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1 03:03: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1)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篇(2)

中考和高考都有相应的考试要求和大纲,也是中考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和重要参考,考纲又是根据生物教材大纲所制定的,它反映了生物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而且,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考试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的。总的来说,教材大纲和考试大纲还是考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老师要好好研究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来把握生物的复习方向。

2、改变复习模式,制定阶段性目标

生物复习参考传统的考试复习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充分熟悉生物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建构主要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用点、线、面的方式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并进行梳理,根据每一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并全面记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试题和大量联系的方式来巩固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方面追求题目的数量,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每次生物课针对一个小专题进行测试和训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在完成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重点,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3、重视试题纠错和错误总结

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在精心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考试的经典题型进行规律总结,然后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用大量中考真题进行演练,中考真题和普通的试题不一样,真题具有科学性强、题目设计得更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真题更能反映出生物教学的趋势。另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错误和经验总结,在练习中,不能只关注做题的量,还要定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和经验总结,每过一段时间就将之前做过的题目整理出来,重点看一下做错的部分,然后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因为同样的原因犯同样的错误。

4、深入研究考试题目抓住试题方向

复习生物,还要关注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以及考试方向,生物老师要仔细分析近几年的生物试卷,捕捉考试信息,发现题目的规律。笔者通过对生物试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1、生物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每年中考高考试题中都有部分题目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发现重点难点,生物复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等模块中。3、重视生物教材中的图片的理解和分析。4、复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5、关注社会热点。生物复习也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只有对试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5、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很关键,尤其是对要参加考试需要及时复习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生物老师在带领孩子进行每一轮的复习时,都要注意调整复习方法。比如说在进行每一个专题的练习时,分别指导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不要急于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教会他们自己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审题时,教会学生如何迅速找到题目关键字并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6、有侧重点对试卷进行讲评

生物老师定期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点评和分析,但是并不是说要对试题中的所有题目进行讲解,这样既浪费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抓不到考试重点。所以,针对试卷讲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讲解典型题目,举一反三。选择典型题目讲解,根据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回顾生物教材内容。二、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试题规律。生物老师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对试卷中的题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四、重视知识点的扩展讲解。老师要看到题目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62-03

0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产业发展的前沿之一。由于产品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加工的重要环节,其过程、质量和成本往往决定整个生物加工过程的成败。因此,生物分离在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相关知识储备也为学生以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工厂实践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知识面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化工及微生物等学科,内容相对分散,不仅包括生物工程产物的分离、提取、精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基础理论,也包括大量的分离单元操作及其工业实际应用。知识点涉及细胞破碎与分离、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层析、电泳、结晶、干燥及蛋白体外复性等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切感觉知识点分散对学生学习、理解和复习的难度。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比较,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抓住本质化繁为简,重点内容主线贯穿

把厚书读薄,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或图表将所学内容凝练出来,是学习繁多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色谱技术是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核心,色谱又分为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反相色谱、疏水色谱及亲和色谱等。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内容分类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理论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突出色谱分离的本质——根据混合物中的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行为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方法。抓住这一本质,上述色谱分类就是基于溶质分子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而关键在于选用的固定相。一般而言,应用于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固定相色谱介质共同特点是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而凝胶过滤色谱主要就是采用微孔凝胶介质为固定相,如Sepha-rose,主要起筛分作用,是根据溶质相对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如果对凝胶介质活化并键合一定量的阴阳离子,就成为离子交换介质,如Sepharose-DEAE,主要是根据溶质与固定相间静电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即离子交换色谱;如果对介质表面偶联疏水基团就成为疏水介质,如Phe-nyl Sepharose,主要是根据蛋白分子与介质间弱疏水作用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即疏水色谱,是生物大分子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如果将介质表面完全非极性化,如ODS-C18介质,就是反相色谱,主要根据溶质问极性差别进行分离分析,常用于非极性小分子(分子量小于5000)的分析和纯化;如果将介质表面活化并偶联一定的亲和配基,即亲和色谱,如BSA-Sepharose介质,主要是根据生物物质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由此可见,色谱分离的核心在于选用的介质,而决定分离原理的主要因素是介质表面的基团,据此可将上述内容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通过这样的一个图,在相应色谱章节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质出发理解不同色谱分离过程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色谱分离原理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色谱分离的本质、分类、各种色谱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均可熟练掌握。

再如,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该图概括了生物分离课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分离操作,因此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以其为主线,在各章引言、生物产品分离示例的课程讲授中重点突出此图,并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重新复习该流程图。通过这样反复强调,可化繁为简,学生对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地位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单元操作的认识,深入理解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工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扎实地掌握各分离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以因素为切入点,注重分离过程的提炼总结

虽然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内容繁多,但在分离工艺中一些单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存在相通之处。如果以每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相关知识点归纳提炼总结,可使分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网,从而使知识体系立体化,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操作的理解。例如,生物产品如蛋白质、有机酸及核酸等都是两性物质,在不同的pH条件下两性物质的带电性质会有所不同。而带电性质会影响其分离特性,因此pH控制在这些两性物质分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在初级分离沉淀分级中,控制pH在目的产物等电点附近可使其溶解度降低,便于沉淀析出;有机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控制体系pH可使目的产物保持分子或离子状态,可调节其在水相或有机相的分配,从而实现萃取或反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中,决定分离的主要因素是目的组分与介质间的静电引力,控制pH可改变目的产物的电离状态,进而实现选择性的吸附或洗脱;亲和色谱分离过程中,如果静电引力在亲和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pH控制在亲和吸附或洗脱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引导学生以pH对生物分离的影响为导向,归纳总结成表,如表1所示,就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再如,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分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细胞破碎中,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可增大细胞壁通透性,便于细胞破碎;初级分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表面吸附的原理对溶剂进行分级分离;膜分离过程中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清洗剂对污染膜进行清洗;液膜萃取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稳定液膜,反胶团萃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反胶团溶解生物物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蛋白变性并消除其电荷差异,从而使其迁移率只与蛋白分子量有关。与之类似,过程强化技术等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有超声波破碎、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色谱等,以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整个生物分离课程的内容提炼总结,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以课堂提问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

3 加强知识点横向比较和联系

由于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分离操作较多,为加深同学们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将各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如色谱和吸附这两个概念,色谱主要根据溶质和固定相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分子大小、静电引力、疏水性、特异性识别等的不同实现分离纯化;吸附是根据范德华力或静电引力实现从液体或气体中回收有用目的产物的过程。在分离单元操作过程中,色谱和吸附是两个互相并列的概念;但在色谱分离技术中,吸附色谱是根据固定相与溶质问吸附作用力不同的色谱操作,其本质是吸附原理在色谱上的应用,是和凝胶过滤色谱、疏水色谱等并列的概念。在实际讲课过程中,这两个概念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类似的离子交换吸附和色谱也存在相似的区别和联系。

在同一章节相关的易混淆知识点也可以横向联系和比较,例如疏水色谱和反相色谱,都是根据目的组分疏水作用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但又有所不同。疏水色谱固定相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疏水作用较弱,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离子强度、调节pH或者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方法降低疏水作用,可直接应用于盐析后蛋白分离纯化;而反相色谱固定相表面完全被非极性基团覆盖,表现强烈的疏水性,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流动相极性的梯度洗脱法,但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时存在使目的蛋白变性的危险。在讲授各自章节时将相关的知识点横向联系,比较其异同,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得各知识点不再孤立分散,可以使学生总揽全局,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过程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试大纲和试题对于师生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考试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考试中反馈出的信息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教和学的过程。考试结束决不意味着该门课程学习的结束,这一点对于当前大学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在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拓展多种考试方式,采取了随机小考、课后小论文考察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机小考,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在课后集中选取一些具体的生物产品分离课题,安排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面的拓展;期末考试试题的命制要灵活,重视知识点的比较、联系和总结,如前文所述,让学生列举pH控制、表面活性剂或者过程强化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通过这三种考核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余时间为拓展,以期末考试为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生物分离工程内容较多,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将各知识点联系比较,可以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将所学知识串成一条线,突出各因素在分离操作中的作用,将不同单元操作相互比较并联系起来,并以考试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通过这一教学实践,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2008级生物工程班学生的生物分离工程理论课程平均成绩为79.4分,其中90分以上的占25.7%,不及格学生占1.4%。在郑州大学组织的网上教评中,笔者的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为优秀等级。下一步应继续完善,探求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特点的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4):34-36.

篇(4)

二、探析有效发挥生物成绩统计作用的途径

1.增强成绩统计的频率

高中生物考试一般来说分为月考、季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往往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大部分教师只会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统计,结合这两次的考试成绩来分析学生这半学期和一学期的成绩,而忽略了如学生临时抱佛脚、在考试中偷看别人成绩等情况。仅仅是统计期中、期末成绩往往不能科学地、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而教师应该对月考、季考甚至是周考进行统计,虽然统计工作比较繁杂,但是增强高中生物成绩统计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2.运用工具软件进行成绩统计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将此充分地利用到生物考试成绩的统计工作中,相较于传统手动统计成绩来说,运用计算机工具软件更有利于发挥成绩统计的作用,在统计的整体上比传统手工统计更加系统化、便捷化,教师通过软件统计出来的数据能够更加一目了然地看出学生分数分布情况。在生物考试成绩统计中,鉴于软件成绩统计的优越性,教师还可以将成绩提高或者是成绩明显下降的同学清晰地标记出来,更有利于之后教学的开展。

3.细分成绩统计内容

发挥生物成绩统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还应该将成绩的统计进行细致划分。传统高中生物成绩的统计内容往往是“姓名、成绩、名次”,而细分统计内容则是在统计时,会增加具体知识点的成绩统计,如“生物新陈代谢章节知识点分数”“生殖和发育章节知识点的分数”等,虽然这种细分工作很繁杂,但是一旦统计出来,教师就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相比于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就进行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讲解。

4.对成绩统计进行描述性分析

每次进行成绩统计之后,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就此结束生物成绩统计工作。其实,在统计之后,教师还应该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也就是对统计做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如教师可以统计学生在“细胞”学习中,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还可以对学生整体在考试成绩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分析。统计的本质在于能够促进后续教学的有效进行,只“重形式不重结果”是违背成绩统计的初衷的。

5.增加成绩统计的对比分析

在高中生物成绩统计时,教师可以对这学期已经完成的考试成绩统计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几次生物考试的成绩往往能够反映该学生在总体知识上的掌握程度,因而教师通过科学的对比来研究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之后的教学该如何展开,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将统计结果及时和学生沟通

教师对学生成绩统计完成并且做出一定的总结之后,要将改进的建议以及成绩反映的状况及时和学生沟通,因为所有统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因而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成绩上反映出的问题的合理交流,给予学生在后续生物学习上的科学的建议,充分发挥成绩统计的作用。

篇(5)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一般从10月份开始,直至第二年4月份结束,占据高三生物复习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决定高考胜负的关键。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为第二轮复习和高考成绩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掌握学生学习基本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是教学策略采取的基础,也是科学制订第一轮复习计划的依据。在分析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学生高中生物学习的整体状况,然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基础知识、思维水平、学习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并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存在的不足等。在全面掌握和分析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然后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第一轮复习计划,为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把握考试大纲的考点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命题要求、考试形式等,是高考生物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指导性文件。另外,考试说明对考试要求做了更为细致、全面的说明,包括知识能力要求、能力目标等。对题型、难易比例也进行细致说明,并附有样卷,有利于学生制订复习策略。为此,第一轮复习中必须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制订有效的对策。近些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题材上重视选择新颖的材料。为此,复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所以,第一轮复习中要抓好基础知识复习工作,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扩展。

三、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体系

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知识点相互联系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结构网络体系一般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知识点也可能与多个知识点相联系,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网络结构体系,避免出现知识点孤立的情况。在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体系的时候,首先要熟记单个知识点,然后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结构网络。另外,复习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各个复习进度概念图,引导学生建立专题概念图,包括遗传概念图、细胞新陈代谢概念图等内容。将不同知识点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复习效率提升。

五、合理选择习题进行练习

高三生物复习习题多种多样,而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为此,合理选择习题进行练习显得十分必要。习题选取应该少而精,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提高习题练习效率。习题选择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针对学校所在的高考区域合理选择,由于不同地区的命题不同,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必须把握习题选择的区域性特点。习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习题进行训练。习题训练要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某种解题方法或某个知识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习题训练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明确习题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对习题还要做好讲评工作,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注重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并用好错题本,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六、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读懂生物方面的图表,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解答问题。为此,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在第一章复习时要总结相关的坐标曲线,让学生掌握识图方法,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例如,在酶这一节内容学习时,要总结以下曲线:酶活性与pH;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淀粉定量,酶浓度一定时,产物积累量与时间的关系;酶浓度增加一倍时,产物积累量与时间的关系;酶浓度一定,淀粉浓度与产物产生速率的关系。另外,识图时还要掌握特殊点的含义,包括横纵坐标的交点、最低点、最高点、拐点、交叉点等。从而使学生能熟练地分析图表,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总之,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任课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构建高效的生物复习课堂。

篇(6)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单纯看教师是不是把该讲的知识都讲清楚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知识,通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生物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从分子生物到细胞生物学再到生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能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功能。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应用,是属于知识点掌握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掌握这样一些知识点。那教师们就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对学生们相对比较生疏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构建一个细胞的模型,并让学生将各种细胞器放到细胞内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盘来掌握一个细胞内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内容了,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些细胞器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习这点的时候我喜欢让学生用逆推法。一般来说是结构决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学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导结构特征。例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时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去准备这节课,等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现在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紧张。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2 根据教学内容做必要的知识扩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扩展知识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激素调节中,课本上只是介绍了激素调节的发现以及一些很简单的激素调节的例子。然而,在考试的时候,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上介绍的那些简单的激素调节事例。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节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扩充学生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一下我们人体内的一些激素,并且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种激素来主要讲解。讲解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些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这些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人体的反应以及当人体出现这些激素紊乱的时候的一些主要措施。第二,适当的扩充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一些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能够自己读懂,所以教师如果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就不能调动其他们的兴趣。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喜出望外,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 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或者是讲授完一章的课程后应该帮助学生作一次总结。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回忆起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加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物知识网。这些知识都像网一样环环相扣联系起来,这样知识能够记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完了必修教材二后教师可以做简单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将必修教材二中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这一本书主要讲的是遗传和进化。遗传就是讲物种的基因有一定的传承性,进化就是说基因会变化,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下来,就能将基因的本质,表达,结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都串联进来。这些东西研究了以后是要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就有了基因工程。这样帮学生梳理一遍,学生基本上能够回想起这本教材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掌握了书本框架后再去掌握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就容易多了。及时的归纳总结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学习更加有效。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牢固。

参考文献:

[1] 宁卫,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课改论坛。2011(3):152

篇(7)

高考复习不在于每天的题海战和疲劳战,在于的是高三是否真正用心准备,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从高三的暑假开始就全力以赴的坚持是完全可以的,但千万记住:一旦开始动手准备高考,就要全身心的投入。高考理综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复习课程多,时间跨度长,因此,高考理综复习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总的复习进度划分为起步、强化、冲刺和临考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这一阶段各科目都在进行一轮复习,基础差的考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补上自己的短板,合理分配时间到薄弱科目,从而达到各课程之间的平衡;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全面检查自己的相关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主要目的是重点专题突破。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总结出常考、易考知识点,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4月中下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调整心态,回顾错题本,劳逸结合;二是适应理综答题顺序和时间的合理分配。物理、化学、生物的冲刺复习,购买最新的权威模拟试题和预测题,保持住答题手感。

(5)初试临考阶段 (第四轮复习)

6月上旬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

二.复习技巧

(1)第一轮复习(8月份~12月份)

①物理:重点是力学大版块和电磁学大版块,这两大版块占到80%左右,同时,高考对于实验创新的能力也逐步加强,每年高考大纲虽然有所修订,但变动不大,因此可以找本前一年的《大纲》先看着,在一轮复习跟住老师的前提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晚上的时间补齐自己的短板。这段时间可以用除全国卷一、二外的历年高考真题来进行分章节的联系。

②化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这三大版块,这三大板块是整个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第一轮复习在紧扣课本复习的同时注意概念的理解记忆并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尽量把晦涩的概念转化为自己易懂的语言,不但这样方便理解,而且记得会更牢。这个阶段的练习也很重要,但是切记不要题海战术,适当的练习即可,但是练习之后对于错题要及时总结。

③生物:生物分为细胞与代谢,遗传变异,生殖繁育,新生物技术这四大板块。争取做到知识主干清晰,枝叶明了,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扫除知识上的遗漏。此外,适当回顾初中相关内容,不留知识上的断档。针对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争取在第二轮复习前不再有知识上的盲点和大的障碍。

(2)第二轮复习(1月份~4月份)

① 物理:在这一阶段,新的考试大纲刚刚下来,考生要根据最新的大纲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新增和修改考点要给予关注,这往往是当年命题的热点,此时开始进入章节复习,分专题、分章节把握,要注意跨章节的综合类大题的处理,此时可以用全国卷一、二的历年高考试题来进行训练。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② 化学:化学首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是紧密结合的,而且这个时候是考试大纲公布的时刻。此阶段重点之一是提炼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结论,以及考试知识点,特别是新增考点和新修考点;对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步综合。二是进行专题训练,并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这时对真题进行总结和研究

③ 生物:生物方面,应该在已经大体掌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在考试大纲的指导的前提下开始深入研究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掌握各种答题方法和要点,本阶段必须进行相当量的题型专项练习,通过做题来巩固。

(3)第三轮复习(5月份)

这一阶段已经十分接近高考的时间了,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对于做过试卷的错题进行整理和分类,第二是带着问题再次回归课本,这一阶段已经不需要大规模的做题,主要就是调整作息,保持住手感,解决错过的题目。

篇(8)

高一生物夯实基础知识的步骤和方法一、落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下称“说明”)是高考生物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每年的“说明”都清楚地阐明了当年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对照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和内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应用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⑤结合点(各章节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的关系。

二、重视课本,夯实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抓好学科内综合

夯实“双基”,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强化。

立足课本,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抓好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③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现阶段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复习阶段,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很有必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并且牢牢抓住。

④强化训练、多思善问

能力考查是近年来高考的“主旋律”,现阶段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及时检查复习的效率。现阶段强化能力的训练,老师认为应该以做中等难度题为主,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力求提高解题速度。应当检查自己是否具备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还有适应高考的审题、题意分析等各种能力。

考生应当接触新情景的习题,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理解试题,作出正确结论,以提高解题质量。善于归纳总结,想一想该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属于哪一类,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比较,以少胜多,抓住了代表性,就可以以一当十。这就要求考生找出题目原型,摸索解题规律,以后再做类似习题就可以运用规律性方法解题。

另外,现阶段的训练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有时要用到整本书,甚至跨课本。解这类试题,必须站在知识的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一些一时想不通的问题,一定要问,问老师、问同学,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四、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现阶段还应该把复习重点放在分析失误、查漏补缺上。查漏补缺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方法是,对照自己平时练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知识、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练习,进行查漏补缺。特别要重视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

还应该把自己做过的各类试卷中错误的部分装订成差错本,复习时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找出易错知识和易错原因;检查是否能够活用知识,有无临场应变的能力。检查自己对前期所犯的错误有没有真正弄懂,错误有没有重犯。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生物的四步骤学习方法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

三、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高一学好生物课的方法1、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篇(9)

导学案需要教师提前制作好,要按着书本和自己讲课的顺序,将诸多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预习非常重要。课前使用导学案预习,学生可以先把教材读一遍,把空都填上,导学案上需要大家填空的地方也就是重要的考点。高中生物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考查的内容因此就涉及了学过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普遍来说,生物的出题点都很小,所以,高中生物每一节课知识含量都非常大。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对新课有一定的了解,许多专业名词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那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肯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2.课堂笔记

在制作导学案时,可适当留些空白,供学生课堂做笔记时使用。事实证明,若想在课堂上把本节课的笔记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又能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导学案应大致按照教案的模式和内容进行设计和排版,尽量把知识点列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适当在导学案上做些补充即可。

3.复习资料

在经过自己的预习、课上听讲、习题课的补充之后,导学案上应该已经记满了所有可涉及的知识点,这便是学生在考试前复习的“法宝”。学生一定要保存好每一份导学案,在期末时可以装订成册,这样留到高三复习时都会起到不可预料的帮助作用。为了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师可在每学完一课后将学生的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检查,让导学案不完整的学生尽快将知识点补齐。

二、思维导图――理清思路,总结知识点,加强记忆

生物的知识点多而杂,如何清楚地理清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如何准确地记住每一个考点,“思维导图”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图即为思维导图的一种模式:

思维导图,即通过一个大的知识点,不停地向外扩充、延伸,把能写出来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列出来,最后列出一张大的知识网络。这种方法在复习的时候非常有效。每学一课后,我都会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这样就可以把最近几节课学过的知识点“串成串”,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性的记忆方法,最终效果要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画思维导图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发现问题,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三、课堂小测――督促学生把“复习回顾”变成“学习习惯”

篇(10)

概念图(Concept map)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诺瓦克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自开展研究概念图以来,国外有关概念图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有关概念图的研究却非常少,即使是介绍性的文章也不多。

研究表明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显著地改善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效果。具体包括(1)学习者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选择综合,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避免了被动学习,加强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2)教师制作概念图,有助于其梳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地把多知识有效而系统地联系起来,展示给学生。这种实践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等等。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学专业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是学好其它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非常之多,其间的联系也甚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么是清楚的、零散的、分割的,要么是完全概念不清而且混乱。只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拥有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充分利用概念图,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有利于解决上述教学中的难题。

概念图在教学上具有以下三个含义,我们将尝试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技能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技能已经被许多教师广泛认可和接受。教师通过制作概念图,对所教知识进行梳理、综合,在原有将众多知识点单独、零散地展现的基础上,以包含各知识点以及其联系的体系以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摆脱众多概念无序地堆放在一起的局面。例如:糖代谢包括几个部分: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糖异生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等部分。对于初学者而言,每个代谢途径的反应以及催化反应的酶,以及酶的调节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记忆。平时在记忆这些小知识点的同时非常容易忽略各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产生“只见芝麻不见西瓜”的现象或者即使注重了代谢途径问的联系,也会忽略其中某一途径与另一途径的联系。如何找到各代谢途径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在掌握各单个代谢途径的基础上,将糖代谢的途径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概念,在学生完成糖代谢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通过梳理总结制作了以下概念图来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制作概念图,教师可以将生物化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

二、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

国内外研究结果指出,概念图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有:记忆、规则、质疑和应用四种形式。然而,普遍认为选择规则方式进行认知的学生,比选择其他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更具优势。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的策略,学生采用的是规则的认知方式,即在学习新概念时,总是试图去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解与记忆;而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系统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记忆认知方式。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受是只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蛋白质的合成部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以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内容。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不得不主动地思考、总结和综合所学知识,这一过程使他们对蛋白质合成的理解不再局限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rRNA)、合成的信息模版(mRNA)以及合成原料的携带者tRNA和合成所需要的因子等单个知识点,而是在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更深层次理解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三、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上一篇: 出纳后勤工作总结 下一篇: 外贸年终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