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造型艺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与蓝天、白云、绿草、蒙古包相伴。所以,这些生活、自然环境元素最能激发出设计师的灵感。如,内蒙古博物院整体凌驾于周边的道路之上,突起的斜坡营造出一种蒙古高原的形象。主体建筑物是由两个椭圆形的、类似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组成,并由一条长长的如同飘动的哈达的造型将两个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两侧绿色的人造草坪给整个建筑物增添了一抹生机。
第二,蒙古族传统服饰
蒙古族在几千年的生息、迁徙中发展到现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如蒙古族大剧院,该建筑整体是由两个类似蒙古族男女头饰的圆形建筑通过如同飘动的哈达造型的玻璃幕墙连在一起组成的。建筑外部吸收了头饰中菱形交叉的网格状的线条形式,并且采用镂空的技术手段,将镂空处加以玻璃幕墙材质,使阳光可以照射到建筑物内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
第三,蒙古族传统图案纹样
运用传统民族图案是最直接、最简单,并且能在短时间内传达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如蒙元文化街,其建筑的外墙体采用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装饰。
第四,蒙古族传统文学著作
文学著作是艺术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因此,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一些相关的设计灵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如鄂尔多斯图书馆,该建筑设计理念源于蒙古族三大历史典籍,以中三本书的造型为雏形,每本书均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建筑物与其内部空间层叠,仿佛书页展开,体现了浓厚的书香文化特色。又因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图书馆,以书的造型为依托进行设计,更加明确了该建筑的指向性。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也对部分市民进行了口头采访,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内蒙古地区有些城市建筑还是有明显的蒙古族民族特征的,起到了美化城市及体现地域性城市特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市民表示,有些城市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没有深度,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层次地表达出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内蒙古地区发展建筑造型文化
第一,发展地方建筑文化不能仅仅从地方建筑的本土化出发
建筑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我们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有选择性地借鉴现代国际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技术等,结合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因此,在发展地方建筑美学的同时,要坚持与国际建筑美学接轨,真正体现出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第二,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
不仅仅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符号,作为标签贴在现代建筑上,还要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域环境、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出土文物等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恰当地融入现代城市建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建设地方民族特色城市,要将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文化要通过城市规划营造,而城市建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又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建设地方特色城市不能只是简单地在建筑上添加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而要通过城市规划营造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全方位地展现民族文化特征。
2.抽象思维对造型艺术的影响力分析
2.1引领造型艺术的价值魅力
绘画造型是形象思维范畴,但必须有抽象思维参与,两种思维的相互作用是完成任何绘画造型的思维墓础,这是人类思维整体性规律所决定的。因为人类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程序,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各过程都是由分析与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分析和综合贯穿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有初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理性认识有较高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情境、条件及任务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因此说,在绘画造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互动的,两者缺一不可。
2.2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
展现艺术创作者的独特魅力,目的是通过实际思维的整合,根据对象观察与活动总结的经验,利用个人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知识构成,结合有效思维,提出独特魅力的创作灵感。不需要从单纯的思维表现形式中,结合纷繁复杂的物象秩序观念,通过形象思维的直觉性整理出特定的思维活动,根据脑海中有效的具体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判断。在抽象思维的参与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形判断造型艺术的远近效果,再根据左脑对事物和思维的操纵能力,判断出具体的整体形态和各方面的影响信息,掌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造型关系。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民族迁徙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后,和临近的满族有较多的交往。由于当时正是明末清初时期。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满汉文化逐渐渗人融合达斡尔民族生活。由于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萨满教信仰民族,同样的信仰和思想追求使得满族文化在黑龙江省嫩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中影响迅速且深入。在服饰上影响较为明显,如:面料,款式,纹样,佩品。面料影响:由于交通不便,没有棉纺工业及从商人员,达斡尔民族迁徙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起初仍以猎物皮毛作为服饰面料。后因清朝统治通过向满人进贡可换回少量棉布。棉布在达斡尔民族服饰中最早出现在女装上,用作服装的吊面。达斡尔族迁徙以后,受邻居满族部落影响,以及清朝统治后效命于清廷被编入八旗等原因。与外界接触加大达斡尔族的经济,文化,贸易的往来。因此布料增多,缎面也进入了达斡尔民族的视野。开始很多达斡尔族人用棉布或绸缎来吊皮衣服。由于布料的出现也使得达斡尔民族的装扮带来了身份地位的区分,丰富审美意识。一般妇女外出时着装吊布面的皮衣服。达斡尔族在清代和清代以前基本上都穿皮衣,这是出于狩猎和防寒的需要,面料增多同时也丰富了达斡尔民族的服饰色彩。款式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服饰上也相互影响、融合、借鉴。但多数服饰仍然秉承传统的契丹服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左衽。男子的传统袍服为左衽、圆领、窄袖、后开衩、无缘饰、疙瘩襻扣。女子袍衫为左衽、直领(亦称交领)、窄袖、无缘饰。清末满族文化融入,钢针和棉丝线出现,达斡尔服饰的刺绣工艺在布匹绸缎有所体现。纹样中的人物故事图、素材主要来源于汉族、满族的优秀古典文学,在配件上应用广泛,如:烟荷包、钱搭袋、手帕等均以装饰祈福主要作用。
2.萨满教对达斡尔族传统服饰及造型艺术影响
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与其它流域达斡尔族萨满基本相同。萨满对自然动物神灵的膜拜,使达斡尔服饰纹样及装饰寓意提供了宝贵特性。达斡尔族“萨满”的服饰,达斡尔语称“萨玛石铠”,是达斡尔族萨满在跳神治病和举行大型祭奠时穿戴的。由神袍、神坎肩和神裙组成。萨满服饰的制作规范,用料工艺讲究,神袍、披肩、飘带各有不同的底色,上配白色的贝壳,绣有各种花草鸟兽,神衣用熟皮制的长袖对襟长袍,配有两层背裙,坎肩。从领口至下摆钉有8个大铜纽,象征城门。左右衣襟之间分别钉30个小钢铃,象征城墙。左右袖筒及神衣下摆各佩3条黑大绒,以示雅德根之四肢八节,并在下摆的6条大绒上各钉10颗小铜铃,象征木城之墙。背悬5个铜镜,1大4小,大则为护背镜,胸前佩l中型铜镜,为护心镜。两肩部各立一只小鸟。上下两层背裙各有12条飘带,上层12条代表12个神树和飞禽,下层之12条飘带象征12个月。萨满的头饰形如发带的头箍,黑大绒底,粉色花边,上绣若干图案。两边为荷花、荷叶,中间为一龙一凤,龙凤中间是火球与小鸟,下为云朵,四周缀若干亮片。萨满的传统思想影响着达斡尔的民族艺术审美及思考习惯,因此达斡尔的纹样上多有如意纹,八宝纹,云卷纹,由于满族与达斡尔族的共同使得满族文化很快被达斡尔民族吸收,而后产生花,建筑,猛兽等纹样。达斡尔原始纹样以简洁寓意浓厚为主要特点。
3.现代文化对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服饰影响
工业科技进入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达斡尔族原始皮毛装束改变。从皮毛与布料,绸缎结合到皮毛装饰再到保暖替代品。达斡尔民族服装逐渐与时代融合。其独特的民族韵味给现代服饰装饰及设计创新提供了艺术价值。现代达斡尔民族文化研究得到重视,各地达斡尔部族都会举办他们的节日盛会。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梅里斯区的达斡尔族村落会在每年5月举办“库木勒”节。“库木勒”———柳蒿芽。我国只有东北地区生长。“库木勒”对于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来说意义深远。在清朝战时期达斡尔族男子半数战死疆场,给家庭造成不幸和贫困;在旧社会,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民族歧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库木勒”成为挽救无数达斡尔族人民生命,赋予了希望。在演出服饰方面:多以绸缎为主,其款式传承着原始服饰的左衽和袍式服饰。头部的发箍也保留原有的黑色大绒地,镶嵌贝壳等装饰。服饰色彩丰富,仍然多以蓝色为主。在纹样上如意纹,蝴蝶纹,八宝纹较常见。在体育竞赛项目服饰及化妆造型方面: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体现着达斡尔人民对鹰的敬仰。达斡尔人民对鹰的敬仰来源于他们信奉的萨满教,对自然对动物对神灵的崇拜。其他传统项目竞赛的着装可以发现达斡尔的民族服饰简化程度,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原先的达斡尔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着装中不为常见。但在节日着装中,内部穿戴仍为现代,在外部服饰仍保留着达斡尔民族的袍式服装及左衽等特征。先进科技使得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服饰做为思想及文化的传递和记录载体需要得到保护。达斡尔民族服饰的制皮工业,对自然动物的膜拜产生的纹样等方面艺术表现,从思想到技法到形态上均可以为现代服饰的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素木亭子接近自然,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仿真效果逼真,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二、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亭子是观景点
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在山顶上建亭子,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体的轮廓线,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亭子可接近水面,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游人可以亲近、嬉戏,观看水中倒影,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材料选择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
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这些材料经久耐用,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三)设计建设
1.山上建亭。山上建亭可分为山顶建亭和山腰建亭,都要在地形开阔的台地上建造。山上建亭,视野开阔,利于眺望,便于途中驻足休息。山腰建亭,既方便游人休息又引导游人攀爬。山顶建亭建于山脊或山体转弯处或者凸出的崖石上,游人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景。
佛教强调偶像崇拜,而偶像崇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佛尊形象神圣性与庄严性的塑造,色彩作为装饰语言的视觉张力能够从宗教伦理与民俗观念两方面充分渲染其情感性。中国传统伦理造型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是“五色”学说。“五色”源于“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皆成于金、木、水、火、土,而“五色”——白、黑、青、赤、黄就代表了这五种万物的本源之色。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不仅佛像本身造型经历了佛性到人性的转变,佛教色彩观念也不断融入越来越多元的本土世俗化因素。其本身遵循的“以色生色、以色喻智、以色显法”色彩观念与中国传统伦理色彩观互相融合,在中国传统“五行”、“五色”学说基础上强调纯粹精神层面对事物的理解和参悟,最终形成了以中国民间伦理色彩为基础的宗教艺术观念色彩。其色分正色、间色,“白、黑、青、赤、黄”为五方正色,“绯、红、紫、绿、硫磺”为五方间色。五方正色中,黄色无疑是最受推崇的颜色,因佛教赞颂光明,视黄色为神圣之色,而金子价值珍贵,且为黄色的极致体现,因此佛教寺庙中菩萨形象几乎通体金黄,除本身形象得到升华之外,更使信徒增添敬仰、崇拜之情。长治观音堂主殿堂正东神台上三大士彩塑——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佛尊形象就采用了通体金黄的用色(除了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胸脯部分是后期修补的赤红色)。这种流光溢彩般的佛性渲染,不仅将三大士伟大、宽容的宗教气韵充分展现了出来,更使信徒从心灵上得到神圣的洗礼与超然的升华。同样的金黄色在彩塑二十四诸天中的菩提树神、辩才天、监牢地神等女尊形象肤色的塑造当中也有所体现,这种“肌不粉白,而施金黄”的色彩理念,正是佛教从艺术角度上对其特殊美学意境的独特阐释。五方正色中,赤色也是运用较多的色彩之一,赤色在佛教中代表神圣、庄重,并能体现佛教徒虔诚地以身护法的决心和至死不渝的意志。但是赤色并不是佛教原本推崇之色,它在佛教中受到的重视更多倾向于中国民族意识中本土红色审美文化的影响。观音堂彩塑中赤色主要以黄色的辅助色来呈现效果,如南北两壁第三层的十二圆觉女尊佛像彩绘大部分施金黄色,但是衣褶内部、莲座等部位则以赤色做装饰,赤黄交相辉映,佛尊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呼之欲出。观音堂塑像群中除了典型的通体金黄、金赤相间两种佛性意识强烈的彩塑装饰颜色之外,更多采用的是五正色渐次施用的装饰手法。大部分彩塑肤色施白,唇色赤红,发髻、眉毛及胡须等勾描为墨黑,衣着主要为青、赤、黄三色相间,与当时明朝宫廷服饰用色礼制相统一。这种朴素的造像色彩规律不仅是对现世生活的高度模拟和还原,加强了佛尊形象浓郁地世俗地域性特征,更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家的教义精神。道家色彩观念追求“道法自然”,寻求色彩的朴实、平淡之美。儒家色彩观念则赋予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强调“礼”“仁”观念。观音堂彩塑造像色彩体制和规律的运用是宗教美学造型观念和民族伦理精神的高度融汇。
(一)题材多样安岳的两万多躯造像中
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主为显教观音、密宗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观音经变等。唐朝以显教观音和密教千手观音为主,其中卧佛院第45号11面千手观音最具特色,造像身高135厘米,呈立姿,分三层排列,身前两臂双手合十,身后有四阴刻千手掌,掌心各有一眼,在观音左右手下方有一穷叟手持口袋接钱状、一夜叉作惧怕状,此题材与《大正藏》《十一面神咒心经》等经中所言均不相符合,有着地方特色。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较少,题材主为观音和千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圆觉洞内的第21号龛的千手观音经变相和59号龛内西方三圣左侧的观音造像,其中圆觉洞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跣足善跏趺坐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之上,左右两侧上方有十方佛坐于祥云中,下有夜叉、穷叟、吉祥仙女、婆薮仙。进入宋代,随着造像的繁盛,题材逐渐多样,有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又叫紫竹观音)、千佛寨的观音菩萨像,圆觉洞的宝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观音等。宋代题材逐渐丰富,雕刻者在佛教题材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其规模较大,尤其是毗卢洞第19号的观音经变窟,其“紫竹观音”坐于铺有蒲叶之石上,背景为普陀山紫竹林,左右两侧壁刻有八难图,在四川尚属首例。
(二)龛形各异唐代造像布局基本以单龛为主
单口略呈弧形,龛内以主尊为中心,两侧对称构图,同时匠师又利用两侧的动态、法器等变化打破对称的板滞构成,追求自然与和谐;五代时期造像规模较小,主为平顶双重龛;宋代时期造像窟龛形单一,主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龛),平面呈方形,三面墙壁基本刻有造像,也有三壁凿坛,其上设像。
(三)雕刻精湛安岳石窟观音刀法圆润
衣纹装饰追求质感,讲究衣纹转折起伏。雕刻师充分利用造像体、面、线的关系,将细密繁琐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造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到了唐代,匠师在单龛造像细部采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更是借助线条对衣着进行疏密转折、形体特点的艺术表达。进入宋代,安岳石窟造像在唐、五代对川北石窟的借鉴融合基础上,逐渐进入自成一脉的成熟期。布局更具代表性,此时期匠师已突破了前期布局,在对称、均衡、和谐基础上,追求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这种融合线条的雕刻体现出了一种韵律之美。
(四)塑造细腻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独特
形象刻画细腻,艺术语言简练、写实,其形象塑造既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又借鉴融合中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神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渐增强。唐朝佛教盛行,造像相对较多,造像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审美基调。综观其安岳唐代观音造像,其基本是体态圆润丰盈,高贵端庄,大多身着半臂式天衣,下着羊肠大裙,跣足立于三层仰莲瓣莲台,面颊饱满,下颌丰圆,两眼半闭,眉骨、颧骨低平,细眉小口,耳廓下垂,颈部粗短有二道蚕纹。由此可见,唐代观音造像造型细腻中又透露出唐代的雍容华贵之风姿。此外,唐朝时期观音造像与以往造像有所区别,不再是印度佛教之像,已具有中国味道的人性美。如华严洞高冠观音依据女皇武则天身形雕刻,体态既有唐人特有的丰满圆润,又有女皇的高贵端庄,气质神态既融入了审美要求又融进了亲近和蔼的人性,将神性与人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
(一)造型之美所谓造型之美
即指观音的形体、结构、装饰的美。安岳石窟佛教造像中的观音造像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每一造像传神逼真、雕刻技艺出神入化,观音情态让审美主体心境如水,唤起种种美的意象。首先,安岳石窟观音造像人物比例匀称,面部神态刻画写实传神,肌肤丰腴细腻,整体形象逼真传神、端庄典雅。观音形体美在于雕刻者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凭借优美的曲线、气质姿态将静态观音涌动出内在激情,营造出动态柔静和谐之美。其次,为了突出形象之美,把装饰重点转移到观音衣饰、宝冠及手印、手中执物等衣饰器上,雕刻之精美复杂,刀法洗炼,有较强的质感且式样繁多。特别是观音宝冠,多为镂空化佛花冠,造型结构简单中不失精美,花冠中央有形式多样跏趺坐于莲花座的化佛,以化佛为中心,卷草纹、宝相纹等蔓形植物呈镂空状纹对称加以装饰,这是印度佛教雕刻及中国其他石窟艺术中所不能比拟的。最后,采用象征、暗喻艺术表现手法,在浓厚写实性、人性化基础上,突出神性特征,使观音造像更加形象、更富有神性魅力,以此吸引大批信众,如雕刻者借用服饰、手印、坐式、台座等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佛教物品与当地特色相融合。
(二)世俗之美世俗之美即为神性与人性相结合
追求现实审美情趣,逐渐走向世俗化,呈现出一种美的特质。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流传不仅在道义中渗透中国观念,也在造像上不断发生变化。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雕刻者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些观音菩萨形象,雕刻中既融入了“人性”的表达又兼顾到“神性”形象,甚至脱离神的味道,对现实生活审美趣味逐渐加浓,走向世俗化。尤其是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从造像形象来看,善良慈爱中透露着几分洒脱和开朗,具有世俗的翘脚侧坐更是打破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定性,俨然像一个洒脱俏皮的四川姑娘,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的具体化和客观的人文主义化的思想,使紫竹观音构成了现实人性和理想佛性的的自然融合及神人合一审美追求。
(一)题材多样
安岳的两万多躯造像中,观音造像题材多样,主为显教观音、密宗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观音经变等。唐朝以显教观音和密教千手观音为主,其中卧佛院第45号11面千手观音最具特色,造像身高135厘米,呈立姿,分三层排列,身前两臂双手合十,身后有四阴刻千手掌,掌心各有一眼,在观音左右手下方有一穷叟手持口袋接钱状、一夜叉作惧怕状,此题材与《大正藏》《十一面神咒心经》等经中所言均不相符合,有着地方特色。五代时期的观音造像较少,题材主为观音和千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圆觉洞内的第21号龛的千手观音经变相和59号龛内西方三圣左侧的观音造像,其中圆觉洞千手观音有四十只手,跣足善跏趺坐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之上,左右两侧上方有十方佛坐于祥云中,下有夜叉、穷叟、吉祥仙女、婆薮仙。进入宋代,随着造像的繁盛,题材逐渐多样,有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又叫紫竹观音)、千佛寨的观音菩萨像,圆觉洞的宝瓶观音和莲花手观音、华严洞的辨音观音等。宋代题材逐渐丰富,雕刻者在佛教题材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其规模较大,尤其是毗卢洞第19号的观音经变窟,其“紫竹观音”坐于铺有蒲叶之石上,背景为普陀山紫竹林,左右两侧壁刻有八难图,在四川尚属首例。
(二)龛形各异
唐代造像布局基本以单龛为主,单口略呈弧形,龛内以主尊为中心,两侧对称构图,同时匠师又利用两侧的动态、法器等变化打破对称的板滞构成,追求自然与和谐;五代时期造像规模较小,主为平顶双重龛;宋代时期造像窟龛形单一,主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龛),平面呈方形,三面墙壁基本刻有造像,也有三壁凿坛,其上设像。
(三)雕刻精湛
安岳石窟观音刀法圆润,衣纹装饰追求质感,讲究衣纹转折起伏。雕刻师充分利用造像体、面、线的关系,将细密繁琐的衣纹和璎珞与整体构图协调统一,为造像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色彩感。到了唐代,匠师在单龛造像细部采用线、面结合的雕刻手法,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更是借助线条对衣着进行疏密转折、形体特点的艺术表达。进入宋代,安岳石窟造像在唐、五代对川北石窟的借鉴融合基础上,逐渐进入自成一脉的成熟期。布局更具代表性,此时期匠师已突破了前期布局,在对称、均衡、和谐基础上,追求大小、高低、起伏、疏密等变化,这种融合线条的雕刻体现出了一种韵律之美。
(四)塑造细腻
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独特,形象刻画细腻,艺术语言简练、写实,其形象塑造既符合时代审美特征,又借鉴融合中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神性逐渐减弱,世俗性逐渐增强。唐朝佛教盛行,造像相对较多,造像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审美基调。综观其安岳唐代观音造像,其基本是体态圆润丰盈,高贵端庄,大多身着半臂式天衣,下着羊肠大裙,跣足立于三层仰莲瓣莲台,面颊饱满,下颌丰圆,两眼半闭,眉骨、颧骨低平,细眉小口,耳廓下垂,颈部粗短有二道蚕纹。由此可见,唐代观音造像造型细腻中又透露出唐代的雍容华贵之风姿。此外,唐朝时期观音造像与以往造像有所区别,不再是印度佛教之像,已具有中国味道的人性美。如华严洞高冠观音依据女皇武则天身形雕刻,体态既有唐人特有的丰满圆润,又有女皇的高贵端庄,气质神态既融入了审美要求又融进了亲近和蔼的人性,将神性与人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安岳石窟佛教观音造像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
(一)造型之美
所谓造型之美,即指观音的形体、结构、装饰的美。安岳石窟佛教造像中的观音造像符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每一造像传神逼真、雕刻技艺出神入化,观音情态让审美主体心境如水,唤起种种美的意象。首先,安岳石窟观音造像人物比例匀称,面部神态刻画写实传神,肌肤丰腴细腻,整体形象逼真传神、端庄典雅。观音形体美在于雕刻者动静结合的艺术表达,凭借优美的曲线、气质姿态将静态观音涌动出内在激情,营造出动态柔静和谐之美。其次,为了突出形象之美,把装饰重点转移到观音衣饰、宝冠及手印、手中执物等衣饰器上,雕刻之精美复杂,刀法洗炼,有较强的质感且式样繁多。特别是观音宝冠,多为镂空化佛花冠,造型结构简单中不失精美,花冠中央有形式多样跏趺坐于莲花座的化佛,以化佛为中心,卷草纹、宝相纹等蔓形植物呈镂空状纹对称加以装饰,这是印度佛教雕刻及中国其他石窟艺术中所不能比拟的。最后,采用象征、暗喻艺术表现手法,在浓厚写实性、人性化基础上,突出神性特征,使观音造像更加形象、更富有神性魅力,以此吸引大批信众,如雕刻者借用服饰、手印、坐式、台座等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佛教物品与当地特色相融合。
(二)世俗之美
世俗之美即为神性与人性相结合,追求现实审美情趣,逐渐走向世俗化,呈现出一种美的特质。观音造像的流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且与女性崇拜心理、官方的介入和儒释文化的融合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流传不仅在道义中渗透中国观念,也在造像上不断发生变化。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雕刻者脱离了宗教艺术的特定要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这些观音菩萨形象,雕刻中既融入了“人性”的表达又兼顾到“神性”形象,甚至脱离神的味道,对现实生活审美趣味逐渐加浓,走向世俗化。尤其是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从造像形象来看,善良慈爱中透露着几分洒脱和开朗,具有世俗的翘脚侧坐更是打破了观音正襟危坐的定性,俨然像一个洒脱俏皮的四川姑娘,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的具体化和客观的人文主义化的思想,使紫竹观音构成了现实人性和理想佛性的的自然融合及神人合一审美追求。
(1)桦树皮房屋造型艺术的传承
早在3000多年前,古老的赫哲族就开始使用桦树皮房屋。《辽东志》载:“人无常处,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这种桦树皮房屋建造工艺十分的简陋,而且使用的时间也比较短,赫哲族人们迁移到哪里,就会建到哪里。为适应赫哲族渔猎的生活方式,这种房屋往往主要建造在渔猎场所,且分布比较分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桦树皮房屋不管是在建造,还是分布上,都出现较大的变化。如今的桦树皮屋舍,并没有人类的长时间居住,而是成为旅游的又一焦点。仅仅是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从而实现旅游的目的,折射出的是桦树皮房屋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实现这一价值,不仅需要在继承历史积累的桦树皮房屋建造的精华,还要不断地革新,以顺应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最终带动第三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2)桦树皮船造型艺术的传承
桦树皮造型艺术演变,也是桦树皮造型艺术传承的又一亮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与分析价值。赫哲族在使用与制作桦树皮船时,仅仅是考虑到桦树皮的耐磨性与防水性。古老的赫哲族不仅仅使用桦树皮船实现渔猎生活,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使用桦树皮船运输大量的粮食与鲜鱼,是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船呈梭形,两端尖状,底面为弧形,多用柳木、桦木、杉木做骨架,外面包以缝合好的桦树皮,再在船身上沿内外面钉柳木宽条,起固定桦树皮的作用。在桦树皮造船艺术发展到今天,完全脱离了古老的桦树皮造船艺术。而是在古老的造船经验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技术上的革新,以美观为主要的目的。从桦树皮船的重量以及厚度上看,都出现巨大的巨变。古老赫哲族所制造的桦树皮船笨重,空间狭小。而如今的桦树皮船轻便、灵活,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3)桦树皮储物制品的艺术传承
桦树皮储物制品演变是桦树皮所有制品中演变的最为突出,也是最为重要的传承之一。桦树皮储物制品,在赫哲族人民看来,这些制品仅仅是为应对生活的需要,丝毫不存在艺术欣赏性。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桦树皮储物制品完全脱离储物这一实用性,而是仅仅供人们的观赏。从桦树皮储物制品的种类看,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桦树皮储物制品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需要什么,就出现什么样的储物制品。而如今,通过各种技术与手段的融合,制造出种类繁多的桦树皮储物制品,以供观赏。但所有的制品都是建立在对固有制品的传承与革新的基础之上。因此,桦树皮储物制品的艺术传承突出表现在桦树皮储物制品的属性的演变。
2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
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工作任重而道远。从目前的桦树皮制品的发展现状来看,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活动,阻碍与限制的发展因素很多。这就需要寻找最佳的创新实践的切合点。不仅要从桦树皮制品自身的发展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还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桦树皮制品自身的创新实践活动着眼点主要放在桦树皮制品的外观改进设计上。同时还要营造最佳的发展环境。
(1)改进制品外观
桦树皮制品外观设计的突破,是桦树皮制品创新实践的首要途径。在当今社会,人类对桦树皮需求完全打破实用性这一最初目的,而是实现最佳的欣赏价值。为实现这一价值,必须突破固有的设计模式,在外观上吸引人们的视线。在改进桦树皮制品外观设计的路线上,需从桦树皮制品的线条、色彩、刻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避免单一色,切忌循规蹈矩。具体来讲,必须结合当今最先进的雕刻技术,最优的色彩搭配,以沿着市场人们的需求进行桦树皮制品的外观进行设计。与此同时,还要注入新的文化发展元素。在此基础上,迈出桦树皮制品设计创新实践的第一步。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还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不仅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还需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尤其在当今的社会,“桦树皮文化热”已走进平常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桦树皮旅游”的开展,为桦树皮制品的创新与实践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在此的创新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旅游者对各种桦树皮制品的观赏,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桦树皮制品的制造与加工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此种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仅带动桦树皮制品产业的发展,同时是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所以,桦树皮制品的创新实践是研究的又一重要的课题。
2韵律——“六方抽角壶”的视觉感应
韵律在紫砂壶的造型形体和空间方面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各种构成因素有规律的变化、有节奏地递增或递减,相互之间的重复和呼应,都能产生韵律。正是有了这种韵律,才使得紫砂壶跻身艺术的神圣殿堂。“六方抽角壶”在造型设计和制作成型过程中,运用线条的属性进行巧妙的组合,在作品上形成递进的节奏韵律,符合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
2.1阴阳
作为美学范畴的“阴阳”,往往被视作艺术美产生的根源。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矛盾综合体,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阴,向日为阳。阴阳在“六方抽角壶”上主要体现在壶身的“抽角”中,在板块与板块相接、与壶肩相接抽角处的边线为阴线,块面边缘线为阳线,阴、阳调和,此消彼长,以此来诠释自然界具有两种彼此对立而又相互消长的趋势与特征。
2.2刚柔
因“六方抽角壶”的外轮廓形象是由直线组合的六方体,块面挺括,具有刚的性质,又因为它是在一个正圆内进行六等分的,在体表外侧仍留有一个无实形却有虚形的正圆,视觉感应上给人留下柔的印象,趋向平静。于是在审美过程中,虚拟的安静、柔顺与实在的刚健、运动相碰撞,更加衬托出寓刚于柔的韵律效果。因此,作品外表形态刚毅的呈现,与外轮廓的柔和呼应,虽为相关的对立两极,最终的导向却是趋于和谐。
2.3曲直
“六方抽角壶”上的与壶身及盖相接的嘴、把、钮,直中求曲,壶嘴的三弯、壶把的转折、壶钮从盖向饰面层的过渡,均在曲折中运行,最终造成壶嘴昂扬、壶把坚韧、壶钮挺拔的视觉感应。由于直线运行中增加“起伏”的曲变,突出了“优美”,涌动着鲜明的韵律感。
2.4递增与递减
“六方抽角壶”的形体结构分为明显的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的面积大小又是从下往上有变化有规律地递减,每一层次的形态又都与“六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壶底边到壶口的三个层次和从壶钮到盖边缘的纵向高度又是上下对应,体量从下往上看似是递减的,而气势却是逐层递增的。这种以递增与递减的形式组成的“塔”形结构,随着六个规整面与六个层次的渐次变化,在视觉感应上就产生了明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线条的造型变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现代装饰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成要素。线条造型在装饰画运用中散发着特有的重要光彩,它通过不同的形态和形式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心理感受;它用自己的丰富造型产生独特的言语,从而向人们传递着要诉说的情感。好的线条创意形式表现会使人们在心里对现代装饰画产生理解和共鸣,跨越地域限制、打破语言冲突,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不同的艺术涵养来表现传递达到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视觉体现。所谓的线条造型就是以不同的形态创造装饰美感。而装饰艺术的定义:指某种客观的对象,在适应的客观的环境里面,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创作出有艺术气息并且富有美感的作品。
一、现代装饰画构成元素——线条的语言概述
现代装饰画是现代艺术打破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与环境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视觉作品,其视觉性最初来源于图案和图形,因此构成其画面的语言形式则是点、线、面。而在这三种构成要素中,线具有独特的、丰富的造型语言,更具有符号和图形的某种特征,在表达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传递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现代装饰画风格多样、运用材质多样,线的变化在现代装饰艺术中无论是点汇聚变化形成的线条,还是平静安稳的直线,运用都必不可少。线条的定义是点的移动就构成了线条。线条的造型语言分为有形和无形。像直线、曲线,虚线这一类可以被直观的呈现在视线内,被认知熟识的将他归类称之为有形的线条;而无形的线则是客观的表现,可以是运行的轨迹,可以是大自然的轮廓,可以是一种状态。在线条的造型上面,有形的线条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它们有些无法在人们视线里存在,但是它们的存在是客观且实在的。根据线条的造型又可以被分为直与曲、粗与细、疏与密、长与短、虚与实、斜与正各种线形。直线的造型语言,横线的平静、竖线的直率、横竖结合的安定……一种男性性格,一种力量之美。直线条的疏与密不同的排列也暗示着不同的情感,紧凑的线条会给人安定,由此也可以看到浓厚的稳定性、安全感;稀疏的线条会给人通透,单纯眼前一亮的情感。直线的粗与细表达的情感:线条的粗细产生远近的效果。粗线条往往会然作者感觉到稳重与强韧……而细细的线条作者会认为秀气、轻盈。直线的长与短表达的情感:相对中长线的情感更偏向安定、平稳。而相对短线段情感就显现的易碎、紧张、飘渺。曲线的造型语言:S曲线、C曲线、自由曲线、抛物线、波浪线……而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柔和、浪漫、优雅……一种女性性格,一种魅力的展现。有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稳定,无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更多不同的情感。粗线条的曲线往往会便显出稳定,细线条的曲线在粗线条的映衬之下给人一种较远的视觉情感感觉。漩涡线的造型语言:一种神秘的向往态势,动态感十足,让人们产生浮想。折线:神经质、跳跃、敏锐……激情澎湃的动感。例如生活中的音频表现跳跃的动感、笔直矗立的山峰的轮廓线表现的惊心的矗立之感等。线的造型艺术表现形态是丰富的,因此,也能产生丰富的情感语言特征,让人们在现代装饰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表达。灵活的运用线的不同形式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就能形成造型各异,层次丰富做作品,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不失为一种理想并富有个性及创意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装饰画中线的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以及情感表达
在现代装饰画中,对于不同造型艺术线条的运用,也是体现设计者创意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变化比较丰富的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造型,形象表现方法会十分客观,细节的刻画会很详细,柔和的线条相对的运用也会比较丰富,无论是背景的表现还是主体物的表现,疏与密的线条造型以及变化的排列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修饰整个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人物装饰画的表现中将人物平面化的同时,对形象的表达也会十分精致。有序的线条排列,各种穿插的布局表现,线与线之间的切割分布,会用到统一之间的线与线的排列,也会用线条的创意表现来丰富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绘画的抽象表现与造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线条的变化错觉在装饰画中的运用也特别广泛。日本艺术家波点女王用点的变化制作出各种视觉错觉,同样线条造型也会有视觉错觉。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其首末加上不同的符号,在同一画面,视觉的错觉会让两根线段看上去并不是一般长度;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垂直摆放,视觉的错觉会让人感觉到竖着的线条会相对比较长一些;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也会让人发生错觉。从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曲折变化、粗细变化、疏密变化、深浅变化中,可以看出创作者都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线条的变化与丰富在视觉体现上不会觉得疲劳并且能看到线条的形象动感,仿佛是一首诗篇,又仿佛是一首美妙的轻音乐,还像是一个舞者在蓝澈的大海自由律动。我国晋代画家顾恺之曾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思就是没有神韵以及情感的物体形象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在现代装饰画中,不同的画家正是以不同感觉的线条去表现情感特征。
结语
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画中的运用广泛,每一种现代装饰绘画的风格成就不同的造型艺术,然而不同的线条造型变化方式在情感上的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线条的造型艺术代表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每一个画面的表现都有独特的情感。同时,如此丰富的线条语言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传递信息的方式载体。运用线的不同造型艺术构成有规律的对比,能够让现代装饰画的画面更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和装饰性。通过探究如何将线的造型艺术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大众对现代装饰画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构图元素——线条的造型艺术,达到更具实际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民.浅析装饰画的形式表现[J].美术大观,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