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50: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课题研究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1)

任教 学科:数学

任教 年级:四年级

研究的课题: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总结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应用方法,以及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篇(2)

在我国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发展始于1970年以后,一开始它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应用在机械、自动控制、信息等领域,作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体现出了它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这几十年里通过学科的融合、技术的创新等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由单一逐步发展到了拥有一大批大型设备甚至大型成套设备或系统。这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中最大的作用是不断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高科技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机械、电气、微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都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然而这些领域都和机电一体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看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小型化、轻型化、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一开始主要是在数控机床上有所应用,其主要是把一些程序放在一些芯片上,然后通过读片机对程序进行读取,然后再执行,这一系列的过程相对较慢。目前这种应用几乎被淘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开始朝着新型化、小型化的发展,使得一些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是一台机床基本上可以完成很多独立的工作,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各个部件的损伤程度,包括一些刀片的破损情况也能够被识别出来。这一系列的功能都离不开计算机,其中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等。在我国机电一体化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十分广泛,除了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以外,还包括一些高科技的系统也应用到了机电一体化,包括车身稳定系统、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等,这些系统使得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变得非常方便,同时也使得汽车的各种性能都显著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家用、办公电器力而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变频冰箱、空调、电子体温计、血压计等等。给人们的生活上作带来极大的方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许多煤矿也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己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己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各等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图像监视井卜关键设各和主要上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各实现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生产调度、则务、人力资源、设各、销售及办公自动化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为煤矿生产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2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而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3高校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要求

3.1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校在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时要综合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需求量,社会没有需求开设专业是没有就业方向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行业的需求和各个工作环境的特点等等。只有全面的了解了这些状况,才能根据这些状况来开设具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后,还要根据机电一体化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保证理论课学时的同时又不耽误学生的实践时间,同时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要把一些公司的用人标准以及到工作岗位上以后应该掌握的一些标准进行专门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由于市场经济下的一些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市场不断变化的同时高校也要不断的跟进市场的变化,要办成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贴近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围绕着这个理念才能使得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好,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人才市场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很多用人单位开始慢慢的把学历选择变成能力选择,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非常欣赏一些操作能力强的人,同时这个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人才的标准,因此在设置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时要把理论操作严格的、科学的进行分配,分配好各个阶段需要做的任务,并且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输出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才能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越办越辉煌。高校要严抓实践课的开设,利用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这是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理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3.2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纵观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很多都是一些理论性极强的教材,往往这种教材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爱好实践,然后企业中需要的就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学生又喜欢动手,那么为什么不为他们准备一本实践教材呢?这是高校在编写教材时的问题,也就是说编写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去编写,不要盲目的编写,盲目的编写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加实用的教材。同时一些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陈旧的状况也要不断的进行更新。

3.3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设置

3.3.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开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它的实践性,保证开设的有效和实用,同时还要保证实训室的可用性,要把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1比1,这样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初期要对专业课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确定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必要的操作项目,然后再进行一些实验室的建设,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都能够在实验室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的加强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积极的与企业协调不断的引进企业的一些标准进行现场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才能加强理论和实际的学习。3.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学生就业是学校办学的唯一的方向,那么要想学生就业好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情况,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一些机电一体化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这样他们可以把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够让老师认识到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还可以利用一些假期的时间要求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是顶岗实习,可以根据实习的项目写一些实习的体会,学校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情况给予学生一些学分,这样采取一种鼓励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工厂实习,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它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机电一体化就必须全面的掌握这些技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综合的运用,把机电一体化的一些学科相互融合,把涉及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必须面向市场,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培养,同时还要积极的联系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需要学什么、怎么去学,还要定期的把学生送到实践岗位上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样才能奠定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基础。当然机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时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学生、企业三者进行相互的交流,不断的改进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书.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思考的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5):94~95.

[2]张义俊,杨灿.中德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比较[J].河南农业,2012(06):37~39.

[3]付中元.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0(13):260~268.

[4]黄文建,郭卫凡.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设置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7):176.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38-02

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观念由来已久,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工作定额制”是将组织目标分解成若干的子目标和小目标,然后按量化要求进行绩效评估,最后兑现奖惩。因此,对教师的行为起到激励的作用,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学校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导致教师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设定有效的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等原因,导致实施的过程困难重重,因此优化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迫切需要解决。

一、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师绩效评估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劳动的复杂性。尽管“工作定额制”已在许多高校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多数是在走过场,没有太大的成效,存在着诸多问题。

1.评估指导思想缺乏战略性。各高校推行的教师“工作定额制”的指导思想有所相同,有的是基于本校的长远发展和对学术兴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科研工作好坏放在对教师绩效评估的首要方面进行规划和执行,有的则更倾向于注重教学,而只把科研工作作为其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把握,还有些对教师基本上无科研任务要求,甚至部分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校领导手中,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时主要基于领导集团利益进行考量。总的来讲,现行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缺乏战略导向性,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评估方法存在不足。实行科研“工作定额制”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科学创新,不断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实际上是把定性的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化,这种方法主要参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成员工作绩效的评估方式。但是,在评估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采取表格打分、手上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上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评估主体对评估标准认识上的不统一、评估客体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而提供不客观的材料、对评估客体提供的评审材料不认真核实,使得某些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都使定量评估存在误差。

另外,评估指标和评估周期的选择不当也都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中国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定额制”已经得到了广泛推行,但是在学校的实际评估实践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综合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评估指导思想功利化。在中国多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过程中,行政化倾向表现比较严重,单纯地把教师科研评估简单归结为发表文章、申请项目的数量,把评估变成行政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这种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评估过程重数量轻实质,也使很多教师为了评估去写文章和拉项目,使评估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

2.现行评估体制行政化。绩效评估理论认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目标,才能改善组织成员的绩效水平,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具体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是中国许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中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的体制,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建国以来,高校是被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来管理,政府的教育行政体系深入到高校内部,高校自身也形成了行政模式来组织和运转,这就形成了中国高校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这种由行政主导缺乏教师参与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估,在评估标准和评估政策的制定上表现出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3.评估忽视学科差异性。不同学科和其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性,不能采用统一的科研量化评估体系和标准对所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如理工类学科的科研大多为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直接经济效益高,申请发明专利多,评估指标易于量化;而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评估涉及价值判断、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评估,不能用单一的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以同一种评估标准来统一评估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评估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因此,不能简单地要求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发表很多论文,也不能要求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像从事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那样有多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生多少经济效益。

三、优化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估的对策选择

针对如上问题和原因,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指导思想的确定。照高校发展战略类型的不同,中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开发型、专业特色型和效益型。第一种是研究型高校,一般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其学科并不都是一流水平的,其个性主要表现为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应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发展整体上台阶的战略思路;第二种是教学开发型高校,其特点是以教学为重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应要求科研工作服从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科研工作的重点,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第三种是专业特色型高校,它旨在根据学校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立足于校情,确立为某些热门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第四种是效益型高校,其重点在于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走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

2.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合理把握。由于中国高校以上的四种分类,各自的发展目标及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是不相同的,因此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教师科研是不合适的,高校在进行教师科研评估时,应根据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学科门类及教师科研活动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层、分类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高校类型差异和学科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开展科学研究。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政策制定,这样让教师充分感受到了教师作为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提出目标管理法比较适合高等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法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

在学校实行目标管理法来进行高校教师绩效评估可采用如下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明确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无论是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行的、有挑战性的、具体的和可以验证和计量的,学校战略目标一般分为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其次分解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学校的最高战略目标确定后,就必须结合本高校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发展方向、政策环境、学校外部环境等因素将总发展目标的信息传达给各个院系,院系再根据教师为总目标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将院系目标分解到每位教师。院系的每位老师,都要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和院系目标的导向下,知晓各自工作的具体职责和标准并制定达成目标的具体计划,同时制定执行计划中的绩效评估标准;接下来的环节是绩效评估,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对照设定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分阶段对教师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评估,最后检查调整。通过绩效评估,教师找出自己实际工作绩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紧接着就必须分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且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等手段,致力于缩小乃至消除上述差距,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促成院系乃至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软,陈敏.从战略日标看高等学校定位[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21.

[2]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7):53.

[3]李苏.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13.

[4]杨慈玉,王会斌.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中的差异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9):55.

Optimize our College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IAN Zai-lan

篇(4)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56-04

Research on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HOU Xiangqian

(Capital Construction Office,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management of sports colleges'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deeply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oad of the further reform of sports colleges' resources and provide reasonabl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体育院校的技术物资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由于体育类院校所涉及的物资种类、数量繁杂,要做到有条不紊还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作保证。因此若能专门针对体育院校,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将丰富技术物资研究领域,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体育类高等院校的物资管理工作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研读相关著作,查阅政策法规性文件,搜集与高校技术物资工作有关的统计材料以及体育院校的相关资料,翻阅各学术期刊的论文,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和最前沿的理论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1.2.2.1 专家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先后采访了部分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人员,获得各校在技术物资管理中最新的思路、观点和实践经验,集中了各方面的思想精华,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问卷设计打下了基础。

1.2.2.2 问卷调查法 在访谈的基础上,按相关原理设计问卷,问卷发放前进行了问卷的专家效度检验,符合问卷研究要求,后采用“再测法”向2所学校先后发送该问卷,两次问卷相关系数:Rxy=0.97,P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微机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Excel7.0电子表格进行处理,并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还采用了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的统计分析方法。1.2.4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校技术物资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高校整体教育工作总目标的组织保证。它具体表现为负责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

2.1.1 机构与建制 为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物资供应,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在被调查的体育院校中都设有一个负责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能的部门,但由于学校规模不同,机构设置分为科级建制和处级建制两种。

图1表明,各校物资工作隶属的处级单位各不相同。其中4所院校把物资设备科与场馆科放在一个职能处中,即把物资管理和场馆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工作职能,如北京体育大学的资产管理处包括设备科、场馆科、房产科和后勤办公室。

由此说明,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隶属关系还比较混乱,表现为物资管理属性不清。

混乱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名称差异较大,同样是物资管理,各校处、科的名称五花八门(图2)。

总体来看,虽然名称、归属和建制不尽相同,但各体育院校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基本一致,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实验室器材设备管理、设备采购、行政办公设备、家具管理、场馆设施及体育器材管理及场馆维修保养维护等,后面将做具体分析。

2.1.2 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现行体制及运行机制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公司型、一处两制型、承包型及管理服务型。通过全国143所高校调查表明,管理服务型占61.1%,一处两制型占27.8%。但体育院校的现行体制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即85.7%属于纯管理服务型,只有14.3%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经营公司,属一处两制型。

作为物资部门应该更多地引入经营机制,利用自身优势,尤其是体育院校应发挥其体育特色,利用国家政策创办公司,从而使学校、用户、物资部门三者均能得益,还能减轻学校负担。

统计表明,无公司的12所学校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全部来自学校,而拥有自己公司的2所学校中,其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是部分自筹,部分划拨。可见采取一处两制有利于搞活经济,提高效益,为学校减轻负担。

2.1.3 管理职能范围 高校物资工作主要包括物资计划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仓库管理、在用物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其中在用物资管理贯穿设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使用、维修、调剂、报废等综合管理。表1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固定资产管理、设备采购供应和在用物资管理(包括维修、调剂、报废)等。

2.1.5 队伍建设 搞好物资供应与管理工作,还要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而体育院校人员素质、文化水平还跟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人员大专以上只占到23.7%(图3)。

另外,14所学校中,属于干部编制的人员仅占21.5%,大部分工作者都是工人待遇,占40.4%。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具备高文化素质的管理干部。雇佣大量的临时工也是物资部门的一个特色,在体育院校物资管理人员中,有38.1%的临时工成分。

14所院校的处、科人员编制差异也很大,物资工作归处级编制的体院中,现有人员从8到31人不等,科级建制的人员从2人到16人不等。这种差异与工作职能有很大关系,职能多者,相应编制也多。

在工资待遇日益与职务、职称或技术级别挂钩的今天,物资部门人员正因为工人多、学历差,所以福利待遇还比较低,平均分值只有2.36分(表3)。待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还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改革力度不够,经营开发意识还不强。

2.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的科学管理

2.2.1 采购管理手段 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物资计划,加强计划管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中能编制年度设备采购计划的学校不多,对于这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不到六成的学校采用。因此,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行,体育院校的计划管理需要加强。

其次,要多采用集团采购。由于集团采购的批量大,可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更完美的质量和更好的售后服务。但调查表明,体育院校采用集团采购手段的学校并不多,只占42.9%。

再次,要签定订货合同,这是保证高等学校物资部门采购订货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院校经常签订合同的学校仅占71.4%,仍有28.6%的学校选择偶尔签或从不签,说明还有少部分学校没有掌握物资采购的经济方法。

2.2.2 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学校有85.7%(表4)。但这一比值并不高,毫无疑问,物资部门必须用计算机管理固定资产。目前各高校的固定资产少则一两千种,多则上万种,台件、金额都不是小数目,如果仅凭原始的手工记帐,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准确性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能使帐务处理的差错率大大下降,从而使整体工作的质量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因此,对于还未采取计算机管理手段的体育院校应加紧改善。

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客观要求。但在体育院校中,配备专项维修经费的学校只有429%,配备专职维修人员的学校也仅占28.6%,说明体育院校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还不够重视。所以有必要要建立一支维修队伍,承担起全校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以提高物资部门服务质量。

2.2.3 物资仓库管理手段 仓库是储存和保管物资的场所,仓储业务的组织管理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调查表明,有78.6%的体育院系设置了专门的物资仓库,但这一比值并不高。作为物资管理部门,设立物资仓库是必须的工作。在实际仓库管理中,只有28.6%的学校提供库存物品价目表,这种方式对提高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但采取此方法的学校太少;同样,能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物资的学校也很少,只有214%;能设置设备样品展示柜台的只有7.1%。从这些数字反映出,仓库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服务意识并不强。

另外,出租出借体育器材或服装的学校占35.7%,这项业务虽然比较繁琐,但具有为师生提供服务的特色,包括面向校外服务,既能获得部分经济效益,又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以说,体育院校拥有的体育器材和服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物资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服务意识,丰富管理手段。

2.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前景

2.3.1 面临的困境 问卷的最后请管理者评价本部门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物资管理工作难点,经费太少排在第一位(表5),成为物资部门普遍困境之一。因为没有资金的保证,一方面很难激励职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无法通过学习、考察或交流获取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若想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排位第二的难点是人际关系协调。物资部门尤其要重视与校内有关单位的协调,通过有效的措施,使自己的集体成员之间以及与其它部门之间做到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形成一个密切的人群关系,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个难点就是缺乏更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校物资部门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必须重视管理,遵循科学规律,在物资管理中必须掌握了解管理理论、经济理论、商品流通及物资流通等经济知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贯穿整个管理工作当中。

在人员管理难点中,高居榜首的不是人员素质和待遇,反而是编制过少,这与机构精简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表6)。全国高校物资部门调查也反映出过分地精简人员会使繁重的技术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在学校有名无实,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正常开展。物资部门往往由于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学校不重视等因素,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够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开展工作。

2.4.2 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以及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强,高校年度设备购置经费正在大幅增长。从近3年内设备购置经费情况表可看出,体育院校近3年的设备投资金额也在迅速增长,平均1999年比1998年上涨27.23%,2000年比1999年上涨78.33%(图4)。相信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今后体育院校的设备经费将进入高度增长时期。这些都对物资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的14所学校,有8所正在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但在问到设备部门是否应参加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有78.6%的学校认为不应该(表7、表8)。这就更加说明物资工作绝不能等同于后勤工作,兼有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开发等特性,与伙食、运输、财务、教务等工作有本质区别,不管把物资部门放入哪一类部门都不尽合理。只有建立处级建制的物资管理部门才更有利于搞好供应与管理工作,既发挥物资效益,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难怪许多老师在问卷最后大声疾呼,物资部门一定要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放入学校行政机构当中,与总务、后勤、财务、教务等工作脱离开,真正发挥物资管理主渠道作用。所以在体育院校物资工作还不甚完善的今天,物资统管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物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今天,相信各体育院校的物资管理会更加完善,统一归口管理应是不争的发展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的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机构与建制上比较混乱,表现为名称不统一,归属不统一,在运行机制上改革力度不大,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作职能范围则与其他高校基本一致,但体育院校特征并不明显,制度建设不够健全,队伍建设比较落后。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管理手段明显不足,采购、维修、仓储等科学管理手段欠缺,尤其是服务意识差,没有突出体育院校的优势与特色,未能很好地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部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经费不足,人际关系协调困难,以及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另外,人员过分精简也非常不利于物资部门的发展。面临后勤社会化的新形势,物资部门更应把握住方向,对物资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的管理。

3.2 建议

1) 体育院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物资供应和管理部门。2) 体育院校技术物资工作的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要有一个名称合适,机构健全,物资供应与管理职责全面的部门,代表学校面向市场及用户,协助主管校长统筹安排,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抓好技术物资的供应管理工作。其次,要坚持供管结合、服务为本的运行体制,既担负起管理职能的服务,又负责经济效益的服务。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内容要涉及到采购、管理、招标、验收、使用、效益、人员、职能等全方位。最后还要有一支团结战斗的管理队伍,在领导的指挥协调下建立一个结构合理、通晓政策、精通业务、技术完善、服务优质、团结协作的班子。3) 体育院校必须树立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重视运用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动态管理、价值工程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4) 体育院校物资部门要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拓宽服务内容,全心全意为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振道,等. 高校技术物资供应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和评价[J].高校物资,1995(1).

[2] 吴书祥,等. 简论高校技术物资归口供应管理的合理性[J].高校物资,1995(1).

[3] 张柳华,等. 高校物资供应与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4] 张保生,高等学校技术物资工作的内涵[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5]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内涵的探讨[D]. 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6] 邵勇,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D].北京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3.

篇(5)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篇(6)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篇(7)

2007年教育部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凸显了不少问题,如何贯彻教育部的精神、顺应市场需要变化而对其进行优化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不如理工科实验那么受重视,实验手段也不够丰富,造成高校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落后。以江西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由于软件费没有具体的开支项目,不得已选择盗版软件;有的高校电脑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有的高校电算化实验内容侧重于核算型内容,如账务处理模块,而轻管理型内容,如销售模块等;有的高校根本没有手工实验室,只能购置实验教材和资料在教室完成所有的实验过程;甚至暂时让位于理论教学。这些情况都真实反映了高校因为场地、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对会计实验不够重视,使得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较低

大多数高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内容让人觉得会计就是处理数字,方法是唯一的、答案是确定的,会计与企业的管理无关。具体表现如下:

1.被模拟主体单一,忽视了会计主体内部及与外部的联系。

目前手工会计实验的内容只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单一方式,不考虑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企业外部的实际情况。电算化实验内容虽然包括了以财务处理模块为主的其他模块,但并没有涉及企业外部。然而,会计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但存在不同分工,而且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外部单位都存在关联。而在目前这样的“封闭型”的试验环境中,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协作和主动性,更无法提高实践能力。

2.被模拟经济业务难度较低,忽视了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多变性

目前,高校的手工实验教材主要来源于市场上公开出版的实验教材,电算化教材主要来源于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辅导资料。这些资料仅限于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等理论课程。其缺陷一方面,一些业务复杂、核算难度大的新内容如债务重组等基本上没有涉及;也很少涉及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更不必说专业外经济管理类课程,从而割断了学科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业务中由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错误、违规等经济业务也不在考虑之列,与现实情况完全脱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实验指导老师缺乏实践能力且知识面较窄

以江西省为例,无一所高校具备实验专职教师,一般是由会计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实验课程。实验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不参与具体教学环节。而会计专业教师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的寥寥无几,缺乏实践经验。即使部分教师有从业经验,因缺少后续培训,也渐渐与会计实务脱节,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另外,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较窄,懂基础会计实验的不懂会计电算化,懂会计电算化的不懂企业资源计划,造成经济与管理综合知识与运用能力不足。

(四)实验教学形式传统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供原始数据、介绍业务流程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是在做作业,无法体验实验课应有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

1.缺少会计岗位分工。现行会计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独自全程模拟全部会计岗位,完成所有流程。学生由此陷入会计分录题海之中,手工记账过程则更令人望而生畏,影响学生参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更令学生将会计工作与繁琐、枯燥视为等同。电算化试验课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学生以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密码在不同的用户之间来回地切换,漠视了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而大量记账凭证的输入工作也分散了学生对账务流程的注意。

2.缺少不同的会计主体。目前,高校试验课程都是模拟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实训的。因此,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把握这个规律后课堂上懒于思考,不屑于讨论,坐等他人实验结果。对于会计主体这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并没有通过实验课程而加深对此理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同一笔经济业务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结果是不一样的,如同样是投资,相对于被投资方而言则是融资行为。若高校能选择两个发生同一批经济业务但相互对立的会计主体作为模拟对象,学生参与其中如同比赛,课堂气氛将全然不同。

二、会计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实验教学的优化意识

2007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教育部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80后本科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对于所学的知识第一反映就是“有什么用?”,同时,他们学习、创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高校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将会计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视为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优化现行会计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合理教学内容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

1.第一层次:非独立实验课程。为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笔者建议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开设一定的实验课时,这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初级阶段。如在60个学时的课程中开设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这10个学时的实验课时应在相关教学章节结束后即同步进行。例如,学习完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亲身接触一下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在学习完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等章节后,让学生立即在实验室根据上次填好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等。教师在选择经济业务时不求多但求精,只要能基本反映企业的基本业务,便于完成账务流程即可。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实验课程的连续性,又可保持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2.第二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综合实验。该实验课程必须在学习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所有的专业课程后设置。具体如下:

(1)设计财务管理学中所涉及的筹资等业务。现行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仍停留在对某企业业务的会计核算,数据都是给定的,如给定企业向银行借入资金30 000元,学生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而实际中,企业筹集该笔资金的方式可选择向银行借入也可以向股市筹集,筹集金额也可有高有低,企业应如何进行决策呢?设计此类业务既可以让学生运用财务管理课程所学知识为企业进行决策,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组数据。

(2)设计财务会计学中所涉及的准则业务。可以设计相应数量的准则业务如投资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这类业务设计的主线不是分析同一会计主体对不同业务的会计核算,而是分析不同会计主体对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如投资业务对于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是资产的增加,而对于被投资方这个会计主体则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在学生完成以上两个环节后,可以由此编制被模拟的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通过所学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知识对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4)设计需要职业判断的业务。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增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内容。如资产减值的确认、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确认、错误或违规业务的判断、合理避税的选择等。

3.第三个层次: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验。目前高校都引进了ERP软件,ERP软件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工资模块、采购模块等多个模块。建议财务处理模块中引用的数据与第一层次的基础会计实验使用同一套数据,进而实现同一套数据、两种实习、双重效果。通过电算化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电算化对会计的巨大影响。

笔者将会计学专业优化后的实验课程列示如表1。

(三)优化实验教学队伍

随着高校对会计实验重视程度和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对实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知识;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会计工作以及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掌握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优化:

1.走出去。应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引进来。聘请会计行业的专家参与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指导,将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沿动态尽快地融入到教学实验中。另外,还可聘请部分会计实务工作者做兼职实验教师。3.加强互动性。会计专业教师应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实验项目;会计专业教师可以与经验丰富的软件公司共同编写教材;高校教师定期参加相关培训;高校之间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

(四)优化实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也要作相应调整,由“传授”转变为指导,指导形式可采用课件演示和现场答疑方式。对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会计核算流程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对于第二层次中涉及的综合知识,教师宜现场给学生答疑。教师除指导外,还可模拟外部角色,如银行、税务、主管部门。“学”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分工的设计上。对于第一层次的非独立实验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本身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每个学生应从头到尾模拟所有会计岗位,便于系统地了解整个账务流程。对于第二层次可以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模拟成两个不同会计主体,分别对以上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每个会计主体中的学生再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中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对于第三层次的电算化实验内容,应该设计若干个岗位,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让学生体验协作乐趣,同时也体验电算化会计的安全保密性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篇(8)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而课堂的导入非常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导入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讲授前,应采用讲一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听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给学生展示所学内容的实物、进行一段与教学有关的精彩对话或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练习等形式,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学习精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开一个好头。例如,在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把数学课本举高一些,看一看我们每天见面的课本是什么形状。”自然而然地引入长、宽、高、棱等关于长方体的基本概念。过后,教师又拿出魔方,引入了正方体的概念,然后教师举出生活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思考,让同学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研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工具。这样做既消除了数学的神秘感,又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激发学习动力之目的。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篇(9)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如,大学盲目扩招、就业观念固化、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实际脱节。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与现实脱节、授课内容空洞化、教育方式模式化等问题,“批量生产”的多为闭塞型人才,无法快速投身于工作一线。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接,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求职学生大多是理论型、中长线学科,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欠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调整机械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

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练习的。目前大部分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实习实践的方式和时间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可以对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修订,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习模式。

为改变学生缺少实践教学的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实习、就业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培养本科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际能力,促进其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的作用

1.实习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实习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实习、甚至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桥梁。应用型高校机械专业,应该关注学生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需要,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完善自我和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是教师锻炼和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过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引导院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3.实习基地是重要的育人基地。大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及早的熟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就业观。实习过程,能够引导他们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4.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可以解决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时能更加紧密地把学校、企业的需要联系起来,互惠互利,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对于提高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

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工科机械类专业就业面广,但是,在选择实习就业企业合作时,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依托地方经济的产业,选择典型的龙头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合作模式下,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以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基础,大学四年级时则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校企联合选拔学生进入校企联合培养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使教学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真正地有机结合。

2.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共建教学团队

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校企双方都应该高度重视,成立实习管理工作小组。实习管理机构成员必须岗位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安排,校企双方的沟通和协调。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一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良好经验的稳定的实习师资队伍,从而建立一套良好的学生实习实训师资保障体系。

3.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应规范,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应该制定实习基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划、实习类型、学校与实习基地各自应该承担的基本义务等。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在实习基地相关理论和实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实践期间的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指导学生培训、实习活动的开展。

4.改革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双方理论课程与实践的衔接

学校聘请校外和企业的专家,及时对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的理论课程一定征求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要与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一致。学校可开设企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实训前开设企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实践实习时,学生在企业可以由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教师联合实践教学。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可以选择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做到真题实做。

5.改革传统实习模式,加大实训力度

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实习是需要较长实践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模式。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很多企业由于担心学生来企业实习,影响正常的生产,所以都不愿意接收学生的实习,即使是接收了,也只能让学生参观为主,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寒暑假,调整实习实训的时间,延长实践的培训时间。一般学生在企业可通过半天理论学习,半天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每个阶段均要进行企业实训的理论和实践的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的企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校企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使学生在长达2-3月的实习或设计实践中,每隔1-2周轮岗顶岗一次,每个岗位安排生产的师傅或工程师直接指导,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产流程中大部分环节的知识技能,并且对其他工序的实践环节知识也都有所了解,避免了传统实习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6.建立完善的企业录取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录取实习学生的机制。学生来企业实习时,学校与企业协商,制定实习学生的培训计划,协商好学生的住宿、学习、实践操作、考核的时间表。学生在企业的阶段,理论、实训的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培训实训过程。所有考核均通过的学生,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直接进入企业的各级工作岗位。

7.建立校企产学研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

机械类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很多没有企业经验,实际工程知识很少。只有深入企业,积累工程经验和拓宽专业视野,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而实习基地恰恰为学校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一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

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过程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科研难题或技术改进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的发展。通过产学研,让学校教师、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达到了实践锻炼的能力。学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共建科研团队。

学校可以聘请实习企业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交流。学校也可以与企业一起承办或参与学术届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将企业中的科技问题与科研学术届的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8.加强校企沟通,促进学生的专业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校企双方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对在校学生做好企业和工作岗位职能的宣传。学校可以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为学生作职业规划、企业岗位介绍等讲座教学,促进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兴趣,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将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结合起来,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习质量的提高,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长沙大学与长沙的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优质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经过多年的合作与探索,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初步建立了一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的管理体系,培养了许多实践能力较强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水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探讨

[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2] 杨洋,韦小英.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

广西大学学报,2008,(6).

[3] 屈俊林,肖祥.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职

业时空,2010,(1).

[4] 易洪雷,薛元.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5] 韩英,张雅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

篇(10)

一、有效性教学和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界定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不是单一的理论性教学,也不是单一的实践性教学,而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资源。

纵观各种论述,本文将核心理念定位在“以一体化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实证调查

我们对现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整体调查。问卷在2个年级商贸类2个专业468名同学中展开,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9.3%。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对教师教学行为做出“很少有效”“有时有效”“经常有效”和“总是有效”的选择,通过统计计算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结果如表(见表1)。

从表中看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经常有效的。而在实践中人们抱怨、指责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认为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总的来说目前有效教学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四点。

(一)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单项传递的状态,并控制着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递-接受”的单项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只会将理论按照固定的模式照搬,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在研究中我们对教师教学方法情况做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所用的教学方法(含实验课)十分有限(见表2)。

(二)学生主体缺位,课堂参与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固步自封,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紧张,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中职基本上采取免试入学,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属于不喜欢学习或学习不佳,缺乏课堂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见表3)。

(三)实训设备不足,制约教学革新。

在职业学校,开展好实验实训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受条件制约,建立技能培养实训模式与教学模式并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学改革也举足维艰,从教学方法上受到制约,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乐教乐学机制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提高机会。

教师对自身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角色认知不清。此外,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发展动机,对教师效能、职业倦怠等问题没有及时关注,使得教师的能力没有在发展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这样,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达到预期。

三、基于一体化项目式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有效进行适岗教学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基础。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实践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分别制定与就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

(二)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核心。

借鉴“教学工厂”或“校店合一”模式,将教学场地环境设置与营销企业现场销售环境相一致,课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即企业产品销售项目,学生即为销售人员,教师即为企业销售指导员,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有新鲜感,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感官接触,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关键。

(1)建立互动课堂模式。建立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教师可以提出本次课堂的主要知识点,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只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给予指导,提供平台让学生互问互答,从而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变灌输教育为启发教育,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2)用热点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引导中,可以把热点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例如,在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每周1-2次的5分钟的企业营销要闻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来查阅最新的营销新闻,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使得课堂更为有趣和有效。

(3)创新能力渗透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市场定位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有教师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于实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分析讲评和个别指导,并结合实际,通过拓展项目的实施,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行巩固和提高。这里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要谨慎设计拓展项目,以不带给学生过大压力和负担为标准。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训练。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销售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枯燥,仿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五)完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校以体现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运用科学、发展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拟定符合“中职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应该让课堂评价更合理、更有效、更客观、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应专门研究设计出了班级德育活动课教学评价表、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表和专业课教学评价表。而实践性教学考评可以从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以调动学生充分的积极性和主导型的考核机制。首先,改变过去试卷的常规内容,增加专业实习部分的测试和考核力度。第二,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第三,建立系统的多等级的评价体系,层层量化。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回收实践资料,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并及时组织学生对该次专业课实践进行讲评。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上一篇: 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下一篇: 财务实习生工作报告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