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20:43: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初三化学教材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化学素养和化学理论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时段。因此,对于初三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业要求的升级,有必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这既是化学课的本质诉求,也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巧设创新化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之所以需要创新的缘由,是因为初三化学知识是较为零碎、繁复和庞杂的,所以,这时期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和“干巴巴”的理论讲述来进行,应该更多采用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美妙世界中去。设置合理、巧妙的化学情境,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思考、实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思考。
如,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中,主要教授“溶解现象”,其中包含“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本章、本节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情境设置、模拟或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选取一些食用盐和水,然后在容器杯中进行实验和情景模拟,通过把食盐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这说明食盐是可以溶于水的;尤其是通过味道的改变,学生会很容易懂得原来的食盐和水就变成了盐水混合物,不再是单纯某一种物质。由此,可以引申到其他的事例,如高锰酸钾溶于水颜色的变化、蔗糖溶于水味道的变化等,说明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都发生了溶解现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溶解”这个知识点,再通过类比,将食用油和泥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等等。
通过类似的情景化,并经由学生们亲眼观察,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靠。再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内容核心是围绕“开启化学之门”进行的,这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巧设教室情境,布置化学物质,装点教学氛围,来说明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着。要通过意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初三的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应用化学知识,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和再现,可以创新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应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原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度。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持初三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转变,要把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的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人公”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的中心。例如,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趣味小组的化学实验比赛,可以进行化学竞赛比拼,然后对优胜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再如,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有一个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分,教师在“化学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现象。例如食物储放久了会腐败变质,铜器生锈会变成绿色,蜡烛的燃烧、酒的酿造过程、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某种新物质,才是真正的化学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人性化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指导者和引领人的角色,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用具的完好无损,其次要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正常、正确进行,要点拨疑难,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要适时解除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课本的理论记忆,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要创新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理论精神,我们可以对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总结,首先要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在实践动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并为人们所用,最后要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化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如何把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理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和记忆,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关键。例如,CH4+2O2 =CO2+2H20(甲烷燃烧),4P+5O2 =2P2O5(红磷燃烧),C2H5OH+3O2 =2CO2+3H20(清洁燃料),这三个初三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理论表述,但是透过化学分析和实践解读,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可以用以指导实践的。如上述的三个方程式,分别可以应用于天然气做燃料的原理,烟雾弹的制造原理和清洁燃料的制作、使用等。这些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而且是具体可操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大萍.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4]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讲究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顺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创造创新型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初三的化学知识比较零碎以及繁杂,所以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改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生动的化学课堂环境。营造巧妙恰当的化学学习环境,把化学原理合理融入教学环境中,实现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帮助。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上述教学方式,形成新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例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第一节里,重点讲解“溶解现象”,包括物质的溶解以及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老师在备课时,就可采用情景再现以及主动实验的方式。第一步,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取纯水和食盐。接着在实验仪器中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食盐在纯水中溶解的情况,证明食用盐是可溶于水的。特别是体验味道的变化,就能轻松地让学生知道食盐与水混合后就变成了一种混合物――盐水,而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物。借此实验,还可以引出其他的实验,比如蔗糖溶解后味道的变化以及高锰酸钾溶于水后颜色的改变等,说明这些都是可溶于水的物质,学生就容易弄明白这节内容。再重复此类实验,把泥土以及食用油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问题。
这种情景式的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开头是从“开启化学之门”讲起的,对本章内容老师就可以教室内创造一个真实的化学情景,告诉学生化学无处不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以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可把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通过引发学生好奇探索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传统的老师板书讲授、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模式。由于学生很容易混淆化学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规律,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选用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化学原理融入有趣的氛围中,这既能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初三时学生会学习很多既枯燥又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口头解释去传授所学的内容,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为例:老师在讲解PH=6的盐酸稀释1000倍其结果不等于9的内容时,如果单纯利用计算来说明原因就比较繁琐;但是向学生提出带甜味的水经过纯水的稀释后味道会不会变苦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盐酸稀释的道理。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些生动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化学素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三、以人为本,保留化学教学的特性
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初三化学教学,我们提倡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以实验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化学独有的特性,要重视实验教学,同时也要转变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观念,要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讲授课本内容。
比如,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试验时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比拼和学习,给予实验结果最好的小组特别的奖励,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以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的第一章里所要讲的内容为例。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们所说的变化是有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之分的,所以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融入生活,以身边化学变化及其发生的明显的现象为例去讲解“化学反应”这个概念。比如,时间长了,铜制品表面会有一层绿色的铜锈;放置时间较长的食物表面会发霉;酿酒发酵的过程、动植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蜡烛的燃烧等,因此我们要科学主动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某种新物质的出现,真正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存在。
人本化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解化学知识,努力做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验课堂上,第一,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整性,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而不是老师实验只让学生观看学习,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第二,要在保证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正确有序的操作,老师要在一旁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其困难的知识点,及时地解决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疑问,能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完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四、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到化学理论知识生活实践化
初三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完成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尽量让化学生活化、实际化。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界的大师陶行知说过:“教、学和做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真正做到在社会中学习,在教育中实践。以陶行知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我们对创新型的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做了简要的总结:第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化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第二,要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化学原理及其现象;第三,要通过师生之间协调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化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微的变化都是由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由生活现象联想到有关化学原理并且加深理解。比如C2H5OH+3O2=2CO2+3H20,4P+5O2=2P2O5以及CH4+2O2=CO2+2H20等,这些都是在初三化学课本里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反应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用于指导清洁燃料的制作和烟雾弹的制作以及天然气作燃料等。许多化学知识不只是用于化工生产,还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创新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通过考试得分来评判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纯粹的试题考试是非常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做法。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化学考试考不好而对化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学生放弃学科学习的严重后果。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就要求老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元化的学习综合评价方式体系”,充分体现出老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以及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采用创新型的化学教学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化学知识并观察其现象。我们要在讲解化学原理中映射生活现象,找到化学规律,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寻找理论。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伴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将近十年左右。虽然说在这十年当中,我国的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教学当中已经小有成效。但是有关资料和文献表明,虽然说在这十年当中实施了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课程改革的进展是非常不顺利的。我们就初三的化学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给广大工作在初中的教师一些建议。
一、新课改下初三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不足
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重视课堂听课而轻视课前预习、归纳、整理;重视作业练习而轻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忽视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对化学学科认识的不足,使得学生接受化学课上的“一言堂”教学,并对课堂知识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没有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导致课堂教学低效。这种学习方式只是针对考试,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一个表象,真实的目的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和自然,转变为内在的东西。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化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探寻化学世界神奇的方法。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目前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兴趣去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较为吃力,兴趣就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偏科现象。初三化学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元素的组成等较为难理解和记忆,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低。
3.新课改理念难深入到实际教学中
在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响应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完美融合。教师的理论水平低下,这导致对于理论的学习较为浅显,所以很难意会真正的新教育理念。教师对于知识的更新无法跟上理念,这样同一个学校里各教师的化学教学就存在差距。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够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样就没有实际集合新理念-以人为本。
4.实验设备较为落后
21世纪初三化学教育,特别是实验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的中学化学实验仪器较为落后,这使得无法进行全部的实验演示。初中时期,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很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每当参加化学实验课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如果无法开展化学实验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下降,自然学习的效果也要大幅度降低。很多学校里面各种实验装置都稀缺,化学实验药品存放时间较长,导致变质过期,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实验。初三化学实验难以开展,一部分是因为经费不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认为只需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够有好成绩,学习很多程度是填鸭式教育。有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的本质,如果有实验辅助的话,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更加有效率。缺少实验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很多时候操作不规范,以后将无法进行深入的化学研究。
二、针对教学现状,及时做出教学策略
1.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任务时,教师要从客观实际着手,对教学任务作普通的描述,要分析的清楚明了。所以,在制订教学任务时,要照顾到任务的各个构成结构,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据教学知识特点分别设定专门的目标,切忌盲目跟风。
2.认识学生
教师展开化学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充分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清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不了解,这便约束了教学的高效展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借由交流、实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化学教学。
3.及时指引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堂学习的过程,因为在一个动态的化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真切的交流,在交谈中复习知识点,扩充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于是,在交流中指引,在指引中得到提升,也就提高了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更加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老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改变课堂的气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和初三化学有关的科普小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学习。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介绍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讲解盐的时候,可以先讲侯氏制碱法主人公的励志故事,这样学生就会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染,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提升。
2.优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即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再遇到该问题时,知道如何动手操作,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初三化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的实验现象观察,还是公式计算,抑或是化学反应实验操作,都应当形成一种科学的模式,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比如,在叙述某物体性质时,习惯性地先叙述其外在物理特点,然后才叙述其内在化学特性。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化学序列思维意识和能力,这种思维的养成,对今后的解题尤为明显。因此,在提高新课标初三化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应当先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基础和保障。
3.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
四、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三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1.与生活结合,创建教学情境
从酸雨造成的危害中还能引申出建筑被腐蚀的原理,建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那么硫酸是如何腐蚀到这些建筑的呢?通过一些提示和引导,试着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这个化学方程式,增加他们的印象。通过酸雨一系列的危害,倡导学生要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提出如何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采用原煤脱硫技术、降低燃煤的含硫量、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的综合利用(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等,采取一问多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化学的兴趣,通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并根据一些已有的概念来认识到了知识点所应掌握的内容。
2.通过生活实践,巩固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学习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雨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酸雨出现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初三化学课堂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重要舞台,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生实践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3. 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来解释。而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实感受化学反应,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达到真正应用在生活中。例如,"铁钉生锈"是在生活中常见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种现象,但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呢?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生锈?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实验来解决,首先分析生锈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总结化学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及时为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利用(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性。因此,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断扩展教学空间、通过化学故事设置生动情境。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实提高学生自主W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敬锋.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23).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1)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2)复杂问题简单化;(3)抽象知识形象化;(4)零散知识系统化;(5)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1)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找准考点,落实基础);(2)合理使用资料,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引导学生重视教材;(3)训练要适当,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4)问题引领课堂,重视情景创设,防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自命知识专题,通常有气体制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1)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2)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切忌过多过滥,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3)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1)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整理考试信息,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2)提倡教师组卷(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难度宜小,保证训练价值);(3)回归教材、加强记忆,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 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思路,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10-01
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对“有效课堂”的讨论。“高效”的确是对刚入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说既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线化学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虽然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珠玉在前,然而因为学科的差异、学习内容的差异、生情的差异、教师素质的差异,甚至每一节课情境的差异,作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我依然很难找到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套路”。直到我2008年参加了越秀区第一学区开展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普适性研究课题组”,接触到由冯旭初老师创立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该模式引入的信息即时反馈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为提高课堂效率保驾护航。
1 小小信息卡让反馈更有效
依照“四合一”即时反馈的原则,建立学习状况反馈系统,我在初三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信息卡:每位学生有四张不同颜色的单面卡(背后一律为白色)。
上面卡片正面分别有A、B、C、D字母各一个(仁、诚、礼、义是我校德育特色,这样也潜意识将教学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可作多种用途:(1)在堂上做选择题时,学生举卡回答,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即刻了解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2)教师进行不同的题组训练,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基本原则是:伸手可摘;跳一跳可摘;帮一帮可摘。每一大题分成几道小题,各小题之间具有一定梯度,分别由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逐题解答后,可请学生再按下列要求举卡:三题全对举A,二题对举B,一题对举C,三题全错举D(完全不懂举白牌),这样,教师马上就知道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对策。(3)当教师让学生口答某一问题后,可以请全班举卡评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全班学生都注意解答,还可问问举A卡和白卡的学生的意见等。如此,课堂上形成一个师生间互为信源、新宿的动态多边的信息流动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即时甄别评价。
实践中,信息卡功效十分显著:(1)信息卡的使用,可以改变化学课堂形式“单一呆板”的局面,特别是概念和理论课,课堂上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信息卡的好处在于它变课堂“隐性信息”为课堂“显性信息”,从而,少数带动多数,形成良好鼓动效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优化了课堂信息反馈机制。(2)此信息卡是信息的载体,教学时教师可机动灵活的赋予其更多的信息来融入这A、B、C、D字母中,A、B、C、D字母承载的信息可以在课堂出现,可以在作业中出现,也可以作为某种沟通信号来传递。在操作使用中,往往会有教师意料之外的发现,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2 有效反馈能加快知识在课堂中的“周转”
信息卡的使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况的反馈,而反馈是心理学家认为影响有效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初三化学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信息反馈机制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剂。它体现的是一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课堂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尽可能多的传递给教师,供教师灵活处理。2009年,作为越秀区初三化学中心组成员的我临危受命,教研员要求我在第八周区教研活动中上一堂全区研讨课,课题是《原子的构成》,我写好了教案和制作好了课件,在第一轮试讲的前一天,我反复问自己,这一堂的亮点在哪里?当时我自己找不到答案。后来我尝试并迈出了利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第一步。上完那堂课后育才中学黎老师问我“这个班是不是实验班”,我心里一愣,这个班可是全级成绩最差的班呀!她的话给予了我继续深入开展“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初三化学教学的动力。
化学教学引入这一有效信息系统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信息卡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发挥多维立体反馈调节的功能,有整体性回答,也有个体性分析;有参与过程的得失检查,也有参与结果等级评定。根据学生之间信息卡反馈评价的信息,教师归纳总结,或让学生话题演讲,或让学生信息诠释,或让学生登台板演,“举卡投足”之间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学生参与的有效,信息反馈的有效,教师指导的有效。
3 信息卡反馈机制成效
(1)开启学生的兴趣大门。让学生学好一门功课,关键是让学生对它有兴趣。而体验成就感,更是其持久的动力。“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就通过小组得分制等反馈激励机制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2)学生经常获得激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我行,我可以”。课堂解题时,如果学生有更简便的方法,就让学生讲。小组问答题时,组员回答正确加100分,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全班同学会自发为他鼓掌,对学生鼓舞很大。
(3)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即时反馈既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又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学生在教学上信服你,生活中大家是朋友。学生从“以前期盼快下课”,到现在觉得“上课时间很短”。教师不再是很“辛苦”地讲授,而是快乐地上课。
(4)初见成效。经过去年几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竞争学习氛围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初三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但我发现我初三刚接手时候,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比非实验班的成绩差,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班的学生实现了整体的滚动发展,在2012年广州市中考中,实验班的各项数据都远远超过非实验班。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和及时反馈的实验给了我一个不断自我改进、提高和完善的机会,当然,其中某些细节还需不断斟酌和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江霖.心理学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立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的科学态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化学的研究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科学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化学的实验设计中有很多实验已经被理想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对学生起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总是会引导,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他们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和学生做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描述每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中,我听见有学生疑问,为什么有些有火焰而木炭和铁丝没有呢?在这样的时候,我想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木炭和铁丝的熔沸点比较高,而红磷、硫的比较低,燃烧时转化为气体,从而看到了火焰。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气体在燃烧。然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它,这样可以增强知识的有效记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尊重实验事实,对不同的现象要提出疑问,从而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结论。
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探究,这使得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基本建立在实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在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中就从不忽略实验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为了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在课堂上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帮助我完成课堂演示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并且根据教材设计,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也同样可以了解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自制了净水器、酸碱指示剂等。这样的过程在后面中考复习时显现出了效果,实验探究题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地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强而且思维活跃,当问题出现时他会第一时间假想自己完成时的现象,这样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让我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多倾听学生做实验时“叽叽喳喳”讨论的问题,那么一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开阔自己和学生的思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让我真正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想发挥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还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认识到让学生不断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品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创新品质是指有利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从事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品质、智力品质、个性品质之总和。总的来说,这样的品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初中刚开始学习化学就开始学会想象,同时不断的使学生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实验的失败,那么倔强的他们会不断找寻成功的方法,而教师不断的鼓励会使学生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坚持,这样在学生切身体验“失败修正再失败再修正……收获成功”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只有不断失败才会有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同时我还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在完成化学实验时,学生需要从一开始学会的事情就是协作,所以在我教学的过程中会集体给出问题,在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根据提出的几个方案进行分组实验验证。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非常需要各样的创造性人才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很多问题。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创设新的研究性课题来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同学探讨和协作的良好氛围,并能够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现在的独生子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初三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由于面临中考,思想上的压力也较大。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思维的培养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避免我们的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
一、理论联系实际较差
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联系现实实际生活。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大体上有两方面的情况:
1.化学基本操作要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三学生学习化学一开始就要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如: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仪器使用注意点、化学药品的取用、化学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等。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密联系实际的话则结果应该大不相同。如:在学习液体药品的取用时,要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药品取用完后,瓶子要放回原处;在生活中从保温瓶中倒水时,瓶塞也应倒放,茶杯的盖也要倒放,目的都是防止将灰尘和其他物质带入瓶中或茶杯中而污染水。所以,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利用化学来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就得到了增强,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
讲解基础知识时,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层面的简单传授,使不少学生感到初中化学知识点多而繁杂,导致对化学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效果会更好。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品有哪些,如何避免物品的氧化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的理论教学,没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二、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凭借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不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盲目地总结规律,就有可能扰乱学生们的思维,对今后的学习和分析造成障碍。有些知识在初三还成立可是到了高中或许还要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甚至于有些初三教师总结的规律到了高中就是错误的规律。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实际上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规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凭经验得出,让学生记住并且套用在习题中,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尽量不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三、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初三化学教学压力大、时间紧。这些情况就导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学生会有抵触情绪。师生缺乏互动交流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反馈;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而通过师生简短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较差
由于初三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因此有些实验老师们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并没有让学生们参与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地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等到中考实验考查时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实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增,长期下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肯定会得到加强。
五、思想教育的缺乏
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知识的传授,另一个是思想教育。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没有问题,而思想教育可能有所忽略。化学担负着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重任,所以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经让世界为之仰慕,并一度称为“天朝上国”。火药、造纸、青铜器的冶炼等,都让西方国家称奇。这些光辉的历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讲解,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六、忽视课本上插图的作用
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扬州地区已经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这些插图形象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但是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这些插图的作用,教学中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化学本来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图表的作用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当然文字的功能是图表所达不到的。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以上几个常见的教学误区在化学教学中频频出现。针对化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努力寻找良好的解决办法,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也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教学误区对我们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京燕.理论到实践的误区——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辨析四则[J].零陵师专学报.1994.
2.王永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延兵.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4.刘忠贵.荣世忠.初三化学教学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普遍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高一的化学教师,又当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呢?我对此进行了钻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但是迫于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选择放弃“质量”转而追求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学生当做“录音机”或者储存知识的“容器”,简单、粗暴地将教材知识点强加于学生,根本就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了。
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打牢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地基,作为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有效桥梁的高一化学教育本应该履行起其教学职责,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实却不然:高一化学既然是对初中化学的深化和升华,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深度上自然都要远远超出初三的化学水平,但是在学生本身没有学好初中化学知识的状况下,仍然有不少老师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初三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存在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二、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应当对高一化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高一化学教师,要想教好这门课,首先必须从思想和理念上对其学科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前文已经提到,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起着过渡和衔接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一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可以采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化学水平形成大概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高一化学教材知识点的讲解,相信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实现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质量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更加偏重于发散学生的理性思维,
这就决定了其包含大量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会感觉困难,从而直接导致缺乏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学习特点,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化学实验的比例和时间,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在实验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再比如,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到高一化学知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促使学生摒弃以往“化学只是一门需要应付的考试科目”等不良想法,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化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有效桥梁,作为一名高一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帮助学生在巩固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缺乏师生互动。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均采用填鸭式教学。由于课时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难免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成绩。
2.忽视图表作用。教材的撰写和编排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同时也是编者们的心血。化学教材中不仅有文字叙述,同时也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让学生们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插图没有什么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
3.理论联系实际较差。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讲到燃烧和氧化这一课时,老师们通常会将满足燃烧的条件和氧化的定义教给大家,并没有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
4.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的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不久就忘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还是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增加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这对初三紧张的学习环境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二、提高初三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1.课前准备是基础。教师课前给出学生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如在学习初三化学新教材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课之前,先列了一些提纲,由学生针对提纲预习,自己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的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2.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教师应努力营造出自由、平等的氛围。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反差,教师应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3.课堂上营造讨论的气氛。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初三化学新教材《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的内容比较零碎,和生活比较贴近,可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先列出研究的提纲,学生先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又适当插入新的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么一节课,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4.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化学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
5.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引导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一些实验室很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录相的形式播给学生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6.课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也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如调查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如何,水环境如何等等。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小论文,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7.总复习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及时突破,对于难点、重点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具体做法有运用列表法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强化酸、碱、盐通性规律;让学生选做“水样、土样酸碱性测定”及“几种盐的鉴定”,并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抓住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实质上是各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注意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其化学方程式应紧扣酸、碱、盐通性,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等。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知识点,实验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在复习实验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