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地理知识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八年级下地理知识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担任八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教学,我感到一些八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这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些知识不用讲,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我将简单地反思一下多少年来在地理教学上的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离开地图的地理课,就不叫地理课。在教学中,每上一节课都要用地图给学生复习七年级地理知识,为了能提高课堂效果,我从中国轮廓图上入手,在课堂上用图讲解各类知识,使他们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如:我在讲《国土辽阔》一课时,就先在黑板上画出我国的轮廓图,标出四个方向位置,再用红色线段标出四个方位的最顶端,在讲解知识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抽调四个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我国四至的填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填图练的目的,并在直观上达到了绘图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我表现的空间,满足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好地提高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实践、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综合能力。如:在讲《降水的形成》一课时,在讲到水蒸汽来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时,有些学生就会问植物里面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问学生,清早下地干活时,有没有发现自已的鞋子和裤腿湿呢?学生齐声回答有。于是,我运用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给学生讲解了该知识,是植物的根把水和无机盐吸收到茎叶的导管中,供植物养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从叶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经过阳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气温越低,渐渐形成云,达到饱和时就形成了降水。

(四)让学生能够探究身边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如:为什么我国农业分布为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运用,更进一步加强师生的互动。

二、注重学生情感,构建和谐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尝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我再进行点评,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所在。不要当面否定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

(二)将地理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体会成就感,发挥创造性思维。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实地体会《农业的分布》,我简单地把土地分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问学生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非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再回到课本知识上来,我国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都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学生对知识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关心学困生和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努力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安心、顺心。

(四)在课后,我建立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互相查漏补缺,做到教与学的有力结合。

(五)上完每节课后,我都会准备一份练考题,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和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让学困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从而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练考和讲题相结合。死记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强化训练效果较好,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印发一份练习题,章节测试题,让学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阅,我在辅导课上对大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积极地为优等生创造难度较高的学习条件,让学困生参与到简单的基础性学习上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在练考题上主要做识图题的练习和引导。在批阅练考题后,看大部分学生识图题错在哪方面,重点讲评,从而达到知识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评价学生

对学生评价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以及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评价方法有很多,我经常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每次测验成绩的变化及思想动态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通常用口头评价和奖励评价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学习效果,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提高自我。

五、重视问题的存在

篇(2)

中图分类号:G63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83-02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过:“历史好比戏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要讲清楚历史,需要为历史搭建“舞台”,只有在舞台上展示的戏剧才是清楚明了的,这就离不开地理,所以说“史地不分家”。以图证史,这里的图包括地图和图像。用图像来印证历史,是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的观点,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比如国家地理系列之《图说天下》杂志,就是以一组组精美的图片展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洲,包括这个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史地结合以图证史,更偏重地图,以地图展示地理舞台,来观看在地理舞台上表演的历史戏剧,体现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上社会产物,这样就可以让我们认识的历史更有空间感。

新修订的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课标标准体现了以图证史的理念,也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历史的教学中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地图。常用的地图按其区域范围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大海图、国家(地区)图、省区图、市县图等;按其专题学科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图、文化图、历史图等。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的地图为世界图、大洲图、大海图、国家地区图、自然地图、人口图和历史图。

下面我们就以日常教学中的课例来说明如何以图证史,让历史更有空间感。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之《尼罗河的赠礼》

1.课标分析。本课对应的新的课程标准是2-1-4: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因此依据课标分析,本课内容的讲解必须构建在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即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古代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选取地图。依据课标的分析,可确定在本课教学时需要用到的地图有历史图、自然环境图(气候图、地形图)、大洲图、曲线图。因此在教学时需要的具体地图为历史图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图、古代埃及图、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地形图及青白尼罗河流量过程曲线图。

3.以图证史。

(1)埃及的地理位置。在教学时先出示历史图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图。让学生从地图上对古埃及有一个空间的认识,即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濒临地中海。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在对埃及地理位置认识的基础上从气候图中判读古代埃及的气候及其自然环境的特征(见下页图1)。

(2)埃及的自然环境。学生通过判读可以知道,古埃及所处的地区为干旱的沙漠地带,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旱,这样气候条件下地表自然景观是沙漠,这样的自然环境是不利于早期农耕文明的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气候如此恶劣的地区产生人类历史上的早起文明呢?这样的疑问会在前面地图的分析证明上显得更加强烈,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就会转向这条与众不同的河流——尼罗河上去。那么尼罗河到底给古代及带来了什么使这里产生了早期的文明呢?

(3)尼罗河与埃及文明。此时展示课本的历史图古代埃及图及非洲地形图,让学生认识尼罗河。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塔纳湖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在对尼罗河大致情况的介绍后,出示地图青白尼罗河流量过程图,让学生依据地图中分析尼罗河的特点,见图2。

在分析地图的基础上总结尼罗河的规律即每年6月尼罗河开始涨水至9月初达到高峰,尼罗河泛滥。之后尼罗河水位下降,进入枯水期。再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尼罗河的泛滥对埃及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这样在分析地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早期文明古埃及的形成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进而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的含义,也点名课题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认识古埃及是大河孕育的古文明。

4.设计理由。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史地结合讲述文明。通过世界图、历史图、大洲图、气候图、地形图和曲线图讲述古埃及大河文明的形成。先是将埃及的地理位置通过亚非文明古国图展示,让学生认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埃及在哪儿;再在认识古埃及地理位置基础上判读世界气候图,知道古代埃及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旱;那么这样一个地方要发展农业当然离不开水,而水源又是谁提供的呢?进而出示古代埃及图及非洲地形图并结合世界气候图,让学生认识尼罗河这个世界第一长河,它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上,有两条重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青尼罗河流经草原区,草原气候分为雨季和干季,再出示曲线图,让学生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尼罗河的特点是定期泛滥。进而总结古埃及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尼罗河之间的关系,认识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就体现了史地结合,以图证史。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我发现把地理图片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产生了很多惊人的效果:地图展示的知识形象生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史地结合学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史地已经完完全全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会运用地理教历史,以图证史,也要学会用历史教地理,史地不分家,在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篇(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亦如此。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的好坏。

就地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趣味性浓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教师若能不断尝试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相信必定能将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试想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必将沉闷,学生听得没意思,教师自己讲得也累。仔细分析一下地理成绩不佳的学生就会发现。跟学习其他学科一样,这些学生时常在“困难一不感兴趣一成绩差一更不感兴趣一成绩更差”的轨道上形成了恶性循环,以致成绩只退不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师生间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强化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教师的使命既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细心呵护。以可敬可亲的形象和人情人理的诱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兴趣等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为教学工作广铺道路。在课堂上。要做好学生的导师;在课余时间里。更应该多理解多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引发学生更积极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老师的课。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环境有密切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现实中不乏学生因为喜欢某教师而喜欢该学科的例子。

二、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我认为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至关重要。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创设好的情境引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探索的原动力,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唤起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实现互动交流的方法之一是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知识铺垫和良好的情绪氛围中带着兴趣积极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样一节新课《山区面积广大》,在一个班级我采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导入。学生一点学习热情都没有,接下来的整堂课更是枯燥又乏味,学生不愿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高,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记住。而在另一个班级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课前播放了一组山区孩子的生活照片,引导学生谈感想,讨论为什么山区会如此贫困,学生都很感兴趣并愿意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所以从中我也总结出无论导入还是新课教学时我们都要尽量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的情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毫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若将15毫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时将它们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于情境之中才易于理解。课堂导入时的时事新闻、生活情境或是学生生活中遇到听到的问题,他们会有切身体会,有感而发。无论是有难题需要解决,还是有什么好的经验急于要表达也好,都会使他们兴趣大增――这正是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学生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只要用心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

三、运用丰富的媒体手段

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主要依靠语言、文字、地图和图表,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因此必须采用信息量更大、更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如幻灯片课件、动画、视频、音频等。中学地理是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借助多媒体各类地理事物就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今更有了让师生互动的电子白板技术,能请学生上讲台具体操作,让他们在视觉、听觉和实际操作的感悟中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有时,许多重点、难点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就能把一些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和复杂变化过程转化为直观形象、动感丰富的可观察可观赏的画面,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个难点,通过动画播放,其规律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上到八年级省级行政区时,我运用flas,让学生去屏幕上找到所报的省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感兴趣,课堂气氛更活跃,对省级行政区的轮廓、位置、名称和行政中心等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

四、鼓励引导学生发言

地理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为什么在多数课堂上,学生个个正襟危坐不愿发言,发言也是三思而虑?因为缺少自信不敢发言,使得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扬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我最喜欢发言错的,越错越光荣”。经过一段实践证明,学生是乐于接受鼓励的,他们渐渐地能大胆发言,和老师、同学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课堂上融洽的气氛让他们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展现自己的思维。课堂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诱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析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要认真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对于害怕发言或回答有偏差的学生,同样要鼓励,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其主体作用慢慢也会充分得以体现。

上一篇: 数学教师考核 下一篇: 乡村振兴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