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课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49-01

人文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将学生的尊严、人格魅力、潜能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展。文章中高职英语课堂中涉及到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人生境界提升、人格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但是长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教育中忽视了人文教育。英语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内涵,为此需要将高职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1高职学生就业发展需要。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希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基本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求应聘生要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进取心。他们认为应聘者必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人文素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1.2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高职生的生活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不具备学习的动力和进取心。因此,急需在高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

1.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拥有基本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基本的政治思想素养。

2.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2.1可行性分析。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承载了文化内涵。英语教学要求要有策略地将西方文化介绍给学生,从而使 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提升自己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英语文化中具有守时、仁爱、诚信、独立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对促进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必要性分析。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注重对人文课程的发展,尽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局限在学生的应用技能,比如英语演讲口才、应用文写作等,只注重应用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

3.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3.1教师为高职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英语学习氛围,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提升其人文素养。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是机械化的,教师的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课堂实现对英语课堂的活跃能够改变这种问题。教师课前组织小组演讲,为学生打造轻松课堂。比如:在讲到mother这个单词时,教师可在从单词的不同字母入手,将其换成和妈妈为自己辛苦相关的单词内容,像M(many)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O(old)妈妈逐渐苍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代入到英语课堂中,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母爱的共鸣。

3.2增强高职英语教材的人文性,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人文知识点的内容,利用人文知识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点和人文素质关联点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评论、角色扮演、自创短剧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把握。第二,教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有策略地剔除一些和生活实际不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新闻或者网络中寻找一些涉及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文章或者蕴含人文精神的英语电影作为英语教材,让学生在欣赏电影、增长见识的同时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英语教材中涉及很多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些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在体现对学生关爱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3.3将人文精神贯穿到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鼓励语言的使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具备英语学习的信息,不敢开口说英语。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站在教育人的立场人,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确认,明确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自主性的活动。其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来学习英语。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向学生展现人文关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对体现人文精神的素质进行积极挖掘,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昊. 高职英语课堂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63-66.

[2]李永莉. 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人文教育的适切性和路径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123-124+127.

篇(2)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篇(3)

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中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明确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新时期关于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颇多,也颇有见地,但在实践过程中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还停留在泛泛而论的理论层面上,未能很好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失去了质量,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失去了质量,中国的教育就不可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因此,研究、探索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显得十分有价值和意义了。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职语文学校应更加强调人文性,体例上更加凸显创新性,并能以实践为导向,以实用为宗旨,以学生人格思想、心理、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核心是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突出特色,力图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走出一条与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迥异的新路子来。

一、高职语文教学在理念上更加强调人文性,更加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成人”

该课程共设文学与人文素养、自然、祖国、生命、情爱、理想、苦难、人格八个主题,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其一,人与社会。强调以社会关怀作为自己人格的轴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设置了祖国、情爱(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两个专题。其二,人与自我。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关怀的一面,设置了生命、理想、苦难、人格四个专题。其 三,人与自然。强调维护、珍爱自然,设置了自然一个专题。我们认为,一个能够做到和自我、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就是一个人格结构完整的人,一个人在这三方面持有正确的态度,其人格就会健康地发展。

上述三个维度暗示了高职语文教学构成框架:按理念立篇,以主题词建章。着眼点在人文,重点在培养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人格完整的人,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职业者,塑造内心与外在同样出色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语文在教学体例上更加凸显创新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61-03

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已俨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是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走进高职院校,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习惯了手机陪伴的生活,与外界的隔离使之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有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存在问题。凡事找百度的习惯,使得他们缺乏自我思考、选择辨别、概括总结的能力,不再具备勤奋钻研的品质。对文化快餐的喜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品读经典作品,深入吸取经典中的人类文化精髓,对真善美的理解力也在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倾听力不强、动手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很多高职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大打折扣。当他们走向社会,进入用人单位,认同度往往不高。认同度不高,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而是他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

2.人文素质课程不受重视

现阶段,尽管大家都认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类课程的地位在高职院校还是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重视专业发展依旧是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人文素质类课程课时少,被边缘化仍旧是一个普遍现象。拿人文素质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来看,笔者对山西的五所高职院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科职业技术学院、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做了调查,大多数课时安排在48~60个之间,有的学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的大学语文课程直接被应用文写作代替。由于人文素质类课程在学校被边缘化,教师也不重视,比如,在建设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老师的参与度较低,于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的储备方面都出现匮乏的状况;学生也更不重视,上人文类课程只是为了学分,而不是提高素质,不能正确认识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发展不足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随意化、临时化成为发展常态。因为人文素质课大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哪个老师愿意报,那个老师就可以上,至于上课的内容选择、授课水平、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是否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则不再重要,只要填充了这个人文素质体系的空白就可以了。课程的杂乱无序性、开设的无目的性、表面的形式化使得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拼凑出来的五味杂陈的大拼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构建一个有价值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

* 2013年度山西省省级教科研项目“高职高专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G2013041)

二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人文是一个体系。那么,要构建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不应该只是简单随意地将一些课程堆积起来,而应该在一个理念目标的指导下,在建设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本着创新、优化、管理、全面等原则将这个系统工程搭建好,真正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1.要有目标定位意识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赢得应有的地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高职学生成长的双翼的理念必须建立起来。同时,还必须先将自身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明确好,这样有了正确先进理念的引领,有了明确的定位,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才能越来越好。这方面,南方的高职院校的探索远远早于北方。比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就开始推行“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并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使得关注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拥有了同等的地位。

2.要有核心课程意识

既然是一个体系,那么体系就一定要有主干,也就是核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有核心意识,即应建立起核心课程模式,里面的核心课程不仅要固定存在于体系之中,而且要不断优化成为品牌课程。它们应当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与思路,并能够引导学生能以自身为主体去看待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与时展。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核心课程这一模块的建设中,就是以语文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中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用以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核心课程中还应包括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开设的延展性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均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开设的课程应当成为这里的主力,可以此来建立课程的整合和调整方向。同时,要意识到选修课不能仅站在职业实用的一面考虑,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围绕一个全面的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进一步设计。比如,围绕各领域的发展,从多元的学科角度与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较完整的知识,有助于打破思维的惯性,实现专业间的融通。可以开设文学与艺术、哲学与历史、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3.要有改革优化意识

目前,学生学习基础不够好、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不足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效果,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这些年,高职院校在语文、高数、外语教学内容上的探索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单单在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还不够,还应在组织有价值的课程活动方面多思考,还可以尝试学习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增进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微课、私播课等技术的运用,能与学生形成课上课下的互动学习,激发学习活力。还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引入一些教学实施方法,比如,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关键词卡片法、可视化教学法、观点站位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对于已存在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则要从体系构成的需要出发,从受学生欢迎程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取舍,去粗存精。比如,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选修课程,因为内容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生非常喜欢。对于被保留下来的课程,学院要有打造品牌课程的追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同时,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课程形式。

4.要有创新意识

相对于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迅猛,积累不足,加之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同,无法直接采用,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创新呢?创新点可以从现实入手,在问题中寻求突破。比如,如何将专业素质建设任务与人文素质建设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何将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相结合,将人文素质课堂上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传递到学生的思想里?如何将企业文化内涵与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人文素质课堂上得到提高?如何将课堂活动内容与课外活动内容形成互动与补充的动态变化关系?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成为一个动静结合的不断变化的体系,要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一个纽带。

有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的论文中,它提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时的做法。他们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人文知识与视野、人文价值与情感、人文行为能力。其中,人文知识与视野下设人文素质课程,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创业就业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人文价值与情感模块具体由校内实践活动课程完成,该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工程。人文行为能力的形成则通过专业课程完成,具体课程包括:通用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等。如此,静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动态的人文素质活动结合了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另外,还应将学生社团活动、校企合作活动也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让这个体系更丰富更充满活力。

5.要有质量管理意识

一个体系的健康运转、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离不开管理机构的运作。从本科院校的经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院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想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作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应当提到议事日程,建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更是必需的。有了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对教师的选择严格把关,就再不会出现讲得不好的教师就教选修课这种情况,能上选修课的只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再不会出现选修课没有章法地以大杂烩的方式出现。同时,这样的机构机制保障可以实现真正的有序管理,可以起到真正监督教学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选修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6.要有全面意识

课程体系要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起作用,不能只依据体系内的课程起作用。学院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人都必须承担培养的工作与责任,它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一个体系。同时,这个课程的体系设计理念中还要有全程的意识。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到职业发展,课程体系都应该发挥应有的效用。比如,一些高职学校实行的新生入学导师一对一跟踪指导制、毕业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无终点制值得学习。只有这样,大家共同营造起人文素质教育大的环境氛围,学生沉浸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 结束语

对于学生个体成长、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去除急功近利之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的优势相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莫勇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广西教育,2014(7)

[4]徐淑华、王南山、殷锡武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8805

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只会培养 “工具人”现状,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人”转变的重要措施。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内涵和外延不清晰,当前人们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认识模糊的关键在于人文素质教育究竟是一个功能问题还是一个价值问题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决定了迥异的实践路径,直接影响实践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当前“以就业为中心”的职教理念导致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1],在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成为点缀,教育目标模糊,教育的内容泛化,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大,使人文素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实现学生理解人文知识、认同人文精神和践行人文信仰的教育目标。如何在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扩展和深化成为高职教育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功利性。包括高职教师在内,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找到了工作,适应了企业的要求,高职教育就完成了培养目标,换句话说,“高职教育就是饭碗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教学评价都要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培养重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高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培养计划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只是专业课程的调剂,缺少总体规划,随意性较大。院校在师资、政策支持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投入较少,导致这类课程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成为边缘性课程;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培养目标存在不确定性,围绕培养目标的内容设计就存在着随意性。高职中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种多样、无所不包,似乎内容越丰富、领域越广泛,越能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性。这种设计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生活化”的要求;再次,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人文知识的特点。高职的人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和评价都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将分割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文化性”,使人文知识教学“绝对化”。而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过程难以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无实现人文教育中 “对话”“理解”“反思”的要求[2],导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很低。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理论上缺少突破、实践中难以创新的窘境。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将慕课引入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探索途径。慕课是一种通过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开发的网络化、开放式课程,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发展较快、应用领域广泛的课程模式。慕课的应用形式有很多种,将慕课嵌入到高职教学、以翻转课堂方式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有与之对应的学习背景限制和技术要求,将慕课应用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绩效是本研究的目标。

2研究过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始与网络教育公司合作,引入15T慕课嵌入到教学体系中。慕课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古典文化赏析、时尚文化等多个方面。目标是通过引入慕课学习,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引入的慕课作为高职新生必选课,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慕课学习平台由网络教育公司提供,能够实现在线课程学习、作业管理、在线讨论等功能。每门慕课都有1名主讲教师,同时由学院安排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指导和答疑,每隔2周进行1次面对面的学习辅导。学习结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作业评定成绩,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

本研究于2015年5月对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慕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整理,总结出学生反映的58个学习问题,结合文献调研,设计了慕课学习障碍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和问题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包含性别、入学方式、专业、年级、课程、网络学习经验等;调查问题部分包括慕课组织管理、学习交互、学习技巧、动机、网络应用能力等8个方面,共设计学生慕课学习问题45个。问题评估分成“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要求学生以里克特量表1~5个选项进行选择,分别给予1~5分的分值。

在2015年6月进行了问卷调查,统一发放纸质问卷,学生填写完成后,由指导教师集中收回。参加调查的学生有436名,包括已完成和正在学习慕课的学生。涵盖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会计与统计4个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束回收问卷436份,剔除掉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415份。

3数据分析

3.1描述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整理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6.0进行了分析。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女生占68.4%(n=284),男生占31.6%(n=131)。70.8%的学生(n=294)是通过普通高考方式入学,有29.2%(n=121)的学生是通过对口升学的方式入学。参与调查的学生共选修了13门慕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时尚艺术、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等多门课程。有42.4%(n=176)的学生已经完成学校规定的慕课学习,57.6%(n=239)的学生正在学习。

在慕课学习经验方面,有74.9%(n=311)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网络课程学习,有25.1%(n=104)的学生有网络学习经历。技术是影响慕课学习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学习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调查中,24.8%(n=1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技能水平熟练,75%(n=3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水平较差。慕课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网络技术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2],但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经验感受。网络学习经验对慕课学习有重要影响[3],调查中,66.9%(n=278)的学生认为“需要慕课学习方法指导”,26.2%(n=109)的学生是先学习慕课,然后再去参加指导教师辅导,63.8%(n=265)的学生是参加完指导教师的指导,然后根据教师安排来学习慕课,9.8%(n=41)的学生对于慕课学习没有安排。在慕课学习效果评价方面,32.5%(n=135)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40%(n=166)的学生认为与课堂学习效果没有差别,27.5%(n=114)的学生认为比课堂学习的效果要好。在对慕课的学习信心方面,59.5%(n=24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慕课,40.5%(n=168)的学生对于慕课学习缺少自信心或不清楚。

3.2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45个问题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在慕课学习中的障碍。因素分析法是对复杂关系的多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整理出公因素代替原始变量,以反映和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因素分析法通过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75%来确定公共因素数,计算初始因素矩阵和公共因素方差,用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因素旋转或斜交因素旋转求正交或斜交因素载荷矩阵;根据矩阵相关系数确定因素[4]。因子分析与方差最大旋转用来确定数据的底层结构。KMO(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关系矩阵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取值在0和1之间。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KMO=0.814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在对影响调查的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后,其中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6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3.5%,因此,提取前6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对于在各个因素上的负荷均小于0.30的项和共同度小于0.20的项目予以删除,共删除了3个题项。为了方便对影响因子含义进行解释,进行了Kaiser标准化正交因子旋转,得到了旋转成分矩阵。然后进行了整理命名,共总结出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学习管理与支持、学习动机、学习交互、学习技术、网络技术、时间问题。

4讨论与分析

4.1学习支持在慕课学习中起关键作用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学习管理与支持因素均值为2.17,是影响慕课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学习管理与支持是指学习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指给那些遇到突发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的支持,它服务的是特定对象,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将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5]。对于参与慕课学习的新生,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还是网络学习经验都存在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个体需求,如果平台帮助系统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指导教师和课程讲师没有及时支持,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动力。调查发现,23%的学生对平台不熟悉,37%的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3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34%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有67%的学生认可慕课这种学习方式,但是仍有65%的学生认为慕课学习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在慕课学习中学到东西。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只是从资源的角度进行管理,没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对个性化需求的支持。

慕n学习不同于课堂学习,学生在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中,需要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熟练的应用学习工具的能力,才能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校来说,将慕课嵌入高职教育,也不是“一次引入”即万事大吉,要完成慕课学习目标,需要将教与学进行再次整合,而整合过程需要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管理者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包括管理、活动设计、评价、学习引导等方面的学习支持系统。

4.2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生活化”,只有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人文需要”,才能促进人文知识学习。在本研究中,高职新生学习的慕课内容如创业教育、领导力、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并不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内容设计偏离了学生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38.3%(n=159)的学生是“为了完成选修课的学分”,只有22.8%(n=95)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人文教育远离生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人文需要,必定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文知识具有“个体性”、“隐喻性”和“多质性”的特征[1]。它需要在“开放”、“自由”和“真诚”的环境下,通过反思与对话完成。这些活动在网络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作业和在线讨论中,在课堂教学中则体现在教学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然而,当前的慕课是以主讲教师的讲座为主,不能关注学生个体的要求,指导教师的课堂指导仅仅作为在线课堂补充,整个过程都是以知识传输为中心,缺少交互与对话。利用传授科学知识的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人文知识的特点,违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学生不能理解人文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不会主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成人”教育。它需要学习者对学习知识的认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将显性知识与学校文化、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等隐性知识联系起来,突出人文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激发学生对价值的认同。重点是唤起和引导学生内心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精神,不能将知识“灌输”作为教学的目标。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行动中实现人文素质“螺旋式”的提升。

实践中,指导教师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只是作为补充者的角色,并且普遍缺乏网络教学技能。参与慕课指导的教师中67%是专业技术教师,85%的教师没有网络教育的经验。这些习惯于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师,不能从人文知识特性的角度入手进行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再设计者,他需要围绕慕课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进行再设计,从知识传授者向问题提出者、环境构建者和实践促进者转变。

4.3慕课学习中学习交互缺失

网络学习交互主要是指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5]。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交互是人文知识学习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因素分析重要性排序中,学习交互的均值是M=1.93,是重要性排第3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53%的学生认为作业对学习帮助不大,一方面是因为作业缺少挑战性,多是知识总结,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作业没有获得及时反馈,只是作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学生失去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讨论是激发学生反思最常用的学习活动,它包括在线的异步或同步讨论以及课堂讨论。调查中,72.7%(n=302)的学生没有“在线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问题”,87%(n=361)的学生没有在指导教师的课堂上参与讨论。人文素质提升倚重的是在学习交互过程中的“对话”,如果慕课学习缺少了交互,特别是缺少社会化的交互,就无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素质。学院指导教师是促进师生交互的重要契机,但是调查发现,教师指导重点是问题答疑和知识拓展等,师生“对话”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同时,大部分学生将教师的指导看成了布置任务与检查、学习内容补充,缺少反思与追问的意识,而缺少混合式学习的指导经验,使指导课堂偏离了教学设计目标。

5总结与建议

将慕课嵌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有意义的教学改革,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障碍。研究发现,利用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习管理与支持系统不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慕课的教学内容由于远离学生生活,教W过程中忽视了人文知识特性,失去学习的吸引力;慕课教学设计缺少学习交互设计,使学生失去了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改革实践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将慕课融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整个体系中。人文素质提升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在高职学习中,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人文知识的需求不同,同时由于个体的爱好不同,对人文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异。因此,利用慕课灵活性的特点,对运用慕课提升人文素质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同时又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指导和学习支持;其次,注重人文教育特性,改进教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在知识特性和学习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能运用学科教学模式传授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将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作为实践人文行动的机会;再次,把“对话”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灵魂。在基于慕课的人文知识学习中,活动是载体,“对话”是灵魂[6],因为“对话”是引导学生人文知识需求的开端。因此,无论是慕课教学设计还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交互设计都是一个重点。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化交互或知识交互,才能更好地促进反思,提升对人文知识的理解,进而树立人文信念,实践人文行动。

参考文献

[1] 杨和平.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29):7172.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9.

[3] 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71.

[4]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28.

[5]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093.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09-01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工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建筑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建筑行业呈现出多元、人文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艺术、文学、宗教、心理学和历史等多方面来培养、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高职建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一)课程安排的缺陷

高职院校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多提供“快餐式”教育,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验实训、专业学习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思考问题能力片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培养人文素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包括工地实训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每个星期人文素质相关课程更是少得可怜。学生没有机会去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而教师的错误引导也使得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大,更愿意去接受工地实训。

(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同时他们目的比较明确,更多是为了日后的生活,因此在学习时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甚至错误地将思想政治类课程认为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是当作放松的机会,导致人文素质课堂成效不高。同时,我国学生自幼被灌输成绩至上的理念,而学校的考核制度更使得学生将精力完全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淡漠。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在学术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建校规模与师资等方面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学校要缩小差距就必须从长远规划、科学部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课程教育,人文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自我修养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不断完善并升华自我,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新时期,建筑行业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建筑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而人们审美观的提高使得建筑必须融入文化、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更能把握这一要点。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综合教学手段

高校在实施教育时,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重视新时期建筑行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如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学习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中的人文特点,从而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实现自我提高。

(二)优化课程设置

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基础理论课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为“必需、够用”。高职建筑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时,除了基础的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外,需要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坚持与时俱进,为学生创造接触人文素养使用的机会。学校可以构建校园网平台与资源,加载关于人文素养学习视频的信息,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意见,依照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安排和计划,同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历史博物馆、人文风俗展览馆等,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富有人文气息的建筑,并在课堂与课后进行总结分析。

(三)合理安排、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观念、价值观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向与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当代建筑的要求与审美进行细致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中包含的人文气息,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人文素质课程,不断提升自我。

四、结语

S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不断改善,建筑被赋予更多的人文与审美要求。高职建筑院校作为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在新时期下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以更好地面对机遇和挑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7)

课 题: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B类项目2012JGB338成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1JG09研究成果。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高职院校公选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大多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导致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活动虽能正常开展,但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对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进行研究时,认为心理效应是该教学模式中的一把双刃剑,教师使用得恰当,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使用得不合适,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本文将以“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超限效应”为例,对心理效应在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以供借鉴。

一、应用“首因效应”,建立健康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在造成整体印象的因素中,起初获取的信息刺激大于之后获取的信息刺激的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也就是一种“前摄”作用。首因效应多运用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第一节课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为实施专题式教学奠定基础。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

教师教学状态的优劣,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样的,学生的学习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就必须做到仪态得体、行为得当。

2.教师在第一节课时要做到“旗开得胜”

(1)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2)教师在课上要充满自信,声音清晰,语言准确,具备条理性。

(3)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把课堂营造成一个民主、和谐、活跃、开放的课堂,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兴趣与信心。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假如教师能够充分运用首因效应在第一堂课“开好头”,将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得以加强。

二、应用“近因效应”,发挥正面效应的“积极作用”

“近因效应”,是指在造成总体印象的因素中,最近获取的信息比之前获取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是一种“后摄”作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可考虑从下面两方面来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1.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结课,让学生能够留下新近的、良好而又深刻的记忆,可以内化新学到的知识,稳固、健全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特征从知识的分类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自我总结工作,来实现近因效应的积极作用。

2.要挖掘学生本身具备的潜在优势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由此会产生“我也很不错”的想法,会再次对自己进行审视、认知,进而加强其学习动力,增加其学习信心。

三、应用“超限效应”,避免“过由不及”的消极现象

超限效应,就是指因为刺激次数多、刺激强度大或者刺激时间久而导致逆反情绪的一种心理现象。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本身所存在的不平衡性特征容易引发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会导致之前建立的健康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暗示所产生积极作用功亏一篑。要想避免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超限效应的消极作用,就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注意高职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与专业课有所差别,如照搬专业课教学的那一套,忽视课程现状和学生承受程度,那肯定会让学生“超限”,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解时间不宜过长。据心理学研究,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只有短短大约20分钟时间,教师要尽量利用有效注意的特征,根据课程性质寻找避免“超限”的方法。

篇(8)

(一)高职院校功利化办学思想下的语文“被”边缘化现象

教育部对大学语文在高校是否开设以及是否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没有明文规定,高校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但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是无疑义的。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命运就多舛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在高职类院校一般设置为选修课,“选修”不仅低估了《大学语文》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给高职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职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他们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技术性和实用性,《大学语文》的学习只可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类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填空课”。所调查的许多高职院校排课规则是专业课至上,必修课次之,轮到选修课就只能是“见缝插针”了。如《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多安排在“课余”时间的下午7、8节或者晚上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课时严重不足。以《大学语文》为例,据调查,一般高职院校周课时为2-3课时,总课时不超过45课时。很多学校《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期间有时会因专业课的实训“让课”或中断2-4周。再次,教材内容杂乱,缺乏整合和统一,研究中发现不少的高职院校把语文相关课程充当成《大学语文》,如只开设《演讲与口才》,或《应用文写作》,或《文学欣赏》等。实际上这些课程开设不能替代系统的语文教育。第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当今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确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学仍旧延续传统的讲授式,缺乏互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缺乏积极性,造成课堂沉闷乏味,这也是造成高职语文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生语文素质被“弱化”

根据笔者在近几年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了解和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经常发现高职生念错字、用错词、“说错话”的现象。念错字,用词不当或者辞不达意,语言缺乏逻辑性以及缺乏基本的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使高职生在日常交往中给人一种“没文化”的印象。其次,高职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明显欠缺,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是文学阅读能力的体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仍然是职业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自觉地把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本写作能力方面,错别字、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确是常见现象。不懂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其结果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甚至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第三,很多高职生在人际交流方面表现出不善长沟通,交流被动甚至出现交流障碍,究其原因,语言的贫乏,文字功底的欠缺是其中不可的因素之一。

(三)普通院校“复制型”语文的教材错位

由于体制性的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语文课程滞后现象也较为严重。从现行高职语文学科类教材分析,高职语文教材“复制”普通高等院校语文教材的痕迹极为明显。主要现象表现为:一是“搬用”,有的高职院校以提高教学要求为名,学科教学盲目追捧普通院校,语文类学科教材就直接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二是有的高职院校有增强高职教育特殊性的意识,但囿于教村开发团队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对同类普通高校教材进行删减处理,虽然“贴”上了高职的标签,内容缺少高职的针对性。高职“搬用”和“复制”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在编排上一般比较强调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塑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高职学生在语文水平以及培养目标上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会造成高职学生上课的难度以及对高职生培养缺乏针对性。例如比较通用的徐中玉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而现当代的一些文学篇目选的较少,这对文学功底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因为难懂而缺乏兴趣。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时量有限,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显然非常重要。

二、“全面发展”下的高职语文的理性回归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语文载体的“工具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与大学生素质相符的语文能力,这是全面发展方针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让高职语文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高职语文教育的理性重构和机制再造就更显重要。

(一)充分重视语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语文的“工具性”不可替代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获得,同样也离不开语文。从学科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功能比较,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暂且不论高职生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都是以语文为载体,借助语文工具来进行之外,就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看,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它是以对人性、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存为关注对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高职生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培养目标是为高职生提供了在社会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的话,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从精神的层面完善高职生作为一个高技能的劳动者和职业人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大学语文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中西方灿烂的文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既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又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高职语文精选篇目从体裁上来说,丰富多样,每一种体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等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使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引导读者懂得真善美,分辨假丑恶,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品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也高职生实用性教育目标形成互补,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体制和机制上将语文素质的培养全面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的遭遇除了认识的误区之外,缺乏必要制度约束和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和转变是把语文素质的培养纳入高职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功能和作用,给大学语文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其次,重视语文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政策性支持,积极吸引优秀语文教师加入到语文教育和研究中。第三,保证必要的语文教学时数。尽管学科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差异较大,但语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缺失,当前“文不理数、理不讲文”(即文科不开设数理课程,理科不开设语文类课程)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文理知识是相融而不是相斥。第四,考核评价方面,从语文的功能出发,高职语文的教学和评价,应避免“纯”知识性的教学和考试,要基于职业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和选择考核方式。总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教育性、人文性、工具发挥,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全程的融入过程,需要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制协调处理,不能人为的随意增删。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科建设

在职业文化主势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材怎样才能融入高职教育、贴近高职学生,这是必须重视的另一问题。在教材方面,高职语文学科教材的瓶颈就是如何解决好职业性与知识性、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根据高职生现有水平选择编排难度适宜、内容多样的语文教材,充分考虑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不得偏废。建立教材评估体系,对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要立足于专业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既要考虑到语文的语言性特征,突出对它的阅读、朗诵、演讲、对话交流的工具性本质的教育,又要考虑到它与职业文化、职业技术的关联。勿需置疑,高职学生学习的高热点在专业学习,语文教学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择向,但利用学科相融性的内在联系,增加语文学科的职业元素,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学科边际,仍然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0-02

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来多的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使职业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教学实践中,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差,并常处于随时可能被“挤占”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其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下面以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的独特作用

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对此,一个新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面,在揉入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和重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许多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课程对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艺术类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给语文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为如此,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四、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入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要对接,一项一项的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基本描述如下: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功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表演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都是用极简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的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表演和构思的素材资源,或使之成为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是以“美文”为载体对学习者发挥感染力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和各类语体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是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感应语言文字的美和精彩语句的魅力表现。这是一种读到好词好句、悟道美妙意味时涌现出“瞬间感受”的能力。通过默读口诵,欣赏和体验汉语本身的魅力以及体现在篇章中的文采,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教师要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去体会:所谓文采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与作者的情思理趣相谐相生。它鲜活、灵动、有声有色,表情达意动人心弦;它是精彩的,有神韵的,读诵即能给人带来直觉冲击力。它是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独特流露。经常带着学生去赏读,将会增加学生审美感知的“观察点”和“感应点”,有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五、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操作?这都是我们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在内容和形式都应有所创新。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应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

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人文类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又加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

2.高职开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职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和语文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篇(10)

语文课程是高职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培养的不二法门。由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开始按照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学格局进行着不断优化,各种改革举措逐一得到了落实。为保证学生发展全面性,保证学生素质水平,高职又开始将人文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等内容,融入到了课程教学之中。

一、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

为对语文教学进行优化,保证人文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的高质量渗透,各高职学校首先应对自身课程设置进行调查,要按照素质教育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对语文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进行完善。要将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核心,并按照新课改相关规定要求,对学校语文教学进行科学布局,使其能够重新回归到人文教育主线之中,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课程设置的方式,对这一教学目标实现提供保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适当加大阅读技巧、中国文学以及写作技巧等部分的教学比例,要对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将满足学生基本人文需求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举例以及讨论等手段,对学生人格素养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的精神水平能够得到切实优化。此外,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时,应加大中外人类优秀文化内容添加比例,要与学生一起,就正确人格品质与价值观标准,展开深度探究。

二、结合学生专业,突出高职特点

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教育有所区别,其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所以在尝试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时,要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要按照专业的特点对语文教学进行合理调整,像增加专业术语教学以及常识教学内容等,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流程,形成全方位专业教学体验模式,使师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能掌握更多专业技术知识,使他们可以更加重视语文学习,明确语文课程所含魅力,确保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能够从中获取相应信息,来对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使他们能够更好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其实提升学生综合素水平,确保能够达到人文教育以及语文教学双重目标。同时人文教养的渗透,也能对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培养起到良好辅助作用,能够为学生就业增加有利筹码。

三、健全考核制度,强化考核标准

通过对人文精神考核标准与制度研究发现,由于该精神的加入,考核评价体系有着较为突出的总结性与激励性特征,高职院校应从长远角度入手,利用这一体系所具特点,将人文精神加入到教育考核之中,实现对教学考核标准以及制度的优化,以配合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形成理想化教学考核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考核优化过程中,要为教学考核指导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保障,未达到这一点,不仅要对校内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团队力量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要对教学课程安排以及教学方式运用进行优化,要保证人民精神所具有的自觉主动性与重要作用,可以在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学校管理者要对本校语文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应该教学考核标准中,对人文素养培养进行重点突出,要将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各个考核指标之中,改变以往对于学生语文成绩过度关注的弊端,要对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以及其他综合素养意识进行考核,确保整体考核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做到量化,可以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以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做好相应的铺垫。例如老师可以在平时考试以及期末考核中,增加人人精神相关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适当加大技能性知识的考核比例,确保学生能够走出过度关注成绩的学习怪圈,不断提高自身语文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水平。

四、明确改革实质,完善语文学习观

以往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更加注重语文工具性特点,多以基础性知识点教学以及基本语文训练技能为主,虽然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预期,却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会对人文素养培养形成一定阻碍。因此为保证人文教育效果,教师需对语文学习观念进行正确认知,要明确课程改革意义与实质,清楚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容纳性较强的教学课程,其能够对文学、天文以及地理等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确保学生可以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各方面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更多知识学习方式,能够主动对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确实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率,保证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五、结束语

人文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不断努力与研究,明确两者间的互通之处,掌握改革实质与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从而通过对完善考核制度、结合学生专业以及优化课程设置等手段的运用,逐步完成语文课程改革工作,使人文素养可以真正与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语文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文教育体验,进而逐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 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下一篇: 校车安全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