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师德考核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教师师德考核

篇(1)

目前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书这一手硬,育人、育心这一手软的倾向。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一是“独”,即人际交往少,性格易于孤僻。二是“爱”,即来自家庭的过分的爱,使他们反而不懂得爱,不珍惜爱。三是“包”,即由于缺乏锻炼,生活问题自理不好而影响了情绪和学习。四是“娇”,即娇养娇惯,没受过磨练,怕苦怕累,处不好同学关系,意志品质较薄弱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对这门课在培养健康人格殊重要意义的认识,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体育教学特点的各种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办法一直在延续,只能对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做出评价,没有更有效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他的方面进行正确评价并能在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积极作用。这就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将“课积分”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中,对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目的所在。

一、积分式评价考核的作用

课积分是把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出席情况、思想品德等情况进行的量化。在体育教学中考核的一种量化的手段。是对整个班级表现的总体评价,其与考试分数捆绑在一起各占50%,是每个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

课积分在每次课中都会发生变化,学生的迟到、旷课等违反体育课堂要求都会课积分的减少。一次体育课教学没有发生学生违反体育课堂要求的,课积分会相应增加。课积分的增加或减少都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

学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整体协作性较强。一个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班级体育教学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即使本次课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相对降低。如果一个班级没有出现任何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本次课相对质量会较高的。

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有23%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相当重视,其次占69%,无所谓占8%。对成绩相当重视的同学班级干部比重较大,还有些同学对助学金、讲学金的影响。课积分过低直接影响这两种学生的。反映出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欠缺,获奖学金的几率降低。

二、积分式评价考核的要求

1.要优化教学内容

积分式考核虽然效果好。但学生不是车间生产的零件,而是一个个可爱的生命个体。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要进行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3.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三是不同场合或不同课型执行统一的定性定量要求。这三种情况,都有碍体育教学评价的完善,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都不令人满意,重结果轻过程是应试教育对教学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

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4.以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设置积分项目标的

篇(2)

1 我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做法

考核内容及要求。(1)教学工作量 按照分层次和分类别相结合原则,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设置本科教学最低授课时数。(2)教学效果 主要指教师在承担课程、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所获评价情况、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情况、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其中所获评价情况主要参考学生评教结果。(3)教学改革与研究 主要指教师承担的教学建设项目、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奖励情况,对各类项目设置了业绩点数。

考核等级及标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分A级(优秀)、B级(良好)、C级(合格)、D级(基本合格)和E级(不合格)五个等级。

考核结果。我校从2006-2007学年开始,对授课教师进行了考核,2006-2007学年共计456位老师参加考核,其中考核为A的教师共93人,占20.39%。考核为B的教师共184人,占40.35%。考核为C的教师共170人,占37.28%。考核为D的教师共4人,占0.88%。免于考核5人,占1.1%;2007-2008学年共计494位老师参加考核,其中考核为A的教师共98人,占19.84%。考核为B的教师共184人,占37.25%。考核为C的教师共212人,占42.91%。

2 我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效果

突出了本科教学地位。自实施本考核办法后,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争上本科生课程的现象。尤其是教授,原先为本科生授课数量较少,而今,教授们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科教学,本科教学工作地位日益突出。

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从原来注重教学工作量开始向注重教学效果和质量转变,从重视科研工作向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向转变,提高了本科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教师不得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以往学校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由外因转化为内因,教师自觉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授课质量明显提高。

规范了本科教学过程。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现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与结果管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严格要求,一切关于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要求,都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教师自觉规范了本科教学过程,2007-2008学年考核结果没有出现D级和E级的现象。

加强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多,教改课题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以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为例,2005年全校共申报11项,2006年18项,2007年36项,2008年31项,数量逐年增加。

3 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思考

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学生评教是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形式,是教师评价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外部动力和压力,属于“他评”。学生评教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为使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真实意愿,必须对学生评教实行全过程教学评价,采取综合评价、总体评价和网络互动相结合。总体评价和网络互动改变了综合评价的滞后性,实现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提高了学生评教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认可度,为综合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综合评价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

进一步完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教师通过自我剖析教学工作,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提高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就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工作,属于“自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首先由教师根据考核指标对照自己在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实绩进行自评,在教师自评基础上,由学院进行考核,最后学校审定。一方面,教师在作自我评价时既要准确对待每一项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做好自我评价。又要正确对待自我评价,认真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教学的责任心问题,切实做到胡锦淘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要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另一方面,当学院考核后,作为学院或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积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使教师自我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

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1)统筹兼顾各教学单位 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作为教师,无论来自哪个教学单位下达的教学任务,都必须接受和认真完成。因此,考核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在突出本科教学的同时,必须将研究生、留学生、成人教学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各方兼顾,全面考核。(2)合理设计各考核指标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与其他一些科研项目的界定难于区分。因此,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各项指标,体现项目之间的层次性、等价性、可比性。(3)明确区分层次和类别 分层次就是根据教师职称级别,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分类别就是根据教师承担的课程性质,确定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工作量。真正做到分层次和分类别相结合,激励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认真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1 进一步加强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力度

加强教学管理力度。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校院两级管理,突出学院教学管理的责任,加大学校教学管理的监管职能。积极开展院(部)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研室评估等专项评估。坚持和加强校-院-室三级领导听课制度,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坚持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强化后期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严格遵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执行《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规定等。通过这些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时打下良好基础。相反,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也能迫使教师更好地遵守规范,加强教学质量意识,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量和经费力度、教学奖励力度、教学团队建设力度,提高课时酬金,切实做到教学经费有政策、有保障,真正落实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开展各项教学评优评奖工作,鼓励先进,宏扬正气,提倡风尚。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和比赛、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三育人”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等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形成我为教学添光彩的氛围。

加强考核结果的使用。有关部门和学院就必须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使考核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90-0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如何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现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组合,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性别特征等进行评定,然后分配成若干合作小组,既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建组原则,还要有尊重学生个人的自愿原则。其目的是让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每小组4―6人为宜,在一定时期内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保证合作的有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每学期)调整一次小组计划,以便拓宽学生的交往空间。组长实行轮换制,可以定期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临时轮换。这样,在各组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争,使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另外,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积极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学生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二、精心准备,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持久地投入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年龄性格特征,精心设计难易合适、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操作题、思考题、开放题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事先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学生用事先准备了梯形纸、剪刀、学生尺,开始先独立操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把握契机,发挥合作学习功效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科学地选择合作交流契机,适时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真正发挥合作交流学习的功效。

1.百思不得其解时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关键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当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需要帮助的心理需求,此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当大多数学生独立一道题有困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使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听取别人的观点和方法中心领神会,自己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2.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教科书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你是怎样想的?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正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论之一,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去争论、辨析,学生会在各种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学生探索12×10的算法时(图意:每箱牛奶有12瓶,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三年级有117名学生,每人一瓶够吗?)出现了如下的算法:

(1)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

12×5=60 60×2=120;

(2)先算9箱有多少瓶,在加上1箱的12瓶。

12×9=108 108+12=120;

(3)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4)由12×1=12想到12×10=120。

此时学生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虽然解题方法迥然不同,结果却相同,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确定最佳方法,也渗透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思维策略。

3.难以独立完成时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靠学生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完成的,它必须依靠小组合作的力量来解决。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然后再放回袋中,这样一共摸40次,红球和黄球各摸到多少个?由于学生又要摸球,又要记录,还要统计,一个人操作有一定的困难,我提醒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于是他们开始结成小组,进行分工,借助集体的力量,顺利地完成任务。

4.突破重难点时

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借助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成功喜悦需要分享时,为满足学生极强的表现欲时,都是学生合作的最佳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合作最佳契机。

四、开放时空,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充裕的时间、开放的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性的前提。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但时间规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主要是要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合作交流将会流于形式。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合作交流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二保证充裕的小组合作交流时间。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篇(4)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学。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转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认识,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预留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防微杜渐”,不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初步发现规律后,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感受规律的普遍适用性;结合交流的过程,顺势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并在应用平移的知识对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展开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演绎推理去理解数学,获得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探寻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其思想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个人的潜能、智慧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得到“高峰的体验”。现在的课堂中有部分学生惧怕老师,没有自信,对明明是正确的东西,也不敢坚持。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有没有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有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数学规律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和参与者。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参考,2002,5.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5)

课堂的高效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摒弃以往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1.从自我做起,不断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改变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的参与者,只能起到30%左右的作用,必须定位于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辅助器。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往的教学,学生过于敬畏老师,老师很少了解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无形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距离,不能很好地沟通,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和进步的幅度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学生之中,多亲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有话敢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从而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触动学习的动力之弦。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总想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及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为此,我们要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既有期望,又有信心,从而越学越带劲,越学越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有启发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教学是双向的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就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启发、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有充分的启发意识,树立“教学生学”的观念,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启而有发”。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上不出现盲区。为此,教师要以一颗公正的心去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对好学生,以鞭策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励为主;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多给一些简单的问题请他们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同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如一位名师所说:“教师适当的激励,教师的每一个表扬就像一部助推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地跳跃,参与我们的课堂,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机勃勃而富有效率。”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语言,把鼓励的话语挂在嘴边,对学生一举一动中表现得好的地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奖赏,让学生始终觉得老师在催促着他们不断前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95-0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于是,很多教师对“讲”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放任学生的自由学习,使教学从“满堂讲”走向“满堂悟”的虚浮尴尬境地。那么,语文课要不要讲?究竟怎样讲呢?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可见,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提高认识,给“讲”一个科学合理的位置,充分发挥“讲”的功效,努力修炼“讲”的功底和艺术。

1 “讲”或“不讲”―― 把握“讲”的原则

语文课上关于教师“讲”的基本原则: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完全不了解的不要讲,因为没有知识的起点;二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要讲,因为没有必要;三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的不要讲,兵教兵的效果更有效;四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要讲,让他自己尝试;五是教了也不会的不要讲,讲了也没用。坚持这“五不讲”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就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了。

2 讲什么―― 明确“讲”的内容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必然离不开讲,但老师一定要明确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讲好“四点”。

2.1 知识的聚焦点

小学课文教学中,有些语文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比如语言知识、句子类型、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标点符号等,这些知识的聚焦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工具。在系统知识面前,有计划、有步骤、有阶段的“讲”,可以让知识更系统和完整。

2.2 认知的疑难点

主要指教材的重点和认知的难点,这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和认识的错误,教师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和纠正,以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2.3 思维的新裂点

小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有时候会出现思维的断裂和空白,表现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片面性。教师就要通过巧妙的讲解,弥补思维的缝隙,填补思维的空白,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贯通性。

2.4 情绪的兴奋点

教师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怎样讲―― 注重“讲”的方法

概括地说,教师的讲要突出“四性”。

3.1 突出情感性,激情澎湃地讲,以情感染人

教师的讲要充满真情、柔情和激情,突出情感性。教师的激情澎湃必然会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让学生心花怒放、情不自禁,收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3.2 突出趣味性,妙趣横生地讲,以趣吸引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的讲要富有趣味性,只有教师讲得妙趣横生,学生才能听得兴趣盎然,才能被深深地吸引到教学中来。

3.3 突出实践性,直观形象地讲,以美愉悦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把讲解融入到直观形象的操作展示之中,比如,图片、多媒体、演示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获得美的愉悦。

3.4 突出思索性,悬念丛生地讲,以疑启发人

教师的讲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要启发思考。所以,教师的讲重在激起悬念,设置“陷阱”,引领学生进入思索的状态,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启迪智慧。

虽然教师的讲必不可少,但是一定要掌握讲的“度”,要“适度”而不“过度”,做到少讲、精讲、巧讲、会讲。正如语文专家精辟的指出那样:“讲什么,讲的多或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处。”(张志公)“这里面仍然有个分寸的问题,要讲的不多不少,要讲的切合实际”。(吕叔湘)

4 讲的效果如何―― 研究“讲”的策略

教师的讲授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讲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具体说来,教师讲的策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先学后引:学生学习之后,有了疑问和困难,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引;二是顺学而导:沿着学生的学习路径,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适时地点拨和指导;三是以学定教:以学情决定教情,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四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讲促练,讲练结合,在高质量快节奏的练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5 “讲”是为了“不讲”―― 升华“讲”的艺术

叶圣陶先生早就谆谆告诫我们:“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如何把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这需要教师升华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

5.1 以读代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最重视朗读,以读代讲是以学生读书感悟为主体的重要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使学生真正达到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方法、读出见解的境界。

5.2 以写代讲

写,是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实际,选择加强的时机和训练点,让学生巧妙地进行随文练笔,能使学生在写作中走进文本深处,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思想的真谛。

5.3 以演代讲

教学中通过演示、表演等形式,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枯燥的文字变得立体可感,增强理解和内化的效果。

5.4 以查代讲

对于一些需要掌握的资料性信息,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等形式,自主查询、自主阅读和自主构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5 以议代讲

对于一些有争议、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评议,然后进行小组展示。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辩一辩、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深化理解,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摆正讲的位置,锤炼讲的艺术。该讲时,要浓墨重彩、尽情渲染;不讲时,则惜字如金、静水深流,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教师要不仅自己讲得精致、精当、精巧,更要让学生讲出精美、精彩和精华,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篇(7)

1 引言

在我国,绩效考核的思想起源比较早,国内学者谢中才、周国成以“品行,能力,工作业绩”为一级指标设计了用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考核对象都可以计算出一个考核分数,但是他们认为:“如果绝对以考核分数作为考核干部的依据,那未免太简单化了,只有参照单项和综合的量化考核结果,才能得到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结果。”[1]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经过不断的实践、调查、研究,已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国情与文化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如美国高校的绩效考评主要侧重点在个人能力与短期业绩的考核,属于比较典型的能力型考评;德国的绩效考评主要着重于专业技术的考评;日本高校的考核侧重于团队合作,看重长期效益。

我国高校教研室自20世纪50年代初设立至今,经过不断的制度规范和职能完善,从开始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逐步形成现在的教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机构。“教研室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2]要使得教研室工作能真正出成效,必须调动教研室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每个人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2 教研室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才能明确教研室及教研主任的功能、任务、职责和建设目标,对于推动教学建设、管理及教研室运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

有利于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的教研室组织机构,明确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教研室制订详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选拔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功底扎实、教育管理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各项工作,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工作水平。教研室建设的方向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及每位成员的职责清楚了,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同时,指导和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利于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工作得失,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开展教学检查活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教研室主任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过程,根据教研室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督促每位教师及时收集各种教学文件,做好实践教学、教学辅助环节、课程考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个人业务档案整理等各方面工作,使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出成效。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一般来说,教研室的划分是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划分的,这就使得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能够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有利于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做过科研和没做过科研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看法是绝对不一样的,上课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次,它是教师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的有效途径[4]。要使教师始终不渝地热爱这份职业,不要把工作变成每天单调的上课,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创新,使教师辛勤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而科学研究的成果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再者,科研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上述这些工作的完成,都必须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实施起来才能有效果。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各教研室的绩效考核细则,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各教研室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认真完成绩效考核的各指标内容。只要绩效考核的这些工作内容完成了,全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做好。

3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教研室实际的工作内容,构建适合教研室实际工作需要的考核办法及绩效考核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教研室意见,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细化,初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由实践主体进行信息反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优化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5];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及时监控指标体系的运行状态,对考核指标体系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按照具体工作内容,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指标五个,包括组织与师资队伍建设、日常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亮点;二级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教研活动、教学文件、课程考试、教学改革、教科研计划与项目、社会服务等。各考核指标下面又细化为若干考核要素,并建立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6-05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新师资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

一、小学识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有较大差异性,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教学的观念意识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上,这样就造成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与时间紧的矛盾;其二是对汉语拼音工具性认识不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说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被视为一根拐棍,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既然是工具、拐棍,就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

(二)盲目提前识字年龄,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过分渴望下, 社会上不断有人推行学前识字, 甚至有的识字学习软件提出“3300个汉字,只需要3-6个月的学习,就可让孩子完成一生的识字量……解决了百年来难学的怪圈”,各种婴幼儿识字班纷纷开办, 也就是说, 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面临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学生, 而是接受了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孩子。

由于很多人对识字教学成绩的评价,往往用一年(一学期)之内识多少字作为唯一标准,甚至有些正式的评估体系也把初期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当成主要标准给予不适当的强调,如在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三)教学方法一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知道怎样设计活动和游戏,或者缺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许多教师仍然比较多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汉字教学中由于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以“流派”的方式推出, 各自强调某一特色,相互的吸收变得难以做到,使得教学方法一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传统识字方法综合化

自从有汉字的使用, 就有汉字的教学,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2000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 共有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其中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和字族识字等是最为常用的。

实际上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阶段。西南师范大学的涂涛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中就对韵语识字法、注音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应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适应汉字学习的复杂情况。因此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化,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每种识字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优化识字教学,从而使识字教学最优化。[3]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类技术。[2]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本文所指的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识字教学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初入学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儿童识字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的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音、形、义的联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汉字必须关联了心理词典才是“已识字”。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拼音教学

篇(9)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在遵循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音乐学科的特点、技能要求、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小学音乐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欣赏、创作、加试四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篇(10)

1.照本宣科——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

不少教师往往“趴”在教材上,把教材看作“圣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组织教学活动,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也不深加理解分析。例如:五年级下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完全数”的介绍,听过一位教师教这个内容时,直接读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就表示这个知识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对学生来讲,还是不知道具有怎样特征的数是完全数。教材没详细解说,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如此照本宣科,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其增加学生的迷惑,不如不教。

2.另砌炉灶—— 淡化了教材的承载功能

受新课标的影响,教师们都在自己的课堂上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就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学生去翻书。他们担心,学生看书知道了答案,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要迷信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是乎,有的老师就抛开书本 “另砌炉灶”,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让学生去猜想、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甚至,有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桌上除了文具盒与练习纸,什么也没有了。

二、教材使用的策略探寻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课堂更有效呢?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

1.用好——读懂教材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情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这样处理教材才能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平均分》一课是建立在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分类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学法,用除法解决问题以及将来学习分数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能从分的结果(每份分的同样多)判断是否是平均分。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分。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2.用准——找准起点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教”不顾“学”,一心想着“我要教什么”和“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有些学生从生活中就获取了部分知识,也有许多学生在课前已经习惯了预习课本,因而新课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知识是件好事,但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设计预案。如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呢?教学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已经有了怎样的认识(包括正确的、不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处理教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左与右》一课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左与右的生活经验。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用右手拿勺子,左手扶碗。”有的学生说:“弹钢琴时,我右手弹主旋律,左手弹和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既然学生已经具有如此丰富的“左与右”的生活经验,那么教师就可以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起点,从学生知识的“最近处”——左右手引入新课,让学生聚焦左与右的概念的本质。如,在教学中,教师先通过问题:“你是怎样分辩左、右手的?”以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左右手这一工具自主迁移学习自己身体上的左与右(即我的左边和右边)。学生对我的左与右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我的左与右迁移学习他人的左与右。学生通过经历“我的左右手——我的左与右——他人的左与右”三个环节使学生对左与右的方位概念有一个比较丰富的认识和建构,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中得到了提升。

以往,我们从教材和自身的知识储备中寻找课堂教学的起点,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我认为,课堂起点的设定不仅要考虑课堂结构、教材内容、自身储备方面的要素,更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要素。课堂起点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前提进行设计,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我们课堂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3.用活——创生教材

新教材作为众多专家、一线骨干教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必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能为我所用,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学生给我们新时期教师带来不同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它呼唤我们跳出教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而大胆的创新设计需要我们敢于跳出教材所固定的圈子,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挥洒智慧与思维扩散的舞台。以下是某课堂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前两天,老师经过一家文具商店,听到商店里正播放着降价的消息 (录音播放):“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铅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师:有三个小朋友准备买一些文具。(出示文字信息)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10个铅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

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师:请你选择解决一个问题,先设计一下表格怎么填,互相交流一下设计的表格,然后选择信息填表解答。

......

上一篇: 公司人员流动工作总结 下一篇: 爱国诗歌朗诵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