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算化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会计从理论到实务的各个方面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会计行业初级人才的重任,就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会计电算化》因此成为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会计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才。第一,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运用于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去。第二,使少部分学生达到或接近中级水平,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业务支持。第三,通过对常用的大型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如用友财务及企管软件等),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各行各业各种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掌握还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普遍的、共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能力制约电算化发展。电算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学,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然而,会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很多学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两张皮”的教学模式。由于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教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这样就使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容脱节,极大地阻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 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统一。目前,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应安排哪些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任何一门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种观点认为,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软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通过各财政部门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企业可以直接购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编制程序上,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行业具体情况编制软件的能力。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之处:就第一种观点来说,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会对其用户提供操作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第二种观点表面上是“更上一层楼”,但其可行性较差。因为仅仅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编程的技术和经验显然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路、熟练应用一种商品化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以及软件维护的技能。
(3)教学环境较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验环节,是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但有较多的学校没有专门为财会专业配备机房,限制了财务软件的应用。就我校来说,虽然有几百多台计算机,但没有专门为财会专业装备的机房,而是同其他专业共用机房,由于大部分学生素质较低,人为搞破坏,经常删去有用的程序,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只好安上还原系统,这样给财会专业有连续性的电算化教学带来了困难。
(4) 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随着高校大面积的扩大招生、部队转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劳动力需求对学历要求的盲目提高,使得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滑坡,招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为了招到学生,老师们走乡串户,辛勤奔波,苦口婆心,饥不择食,来者不拒,使招收到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双差生(品性和学习),他们在初中就已经被老师放弃。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对策
就我多年从事电算化教学来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应该成为计算机老师的专利,而应该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备的岗位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主动地再学习,力求知识更新。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另一方面老师应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自学,以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成为IT时代的会计老师。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常用电算化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二、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技能。
(2)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对于非经济类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较少,为了不浪费计算机,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室,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实训。就我校来说,就没有独立的电算化实训室,缺点就是复杂,如果教师机感染病毒,资料也许就会被破坏而使全班同学都无法使用,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关键词:
电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电算化一体化教学发展的前提
(一)加强对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开发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是教学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培养定位,以会计基础为中心,企业模式为依托编写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学习水平的电算化教材,合理设置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同时,教职人员也要科学设置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定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
(二)积极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师资队伍一体化的教学师资队伍是一体化教学基础条件,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设计出集合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等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为了培养电算化一体化教师,我校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到企业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学技能。在一体化的课程开发建设中,要求教师要应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实践能力。在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不断打造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准、高示范性的优秀教职队伍。
二、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重视实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训教学处于从属地位,两者所占比例通常是1:1。新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教学体系以实训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在课程设计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所占比例达到1:2。电算化一体化课程全程在专业的实训机房进行,老师讲授完理论内容后,学生马上就能进行实训技能训练,这样子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相衔接,巩固所学知识。
(二)证书与教学相结合电算化一体化教学引入考证机制,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高新财会应用考试的所有内容,学生学完课程就可以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高新技术考试-会计软件应用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能力证书,多掌握一种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和可能。
(三)教学与案例相结合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剖析和真实模拟,进一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工种,比如会计师、会计主管、凭证审核员等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学生对整个会计行业的认识,为之后对学生展开的实际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实训的进行。在基本了解现阶段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工作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记账凭证程序,将会计电算化的人物的权限和工作内容划分成如下几点:第一,出纳员或会计助理员(原始凭证审核员、制单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原始凭证资料的审核‘这种审核工作在以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管理中很容易被忽视,缺乏对其实际操作演练,而是应用事先编写好的经济业务文字描述工作,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情况和预期认为的不一致,为工作的有效进行带来了局限实,缺乏实践课程的真实性,是盲目进行理论教学的一种体现。第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工作一般还是根据审核没有错误的原始凭证来进行记账处理,并录入期初余额,设置凭证类别。第三,会计主管。会计主管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对凭证审核、过账、结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记录。
案例剖析:首先,将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来模拟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对每名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会计工作,主要有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员、出纳员等,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操作。其中,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对操作员的增加、对账套的建立和引入工作;账套主管主要负责会计部门的档案审核;会计员主要负责期初余额录入、填制凭证、查询凭证、期末结转等工作;出纳员主要负责现金、银行业务操作、出纳签字等。其次,教师要向学生的模拟试验讲出具体的操作重点和操作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解决自己的工作任务。再次,教师要在活动结束之后对活动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学生的模拟活动问题提出具体的处理思路和方法。最后,在进行案例演示后,每个小组再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分工操作,模拟企业财务操作环境,使学生更近、更真实地接触显示企业管理模式与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好地投入到操作中。开展小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写作能力。
三、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一体化教学才是现在技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更能曾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毕业生到岗就能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顺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也不具体的问题,是目前电算化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完全以电算化考证为纲倾向。这种现象具有代表性,绝大多数学校都或多或少地有这个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纯粹以完成某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为任务倾向,不联系社会实际,照本宣科,违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宗旨。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实用性不强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由于脱离手工账实习课,导致学生没有比较性的认识和思考。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时间和良好的上机实习环境,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理论讲授,即使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课件内容照搬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在上机操作时只能按教材习题一个个模块生硬照搬,难以深刻理解相关理论,融会贯通各个模块知识,导致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后仍然感到茫然。
3.讲授的电算化软件单一,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
目前80%以上高校采用用友软件作为唯一教学软件。其原因,除了用友是销量第一的软件外,也因为用友是目前财政部考证的指定软件。但是市场现状是多种财务软件并存。
4.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校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专业实践与从业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试想没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师资队伍,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5.教学评价手段落后,学生综合能力难以考核
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仍然有相当多的学校采用纯粹笔试的方式或者简单机试的方式考核学生,不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训实践能力的考查。
二、推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在电算化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利用信息系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做如下改革:
1.改革教学方式,加重实践课程设置
从电算化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评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应转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动手实操电算化软件。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重视上机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学生岗前实习、操作技能考核等。从知识模块来讲,除重视对总账、工资、固定资产、往来、供应链等重要模块的操作外,更应提高各模块综合业务的处理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课和岗前实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这一部分比较欠缺,这是亟须改善的。
2.教学目标与考证结合应有度
以考证为纲的倾向是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分析财政部的考证大纲,可以发现以电算化考证为纲是不太合理的,考证大纲内容共四章: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第三章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第四章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要求。社会对电算化技能的现实需求是:能熟悉初始化设置、基础财务环境架构、总账操作、报表生成、往来核算、工资核算、资产管理等重要模块的各项操作技能。考证大纲第四章包括这部分内容但不完整。所以,电算化考证大纲并不适合作为教学大纲。而且,考证大纲中有大量计算机基础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所以,会计电算化考证就需要结合有度,应该是参照而不能全部照搬,取消其中众多计算机基础章节,突出核算软件操作内容。
3.加强师资建设,建设高素质电算化教师队伍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操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培训或专业进修,应该深入企业,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传授企业里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改进实训,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结合起来
现行的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都是基于会计手工处理技术,手工会计模拟实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为学生学好会计电算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将二者同步进行,相互比较,相互渗透,使学生掌握手工会计数据处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手工账与电算化账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一词,早在1981年,于我国北方的一座省会城市――吉林长春的一次讨论会上就提出来了。目前已处于普及阶段,因此,这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已趋于完善。笔者与重庆地区约三十多所中职学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师的交流,大家对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必须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已经形成共识。
另外,无论是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方面来讲,学会会计电算化,都是必要的。从学生就业需求来看,机会还是较多,特别是最近在本地政府鼓励下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他们需要一大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为当前的中职就业提供了很多机遇。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根据对重庆市30多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使用“考(会计电算化)证”指定教材,这足以说明,有一半的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书是非常必要的”。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教师还期望等到毕业证拿到后,免考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基础,认为到时只要考过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就可以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似乎这可以节约学生的开支,其实这是严重的考试与教学脱节,因为学生一旦学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时参加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考试,既有利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也为学生在校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下基础。根据调查,目前即使是使用指定教材的学校,其教学方式,也不都是实现了多媒体化;就其教学内容来看,也只有个别学校做到了理论和实务并重;就算是财政部门自己组织的大约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在理论方面的教学也是非常薄弱的,很多地方就是在完成短期培训后,考前一两天,做一次或者两次模拟练习,然后马上参加上机考试,即使考试合格,学生在实务中的适应能力也将大打折扣。因此考试虽然合格了,工作能力却让人担忧。
三、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单独做好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是不够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历,我认为有以下做法值得提出来,以供同行商榷。
(一)做到分层教学
目前的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很大,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进行分层教学。比如重庆市立信职教中心,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就做到了分层教学,他们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专门分成一个或两个班,进行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初级资格的考前培训,为基础好的同学创造上升和发展的机会。同时,基础不好的学生加强一些实务操作,理论方面,适当给予宽松,对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不能完全讲教材。比如可以介绍当前在小企业或个体单位使用比较普遍的EXCEL在记账中的应用,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去侧重选择一个书上没有的会计软件的使用,比如“管家婆”等。
(二)做到分阶段考试与不限时考试和限时测试相结合
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学校考试,基本上没有实现考试系统的自动化,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分阶段进行自动测试,还是可行的。不少学校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考试系统,进行部分理论的考试。当学生学完第一章节的内容时即可将与第一章节有关的理论题,设计成单选、多选和判断三种题型,让学生自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他章节的教学同样可以这样进行。
在2010年11月中旬,重庆市经贸校有19名学生参加了本地区财政部门的短期培训班,在即将参加考试前两天的模拟练习中,只有几个学生合格,学生们非常悲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他们的任课教师,很快按照新的考试系统设计了一套实务考题,并要求他们力争在70分钟完成。事后证明。这种测试是起作用的,19名同学全部通过了会计电算化合格考试。
(三)做到演示性教学与学生自己动手相结合
当前的重庆市指定会计电算化考试教材,提供了五个会计软件的操作,这加重了教学双方的难度,但为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现在许多学校在“五个校园”建设推动下,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比如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的所有教室,已经完全能满足电子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讲会计软件操作时,可以先由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而后,由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完成相关操作。比如当讲通用转账凭证时,有时甚至要请全部同学参与操作,之后还要在上机实作时及时跟进。任何软件的操作,都离不开学生自己动手。
(四)做到学校教学与财政考试相结合。
会计电算化学校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认可。为此教师必须摸清考试系统的要求,让学生不怕财政部门的考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顺利过关,甚至还要求助于其他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不光对实务操作感兴趣,对理论题的考试也不害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去参加财政部门的考试。
(五)做到大众化教学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相结合。
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面临多种挑战,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让一些学生适应财政考试,让多数学生会使用软件做账,还要培训出两三个能参加重庆市中职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的种子选手,并力争获奖。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最优课时分配;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高校财会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中,除了有大量的纯理论课程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实验课程。会计电算化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1-3]。自从20世纪4、50年代计算机出现之后,计算机与传统业务的结合,使得传统业务的处理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新概念。会计电算化的出现被视作当代会计的主要标志。目前,会计电算化有代替手工会计的趋势,因此,对于每一个有志于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4-5]。不过,作为实验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面对诸如理论课学时与上机课学时的划分,上机课较难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了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在本文中,将对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改进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普通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划分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它纯理论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既安排了理论课,也安排了上机课[6]。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排这两类课的课时。会计电算化的课时总是有限的,类似于经济学上所讲的稀缺资源。为了达到授课效果的最大化,需要对这个稀缺资源进行分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双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时间分配的最优化。
(二)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较难互动的问题
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讲授会计软件各功能子模块的构造原理时,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否则,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师生较难互动的尴尬局面。这一点,许多会计电算化教师有比较深的体会。每当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学效果往往最差,学生往往会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会因此开小差,甚至会对会计电算化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三)上机课教学过程较难控制的问题
在会计电算化上机课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集中讲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当一次课有三个课时时,教师可能会用两个课时进行集中讲解,还有一个课时进行分散辅导,以解决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过,因为计算机本身的诱惑(在某些情况下,对学生来说,计算机提供的娱乐比上课内容本身更有吸引力)的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同、学生计算机操作速度不一样,教师对上机课教学过程的控制往往比理论课更加困难。
三、影响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一)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不深刻
当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不深刻时,他们就会无法确定有限的课时究竟应该怎么在理论课和上机课这两类授课形态中进行合理分配,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教学课时分配最优化的效果。这种理解不深刻往往体现为教师不明白课本(包括理论课本和上机操作指南课本)中的那些章节需要重点去讲,哪些章节可以简略讲,甚至可以不讲。
(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相脱节
在教学时间过程中,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时,学生需要学习一部分计算机知识,也就是说计算机课程最好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讲授之前先安排授课。但不少学校这种授课顺序往往是相反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缺少计算机知识基础。很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重点讲授的是与计算机考级相关的计算机语言,对于计算机语言的讲授又侧重于语法结构,没有开设相应的软件开发课程。
(三)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教育较少
目前,很多高校都较为轻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过于依赖教师的课堂教育,往往缺少课前预习环节,从而,导致某些学生对书本内容不熟悉,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逐渐失去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会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超过对会计电算化上机课的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使得上机课程显得较难控制。另外,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薄弱,使得学生在没有开设软件开发课程的前提下,不会主动学习软件开发的知识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学习受到基础知识不足的限制。
(四)教师教学方法传统而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传统而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身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会增加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兴趣。当教师讲授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时,可以增加具体的软件设计案例,可以运用模拟情境的方法,让学生模拟软件的开发过程,让学生们扮演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角色,进行成本核算,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辩论。通过上述办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课本知识的理解。不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授课教师预先设计好剧本和方案,这对教师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四、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方面的培训
目前,不少教师在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时,还是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辛苦,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受到抑制,因为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少时,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就比较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就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因此,需要运用一些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长期保持集中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二)合理设置安排课程体系
在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需要首先安排一些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特别应该安排软件开发之类的课程。当然,这些课程的安排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需要综合考虑软件开发课程的课时安排、软件开发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有时还有考虑软件开发课程教师方面的因素。
(三)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弥补相关课程设置缺失的不足。有些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没办法开设软件开发课程,那么学生可以自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会使得学生更富有创造力,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会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也会更强。
(四)教师需要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了解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只有对课程的理解加深了。任课教师才能真正对理论课课时和上机课课时进行最优划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真正重要的课程,才能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更加优化。要让任课教师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任课教师往往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活动,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讨教教学经验。当然,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任课教师最好还应该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体会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形。另外,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最好与教学管理老师的交流沟通工作,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优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分配,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沈斌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及教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0-81.
[2]黄东晶,戴蓬军.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6(7):65-66.
[3]赵桦.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1):77-77.
二、课程设置
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材编写上:一是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教育界与实业界专业人士共同编写或由高职院校自己联合组织专业人士编写适用于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到课程内容优化配置,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是会计电算化学习的基本条件,WINDOWS的操作和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以便在UFO报表中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2.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只有系统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目前很多教材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涉及的少之又少,且财务会计涉及到的模块也只有总账模块,UFO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等模块。对于应收款管理模块,应付款管理模块,以及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则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涉及,而这些模块在实际工作中是经常运用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商品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这些模块是必不可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会计专业课,而不是计算机专业课。因此,在教学中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主,计算机知识为辅。计算机知识是更好地帮助学好会计,即会计处于领导地位,计算机处于次要地位,同时要将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很好地衔接起来。实训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其次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三、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目前,多数企业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仍采用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甩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会计资料丢失、会计电算化人员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不高。很多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阶段,我们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初、中级会计电算化人员。因此,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也很有限。为适应课程需要,教师还要讲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这一点应该同企业里的专项突击培训有所区别。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单设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课时。要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此外,如果有可能,单设的电算化实训,最好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工帐相比较,便可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第二,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至少两种以上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如进行总账、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例如,使用Excel处理会计业务前要设定公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具体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步骤,对部分学的较好的同学还可以辅助理解VisualBa-sic编程的原理,这就使这部分内容学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时间、认识等因素,往往很多教材或教师授课中会忽视这个内容。第三,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会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是现在会计电算化过多模拟手工造成了高新技术资源的浪费。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并通过政策推动等手段,引导会计电算化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建立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中心环节的企业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现代化服务的水平。根据财政部这一总体意见,我认为会计电算化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绝对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几种常用的会计软件。因为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开设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咨询服务,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此似乎有些低了。其教学目标也不是让学生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去设计、编写程序。因为想把学生培养成能独立编写、开发系统的财务软件也是很不现实的,最多也只能是具有“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管理应用性人才。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考虑到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所有变化。学生在校期间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终身受用,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具体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即让学生在把握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对会计电算化的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能熟练地操作两、三种流行的会计软件。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内容应以会计为主,而计算机的教学应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从内容上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课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制度与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方法与开发过程、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与措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有关概念、工作原理、软件特点与功能结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内部控制以及审计等内容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来要求。只有掌握了有关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才不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对于实践部分,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能力。并且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上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的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可以以用友、金蝶等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做账的一般流程:账套管理、科目管理、凭证管理、账簿管理、报表管理;掌握应用相关模块进行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按“熟悉、掌握、熟练掌握”这三个层次来学习有关方法、规则、流程、操作技能等内容。只有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心中明白,但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畅的现象。
3.教学方法的确定
3.1 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作为这门课的教师,应详细讲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理论课的备课,而对于实践课,几乎普遍缺乏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作为实践课,教师应先针对学生上机内容反复实践,然后确定本次上机操作的目标、流程等内容。在实践课上,教师应适时地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明确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并让学生下机后认真写好实践小结,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后都有新的收获,发现新的问题,并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中提高自身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2 适时地采用比较法
在学生掌握了手工会计模式与会计循环,并能熟练操作商业会计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手工与计算机同时并行的会计模拟实验,具体的作法是:要求学生把以前做的手工模拟账的期未数作为电算化会计的期初数,通过整理数据资料,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初始化功能,顺利完成财务软件的初始化工作,使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顺利衔接,从而保证会计业务的连续性。在初始化工作完成后,要求手工会计模拟账和电算化会计模拟账同步、分阶段进行。并行一段时间后,把二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符合甩账要求后即可实行甩账。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手工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又一次深刻领会了电算化会计与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学会了从手工核算方式向电算化核算方式的转化,为学生今后走上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讲述账务处理系统模块的程序设计时,可以先演示某些商业会计软件的相应部分,在对这一模块的功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去编写程序、理解程序、去领会设计者的开发意图,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目前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很难完全直接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为什么呢?我认为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了广泛应用。
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并能够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职校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经,其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教师的实施过程中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1、项目教学实践教材不尽合理
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项目教学用书在教学中极少见到,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文档也仅仅只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又是极繁重、精细的工作。
2、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项目教学受社会等级考试的制约
目前各所高职院校都参加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并且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但各所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制定了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并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制约了项目教学的开展。
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对学生实施完项目教学后,总结出项目任务的确定非常关键,项目任务最好具有这样的特点:1、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2、具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点的难易确定。3、项目要与实际工作或生活相关,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兴趣,有成就感。
举例: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完成最后报表数据的输出,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项目所产生的账套以及报表备份数据等。具体的项目实施,用学生以前学过的会计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来完成从初始化工作到最后财务报表的输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以下阶段进行:[
(一)、明确项目任务。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需要,自由组合,3~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以会计人员的心态进行建帐。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然后输入凭证(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并审核;最后报表的输出。
(二)、制定完成项目计划。
各小组分工合作制定完成这个项目的计划以及时间安排
(三)、实施计划
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四)、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虽然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不是太多,但讨论很热烈,完成的很有成就感,没完成的很不服气,仍在不懈的努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改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巩固。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6)11-0059-02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高校均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如何通过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就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本文认为应朝着“六化”,即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课程内容学习网络化、考试方式无纸化、考试阅卷自动化、教学实践体系化等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科学化
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主要取决于合理、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而合理、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及其发展方向上。当前,从各版本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上看,其教学目标主要有3类:一是操作型,侧重于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以及某种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二是设计型,侧重于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模块的基本实现方法;三是操作设计型,是介于操作型和设计型之间的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各高校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由于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我院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主要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这一教学目标导致学生3方面的能力不足: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比较、作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内容。经过实践,不仅解决了原先教学目标定位不尽合理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讲授法主要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学习和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一凭证处理一账簿处理一报表系统初始化一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业设计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作业题(即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等。作业设计可以小组或者个人独立方式完成。实施作业设计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包含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方法、电算化基本知识、会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方法等);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制,整个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彼此相互帮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但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其弊端是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应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为主的常规方式,实行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此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创造条件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利用校同网平台,师生共享校园教学网上的信息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我国许多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积极对社会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仿真性与实践性,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账务与实务工作环境融入其教学中,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缺乏实践性的教学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结合财务软件及会计业务核算,而当前许多高校仅仅是单纯的对财务软件操作进行教学。许多会计专业的教师演示相关课程资料后要求学生自行进行操作,这种教学与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不相匹配。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名会计资料输入员,并不能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遇到会计核算业务与问题时无计可施。另外,许多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通常提供一个月的资料,造成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会计核算的连续性,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任务集中在年末,而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教学重点未得到有效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会计核算的综合处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企业的会计岗位。
(二)教学软件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软件的发展不断发展,当前财务软件有金蝶、用友、管家婆等。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许多企业主要使用的软件有金蝶与用友,学生对软件掌握必须是全面、多样性。而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软件单一甚至版本过低,会计教学软件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甚至在教学课本上的软件也是落后的版本,其软件使用与现今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相吻合,导致高校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另外,高校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念知识与企业新会计的要求存在的差异,易使学生造成教学与核算的混淆。
(三)教学环境与企业实务环境的差异性
当前,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单机操作的情况。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多个人员分完成。而在高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系统的初始化、输入、审核、编制报表等工作。许多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分工完成核算工作。高校所实施会计电算化难以使学生体会其工作流程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模糊。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电算化结合了计算机应用及会计应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会计电算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不仅要求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系统性的维护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软件,有效解决会计软件运行的问题,这对于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高校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严重缺乏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许多会计教师担任着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电算化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引进更加专业、系统性的电算化指导老师,从而导致电算化仿真教学课程中出现会计教师讲授的情况。
二、探索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路径
(一)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
针对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可通过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善。其一,增加账务月份。高校由原来1月份的账务核算增加到11、23及1、2月份,从而使学生在所学单月会计核算操作流程的同时,还能掌握跨年度的账务核算流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年会计核算的直观理解,使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符合企业的实际核算。其二,引进多个财务教学。当前高校所使用的软件教学还是遵行财务链的教学,并未根据供应链进行教学。供应链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核算内容。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融入信息技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只有综合型人才能得到企业欣赏与重用。高校要在财务链的基础上融合更多的供应链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会的实际流程与熟悉企业销的整个核算流程。
(二)实现分阶段教学
高校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中,还需增加课程教学的课时量,综合仿真实践教学与软件操作的阶段进行。在软件操作方面要学生熟练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通过仿真实践教学结合模拟实训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模拟企业的实务操作,通过多人一组核算会计财务工作,从使学生在校期间内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前融入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环境中。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其一,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作为会计电算化教师,自然要具备扎实的理念基础与软件应用基础。高校对教师开展电算化知识培训的过程中,可选派2至3名核心教师参加软件的培训及会议,有条件可通过财务软件进行合作,如参与ERP系统或大型财务信息系统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及软件操作应用水平。其二,利用暑假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不仅要定期开展教师知识水平的培训,还应要求教师在暑假节日到企业进行学习,充分了解的核算环境及相关要求,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为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校企合作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逐渐走向职业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及提前熟练企业的工作环境等。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十分落后,与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差距较大。要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质量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最有效的路径是进行校企合作,依托于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起会计电算化实践基地。通过这种路径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仿真教学的教学资源,还能通过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的综合型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指导。另外,高校可组织学生走近企业进行实地的观察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减少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差距,有效实现产学结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社会上对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教学软件单一、教学环境与企业会计实务环境差异等。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有效融入企业的实际会计操作流程与工作环境,导致许多学生转行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必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如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实现分阶段教学与加强校企使用的路径,从而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英.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2:177-179.
[2]陶迎春,王静.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3:124-1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