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风险控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一、引言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相较于其他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具有潜在性,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而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异常广泛的金融行业,因此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对于维持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现今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监事长都是分别设立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对信贷进行审查、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只是出于一个形式,并没有对风险控制起到任何的强制约束的作用,这就使得董事的权力没有制约,而董事多为内部董事,外部董事无法进入到决策管理层,董事也不会主动地将金融信息告知公司的股东,这就导致董事经常会滥用权力侵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使得公司的风险管理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现今的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大多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原则,而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农村商业银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应当有着适合自身发展,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或者金融业的风险控制的制度特色,但是现状就是虽然也有部分的商业银行建立了一些风险控制的评级制度,但是仍然不具有全面性和量化性,无法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进行更新升级,而且风险控制操作方法也不够具体有效,这些都无法有效地应对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
(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依据有缺漏
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根据全面的信贷信息和数据,但是存储信贷信息和数据的资料库则没有很好地建立和管理起来。现今,对这些信贷信息和数据的管理都不是由专人负责。由于没有一个专门的信贷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储存存在疏漏,这时候,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就会因为缺乏全面的数据和信息,而不能及时地根据信贷完整情况做出准确的金融决策,导致应对风险的能力的薄弱。
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会先进行调查,在客户进行贷款时会进行审查,在贷款期间会进行检查,但是这些并不能对信贷信息的管理和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都无法适应因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虽然有了一些法律的框架式规定,但是实施风险控制的具体细则和操作规程则仍然处于空白的状态,而且一些律师事务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包括信贷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无法准确、全面地对市场金融风险进行预测以及对市场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仍缺乏一些基础信息的依托。
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一)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监督制度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内外部监督制度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制度对内外部风险进行控制,特别是要加强董事的独立性和监事会的地位,并且使政企分开,防止出现人事关系复杂、地位模糊的情况。
(二)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具体制度
要根据不同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将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事、物等风险要素都纳入到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规制内容之中,使各个要素量化,保证银行的资本充足,对资本着重进行管理管控,避免资金闲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要降低资金流动性的风险。
(三)积极健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时,积极健全风险控制的相关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也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日常工作时银行内部突出强调风险控制这一问题,将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业绩评价准则,加大业绩评价体系中权重。二是在银行员工中建立一套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机制,行之有效地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必须使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执行效力。
(四)积极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促进各项业务和谐发展
为了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银行还应该积极对各项业务进行创新,提升业务创新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传统业务,促进各项业务和谐发展。
四、总结
农村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其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群体,一旦没有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我国亟须在严峻的金融形势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春明,燕辉.银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主要包括银行监管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系统发展来设计。
1.2系统性原则
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将各个层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结构有序的、层次分明的系统,以面对复杂的银行风险。
1.3可比性原则
为了实现整个机制的有效性,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实现可比。因此,应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和制度规范。
1.4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考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使目的得以实现,以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进行。
1.5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同时注意我国经济的特殊性质,不仅是满足科学性原则,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需要。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
2.1.1建立科学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管理论滞后于监管实践,严重制约着银行监管的开拓进展,制约着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
2.1.2制定完整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银行法律体系。
2.1.3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1)转变监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即:通过适当的激励制度安排,发挥银行自身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存款人信心,防止出现金融恐慌。存款保险机构的利益和存款机构的利益相互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对存款机构监管的积极性就会提高。(3)建立金融监管委员会。我们要未雨绸缪,考虑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下设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保险监管局等,分别对各类机构进行主体监管,既有利于监管的协调统一,又有利于削除监管真空。
2.1.4形成有效的银行监管方法体系。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通过对银行机构的主要业务经营比率和比率“通常界限”加以仔细分析,对接近比率“通常界限”的从事机构及时预警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2.2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2.1以权利相互制衡为原则强化董事会机制。(1)董事会依法产生,独立运作为了加强内部分工和权力制衡,全面履行有关职责,银行董事会还可以下设委员会;(2)监事会真正发挥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监事长和非职工监事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长和监事会成员不应在银行内担任行政职务。
2.2.2以绩效考评体系为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强调非货币化的行政激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爱岗敬业),而忽视了货币化物质激励。在薪酬制度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管理层和员工分别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将工资报酬与银行的盈利情况、为股东带来的回报以及各自的业绩挂钩。
2.2.3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银行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防范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任务应是以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构建风险控制机制。
2.3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技术控制
2.3.1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运行和有效的执行领导者的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仅对银行最高权力结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3.2高度的电脑化管理。商业银行应该电脑化管理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目前电脑已被普遍应用在信贷管理和国际结算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业务的失误,并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
2.3.3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银行内部检查制度是发现银行内部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银行安全运营的必要措施。
2.3.4逐步完善内部评级制度。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二是要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2.4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奖惩并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切实发挥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市场参与者难以及时获得诸如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能力、收益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无法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风险低的银行,或者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具体改进方向如下:(1)银行会计体系和会计财务信息披露。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靠拢,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标准靠拢,最终实现会计报告国际化。尽快出台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强化会计财务方面的信息披露。(2)加强风险披露。风险披露主要包括资本信息、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披露。(3)强化表外信息披露。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办理的表外业务就可以动态地反映出来,同时又能够将中间业务的经营纳入金融宏观调控的范围予以监督。二是完善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方法。要求表外业务项目应以资产负债表附注形式或附表形式反映出来。三是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对在银行表外业务披露中的重大虚假披露事件的当事人应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四是强化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同时,要强调表外业务向表内业务的转化,能在表内核算和表内披露的项目应首先在表内核算和披露。(4)监控制度。信息披露监控机制应包括三方面。一是日常监督机制。信息披露能自愿、真实、及时、准确地按照市场规则披露信息。二是惩罚机制。信息披露后如果不符合要求,必要时可要求增加披露的内容甚至重新披露。三是监管当局的责任。
2.5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与操守的高低是由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为了确保员工素质,建立一套严格人事管理制度,使其能成为专业化的队伍非常重要:第一,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第二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和考核员工行为。第三,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四是利用录像培训。第五,对重要岗位员工实行职业信用保险。第六,实行休假和工作轮换制度。第七,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银行凝聚力。
小结:详尽的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操作措施,从外部的银行监管,对外的信息披露,到内部的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内部控制技术,最后谈到了商业银行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分层次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慧强,徐雪香,丁惠等.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12-15.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3:17-20.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91-02
一、转口贸易的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市场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外贸进出口业务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而以中间业务为背景的转口贸易,近几年来发展异常迅速。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方转手进行的贸易。传统意义上的转口贸易为两头在外的模式,即境内企业将境外购得货物直接销往其他国家,货物不出入境。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有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因素,其所处的位置适合于作为货物的销售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货物,除了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又再出口到邻近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都是国际著名的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它们通过转口贸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观的转口利润和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外,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等行业的发展。随着转口业务的发展,其模式也不断地延伸,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为转口企业从境外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域,然后视国际市场行情再决定是否将货物卖给境外;还有一种为境内企业向境外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域,而仅将货权凭证转卖给境外公司(或区内企业),再由境外公司(或区内企业)将货物卖给下家单位(如境外公司、保税监管区域内公司、境内保税监管区域外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很多转口业务属于转卖模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转口业务。转卖贸易模式下,交易对象以货物的物权凭证为主,物权凭证包括提单和仓单,实际交易货物一般不发生进口报关行为,货物的抵运地一般为境内某保税区,交易下家事先存在不确定性,当货物的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企业出于套期保值等需要转而实施转卖。转卖业务交易的货物以基础性原材料商品为主,交易的主体以大中型贸易公司为主。由于基础性原材料商品作为国际大宗交易商品,具有交易面广、价格波动大等特性,因而成为转卖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而大中型贸易公司由于在资金规模、交易客户群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其从事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差价利润,因此成为转卖业务的主要交易主体。目前转卖业务套用转口贸易的概念,但转口贸易物流跟随资金流发生转移,因而同一货物很少会再次被转口;转卖业务主要以物权凭证为交易对象,货物价差是交易双方关注的焦点,因而同一货物多次转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此交易过程中货物并不一定发生实际流动。
二、转口贸易剧增的原因
(一)增加企业经营模式,拓展利润获得渠道
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采用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渐变得灵活多变,贸易方式出现多样化。转口贸易就是近年来备受企业青睐的贸易方式,它不仅能增加企业经营模式、品种,提高进出口业务能力,而且能更多地了解、掌握市场信息,从中搜寻有价值的市场供求信息,作为企业开展一般贸易的有益补充。自二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对出口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减少,甚至出现无利润现象。转口贸易的平均利润已超过出口的平均利润。因此很多外贸公司都在做大转口贸易,扩大业务范围。
(二)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由于转口贸易属于两头在外,受国内的贸易环境、供给、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小,特别是在市场内外盘倒挂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利用各国商品市场行情不同,价格信息不对称,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进行转口贸易,以此减少公司损失,甚至可以博取一定利润。
(三)合理避税,减低运作成本
外贸竞争日益激烈,外贸利润空间减少,企业在成本方面尽量缩减。某些企业通过在香港等地办一个企业,利用离岸公司做转口贸易,将利润分流。由于香港具有海外利得无须纳税的税务优势,那么利用香港公司做转口贸易就可以起到合理避税,降低运作成本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A:国内涉外企业 B:香港的关联企业 C:国外公司
正常途径:A在C处进口了60万成本的货物,最终销售给国内其他客户100万,那么A企业就要按40万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现在可以利用B完成这样一笔业务:首先,先以B名义将这笔60万成本的货物先买下来,再以一个较高价95万卖给国内自己的公司,A最终还是以100万元销售给最终客户,这样一来,国内只需按5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另35万利润则成功留存在香港公司账户内。
(四)获得多头外汇融资
由于对转口贸易的界定完全依赖企业的申报,银行在为企业办理业务时,如果企业没有说明是否为转口贸易时,很难判断该笔售付汇的贸易方式。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的存在,增加了企业对美元融资的需求。客户通过贷美元付汇,然后再购汇还贷,可以赚取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带来的好处。具体可以如下操作:
国内A企业从境外进口一批化工产品货物,销售给国内B企业。
正常贸易途径:A企业只能在进口项下获得一笔外汇贸易融资。B企业因无外贸背景,无法获得外汇融资。
通过转口贸易:A企业在香港等周边地区成立一家C企业,通过C企业做一笔转口贸易,C再把货物卖给B企业。单从资金流来看,A企业相当于做了一笔进口和一笔出口,在企业未说明的情况下,A企业可以获得两笔贸易融资。而B企业,等于做了一笔进口,有了外贸背景,可以获得一笔外汇融资。
(五)规避国内贷款规模控制,获得海外短期融资
随着国内外汇资金的紧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银行外汇存款持续下降,银行可贷外汇资金来源减少。由于境内外币资金紧缺而境外外币资金相对宽裕,境内企业为了博弈人民币升值收益,对外币贷款的需求一直高企不下。因此企业可以使用先收后支的转口贸易,通过香港等地的关联企业获得海外融资,且海外的美元融资利率比境内低,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境内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三、转口贸易的风险点
1.转口贸易两份合同,交易对手均在境外,且资金与货物跨境流动脱节,银行只能审核其表面单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交易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难以核查;转口业务中,进口企业可能会利用其境外关联公司虚设交易第三方,通过签订虚假进出口合同,可以开立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甚至二次融资,而在相应的业务管理中,对于这种企业间的关联易的识别存在一定困难。
2.资金链问题。转口商利用远期信用证方式套现,如果流动资金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或套取资金亏损,只能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运转。而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资金链就有断裂的可能,使银行遭受损失。
3.资本风险问题。转口业务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在经常项目交易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交易行为。特别是物权凭证交易为基础的转卖,交易的动机更多出于投机获利或套期保值。由于其交易过程中收支不对等且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把握难度较大,容易成为违规资金流出入的通道。
4.供应链问题。转口商的上、下游企业是否稳定,一旦供应链出现断裂将会形成连锁反应。
8.价格风险。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转口商是否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避险机制,如通过套期保值等交易规避价格风险或者设立一个止损点等。
6.资金监管风险。按目前相关规定,转口贸易仅需根据贸易合同、核销单等有效凭证即可办理购付汇和收结汇业务,但由于合同造假较易,单凭贸易合同很难证明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目前的外汇政策对转口贸易的购付汇和收结汇并无实质性的限制,转口贸易成为外汇可随意跨境流动同时又无法审核资金真实性的缺口。境内和境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关联公司、协商或其他手段,利用“转口贸易”这个政策缺口将异常资金汇出境外,或汇入境内办理结汇。
四、转口贸易的银行风险控制
1.由于转口贸易形式多样,银行无法从单据表面上判断真实的业务流程,因此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整个贸易流程,具体业务具体分析,从业务源头予以把关。
2.时刻关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若跌幅巨大,应及时要求企业补交保证金。
3.落实担保措施,尽量以抵、质押的形式办理业务,或者落实有效的担保措施。
4.关注企业的现金流是否稳定。
5.了解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转口商的上、下游企业是否长期合作且具有一定实力,是否有稳定的价格行程机制。
6.尽量做有正本提单或是企业能够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即保税区第一手的交易,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7.采用货权质押的形式开立信用证,有效控制风险。
8.建立健全转口贸易统计调查制度。可以设立全国转口贸易重点企业调查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转口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及时调查掌握大宗转口贸易跨境资金收付,开展重点企业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从源头上提高跨境资金申报和统计监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张玮,唐宜红.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二、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风险防范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
网络风险防范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是当前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当前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当中,很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上面,没有对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提上议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网络风险控制制度,在管理制度上都是将制度当作教条进行悬挂起来,并且这些不能有效的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专门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构来统筹管理、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工作,极易出现控制的重复和管理的真空地带,或对同一控制点产生不同的控制标准和办法等现象,使操作人员无所适从。
2.技术落后,存在安全漏洞
技术落后,存在安全漏洞。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很多银行都是采取的传统的管理方式,技术管理落后。并且在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上,银行的投入较少,并不能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很多银行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上都是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和系统,这些软件系统虽然比较先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配套的操作人员,不能有效的操作软件系统,更有可能无法提系统都是自己只管自己,只能为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无法满足广大客户对开放式网上金融交易的需求,增加了跨行交易之间的难度和风险,从而制约了整个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3.审计不到位,不能够根据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审计不到位,不能够根据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一问题主要体现我国银行在实际的审计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是针对传统的账目的审计,没有针对网络银行业务流程的审计。在审计的方法相对落后,部分银行在网络银行审计过程上还采取看报表和查台帐的方式。在审计人员上,懂得网络银行业务风险人员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及时的发现网络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三、网络经济时代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加强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当前在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当中,很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上面,没有对网络经济时代银行风险控制提上议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网络风险控制制度,在管理制度上都是将制度当作教条进行悬挂起来,并且这些不能有效的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首先要高度重视网络银行风险控制。要将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放在业务发展的角度,在业务的拓展的各个环节要加强网络风险控制。另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当中要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风险控制制度,不同的银行在网络业务拓展的过程当中风险不同,因此不能全部照抄别人的模式。在实际的管理上要对自身的客户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设立一个独立于业务部门的专门的网上银行风险控制管理部门,它是提高风险控制管理水平、协调各方关系的组织保障。
2.加强网络银行技术提升,减少技术风险
加强网络银行技术提升,减少技术风险。我国银行起步较晚,很多银行都是采取的传统的管理方式,技术管理落后。并且在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上,银行的投入较少,并不能满足网络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网络银行技术管理上,要根据自身网络银行发展需求,提高网络银行风险防范的投入力度,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网络风险投入机制。另外针对银行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上都是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和系统,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没有配套的操作人员,不能有效的操作软件系统这一问题。我国网络在实际的发展当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发软件系统,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新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保障技术软件的实用性。我国银行业也要大力重视网上银行的技术保证。数据库技术,大型网上银行的数据库,以确保网上银行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的情况可以及时恢复发展被侵略,提高计算机系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3.加强审计管理,有效的预防各种风险
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简称“新巴塞尔”)从监管评价角度,围绕着如何“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银行经营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建立了技术框架,框架的核心是最低资本需求,按照适当足量资本及其对银行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的原则,核心测度指标是“资本充足率”,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
监管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风险加权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本+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
这种测度方法相对简单易行,在实践中被各国的监管机构普遍运用,但由于底层指标(三大类风险)的权重是经验性确定,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受到质疑。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银行家》杂志于2003年7月通过《中国银行业风险报告》的“相对风险指数”测度方法。“相对风险指数”是指用来表明商业银行之间风险大小相对程度及其原因的指数,并不表明具体的风险程度。因为“绝对风险指数”依赖于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主观评估,这种外在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风险的一部分,有违“客观性”原则;另一方面,用来计算“风险数据”的原始经营数据有可能存在系统性误差,也会影响绝对数值的可靠性,所以采用“相对风险指数”能够较好的避免测量误差,反映出某家银行机构风险控制水平的同业对比情况。这种测度方法采用的是现代统计学的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多家银行机构或银行内部的分支机构进行相对风险排序,实现风险控制水平的评价。该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一家银行来讲,获得同期行业数据方面比较困难,不利于对自身状况的即时评价。
本文研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测度,目的是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主要利用公开披露数据,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价过程,揭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
二、风险控制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成因、特点及传导机制,考虑到银行风险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及同业可对比性,基于文献研究,综合央行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实践,本文从资本充足性、资产安全性、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四个角度初步选取能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本文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四个方面分别具体分解为如下指标:
第一,资本充足性方面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权益资本比例。
这三项指标都反映了商业银行应付意外资产损失的能力,是衡量银行资本实力和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各项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是资本风险监控的关键指标。权益资本比例既反映了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的联系,也反映了商业银行对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
第二, 资产安全性方面包括:不良贷款率;估计贷款损失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十大客户授信余额比例;单一客户授信余额比例。
前两项指标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是信贷资产面临损失或潜在损失的可能性;拨备覆盖率反映对损失的补偿能力;后两项指标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集中程度。
第三,银行盈利性方面包括:总资产回报率(ROA);权益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差。
前两项指标反映资产和净资产的盈利状况;成本收入比反映银行的管理成本;非利息收入占比反映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的贡献度;净利差反映银行利息的收入和成本状况。
第四,流动性方面包括:贷存比;备付金率。
贷存比表示银行由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非同步性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的“时间缺口”;备付金率体现了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水平。
因为以上列示的风险评价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两类,正向指标即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的风险程度越小,风险控制水平越高;逆向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反映的风险程度也越大,风险控制水平越低。所以对于逆向指标取其相反数进行标准化,这样使得所有的指标值越大,那么它们反映的风险程度越小,该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就越高。具体如表1所示:
接下来,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一个风险控制水平的测度公式,使其能较为客观和简洁的衡量某家银行机构自身的绝对风险控制水平,并为其就同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做标杆管理提供参考。
三、实证分析
第一,样本和数据选择。在初步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全面性和公开可获得性的要求,本文选择截止2009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收集其2009年年报数据,对各个银行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因子分析结果。先进行初步因子分析,然后根据因子分析初始解计算出变量共同度,由于15个原始变量的所有方差都能被因子变量解释,因此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是1。然后再根据因子分析最终解计算出变量共同度,最后计算因子荷载矩阵,如表2所示。该分析表明,大多数评价指标与被提取的因子之间都有紧密的内部结构关系,可以满足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然后,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计算出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后的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发现,被提取的4个因子(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权益资本比例、不良贷款比例)的特征值分别为5.148,3.840,2.484,1.307。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4.32%、25.60%、16.56%、8.7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20%,即其中的4个因子能够解释这15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接下来,进行初始因子载荷分析发现,结果与15个评价指标的结构关系不是很明确,对被提取因子解释力不够,所以进一步采取方差极大值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提供每一个荷载量表示因子与对应的变量的相关关系。
最终,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15个指标可以分为四类因子:第一类因子体现银行风险中的资本风险,定义为资本风险因子;第二类因子体现银行的收益和损失,定义为盈利性风险;第三类因子体现银行自身经营情况,定义为经营风险;第四类因子反映银行存贷比例和不良贷款率,定义为资金流动性风险。
第三,风险控制水平的测度结果,如表3所示。
第四,测度结果评价。由因子分析知,因子得分越高,该因子反映的风险越小,风险控制水平越高。资本风险因子反映2009年各家上市银行的资本风险状况及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其因子方差贡献率为34.32%,是第一大因子,测评结果显示,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的资本风险最小,而华夏银行的资本风险最大。
盈利性风险因子反映了2009年各家上市银行的盈利性风险,因子方差贡献率达25.60%,体现了银行损失与收益的状况,测评结果显示,北京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盈利性风险最小,而招商银行的盈利性风险最大。经营风险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6.56%,测评结果显示,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经营风险最小,而北京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经营风险较大。
流动性风险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72%,为最后一个满足标准值大于1的因子,测评结果显示,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最小,兴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最大。
前四大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20%,对银行的综合风险有较高的解释水平。
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建设银行的综合风险最低,风险控制水平最好,其次为工商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而深圳发展银行的综合风险最高,说明其风险控制水平较差。
四、结论
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测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为度量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提供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诊断工具,既有利于投资者和监管者准确把握银行机构的个体风险,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认清自己的状况。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2009年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商业银行的指标评价体系非常庞大,在代表性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主观性,也存在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因子分析的准确性,这也是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一、引言
任何经营活动都避免不了风险,由于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因素而导致的损失致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出现了较大的空隙,这样就无法再赚取额外的利润,尤其是我国国际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国内外知名银行的进驻给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在这样激烈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银行积极的寻找规避风险的措施,开发了一系列的新的金融工具,力争完善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但无疑这也加大了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银行业接轨,我国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持续进行制度的创新,也就增加了经营过程的风险。因此,基于以上这些环境因素,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自己的风险控制机制,这一需求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重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问题
(一) 太过重视业务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一向比较重视利润,尤其是在拓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往往以利润率的高低来决定是否房贷,当然这期间还有政策和市场的因素起着作用,但是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普遍通用的规则,就是以利润为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拓展自己的业务时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由于市场的竞争比较大,导致有些基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发生抢客户的现象,注重了销量,却忽略了质量,降低了放贷的标准,提高了贷款回收的风险。
(二)未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处理方法比较集中在事后处理,也就是将资产风险的组合、转化、处置等作为处理风险的重心工作,但是对事中和事前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商业银行部门较多,且每个部门的员工对于自己的风险实行自我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样就无法建立统一的控制目标,也不能在整体上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无法起到系统的监督。
(三)缺乏事前控制。
分析商业银行的预警机制,几乎没有构建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运用较为先进的方法,这样就没有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也无法阻止损失的发生。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系统中没有构建统一的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无论风险发生无论是前期、中期还是后期的概率都比较高,另外,银行没有对这些风险进行前期的量化分析,即使有的银行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也不足以深入研究控制风险的方法。
(四)内控机制不健全。
从构建内控机制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一方面是这些防范措施还比较简单,达不到现在金融风险控制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要进行不断的监督和管理,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系统将风险进行等级分类,并将这些分类运用较好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目前商业银行的防控系统还是很粗略,有些方法或者概念比较模糊,不够清晰。
(五)风险管理人才欠缺。
虽然现在有些商业银行开始重视风险管理,也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开展工作,但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所配的员工的素质还无法满足金融市场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缺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措施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放开银行的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应该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拥有一个统一的风险防控目标,同时各个部门又要为自己的风险目标负责,从而使各个岗位都能建立一种风险意识,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发挥力量。通过建立一套控制体制,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风险的防范水平,保证经营的质量。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
除了要进行组织上的管理,还需要建立理念上的控制,也就是说让各个员工都能具有风险意识,认为防控风险是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纵观国际的金融机构,很多都倒闭了,这和他们的员工不重视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全体员工,无论什么级别,都应该重视风险观念的树立,也就是建立风险控制的文化体系,将风险控制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节中,让大家时时刻刻建立一种信念,培养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
(三)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制定目标需要结合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单纯的业务指标考核的方式不仅是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使追求利润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虽然作为一个企业,商业银行的利润和规模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计较风险的产生,那么就会造就比较严重的后果,而且有些后果可能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存。
(四)完善考核机制。
除了要构建良好的制度管理体系,还需要完善员工的考核机制,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没有构建奖惩机制,那么制度也仅仅是放在墙上供闲暇时阅读的资料而已。所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 建立一定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保证员工们能够朝积极的方向努力,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完善信息报告与披露制要。
要想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就需要将一些基础的数据、指标、范围等清晰的表示出来,这种情况下,将金融监管的一些科学的识别方法和预警机制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统一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风险控制的措施,保证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借助深化改革的政策之风,总结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经验,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竞争力。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 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 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 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 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 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 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作为我国银行改革和创新的领头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那么,如何处理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继续高效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管理观念和思路
(一)建立清晰完整的权责利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的组织结构、恰当的职责分离和明确划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商业银行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要求。而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权责利相互匹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必须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以实际权力,足以影响高层决策和其他部门行为的权力,并且风险管理部门在承担与权力相应的责任的同时也获得适度的利益激励。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负有最终责任;监事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履行金融创新风险内部控制职责,有权要求其纠正过度利用金融创新工作而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
(二)改变唯模型化的风险识别方式
目前,依据自身对银行面临风险的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并且依赖于基础信息及数据的完备的内部金融风险评估系统。这些模型主要注重财务分析,对企业财务数据及其他市场变量比较敏感,包括像金融市场中的汇率、利率或资产价格等。而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如历史数据不全、企业财务欺诈、利率市场化进程等,唯模型化的风险识别方式在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信息系统采集风险的能力和灵敏度,并且通过应用主观智慧,提高风险量化的准确度。准确量化风险是金融创新启动之前的必经之路,这在金融深化、全球联动的今天尤为重要。
(三)将审慎经营原则落到实处
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需进行多方面的金融创新,同时,也不能忽略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金融创新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同时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任何时候都不能背弃金融业最基本的“审慎经营”原则,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通过各种方式和产品的创新、变革,促进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金融市场、金融行业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金融创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因此,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就是实现风险的分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可能产生损失的不确定性消除,并获得风险报酬。
(一)强化风险数据统计与整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多数建立在管理者和专家的经验和分析之上,主观因素成分较大,内部操作分析的数据库设立还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数据库。通过将近似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过程、报告、散播、分析原因和解决等在数据库中记录,通过数据库的存储和处理,更好地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预测,还可以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在很多发达国家,许多银行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有关资信历史的信息库,实践证明它对约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和规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分析金融创新风险形成累积途径
分析金融创新风险形成和积累的途径,首先需要清理当前金融创新业务流程。细分当前的金融创新过程,清理审查已细分的各个环节处理流程,并分析其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对在从其他部门吸纳风险和向其他部门输出风险的环节中已经产生风险的显性特征进行总结,提取出能够量化的信号指标。基于清晰的业务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获取的历史数据和实际操作中的相关实践经验信息综合起来,梳理清楚风险管理中重点监控的环节,并总结分析出各个可能监控点的风险信号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规避思路
(一)风险信息数据库与信息渠道建设
1.利用信息网络,构建风险信息数据库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信息的采集又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同时,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建设覆盖全行的信息网络,并实时收集原始信息。只要有新的信息,不管是每日常规信息、定制信息还是不定信息,都需要及时添加到数据库中。其中,原始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获得:
(1)录入从原始的合同、文件以及相关档案案例中得到的数据,保留相关信息来源;
(2)直接导入从业务部门系统中得到的数据,例如核心业务系统、总账信息系统(MIS)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CMIS)等;
(3)输入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者的决策意见或指令,当然,这是需要得到更高一层管理部门的审批方可进行的;
(4)由相关信息渠道管理人员录入其他尚不能通过上述三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必须经专人调查研究、核实并形成调查报告后方能进行。
这样做可以保证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并且通过设置信息系统的自动取舍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留下有效信息,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使其成为有用的量化数据或指标并符合风险控制要求。
2.设立风险监控点
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只有在建设好信息网络和风险数据库以后,才可能从信息网络和风险数据库中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或指标的具体数值或风险表现信息。同时,还需要相关的组织机构、信息网络建设部门预先选择和设置风险监控点,以此来了解应当从哪些原始数据或风险流经的部门获得这些具体的数值或者风险表现信息。与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数据库的风险数据采集点不一样,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有成本的,考虑到风险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率,风险监控点并不需要建立在风险传递途径中的所有数据来源点。根据那些在风险管理系统的筹备阶段所获得的历史数据和分析结果,风险决策部门应针对当前银行内部风险状况,参考所使用的风险监控模型的需要,理清风险管理重点监控环节。
(二)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建设
1.设置监控指标预警初始临界值
金融创新风险是由各个单因素引起的风险的综合结果。在对金融创新风险作出总价评价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和相应的处理程序。因为只有超出安全值域的因素指标,才表明它处于风险状态;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处理程序,才能实现实时防范风险功能。
通过历史数据的正常值范围,可以确定风险监控系统的预警初始值,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则显示为预警信号。另外,根据监测值对正常值范围偏离的程度,还应当将预警信号设置为几个等级,偏离越大,风险信号等级就越高。
2.风险信号的识别
风险信号的识别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单个的非明显特征的风险信号并不一定代表某个风险发生,它需要结合其他风险信号系统分析才能对风险信号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信号的识别机制,目的是认识风险。风险信号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关键是抓好两项工作。
(1)在设计或者改进风险管理系统过程中,风险管理机构依据风险决策需要预先设定风险监测模型,再根据既定的风险监测模型,确定相关的风险监测指标。
(2)密切关注早期预警信号,有助于发现和预测金融风险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当风险监测指标达到设定的条件,假如,当某个特定的风险信号对正常值偏离达到某个特定的等级时,预警系统内风险识别机制就会启动。
3.风险的初步评估与处理
风险评估就是度量和评估有关风险对金融创新行为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程度和大小。为此,需要知道风险后果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大小。在风险信号被识别出之后,则进入风险信号的初步评估阶段。这个处理过程被分成系统自动分类处理和人工处理两种并行的模式。一方面,根据自身判断出来的风险暴露情况和风险信号,风险监控系统将自动对风险进行分类,并将其放入相应的风险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当超出系统模型设定范围的新型风险出现时,风险监控系统将很难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此类风险将直接交给风险监控人员来人工处理,并进入相应的风险初步处理程序。
(三)风险管理系统的反馈和维护机制
1.综合反馈信息,评估当前风险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
对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效率的评估,关键在于对风险数据库和反馈机制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当然,要获得来自于风险数据库的信息,必然受到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权限制约。例如从维护部门、监控部门、监控系统中分别获得不同的风险监控数据。这些信息渠道在提供评估所需的统计数据的同时,保证了重要商业数据的安全性。
反馈机制与信息沟通是保障信息质量、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快速反应能力的有效措施。反馈机制是连接我国商业银行各部门甚至银行外部的一个信息沟通交流系统,包括顾客与银行、员工与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等之间的沟通。通过这样的沟通,系统维护部门可以发现和了解到一些从数据监测角度不能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研究最新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占据着核心作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而风险管理工作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及实践操作经验的集合体,因此,在风险管理系统维护部门培养、组建一批具有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具备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研究最新监管规范的执行标准
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变革,金融监管从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转变,并且金融监管的目标、主体和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在新形势下帮助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将制定各种新的监管标准。通常情况下,从制定、公布、试运行到实施一项新的监管标准,这期间至少有近半年的时间。因此,系统维护部门必须抓紧时间研究,在保证我国商业系统稳定运行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满足监管要求,合法经营。
【参考文献】
[1] 林后春.金融风险及其防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
[2] 李炳炎,徐银芬.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9.
[3] 王川.新世界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