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向日葵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向日葵教案

篇(1)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3-01

习作,难乎?易乎?会者不难。

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会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传授写作方法、技巧,同时也是学生情感的交流与渲泄,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我觉得作文教学不能盲目地推崇理论,也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作文教学实践当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一些粗知拙见。

1.影响习作教学动态生成的原因探析

1.1 教师"导"的随意性。小学生从三年级正式开始练习写作文,一直到六年级,八册语文课本,大约六十多个单元,就有六十多篇大的习作。再加上平时的日记,周记,课文后面的小练笔,每张语文试卷后面的习作,大约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大小小要写五六百篇作文。除去大的习作,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作文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教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就造成了无目的、重复的训练。有部分教师在作文备课中,只是简单的写了几条提纲,有的甚至没有教案,仅有一个作文题目。越来越少的教师为教学需要而写"下水"作文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走入了一个误区。对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过多的进行应试作文模式地训练,这种教育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教师的作文批改没有针对性,缺乏有针对性的眉批、尾批,有的甚至让学生代批了事。习作评讲无的放矢,不能将习作的训练达标情况系统、及时、有效反馈给学生,有的甚至不评讲。

1.2 学生"学"的盲目性。好多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大多是和积极的,正义的,向上的事情沾边,而在大部分孩子的眼中,这些事情往往是最没有兴趣的。写作文时,学生遇上最大难题就是没有内容、材料可写,往往是为写事而写事。一些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缺乏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写作时就想不到材料来支撑。还有些孩子,写作时,依赖于老师的"先说后写",老师请一部分学生先来说说今天的作文怎么写,这部分学生练习说得多了,就使另外一部分学生坐享其成了。使得交上来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一部分学生享受习惯了,思维造成了定势,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个性,没有个人的思想,没有独特的人生感悟,这样的作文可以说毫无价值。

2.带学生在感官习作中,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针对老师和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尝试了带学生进行感官习作练习,引导他们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策略一: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感官习作练习:

练习一:请你带着想象观察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如果这株向日葵就在你眼前,展开想象,带着你的感觉去写一写它吧!

同样的题目,孩子们因为有了独特的感觉,写出的结果大不相同,就以向日葵为例:

习作一;在风中,向日葵在颤抖。它金色的花瓣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它的叶子有点没精神。伸出手来摸一摸,向日葵花的花蕊那样柔软。空气是凉冰冰的,向日葵花却还是那样热情。

习作二:向日葵花在唱歌,你听到了吗?它在唱一首快乐的歌。它的金色花瓣在抖动着,像是在边唱边跳舞呢!它每次轻轻的跳动后,都会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你闻到了吗?

可以看出,经过了这些习作实践之后,他们对于感觉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也渐渐开始将自己的感受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意在让孩子们将自己不同的感觉汇合在一起,这时的感受不仅有外在的听、闻、触、看等等,还有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的体会,大大加强了孩子们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更有张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策略二: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多项感官习作训练时,学生都可以先去实践再总结提升。朱熹曾说过:"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1]

练:题目:《森林中的一天》,"这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你走在大森林里,……"请你围绕这一情境写出自己在森林中的一天中发生的故事。注意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听、看、闻、嗅等感觉。

练习三:《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呢?能不能描写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断,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自己独特的感觉。

一开始我们的感官习作实践训练就是在带着孩子们下水,此时的习作练习让孩子们在关注到听的、看的、闻的等感觉的同时,重点引导他们掌握习作的方法,无论是低年级孩子写看图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写人写事,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将感官体验揉和进去,孩子们觉得有话可写了。

策略三: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表达独特的自我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检,前提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可以是完全放松的,强化学生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矿工的帽子就是将手电和安全帽结合在一起的创新的实例,正是因为有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才产生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在学生的习作中,这种与众不同的想象也是一颗颗闪光的钻石。当发现学生习作中新奇有趣的感受时,牢牢抓住进行评讲与放大,让学生敢于不断地产生新鲜有趣的想象,他们的感受是独特的,是得到尊重的,教师只需要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官体验表达独特的自我。

抛开我们的习作来看,美好的感觉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感觉麻木的人,无论做什么都难以获得快乐与幸福。印度著名瑜伽大师爱・扬格这样说:"感觉是我们的盔,才智是盔上上羽毛,羽毛是一种装饰,头盔却能保护脑袋。" [2]感觉如头盔保护了我们的脑袋,感觉保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脑袋,没有美好的感觉,再多的才智也无处安入。感觉是思想和行动的源头,有了美好感觉的引导,会令我们奋步向前。孩子们在感官习作的练习中找到了自己表达的切入点。相信他们会在有趣的习作中成为一个感觉敏锐,充满智慧的人。

篇(2)

一、构建气氛活跃的美术课堂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其实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案给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主动思考,学习兴趣不浓。但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美感,美术课堂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美的感受。要想美术课堂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师就应该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为了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随意摆放自己桌椅的位置,教师也不再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自己画烟花。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烟花吗、烟花是什么形状的、烟花都有哪些颜色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限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将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事物画出来。例如,大多数学生认为草一定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心中不一样的颜色,让学生知道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只要是用心思考出来的结果,都应算是一种艺术创造。

二、注重美术作品的赏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28-02[作者简介]崔玲(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兰州市骨干教师。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实践、创新的创造型人才。为了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创造性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校本课程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培养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途径。

一、课程背景与调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在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家长和教师认为当地非物质文化丰富,而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对非物质文化也很有兴趣,但是其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香包、刺绣、剪纸是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风情,2006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符号,蕴涵着深邃的汉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着远古时代先民们朴素的本原哲学,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图腾崇拜,追溯着亘古不变的文化主题――繁衍生息,讲述着我们祖先在陇原大地上的奋斗,凝聚着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我校来自陇东地区的女教师很多,她们大多数都会刺绣和剪纸。基于此我校开发了“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

教材的编写目的:一是想让学生了解陇原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文化;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三是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四是通过让学生做香包、刺绣和剪纸,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五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六是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明确了教材撰写的方向和目的,编者利用自身良好的条件,深入庆阳农村学习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做法,同时到西峰市几个大的民俗工艺品公司去学习先进的理念,使自己不但掌握了香包、刺绣、剪纸的简单制作,而且有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为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各种科技知识及创新意识已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渗透到中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各教研组的课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2008年,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工作。小组由校长总负责,教研室协助,各教研组积极配合,保证了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研发过程中,设计了多个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发现新材料、设计新图案来完成香包、刺绣及剪纸作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中通过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开始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环境,并学会回收利用废旧物品,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课程真正让学生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人”。

本课程教材共有五章十三节,撰写完成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三次修改,使其在内容上更丰富,在教法上更完善,在语言上更通俗易懂,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本课程通过了学校教材领导小组的审议,被确定为学校重点校本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心型香包的制作(2―3课时),五彩粽子的制作(3―4课时),向日葵的制作(3―4课时)。比如在制作向日葵时,第一课时为绣制5―6个向日葵花瓣,第二课时将所有绣制好的花瓣依次连接起来,绣成向日葵的雏形,第三课时做流苏进行装饰。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只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和评价制度。

(一)从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管理

1.课程管理: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进行统一管理。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师安排、教师培训、课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检查等,总务处负责提供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教研室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并进行评价等。

2.教师管理:教务处教师按照课程教学计划进度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当修改。教师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在校本课程结束后把学生考勤登记册、学生成绩册交到教务处归档。

3.学生管理:学生应认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完成作业,不得随意缺课。学生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学生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评价,考核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二)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1.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以学生体验感悟为主,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注重考勤和过程性评价。(2)成绩采用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级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3)对学生学习成果以汇报、展览等形式展示。

2.教师评价:(1)从教学计划、进度、教案、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完成和考勤等方面进行评价。(2)从学生学习成果和问卷调查等方面进行评价。(3)从家长问卷调查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课程效果与反思

“陇域之韵――香包、刺绣、剪纸”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学生问卷调查,95%以上学生喜欢本课程。本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问卷调查显示,90%的家长比较认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陇原大地的传统文化,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审美水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远工程,校本课程深具地方特色。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系列课题的研究,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来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为作文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导,要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可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如写“校园春色”,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坛边,学生边观察,教师边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必然作文兴致高,想象力也更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指导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可先总述“校园春色真美”,然后从不同方位、不同顺序,具体观察花坛里的迎春花、一半红、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的形态和颜色,闻它的气味,摸它的叶和花。把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导学生读书要“精”

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总结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教训时提出:“泛观而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说,广泛游览而没有精选,莫过失在于:虽然读书量大,却很少掌握要领。投入多而产出小,这不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吗?读书,精选很重要,读书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名词佳句,欣赏其写作手法。如学习《林海》一课,要学生弄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学了《桂林山水》,要精读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学到运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多看有关的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有提高。

三、诱导学生想象要“深”

小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看过、听过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具体就行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诱导学生加上一些议论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篇(5)

Brief talk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lant teaching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Mou Xiaoling

【Abstract】If we want to cultiv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ll for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ultivate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actively, taking delight in research and cooperating and them make the achieve the dema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Keywords】Pla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是任课教师职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欲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就要求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作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1.2 问题需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果树开了许多花而结果不是很多?(传粉,授精知识探索)

1.3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中专生有好奇心、爱听表扬、争强好胜的心态。因此,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植物的花特别美丽,而有些一般,有些不好看?又如:怎样使向日葵多结籽?(人工授粉知识)

2.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汲取知识的主体,就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1 亲自体验过的知识要比听到的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记忆的强度,要比教师说出答案的效果好得多。

2.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对于好学生来讲,预习可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总结。

2.3 充分利用课堂间歇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主动启发引导。

3.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3.1 共同讨论。通过学生自学、思考、体验、探索,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讨论,相互补充纠正,教师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3.2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其发言,消除胆怯心理。同时应要求学生把教材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3.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他们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要在知识中起指导作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要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计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4.1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能力,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篇(6)

你是新来的实习老师,可惜只教了我们班一天就被调到其他年级去了。但后来每一次在校园遇见你,我都会想起一句很美的诗:途经千山万水,犹如清风拂面。

时间总是消逝得飞快,我甚至还来不及找机会跟你说一句话,学期结束你就离开了。紧接着暑假一过秋天就要来的时候,我升上了高三。本来我早以为再没有机会见到你,却在开学典礼上惊喜地发现你成为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正式一员,带的恰恰是我所在的班级。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在刹那间被击中心脏,顿时胸腔里像开起了花,后来黎哲哲说那时的我眼角眉梢都代替言语泄露了秘密。

年少时的喜欢大抵都是一样,巴不得时时刻刻用眼光锁住那个人。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再像从前那样视上数学课如受刑般难熬,相反每天两节的数学课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光。喜欢一个人大概就是这样吧,只要看着他的身影就觉得很美好。是的,再也没有什么事,能比如此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更让我觉得幸福了。

这份朦胧的爱让我的心思多了起来:早上来学校前反复照镜子,包括头发、衣服和鞋子都要一丝不苟,为的是给你留个好印象;上课尤其是上数学课的时候,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以博得老师们内部传播的赞赏,最终也就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下午的活动课拉着黎哲哲到南区球场,混在人群里大声为篮球赛中的你呐喊打气;大扫除时跑进教师办公室,装着不经意地把你的桌子收拾得比谁的都要干净整洁;常常去图书馆2号阅览室后排角落里自习,这样可以经常遇见你看书的安静样子……

我做了所有的事情就是不敢对你说一句喜欢,我怕你拒绝,更怕惊扰到你。你是我视若珍宝的一个梦,我怕这个梦会碎掉,所以小心翼翼,步步为营。高三繁重的学业任务里,我要分半边的心给你,不是不辛苦,只是再辛苦我都甘之如饴。在我十七岁的意念里,喜欢就是这样,为了一分的甜,愿意吃九分的苦。

黎哲哲有时候会对着我无奈地叹气,她说我的眼神里面满满的是勇敢,是无畏,是熊熊燃烧的热忱。

后来终于鼓足勇气要给你发信息,我想告诉你我就是你班上那位叫林芷妮的女生,我喜欢你。但编辑了长长的一条又全部删除,再编辑,再删,反反复复。其实我不是瞻前顾后的人,但那晚一条信息却足足花了我两个小时。

我躺在秋末冬初的被窝里,直到午夜12点时钟敲响了才终于按下确定键,而发给你的简讯里只有两个字:晚安。

不出所料,直到第二天你都没有理我。但到了晚上我又忍不住给你发信息,仍旧只有两个字,晚安。这次你终于回复说:请问你是谁,我认识你吗?我犹豫了好久,才给你回了一条:我是你班上的学生。

后来我每天晚上都坚持给你发信息,简短的两个字:晚安。大多数时候你不理我,偶尔回复也从不问我名字,只是叫我好好学习,不要想太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圣诞节。

那天你如往常一样上完课收拾教案离开,在走出门口的最后一步,你停顿了一下,冬日正午的阳光洒在你身上,你回过头来对我说:“林芷妮,你过来办公室一下。”

其他老师都不在,你看着我,微微皱起眉毛,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轻描淡写地问我要不要看看你女朋友的照片。我下意识地咬紧了嘴唇,良久才点了头。

澄净的面容,干净的眼神,你掏出来的照片上是个抱着向日葵微笑的女孩子。只一眼我就知道我输了。你比我大五岁,我曾以为你喜欢成熟的女生,所以我无视校规,烫起大波浪穿起超短裙踩起高跟鞋,硬生生地把十七岁的自己打扮成二十出头的样子。可是面对照片上那张素气的脸孔,看到你望向照片时温柔的眼神,我知道我输了。

篇(7)

作物种植专业课是研究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发育与水、肥、气、温度、光和农业气象有关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专业课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操作,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牢牢把握“消化、吸收、巩固、提高”的学习原则,不断取得新的学习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的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时,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仔细听、记,课后及时复习。对所学的知识要“先消化、吸收”后“巩固、提高”我�J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要牢记这八个字,是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的。

二、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作物种植专业课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通过一些实物、挂图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例如,在学习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时,让学生联想农村“筛麦”场景,将土壤比作筛网,网眼即为土壤孔隙,比网眼孔径大的物体会被筛网截留下来,所以混浊的水通过土壤会变清。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对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实施教学时,除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目光,表情和举动中,判断出他们是否理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中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教学。虽然,现代学习理论提出了“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启发性,强调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则等。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发现学习”,因此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运用实验现象,层层引入,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设计教案时我以实验为导入点,讲解实验现象,发现学生的反应比较迟钝,为此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再分组讨论,最后老师提出问题:例如1、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出那些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2、植物生长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等,举生活实例: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阳光弯曲,逐步引导学生回答,最终使学生明白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产生部位,运输和作用部位。

(三)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联系相关学科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的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并给予鼓励;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要因人施教,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课后反思教与学的情况,提高教学水平

传统的种植专业课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后反思教学策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应作哪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作物种植专业课的某些内容采用单纯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而色彩鲜艳的挂图,形象具体的实物标本,融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很容易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例如:《植物生产与环境》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单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二)分组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授”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既讲累了教师又听烦了学生。教学中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变死记为活学,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灵活运用教材

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的注重讲授课文重要内容,应该全面做好专业科学研究分析,针对教材之中的精华内容进行科学提取,将不符合学生特征或需求的内容有效去除。应在教学阶段中,添加较为实用性的知识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学

习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 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 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探索)。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要使向日葵多结瓜子怎么办?

4.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要强得多。

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1. 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 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篇(9)

在光合作用教学中,讲到“在蓝藻出现之前,地球的大气中不含氧……蓝藻出现后,由于蓝藻的光合作用……”这时有位学生反问到“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怎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学生的问题出乎意料,细细想来,却在情理之中,通过学习,学生已认识到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再联想到蓝藻是原核生物,除核糖体外不含其他细胞器,这就与教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矛盾冲突,质疑由此产生。学生通过联想、分析、推理、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反映了其思维活动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立性。

再如,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为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两纯合体杂交,怎样才能培育出粒大油多,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参考答案给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在F2中选出粒大油多植株和双隐性植株杂交,如子代性状全是粒大油多,则该粒大油多植株为纯合体,可继续自交培育。教学中有些学生指出:“F2中粒大油多植株和双隐性植株杂交,子代性状全是粒大油多,虽然可以确定该植株为纯合体,但其上面所结种子(子代)却全为杂合子,怎么造育出纯合子的后代呢?”学生的分析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表明他们已不再盲从于答案,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地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不正反应出我们学生的思维品质已达到了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了吗?教学中适时鼓励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胆发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达到知识升华,思维成果共享,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认识到采应第2种方法即通过自交造育。

每堂课后,及时地把师生互动中学生思维中的问题点、闪光点、精彩点添加到学生问题集中,长期坚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日臻完善。

二、学生问题集——反映教学不足的窗口,汲取教学智慧的源泉

学生的问题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晴雨表,它会使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得更全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和尊重学生的疑问,从中及时发现自己的教学失误并不断加以修正,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从肤浅走向深刻,由稚嫩走向成熟。

例如在讲单倍体及其应用时,发现不少学生对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及其优点疑问较多,理解有困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课堂教学中缺乏对育种实例的分析和与杂交育种的对比。因此,在以后班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做改进:先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杂交育种的手段,利用高秆抗锈病(DDTT)小麦纯合体和矮秆易染锈病(ddtt)小麦纯合体培育出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单倍体进行育种,最后师生归纳如下图解:

通过结合育种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思考、分析、比较、交流和讨论,获取所学知识。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单倍体育种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认识到以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叫单倍体育种,并且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单倍体育种的优点,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问题集——推动教师学习的动力

生物学研究的是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决定了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也会碰到对于学生所问的问题回答不上的场面。因此,学生的问题就如同“催化剂”促使教师去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当我们遇到回答不上来的疑问时,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不会,我可以回去查查资料,再来告诉你吧!古语说:“言必行,行必果”,查找到答案与否也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回答,这样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篇(10)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欣赏美的情操,教师有必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完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一切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生灌输式地接受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美术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要学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去发现美、感受美,然后用自己的笔去创造美。当前美术课存在相关资料匮乏、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尤其是美术欣赏课,学生瞪大眼睛看书本上的小图片,却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美感。这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欣赏到尺寸更大、颜色更丰富的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美,教师可以做好教案,找一些资料如光盘、图片、网络信息等来制作课件,通过图像、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一节美术欣赏课中,笔者制作一些和谐自然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中看到很多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妙、人生的快乐。同时在播放画面的时候,笔者还适时地配上和谐的音乐,这些图片在陶冶学生情操、感悟美的内涵方面,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欣赏完这些图片后,笔者让学生展开联想,去画一幅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地方的习作,可以是茂密的大森林,也可以是辽阔的海洋,或者是有着小溪流的草地。经过之前的熏染,学生稍作思考,便能够在纸上“沙沙”地绘画。有学生画的是《飞得更高》,高高的山坡,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一个小男孩在山顶上仰望;有学生画的是《我爱学习》,在一片青葱的草地上,一个小男孩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学生的想象真是奇妙。因此,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自己心里最美好的画卷。

2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课堂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也就是根据书本上的图画进行模仿,根据相似度进行打分。或者是教师摆上教具,让学生照着画。这些属于基本功范畴的教法学法,对于学生稳固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术课堂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基本功的内容,也需要一些创新,也需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作。小学生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有的时候灵感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却不能捕捉到。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总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没有接触过和参加过其他的社会活动,所见非常有限,虽然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却不能很好地描绘出来。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无形为有形,化虚幻为真实,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头脑,武装他们的思维。有了教师在一旁指导,也能够让学生很快掌握重点,使学生明确、自信地进入到创作过程中去。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锻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和记忆。在课堂上,笔者通过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些课件,经常为学生播放图片,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对于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会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标准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出示一幅静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根据想象画出意识中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根据物品的特征,从记忆中临摹、复原物品的形状。

有了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就可以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例如,笔者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个正方形,让他们进行添加,改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随着课件的演化,正方形变成高楼、门、冰箱、电视、汽车等东西。展示接触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一道题:给你们一个圆,看看能变成什么。当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根据刚才在课件中的启发,纷纷在纸上画了起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都把自己的创造力用纸和笔展示出来:有的画了飞在天上的气球,有的画了金光闪闪的奖牌,有的画了朝着太阳微笑的向日葵,有的画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这样的练习,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让他们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

3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欣赏美的 情操

美术是一门研究美的艺术,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绘画大家,在绘画方面具有超凡脱俗的表现。但是学生因为见识少,再加上美术课不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也没有机会去观赏大师的杰作。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网络里面有无数的信息资源,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需求,经过加工,选择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图片,不但再现历史原貌,也为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提供良好的机会。因此,在欣赏课中播放一些大师的作品,对于丰富学生内涵,提升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笔者曾经在美术欣赏课中为学生准备一些名家的绘画作品,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有徐悲鸿的马,也有齐白石的虾。这些汇集东方艺术大成的名作,配上韵律舒缓、柔和的音乐,加上教师在一旁娓娓解说,一下子就将学生吸引进来,进入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半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了解了中国绘画登峰造极的成就,还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杰出的画家。这节欣赏课带给学生艺术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是不可估量的,也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欣赏美的情操。

当然,多媒体的优势还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作为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多媒体的贡献是很多的。小学美术教师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得开心、快乐。

参考文献

[1]曹宏宇.小学美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91.

上一篇: 护士的工作总结 下一篇: 小学一年级学生评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