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1)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本节课的W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

(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来量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点

使学生学会灵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3.难点

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来认识量角器;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小学一年一度的放风筝比赛又开始了,看天上的风筝可真多,你们愿意老师带你们一起参加放风筝比赛?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必须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看风筝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请同学们看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小?

那么∠2和∠3哪个大?看来,光凭眼睛无法准确判断,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度量的方法来解决。那么用什么度量,怎样度量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索的内容(板书角的度量)。

(二)探索、发现新知

(1)请拿出你的量角器。这就是度量角的工具,同学们第一次认识量角器。出示讨论的题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从量角器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量角器。

媒体演示:

这是一个半圆,把它平均分成2份、6份、12份……直到180等份,其中任意一分所对的角叫做一度的角,通常记作1°,同学们观察老师画的一度的角,闭上眼睛想一想1°的角有多大,睁开眼睛,度是角的计量单位,通常用"°"表示,写在数的右上角。

180等份中1份所对的角是1°,10份所组成的角是多少度?

90份所组成的角是多少度?像这些1°、10°的角都比90°的角怎样?135°的角里包含多少个1°,160°的角里包含多少个1°?像这些135°、160°的角与90°的角相比较都比90°的角怎样?

为了方便我们量角,一般的量角器上都有两圈刻度,外面的一圈是外圈刻度,是沿顺时针方向读;里面一圈是内圈刻度是沿逆时针方向读。

这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这是量角器的0刻度线。

(2)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工具,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用量角器量角?请拿出题单(一),分四人小组互相帮助来量一量∠1是多少度,边量边说,你是怎样量的?请一个小组到上面来量。

学生操作后,提问你量的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明的地方?(学生自由提问)

通过刚才我们尝试自己量角,想想,我们是怎样度量角的?(学生自由叙述),归纳出量角方法:一盖二重合三读数。

同学们,结合自己刚才量角体验,你认为哪里最难?

(3)有一个同学量了三个角,我们来帮他判断他量角方法,读数是否正确?

(4)现在让我们回到放风筝的比赛现场,关于∠2和∠3哪个更大,现在你有办法吗?请两个同学来量一量?

(5)请拿出题单(二)。

题单(二)的角1和角2哪个更大,你有办法验证吗?(量一量)

请看电脑演示(重合过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所画长短无关。

电脑演示∠2的一边叉开大些,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叉开程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三)。

比一比哪个组量角的方法最多,技巧好。

(2)练习猜猜角的度数。

(3)独立完成作业,书P131。

(4)书本上的角我们会量了,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量角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量?还有吗?

运用你学会的知识量一量身边的角的度数,好吗?

教学反思:

篇(2)

一、设计思路

1.一幅缺了玻璃的十字绣作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本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为什么要学习长度测量?怎样测量?学习长度测量有什么用?在这个设计中,以一幅没有玻璃的十字绣作品贯穿始终.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展示一幅漂亮但没有玻璃的十字绣,怎样才能配一块合适的玻璃呢?学生的回答是需要测量画框的尺寸,从而引出“测量”话题.在学习测量的过程中也始终没有离开配玻璃这个话题,比如:刻度尺的选择、厚木尺的使用等环节.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测量方法对画框进行测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于十字绣作品的介入,给枯燥的学习内容增添了一抹亮色.

2.本设计突出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结构,其中板块设计实际上是明晰知识的主线

在每一板块的具体设计中,通过任务性问题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师生反馈设计来展开教学.这些问题是一种任务导向性问题,承载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的分解.学生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空间时空,并利用小组同伴来互帮互纠,切忌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师生反馈设计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抓住重、难点,抓住学生疑点进行及时点评分析,同时通过巡视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注重学生活动设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学科,所以学生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本设计十分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比如: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制作单位换算表、切身体会长度单位、用厚木尺测量书的长度、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等.这些活动设计有的是浅尝辄止的体验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有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活动(制作单位换算表)、有的是充满趣味的活动(切身体会长度单位)、有的是严肃的探究活动(用厚木尺测量书的长度、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通过这些多维的活动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营造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

4.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难点和重点的关系

本节课中单位的换算是一个学习难点,但在本设计中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本人认为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关键是:换算方法+适当的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教师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单位换算的技能训练上,而忽视了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作为一节新授课,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难点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仅凭一节新课就使大多数学生掌握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设计流程

板块一:为什么学习长度的测量?

问题1:展示一幅漂亮但没有玻璃的十字绣画,如何知道玻璃的确切尺寸呢?

功能分析:本问题是让学生在十字绣的视觉冲击下,让他们眼前一亮,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块玻璃,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该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设计:同学们独立思考,并用刻度尺比划.

反馈方式:学生回答,教师简单点评.

问题2:你遇到过需要测量长度的这一类事情吗?

功能分析: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他们感受到测量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十分常

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测量”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这节

课的作用就是学习长度测量并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测量的问题.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分享经历.

反馈方式:小组交流后请学习小组派学生代表讲身边的关于测量的事情,并鼓励他们

说出更多自己的测量经历.

板块二:长度测量需要怎样的单位?

问题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哪一段不是最长也不是最短的?

功能分析:本问题的设计是想通过目测,然后通过三段长度的比较,选出那段长度,体现了“比较”的过程.同时,由于课桌的长和高的长度相差不大,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一致,由此也给学生一个启示:目测并不精确,导致结果也不可靠.

活动设计:学生认真观察和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并进行比较.

反馈方式:学生观察时,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状态.组内交流目测结果,并在全班

交流.(出现不同的目测结果,但学生又说不出所以然,让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有说服力

的证据来证实)

问题2:不用尺子你知道它的具体长度吗?

功能分析:通过刚才的目测,学生意识到只有测出具体的长度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当

学生想测量时又给他们一个限制条件“不用尺子”,这并不是故意刁难学生,而是通过

这样一个“难题”让学生去感知测量过程就是比较的过程.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长宽高的测量.

反馈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活动进行巡视,并对困难学生进行点拨,然后请学生说

出并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用自己的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或

中指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的标准的,也有用教科书的一边的,还有用铅笔、橡皮、笔盒

的,总之,他们能就地取材顺利完成测量.

讲述:“中国木工尺”的故事及米原器的来历.

功能分析:通过前面的测量活动和“中国木工尺”故事,意识到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和测量的,因此长度标准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米原器”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长度基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问题3:你知道长度的其他单位吗?你会给他们排队吗?

功能分析: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长度单位,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能说出除此之外的其他长度单位;②能对列出的长度单位排队.在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可以再追问:你知道这些新单位的符号吗?用这样3个问题达到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目的.

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由组长汇总每个同学的意见,并由组员执笔把单位排列在展示纸上.

反馈方式:巡视中鼓励学生参与,并指导学生将结果写在纸上,然后请2-3个小组将成果在全班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微米、纳米进行重点的介绍.

问题4:你会进行单位换算吗?例题、4.3 km= cm,练习、7.2×102 nm = km.

功能分析:本问题是上面一个问题的递进,是难度较大的技能,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分成两个步骤,步骤一:将纸上的单位按照要求“开火车”,步骤二:将排列好的单位作为工具,挑战几个单位换算.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信息快递,并鼓励学生独立将单位换算填写在纸条上,然后要求同伴之间互帮互纠.然后可以依据单位换算表尝试完成例题.

反馈方式:巡视中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指导他们整理好单位换算表.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实物投影展示,并点评,学生有错误可以用红笔及时做好标注.然后讲解例题,帮助学生使用单位换算表,例题:4.3 km= cm解:4.3 km=4.3×103 m=4.3×103×102 cm=4.3×105 cm.接着巡视,点拨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使用单位换算表,先找到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表写出过程.

问题5:你对长度单位有切身的体会吗?

功能分析:本问题的设计是试图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长度单位.

活动设计:给每对同伴发一根1米和1分米的棉绳,然后让他们找找身边或身体上与

这些长度单位一样长的物体或部位.

反馈方式:学生活动时,教师维持好秩序,并鼓励学生找到更多的跟长度单位一样长的物体.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展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例如:我的刘海有1分米,我的腿有1米,我的指甲宽是1厘米等.

板块三:你测量长度的方法科学吗?

问题1:介绍各种测量工具,你会使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长度吗?

功能分析:学生最熟悉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通过介绍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激光测距仪等工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从小学

开始就使用刻度尺,但是否能正确使用却是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阅读刻

度尺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活动设计:用PPT的图片和实物展示各种长度测量的工具,学生自学刻度尺的使用方

法.

反馈方式: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提醒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知识要进行标注.

问题2:你会准确测量吗?

功能分析:学生认真阅读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做了标注并不意味着会真正使用刻度

尺,而是要老师设计好障碍,然后让他们实际去操作,学生使用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在这样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让他们加深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的细节,例如怎样理

解刻度与被测物体紧靠、刻度尺的选择等,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设计:每对同伴发一根厚的木刻度尺,用它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度,一个学生测

量,另一个学生观察,然后再交换.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全面了解学生的测量情况,呈现学生的测量方法,并由教师重

点点拨,提问:①这把尺很厚,但又只能用它来测量,你们觉得这样测量有什么问题吗?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尺太厚,读数会有误差.学生思考后有部分学生会将

尺面与书面垂直进行测量.②使用塑料尺、钢尺时也需要将尺面垂直于被测物体来达到刻度被测物体紧靠的目的吗?学生观察后回答:不需要,因为有的塑料尺的刻度刻在尺的背面,而塑料尺是透明的,可以准确读数.就算是不透明的塑料尺,它的刻度面也是斜的.钢尺由于钢材料不容易段,可以做得很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③如果尺的零刻度线模糊不清了怎么办?学生回答:可以从清楚的刻度线那开始测量.④给十字绣配玻璃,选择分度值大的还是小的刻度尺?学生回答:分度值小的更精确.

问题3:读数和记录是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你会准确读数吗?

功能分析:长度读数是初中物理中要求最高的读数,要求准确值+估读值+单位,而平

时没有估读要求,所以要通过训练来达到目的.

活动设计:教师先讲解读数要求,然后同伴之间进行测量读数和交流,要求是每人至少测量读数2次,但其中必须有一次是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度(注:刻度尺自选).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并纠正一些错误的测量方法,聆听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读数,最后全班交流教科书的长度.

问题4:怎样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功能分析:这个问题的提出,提高了长度测量的要求,由普通测量提升到了特殊测量

的高度.这个问题的处理还是先让学生尝试,失败后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的处

理方式比直接告知方法要好得多:①可以满足学生的动手需求;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活动设计:学生认真阅读要求,然后用刻度尺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测量.学生代表交流测量结果.教师

追问:你的测量经历要提醒大家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封面和内页不一样

厚、页数不等同页码、纸要压紧等.

板块四:长度测量的应用

问题1:长度测量在生活中用处很大,比如我们测量好画框的尺寸就可以去配玻璃,他还可以帮助破案呢,想不想了解一下怎么回事?

功能分析: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有什么用呢?与开头提出的

问题呼应.让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活动设计:学生畅所欲言,阅读材料,谈谈感受.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游标卡尺的应用。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游标卡尺的使用

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三、教学方法

开放式教学

四、教学用具

游标卡尺、白纸、笔壳帽、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初中学习了长度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但是只能精确到1mm(另有0.5mm的)。我们今天将学习精确度更高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2. 新课教学

游标卡尺的使用(请学生看课本第128页“游标卡尺”下面一段,5分钟后齐读)。

(1)结构:主尺和游标尺(游标)。(展示说明)

(2)用途:①利用主尺上方的一对测量爪(内测量爪)可以测量槽的宽度和管的内径;②利用主尺下方的一对测量爪(外测量爪)可以测量零件的厚度和管的外径;③利用固定在游标尺下方的深度尺可以测量槽和筒的深度。

(3)量程(测量范围):一般游标卡尺可测量十几厘米长。

(然后,教师总结)

(4)游标卡尺的分类:按精确度不同可分为三种:10分度的:精确度为0.1mm;20分度的;精确度为0.05mm;50分度的:精确度为0.02mm.

看课本第128~129页第三自然段结束(5分钟)。

教师:讲解约10分钟。

(5)游标卡尺的使用:①10分度:精确度用“C”表示,则c=1/10mm=0.1mm.②读数的方法:(分两步读取)

A. 测量大于1mm的长度时,从游标卡尺上读数,此数的读法是先看游标卡尺的第n条刻度线与主尺某一刻度线在同一直线上(重合),则读数等于精度的n倍,则最后结果等于主尺上的读数a+游标尺上的读数c×n。即物体的总长为L=a+c×n(注意:没有估读值)

(看课本第129页最后一段,5分钟)。

③20分度:精确度用“C”表示,则c=1/20mm=0.05mm。同理物体的长度为L=a+c×n。例如课本第130页图-5,测得长度为L=104mm+0.05×3=104.15mm。

④50分度:精确度用“C”表示,则c=1/50mm=0.02mm.同理物体的长度为L=a+c×n。

3. 板书设计(小结5分钟)

4. 布置作业

练习测量自己圆珠笔的长度、内径、外径、深度。

按课本第130页实验中表格做(20分钟)

5. 教学反思

(1)一定要讲清楚游标卡尺的刻度原理及精确度;

(2)一定要讲清楚读数方法;

篇(4)

1.1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提出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体验问题、直面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应用。

(2)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1.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和完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探究、总结,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能力。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态度。

(2)在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1.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1.4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1.4.1思路

在科学实验及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溶液,在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在实际取用溶液时,为了方便往往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直接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得出。如果知道了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1.4.2推导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g)溶液的质量(g)×100%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得出一个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教学过程

2.1基本概念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符号:CB。

(生)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探讨CB的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3)数学表达式:CB=nBV

(4)常用单位:mol/L 或 mol/m3。

2.2巩固练习

(1)用0.5 molNaOH配成500 ml溶液,其浓度为 mol/L,取出5 ml该溶液,其浓度为mol/L。

(2)要配制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师评讲:设置问题情境,推进学生思维发展。

提出问题:现在假设给出了5.85 g的NaCl,下面怎样才能配制出250 ml 0.4 mol/L的NaCl 溶液呢?

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挥想象,激发学习热情。

师:从NaCl 溶液组成来看,得到这样的溶液,需要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总体积达到250 ml。根据已有数据,能否计算得出所需水的量?

生:不能。

师:那么,怎样才能得到250 ml溶液呢?

生讨论:在一种带有刻度的容器中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最后溶液的总体积达到250 ml即可。

师:目前,我们所知的带有刻度的容器有哪些?

生:烧杯、试管、量筒等。

师:用这些容器来配制250 ml的溶液,是否准确、恰当?烧杯口径太大,使得溶液的体积不精确。试管、量筒 口径太小,容量太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根据烧杯、试管、量筒几种容器的特点,你们能否自己设计出符合这个实验需求的容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仔细思考,设计出细颈(便于精确标定体积)、大肚(容量大)、平底(便于放置)这样一个初具容量瓶特点的容器。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维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展示:1只250 ml容量瓶。

生:观察容量瓶结构,思考其上所标的20 ℃的意义。

师:这样一种容器,正符合大家的设计理念,我们把它称作容量瓶。它的细颈上有250 ml的刻度线,大肚上标有250 ml和20 ℃的字样。大家能解释所标20 ℃的意义吗?

生:20 ℃指的是室温条件。物质的体积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

教师总结、强调:由于物质的体积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所以为了使溶液体积较为精确,加入容量瓶的溶液必须是20 ℃左右。

2.3归纳总结

(1)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所需主要仪器为容量瓶,其特点为:①形状:细颈,梨形,平底的玻璃瓶;②构造:瓶上标有容积,温度,颈部标有刻度线;③常用规格:100 ml,250,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容量瓶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方法为:

加水倒立观察瓶塞旋转180 ℃倒立观察。

(3)容量瓶只能用作配制的量具,不能在其中直接溶解或稀释固体或浓溶液,不能将热的溶液倒入,不能作为反应器,也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确定了所需NaCl的量和合适的容器,下面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能不能向容量瓶中直接加入5.85 g的NaCl和一定量的水,使溶液的总体积标到250 ml呢?

生:不能/能。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可适当给出提示:物质的溶解过程多伴随热量的变化。

生:应该把NaCl先在小烧杯中溶解,待温度恢复至室温(20 ℃左右),再装入容量瓶中,最后加水至刻度线即可。

师:那么,怎样才能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尽可能精确呢?

生:NaCl的量称量要准确;尽可能全部装入容量瓶中。水的量:体积标定要精确。

师:鼓励学生根据以上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

师:对大家的设计给予肯定,鼓励一名学生根据大家设计的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①加多少的水溶解为宜?

②怎样转移溶液才不容易把溶液洒到外面?

③怎样才能使容量瓶中的溶液浓度比较均匀?

完成操作,其余学生评价。根据以上学生操作,完善配制步骤。

3.1配制流程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骤:

(1)计算:n(NaCl)=0.4 mol/L×0.25 L=0?1 mol,

则m(NaCl)=0.1 mol×58.5 g/mol=5.85 g。

(2)称量:(复习天平的使用)。

(3)溶解: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注意:应冷却,不可在容量瓶中溶解)。

(4)转移: 用玻璃棒引流。

(5)洗涤:移入250 ml容量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6)定容:加水到接近刻度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刻度。

(7)摇匀。

(8)装瓶:装入试剂瓶,贴标签。

学生思考:①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②如何从上述0.4 mol/L的NaCl 溶液获得0.1 mol/L的NaCl 溶液?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3.2课内练习

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 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g。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中加蒸馏水将其溶解,待后将溶液沿移入 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次,将冲洗液移入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高或低)。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时,改用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应该。

(5)最后盖好瓶盖,,将配好的溶液移入中并贴好标签。

3.3小结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但在应用中物质的量浓度有很多方便之处。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它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2)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mol)溶液的体积(L)

(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储存)。

3.4课后作业

(1)某同学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他把水倒出一些,重新加水至刻度线。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这样做会造成什么结果?

(2)配制250 ml 0.2 mol/L的Na2SO4 溶液,需要固体Na2SO4的质量是多少?简述操作步骤。

4教学反思与设计论证

4.1巧妙引入主题消除畏难情绪

从整体上来说,“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前面的两个课时里分别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气体摩尔体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物质的量浓度这一课时内容,和前两课时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但又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故而在教学中应利用这一契机,消除学生消极情绪,不宜盲目加大教学难度。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被接受”了诸如“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新名词,所以在引入“物质的量浓度”这一物理量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巧妙转化将新知识展现给学生,消除学生意识上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本文中通过复习学生熟悉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指出实际应用中的不方便,进而巧妙将溶质的质量替换为溶质的物质的量,将溶液的质量替换为溶液的体积,自然而然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进而给出定义。教学过程简单、流畅,学生很容易接受。

4.2在教学中彰显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材P1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实验1-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由教师直接演示,学生观察,通过记忆,甚至背诵来掌握配制步骤,学生的设计、操作技能得不到发展。运用自主探究模式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①所需溶液的组成,,②容量瓶上20 ℃的意义,③怎样使溶液浓度较为精确等问题。通过讨论初步确定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尝试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反复参与、练习,学生可形成稳定、积极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篇(5)

1.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就利用了刻度尺,学生对利用刻度尺有肤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基础。

2.知识基础

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课堂进一步刺激,

4,思维特点

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片面性、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维误区

学生在小学就认识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和简单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忘记估读,漏写单位,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节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所以本堂课主要从生活引入测量的必要性,利用课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块,

教学实录

(一)生活引入

当你做衣服,要量腰围和胸围;体检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长度需要测量,长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板书标题)

(二)协进新课

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对你的课桌的长、宽、高的长度进行估测,看看谁的估测能力强?比较它们的长度,按照从长到短的次序填写在下面,

生: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师:在你目测结果的基础上,想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如果不用尺,该怎么做?(各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师: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是什么?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学生自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

(2)各进率关系:—一

生:汇报自习结果。

师:板书:测量的定义:

测量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纳米(砌)。

进率:

师:对于进率关系一根数轴帮助记忆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单位换算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学生汇报:(1)B,总结方法:数字不动,进率换算,

(2)10-(3)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阅读课本P10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看书。

师:我们思想上对自然界中这些物体的长度可能没有多大的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几个单位长度,请你借助老师给你的米尺从自己身体上找出1m、1dm、1cm的长度,小组活动。

生汇报:1cm的长度——小指甲宽

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1m的长度———手劈的长度加肩的宽度

师:根据你对1m、1dm、1cm的认识在下列题目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2——;

(2)乒乓球的直径为4——;

(3)小明的身高为17——;

生:(1)m

(2)cm

(3)dm

师:如果要知道物理课本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量。

师:用什么量?

生:测量工具。

师: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给学生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室一种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师:板书,(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师:取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你从这把刻度尺中填写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师:请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8页的方法,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1.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和——,(看)

2.测量时:使刻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放)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读)

4.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记)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线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师板书:测量方法:看放读记

师:针对第3点,请完成下列一道题,写出测量时的读数,准确值——,估计值——,物体的长度为——cm,

生:(1)准确值:13mm;估计值0.5mna;物体的长度

1.35cm,

(2)准确值:13mm;估计值0.0 mm;物体的长度1.30cm(对)

第(2)题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的长度1.3cm(错)

师:估计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几,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个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个分度值,(0不能少)

师:对于刻度尺的使用,通过学生的自习和读书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吧,现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木块的长度,同时请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生:实验:测量木块的长度。

师生: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所有的同学拿起你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4点。

生:同学们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小结本节内容。

生:汇报内容,

师:补充。

(四)知识应用

师:我们来做做看,查一查你们学得怎样,完成下列题目。

1.一只钢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2km=——m(2)36cm=——m

3.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示意图,

(1)甲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乙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看看你能找几处?

师:要求学生汇报完成结果,

生:汇报,

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定义,

2.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

【基金项目】(1)2015.06.01-2016.05.31,西南石油大学教师教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概率统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5JXYJ-23);(2)2013.02-2016.07,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15021301019);(3)2015.11.01-2017.08.10,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将优秀微课作品应用于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无项目编号).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正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两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反响非常热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数学微课作品.笔者选取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知识点作为微课参赛作品,获得“第二届(2016)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西南赛区一等奖.现将本次微课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特色与同行分享.

一、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异;

2.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体会密度函数对于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价值及其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二、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一)重难点: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密度函数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标杆.因为只要知道密度函数,就可以通过积分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各种概率,从而明确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特征,所以深入理解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十分重要.按严格意义的表述,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是捆绑在一起定义的,直接给出该定义对学生来讲显得很突然而且抽象,不容易接受.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概念引入的方式和技巧,以便对概念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二)重难点突破对策

对策1: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由离散过渡到连续.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个区间上的概率计算是随机变量在该区间中所有取值对应的概率求和,以此为背景,通过将取值点不断加密,自然地将取值的视野引入连续区间的情境,想到连续的求和就是积分.于是区间上概率的计算问题也就从离散情形下的概率求和转化到连续情形下的积分.这个基本思路必须是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处理随机变量概率问题的第一反应,达到这个层面,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相关概率的几何意义、密度函数的性质等等的理解就会顺理成章.

对策2:类比思想.通过类比物理中求非均匀细杆质量的例子,激活学生原有经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类比探究连续型随机变量区间上概率计算的定积分表达式,引出概率密度函数存在性的猜想.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

本次微课结合PPT演示,教学时间15分钟.采用探索式、提问式、启发式、类比式教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区间上概率问题的提出及密度函数概念的引入(4分钟)

1.通过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有初步的直观感受,并得出连续型随机变量需关注区间上的概率计算问题.

首先,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直观感受,引入与离散型随机变量不同的另一类随机变量,如手机的使用寿命、某人在车站等车的时间等,称之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所谓的连续型随机变量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区别在哪里呢?学生们容易发现:它们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最大不同在于取值可能为某实数区间的任意值,而不是至多可列个值,这一不同造成了连续型随机变量X取某一个点的概率毫无意义,需着重关注的问题是X落在某个区间内的概率,如P(a

2.通过探求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问题,参照定积分的微元分析方法,由离散向连续过渡;同时与非均匀细杆质量的线密度作类比,启发学生猜想密度函数概念的存在性.

①定积分解决概率问题思想的形成

【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首先回顾离散型随机变量求P(a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从离散向连续转变,我们想象这里的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越来越密集,最后连成一片构成一个区间,此时如何计算P(a

【预设回答】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积分”.

【进一步启发】连续的求和就是积分,该积分值显然与区间(a,b]有关,于是猜想能否存在某个函数f(x),将P(a

②概率密度函数存在性的猜想.

【类比猜想】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N度量,它本质上与长度、质量等度量方式没有区别.并且注意到随机变量X落入整个实数轴是一必然事件,其概率为1,所以引导学生类比猜想:将整个实数轴设想成一根无限长的质量为1的非均匀细杆,于是计算P(a

【揭晓答案】事实上,经过数学家们的研究,对连续型随机变量,这样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存在.下面给出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的严格定义.

(二)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的定义与性质(4分钟)

定义1设X是随机变量,若存在函数f(x)满足

(1)对任意的实数x,有f(x)≥0;

(2)∫+∞-∞f(x)dx=1;

(3)对任意两个实数a,b(a

则称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f(x)为X的概率密度函数,简称密度函数或概率密度.

【教学特色】本次教学设计中未采用传统的密度函数定义.

定义2设F(x)是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如果存在某个非负函数f(x),使对任意的实数x,有F(x)=∫x-∞f(x)dx,则称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并称f(x)为X的密度函数.定义2直接给出了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的关系,定义中的积分表达式是反常积分中的变上限积分形式,初学者难于理解,甚至容易将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混淆.为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另一种密度函数定义方式(定义1),其优点在于:①承上启下,易于理解;②化繁为简,由易到难.

密度函数的性质:

(1)f(x)≥0(非负性);

(2)∫+∞-∞f(x)dx=1(归一性).

注:这两条性质是判断一个函数能否成为概率密度函数的充要条件.

(三)连续型随机变量区间上概率问题的解决(6分钟)

由P(a

(1)P(a

根据定积分几何意义可知,随机变量X落在区间(a,b]上的概率,恰好等于在区间(a,b]上由曲线y=f(x)形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因此,可通过图形直观地感受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情况.

(2)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

由关系式∫baf(x)dx=F(b)-F(a),引导学生探索分布函数F(x)和密度函数f(x)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上述等式,大家联想到微积分学中一个什么重要公式呢?这表明f(x)和F(x)之间可能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预设回答】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牛顿-莱布尼兹”公式;“F(x)是f(x)的一个原函数”.

【进一步启发并论证】分布函数F(x)能借助密度函数f(x)的积分形式来直接表达吗?

F(x)=P(-∞

【深挖内涵,层层深入】

上式表明F(x)是关于f(x)的积分上限的函数,根据微积分知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F(x)一定是连续函数;

②在F(x)的可导点x处,则有F′(x)=f(x),即分布函数就是密度函数的一个原函数;

③由结论②,进一步得到

f(x)=F′(x)=limΔx0F(x+Δx)-F(x)Δx

=limΔx0+P(x

该式表明,概率密度就是平均概率的极限,刻画了分布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

④由结论③,进一步得到

P(x

该式表明,随机变量X落在区间(x,x+Δx]上的概率与点x处概率密度成正比,即f(x)越大,在该点附近取值的概率就越大,体现了概率在x点附近的密集程度.

(四)小结与课后思考(1分钟)

本次课通过类比猜想的方式引入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概念,解决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在区间上概率的计算问题,并探讨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将知识升华.

四、教学思想小结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到它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差异,蕴含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由离散向连续过渡,温故而知新,运用微元分析法,提炼出区间上概率的计算思路,体现了有限和无限、近似和准确、量变和质变等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教学思想.

篇(7)

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如目前典型的通过评分等级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他们只关心这次考试的失分地方及下一次考试的知识内容。为什么有些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仍习惯于浅层学习呢?因为学生从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起始阶段都为了考试分数及评价而对信息的简单机械记忆,因此浅层学习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基础年级的一种学习习惯。

目前高中学生的基础年级仍习惯于浅层学习的原因之一是以往的学习习惯,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深度,难以在学生面前呈现深度思考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氢氧化铝制备的教学过程

1. 课前自测

试剂:0.5mol/L Al2(SO4)3溶液、2mol/L NaOH溶液、氨水

如何根据提供试剂制取氢氧化铝?原理是什么?请用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反应原理上明确铝盐与碱反应能制取氢氧化铝,并能准确用符号这重表征表示出来。

2. 分组实验

实验说明:用铝盐和上述两种碱分别制取氢氧化铝。取约1ml试剂于试管中,然后逐滴滴加另一试剂,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是试剂滴加的顺序和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 白板展示

学习小组把现象如实记录在白板(有磁性可贴在黑板)上展示,小组互评。

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组,学生描述及互评如下:

师:哪些小组对实验现象描述更准确、更规范呢?

生:在面对别组的描述摆在面前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对现象最佳的文字表达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4. 问题讨论

问题1:B实验与D实验的试剂相同而现象不同,这与什么有关?

问题2:B操作的现象表明Al(OH)3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3:实验室制取Al(OH)3的最佳试剂是什么?

问题4:D操作的现象你能解析吗?(后来白色沉淀逐渐增多在此不作解析)

问题5:试剂的用量与滴加的顺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 符号表征

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试剂是:铝盐+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用NaOH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铝会溶解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体现了氢氧化铝能溶于碱,说明氢氧化铝具有酸性,写成酸的形式为:H3AlO3(铝酸),铝酸在溶液中不稳定,易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偏铝酸(HAlO2,弱酸),偏铝酸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Al(OH)3 +NaOH=NaAlO2 +2H2O(体现酸性)

Al(OH)3 +OH ==AlO2 +2H2O

向NaOH溶液逐滴滴加Al2(SO4)3溶液,相当于碱过量,生成的氢氧化铝又会溶于NaOH溶液,可用下式表示:

Al +3OH=Al(OH)3

Al(OH)3 +OH=AlO2 +2H2O

(后沉淀逐渐增多不作解析)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用化学用语解析化学现象及问题。

6.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①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即教学内容,它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所谓教材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就像木材对于木工,建材对于瓦匠一样,离不开加工与取舍、选择与创新的过程。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它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本教学案例中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设计创造性地把原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再从试剂的滴加顺序和用量上进行改进,使学生由感性的实验过渡到从本质上掌握了氢氧化铝实验室的最佳制备方法和它的两性。

②优化教学情境

深度学习是某种程度基于情境的行为,人类学习和知识的本质告诉我们知识具有情境性、生成性、条件性,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如实践、对话、协商、反思等来掌握深层知识、理解复杂概念原理,进而建构所需的知识意义并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深度学习的实现还需要共同体的构建与支持,通过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相互对话、彼此互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教学案例中通过以下做法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见下图):

③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重点

经过深思用心悟出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可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有:

篇(8)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91-03

社会学自诞生伊始,便一方面秉承着现代性的承诺,宣称通过与传统决裂,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力”必将超越孤立个体的情感冲动、价值视野和非理性行为,从而把握住人类社会实践的规律,进而阐明某种有秩序的社会构造的内在机理。但另一方面,它又面临着令人沮丧的事实:曾经普遍渗透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互赖、共存维度上的“神圣范畴”与“终极价值”,并没有因为理性的觉醒与祛魅的执着而被彻底驱逐,相反意义缺失与道德焦虑一如既往甚至尤甚于前。或许这将注定社会学的宿命就是不得不在既回应现代性驱迫又直面传统性考问的夹缝中确立、彰显其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而断裂中的延续、区隔中的统合、对立中的转关兴许本身就是社会学学科演化的基本轨迹。而本文力图探析的正是社会学到底嵌入且穿行于哪些紧张关系之中?它整个的演进、生发又贯穿着怎样的理论逻辑?基于这一逻辑,其考量与审度社会与人的基本视角又是什么?

一、紧张与穿行: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曾说:“社会学起源于现代性的来临——即起源于传统社会的分解和现代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1]他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2]。由此,亦可断言,社会学是对因现代性来临而引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知识回应。而从现代性指向与传统性习惯既疏离、断裂又承续、勾连的复调关系中所引申出来的个人自由与集体规约、科学说明与价值体悟、普遍客观与特殊主观、静止闭合与流变开放等维度上的矛盾冲突,便既是现代社会问题引发的基本根源,亦构成了社会学理论逻辑延展所嵌入的基本紧张,且不同社会学理论体系之间的分殊对立以及各个社会学家言说自身内在的摇摆抵牾(包括其为了应对挑战而不断进行的调适修正、更张整合)都正是其反复穿行于这种紧张态势中的一种折射。以下便是其紧张关系的两个基本层面:

(一)启蒙与反启蒙的紧张

克里斯·希林在其《社会学何为》一书中曾说:“社会学乃至现代社会科学兴起之时的思想背景,是由中世纪之后数百年间的种种变迁,以至启蒙运动与反启蒙运动中对于这些变迁的种种回应所塑造的。”[3]事实上,当理性的觉知使得“共同体”、“普遍善”、“终极追问”、“神圣范畴”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宗教信仰、道德崇奉都黯然失色,自我超越且“道德自足”的创造性“个体”被大大强调,对群体价值纽带与集体情感的关注让位于对理智及其指导下的自由个体的社会行动与“理性”、“科学”的组织协调的“研究”时,自认为已经完成启蒙过程的人宣称能为“世俗空间”确立一套有助于社会进步的理性秩序。这是典型的“启蒙”取向与姿态。其间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个人高于社会、理智高于情感与信仰、个体行动自由高于群体秩序规制、普遍规律高于特殊意义、科学研究高于价值判断的强烈倾向。而在另一方面,反启蒙取向则对个体权利自由伸张、群体纽带断裂以及理性对“生活世界”的侵蚀甚至殖民化所带来的道德后果感到忧虑与绝望。他们拒绝“断头台博士”[4]的理性宣教,并将出于功利的目的及带来现世幸福的承诺而对人进行的管制或征用称为“庸俗的生命之敌”[5],且坚持认为社会或群体的特性不可化约为个体的习性,行动意义的最终来源绝不是行动个体的主观赋予。总之,“它关注共同体,关注社会秩序与人的意义当中无关乎理性的维度”[6]。并坚信在前理性、前契约的意义上,社会有着一种能超越构成它的个体的总体属性,即在一个更加整体论的情境下,整体大于构成它的部分之和[7]。而这种共存、互赖基础上的集体存在方式本质上具有某种“突生性”与“超灵性”[8],因此无法将其简单还原为个人功利抉择与理性实践的简单叠加,而必须将社会重新植入到集体意识与共通知识的意义网络中才能得到理解与阐释。综上

篇(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篇(10)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不仅可以为专业课服务,还可以为学生生活和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可是,纵观中职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的教学热情也随之减弱,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结合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现状,针对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中职数学的具体策略。

一、做好“学情分析”,为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它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等,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

以《弧度制》为例,弧度制作为度量角的一种新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接受和理解,在学生以往的认知当中,度量角就是用“角度”,如一个圆周角就是360°,而用“2π”来表示觉得很奇怪,甚至觉得是错误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调整了。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一幅画尺寸是长1米,宽2尺,试计算这一幅画的面积”,这个问题看似平常,但是由于单位制不统一,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想到同一个量有着不同的度量单位,需要统一单位才能运算,这就可以为弧度制也是度量角的一种方式打下伏笔,也引导学生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来看待问题。

二、“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但看看我们的中职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老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课桌上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仍然是老师的,因此,我们应该改进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

当然,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内化来生成知识。以《弧度制》为例来谈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弧度制是度量角的一种方式,如果以教师中心,教师在讲台上直接告诉学生弧度制可以度量角,学生理解不了,自然也无法获得知识。

但是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弧度制可以度量角,而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图,保持圆心角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半径的大小来观察弧长与半径比值的变化情况。学生自己作图后很容易发现,只要圆心角的大小不变,无论半径变大还是变小,弧长与半径的比值都是不变的,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弧度制的定义就不难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理解了弧度制可以度量角,而且印象深刻。

三、践行“做中学”,让学生“动”起来“做”数学

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合理地应用于中职数学当中,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通过这样的准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枯燥的课堂充满生气。在《弧度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1弧度角的定义,我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卡纸,卡纸上有的是大圆,有的是小圆,总之大小不一,我请学生利用尺子和绳子量出1弧度角,并用剪刀剪下,在小组中来比较每个人所作的1弧度角的大小,通过动手操作、在小组里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弧度的大小和半径的大小无关这个规律。通过动手得出的结果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观这个规律,学生理解不了,老师也就做了无用功。

四、 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动静结合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有利于优化教学设计。处理好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就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就会使课堂教学更愉快、高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数学中,很多的知识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而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等软件就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静态的图形变得动态,就可以更好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弧度制》的学习中,学生对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很难理解,而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上作图,通过拉动半径的大小来观察弧长与半径比值的不变性,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五、 利用“小游戏”等来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因为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弧度制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半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比较疲惫,而此时要学习的内容的是特殊角的弧度数,为了鼓励学生记住这些重点知识,我把特殊角的角度和弧度设置成了连连看游戏的形式,在小组中比赛,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高,给加分和小礼物作为奖励。连连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我把这个游戏融入到弧度制的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数学教学要重视体验.青海教育[J].2006(3)

上一篇: 供货商考察报告 下一篇: 幼儿教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