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9: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一路花香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6
阅读教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往往体现执教者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环节却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因为缺少向前再迈一步的勇气和智慧,以至让最佳的教学契机从身边溜走。笔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使得自己教学设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内蕴,让归类不再拘于表层的感知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与水有关的近义词:“渗”与“漏”。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两个词语,并顺势将其归为一组近义词,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其实,这样教学只停留于文本语言的表层,学生对这一组词语的共性含义以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真正地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两张图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渗水图,一幅是钢桶表面的漏水图,引导学生在观察比照中意识到:“渗”水量相对较小,流动的速度也比较慢;而“漏”水量则相对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常快。这样就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内涵上,并渗透体悟语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图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经历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仅识记了字形,并与具体可感的画面形成了联系,为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联系,让类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炼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两种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内容,教师出示表格,分别从受损程度、装水情况、内在态度进行对比辨析。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本信息的提取,那这一步教学最大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完全可以再迈一步。
(一)学生口头表达理解线索
首先,学生依托表格,对文本开头的内容进行横向描述:挑水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水罐,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对比提取的信息,成为学生转述文本,历练口头表达的凭借和载体。其次,在横向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根据填好的表格,进行创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能装满满的水,为此他感到很骄傲……如此表述历练,让这一步深入文本。提炼对比的环节不仅成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平台,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生深入探究的依托
在对比中,学生对好水罐“骄傲”一词的理解常常会指向贬义,这似乎对能够胜任运水任务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学生对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领学生就此再迈一步,深入探究此处“骄傲”的深意。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再次从刚才找到两者不同点出发,思考:文中的好水罐凭什么可以“骄傲”?学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无损,外表符合一个真正水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应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装好满满的水。据此,教师再次引导:这样一个能够完成自己任务的水罐,值得骄傲吗?学生略有所思,不一会便有新的认识。
有了信息的提取,学生对两个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与体验;接着,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视文本,让之前的提炼对比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了对文本多元而准确的解读。
三、理性洞察,让补白不再拘于表达的历练
在教学“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这一内容时,很多教师都会想到引领学生进行补白式随文练笔: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话,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这样的练习不仅充分开启了学生的联想意识,有效补充了课文中的留白,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可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结束了这一环节的教学,致使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
笔者在教学此处时,针对学生的补白进行了这样的引导:“你们发现了吗?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实意思与第一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尽管挑水工已经有所引导与提示,但此时的破水罐并没有能够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词决定了这次道歉应该与第一次无异。就此,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设置留白,不直接写出破水罐道歉的内容了吧――是为了避免重复,这样文章才显得简洁。”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教改的主题,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就是平时的教学设计上争取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迭起。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率
我们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讲学、课间讨论、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有所革新。
1.在讲学时,除了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外,还应该将一些社会实践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在枯燥的课本知识中穿插有趣的社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
学艺先学德,做事先做人。曾经我也困惑过为什么我们精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到了企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也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后来,我才明白只有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展开。
一、目标确立
坚持一个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两看原则,一看课程目标,二看学生实际;四项举措,结合实际,突出实践,倡导快乐学习,把握导向,提高学生素质,关注过程,实施多元评价。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托盘基础知识、托盘操作技法及托盘技能训练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参与游戏、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等体验快乐学习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
二、学情分析
确立了目标之后谈谈学生,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出发,我发现学生个个都是可爱的,他们源于对旅游专业的喜爱,选择了这个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他们大都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们迫切地想在职业学校新的环境和教学模式中重拾信心,想在三年后步入社会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目标不能太高,课堂教学要避免枯燥乏味,我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三、教材处理
1.教材处理。为了完成本模块的教学,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教材的托盘训练分为两个部分完成。项目1:托盘训练之初体验――托盘技法的练习;项目2:托盘训练之再体验――托盘程序的练习。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托盘技法,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难点:提高托盘承重后托盘技法,提高综合素质。项目任务设计时,做到紧紧围绕目标,体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从而完成本课重点的学习。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教学评估,预设多种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决策,以此完成本课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设计
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最终培养高素养的技能人才,迎合职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引领下,以“以生为本,循序渐进”为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的主要教法为: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新知演示法、练习指导法。学生采用探究合作法、游戏学习法、实践练习法、互评互纠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实施
下面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准备环节,通过预习、上网查阅等方式完成学案部分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团队协作等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进行实习物品准备,形成5S规范意识。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设计三个部分:组织课堂、对抗小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示。组织课堂是学生管理的第一步,检查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课前准备等,同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对抗小游戏、多媒体图片、视频的欣赏,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从内在引领到本项目的环境中。
2.任务引领,探究新知。任务一:我知道,托盘知识问答,通过学生分组回答、抢答、教师点拨、完成学案、自评、互评等环节,反馈课前预习情况,为实践练习奠定理论基础,均衡关注,激发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同学主动回答,树立自信,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任务二:我要练,托盘姿势练习,这是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的体现,设计五个活动,轻托托盘、轻托一块砖3分钟、臂力练习、轻托饮料瓶3分钟、轻托一块砖5分钟。层层推进,变换形式和内容,反复有序练习,后一活动是建立在前一活动基础上的反馈强化,每一个活动都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探究合作、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总结的基本流程展开。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相互点评交叉进行,教师不断巡视、导疑,对巡回指导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作集中讲解,从而完成难点的突破。
3.总结回顾,强化体验。我再练,强化体验,达到轻托的平、稳、松。设计三个活动,说一说、练一练、比一比,说,说托盘技法的要领和技巧,练,强化练习两个装水的葡萄酒瓶,比,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小组争优赛。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评选技能明星。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总结和提高,强化本课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在前面的托盘承重练习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托葡萄酒练习,托盘练习辛苦乏味,引入课堂竞争,活跃气氛,增强竞争意识,展示实力,表现自我。
4.拓展探究,升华体验。我会用,托盘服务练习,通过趣味练、认识我、提升我,学生在练习了托盘承重和平稳练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托盘侧拉、托盘下蹲、托盘转身、托盘拾物等托盘服务,将托盘技能熟练灵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规范化意识、微笑服务。
学生通过极限托游戏结合课堂表现,小组成员共同探究讨论对组员进行技能定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课后技能提升计划,组长定期检查,老师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共同督促学生提高课后技能。
5.课外作业,延伸体验。班长设计餐厅自主服务安排表、礼仪社团服务安排表和课间办公室茶水服务安排表等,让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锻炼技能,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我服务、我快乐的理念,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五个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评价个体和评价集体结合,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结合。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十几年的实践,让我们对“关注每一个”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经历了由被动关注向主动关注、由表面关注向深度关注的嬗变过程。我们知道,只有直抵心灵的关注才是真正有效的关注。
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盒,档案盒内分为4个部分:我之初、未来的我、我真行、夸夸我。“我之初”主要记录学生的基础材料,主要包括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姓名、个人血型等。“未来的我”记录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我规划的发展目标,分为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根据小学6年的学习时间,阶段目标又分为低、中、高3个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的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我真行”主要收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夸夸我”主要收录评价,从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教师评。一套成长档案盒将伴随学生6年的小学生活,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随着学生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每一位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窗口,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的依据。
除了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盒,很多教师还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把过去那种与学生公开化的、教导式的“面谈”改为了隐私性的、对话式的“纸语”——有的在作业本上“留言”,有的用小纸条“飞鸽传书”……后来,学校把教师寄语作为所有教师在作业本上的“规定动作”,如“心心相印”“老班手记”“连心桥”“心语本”“每周关注”……这些都是学校建设“童心文化”,关注童心世界以来,教师实践“心”理念的“独门秘籍”。很多教师通过温馨的方式努力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灵档案”,为每一个学生“煲”罐“基于这一个”的“心灵鸡汤”,了无痕迹地把营养输送给学生,让学生们的心田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二、“心”管理——走向精细与发展
教育的出发点是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意义上的知识、技能、情感,落脚点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为了这一个”的“个性化”发展,为了在管理中落实“关注每一个”,我们出台了关注每一个的要求:课堂参与率100%,作业面批100%,学年家访100%,学生谈心100%……这一个个100%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关注每一个”的管理要求,从备课、教学、测评3个维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细化目标、分层推进、个别实施,要求做到目标细、梯度清、策略新、指向明。第一,让所有科任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认知技能进行分层,这个结构是不公开的、动态的,要根据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这是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结构来实施。第二,实施分层式、个性化备课。各个年级的学科组在集体备课时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拟定教学策略,作为“母教案”放在学校网站的资源共享内,各科任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分层结构,细化“基于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点、学习策略、测评形式、矫正措施,也就是教师在进行二次个性化备课时,要细化到每个层级的学生在每个知识点要达到什么目标,甚至细化到一个知识点哪些学生不需要再强化,哪些学生需要重点夯实。二次备课指向的是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上课的“路径”。第三。实施分层式、合作型、个性化教学。上课时,科任教师要依据“蓝图”,把课堂空间“切割”重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拉到“学习磁场”里来,通过缩小空间拉近距离,让这些经常失去课堂话语权的学生有勇气、有机会拿起“话筒”,得到锻炼,树立自信,激发兴趣,提高成绩。除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最大、最优的发展。第四,实施分层式、个性化测评。测评的领域要宽,题型要多样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不做,做了的给予鼓励,不做的也不扣分,保护孩子的自信心。细化目标,让教师学会深度解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分层式、个性化实施,让教师学会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这一切都是为“基于每一个”服务的。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85-02
一、情境的巧设,激发盲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盲生倍受吸引,让盲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迅速赶来,把小偷捉住了。”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一定会疑云层层: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警报呢?教师精练的导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又如,笔者在课文《一路花香》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去小溪边挑水,可是他挑水的水罐却有着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盲生回答以后,教师接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这位挑水工却在感谢那只有裂缝的水罐?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到。再如,笔者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开头就用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来创设情境。
二、多边的互动,创设盲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多边的互动,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盲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盲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盲生的自主活动;盲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盲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落实自主阅读,促进盲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实施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盲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盲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盲生心中。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
再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先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盲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盲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深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尊重盲生差异,发挥其已有知识,讲究合作。
例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笔者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春天来了》,在课前,布置自主性作业,让盲生写出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这样既尊重了盲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盲生有了自,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
再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盲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积极创新的能力,研透《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盲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史的长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篇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古诗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教学地位明显提高。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对古诗词的积累与鉴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初中古诗词教学更强调鉴赏的技巧和方法,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其良好的素养和品性。
1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师古诗词素养不够高。
优美灿烂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她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可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古诗词底蕴不深,对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认识不够。教学中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1.1.2 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
①重串讲,轻吟诵。字字落实,全诗串讲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用得较为频繁的方法,把古诗词当成文言文,进行字、词解释,甚至逐字逐句,而很少给学生诵读吟咏的机会。
②重内容,轻意蕴。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意思,而诗词的韵文、精髓、内涵都被“翻译”所肢解,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
③重传授,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学生自读感悟,从古诗词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缺少对古诗词的“直悟”、“直感”。
1.2 学生方面。
目前,学生对古诗词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的现象,错误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没有用,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学中缺乏师生合作互动,学生知识迁移拓展不够。学生对古诗词掌握量很少,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导致很多学生读不懂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缺乏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探索
2.1 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朗读呤诵,整体感知是基础。学古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很多古诗词的文意并不是教师所能讲述尽的,只有在朗读中领会、想像,才能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词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朗读呤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在读和听的过程中从语言的优美和动听中体味,揣摩古诗词意境。
2.2 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有着重要作用。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执教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我觉得不要把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古诗词记诵的当时、当堂或当天就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
2.3 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由于我国古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敢于质疑。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是这样描写的: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这就充分张扬学生个性。
2.4 合作互动,迁移拓展。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古诗词教学光是对文本作品的解读还不够,作为老师可适当作些拓展与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了《桃花源记》,可对作者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其余作品作些介绍。又如,学了蒲松龄的《狼》,可对《狼三则》的内容作些介绍。学了《愚公移山》,要使学生认识到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还可介绍是如何引用《愚公移山》这个典故的。通过同类及相关内容的迁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阅读面,对古诗词的有关知识也得到了有益的拓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46—01
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笔者认为,中国古诗词因为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与这种“情境教学法”存在某种内在的暗合。因为在古诗词作品中,“意”不是裸地说出,往往借物来表现,“境”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由意所触发。而既然“意”需借物表现,那想要理解诗中之意就必须要置身“物”中,即需要走进作者借“物”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意境”。
1、诉诸视觉的情境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直观,最易产生直接感受的。教师通过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实物或图画,在课堂中予以展示,学生根据实物展开思考,就更容易顺利的进入诗词中的情境。
一位教师在上《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就在课前准备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许多视频或图片资料。画面上草木清翠,郁郁葱葱,危峰矗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山前一道瀑布如一条白练挂在山壁上,山势陡峭瀑布也气势雄伟,景象美不胜收。学生观看了图画后不由自主地赞叹到:“瀑布真长,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此一来,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的理解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2、诉诸听觉的情境
声音元素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同样能为情境教学的实现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课堂中的声音除了人声和自然声响之外,我们为了创设诗词描绘的意境,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课堂提供环境声和音乐来增加情境的真实感。环境声比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声,雨声,动物声等对于学生进入情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音乐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音乐的情感渲染常常会带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触动感。在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音乐也能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许多老师都曾在课堂音乐运用上下过功夫。有位教师在上《寻隐者不遇》一课时,不但找了许多名山的图片,还加入了一首古曲做背景音乐。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课件,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上高山巍峨,山上有苍松翠柏,眺望群山,山顶若隐若现,山腰处云海茫茫……配以教师精心选取的一首古琴曲,古曲宁静悠远,恰映隐者心境,在此背景音乐下教师从容深沉地朗诵起课文,学生已被此情此景所吸引,置身景中,很快就进入了作者的情境世界中。
3、诉诸想像的综合运用
除了视听觉具体的形象的引导,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需要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来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表达甚至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当然也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让学生来展示抑或扮演诗中角色的方式,这样可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情境教学的效果。
在接受“跨越式”试验之前,我校已经是一所名校,形成了一套有本校特色的、被广泛认可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理念。环顾四周,和同级学校相比,教师们认为我们的教学质量是一流的,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也是较为超前的。一句话:我们很好,我们就是第一。这种自满情绪在一些中层领导和一些骨干教师中很盛行。对于“跨越式”试验提出的目标,大家觉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专家学者坐在实验室里空想出来的。因为凭我们民办学校这种冲天的干劲还达不到的目标,在公立学校怎能达到?这种抵触心理和我们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妨碍着我们进一步推进试验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两位校长远赴广州、深圳,到“跨越式”试验开展较好的学校观摩取经,方知我们真是井底之蛙,我们办学所取得的一丝成就根本算不得什么。虚心学习,勇敢接受挑战,接受新事物才是发展之道。现在,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见了,更多的是教师们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和躬身实践。
发 芽
“思想变,行为变,行为不变原地转。”没有行动,一切等于零。语文教学强调的读和写很多专家学者、名师名校都强调过,我们英华小学对读和写也很关注,并一直倡导“读写结合、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读和写的落实只停留在口号上,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跨越式”让我们把读和写落到了实处。
下表是除完成课标规定的写作任务外,我校学生要完成的最低写作任务标准。
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一 20 34 不限 80 50 80
二 34 32 100 150 100 150
三 32 32 300 350 220 270
四 20 20 400 500 310 350
五 18 18 600 700 400 450
六 15 15
通过努力,我们完成了以前不可想象的任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量,除课题组提供的扩展阅读材料外,我们还为学生订购了人教版《同步阅读》,自编了扩展阅读材料,选编了经典诗歌散文背诵材料,每学期为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使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规定的145万字。
下表是我校学生在各个学期要完成的阅读量。
年级 字数 年级 字数
一年级上 8万 四年级上 25万
一年级下 12万 四年级下 30万
二年级上 15万 五年级上 30万
二年级下 20万 五年级下 35万
三年级上 20万 六年级上 40万
三年级下 25万 六年级下 40万
反思这些变化,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
以前教师只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但是,不知道让学生读什么,写什么,也不知道让学生怎样读、怎样写。211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读和写的时间,解决了读和写的策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建立了坚持落实“跨越式”理念的长效机制。刚开始“跨越式”试验时,教师们有很多疑问。平时40分钟还完不成的任务,现在20分钟能行吗?平时学生习惯了听讲,现在让他们自己阅读和练笔行吗?平时学生用惯了书本,现在让他们用电脑行吗?众多的疑惑交织在一起,教师们就这样边怀疑边不情愿地去做。表面上用的是211模式,其实只有在听课时才用;总是说让学生练笔,其实只有在检查时才临时补。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地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每周都安排推进“跨越式”试验的专题例会,协调、沟通、通报、解决试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末我们都安排“跨越式”教学评估活动,历时一个月,全面考核试验落实的效果,考核结果和教师的教学奖金挂钩。有人说“教育简单得只剩下做题了”,我校也是这种做法的受害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推进“跨越式”试验,我们改变了考试制度,改变了命题的形式和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语文削减了基础知识和要求记忆的题型,减少了这些题目的分值,加大了阅读和习作的分量,增加了听力题和书写题等新内容。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状况,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不再只是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增加语文单项测试,将日常对学生进行的的识字量、阅读量、古诗词、名篇的积累背诵、习作量等测试,纳入教师的考核范围,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英语考试加大了听力题的量和分值,高年级增加了看图写话的内容。增加了口语测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童话剧展演等测试项目。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改变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前的教研活动临时动议多,系列活动少。要想落实211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优质的教学资源做保证。为此,我们舍去了那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力推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成为教研的常态。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以前我们比较关注教学形式,较少研究教学目标。有一个比方,教学方式是水池,教学目标是水池里的水。人们总是关注把水池挖成方的还是圆的,很少关注水池里有多少水。这个比方形象地道出了教学设计的巨大缺陷。为了落实211模式的前20分钟的教师主导,教师们认识到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大胆取舍,才有可能设计出被无数人讲烂了的精讲精练的课型。
集体备课不再是教研员的独角戏,而是广大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提出集体备课的要点:在理解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目标上敢取舍,在教学策略上提建议;重视课前研讨,重视一类课的研究,重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开 花
伴随着“跨越式”试验的开展,一路走来,教师们在困惑、纠结中磨练,在磨练、探索中反思,在反思提高中成长。通过每年的教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就可以看出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一批新生代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这期间受益最大的还是网络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习作量远远超过普通班。学生的打写速度比往年同期都有明显提高,使用电脑的能力也不断增强。读书做批注,用思维导图学习课文、帮助写作;使用录音软件练习朗读,通过百度查阅资料;使用插图、美图秀秀创设情境;建立班级博客发表文章、共同赏析;等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四年级网络班豆林涛同学放假期间随父母参加社区活动,他不仅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照片,回校后还根据照片的内容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图文并茂,发表在班级博客上,点击率达几百人。张紫潇同学编写了系列童话,还配上自己下载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清新有趣的图片,立刻吸引了很多读者,她很快就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兄弟学校、教育部门领导、学生家长到网络班参观,无论进到哪个班,学生们都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电脑展示的各种作品给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有关学生主体性的迷失
【案例1】《旅行家树》(人教版修订教材第九册)
师:告诉老师有哪些旅行家树,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导)
生:都读好了。咱们来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
生:旅行家树是顽强的树,它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
师:你说的是它的生长环境,其他人还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补充一下,你说要学习它的顽强拼搏精神,课文中哪些地方说到它的顽强拼搏?
师:这个问题等会儿讲,你还知道了哪些?
(老师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学生“告诉老师有哪些旅行家树,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见不到影子。当学生真正用自己的话回答“旅行家树是顽强的树,它自力更生,不依靠别人”,老师不是顺学而导,引导学生领会旅行家树哪里顽强了,给了自己什么启示,而是仍然牵着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
【案例2】《肖伯纳和小女孩》(上海教材五册)
师:肖伯纳为什么喜欢小女孩?
生:聪明。
师:聪明灵活。
生:聪明伶俐。
师:是聪明灵活。
(老师追求的还是答案的唯一,没有给学生一点儿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教学,只能窒息学生自由的学习和思维的活跃,学生主体自然也被消解于无形。)
(二)有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的缺失
【案例3】《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修订教材第九册)
师: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可以看到各种各式的石桥和大教堂,有说不完的情趣。请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对威尼斯有了什么感觉?
生:威尼斯为什么那么多的水?
师:不是写威尼斯的美吗?为什么以小艇为题目?
生:威尼斯的美离不开小艇……
(显然,案例里的学生连威尼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都还没有弄明白,老师却要他们体会课文怎么表达威尼斯的美。不了解威尼斯为什么水多,又怎么能理解小艇对威尼斯的意义,从而理解威尼斯的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哪怕还不明白威尼斯为什么那么多水的学生只是个别的,老师也是有责任让他明白的,在此基础上,才引导他们领会课文怎么表达威尼斯的美。)
【案例4】《一路花香》(苏版教材第七册)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印象?
生:好水罐非常骄傲,是一种自豪的骄傲。
师:(板书骄傲,提示“傲”的写法)对他的骄傲,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师:谁再说说其他角色?
生:破水罐很自卑。我认为他不应该自卑,他竟然不知道缺陷被利用了,让路旁开满了香花。我用一个词表达我的感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师:他说到破水罐自卑,很惭愧。大家看“惭愧”两个字是竖心旁,说明和什么有关?
(学生表现了惊人的语言悟性和感受能力,认为“破水罐不应该自卑,缺陷也可以利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对此,老师不应该漠视,顾左右而言它。给学生一点赞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假如能顺势而导,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缺陷也是美,更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原因追寻
能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会的老师,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都是比较深入并转化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否则他们不可能一步步走到最高级别的讲坛。但遗憾的是在观摩课教学中,却仍然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明显分离的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教师中有的人也出现理念与行为的明显分离?
根据缄默知识理论,我们认为,是教师缄默的传统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导致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离。
据研究,教师的教育知识,不仅包含用言语表达的部分,如他们学习的教育理论,他们在生活经历和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总结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而且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地内隐学习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在岗教师大都是在传统教育中长大和开始教学生涯的,在他们的的缄默的教育知识中,有传统教育知识的精华,比如教师的责任心,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文道统一等,也有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应试教育,或语文训练的唯工具性、语文教育的唯思想性等。
在做教师前,教师就积淀了大量的教育的缄默知识。学生时代的经历,对于知识、技能是什么,教育、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干什么,学生怎么做,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实际上已经有所体悟,即在教育知识上已有所积淀。只是在这些教育知识中,有些是可以表达出来的,有些自己还非常模糊甚至没意识到。师范教育对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学岗位上深入的教学实践,无意识中也在强化着教师的缄默的教育知识,其中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至于比例因人而异。
缄默教育知识中的积极因素,为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和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消极因素却成为主要障碍。如果原有的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成分没有得到澄清和批判,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下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比如,例1师道尊严的不自觉的体现,例2的对统一答案的下意识追求,都说明了缄默教育知识中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它自动表现而老师浑然不觉;脱离学生实际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深蒂固则可以从例3例4找到例证。
三、对策研究
“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支配着整个认知活动,很多情况下,缄默知识都是个体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和背景知识。”显然,教师头脑中的缄默教育知识由于先入为主,构成了他们的教育观念的底色。新课程理念,诸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语文课程应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进入大脑的过程,不是一种机械的反应,而要经过教师本人的理解加工,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旧有的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可能会起干扰或障碍的作用,使他们想的说的是新理念,可是一表现在教学行为中,却有可能是旧理念的演绎。新课程理念要扎根,要比较顺利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读书思考,比较彻底弄明白新课程理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微格教学、强化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注重进行反思性教学,把新理念从显性知识逐步转化为缄默知识,使之能自动的转变为教学行为,并触动灵魂深处,把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消极因素充分暴露出来,并加以清除。
(一)以微格教学刻意把新理念变为教学行为
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必须经过刻意的培养。微格教学可以使教学行为的培养见效快而又不走样。下面以“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例,谈谈怎么培养用微格教学培养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
1、明确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操作要点
“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靠自己独立活动(第一水平)解决不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第二水平)。“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行为范畴,包括“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确定,以及“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怎么有效指导。
首先是“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确定。
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可以从试卷分析来确定,还可以是根据课堂观察即时确定。具体到一堂课来说,既要根据前两条来确定,主要还是要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确定学生的“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的课堂,可以从检查学习情况、可以从对课文的初读感受,可以从对课文的质疑来确定。比如《语言的魅力》(北京版教材七册)(人教版七册课文题为《加了一句话》)的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确定现有发展区和推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1:课文写了什么?
问题2课文哪些是变,哪些是不变的?
问题3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就有那么大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三个问题里面,前两个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的“现在发展区”;第3道题则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就有那么大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学生感到模糊的,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提高认识。这就可能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面教学的重点就放在第3道问题上,在学生的“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展开。
其次是“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怎么有效指导。
一是在学生学习产生障碍时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学生感到困惑、无助的时刻,或认知产生矛盾的时候,要给予提示性的指导,或提示思维方向,或提示学习方法、步骤;或在学生认知失误的时候,要给予警示性的指导,提醒学生意识到失误并予纠正。比如《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什么意思?”“那个聋哑青年是怎么画画的,使鱼游到了纸上?”“那个聋哑青年为什么能使鱼游到了纸上?”对学生的困惑,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以及引导同学间的交流来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二是在学习顺利时要抓住学生的创新火花把学习引向深入。教学顺利时,学生的思维表现特别活跃,时有创新的火花闪现。老师要有职业的敏感,顺学而导,把学习引向深入。比如上述案例4的教学,学生从破水罐的意外收获认识到“缺陷也是美”,体现了创造思维。感悟“缺陷也是美”,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但却是很好的即时的课程资源,应顺学而导: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因为缺陷而美?怎么变缺陷为美?还可适当拓展,补充课程资源,如纳维斯的因断臂而美,取长补短变缺陷为美等,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2、用微格教学培养新理念教学行为
用微格教学培养新理念教学行为,目标要单一,内容要集中,要容易操作。关于通过课堂观察确定学生“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行为,可以作为一项内容专门训练。“语文素养最近发展区”教师有效指导教学行为,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除了上面的分类,比如引导学生解惑或顺学而导,要专门训练外,还应该给予细化,分门别类加以训练。以阅读教学来说,就有如教学内容如何切入,学生朗读怎么指导,怎么指导整体感知,怎么指导细读,怎么指导合作学习等;具体到朗读教学,又可以细化为在想象体验中读、在创设的情境中读等。
用微格教学培养新课程教学行为,必须是教研组的有效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相结合。
首先是教研组的微格教学。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技能,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在教研组里共同探讨。过程包括:
(1)组建微型课堂。微型课堂里,一个教师执教(被培训者),另安排一人操作录象设备,其他教师扮演学生角色(同时也是评价角色)。(2)进行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上,执教老师讲一节课中的一部分,练习一两项教学行为,所用时间视行为的要求而定,一般为5-10分钟。在上微型课之前,执教教师要做一简短的说明,以便明确所训练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思想。(3)准确记录。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用录音、录像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况记录,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记录的方法是否必须使用摄录像设备要看培训所具备的条件而定,录音也很适用。没有以上设备条件也可用文字记录的方法,但不如录像录音反馈真实、准确、生动。(4)反馈与评价。能否对被培训者(执教教师,下同)的角色扮演过程给予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被培训者通过微格教学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5)重放录像。为了使被培训者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当角色扮演完成后要重放录像,让被培训者耳听目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优势与不足,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有重点地重放录像,对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帮助被培训者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自我分析。执教教师在观看自己的角色扮演录像后,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其它教学行为问题,以明确改进方向。(7)讨论评价。被培训者、评价者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过程,总结出优点和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微型课堂进行评价主要是依据新理念。准确把握新理念的精神,是做好评价,促进与新理念相符合的教学行为的生成的关键。
二是个体的微格教学实践。教研组组织的微格教学毕竟次数有限,大量的还是教师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精神,自己在日常教学每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进行微格教学的实践,比如理解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细读揣摩,朗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想象体验中读,在创设的的情境中读等,每课根据课文特点有意识地实践一两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课后及时整理下来并进行分析。
(二)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1、增强反思性教学的责任心
责任心强的教师总会在问自己此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采用此方法?此方法对谁有利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修养,不断增强反思性教学的责任心。
2、把反思聚焦到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性教学包括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反思,不管哪个阶段的反思都要指向自己,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背后的理念。
备课时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要着重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是否感兴趣”?“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我以往在教学中遇到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再次发生?”
课中的反思。一是可以从关注自己的情绪入手,二是要聚焦新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警惕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自然流露。
关注自己的情绪。比如,在教学过程感到心情舒畅,很可能是教学特别顺手,可以顺学而教;而当教师莫名地感到烦躁,极可能是教学不顺利、学生学习遇到掌碍时的情绪骚动感染给了自己,此时,教师要及时反思:是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深了浅了或密度大了小了?抑或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要针对问题所在,及时调整教学。
警惕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自然流露。比如,教学中下意识地表现出对后进生的冷淡,或对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漠然处之……此时,老师要敏感到自己的不正常的情绪,及时反思——新课程教学行为是这样的吗?我怎么会这样?及时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冒头,老师要提高职业的敏感,一旦冒头,就要及时改正。
课后的反思。教师在课后从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录象或录音等方面收集有关课堂教学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比如学生能否回忆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教学情境,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感受是长还是短,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否产生了新的想法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课后的反思,要特别深挖行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理念在起作用?如何强化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怎样才能抑制直至清除缄默教育知识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微格教学,能刻意地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持之以恒,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就会到逐渐变为习惯,转化为缄默知识;反思性教学,可以强化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消除不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持之以恒,缄默教育知识中积极因素会不断得到强化,而消极因素则会渐行消退。
在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革热情,更需要文化理性,需要刻意地训练,更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性的教学,最终才能取得新课程“决战课堂”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_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钟启泉《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