念与技艺偏废之利弊 张幼云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我国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汪 甍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汉画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王晔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
李英梅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小学组(28篇)
文章题目 作者 单位名称
通过速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研究 王雪莹 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
走进皇家园林,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知美术 肖 红 北京海淀区西苑小学
以画促赏,画赏齐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故事举隅 刘亚莉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中部
辅读学校“闻香烫画”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崔 宁 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
巧用金泽古桥资源开展小学美术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徐俊峰 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小学
平板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步尝试 徐韧刚 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
钱雪锋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程晟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334”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周鸿梅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基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小学美术地方特色教学初探 孙桂霞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我与我的“小不点”——美术教育小故事 徐艳 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给校园添一抹颜色——校本《校园“涂鸦”》的教学探究 黄彩娟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让“经典名画”融入孩子的审美世界 吴静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美术教学中图片的选择与利用 管银叶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初级中学
浙美版教材人物画教学序列架构研究 沈 洁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构建美术核心知识课程——兼论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金伟民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
让美术活动洋溢泥土的芬芳 俞东林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
六个版本美术教科书剪纸部分编排比较和思考 袁 亚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星洲小学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隔”与“不隔” 冷 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 潘殉 浙江省缙云中学
林维山 浙江省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教材中范图再应用的尝试 沈其弘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中学
由一节创意图形教学课引发的思考 郑宝珍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如何在艺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朱君 山东省临沭教体局教学研究室
小学美术专题式教研策略初探 彭海鳌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
中学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常见问题及评析 徐新贵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纸谈行动研究——讲述“纸”上谈兵的故事 施琼英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中学
传剪风、承情韵、创时尚 辜敏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
——民间剪纸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托班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的研究 王英 云南省文山州幼儿园
从“画法”到“教法” 鲁粲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浅析中国古代画论对美术教学的启示
二等奖(97篇)
省份 作者
北京 刘建文、崔玉良
上海 张元/迟琼/蒋敏/季蓓蕾/沈琪/张颖/张梅凤/高珺/周良辰/刘献梅/周方耘/庄琪/苏艺/朱平/张旭东/丁雪莹
天津 路颖/胡渤海
重庆 周联波、张阳春/曹燕/吴倩、万虹、庹祯平/张江丽
山西 马志畛
内蒙古 张颖
辽宁 赵玲/王婷
江苏 郑芙红/丁瑜/骆厚军/王芳/陈丽萍/李娟/王倩
浙江 金宇起/徐仁达/王俊峰/王静/李方/俞莉莉/郑宪恒/冯国健/张佳玉/陈芳/徐叶啉/马国强/王炜红、王心恬/陈泳/金娟/朱国锋/吴江东/于姚/曹建林/邹偬佳/许小英/王卫华/万红亚/吴奕奕/朱丽菊/厉坚芳/董莉莉/许海燕/傅永平/沈利锋/范艾芳
安徽 陈强
福建 杨剑清/高艺玲/诩台牌/肖毅华/蔡志雄/陈捷、李高山
江西 林娟/熊亚琼/马志明/魏茜/程国亮、万国华
山东 刘华/刘静
湖南 谢雱、贺佳妮/唐云
湖北 刘广/王璇/余志敏/曹登平/卫英/何锦蓉/李立春
广东 陈杰/陪红阳
四川 邓树江/冷玉春/黄勇
贵州 张莹
新疆 徐世杰/谢鸿/王燕
省份 作者
北京 马士文/汪秀华/陈虎/叶明/李彬
上海 厉建青、姜悦诚/侯翠蘋/陶佳莉/钱华/瞿剑宛/操晓臻/虞红日/宋晶晶/许冷今/高菊芳/朱传斌/张千华//宋玉燕/顾超
天津 刘国发/杨桂亚娅/董鑫/李振安/王琳/林珍/张洁/宋永傑/周立华
重庆 张卫平/左斌/陈博/王少华/谢丽群/谢丹/庹祯平/伍泓颖
河北 丁生生/刘建青/师晨昱
内蒙古 刘军霞/郝丽娜
辽宁 王秀芹
黑龙江 姬爽
江苏 徐玥/单璐/张锦妹/蒋春燕/雍晓燕
浙江 汤洪流/范艾芳、赵生粉/王璇/顾璐娜、杨育云/沈传胜/方彩燕/潘筱虹/李勤/吴利英/陆华军/李崇高/林大康/林春芳/吴联相、吴琼珊/陶育义/卢燕/程雪峰/赵永华/陈芳/郭莉/张吉磊/邹映娣/沈日儿/顾红源/章献明/叶怡妲/何福军/索奕双
安徽 方继梅/李玉荣
福建 刘明/陈丽朋/黄丽锋/谢忠明/林提升/吴玉凤/洪瑞桃/汪怡红/林艳芳/王荣/张珍珍
江西 罗莺/赵靖/倪苗/郭莉
山东 季慧/明磊/李娜/张彦伟、张兰/巨兴华/严作涛/周迎峰/矛瑛、徐清坤/倪玉奎/渠海/减旭东/王艳丽/齐淑芳、江建波/范云/董娟/李林/高萌/张艳秋/陈丁/宋晓琴/张永霞/尚金海/闫良桢/翟文霞/国佳丽、王玉刚
湖北 郑文才/张泽仁/胡瑞华/余村/涂永祥/李建华/刘慧/王文按/易艳/谭芬/胡志辉/杨强
广东 张静华/黄云玲/方玉珊
广西 幸玉萍
海南 周拥军/尹文涛
云南 刘年云/邹绍元/王莲/杨庆兰
一、美术教育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良好。科技革命加速了社会变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传统美术教育亟须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时代。当下,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获得了12亿人民币的巨额资本注入,显示出极好的市场前景。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教育的研发方面也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支持,多家企业正在或已将虚拟现实技术推向教育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展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说,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二,虚拟现实技术可增效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美术教育具有空间直感的教育特性,②通过二维和三维空间形象的感知与体悟来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对美术形态的视觉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形态由线条、色彩、空间构图等组成,具有极强的造型性和视觉性,其细节的精准度决定了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因此,各种美术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与实在性就成为了美术教育优质化开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当下的美术类纸质书籍因版面限制及印刷、储存等原因,图像部分多存在画面失真的问题。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5米有余,绘制千余人畜、车辆、船只等,原作疏密有致、气韵一体、栩栩如生,整体感极强,但在版面受限的纸质书籍中,该画风骨难见一二。相比之下,存储于网络的《清明上河图》高清版本虽不及原作逼真,但较之粗劣的纸质书籍版本,视觉效果堪称优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原真视觉观感。由此可见,借助高分辨率的摄影、摄像工具,有助于实现美术类作品的高保真效果。然而,通过机械技术手段复制的艺术作品缺失了传统艺术体验的全感知和临场感,其视觉体验并非艺术家直接观察和感知的鲜活艺术体验的再现和表现,③根源在于审美距离的消失与艺术实在感的缺失。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美术作品及其环境的模拟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经由三维虚拟环境再现真实场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沉浸式学习状态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术教育空间直感的最大化。其三,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游戏化。美术教育融审美与教育于一体,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源头之一,美术教育的游戏化也正契合了当下认知研究的新方向———“具身认知”,其着力于研究身体与认知的关联性,强调认知与身体在场、临场体验、环境嵌入等的密切关系。区别于传统美术教育单一、枯燥的教学情景和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再现为具象的三维虚拟情景,并提供多情境启发、频繁互动、多感官参与的游戏化体验,具有高效的情感诱导和启迪功能。总之,虚拟现实技术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功能为美术教育的游戏化提供了可能,可实现美术教育中身体与认知的同时在场,极大地提高了认知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同时还可激励和启发参与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扩容和提质美术教育资源
视觉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美术教育的成效。美术教育资源的传统载体主要为纸质书籍与电子图片,限于篇幅和设备,不具有艺术作品的临场体验感,二维平面的图像很难展示作品的真实内蕴,在课堂教学中,作品的精妙往往只能靠文字来表述,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原真美术作品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化,建立虚拟现实技术美术作品资源库。这样一来,作品不仅效果逼真,而且搜索高效,更为关键的是,其极具沉浸感、交互性的体验可以让受教育者真正进入对作品的欣赏中。由于教学思维的固化以及时空、地域、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美术作品正面临流通不畅、呈现困难的问题,传统美术教育资源更新滞后,特别是对当下美术作品的引入较少,一些优质的美术类个人展览、公共性展览、高校毕业展、竞赛作品等很难进入美术教学课堂,而这部分作品恰恰代表着当下美术创作的前沿思维,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将这些实时的展览虚拟现实化,能够确保美术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此外,一些优质化课程、名师讲座、学术会议等也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及时引入美术教学中。总之,在数字化语境下,针对美术学科高度重视视觉形象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进一步增强其视觉呈现效果,从而实现美术教育资源的高质化扩容。
(二)打造美术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空间
美术创作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等都至关重要。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就为美术创作开辟了新路径。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是基于现实美术创作素材、工具、技法等的数字化而成的三维立体创作空间,对美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虚拟现实技术可为体验不同种类的美术创作提供便捷。美术的种类很多,其中的每一种类又可再分,如绘画就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画、版画等多个种类,涉及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精力与经济条件等,因此,体验不同种类的美术创作具有许多实际困难。对此,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的建立可促进不同类型美术创作间融通与借鉴的便捷化。其二,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可预演美术创作效果,为创作方案的及时调整与修改提供可能,这对大型雕塑的创作尤为重要。对那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的创作来说,有必要在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中进行预演,这样可实现创作方案的及时调整,避免浪费。其三,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有利于提升美术创作的视觉呈现效果。在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针对大众的视觉需求,美术创作可在传统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立体的创作空间中不断提升美术创作的视觉呈现效果。
(三)增效美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5
0.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审美与表达等多个方面,其中审美与表达包括了感受美和表达美两个方面。美术课是其接受美学教育的重要课程,美术教师对学生形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应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自身的继续教育,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一起成长,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
1.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美术课程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各地各校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平衡,效果也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1]。目前普遍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导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二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他们在教学方面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能找出适合既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2]。三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课,缺乏专业性,这就更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思考
2.1及时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重点在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没帮助。对于中小学的美术老师来说,可以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等。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针对教师在教学上反馈的问题,体现对美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来进行及时地更新,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可以把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添加进去,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其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3]。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为其教学活动多提供些帮助。
2.2继续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
美术教师要想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理念。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学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习惯,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其次,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以模仿为主的模式。最后,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充分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可使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效果能够有所提高。
2.3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传统的继续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往往都是统一内容、要求和进度等。继续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也是比较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这常常使得教师在培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这就要求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采用集中培训、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充分尊重教师之间的水平和需要差异,鼓励教师朝个别化、个性化发展。
2.4采用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建立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教师培训网络,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它能够使美术教师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内容,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4]。通过网络来辅助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既方便又快捷。
2.5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
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认为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鼓励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多提供一些公费或自费进修的机会,还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竞争制度和学历达标制度从继续教育质量上给予他们提供更大的吸引力,提高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进步、自我提高的需求。素质教育在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给美术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接受继续教育,注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和教学需求的新型教师,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坤.新课程视阈下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J].大家,2010,23(12):89-90.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相应的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智门的钥匙。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转而进入追求精神财富。
前文我们探讨了利用“云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话题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探讨一些教学模式改革的细节。当然我们暂且讨论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以上的学生,或部分高中生,因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教学活动还是基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
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程库,让各类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的课程、课件和学习参考资料。
制作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分工,高层次教师撰写课程内容,配套各类教师,可以有的整合内容、有的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制作课件、有的制作各类课程教程、而有的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及考试题库系统等教学资源。
这时的教学资源就不是属于某个学校、某个团体、某个局部组织,而是属于国家或全人类的资源,为全人类所共享。
这样,可能有人会担心是否教师或相应的人员都要下岗了呢?否!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只是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大部分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有体会,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且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引导,激活了他们的兴趣,或打开了他们的智门,使他们自己要学习,只有激活了学习者的源动力,才能使他们朝着一个一个目标不断攀登。
那么,教师教学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中如何能激活学习者的兴趣和以如何能打开他们的智门为衡量指标。方法可以各不相同,因为人是个性化的,当然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对个性相近的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还是需要有微调。
具体做法可以不断摸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开发、创新活动,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题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绽放的,所以要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的锻炼,活动的过程是最能锻炼人能力的,如果省略了过程,结果也是不丰实的。
我们提倡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现在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太少,应该增加相应的比例。那么是否就不考试了呢?当然不行!期间,我们的学校大多不考试,结果中学毕业生连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这样社会如何发展?考试还是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标尺,当然考试形式可以的笔试,也可以是操作过程,更可以写论述文章、论文之类形式;考试时间可以是期中、期末考试,可以是融入平时的多次抽查中,也可以罗列各类课程统考时间安排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来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之,有助于学生更有效掌握知识、能打开学生智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学生通过考试,当然需要有一系列学分累积机制,最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不同学分比例分别统计,保证不同学科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
这样的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寻找能与学生更好沟通,激活学生心智的钥匙,这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可循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摸索、创新。
有了这种师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机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社会也会更和谐。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出适合他们学习自嘶方法,才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问题、有心结就可以及时与他们所喜欢的教师沟通、请教,尽快排除障碍,琢磨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好方法。要使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整体,只有双方的努力、协调,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太多,老师顾及不了怎么办?老师可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如:各类研讨会老师可以当组织者,让学生大家来准备内容、畅通各自的观点,但教师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3G环境,老师可以规定时间在网上,利用视频、语音交流与学生好似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等的形式及时进行一些师生对话。不远的将来电脑、手机、电视三网合一,利用任何IT工具都可以及时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问题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习 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逐步进入追求精神财富,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更稳健。
美术考古学的学术概念来自于西方,郭沫若1929年翻译的《美术考古学发展史》首次将其引入到中国。之后,学术界并没有关注学科定义、学科归属等方面的内容。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首次出现“美术考古学”的内容,以后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卷中也出现了“美术考古学”的词条。在专著中明确为美术考古学作定义的是刘风君1995年出版的《美术考古学导论》和孙长初2004年出版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不过,这些学科定义上的工作还只是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上,并没有专门的讨论。
学科定义涉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一个学科性质的准确认识,也需要涉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科之间的关系梳理,可以突出学科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在关于美术考古学科关系的认识中,目前学者较多涉及的是与考古学、美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图像学等学科的关系,这其中涉及学科的本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意义等诸多方面,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具体。遗憾的是,在这些关系的讨论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的特殊关系。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不仅在研究对象上有相同之处,而且在研究资料的获取上也有相同之处;同时,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上也有相同之处。因此,我们提出美术考古的叙事特征和与宗教美术的学科关系作为理论深入的探讨视角。
一、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叙事逻辑
这是一个关于叙事逻辑的学科定位问题。我们认为,美术考古如果作为分支学科看待,那么,从叙事逻辑角度看,它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应当是美术学的二级学科。
首先,美术考古是将研究对象作为美术史现象来描述的。“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1](P5)是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在美术考古的研究过程中,这些美术遗迹和遗物转化为美术发展史上的叙事遗存,围绕美术遗迹和遗物展开的研究是关于构图、造型、色彩和主题、风格、艺术进步等美术学科范畴的研究。以我国西域龟兹石窟为例,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它是关于石窟的考古对象;而在美术考古的研究中,它就是石窟艺术的研究对象,研究者是将它作为美术现象来研究的,学者们从龟兹石窟感受到了多元化的艺术影响。比如,希腊艺术的影响:“在龟兹石窟的早期壁画中,人物显得非常突出,与后期山水鸟兽等附加景物的比例较大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受希腊以人为本艺术思想的表现。有些形象与希腊神话传说似乎也有联系,如克孜尔石窟新1窟中的人面兽身的金翅鸟,荷马史诗中也有生动的描写。被学术界所注目的龟兹壁画,显然也是有希腊艺术影响的痕迹。希腊艺术是推崇的,认为这是健康、力量和美的象征。龟兹艺术家接受了这样的审美观点,而且也对小乘佛教的禁欲主义给予了突破。”[2](P137)这些研究内容,已经完全是在美术学的学科范围中进行。其他著名的敦煌石窟艺术、汉画像石墓葬艺术等,在进入美术考古视野后,都是作为美术发展史上的美术现象、叙事风格和艺术成就来研究的。
其次,考古学的学科方法并不支持美术考古的研究趋势。目前学术界中,不论是将美术考古归之于考古学学科还是将美术考古归之于美术学学科,学者们都希望美术考古拥有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但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支持美术考古这种具有扩张性的发展要求。中国传统的田野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标型学、器物形态学),这两种方法都借鉴于自然科学的手段和理念。自然科学是以物为研究标的的特性,这一基本点决定了田野考古学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美术考古如被作为田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研究对象是考古学研究中的特殊对象——美术作品,但是它从属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决定了其在方法论上必然是以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强调过程的客观性,禁止运用描述性语言,从而忽视了这种特殊人工制品所具有的主观性内容。有学者认为:“许多考古人不做研究,将考古发掘报告当作研究成果,那是不妥的。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研究,否则就不是什么学问了。而且,考古界禁止用描述性语言也是错误的。”[3]在强调客观性的制约下,美术考古归于考古学缺少可操作性。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考古学前辈和权威性的观点中得到旁证。比如,前辈夏鼐认为:“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这与美术史学者从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出发以研究各种美术品相比,则有原则性的差别;由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各历史时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又由于作为遗迹和遗物的各种美术品多是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所以美术考古学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也相当密切!”[4](P9)目前,“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已经不能覆盖美术考古的全部研究成果,相反,“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则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美术考古取得的学科影响主要是在美术学领域。其一,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美术史的研究内容。在美术考古发挥影响之前,我国美术史的研究依赖于传世的美术作品和相关文献,这些作品和文献在传播过程中指导创作,形成流派,后人由此而产生的理解也直接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但是,在美术考古学科形成后,情况发生变化,大量的美术考古作品进入美术史的研究领域,不仅增加了传统美术的作品数量,而且美术史的理论认识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在目前流行的美术史教科书中,美术考古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了所有朝代美术发展的认识中。其二,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美术史研究模式。对于传世美术作品的研究,美术史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文化研究模式,比如知人论世的考释,比如师承关系的梳理,等等。对于美术考古作品,考古学的地层学方法和类型学方法则被学者们热情地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也被学者们广泛地运用,目前甚为流行的图像学、叙事学等,皆为美术考古研究常用方法。其三,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美术史研究的学术影响。这一点最好理解,美术考古将美术史的研究进入到石窟艺术、墓葬艺术、岩画艺术等考古遗存的领域,美术史上的许多空白被填补,许多文化遗存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美术史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我们认为美术考古不应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应当作为美术学的分支学科。通过对美术考古定义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求教大方的表述:美术考古是一门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在美术史层面上展开研究活动的美术学分支学科。
二、与宗教美术相关的叙事特征
这是一个从叙事特征角度讨论学科关系的问题。
首先,从逻辑关系上对叙事特征的讨论。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在概念上存在的关系是交叉关系。这样的关系与全同关系不同,具有反自返性、对称性和非传递性的性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学术界并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在它们的研究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同时,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从叙事特征看,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因为宗教信仰原因而成为考古对象的,如墓葬艺术作品、石窟艺术作品等;第二部分是因为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成为考古对象的,如古建筑遗址、被掩埋的艺术作品等。这两部分作品中,从目前的研究条件看,宗教信仰原因的考古对象占有着极大的比重。这一现象,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承有关。自三代开始,人们就将与自然、先人有关的祭祀活动和与自己有关的埋葬活动作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以后的各类宗教思想发展不仅没有降低这项活动的重要性,而且还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不灭和生命的转化等方面予以丰富和细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深入于艺术活动之中,留下了丰富的美术作品。
宗教美术的研究对象也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考古手段而获得的美术作品,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而保存、流传的传世作品。与美术考古一样,宗教美术的第一部分占有极大的比重,而且第一部分的作品与美术考古的第一部分作品完全重叠,如墓葬艺术作品、石窟艺术作品等。这些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考古的手段而获得,这就使得这两门学科有了更加紧密的学科关系,我们因此而可以提出这样的关系命题:对于这部分作品,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是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活动。“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是主项,“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活动”是谓项,主项之间的关系是对称性的性质。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所具有的对称性关系,虽然是有条件的,不能覆盖两学科的所有内容,但是考虑到这部分重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这部分作品中优秀作品的比重也很大,所以这样的对称性关系使得两学科的共同性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建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的关系命题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共同性的方面来深入思考它们的学科性质了。
其次,关于美术作品埋葬方式的叙事认识。
在通过考古手段而获得的美术作品中,其埋葬方式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完成叙事的重要内容,可是这一点目前没有深入的研究。在目前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的研究论文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常常是侧重于从作品的发现角度来认识的,即考古学的角度。我们则认为,作品的埋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这是一个关于作品本体的角度。当然,作品埋葬和作品发现都是属于作品存在的范畴,作品发现也已经反映了作品的部分埋葬情况,但是埋葬的角度是一种直接性的观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流传而言,作品的埋葬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原作品所有人的主观愿望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而作品的发现,则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其中的一些环节是原作品所有人不可预期、不可掌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与原作品所有人的愿望是没有关系的,极端情况下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作品的发现不考虑这些因素,那么认识原作品所有人的创作就有了一个信息损失、甚至歪曲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汉墓壁画,墓主人将反映自己社会地位、日常生活和对另一个世界想象的绘画作品置于自己的墓室之中,他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的长生思想。对他而言,长生思想的表现是一个长生行为,是对长生信仰的体验,同时,这一定是一个个人的行动。他绝对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现象:考古学的发掘活动,发现了他的行为或研究了他的思想。也就是说,墓主人墓葬绘画行为的目的只是后人理解中的一部分内容,另外的内容为后人所加。墓主人的内容和后人的内容之间的叙事结构完成,在新信息得到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叙事结构的转化而损失了一定的信息,比如误解,比如疏忽。所以,作品的埋葬与作品的发现,是一个存在一定意义差别的不同角度。
作品的埋葬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为什么存在?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作品,其创作是在信仰的指导下完成的。作品的所有人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个人的魂魄并不随着自己的生命结束而结束,而是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所以他要为那个世界的存在而作这个世界的准备,因此他的行为就涉及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的研究对象——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作品。这样的美术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创作而直接参加宗教行为的作品,如石窟中的造像和壁画;一种是之前创作而间接参加宗教行为的作品,如墓葬艺术中的一些帛画、雕塑、冥器等作品。这两类作品就创作过程而言,有着不同的创作性质,第一种是宗教行为性质的创作,完全是在宗教信仰的指导下进行,为宗教体验服务是它的唯一目的;第二种是世俗行为性质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并不一定接受宗教信仰的指导。这两类作品能够有叙事上的同构,是因为埋葬活动提供了条件,为宗教信仰服务是作品完成整个叙事过程之后才得到的创作意义。这两类作品在考古学的活动中,都是以历史遗存的形式出现,就作品的发现而言,它们是以相同形式的遗存出现的,它们的主题也都是为墓主人或供养人的宗教信仰服务的创作行为。但是,宗教行为的创作行为和世俗行为的创作行为是存在着区别的,世俗行为成为宗教行为必须有一个结构演变的过程。
从逻辑关系角度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有着部分对称性的关系,其意义是肯定两学科的共同性,从共同性的角度出发认识它们的优秀作品;而从埋葬角度出发,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被考虑的则是两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当然,这个差异性是部分的,而且是在共同性的前提下展开的,目的是从两学科的关系层面上思考学科性质。但是,如果我们在了解、分析埋葬美术作品时没有考虑到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学科之间的差异,那我们的认识必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错误的。
再次,关于叙事意义的理论认识。
叙事作品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系统。[5]通过学科逻辑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从逻辑角度认识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所存在的共同性;通过作品埋葬角度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作品存在的角度认识两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两学科的结合思考还可以在操作层面上提供可以深入的理论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在认识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两者结合思考后的指导意义,即强调宗教美术作品和与之相关的美术考古作品所具有的叙事意义。
其一,叙事主题的单一性(或集中性)。
在宗教美术作品和与之相关的美术考古作品中,叙事的结构往往都显得非常宏大,几乎所有的构图都试图包括天上和地下、凡间和世外,这是宗教信仰指导的必然结果。如我国最早的黄帝图像就出现在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中,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孔子等先秦圣人,他们之上就是西王母的图像,墓主人用这样的构图说明西王母对世界的控制和自己对西王母无所不及的期待。无所不及是一个多么大的结构,墓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和有限的手段等条件下完成这样大的结构吗?显然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要求,但是宗教美术可以很轻松和很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叙事主题的单一,或叙事主题的集中。在所有的宗教美术作品中,作品的主体都是至上神或主宰这个世界的神灵。在构图上,这个主体占据着作品的最重要位置和最大的比例,甚至是唯一的形象,比如我国四川和北方河南、山西的一些大型石窟中,常常主体就是一尊佛的造像。以单一的形象反映丰富的世界,在世俗美术创作中是非常难办的,似乎有悖于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这在宗教美术创作中却是普遍的现象。在宗教美术创作中,至上神与其所代表的世界表现的是终极关怀,艺术审美感来自信仰经验。如此,净化的世界也同时产生了简化的世界,叙事主题自然就显得单一,显得集中。当美术考古的作品涉及宗教美术的范畴时,相关的叙事同样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的,丰富的世界可以作为创作的背景存在,但就作品本身而言,其主题是单一的,是集中的。宗教美术作品的叙事主题单一、集中的特点,可以充分反映、同时也充分论证了宗教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的存在。
其二,情节的真实性。
宗教美术是描写另一个世界的,与现实世界对照,它是不真实的。但是,宗教美术作品能够存在的理由却是来自于宗教经验,即这些作品的内容是真实的。这样的真实在作品中得到了普遍支持,即作品表现了情节的真实性。情节的真实性当然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宗教经验对这样的真实是支持的态度。宗教美术作品的构图体现着这样的“真实性”。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我国早期的历史书籍中,几乎都有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关于女娲神话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是将女娲的神格分为始祖母神格和文化英雄神格两大类。为什么女娲在这两方面作出贡献?因为她是女神,这一点充分表现在艺术形象中。她能够如现实世界中的女性一样造人,而且她有着许多神奇的造人方法。主要有三种造人法,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6](P29)。就神话的流传而言,女娲的这些情节都是真实的。汉画像石中,女娲所拥有的与生育有关的情节也是真实的。在汉画像石里,女娲的形象一般被描写为人首蛇身状,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因为在原始社会,女性的最重要任务就是生育,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寄托。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往往要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因为本领大、功劳大而与蛇产生联系。在造物的神话人物中,烛龙是个大神,他就有着蛇的形态。
因此,在宗教美术和美术考古的作品中,情节的真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特征,这一点与世俗美术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即宗教美术并不是依靠写实来达到真实的,也不一定是依靠夸张来达到真实的,更多的依靠联想,依靠联想来获得情节的真实,联系最直接的说明,就是物象的符号化。
其三,物象的符号化。
在宗教美术作品中,物象符号化的手法无处不在,每一个物象都拒绝随意的理解,必须从某一个已经存在的特定的概念来入手,从而得到物象的象征意义。一是因为宗教美术有着强大的象征体系,天边的云气是象征仙界的符号,飞翔的鸟是象征使者的符号,地面行走的神兽是象征宗教行为某个过程的符号,每一个物象都与象征体系有着对应的关系,有了符号化的运用,物象的意义不仅更加明确,而且接受也有了流畅的表达过程;另一个原因是宗教美术所包含的宗教仪式内容,仪式支持宗教美术,但对艺术创作有约束的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符号的联系来实现,这样的联系在宗教的象征体系中就产生了艺术的联想。当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世俗与宗教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象征体系,所以宗教物象与世俗物象是有区别的。比如蟾蜍,在宗教的象征体系中,它是长生的物象,使信徒联想到与长生有关的美好事物,于是蟾蜍就可以与嫦娥有了联系。特别是在汉代,画像石中有将嫦娥与蟾蜍联系在一起构图的现象,而且这种图像非常普遍。但是在世俗世界,因为形象的问题,嫦娥和蟾蜍是被分开的。如白居易的《虾蟆》诗,不仅对嫦娥与蟾蜍作了区别,而且还特别提出害怕将虾蟆拿来联系嫦娥,认为这样会玷污嫦娥的美名:“常恐飞上天,跳远随妲娥。往往蚀明月,谴君无奈何!”因此,物象的符号化不仅反映出宗教美术的叙事路径,而且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宗教美术区别于世俗美术的艺术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学科性质的认识而言,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这两门学科的共性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学科性质上寻找到诸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所存在的相同叙事结构,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的学科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阮荣春,主编.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3]朱浒.全国首届艺术考古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美术研究,2007,(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以平民性和普及性作为美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着重培养中小学生情感、艺术美感、注意力、文化底蕴、意志力及陶冶情操等非智力方面的素质能力。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教师面对的巨大挑战,因此,加强和提升继教培训效果成为继教工作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伴随着中小学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一轮的美术课堂改革在各校相继展开,因各教师课改意识和知识架构的差异,各校美术课改成效参差不齐。教师是新课改探索者和实践者,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本区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还不成熟,尚缺少成功案例可供借鉴或引以为范。因此,需要区内美术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新课标课程的研究和课堂文化探索,探索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传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主要是以提高技巧训练为主,强调专业要求,造成多数美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日趋减弱。而现阶段我们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解读、通识培训和理论学习为主,以专业课堂教学操作和现代教学技能运用知识为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渗透课改理念、提升课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特别是对于边远的专业教师少的中小学(如城北镇、三角镇、长沙镇),更需要得到专业与教学综合能力的培训,因此,教师继培训更需关注这方面内容。
二、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继教内涵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包含接受外在培训及自身的内在提升。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意识创新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沟通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员)学力成长的过程。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创新意识优先研究。要具备一种意识:培训应当是教师与学员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沟通、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在职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实践在职继教培训课程,一边教学实践一边总结反思。渗透创新教育,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有效提升综合素质,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来看。首先,美术教师应该将本专业水平与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将创新教育理念与新课标中关于美术课程是“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理念有机结合。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教师应将课程性质、课改理念、课堂生成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创新设计,使课堂设计方案集中指向新课标框架下的课程目标,力图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技能,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联系纽带;多渠道学习,找到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使知识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项知识,而且要将综合性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检视,不断自我完善。
三、对本区中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课改理念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原有课标解读通识培训课程下,强调对新课程标准、课程人文性质、课程价值及总目标等理念渗透,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切实贯穿于每一次培训课程之中。重视探究建立“双主体”的对话,减少灌输,强调探索。从美术的本质去探求美术教学的价值。
(二)创新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不仅要看“教”、还要看“学”,即以学定教。教师培训也应该改变流于形式的我讲你听,采用培训教师与学员双向管理模式,全员大课堂专题讲座、分组活动互动学习、实践观摩交流、个人自主内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构建班级论坛等多种形式。培训可分阶段进行:理论培训-互动学习反思-实践观摩-成果交流。围绕我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课改探索案例、课堂观察、校本教研、活动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主题进行探讨,强化学员参与感,提高培训效益。
(三)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很多时候是通过教学方法展现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教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还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帮助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学员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创设多渠道的实践交流,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践,教学相长、共同探讨、交流互动、经验分享,让学员在培训中学习、在实践反思中成长。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科研已经被推到了前沿,继教培训使命更为重大。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进行美术教师继教培训,不应该站在简单的地方来看问题,应该贯彻教育培训创新意识,把握新理念,加强对学员多元文化培训的渗透。如果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中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法让学生强行接受,就会忽视美术具有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功能,割裂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漠视了学生对实际情况的需要,特别是对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其理相通,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从学员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自如地驾驭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犹如一架桥梁带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因而导入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了精彩的开端,才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用自己饱满深情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可用激动人心或扣人心弦的影片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急切感;也可以用有趣的古诗,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副对联、一幅美丽的插图、一首动听的歌曲、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等等,总之,巧妙地利用好开课的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是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性格特点来设计恰当地导入。
二 把微笑带入课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信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使人心情舒畅,能让人忘记烦恼,能给人亲切感、愉悦感、安全感、轻松感……教师的微笑则可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轻松愉快地去思考和学习。教师的微笑是活跃课堂的剂,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微笑,意味着自己充满信心,胸有成竹,也等于给学生吃了一粒定心丸,自然学生也会对你的课堂充满信心,他们就会敢于提问、质疑,即使课堂上教师出现失误或问题时,学生也会误以为是老师故意设的迷局,于是学生就会大胆地给予填补、更正,这样充满了快乐、和谐的课堂不是微笑的魅力吗?当学生回答问题,由于没做好充分准备而发生中断或尴尬时,教师应微笑地鼓励他说:“再想想,大胆地说,老师等着你!”如果发现学生确实说不出来,就应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你前面的发言也不错,请坐下听听别人的见解!”教师用微笑缓解了学生心里的紧张和压力,这样坐下后心理上也会感到轻松、自信,下次还会积极地发言。
三 巧设问题或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师们通过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全面展现自我、让学生在互动中放飞思维,激活课堂来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所以,教师应寻找契机,巧设问题或情境来调动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激情,如我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夹丝网玻璃,学生了解了这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后,感到了这种玻璃的神奇,兴趣高涨,我趁机告诉学生:“下面还有几种新型玻璃更神奇,我想让学生们继续了解,如果你喜欢哪一种,能向我推销一下吗,看谁能做个优秀推销员。你也可以先给你的同学推销一下,让他帮你提提建议!”老师的这一发动,学生立刻行动起来,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圈画重点词句――锻炼推销――向同学推销――向老师推销,课堂变成了热闹的玻璃街市,师生共享,其乐融融。学生们从当推销员到当评委的体验中,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找到了自信,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不用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快乐地学。
四 评价要多以鼓励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张扬学生的个性
和谐、民主的课堂需要教师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温暖与活力。这些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内心,学生都想表现自我,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教师应放下架子,友好地倾听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并给予不同的称赞评价和激励,即使有的同学见解独特、不一定合理,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应给予学生以鼓励,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为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教师还应尽可能调动自身姿态、表情、动作进行辅助的评价,通过自身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课堂评价语言,拓宽师生之间信息传输的渠道,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用语言无法替代的多种信息,进而补充、丰富和强化教师的评价语,增强教师评价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思维越来越活跃。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在“市场导向”(Market-oriented)这一教育大环境下展开的。过去美术院校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下的是艺术家式的人才,而“大众教育”模式是针对市场的。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过去,传统的办学模式导致高校专业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大量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这充分说明原有培养模式不是针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已经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技术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最先进的技术、理念、都会被市场立刻消化,而且,这个消化过程正逐渐呈加速化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紧密联系高科技,因此,专业教学必须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与市场有效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及时从市场获得最快的信息,才能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专业教学建立与市场衔接的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包豪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引入设计的感知训练。吉迪恩曾评价过“自然,学生靠这些练习不会成为艺术家,但这些练习可为他们打开表达之门,给他们新的视野。诚然,在我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缺乏足够的设计实践是影响我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有办学条件的限制,也有观念的问题。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如交互媒体设计方向的学生经常由于缺乏对某类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特性、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和消费者期待等方面的了解而使自己的设计成为空中楼阁、花俏而不实用。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将专业教学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习、实践环节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许多操作性、应用性的软件设计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与社会工作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其中有由于数字设计所结合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造成硬件设备及教学软件更新的问题,同时也有因文理科复合型人才匮乏,理论、实践并重的师资稀少,最终导致课程教学肤浅、实际应用性差的情况。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需要科学、合理的结合设计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的、顺利的适应这种“技术性的艺术表现”方向。实践就是带有很强技能技巧的揣摩与创作,这种揣摩与创作也正是锤炼学生艺术思维和技术成熟的过程。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实习、实践环节是对专业教学的有力促进
无论怎样的时代,艺术与社会、市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商业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艺术市场体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的互动关系,才能培养出很好的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学生。
虽然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人才培养也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核心内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是改革发展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可依托企业,让企业来推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学院要积极争取让企业和媒体单位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由企业与学校共同“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根据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特点,突出学生创意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企业中相应的岗位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并将各要素分解到专业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形成校内创意理论、专业技能训练与校外企业实践环节的渐进性循环,从而有力地促进专业教学的发展。
四、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环节建立的设想
(一)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
专业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一定的以服务社会项目为策略的设计实践,这样就会使师生不可避免的面对艺术、技术与市场三者关系的协调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理念等。
(二)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通过与社会企业、市场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专业对软硬件更新投资大的客观限制,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与市场结合更为紧密的教学场所。
中图分类号:G6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65-001
随着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喀什地区被国家确立为新疆首个经济特区后,其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一、要加大继续教育扶持力度
调研发现,近五年来,喀什地区76%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地市级培训,14%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仅有10%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说明“国培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覆盖率还比较低,中学美术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不利于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此,喀什地区各级政府要着力从管理层面、教师队伍、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继续教育适当的倾斜照顾,可利用援疆支教的重要契机,可让内地美术教师按每年顶岗喀什地区每乡每校1位美术教师,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解决该地区中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喀什地区的继续教育财政政策倾斜力度,在政府重点投入美术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从教育费附加中提一点,学校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渠道来筹措资金,不断解决喀什地区继续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难题。
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实践活动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领域当中,对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教室使用需求。对此,基于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实现中,应用了虚拟桌面技术,突破了设备、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虚拟桌面技术
虚拟桌面是一种计算模型,它是以服务器为基础,解耦合用户的桌面环境和终端设备。将每个用户的完整桌面环境存放于服务器当中,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终端设备,对桌面环境利用网络进行访问。在后台数据中心当中,桌面虚拟化集合了很多中断的资源,对客户端设备通过后台管理中心进行配置。这样,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和认证不同终端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便利,同时也能够对资源进行更加灵活的调配。对于众多客户机的管理,系统维护部门并不是在每个用户的桌面进行管理,而是从数据中心直接进行管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现场支持工作得以减少,同时也提高了控制补丁管理和应用软件的效果,使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确保。此外,通过瘦客户端,用户能够通过远程访问和局域网进行访问,从而获得与传统计算机一样的应用体验。
虚拟桌面主要是在其他计算机上查看和使用本机的文档、程序和软件,从而实现移动式桌面。虚拟桌面能够在外部存储设备中存储桌面环境,随身携带和使用。对于桌面上已经下载的软件,通过虚拟桌面技术,能够不用再次安装,就能够在其他计算机上使用。同时,还能够保留不同教师的使用习惯,方便于教师以后的教学应用。此外,虚拟桌面还能够同步日历、文件夹、邮件等一些特殊数据。在同步功能的应用中,客户端能够对范围、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定,因此,同步功能需要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才能够进行。在虚拟桌面中,设有具体的目录,用户对相应的项目通过虚拟桌面中的目录进行选取,同时选择运行或删除的操作,从而确保用户的使用隐私安全。
2传统多媒体教室的缺点
2.1多媒体教室的设计缺陷
在设计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兼顾到不同的课程要求,因而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在计算机运行当中,时常会出现软件不兼容、软件数量过多等问题,造成计算机的故障问题,降低运转效率,缩短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师中,并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墙系统,无法有效地防止病毒入侵。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版本的软件,也会造成兼容性的问题,从而对教学进度造成不良影响。
2.2低效率和高成本的维护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当中,主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维护。如果多媒体教室发生故障,技术人员需要及时赶到现场,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维修排除,恢复其正常运行状态。在定期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够尽量降低多媒体教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对教学进度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学校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需要付出更大的人力资源成本。
2.2.1高成本的多媒体教室建设
在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室当中,每间教室至少需要配备一台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在使用维护阶段,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会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尤其是对于文学类、教育类教学来说,几乎用不到多媒体教室。但是学校仍然不得不投入大量成本对其进行维护管理。此外,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配置不高,在应用中容易发生故障,经常需要维修,从而也造成了较大的浪费。
2.2.2安全性能不足
在当前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由于病毒防护、防火墙等防护系统不够完善和健全,因此,对于病毒的入侵,往往难以有效地抵御和防护。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多媒体教室往往会用到很多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当中如果携带病毒,将会传播到多媒体教学系统当中,从而破坏其中的系统和文件,甚至造成信息丢失等情况。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不同版本的软件,而一些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兼容性方面的问题。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多媒体可能还存在使用痕迹的清零问题,从而对教学进度、教师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不良的影响。
3虚拟桌面技术的设计实现
3.1降低成本
在建立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过程中,通过应用虚拟桌面技术,能够将每间教室的计算机配置转变为虚拟客户端。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节省配置计算机的成本费用,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基于虚拟桌面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计算机建立普通客户端,实现对原有设备的再次利用。此外,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一些相关程序和软件的版权。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维修与定期维护中,也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对于高校多媒体教室成本的控制十分有利。
3.2优化管理系统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过去的管理模式下,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进行管理,而教师的使用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这种管理模式固然能够确保多媒体教室的安全运行,却给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如今应用了虚拟桌面技术,建立了虚拟管理中心,提供了虚拟桌面环境给教师。这样,不单单能够确保多媒体教室的安全运行,还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采用熟悉的程序和软件进行教学,同步更新桌面系统。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整体成本,还能够通过对虚拟空间的应用,及时处理发生的故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3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过去的高校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应用相关软件和设备。特别是一些艺术类和文学类的教学,几乎用不到多媒体教室。而在应用虚拟桌面技术后,不同教师、不同专业分别使用同一间多媒体教室。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系统还能够将教师的浏览操作痕迹自动清除,从而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此外,在管理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时候,利用虚拟桌面技术,也不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4虚拟桌面技术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