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职称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2 11:56: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级会计职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级会计职称

篇(1)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2008]46号}中规定,200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2008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2008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2008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2009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9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10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20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2008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2008年度考试大纲,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8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2008一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30%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篇(2)

3、资本、基金核算;

4、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

5、职工薪酬、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

6、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

7、总账;

8、财务会计报告编制;

篇(3)

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是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会计初级职称可在异地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以下8种行为视同销售: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日;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二、旧会计制度下视同销售的处理思维

在旧的会计制度当中财会字[1997]26号《关于将自己的产品视同销售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复函》中指出:

“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不存在销售行为,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企业不会由于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等而增加现金流量,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因此,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而按成本转账??企业按规定计算交纳的各种税费,也构成由于使用该自产产品而发生支出的一部分,应按用途记人相关的科目”。

也就是说旧的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中认为该种行为是一种内部结转关系,不能看做销售处理,那么不确认销售的收入和成本,但是税法要求这种方式下必须计算交纳相关的税费,然后将相关的税费和商品成本转入相应科目,增值税按正常的售价来核算。

例如:将自产的甲型号钢材100吨用于在建工程(该型钢材的成本价为每吨1000元,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吨2000元)。当企业将甲型钢材移送流水线建设时,会计人员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134000贷:库存商品一甲型钢材100000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三、新会计制度下视同销售的处理思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准则指南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而不像财会字[1997]26号一样按账面价值结转。

对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因此,对于存货发出(包括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是否应当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应当以上述规定的确认条件为准。

比如,将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税法上属于非应税项目),不符合上述第一、二个条件(商品的所有权、继续管理权、控制权均未转移),因此,不能确认为收入的实现。还有捐赠业务不能产生可准确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人,在会计上不能确认收入,可以按成本转账,也就是说上述8种视同销售的行为当中,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和无偿赠送他人不能确认收入只能按成本来结转。其他6种情况只要符合条件一律都应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现举例如下:

(1)属于用在非应税项目、不能确认收入的举例:

例如:《初级会计实务》136页例题3—36[例3—36]N企业将自己生产的捐赠产品用于自行建造职工俱乐部。该批产品的成本为200000元,计税价格为3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N企业的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篇(5)

一、科室收入

临床科室的收入,分为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直接收入包括床位收入、治疗收入、材料收入以及本科室自身开展的检查收入等全额计入科室收入;间接收入包括药品收入、化验收入、手术收入、检查收入、病理收入、输血收入等按确定比例,计入科室收入。医技科室的收入,按总收入减去其它科室相关间接收入后,计入科室收入。病人欠费,按相应的欠费项目不作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收入,欠费收回后再作相应科室收入。医保共济帐户欠费,特别是超定额部分,按医院规定适当扣减收入。

二、科室成本

临床、医技科室的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人员费用、办公用品、材料消耗、水电、汽的耗用、固定资产折旧、房屋折旧、维修、培训费、差旅费、电话费、各项保险金、工会经费等,直接计入科室成本;间接成本包括行政、后勤部门发生的交通费、业务费、办公费、公务费等各项费用,按确定的分配方案如按科室人数进行分摊,计入科室成本。行政、后勤部门、收费部门的核算办法,可实行办公用品、差旅费、电话费、一次性消耗品等定额管理,超定额扣科室奖金。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会计软件系统,做好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接口工作,设置科学的核算处理程序,以便准确、全面地通过“一体化”帐务处理,来完成对各项经济事项的成本核算。将成本核算系统与门诊、住院收费系统接口,使每天发生的各项收入分项目,直接计入科室或个人收入。将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的人员工资系统(正式工、临时工)接口,使各科室人员的工资项目按实际发放额,直接计入科室成本。将成本核算系统与药库、药房系统接口,使各科室领用的药品费,直接计入科室成本。将成本核算系统与设备仓库、物资中心接口,使科室领用的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等的费用,直接计入科室成本。奖金、卫生津贴、误餐补助的核算,在输入记帐凭证时,按科室实际发生额,计入科室成本。各项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的核算,在输入记帐凭证时,将每月银行托收单据的总额减掉个人支付部分,其余额按各科室实有人数分摊计入科室成本。提取的福利费、工会经费的核算,在输入计帐凭证时,按科室实有人数分摊计入科室成本。

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严格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办理固定资产出入库手续。在输入购置转帐凭证(附入库单)时,直接计入科室,按规定期限进行折旧。电话费的核算,按每月银行托收单据所附清单,在输入计帐凭证时,直接计入科室成本。水、电费的核算,按所安装计量表实有数量乘以单价,计入科室成本。其他的公用支出如邮费、差旅费、培训费、洗涤费、维修费、购置费等,在输入计帐凭证时,按实际发生额,直接计入科室成本。每月财务核算时,按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则计入管理费用,不再分摊计入科室成本。医疗事故及赔偿支出,根据医院规定适当进入科室成本。离休人员费用、独生子女补助、职工医药费等以及医院公共性质支出,可不分摊计入科室成本。

进一步完善资本性支出会计处理程序。医院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购置房屋和设备、固定资产改良、大型维修等,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均应从修购基金或事业基金中列支,不对医院的当期效益发生影响。即购置或接受固定资产时,一方面要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另一方面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直到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笔者认为,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尚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部分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而这些支出在修购基金和事业基金中不能完全列支时,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列支方法,只能从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中直接列支,即发生资本性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和相应的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的这种核算方法,其一是不利于考核单位及负责人的业绩和经济效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是经济效益完成情况。

篇(6)

二、工作过程基础会计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岗前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基础会计》一般开设于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在初学者眼里,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他们更想去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采用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岗证课”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具体设计思路是,在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工作项目,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保障项目训练的质量,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施

(1)重构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按账务处理程序构建内容体系,以理论概述为起点,由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八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既没有反映工作过程,也没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会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学课体系的理论构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了出纳、制单、记账、稽核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按照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确定了9个“工作任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按照分解的任务模块,分析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更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2)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工作任务。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账簿记载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书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实际,学生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境导入,提出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是学生探究尝试,发现问题;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操作实践、巩固提高。教师可以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采用真实的账证材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从建账到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凭证汇总并据此登记总账到期末调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证表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任务。教师确定工作任务以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作任务,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看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开阔思维,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得到启发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欲望,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掌握知识。通过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进行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工作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习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会计岗位项目的训练、操作和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及动手操作技能,缩小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单科性的课程学习转向学习与每一个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融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其他先进的职教方法,如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体系。校内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从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进行鉴定;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的形式主要以任务的方式出现,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两种形式,从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等方面鉴定;期末考核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40%),设置综合理论知识、综合实训考核,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统一。企业实践考核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最终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鉴定。在考核中增加实务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4)岗、证、课融合。为了适应新形势,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即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升就业质量。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岗定课。在《基础会计》课程工作任务确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二是以证定课。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因此,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和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达到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且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强调“工作过程完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

(1)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每项工作任务都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职业角色。通过完成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任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种课程组织模式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基于工作过程是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有了一个具体任务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就会围绕工作任务去探求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合作互助完成项目任务易产生成功感,使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学生边学边做,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分小组互相讨论、学习、评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教学管理全员观念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从高职学院的高层管理者开始,到专职教师到学生,彻底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课程开发和由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保障其顺利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一次颠覆。改革越彻底,就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改革是否彻底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前瞻的思路。若领导不重视,课程开发人员的决心也会动摇。改革需要政策、资金作保证,更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求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教和学的全过程都必须置于具体工作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因此,必须加强模拟实训场所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室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等实验功能,提高软件使用率;其次,建立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中心,拓展校内实训平台和功能。

(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深化合作程度,扩大合作范围外,还要继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要切实使实训落到实处,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其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作用。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会计岗位,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流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感性认识。在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短期见习,依托校外会计记账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编写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教材传统的课程教材编写是以学科体系的知识为线索铺排的,如果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材,不仅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实际教学与课本理论知识的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采用项目化编写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教材。按照企业会计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将基础会计课程知识项目化,按照项目来整合课程内容。如《基础会计》的项目线索是:凭证———账簿———报表,在项目当中就要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知识链接,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也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综合考虑,使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此外,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真实的会计资料,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一定要在真实的会计场景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各类教具,如原始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除了各种类型的资料样本齐全,还需准备一定的空白凭证、账簿和报表,如收据、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差旅费报销单、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过展示和使用真实会计资料,按操作流程进行练习实操,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更体现开放性及互动性。

(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7)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篇(8)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这是会计学科的对象和特点决定的,因为所有的经济管理人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生也有对基础会计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实用需要。注意并不断深入解决这一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应是这门课程不断改进和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是一所示范性高职高专的财会专业教师,在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讲授基础会计课程中,形成了一些想法,供有关方面和同行讨论参考。

一、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重视专业教学目的

目前经济类非财会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与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一样,是在入学的上半学期就开始学习的,而且学习内容和课时与财会专业学生基本一致。一般都需要学习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前提和基础、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编制分录以及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和大量的经济业务核算和成本计算。而且到最后的目的一般都是要求学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独立完整、相对成熟的高职高专经济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因此应要求经济类专业学生尽量系统、完整地掌握,以作为他们未来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工具和方法。但是,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是与财会联系比较紧密的营销和物流专业,他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主要业务,恐怕大多数不会是具体的一线会计部门的核算工作,而是主要运用财会信息来分析、判断、监督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时,应适当重视专业教学目的,在规定课时内讲解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重点突出对业务中成本计算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章节的内容。对于营销、物流、国贸等非财会专业学生,在经济业务的核算方面,要能进行材料成本、人工工资、制造费用和相关税金的基本计算,明确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财务会计基本循环过程,从而了解财务成果的构成要素、核算程序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在财务报表编制和分析内容中,可降低他们对财务报表编制方面的要求,强调知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数据的编制依据和来龙去脉。加强对这两张基础报表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损益表的分析,通过销售净利率、销售积累率等指标,能掌握企业销售状况、分析企业发展能力等等。对于一些像总结性内容账户的分类、账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工作组织等章节,在不破坏会计理论系统性的基础上,可适当从简或忽略不讲。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习兴趣和业务能力

学生从高中来到大专,面临由普通基础教育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的巨大转变。基础会计课程与高中课程的反差很大,大量陌生的概念、公式、表格常常使得刚进校门的学生摸不着头脑,感到无趣、枯燥,产生畏难情绪,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刚进校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不少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专业与会计无关,也简单地认为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从而丧失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动力。据此,基础会计课程开课伊始,教师要集中精力讲好绪论,使非财会专业学生明确基础会计课程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位置、学习的内容、目的和作用。并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经济事例,阐述如何用会计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让学生熟悉会计领域,具备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并学会使用会计知识和思维分析权衡得失,从而指导管理行为。在具体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应针对初学者对会计知识的缺乏,采用项目化教学,做到由理论到实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另外还要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应在课件制作上多下工夫,参考精品课程,多采用动画的形式和丰富的实物图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会计理论知识尽量演绎得生动有趣,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后半部分的凭证、账薄、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实物教具,使学生对现实会计业务流程有具体概念,尽快掌握填制要求。对于非财会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报表分析内容,可以结合教师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具体企事业单位报表进行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运用能力。

基础会计课程要高度重视实训作业。这门课虽然系统性强,但内容过于庞大,只有通过大量实训,才能使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渐趋结合,遇到财会问题时才能进入有条理、能操作的状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这门课的实训是重视的,但实训方法还停留在对业务题的大量练习上,这样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进入状态,不符合高职“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的能力要求。因此,在实训阶段,还是应根据非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到具体企业单位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参观和实习,使学生真正接触到业务内容、业务流程,才能起到实训的应有作用。同时,通过实训练习,要发挥和鼓励一批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考试,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教学内容

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主要在于如何运用会计基础知识为本专业学习打好财会理论基础,在实务工作中,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但是就营销、物流、国贸、投资理财等经济专业来说,光学习现有的基础会计内容,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所需的财会知识是不够的,所以根据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高职高专、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财会教学团队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调查研究和设计适应经济类非财会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知识结构是很必要的。根据上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会遇到的如成本会计中各种要素费用的核算,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基础税种、税费的简单核算,财务管理中资金的时间价值、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等内容都需要加强,这对他们日后的业务工作或自主创业都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当然,这些都要在全面考衡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后才能确定。

由于专业的特性和高职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忽视,财会专业团队教师对非财会专业讲授基础会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给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讲授会计基础课程的多是从事财会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或师范毕业生,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容易和会计专业学生要求相一致,对这种情况,学院可适当外聘一些有实务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充实师资队伍,教师在授课时言之有物,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立足这些专业的财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和方向,并不断补充、调整,才能为非财会专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中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型应用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对会计学这门专业产生了巨大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专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社会需求非常大,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在中职院校中,还有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虽然这部分学生不是会计专业的,但是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与之关,诸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方向的专业,《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我们要对非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定位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

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我们要明确中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即明确教学对象,只有明确了教学对象,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专业发展必须要求学习的,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中药药剂等专业的学生,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相关会计基础知识,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运用会计学的基础知识,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定位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因为专业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发展分析也存在很大区别。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也应该要有准确的定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并非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的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申报、审计等知识,而主要是引导他们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向的职业并不一定是会计工作。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1)知识的基础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础知识;(2)知识的综合性,虽然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不会从事会计专业,但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综合性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会计学的综合知识;(3)知识的应用性,通过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非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教学方法的探索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直观的课堂,提升教学的引导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账务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起点原始凭证”认识不深刻,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实际的凭证和账簿,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循环”。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围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方面进行教学和指导,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理解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引导性。

(二)教学方法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面向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习者不具备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和理念,但是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理解会计学的相关知识。非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能够运用数据和信息,学会制作财会报告。《会计基础》的教学经常以制造企业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这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关的教学引导。例如,当在教授中药药剂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与医药企业经营、医院药店药品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多讲解一些“医药市场”的内容,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发展相联系。这样,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更加清晰化,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提升。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的转变,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非常基础也非常自然的,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却要花费非常大的功夫。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难度是不同的,学习的层次和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是因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课程目标的教学层次的差异性。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在结合就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对教学方法也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特点,运用全方位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东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01).

[2]熊原梅.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9-01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日后学习。但由于《基础会计》拥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理论体系。因此对高职教师而言,必须认清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自身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能力。

一、高职《基础会计》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职《基础会计学》教学有其自己的方式与体系,从《基础会计学》的特点来看,其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难度高

会计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理论理解能力。同时,会计类学院为提升学生就业率,也会加强对学生逻辑分析、运算推理、理论理解方面的训练。《基础会计》因此被安排在大一教学中。

但由于《基础会计》具有高实践性、高操作性特点[1];同时对大一新同学而言,会计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学生必须重新梳理自己的学习体系;再加之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基础文化功底不高,更难以理解《基础会计》中的高操作性知识,最终导致《基础会计》教学中出现学习能力低下,教师教学困难等问题。

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基础会计》具有高理论性与高实践性,这一特点不符合会计专业高专业性、高实践性的特点。这种差别导致部分教师无法系统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只是理论,很少有实际会计运算、会计管理方面的训练,造成学生出现“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弱”的现象。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会计类讲师直接由一线会计转职过来,这类教师虽然具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讲解能力,但其中部分人员专业经验明显不足[2],对《基础会计》的理解程度远低于其他教师。这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经常出现“不会讲解”的情况,这一现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二、高职院校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进行《基础会计》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教学方针与学生学习特点,从现阶段高职类学校教学特点来看,《基础会计》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多媒体,开展多方位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多媒体建设,教师在开展《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可立足多媒体,展开多方位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定位。本文认为,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的根本还是教师讲解,因此教师切忌出现“多案例、少讲解”的现象。教师可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整体教学纲领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收集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案例(案例数量必须超过两个),并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知识内容特点进行介绍,指导同学记牢本节课的重点。其次,播放多媒体案例,与同学共同讨论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之后,播放另一部案例,并将班级内同学划分为若干讨论小组,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本节课内容指出讨论的重点,待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邀请各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讨论结果,并对肯定、分析学生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该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现象,对其中的优缺点做评论。

经过教学,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能逐渐进行独立的案例分析,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2、以“微时代”为媒介,展开全时间段教学

《中国教育导报》指出,单纯地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本文建议要充分运用学生课余时间,采取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基础会计》教育。

“微时代”为教师展开课余时间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建立以班级为主体的微博群、微信群,并传播《基础会计学》知识。教师可先收集部分优秀教师讲解《基础会计》的视频,并将其上传到微博群中,以管理员身份将视频发送的各个同学的邮箱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看视频。待学生观看视频之后,组织学生在微博群里进行讨论,相互分析视频中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聊天记录详细记录有用信息,并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微信朋友圈开展教学,收集与《基础会计》相关的信息,并以朋友圈链接的方式分享[4]。微信也为教师与学生实现一对一交流提供便利,教师可随时保持与班级干部的联系,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学习效果转变教学方法;也可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随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全时间段教学,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有效利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教学媒介符合高职学生心理,因此学生对其的排斥感大幅降低,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展开系统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必须认识到《基础会计》教学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做好问题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学生对教学的看法,使教学方法与学生建议形成有效的互补,才能进一步教师提升《基础会计》课程传授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光.关于高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讨论[J].辽宁高职学报(教育改革),2014,07(4):38-39

上一篇: 公司推广策划 下一篇: 舞蹈表演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