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星期天早上,我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我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跑去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说:“你自己做个实验就明白了。是这样做的……”
我为了探个究竟,照爸爸说的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拿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让我惊讶的是,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我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让我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我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又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我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我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首先,妈妈取出一根蜡烛,小心翼翼地点燃它,竖拿着。蜡油顺着滴在了台子上。妈妈乘着蜡油没有凝固时,将蜡烛粘在台子上。然后,妈妈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这时,蜡烛似一个乖巧的小孩一样,熄灭了火星。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并不怎么奇特,但自己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好请教妈妈。
妈妈说,因为火在燃烧时需要氧气,而杯子把它盖住了,里头的氧气就受到了限制,很快火焰就会把氧气烧光,当杯子里没有氧气时,它就会熄灭自动熄灭了。
接着,妈妈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又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某些现象、原理等进行专门考察、分析、研究后所写成的小论文。内容涉及生物工程、考古学、天体物理、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新成果。自然科学小论文覆盖面广,思维量大,是“用科技知识”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学生感到阅读难度较大。
二、设题思路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通过转换,正确说法变得“似非而是”,错误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关于自然科学小论文阅读设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
1.对象或概念混淆。表面上,一些陈述内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但暗中将两个对象或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2.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有悖逻辑。如“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原文说“焦油滤清器能解决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和“柴草燃烧后的灰分”完全没有关系。
3.无中生有。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由原文可知,只有直燃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完全没提到气化发电的规模化。
4.答非所问。(1)偏离本质。指选项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其表象、内容、背景、事例或直观认识等。该类型主要出现在对文中某一概念进行理解的题目中。(2)推断和想象随意。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选项故意不顾文中信息的实际,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我们答题。
5.修饰限制不当。命题者有意删改或添加原文中的修饰语,设置理解陷阱,造成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常见的有三类:(1)程度、范围、语气有意混淆。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如“凡是”“都”“几乎”“除……之外”等,缩小或者扩大范围。有时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揣测语气的修饰限制语,将“或然”语气改为“必然”语气。(2)夸大或缩小。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或者“故意缩小”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方面的评价。(3)已然未然混淆。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造成以假当真。如“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原文最后一段说,目前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选项中所谓的“已取得重要成果”是典型的已然未然混淆。
6.主次混淆。设置干扰项时,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三、解题技巧
阅读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我们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来阅读。
1.通读全文,认真揣摩。
2.筛选关键词句。包括重点术语、关联词语、修饰限制语及中心句、要点句。
3.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若对应句不止一处,一般只有一处是对的,要仔细辨别。
4.注意题干和选项内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要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偶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
5.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
【阅读训练】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节选)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不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7期,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内容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不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最近一段时间,一种被称为“水精灵”的玩具,出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学校周围的玩具摊上。因为色彩艳丽着实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不少人抵挡不住小贩的吹嘘,常买几只带回家。开学初,我们班许多同学也加入了够买了水精灵的行列。水精灵是个什么东西,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对人体有无害处,怀着这些问题,我展开了对水精灵的调查。
我先对学校周围的商家进行采访,想了解这些水精灵是从什么地方批发来的,有无生产家,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学校周围的商家对此避而不答,有些甚至威胁我们。我只好改变策略,进行暗中调查,我先买了一袋,当即用小刀对水精灵进行解剖。立即遭到小贩的制止:“这都是有生命的东西,老动它,会弄死它的。”据其称,这是一种类似于蘑菇一样的人工培育的海底真菌,它质地柔软,无毒、无污染。用手触摸的感觉像果冻。当用小刀从中间切开后,一股透明的液体随之流出。凭感觉我觉得这是明胶之类的物质,明胶是做果冻的主要材料。这些水精灵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透明的,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圆圆的,跟黄豆差不多大小,直径约为1毫米,捏起来很软,很有弹性,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经过初步的观察,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少见到的儿童玩具。但它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为什么有气味那么香的味道,它的成份是什么?我又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并且开始记录:
第1天:开始膨胀。我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水就又变成清的了。我很纳闷,难道水精灵是污水清道夫吗?2-3天后,水精灵长出了尾巴。同时开始脱色,尾巴短小,很像蝌蚪尾巴。第6天:水精灵开始产卵了。水精灵的卵很圆,可以捏碎,表面光滑。好像不会动。捏碎后里面像碎玻璃,里外都是透明的。我怀疑不是活的,可又会产卵。还十分有弹性,真怪。水精灵整个生长过程就像是一个细胞分裂过程。后来我上网查才知道水精灵是一种吸水性树脂,一般是用淀粉混合丙烯腈或丙烯酸酯制成的。它们是胶丸大小的透明小球,有红的、黄的、蓝的……五颜六色,非常抢眼,用小玻璃瓶装着,每瓶里面大概有10个小球,售价为1元,因为放入水中会有“神奇”的变化,所以它们也有个很酷的名字——“水精灵”。这些珠子很软,很滑,还很湿,在水里膨胀以后,会鼓出一个包,慢慢地分离出来,这就是水精灵的卵。丙烯腈和丙烯酸酯都有一定的毒性,而且商家在制作中也不可能用昂贵的食用色素,可能会添加一些工业色素,所以建议小学生最好不要玩这种东西,如果皮肤接触了就要赶紧清洗,当然家长们也要留心,不要让年龄小的孩子玩耍,以免误食。不要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有些甚至会偷拿家长的钱,盲目地追随潮流。有些同学还把水精灵带到学校,在课桌下玩水精灵,不认真听讲,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
睛眼被喻为心灵的窗户,它是五官之首,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至关重要,谁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双美丽而炯炯有神的眼睛,而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云南省楚雄市环城小学四年级:朱琪玮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实验过程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科技小论文作文教学应从实验人手。我着重从科技小论文的“小”字着手,它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验场地。乡农科站依山傍水,这里有葱郁的果树、诱人的果实、品种繁多的蔬菜、先进的设备、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天然大课堂。经过我的积极联系,班级与该站签订了协议,在该站正式开辟了学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二是时间安排。每个学期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这里观察、实验、学习。三是购置科技读物。
(一)准备阶段
1 制定完善的计划(包括时间、研究方法、人员安排、安全措施)。
2 教师先到实验基地观察了解,拿到第一手资料,制成图片、课件备用。
3 上一堂大课,先通过图片、课件展示农科站的概况,再设计一些悬念。如:无籽西瓜的种子哪里来?哈蜜瓜种植需要土吗?仙人掌能吃吗?等等。这样可激发学生到农科站探索的兴趣。
4 可搞一次“民意调查——关于农科站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现场观察
观察可分为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两种,我组织学生到农科站实验基地观察,主要采取定向观察。农科站把基地划分为六大块:瓜棚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办公管理基地、实验基地。他们安排专门的技术讲解员,负责指导解答。我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重点观察、重点思考、重点研究,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观察记录。如何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呢?我鼓励学生,一是向科技人员请教,二是查阅资料(上书店,跑科技馆查阅等),三是上网查询,四是访问,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二、撰写科技小论文
人文的核心是寓于“文”中的人,既然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思维特点、表达风格迥然有异,我们的科技小论文的结构和语言,应该在不影响其学术性的前提下,迈出个性化的步子。
学生观察实验回来,手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撰写小论文呢?农科站这个大课堂处处都有问题,我告诉学生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把它写下来就是你的研究成果。写小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告诉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法宝,即怎样好写就怎样写。例:一个同学在“怎样思维”的小论文中这样写道:“为什么会有无籽西瓜呢?我又是怎样发现这个奥秘的呢?活动中,叔叔切西瓜为我们解渴,我接过西瓜,忽然发现鲜红的瓜瓤中没有瓜籽,于是一个问题在头脑中闪现:没有瓜籽?这西瓜苗又是哪来的呢?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问农科站的叔叔才知道,原来无籽西瓜的种子是一种配制出来的新品种。”
为了让学生写好科技小论文,我常组织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考察,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使读者知道其中的奥秘或科学道理,以夯实学生写科技小论文的基本功。
为了使自己的科技小论文教学实验顺利进行,我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了“科技小论文展”、“科普小抄报展”、“农科站一行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为了把这些作品展示活动搞得活泼生动,我还发放小选票,让学生家长、教师都来参与评选,由他们评出获奖作品。
三、初见成效
1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班现有学生60人,在调查中,对课本作文感兴趣的只有15人,占25%,对科普作文感兴趣的45人,占75%,科技小作文的优秀率达60%以上,远远高出课本作文成绩。
2 拓宽了写作题材。
科技小论文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生事物,打破了以往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的陈旧话题,使作文充满了活力和灵气。论文题材也十分丰富,有调查报告、科学幻想故事、科普诗、三字歌、论文等,不但学生爱看,老师爱看,家长也爱看。
3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学贵有疑”,科技小论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据统计,在这段时间中,学生到实验基地观察,共提出215个问题,学生为探求这些为什么,问技术员、跑书店、上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询找答案,忙个不停,乐在其中。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创新思维品质。
4 培育了科学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