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目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使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国家教委颁发的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义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原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语文课堂引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背离这个出发点,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也要遵循中学语文大纲要求。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教学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电脑一样,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发展智力、形成能力。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授较多的信息,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扩大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增加课堂的知识量。

2.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既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又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既教授这些文章时,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

3.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又利于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合理。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洁明了。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要有艺术性。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恰当运用。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多煤体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能激发语文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但不可以包办一切,使用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恰当、适度。

篇(2)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1、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旧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如果整堂课都用它听听音乐,看看图像、影片,代替板书,教师被课件牵着走,那就大错特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进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韵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课讲什么内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占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篇(3)

在新课改、新形势下,广大教师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再也不能只以单一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传递教学信息,以发展学生的信息加工、认知构建及创造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综合图像、动画、音响、文本等多种效果,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约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具有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途径多、感知效果好等优点,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青睐。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使用多少种媒体,运用怎样的工具和手段,都只有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否则都有可能走入误区。语文教学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模糊。将多媒体“黑板化”,认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越多越好 。很多教师为迎合当今教育改革中鼓励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潮流,凡课必用,整节课就是把电脑当作黑板、幻灯、投影使用。看似提高了效率,其实耽误了时间。例如讲课文《春》赏析时,几个简单的拓展题就做一个课件,其中文字、图像显示花样百出,这样学生感到很新鲜,一种方式演示完后,都在议论下一个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学生完全脱离了赏析语句的层界面,精力被分散了,教学效果也提不上来。

实际上,并不是每节课都有使用电脑多媒体的必要。电脑多媒体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虽有无可质疑的优越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电脑多媒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决不能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

误区之二:对基础教学理解不够。越俎代庖,语言文字教学不是赏析语言,有表演作秀之嫌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水平的。而课堂上,教师常越俎代庖,急于使用课件,直化语言,替代学生的感悟。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描绘的迷人景象,凭借文字,不同的学生会重构出不同的具体化形态。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可我们的老师呢?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景物的照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

误区之三:不能正确处理图像与语文文字关系。喧宾夺主,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全面组合,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刺激时间过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以上存在误区以及以后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首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精心设计课件,可用可不用图片即删除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要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张力和创造性,不能过分依赖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如笔者听过一节利用课件讲述《论语》的随堂课,课件中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有孔子,老子,庄子,诸葛亮,等等,诸葛亮,等图片与本节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此展示放在名人集锦较为合适),这样的图片放在课堂中,冲淡了主题,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的课件也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引起思维的混乱。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研讨活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正处于发展、探索中,又由于一个人的认知范围、认知水平、环境、条件因素等限制,其思维方式、视野范围也是有限的。所以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借鉴,更有助于思路的开阔,水平的提高。教师之间互相探讨运用经验,互相学习,达到促进作用。

最后,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必须它只是辅助的功能。尽量少运用声音辅助课件,

多媒体课件常以“图文声”并茂而自豪。许多课件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一些语文课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整性,不仅使用大量的背景音乐,还将教师的朗读乃至重点部分的讲解全都录入其中。殊不知,这既造成了学生听觉的疲劳,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我们呼吁,还语文课堂以清静,请去除课件中不必要的音效,谨记“沉默”是金。 加快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可以有效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和推广。信息资源库中丰富的信息和大量的课件制作素材,为教师的课件开发提供了依据。有了信息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出必要的素材和信息进行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 《多媒体教学培训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4)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语文课上适时地采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内容既有深度、广度又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歌,那如丝如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本是抽象的事物,若配以低婉的音乐,两岸隔海相望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兴趣,增进对乡愁的理解。

二、应用多媒体资源,突破重点、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重点的词、句、段需要详解,需要突破。如果仅靠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语文课堂自然枯燥、乏味,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的运用一些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消除时空阻隔,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如教材的说明文,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相关的实物,若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时很难讲清楚。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苏州园林的特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查阅苏州园林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效果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要好得多,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三、应用多媒体资源,加强学生阅读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语言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科学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而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阅读狭窄,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现在随着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开通,网络教室的建设,让农村的学生可以享受到同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资源,课堂上可以用多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补充,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课外要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查阅资料,补充阅读。如:学习了《乡愁》,可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古今中外描写乡愁的诗句、文章。学生可以找出许多,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增长了学生的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资源,指导学生的说、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许多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基于多媒体教育下的教育资源,为指导学生的说写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教师的手中有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选择:特高级教师的说、写讲评,优秀的说、写范例,情景的多媒体再现……教师应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视听,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说话的兴趣,自由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如: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点,学生不喜欢写景作文。大家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遣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致。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往往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使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

五、应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篇(5)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但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存在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这里,我们不妨细数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死角。

一、不利于“语感”的习得,无法替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义、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实现。

二、容易忽视情感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三、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硬生生地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节课堂情绪和气氛,激起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达到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

我认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一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工具。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而且很多情况下,课件制作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当学生需要发挥想象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了多媒体课件,学生马上停止思考、想象。比如说,文中有一段文字是描述沙漠环境的恶劣,学生没见过沙漠,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文字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组织好文字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就锻炼了学生读说写的能力和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篇(6)

1.1 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多媒体所替代不了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它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刺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等难以形容和传达的。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1.2 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发挥学

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程序化的、定型的,一旦制作完成,在执教过程中几乎无法随意更改。这就给在课堂上随机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带来麻烦。比如凡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而又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一些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只要与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不相符合,教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向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上靠拢,有时学生与教师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和灵性,仍然是各抒己见,学生与教师形成“对峙”的僵局,使教师一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很担心如此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不得不把鼠标一点,亮出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一个关于《春》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教师把春天的各种画面都呈现给大家,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如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比如《绿》一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用心去体会作者那独特的比喻和美妙的感受,而用课件顶多能演示几幅优美的碧水图而已,那醉人的绿和美妙的质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尽情展示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互动。

1.4 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 影响正常的教学

工作 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师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一个学期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次多媒体教学即可。

2 正确使用媒体进行教学

既然有上述局限性,那么在语文课中该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2.1 不应盲目运用多媒体

沟通交流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共扬,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而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感悟,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这样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再者,语文教育还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或解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2 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的

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辅助作用,只能根据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 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

篇(7)

1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提供与所学课文、词语有关的声音、图像、图片、音乐等,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逼真的情境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里,学生对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缺乏感性认识。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学习兴趣顿时高涨起来。

1.2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有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迁移,体现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需求,更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了解那一段屈辱的中国历史,从而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感受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非凡勇气。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让学生从自己动手、及时交互反馈方面,真正实现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想。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把握好媒体内容呈现的时机。

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感悟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例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如何引导学生领悟“绿”字的精妙?这是难点。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诗的语言美,从而领悟到“绿”的神韵。“绿”字既包含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进行课件展示,将媒体资源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2 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篇(8)

学生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

1.激发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 提高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做的课件,动画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3.培养学生的情感

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学生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4.要注重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5.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青海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

篇(9)

的确,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2.1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2.2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取得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口耳相授的挑战。

篇(10)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其中,把情境教学放在了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的深刻体会,从而提炼、探索出新的奥秘。众所周知,因特网就具备这样的功能,她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情景象。诗中有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有凶勇残暴、楚楚可怜的猛兽动物。。。。。。这些极具神奇色彩的文字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界,令人充满想象,无限神往。因此,我在讲这课时,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音、图片、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和谐交融的感官刺激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还发现学生的想象力超乎寻常,他们总是会问:“老师,它们真的就那样适者生存吗?它们生存的环境真的那样葱绿吗?然而,它们又怎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呢?”看着学生们这么如饥似渴地追问,我会心地笑了。我没有继续过多地讲叙,给学生们留下了悬念,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育工作者多次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将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意境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充分欣赏、充分感悟,深入到美的意境中去,达到陶醉状态,使美融化于心灵。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讲、练、评”的教学方式已不能使学生满足,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多媒体却能将鲜活的画面、清晰的文字、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解说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大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提供的素材资源,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心理学中曾说过:“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的既迅速又牢固。”而多媒体教学从视、听、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的多种信息成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有利于增强信息量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那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而现代信息技术正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如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时,我是这样设计拓展研讨的:

因学习了《月亮上的足迹》,学生们对这颗星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既而想揭开它更多的秘密,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出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照片的PPT课件。然后播放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其次,我将班上同学按兴趣分组,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人类登月、开发月球等,分别让其探究其中一两个方面。然后由各组交流自己搜集和整理的资料。

最后向学生推荐网站:http://.cn

http://

五、 运用网络展示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上一篇: 学术论文 下一篇: 酒会发言稿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