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2: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术风气、科研成果、社会影响乃至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故而提升生源质量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提高学生生源质量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生管理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制约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提高生源质量的措施以及前景展望。
一、研究生招生背景分析
作为研究生招生生源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在本科阶段,故而在重点高校攻读学士学位并在本科阶段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且具有明确的科研意向的本科生是较为优质的生源,同时也是招生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
通过对影响生源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相对主观的招生政策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着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优劣。客观因素中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的气候;经济欠发达、繁荣程度不高;计算机专业衍生的第三产业不完善;城市化程度较低,计算机行业就业机会较少。优势表现在:学院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具有健全的先进的培养机制、硬件设施设备齐全;学校专业种类齐全,本科生的生源较好并且基数较大,有利于和各个专业结合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帮助高级人才转型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要扬长避短,发挥学术底蕴深厚和学风优良的优势,将本校优质本科生作为潜在生源进行宣传和适当引导。同时吸引本省乃至东北的优秀生源,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招生政策和恰到好处的宣传方案来增加我院的吸引力。
二、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划方案
通过对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因素的分析,我们制定研究生招生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本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为主,辐射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为主要招收目标,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提高在x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升我院研究生就业质量等环节,达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为此我们制定如下具体方案。硕士研究生方面:在每年的暑假针对全国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组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测试,选拔出一部分优质生源作为我院研究生的优质后备;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开始前期,针对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开设讲座进行宣传,使得具有推免资格的同学对本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办学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配合奖学金政策等增加吸引力;在考研报考前期,针对具有考研意向的应届本科生开设讲座,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报考策略,适当引导报考意向。博士研究生方面:针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制定本硕博连读和硕博连读政策以及政策激励和奖学金奖励等方案来吸引优质生源。
在积极制定招生方案和政策的同时,积极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加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高水平前沿领域知识的学习机会。同时以打造名校和名牌专业为目的,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以提高社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社会威望以吸收潜在的优质生源。
三、研究生招生方案实践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招生工作实践效果也是检验方案正确性和研究生管理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准。自2013年以来,学院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科目,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引进激励政策和新生奖学金制度等一系列手段,使我院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有了可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13年至2016年,我们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随着夏令营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校内外学生中的影响逐步深入,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高涨,校内外报名的学生逐年增多。活动过程中,夏令营组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开营仪式、营员专业技能考核、校院情况介绍、学科专业介绍、专家讲座、导师见面会、校史馆参观、优秀营员表彰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中学院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出题、考试、评卷,根据笔试成绩和专业素质能力测评,评选出优秀营员,颁发优秀营员证书,对于优秀营员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考研中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我院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通过历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充分向校内外学生们展示了我院的光辉历史,卓越成就和雄厚师资力量,许多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经过沟通了解,选定了自己仰慕的老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四年来参加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学生逐年增加,营员地域分布也由东北地区辐射至全国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对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
在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之前,我院通过研究生入学初试的学生数量经常达不到学院计划录取数,需要进行校内外调剂,有些考生是由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理工科其它专业考生调剂过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直接影响到导师科研活动的进行和开展,往大处着眼甚至影响到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和学院整体的学术水平。自从学院采取系列措施以来,我院研究生初试上线人数已由不足变为每年有相当大的剩余(见图1)。
2014年开始教育部改革推免生政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拟推免的高等院校,面对激烈竞争,在学校整体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我院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三年来推免生人数不降反升(见图1)。研究生生源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见图2)。
学院还采取了其它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如加强研究生的复试环节的考核,实行单科淘汰制度。总体来说,学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方案和有效的执行,实现了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明显提高,并且具有上升趋势。
四、研究生招生工作展望。
就目前的生源质量情况来看,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源数量,保证生源质量,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校友、微信平台、学院网站等多种途径对学院专业设置、导师情况和招生工作进行深入的宣传介绍。加大力度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扩大宣传范围,以本校为基础、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985”和“211”高校的优秀生源,建立起多层面体系化的招生模式。
随着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下统称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质量逐步提到日程上来。学校研究生院2008年招生351人、2009年招生277人、2010年招生370人、2011年招生417人。化工学院从2008年研究生招生48人、2009年研究生招生50人、2010年研究生招生73人、2011年研究生招生75人,每年招生学生数逐步增加,因此,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势在必行。认真研究探索研究生教学规律,规范教学过程,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优秀的生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第一,学院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调剂政策,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下设一个招生办公室。招生领导成员包括学院领导、各学科教授及相关负责人。同时领导小组召开相关部门扩大会议,在会上主管研究生工作院长,介绍学校研究生院关于招生工作精神,并根据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布置,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好研究生招生各项工作。
第二,积极协调学生生源。相关学科负责人、导师,认真落实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分别到相关院校、金属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进行调研和宣传。招生办公室积极组织落实与调剂报名学生进行密切联系。
第三,在研究生录取中,学院积极制定方案,从研究生综合面试开始,进行严密组织,制定了研究生面试执行细则。
第四,在学生通过考试、复试、综合面试选拔等环节中,注重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研究生招收进来,选拔真正合格的学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导师的高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第一,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并在学科建设团队、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因此,高素质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导师队伍建设中,首先是要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这也是强化导师知识储备和责任感的一种手段。遴选的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是充分尊重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针对每年研究生入学后,学院根据校研究生管理要求,召开全体研究生导师和新生双选会,制定学生双向选择规定。首先参加双选会的研究生导师自己介绍自然情况、科研团队以及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今后工作和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通过学生双选更好地加强研究生早日进入导师科研课题,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相互间更好地进行课题工作。
三、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首先,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育质量体系的核心部分。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对各学院(系)的统一部署,学院召集全院各学科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参与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如:化学工艺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博士学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调整,保证研究生教学有章可循,按时完成学校研究生院下达的修订培养方案,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
其次,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根据学校研究生院制度规定,一是加强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检查,并形成会议纪要,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学院并进行记录,进行汇总上报研究生院。三是不断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科研、论文指导等方面规范有序进行,按时完成研究生院学位办下达教学任务。
第三,经常开展学术活动。学校、学院不断研究和构建适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学术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现代研究领域最前沿技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研究水平。
第四,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学生的考核上,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考核上,采取课程考试、撰写论文、课堂提问、自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课外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五,保证教学任务准确。每学期学院都对研究生教学任务进行核对,对教学任务中的课程名称、学时、任课教师、职称一一与导师核对,保证按时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
四、学位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根据学校管理规定,建立必要的淘汰机制。在研究生教学中,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首要是毕业论文质量,严把质量关。在研究生学位中,建立健全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检查报告制度。同时,在学生学位答辩上采取导师负责制,认真、科学地评审。凡有毕业学生,学校采取随机抽查学生参加学校盲审论文,其中包括同等学历、工程硕士。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论文查复检测。避免研究生论文出现抄袭现象发生,保证研究生论文高质量完成,并为研究生答辩做好准备。
第二,导师严把论文质量关。除盲审外,对研究生没按要求完成的论文或论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参加正常答辩。应延迟答辩和延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2010年学院有1名学生未能正常完成学位论文,学院按照学校规定要求执行整改,延迟至第2年参加答辩。
第三,过硬论文质量。学院学生论文90%以上研究生从事与教师科研相关课题,在2010年有2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论文盲审,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
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条例》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保证了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培根.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中国大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上升,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约为51.7万人,比2011年49.5万上涨了4.4%,报名人数也由2011年的151.1万增加到2012年的165.5万,上涨了9.6%。随着招考规模不断扩大,各招生单位在生源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国内近千家招生单位外,随着国内外交流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外的招生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争取国内优质生源,使得研究生招生和录取工作压力增大,面临许多新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招生单位为保证数量稳步增长,往往容易忽视生源质量,对日后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术背景、受考核方式、录取成绩、思想状况、年龄跨度和个人素质等千差万别,如何选拔优秀生源成为各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关注点和面临的挑战[1]。本文以广东省某重点高校为例,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近三年来在招生录取方面的生源数据,以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近年来广东省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概况,并对今后研究生优质生源选拔和招生录取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近三年硕士研究生生源概况
研究生生源质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包含生源结构和生源素质,其中生源结构包括招录比、生源分布、各专业录取率、报考类别等多个方面[2]。本研究通过调查2010—2012这三年的招录比、生源范围、学习形式和学历情况等,为生源质量的改善提供数据参考。
(一)硕士研究生招录比
近三年硕士生报名和录取人数在逐年递增,报名人数由2010年的3018人上升到2011年的3431人,而2012年更达到了3970人,录取人数也由2010年的760人上升到2011年的767人,再到2012年的845人。在报名和录取人数均增加的基础上,录取率并没有提高,说明在录取指标增幅有限的情况下,追求高层次学习和提高学历的考生数量在逐年增多。近三年的录取率虽有有少许下降,但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增加说明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宣传工作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了广大考生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考生报考了该校,这样就为优秀生源的选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源范围
生源范围主要从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和西北等几个地区入手进行统计,其中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
据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均是近三年考生来源较多的地区。华南地区从2010年到2012年分别录取了282人、279人和276人,分别占到录取总人数的37%、36%和33%。紧跟其后的是华中地区,录取人数近三年达到了170人、182人和234人,占录取人数比例分别是22%、24%和28%。华东地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录取人数分别是133人、159人和156人,占到各年录取总人数的18%、21%和18%。这三个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距离广东省都比较近,属于较易覆盖的宣传范围,考生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较高,加之考生人数众多,这意味着高校在开展宣传工作时,需要保持对这些地区的宣传力度,从而保证报名和录取人数继续提升。录取人数相对较少的地区有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西北地区2010年录取人数28人,2011年26人,2012年34人,占录取总人数的比例均在4%左右。东北地区录取人数分别是33人,35人和29人,均占录取总人数的4%左右。西南地区近三年的录取人数和比例分别是56.7%,44.6%和67.8%。华北地区录取人数2010年58人,2011年41人,2012年46人,分别占到录取人数的8%、5%和5%。这几个地区录取比例相对较低,而华北、东北等地区考生人数并不少,教育质量和水平很高,为吸引到更多优秀生源,可以加大对这些地区招生宣传的力度,制订目标明确的宣传方案,更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间的交流合作,让更多的考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报考院校,为获得良好的生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形式
近三年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录取前的学习形式主要是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及境外学历等。普通全日制学生2010年有713人,2011年有733人,2012年有797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基本占了每年录取总人数的95%。录取的成人教育形式毕业的学生2010至2012年分别有16人,12人和16人,均占录取人数的2%。录取的以自学考试形式毕业的考生2010年有28人,2011年有14人,2012年有27人,比例分别是4%、2%和4%。以网络教育形式或获得境外学历证书形式等录取的学生数近三年来共是3人、8人和5人,比例较低。由此可见,普通全日制毕业生是研究生报考的主力军,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录取的主要对象,境外学历证书持有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四)学历情况
硕士研究生中2010、2011和2012年分别有711人、726人和800人是本科毕业(含应届本科和成人应届本科),均占录取总人数的95%左右。高职高专毕业的考生类型紧跟其后,分别达到47人、31人和41人,比例分别是6%、4%和5%。这些数据说明近几年绝大部分考生都是拥有本科学历和水平的考生,所占比例较稳定,高职高专学历的考生比例变化不大,拥有本科毕业证的学生仍然是录取的主要群体。在本科毕业生占主导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面向全国开展招生和宣传工作的同时,将“211高校”所在生源地的考生作为重点宣传的目标,这样既可以保证报名人数,又可以吸引更多名校的优秀毕业生,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三、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研究生招录比、生源范围、学习形式和学历情况等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生源质量的改善除了常规的宣传工作外,需要深入分析,发现生源结构的构成和变化,制定出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保证生源质量的评估体系,从而不断改善生源情况。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宣传手段
随着生源数量不断增加,扩大宣传,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宣传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网络、电话、报纸、杂志、现场咨询等[3]。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宣传手段,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的注意。通过前人所作调查发现,网络是目前高校和考生利用最多,宣传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但电话、杂志和现场咨询等宣传方式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高校在选择宣传媒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受众面,又要考虑到实际效果,结合多种宣传渠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定能事半功倍,为获得良好的生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招生宣传对象
在开展招生工作的时候,不仅要保证稳定的报考人数,更要在生源质量上下工夫。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要分地区、分学校制订目标明确、内容详尽的招生宣传计划,从而吸引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生,促进多领域思想和学术等的交流。使来自更多地区和著名高校的考生能够详尽和全面地了解报考院校,扩大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
(三)把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关
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主要以全国统考为主。复试由各个学校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组织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现行的研究生录取考试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操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往往造成高分低能,培养出会学习不会应用的学生,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对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把好入学考试第一道关意义重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分布情况和培养目标等,制订出合理的考试方案,特别在自主性较大的复试阶段,既能让学生发挥所学,又能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从而选拔出优质的学生。
(四)增强自身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根据对多所学校开展宣传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知名导师,以及就业情况是考生普遍关心和愿意深入了解的问题,因此为了吸引更多更优质生源,高校可以在开展宣传工作的时候,提供大量这些方面的信息,让考生对报考院校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专业水平,引进更多名导师,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这种良性循环带动下,学校的声誉和实力不断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增加,生源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
(五)开展港澳台地区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单位在获得港澳台招生资格后,可根据每年国家的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简章开展境内外的招生工作,合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密切与港澳台高校的联系,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文心.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与方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与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确立及重要意义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正式确立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此后,世界各国大学开始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调整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开创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先河,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和科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时刻把握社会发展需求,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迅速地被全世界所认识和认同、接纳。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始于199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经历2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日趋成熟,无论从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再到考核评价过程,处处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本且带有职业属性的独有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术型学位授权点。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培养情况,论述现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情况对比与分析
根据学院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由2009年至2014年增长25倍,但一直不被学生认可,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远远高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的40%。这说明,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和专业学位存在一定的质疑和误解,反映出专业学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就需要相应政府管理机构、高校招生部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广泛宣传,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和企业认知度,平等看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扶持专业学位成长,使其早日实现教育部关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录取比达到1∶1的规划目标。
(二)培养方案的设置对比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中,修读学分情况差别不太明显,课程学习期限一致均为1.5学期,即课程修读要求几乎相同。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半年,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综合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时间相对紧张。如果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更难以完成,这容易导致学生不愿攻读专业学位,导师不愿接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造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偏低的冷淡局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然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经验,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业绩上没有给予企业导师相应的支持鼓励,企业导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校内导师拥有多年的指导经验,长期与学生接触,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能够更好地沟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这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的原因。但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企业导师在实践培养中的作用是校内导师无法替代的,比校内导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单位建立联系,争取聘请专业领域内有丰富实践经验、个人指导能力和专业具有较高水平的资深人士担任企业导师,至今正式受聘的企业导师为21人。
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和综合环节,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涉及面广泛,增加工程领域技术课程、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等内容。但能否真正接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满足就业需求,体现职业特性,需要通过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和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来检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设置,明确实践研究方向。反馈信息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和学院应建立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评价反馈机构与制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自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经突破100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就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重在开拓他们的视野,教会他们思考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引领学生入门,为其日后的继续深造、努力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激增,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的急功近利、追逐个人享乐使得一些研究生既想成才,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出现了滑坡趋势,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不好的影响。
1.课程教学不合理
有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但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硕士点的增长速度较快,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缺乏,这样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缺乏问题,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压倒质量,在遴选导师时降低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下降;二是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论文与指导,有些导师甚至连自己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三是出现导师兼跨现象。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专业带学生,有的导师甚至兼跨三个专业,严重地影响了培养质量。
3.论文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由于导师数量缺乏,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 转贴于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一定既要做到严格、规范,又要科学、可行。因此,研究和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源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在保证生源的同时,提高生源的质量。在当前,有些热门专业往往报考人数非常多,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却少得可怜,导致最后录取时没有合格生源。这里面既有专业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有招生宣传问题,有些专业不被人了解,或者说有些招生院校对外宣传比较少,很多考生不了解这些招生院校,无形中就少了一部分生源。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认真制订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各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这对改善生源结构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依据,是检查、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学科及专业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培养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为原则,课程体系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应该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帮助,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严格导师选拔制度,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实行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把能力突出的教师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与此同时,培养单位应该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倡导形成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的良性的“双向选择”制度。
4.完善规范管理
完善规范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规范管理主要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随着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的复杂化与管理内容的增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责任心,熟悉管理事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是指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应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杜绝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2.专业学位类别迅猛增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十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通过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目前这39种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设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3.制度化、规范化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力度是清晰可见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出台,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在《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这就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制度化规定,有了保障。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背后的困境
1.社会认同度低一方面,传统的“学术至上”的观念认为高校是培养学术研究型精英的地方,一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大多不知道什么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人把专业学位定义为“次等”的学位,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的正确的理解。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不被认可。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歧视,在升值或者评级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学位而受到限制。由于大规模的专业硕士教育,其含金量与认可度在社会上还有一个检验认定的过程,还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2.照搬学术学位模式现阶段,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几乎照搬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弱化了职业性、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同学认为只有一到两门课与学位专业不同,有4.18%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可见,多数高校专业学位与全日制的学术学位课程设置接近90%的相同,相当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是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的“复制粘贴”,只是调整、删减部分课程,增加实验课,或是给基础理论课增加配套的实验模块,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教育规律。在专业实践环节上,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浓重学术性,多数高校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建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特有的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学生评价方式还是停留在基本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情况。这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不合理的,纯理论分析过于学术,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知识的创新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
4.培养质量有待提高⑴生源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一方面,考生在选择考研报考方向时,大多数都是以学术型学位作为第一志愿。表2就反映了2011年到2015年的报考情况,虽然报考人数在增多,但是2015年并未达到报考趋势1:1的理想比例。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很多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在没有被原报考的学术型学位录取后或是在学术型学位复试淘汰后调剂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见,生源不佳一开始就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⑵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的专业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高校导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能力大幅提高,但他们缺乏社会历练,社会实务经验不足。高校导师在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自觉偏向理论知识,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没有落实“双导师”,落实了“双导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不够清晰明确,校内导师几乎不参与学生实践,校外导师作用发挥甚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教育相互分离。通过对某高校2014届550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进行调查,真正实施“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论文的仅有15篇,占该类论文总数的2.7%。师资队伍缺乏经验,“双导师”在实际中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⑶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宜的质量评价标准,表现为论文指导和答辩中的学术型倾向和实习的敷衍塞责,多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趋同,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指标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保障机制,以至于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实习及生产实践,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或者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专业实践。正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尚不明晰,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不具有实质性的衔接,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尚不能直接进入和胜任职业岗位。
三、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困境的路径
1.从政策和宣传上,提高社会认可度⑴国家政策及时跟进。一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起步晚,国家的相关政策欠缺,政策的制定内容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感受不到国家政策对于专业学位的重视,自然对其认可度不高,报考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在不断改变,国家的政策不能一锤定音,需要随实际情况而变更。每年的专业学位报考人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及其家长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就业扶持的分析。⑵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宣传工作。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认识专业学位,颠覆学术学位能力优于专业学位能力的传统观念,加强社会各界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观念上的重视程度。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放资料、招生视频等介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考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全面了解专业学位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2.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秘书联系着三个方面:教师、研究生和学校,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岗位,研究生秘书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生秘书的岗位职责
(一)招生工作
研究生秘书要协助分管领导编制本单位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协助研究生招生科完成本单位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及生源组织工作;协助研究生招生科做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和录取工作;
(二)培养工作
1 教学计划,协助分管领导制订、修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督促导师制定所指导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并落实培养计划实施情况。个人培养计划一份由分院(所)归档,一份交研究生培养科备案。收集培养过程中导师及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定期向分管院长汇报;协助分管领导做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工作。
2 导师管理,协助做好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工作;向研究生培养科提交研究生指导教师变更情况;负责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工作;协助分管领导组织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工作。
3 课程管理,根据研究生培养科下达的研究生公共课程安排,编制本专业课程表并录入系统,向授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同时做好调课、补课及外(返)聘任课教师管理等工作;组织各有关任课教师按照研究生部的相关要求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研究生培养科各存一份;安排以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入学研究生补修课程事宜;做好研究生网上选课工作。
(三)学位工作
研究生秘书要协助分管领导组织论文评审工作,特别是盲审工作;毕业生在校期间审核工作;协助分管领导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学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协助分管领导组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申报工作。
(四)学科建设
研究生秘书要协助分管领导做好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检查与评估工作;协助分管领导组织本单位重点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研究生秘书工作的岗位特点
1 工作繁琐,程序复杂
研究生秘书的工作职责涵盖了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学籍、就业等方面,范围广,内容多,这使得研究生秘书常感到身心疲惫,难以对工作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创新。此外,研究生群体在社会经验、生活方式以及年龄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给研究生工作的组织实施带来不少难度,研究生秘书的工作强度相应增加
2 工作交叉的领域多
研究生秘书的定位是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服务,对涉及到研究生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的相关领导负责,并要做好对导师的服务工作及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秘书参与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全过程,在研究生、导师、院系、及学校主管部门之间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研究生秘书岗位的素质要求
1 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秘书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繁杂琐碎的工作面前应具备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管理岗位上做出成绩。
2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服务水平
做好这个工作,如果不是本专业毕业,最好能自学或选修一下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尽量熟悉相关专业的内容。只有熟悉相关专业才能很好的介绍这个专业,坚定那些适合本专业考生的信心。同时还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此外,作为研究生秘书必须清楚地了解研究生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程序,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做好统筹规划和安排,才能使工作做到井然有序。
3 强化科学管理意识
首先,研究生教学秘书必须将本职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科学地制定工作目标,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教学管理行为,才能使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进行。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教学管理的很多工作均通过系统管理软件来完成,这就要求研究生秘书能熟悉电脑操作,熟练使用现代管理软件,并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面对繁重的日常工作,研究生秘书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保障。作为研究生秘书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面对繁琐的日常工作, 要善于自我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逐步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时常保持轻松平静的心态,遇事不慌不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协调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待领导,要做到尊重而不恭维、服从而不盲从;对待导师,要做到平等协调、尊重理解、互敬互谅;对待研究生,要做到态度热忱、真心实意;对自己,要做到工作勤劳、任劳任怨、处事稳妥,好的工作态度也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法宝。
1.2教师队伍需要锻炼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势必要求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目前导师队伍中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数甚少,同时,导师观念误区,由于学制原因,导师不太愿意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以学术型的形式进行指导[2]。
1.3管理制度缺乏一方面,学校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从国家层面寻求不到具体指导文件,仅有一些临时性的文件;另一方面,学校对专业学位学生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从学术型和在职硕士的模式中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1.4实践环节落实有困难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有半年左右的企业实习,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学生企业实习环节仍旧很难落实。一方面,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业,实习过程除了完成实践工作还得进行论文写作,强度比较大;另一方面,船舶相关企业订单比较多,安排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比较为难,学生实习过程必须安排一名企业导师指导,有时还会牵涉更多员工,一般来说,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生学习后基本不会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从企业用人角度来讲,他们更愿意要有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实习。
2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2.1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经过两年的培养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改变招生策略,从2012年开始,学院加大招生宣传,组织学院各研究所导师团队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招生宣传,侧重向学生讲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趋势,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看法。
2.2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新开设多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并在船舶设计、流体、结构方向各新增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课。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设学院从2008年开始,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培训,同时,学院每年在相关船舶、海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来校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学院还定期和企业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进行合作,增强校企联合。学院目前所有青年教师均完成了一轮企业实训环节,每年有十名左右的企业高工被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企业指导教师。
2.4实践基地建设在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与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乙方建设甲方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已经与13个造船企业和研究所签订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其中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72-03
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2009年初,教育部部署增加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大量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诞生,有效诠释了应用型、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与当前社会需求有效链接的内在契合性。教育部还规定各单位以2009年学术型为基数,按5%―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数,调减部分用于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此举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即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报考认同度不高,招考吸引力不够,优质生源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这些阻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1]。基于此,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组织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代表座谈,并有针对性地发放涉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调查问卷270份。通过汇总问卷并做出翔实的归因分析,提出了优化招考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招考宣传力度
招考工作系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宣传周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契机。生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射到后续的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社会认可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招生和宣传效果。目前,社会各相关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该类型认识非常模糊、浅显,导致其就读动机不高;另一方面,教育部文件宣传力度仍显不够,落实和执行“过于计划性”,所采取措施与预定社会认可度难以协调匹配。
面对上述种种困难,在招考工作中加强宣传,提升认同度是有意义的,也是迫切的。调查问卷中有学生建议:在本科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课上,学校可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从考生萌生考研想法至录取的整个招考阶段中宣传周知。有鉴于此:一是研究生报考前进行旗帜鲜明地宣传发动,招生单位需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专业(领域)及招生计划数突出显示出来,并将各专业(领域)招生计划较往年的增长情况详细说明,显要标识出招生单位培养特色理念和举措;二是通过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招考信息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招生单位将象征考研竞争激烈程度的“考录比”予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机会成本低,胜出率高;三是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总体规划、展望和布局,介绍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显著优势,重点将国内在近七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亮点以及国家积极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动态展示出来;四是招生单位积极做好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引导和组织发动工作,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以推荐免试形式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项工作的“马太效应”会很显著,有助于增加报考吸引力。问卷中的“您认为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一题,有学生反馈:为2010年启动“推荐免试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重大举措点赞,有学生称之为扭转“2009年招收生源全部为调剂生”的“尚方宝剑”。
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工作还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政府、招生单位、考生及关心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齐力宣传,向工业界、企业界及各类行业协会大力推介和宣传专业学位教育,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并对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2]。
二、强化招考细节管理
研究生招考细节管理(或精细化管理),指在研究生招生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细致化和人性化。唯有精细化才能管理到位,提高效能。因此,精细化管理已被各类招考录取工作中密集运用。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着诸多需探索、挖掘和创新之处,为有效兼顾招考的“质量”与“公平”,以隐性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品牌价值”,招考管理层次从低级向高级、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细化为一个个不可再分或不必再分的基本单元,并确保各单元间的有机衔接。
实现研究生招考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复试环节中引入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是其重要突破口。招生单位依照教育部及省级招委的指导精神、程序原则、纪律规范、监督复议和实施方案(细则),结合招考的比例、分项内容及分值分布,为体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面试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理论支撑;同时,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管理工作已下移至二级学院、系所甚至学科的趋势,学院(系、所)可结合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聘请来自于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领域的需求方、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等参与到面试中,大胆尝试推出实验、小组报告、学术能力测试等多样考核方式(见表一),制定出细化测评要素,量化为具体的测评指标体系或评测量表,以减少面试环节评分的主观随意性。
除复试环节的改革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考工作还应承续原有“单证”专业学位教育之精华,发挥好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评价作用,紧密跟踪和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美国GRE考试和中国GCT考试均是成功的范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内容范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出考核评价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扩展到知识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力等。考核评价过程中,考生倘若通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考生可在1―2年的有效期内向招生单位多次提交专业复试申请。当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每一环节须充分论证、慎之又慎,只有充分孕育出改革“大环境”,通盘考虑招考的各节点之承续连接,方可试点先行并分步骤推广实施。
三、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与就业保障平台
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的构建既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职业发展需要,又是促进他们在“生活无忧”和“就业有门路”的状态下潜心学习和科研,自觉承担起知识创新生产和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除国家政策性规定的保障措施外,招生单位构建起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就业保障平台,有助于引导考生积极报考,同时也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3]。问卷中“您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热情度不高的原因和后顾之忧有哪些”,超80%的调查者坦陈:目前高校在学费、奖学金、资助政策、继续学业深造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近90%被调查者提及尚需社会认可和检验,对就业前景持观望态度。这无疑向招生单位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积极搭建就业保障平台的强烈诉求,以解除报考的后顾之忧。
多样化的资助体系,可有效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开放式互动,形成长效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鉴于其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无工作收入和其他固定收入来源,解决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是首要面对的。尤为可喜的是,2011年底国家了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常纳入国家财政拨款行列的政策,这无异于将会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也能彻底改变为数不少的高校中以“专”养“学”经费配置之怪现状。同时,国家也逐步规范收费标准,并研究调整专业学位教育中增加专业实践、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费用,各高校也在积极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习动力的奖助学金体系。天津大学2009年招收494名首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在学费、奖助学金方面都给予了人性化、前瞻性考虑,将这些学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一齐纳入到现行奖学金体系中,且与学术型研究生执行相同标准。该做法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平等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2009年12月,天津大学承办了全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并就全日制专业学位奖助体系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从社会用人单位角度考虑,基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有效规避风险偏好,用人单位更为倾向于招收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的学术型硕士生。当前,相关主管部门应协调制订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相对应的、无歧视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学历认定、工资待遇等就业派遣政策和职场评价标准。培养单位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企业实习、校企科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在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提前与用人单位建立内在密切联系,有效促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理想、顺畅就业。一方面,加强了专业学位与行业、职业的相互联系。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较大规模地向“以实践为方向的领域的职业性的学位专业”转移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直接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职业训练专业[4]。同时,强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信誉度高、用人单位欢迎的教育类型。如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相同行业进行任职资格考试时给予减免参加考试的年限。另一方面,国家也在政策上对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较多的企业,给予如减税、专项经费支持、科技计划帮扶等政策倾斜,鼓励优秀企业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中来,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人才输送储备机制。
四、健全体系化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突显专业学位的对学术性价值取向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对高等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而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专业人员所获得的自由教育绝不能只是他们接受技术训练之前的教育,而必须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须牢牢把握住与学术型学位具有相同的教育基础[5],两者对学术性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探究和创新则是贯穿专业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因此,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与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探索“可流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合理转换机制,对有志于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规模内允许免试或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二)强化实践属性和特色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最基本的属性[6],实践能力培养必然是专业学位培养之特色,应贯穿培养的始终。突出实践性,既是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表现为专业实践,因此,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把研究生培养成为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者[7]。
1.严把生源入口关。有意识侧重考察“创新实践、创新应用”的潜质,将专业学位对应职业领域认识和兴趣度、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纳入到考察范围,为后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中突出实践专长。招生单位可要求提交考生本科阶段的实践报告,如实习情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否实质参加过一些科技创新竞赛或实验实习项目等;考察其对相应职业的了解程度、兴趣、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设想;在外语测试环节,有意识侧重测试其相应规范、标准的外文专门术语的掌握程度等。复试过程则应从现代工程师能力需求和全面质量管理视角出发,重视各节点中考生专业知识、动手操作技能、实习实践报告、职业能力倾向的反馈,全面评价其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系统观点、评估和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的考核。
2.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保障,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已将其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中。实践基地不仅为学校提供开展专业实践的广阔平台,为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培养条件;也是嫁接企业、学生、导师三方共同成长的优化路径,可增强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多赢局面。
3.建设实践指导力强的导师队伍。在提高导师实践指导力方面,一是将优秀教学案例和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8]。二是制定一系列校外导师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引导导师深入业界,真正体会业界最关心、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促进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1]秦发兰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
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李雪林.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学科类别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N].文汇报,2011-01-17.
[3]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
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索的场所――现代大学
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9.
[5][美]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6]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J].高等
教育研究,2000,(5).
[7]刘国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强化策略
关键词 :招生改革 专业学位 企业参与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是国民教育的顶端。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于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便是以培养研究生个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在过去的四年中,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32%提高至2014年的42.37%,而我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20.56%提高至2014年的43.78%。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已渐渐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倾斜。
二、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大环境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当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事实上,由于理念的缺失,社会对于专业学位认可度尚低,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的处境十分尴尬;与此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招生宣传不到位造成学生认可度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咨询考研信息的学生都表示不清楚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区别,他们普遍认为专业学位较之学术学位层次更低,有些学生甚至将专业学位与职业教育画上等号,这显示出专业学位的招生宣传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考生对于专业学位有大片的认知空白,不明白专业学位硕士的目标定位;另一方面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专业学位硕士在就业时压力更大,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招生的困难,使得其生源的数量及质量都得不到保障。
2.初试模式同质化
考生对于专业学位的认知不足,一方面是招生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模式与学术学位硕士招生模式同质化严重上。简单来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旨在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后者的侧重点则在于培养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后备力量,但是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后者并不占据社会主流,具有迫切需求的恰恰是各行各业的专门型人才。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主要有三种: 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其中,全国统一考试是目前我国选拔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一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划定分数线,确定是否具有参加复试的资格。在初试中,相近学科间两者的考试形式相同,科目相似,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主旨,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试环节缺乏实践能力检测
目前,硕士研究生录取仍然以初试分数为主,复试环节本身就存在时间短、功能重复、量化指标少等问题,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使得这些不足之处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复试选拔中更加明显。
4.企业、行业作用微乎其微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要求包括: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需要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需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发挥其在相应领域的专业指导作用,与院所形成专业化的教育与联合培养模式。但是目前,行业、企业在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没有参与到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培养中来。
三、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及复试模式设计
目前,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宣传力度,但是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模糊的定位、同质化的招生标准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前无法明白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方向,也使得学校不能够选拔出真正适合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学生。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向社会输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背景,但是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生源大多来自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相应的职业背景。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对于选择专业学位或是学术学位比较茫然,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向社会高速输送专门型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力不从心。想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招生模式的改革,改变专业学位硕士生的选拔体系,从而从源头上保障其培养质量。
1.加强宣传
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知和认可。要想改善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一方面,向考研的主力军——应届本科毕业生宣传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考生吸引过来;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广泛宣传、宣讲,纠正人们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的认知谬误,当人们了解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只是分工不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后,相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生源质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2.初试模式改革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的选拔过程大体相同,除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外,大多都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选拔。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基本分为初试及复试两个方面,但是,仅仅通过专业课的考试和短暂的复试环节,很难真正选拔出符合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招生方式上,可以尝试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的招生分开。
(1)初试时间改革。我们知道,国家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持续周期很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学生往往从大三开始便开始准备考研,大四上学期参加初试,下学期参加复试,总体战线十分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实践或者进企业实习,这样选的考生,理论知识扎实,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或许是良好的保障,但是对于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来说,这样的过程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适当将专业学位硕士的选拔时间提前,争取在大三下学期完成,这样为考生空余出半年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是进入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职业背景知识基础。
(2)丰富初试形式。除全国统考之外,可以加大推荐免试和单独考试考生比例。其目的旨在将有志于从事特定行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考生从重复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有针对性的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加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使得招生单位的自主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复试选拔
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的选拔来说,实践能力的检测应当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初试分数所无法体现的,因此在初试检验过考生的理论基础之后,应当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复试上。
现有的复试形式大多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但是笔试与初试功能重复,而面试的时间短,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更是缺少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为了能够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专门型的应用人才,复试面试应当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考核手段。在复试面试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提供特定的环境模拟现实问题,观察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运用现有知识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较为系统、详尽的面试,科学、公平的评判,选拔出技能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4.与行业、企业进行协作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与业界的零适应和无缝对接;熟悉业界应用的平台和模式;学习业界最新的先进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践。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推进校所、校企合作,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的质量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通过跨学科、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
例如,与行业、企业形成培养协议。一方面,可以吸收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继续深造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通过初试的考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习,学习最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再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新生力量,实现互利互惠。
综上所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其根本意义是在于为国家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进行的专业性精英教育。尽管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是却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专业学位硕士初试及复试的改革,可以更好地选拔出适合专业学位培养的人才;另一方面,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可以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更有效果,再加上培养模式等的不断完善变革,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健全的招生、管理体制下,将使得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同水到渠成,延绵不绝,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