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美术教师继续教育

篇(1)

一、中学美术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学美术教师对工作普遍存在倦怠心理,认为做这个工作已经很多年,同样的内容每天不停的重复,甚至连教学提纲都不需要,教学提纲也不做。有的美术教师专业技能挺好,甚至开设美术班、发表文章或参加各种比赛,一但到了课堂上,就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单一,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有的美术教学不是科班出身,对美术教育没有研究,上课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有的美术教师每天都会备课,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很少用。中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对于学术专业研究方面不是很重视,美术部属于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不参与考试成绩,中学的美术教育主要倾向于基本功的教授,在中学课堂上,美术教育并没有更深的体现。美术课一般都被当做副科看待,得不到重视,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教学成绩,取消美术课,美术教师也不能够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美术教师一般都会被忽略掉,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师又怎么会愿意继续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强调了加强教师进修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继续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建设以及未来生活、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最近几年艺术的盛行,更是带动了美术教育在教育界地位的提升。很多学生喜欢美术课程,家长也对美术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关注。面对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师们原有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若想取得突破是很难的,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去学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同时,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不断去创新,并且要学习新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美术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让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升。由此看来,继续教育能够使中学美术教师对于更加专业化。美术教师在追求个体提升、发展的同时,整个美术教师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也在提升,现阶段,中学美术教师在学习、发展的同时要面对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上的问题,还有社会以及家庭的原因。

三、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不断的变革,教师队伍需要持续发展。一个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也要不断的学习。教师与学生相比,虽然在身心上比他们成熟,但是,并不代表教师不需要学习、发展。教师作为个体也是出于正在成长的阶段,需要不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续学习,不论是知识还是教育水平等,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就是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加强教学意识,提升专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的内容多样,发展具有阶段性以及终身性等特点。一名专业、称职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科学、深层次的理论来进行实践教学,不能让时代所遗弃,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继续教育, 能够为教师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并且不断的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让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美术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与素养。因此,要经常的参加培训、学习,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选择教学方式与技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美术教师既是学习人员又是研究人员,不能被动的接收学习。只有主动的去学习,才能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才能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影响

美术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建立正确的教师观念,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积极去促进、引导学生。中学时期,学生心理趋于半成熟,此时的身心健康对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行为理念。教师在学生中,不能显示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并且要经常进行反思。创建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不是在课堂的被动将知识诉说给学生听,教师对于学生起到的是指引、帮助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G6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65-001

随着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喀什地区被国家确立为新疆首个经济特区后,其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一、要加大继续教育扶持力度

调研发现,近五年来,喀什地区76%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地市级培训,14%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仅有10%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说明“国培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覆盖率还比较低,中学美术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不利于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此,喀什地区各级政府要着力从管理层面、教师队伍、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继续教育适当的倾斜照顾,可利用援疆支教的重要契机,可让内地美术教师按每年顶岗喀什地区每乡每校1位美术教师,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解决该地区中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喀什地区的继续教育财政政策倾斜力度,在政府重点投入美术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从教育费附加中提一点,学校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渠道来筹措资金,不断解决喀什地区继续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难题。

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中小学生美术教育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又称灵境技术,是一种有效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它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置身于该环境中的人能通过各种传感交互设备,与这一虚拟环境进行相互操作,达到彼此交换更迭、融为一体的程度。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市场上熟知的虚拟现实游戏就是基于这一技术进行开发的,用户在游戏中体验滑雪时,因强大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会随着场景不断进行变化,如遇到树枝石头会进行躲闪、在加速的过程中甚至会有失重头晕的感觉等,和现实中滑雪的感受没有太大差别,一样能体验到速度和激情。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虚拟现实技术克服了教学场地的局限性,无论是听觉、视觉、触觉,逼真的感官体验,让体验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源于学习者对活动本身产生的愉悦感及满意度。虚拟现实技术可将学生带入完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交互式体验,从而获取愉悦感及满意度,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习体验与参与度。情境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学脱离真实的问题,挑战传统教学场地所带来的局限性,通过设置与生活环境类似的场景,促进学生学习。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情景学习带来技术支持,学生不出教室就可以认识世界,把学习变成一种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北京一所小学的科普公开课上,学生就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学习乐趣。学生们带上眼镜模拟航天员在太空所看到的场景,他们可自由地飞向太阳系中的任何一个星体,近距离观察体会每一个行星的特征。相比二维图像,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常识外,更主要是给学生建立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它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关于趣味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审美评价,这种有害的、低级的趣味会影响人们形成雅正、健康之审美观。单一的美术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局限片面的,想要从小培养审美能力,需要大量的信息拓宽,所以这就需要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景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畅想一下,将虚拟现实技术带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学生戴上眼镜,就仿佛置身于巴黎卢浮宫中,不用出国也能轻松感受到卢浮宫的艺术氛围,体会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迷人与神秘。学生在虚拟现实中学习,往往伴随着角色扮演。或许学生可以扮演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个人,游走于画中,体会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会当时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特色。新课改下美术学科教材课例丰富、形式多样,容量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虚拟现实虽然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虚拟现实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发技术门槛高,学科老师很难单独开发教学所需要的虚拟现实的课件,而虚拟现实资源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开发人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沉浸在虚拟现实之中,教师很难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虚拟世界过多的功能和丰富的模拟场景,会干扰学习者对重要内容的吸收。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为学生学习美术带来创造力与想象力,但同时需注意在技术层面与教学层面带来的新挑战。

作者:宋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美术考古学的学术概念来自于西方,郭沫若1929年翻译的《美术考古学发展史》首次将其引入到中国。之后,学术界并没有关注学科定义、学科归属等方面的内容。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首次出现“美术考古学”的内容,以后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学》卷中也出现了“美术考古学”的词条。在专著中明确为美术考古学作定义的是刘风君1995年出版的《美术考古学导论》和孙长初2004年出版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不过,这些学科定义上的工作还只是停留于浅尝辄止的层面上,并没有专门的讨论。

学科定义涉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一个学科性质的准确认识,也需要涉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科之间的关系梳理,可以突出学科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完善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在关于美术考古学科关系的认识中,目前学者较多涉及的是与考古学、美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图像学等学科的关系,这其中涉及学科的本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意义等诸多方面,涉及面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具体。遗憾的是,在这些关系的讨论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的特殊关系。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不仅在研究对象上有相同之处,而且在研究资料的获取上也有相同之处;同时,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上也有相同之处。因此,我们提出美术考古的叙事特征和与宗教美术的学科关系作为理论深入的探讨视角。

一、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叙事逻辑

这是一个关于叙事逻辑的学科定位问题。我们认为,美术考古如果作为分支学科看待,那么,从叙事逻辑角度看,它不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应当是美术学的二级学科。

首先,美术考古是将研究对象作为美术史现象来描述的。“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1](p5)是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在美术考古的研究过程中,这些美术遗迹和遗物转化为美术发展史上的叙事遗存,围绕美术遗迹和遗物展开的研究是关于构图、造型、色彩和主题、风格、艺术进步等美术学科范畴的研究。以我国西域龟兹石窟为例,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它是关于石窟的考古对象;而在美术考古的研究中,它就是石窟艺术的研究对象,研究者是将它作为美术现象来研究的,学者们从龟兹石窟感受到了多元化的艺术影响。比如,希腊艺术的影响:“在龟兹石窟的早期壁画中,人物显得非常突出,与后期山水鸟兽等附加景物的比例较大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受希腊以人为本艺术思想的表现。有些形象与希腊神话传说似乎也有联系,如克孜尔石窟新1窟中的人面兽身的金翅鸟,荷马史诗中也有生动的描写。被学术界所注目的龟兹壁画,显然也是有希腊艺术影响的痕迹。希腊艺术是推崇的,认为这是健康、力量和美的象征。龟兹艺术家接受了这样的审美观点,而且也对小乘佛教的禁欲主义给予了突破。”[2](p137)这些研究内容,已经完全是在美术学的学科范围中进行。其他著名的敦煌石窟艺术、汉画像石墓葬艺术等,在进入美术考古视野后,都是作为美术发展史上的美术现象、叙事风格和艺术成就来研究的。

其次,考古学的学科方法并不支持美术考古的研究趋势。目前学术界中,不论是将美术考古归之于考古学学科还是将美术考古归之于美术学学科,学者们都希望美术考古拥有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但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支持美术考古这种具有扩张性的发展要求。中国传统的田野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标型学、器物形态学),这两种方法都借鉴于自然科学的手段和理念。自然科学是以物为研究标的的特性,这一基本点决定了田野考古学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美术考古如被作为田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研究对象是考古学研究中的特殊对象——美术作品,但是它从属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决定了其在方法论上必然是以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强调过程的客观性,禁止运用描述性语言,从而忽视了这种特殊人工制品所具有的主观性内容。有学者认为:“许多考古人不做研究,将考古发掘报告当作研究成果,那是不妥的。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研究,否则就不是什么学问了。而且,考古界禁止用描述性语言也是错误的。”[3]在强调客观性的制约下,美术考古归于考古学缺少可操作性。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考古学前辈和权威性的观点中得到旁证。比如,前辈夏鼐认为:“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这与美术史学者从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出发以研究各种美术品相比,则有原则性的差别;由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各历史时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又由于作为遗迹和遗物的各种美术品多是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所以美术考古学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也相当密切!”[4](p9)目前,“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已经不能覆盖美术考古的全部研究成果,相反,“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则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美术考古取得的学科影响主要是在美术学领域。其一,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美术史的研究内容。在美术考古发挥影响之前,我国美术史的研究依赖于传世的美术作品和相关文献,这些作品和文献在传播过程中指导创作,形成流派,后人由此而产生的理解也直接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但是,在美术考古学科形成后,情况发生变化,大量的美术考古作品进入美术史的研究领域,不仅增加了传统美术的作品数量,而且美术史的理论认识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在目前流行的美术史教科书中,美术考古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了所有朝代美术发展的认识中。其二,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美术史研究模式。对于传世美术作品的研究,美术史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文化研究模式,比如知人论世的考释,比如师承关系的梳理,等等。对于美术考古作品,考古学的地层学方法和类型学方法则被学者们热情地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也被学者们广泛地运用,目前甚为流行的图像学、叙事学等,皆为美术考古研究常用方法。其三,美术考古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美术史研究的学术影响。这一点最好理解,美术考古将美术史的研究进入到石窟艺术、墓葬艺术、岩画艺术等考古遗存的领域,美术史上的许多空白被填补,许多文化遗存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美术史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我们认为美术考古不应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而应当作为美术学的分支学科。通过对美术考古定义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求教大方的表述:美术考古是一门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在美术史层面上展开研究活动的美术学分支学科。

二、与宗教美术相关的叙事特征

这是一个从叙事特征角度讨论学科关系的问题。

首先,从逻辑关系上对叙事特征的讨论。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在概念上存在的关系是交叉关系。这样的关系与全同关系不同,具有反自返性、对称性和非传递性的性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学术界并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在它们的研究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同时,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从叙事特征看,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因为宗教信仰原因而成为考古对象的,如墓葬艺术作品、石窟艺术作品等;第二部分是因为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成为考古对象的,如古建筑遗址、被掩埋的艺术作品等。这两部分作品中,从目前的研究条件看,宗教信仰原因的考古对象占有着极大的比重。这一现象,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承有关。自三代开始,人们就将与自然、先人有关的祭祀活动和与自己有关的埋葬活动作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以后的各类宗教思想发展不仅没有降低这项活动的重要性,而且还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不灭和生命的转化等方面予以丰富和细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深入于艺术活动之中,留下了丰富的美术作品。

宗教美术的研究对象也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考古手段而获得的美术作品,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而保存、流传的传世作品。与美术考古一样,宗教美术的第一部分占有极大的比重,而且第一部分的作品与美术考古的第一部分作品完全重叠,如墓葬艺术作品、石窟艺术作品等。这些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考古的手段而获得,这就使得这两门学科有了更加紧密的学科关系,我们因此而可以提出这样的关系命题:对于这部分作品,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是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活动。“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是主项,“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活动”是谓项,主项之间的关系是对称性的性质。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所具有的对称性关系,虽然是有条件的,不能覆盖两学科的所有内容,但是考虑到这部分重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这部分作品中优秀作品的比重也很大,所以这样的对称性关系使得两学科的共同性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建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的关系命题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共同性的方面来深入思考它们的学科性质了。

其次,关于美术作品埋葬方式的叙事认识。

在通过考古手段而获得的美术作品中,其埋葬方式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完成叙事的重要内容,可是这一点目前没有深入的研究。在目前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的研究论文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常常是侧重于从作品的发现角度来认识的,即考古学的角度。我们则认为,作品的埋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这是一个关于作品本体的角度。当然,作品埋葬和作品发现都是属于作品存在的范畴,作品发现也已经反映了作品的部分埋葬情况,但是埋葬的角度是一种直接性的观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就作品的流传而言,作品的埋葬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原作品所有人的主观愿望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而作品的发现,则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其中的一些环节是原作品所有人不可预期、不可掌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与原作品所有人的愿望是没有关系的,极端情况下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作品的发现不考虑这些因素,那么认识原作品所有人的创作就有了一个信息损失、甚至歪曲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汉墓壁画,墓主人将反映自己社会地位、日常生活和对另一个世界想象的绘画作品置于自己的墓室之中,他的目的是表现自己的长生思想。对他而言,长生思想的表现是一个长生行为,是对长生信仰的体验,同时,这一定是一个个人的行动。他绝对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现象:考古学的发掘活动,发现了他的行为或研究了他的思想。也就是说,墓主人墓葬绘画行为的目的只是后人理解中的一部分内容,另外的内容为后人所加。墓主人的内容和后人的内容之间的叙事结构完成,在新信息得到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叙事结构的转化而损失了一定的信息,比如误解,比如疏忽。所以,作品的埋葬与作品的发现,是一个存在一定意义差别的不同角度。

作品的埋葬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为什么存在?关于宗教信仰创作的美术作品,其创作是在信仰的指导下完成的。作品的所有人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个人的魂魄并不随着自己的生命结束而结束,而是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所以他要为那个世界的存在而作这个世界的准备,因此他的行为就涉及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的研究对象——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作品。这样的美术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创作而直接参加宗教行为的作品,如石窟中的造像和壁画;一种是之前创作而间接参加宗教行为的作品,如墓葬艺术中的一些帛画、雕塑、冥器等作品。这两类作品就创作过程而言,有着不同的创作性质,第一种是宗教行为性质的创作,完全是在宗教信仰的指导下进行,为宗教体验服务是它的唯一目的;第二种是世俗行为性质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并不一定接受宗教信仰的指导。这两类作品能够有叙事上的同构,是因为埋葬活动提供了条件,为宗教信仰服务是作品完成整个叙事过程之后才得到的创作意义。这两类作品在考古学的活动中,都是以历史遗存的形式出现,就作品的发现而言,它们是以相同形式的遗存出现的,它们的主题也都是为墓主人或供养人的宗教信仰服务的创作行为。但是,宗教行为的创作行为和世俗行为的创作行为是存在着区别的,世俗行为成为宗教行为必须有一个结构演变的过程。

从逻辑关系角度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有着部分对称性的关系,其意义是肯定两学科的共同性,从共同性的角度出发认识它们的优秀作品;而从埋葬角度出发,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被考虑的则是两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当然,这个差异性是部分的,而且是在共同性的前提下展开的,目的是从两学科的关系层面上思考学科性质。但是,如果我们在了解、分析埋葬美术作品时没有考虑到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学科之间的差异,那我们的认识必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错误的。

再次,关于叙事意义的理论认识。

叙事作品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系统。[5]通过学科逻辑关系的认识,我们可以从逻辑角度认识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所存在的共同性;通过作品埋葬角度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作品存在的角度认识两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两学科的结合思考还可以在操作层面上提供可以深入的理论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在认识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两者结合思考后的指导意义,即强调宗教美术作品和与之相关的美术考古作品所具有的叙事意义。

其一,叙事主题的单一性(或集中性)。

在宗教美术作品和与之相关的美术考古作品中,叙事的结构往往都显得非常宏大,几乎所有的构图都试图包括天上和地下、凡间和世外,这是宗教信仰指导的必然结果。如我国最早的黄帝图像就出现在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中,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孔子等先秦圣人,他们之上就是西王母的图像,墓主人用这样的构图说明西王母对世界的控制和自己对西王母无所不及的期待。无所不及是一个多么大的结构,墓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和有限的手段等条件下完成这样大的结构吗?显然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要求,但是宗教美术可以很轻松和很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叙事主题的单一,或叙事主题的集中。在所有的宗教美术作品中,作品的主体都是至上神或主宰这个世界的神灵。在构图上,这个主体占据着作品的最重要位置和最大的比例,甚至是唯一的形象,比如我国四川和北方河南、山西的一些大型石窟中,常常主体就是一尊佛的造像。以单一的形象反映丰富的世界,在世俗美术创作中是非常难办的,似乎有悖于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这在宗教美术创作中却是普遍的现象。在宗教美术创作中,至上神与其所代表的世界表现的是终极关怀,艺术审美感来自信仰经验。如此,净化的世界也同时产生了简化的世界,叙事主题自然就显得单一,显得集中。当美术考古的作品涉及宗教美术的范畴时,相关的叙事同样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的,丰富的世界可以作为创作的背景存在,但就作品本身而言,其主题是单一的,是集中的。宗教美术作品的叙事主题单一、集中的特点,可以充分反映、同时也充分论证了宗教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的存在。

其二,情节的真实性。

宗教美术是描写另一个世界的,与现实世界对照,它是不真实的。但是,宗教美术作品能够存在的理由却是来自于宗教经验,即这些作品的内容是真实的。这样的真实在作品中得到了普遍支持,即作品表现了情节的真实性。情节的真实性当然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宗教经验对这样的真实是支持的态度。宗教美术作品的构图体现着这样的“真实性”。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我国早期的历史书籍中,几乎都有关于女娲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关于女娲神话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是将女娲的神格分为始祖母神格和文化英雄神格两大类。为什么女娲在这两方面作出贡献?因为她是女神,这一点充分表现在艺术形象中。她能够如现实世界中的女性一样造人,而且她有着许多神奇的造人方法。主要有三种造人法,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6](p29)。就神话的流传而言,女娲的这些情节都是真实的。汉画像石中,女娲所拥有的与生育有关的情节也是真实的。在汉画像石里,女娲的形象一般被描写为人首蛇身状,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因为在原始社会,女性的最重要任务就是生育,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寄托。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往往要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因为本领大、功劳大而与蛇产生联系。在造物的神话人物中,烛龙是个大神,他就有着蛇的形态。

因此,在宗教美术和美术考古的作品中,情节的真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特征,这一点与世俗美术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即宗教美术并不是依靠写实来达到真实的,也不一定是依靠夸张来达到真实的,更多的依靠联想,依靠联想来获得情节的真实,联系最直接的说明,就是物象的符号化。

其三,物象的符号化。

在宗教美术作品中,物象符号化的手法无处不在,每一个物象都拒绝随意的理解,必须从某一个已经存在的特定的概念来入手,从而得到物象的象征意义。一是因为宗教美术有着强大的象征体系,天边的云气是象征仙界的符号,飞翔的鸟是象征使者的符号,地面行走的神兽是象征宗教行为某个过程的符号,每一个物象都与象征体系有着对应的关系,有了符号化的运用,物象的意义不仅更加明确,而且接受也有了流畅的表达过程;另一个原因是宗教美术所包含的宗教仪式内容,仪式支持宗教美术,但对艺术创作有约束的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符号的联系来实现,这样的联系在宗教的象征体系中就产生了艺术的联想。当然,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世俗与宗教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象征体系,所以宗教物象与世俗物象是有区别的。比如蟾蜍,在宗教的象征体系中,它是长生的物象,使信徒联想到与长生有关的美好事物,于是蟾蜍就可以与嫦娥有了联系。特别是在汉代,画像石中有将嫦娥与蟾蜍联系在一起构图的现象,而且这种图像非常普遍。但是在世俗世界,因为形象的问题,嫦娥和蟾蜍是被分开的。如白居易的《虾蟆》诗,不仅对嫦娥与蟾蜍作了区别,而且还特别提出害怕将虾蟆拿来联系嫦娥,认为这样会玷污嫦娥的美名:“常恐飞上天,跳远随妲娥。往往蚀明月,谴君无奈何!”因此,物象的符号化不仅反映出宗教美术的叙事路径,而且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宗教美术区别于世俗美术的艺术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学科性质的认识而言,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之间存在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这两门学科的共性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学科性质上寻找到诸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所存在的相同叙事结构,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美术考古和宗教美术的学科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阮荣春,主编.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3]朱浒.全国首届艺术考古学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美术研究,2007,(3).

篇(5)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领域当中,对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媒体教室使用需求。对此,基于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实现中,应用了虚拟桌面技术,突破了设备、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虚拟桌面技术

虚拟桌面是一种计算模型,它是以服务器为基础,解耦合用户的桌面环境和终端设备。将每个用户的完整桌面环境存放于服务器当中,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终端设备,对桌面环境利用网络进行访问。在后台数据中心当中,桌面虚拟化集合了很多中断的资源,对客户端设备通过后台管理中心进行配置。这样,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和认证不同终端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便利,同时也能够对资源进行更加灵活的调配。对于众多客户机的管理,系统维护部门并不是在每个用户的桌面进行管理,而是从数据中心直接进行管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现场支持工作得以减少,同时也提高了控制补丁管理和应用软件的效果,使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确保。此外,通过瘦客户端,用户能够通过远程访问和局域网进行访问,从而获得与传统计算机一样的应用体验。

虚拟桌面主要是在其他计算机上查看和使用本机的文档、程序和软件,从而实现移动式桌面。虚拟桌面能够在外部存储设备中存储桌面环境,随身携带和使用。对于桌面上已经下载的软件,通过虚拟桌面技术,能够不用再次安装,就能够在其他计算机上使用。同时,还能够保留不同教师的使用习惯,方便于教师以后的教学应用。此外,虚拟桌面还能够同步日历、文件夹、邮件等一些特殊数据。在同步功能的应用中,客户端能够对范围、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定,因此,同步功能需要用户的同意和授权才能够进行。在虚拟桌面中,设有具体的目录,用户对相应的项目通过虚拟桌面中的目录进行选取,同时选择运行或删除的操作,从而确保用户的使用隐私安全。

2传统多媒体教室的缺点

2.1多媒体教室的设计缺陷

在设计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时候,并没有兼顾到不同的课程要求,因而缺乏个性化的设计。在计算机运行当中,时常会出现软件不兼容、软件数量过多等问题,造成计算机的故障问题,降低运转效率,缩短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师中,并没有设置完善的防火墙系统,无法有效地防止病毒入侵。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版本的软件,也会造成兼容性的问题,从而对教学进度造成不良影响。

2.2低效率和高成本的维护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当中,主要由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维护。如果多媒体教室发生故障,技术人员需要及时赶到现场,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维修排除,恢复其正常运行状态。在定期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够尽量降低多媒体教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对教学进度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学校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需要付出更大的人力资源成本。

2.2.1高成本的多媒体教室建设

在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室当中,每间教室至少需要配备一台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在使用维护阶段,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会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尤其是对于文学类、教育类教学来说,几乎用不到多媒体教室。但是学校仍然不得不投入大量成本对其进行维护管理。此外,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配置不高,在应用中容易发生故障,经常需要维修,从而也造成了较大的浪费。

2.2.2安全性能不足

在当前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中,由于病毒防护、防火墙等防护系统不够完善和健全,因此,对于病毒的入侵,往往难以有效地抵御和防护。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多媒体教室往往会用到很多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当中如果携带病毒,将会传播到多媒体教学系统当中,从而破坏其中的系统和文件,甚至造成信息丢失等情况。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不同版本的软件,而一些软件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兼容性方面的问题。此外,在实际应用中,多媒体可能还存在使用痕迹的清零问题,从而对教学进度、教师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不良的影响。

3虚拟桌面技术的设计实现

3.1降低成本

在建立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过程中,通过应用虚拟桌面技术,能够将每间教室的计算机配置转变为虚拟客户端。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节省配置计算机的成本费用,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基于虚拟桌面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计算机建立普通客户端,实现对原有设备的再次利用。此外,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一些相关程序和软件的版权。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维修与定期维护中,也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对于高校多媒体教室成本的控制十分有利。

3.2优化管理系统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过去的管理模式下,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进行管理,而教师的使用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难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这种管理模式固然能够确保多媒体教室的安全运行,却给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如今应用了虚拟桌面技术,建立了虚拟管理中心,提供了虚拟桌面环境给教师。这样,不单单能够确保多媒体教室的安全运行,还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采用熟悉的程序和软件进行教学,同步更新桌面系统。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整体成本,还能够通过对虚拟空间的应用,及时处理发生的故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3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过去的高校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应用相关软件和设备。特别是一些艺术类和文学类的教学,几乎用不到多媒体教室。而在应用虚拟桌面技术后,不同教师、不同专业分别使用同一间多媒体教室。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系统还能够将教师的浏览操作痕迹自动清除,从而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此外,在管理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时候,利用虚拟桌面技术,也不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4虚拟桌面技术的应用价值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3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图文声像并茂,实现人机互动,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当下,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必备工具。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直接操纵者,教师对设备功能的了解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教室发挥功效的高低。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不理想,尤其是新任教师急需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进行专业培训。然而传统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参加培训人员多、时间短、学员无法亲自操作演练等,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该系统采用仿真情境体验,互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沉浸于真实教室环境的感觉,受训教师可以自由观察、检测环境变化、与虚拟环境产生交互。这种虚拟培训的方式改善了传统培训的弊端,场景逼真,易于接受,学员可以调整学习节奏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VR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如今,虚拟技术已被运用到城市规划、医学、军事航天、教育、室内设计、文物古迹、三维游戏等多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尤其为人们所关注。目前,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虚拟现实校园、虚拟现实实验、虚拟现实角色扮演、虚拟现实技能训练等。

虚拟实验室与学习环境具有实体实验室和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①节省教育经费。可以有效解决因学校条件限制而无法购买实验器材的情况。利用虚拟的实验室既不耗材也不受条件限制;②规避风险。虚拟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放心地去做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例如,虚拟化学实验,可以避免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的燃烧、爆炸等潜在危险;③交互性好。学习者可以采用多种交互手段如语言、手势、数据手套及触觉等与虚拟环境交流信息,并得到实时反馈;④可重复性。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

3 虚拟培训系统的设计

3.1 场景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多媒体教室场景的设计非常重要。

本案例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教室,参照国外多媒体教室风格,把场景分为三个区域,教学区、讨论区、休息区(如图1所示)。教学区类似于传统教室,包含黑板、讲台、控制台、电子白板、学生桌椅,该区域用来培训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控制台和电子白板等设备。讨论区包含各种形状的桌椅,桌椅可以随意拼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休息区包含饮水机、打印机、书架、交互式电子白板。该区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休息空间。讨论区、休息区是对未来教室的设想,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更应该注重学生活动的便利性。

图1

3.2  VRP交互设计

(1)导航图设计

在VR场景中漫游时,学习者需要知道自己漫游到场景中什么位置,有时还需要随时变换位置对场景进行适时浏览。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实时导航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想要到的地方。本系统中,通过点击界面左边的“显示或隐藏导航图”按钮,来控制导航图的显示与隐藏。导航图中箭头的方向就是游览者所面对的方向。如图2所示。

(2)多媒体控制台功能面板的设计

本系统中多媒体控制台的功能按钮以二维界面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单击屏幕左面“显示或隐藏面板”来调出二维的多媒体控制台上功能按钮面板。学习者可以通过鼠标单击来模拟真实教室中多媒体控制台的使用,实现系统开启、投影仪开启、幕布下降、窗帘下降等操作。如图2所示。

图2

(3)动画漫游设计

浏览者可以通过点击“整体漫游”或者“自主漫游”来切换对场景的漫游方式。“整体漫游”是对整个场景进行360度环绕,使学习者对整个教室场景进行游览。“自主漫游”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整个场景进行游览,使学习者沉浸在整个环境中。

(4)视音频交互设计

视频系统中,本案例插入了多个培训视频,内容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和技巧的教学视频。当学习者走近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可以触发讲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方法的视频开始播放。当超出触发距离时,视频停止播放。通过学习本视频,学习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进而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鼠标点击界面左栏中 “视频教程”按钮时,会出现三节讲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和技巧的视频,通过学习该视频,使学习者了解多媒体的设计原则和技巧,掌握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课件以及制作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音频系统中,本案例包含背景音乐和解说语音两部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控制背景音乐的播放、停止和音量大小。语音解说主要是讲解电子白板的使用以及多媒体使用原则和技巧的配音。

4 虚拟多媒体教室交互系统的具体实现及关键技术

4.1 实现流程、使用的工具以及每个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如下表所示)

4.2 制作模型时应注意模型面数和个数的优化

(1)模型面数的优化:在保持模型基本形状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段数;在保持基本浏览效果的同时,多使用面片建模代替实体三维模型,如植物、窗帘、门等用面片模型代替实体三维模型仍然能保持基本浏览效果;删除在浏览展示中看不到的面,如底面、模型之间相交面。

(2)模型个数的优化:在3D Max中需要将相同材质的模型附加,合并为一个模型。因为模型个数的多少不仅影响场景烘焙时的速度而且影响VRP启动速度快慢。

4.3 贴图的制作

需要手动展开UV坐标时,要把使用相同贴图的UV面块叠放到一起;需要突出细节的部分,要尽可能地放大其UV;不需要精细表现的部分,可以缩小其UV;然后将它们紧凑地排列在UV框中,提高贴图的利用率。将UV坐标信息输出到Photoshop中绘制贴图,最终再将绘制好的贴图赋予模型。

篇(7)

江西省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的院校有六所,即: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有两所学校不符合被调研要求,其一,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陶瓷艺术专业为与景德镇学院合办专业,办学地点在景德镇学院,授课教师主要为景德镇学院艺术系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不作为独立的调查研究对象。其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为2013年新成立的民办大学,其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绝大部分为代课老师和兼职老师,不作为独立的调查研究对象。因此,将选取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学校进行调研,其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情况将作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结果

通过官方网站查询、相关办公室工作人员问寻和教师直接采访的方式,就2009年到2013年的江西省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及次数调查结果汇总。在江西省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中主要有:访问学者、培训学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历学位教育和教学研究六种。其中,2009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0人次、学术会议61人次、学术讲座47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0人次;2010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19人次、学术会议57人次、学术讲座56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2人次;2011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4人次、学术会议67人次、学术讲座52人次、学历学位教育0人次和教学研究61人次;2012年访问学者0人次、培训学习20人次、学术会议65人次、学术讲座57人次、学历学位教育4人次和教学研究60人次;2013年访问学者4人次、培训学习24人次、学术会议68人次、学术讲座55人次、学历学位教育5人次和教学研究71人次。在采访中发现,做访问学者在2012年以前没有,在2013年有4人次;培训学习不但有与职称评定相关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培训,也有专业课程培训;学术会议参加的较多,参加者以领导和教授居多;学术讲座较多,多邀请名校的知名学者;学历学位教育以攻读硕士、博士为主,2012年4人次的攻读硕士,2013年有1人次的攻读硕士和4人次的攻读博士;教学研究数量较多,多在教研室会议上进行。

(三)调查分析

在江西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中,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教学研究做得较好,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继续教育方式较少。除了现有的学校教育方式外,还应积极发掘其他教育方式。其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热情不高。教师做访问学者的数量稀少,参加培训学习比较被动,攻读学位热情不高。还应寻找原因,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继续教育方式。

二、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体系构建

(一)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特点

陶瓷艺术在我国分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以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为基础,注重满足人类自身的使用功能,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传统陶艺注重工艺性,工艺的传承以父子传承和师徒承传的方式得以延续。现代陶艺以西方现代美学观点为基础,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意识和思想观念,属于现代艺术范畴。现代陶艺注重观念性,观念性以师生传承方式得以延续。在以上四所院校的陶瓷艺术专业中都涉及到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相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即能够对实践技能精准掌握,又能够对理论知识系统把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既要有能够提高教师操作技能的教育方式,又要有能够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教育方式。

(二)继续教育方式体系构建

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分为学校继续教育、社会继续教育和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三种基本方式。学校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学校接受到的继续教育。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攻读学历、学位: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为提高学历、学位在高等学校注册学习并完成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习;(2)导师指导:是指聘请在陶瓷艺术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3)专题研讨:针对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形成团队共同研讨完成;(4)教学研究:是对教学中或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5)学术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的陶艺家就世界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现状进行专题报告;(6)访问学者:在职的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以进修和研究为目的到国内外其他学校进行学习与研究;(7)进修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为提高其学术水平与教学技能而进行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8)函授:是指教师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的一种远程教育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为陶瓷艺术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保证。

社会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在学校以外的社会中可以接受到的继续教育。社会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师徒教育:是指教师个人在陶瓷大师工作室的学习经历,主要以学习陶瓷传统技艺为主;(2)工厂实践:是指教师在工厂中熟悉陶瓷操作的工艺流程,以便指导教学的活动;(3)设计事务所实践:是指教师以兼职的身份在设计事务所工作,以便了解陶瓷产品设计的最新动态;(4)社会活动:是指教师参与与陶瓷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在陶艺创作、陶瓷彩绘技法和日用瓷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并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

综合继续教育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贯穿与学校与社会之间。综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1)课题合作研究:课题合作研究是指陶瓷艺术专业教师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参与的陶瓷研究工作;(2)学术会议:学术会议一般是指由学术团体组织的,旨在对于陶瓷艺术专业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的活动。通过以上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并为陶瓷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篇(8)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绘画、艺术设计人才。

一、招生对象与条件:

1、考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身体健康、视力较好、无色盲色弱。

3、考生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学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学历并已在教育部网上电子注册,报名时需交验学历证书。

4、无其他在册学籍者。凡符合以上条件,同意缴纳学费及保证学习者可报考。

招生专业、学制、名额(可兼报,服从专业调整),以下达计划为准。

层次

学制

专业

方向

名额

学费

专升本

2.5 年

美术学

 绘画

 20

4800元/年,

共计1416课时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

 20

二、教学模式: 

天津美术学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形式为业余。

三、报名与考试:

(一)文化课报名、考试:

文化课报名: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信息确认的方式。8月中旬开始关注、各大报纸、广播或登陆天津市招考咨讯网(zhaokao.net),查看具体报名时间,切勿错过。外地户口考生报名资格,详情请查询招考资讯网。

文化课统考由天津招生考试院统一安排,考生须按照报名时间登陆天津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按照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天津各区县招办设置的报名点进行网上报名及志愿信息确认、现场摄像并交费等流程完成报名手续。

文化考试:

1、文化课考试: 10月下旬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文化课考试科目:政治、外语、艺术概论(以上教材网上有售)、计算机基础

(二)专业课报名、考试:参加天津美术学院组织的专业考试。

1、填报招生表一套,办理相关手续,交近期免冠同一底版正面彩色一寸照片3张(背面写明姓名、报考专业)。

2、须交验大专毕业证书及复印件1份,身份证及复印件1份。

3、报名费及专业考试费:80元(通过支付宝缴纳,如有调整按照文件精神执行)

4、报名时间:2018年9月22日9:30-- 11:00,14:00--16:00   

5、报名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B楼217)

专业课考试:

考生持身份证、专业准考证于2018年9月23日参加专业考试(画具自备)。

上午8:30——11:30 素描(头像默写),下午1:30——4:30色彩(静物默写)

考试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B楼)

专业成绩:2018年11月下旬。

四、学习地点:

天津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五、录取、注册:

1.依照文化课成绩达到天津市专升本科艺术类当年分数线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课成绩排序的原则进行录取。

2.对当年录取的新生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电子注册,注册成功后,即成为天津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式学员。

六、复审:

新生按录取通知书要求办理入学手续,经复查凡不符合条件及未通过电子注册、弄虚作假、违纪舞弊、以不正当手续入学者不论入学时间长短均取消学籍,并报天津市考试院备案。

七、毕业证书:

以上各专业学习期满后,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大学专升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部网上可查,属于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历教育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学校不负责工作分配及工作调动。

篇(9)

(一)提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打开教学新视野

在调查中显示,特岗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研究生学历占0.7%,本科占73.7%大专占25.9%,且大多为师范专业学生,师范类毕业生占87.3%;非师范类毕业生占12.7%。他们都受过高校专业系统的学习,知识面较为宽广,有扎实深厚的本专业学科知识,特岗教师整体上较为年轻,平均年龄为26.5岁,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能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特岗教师大都有着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使用自制课件支持教学,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大大打开农村教学的新视野。

(二)均衡农村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师资匮乏现象严重,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根据2009年至2013年河北省特岗教师的需求数量统计显示,作为农村教学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历年来是需求量最大的学科,三科五年来平均需求量分别为759、705、760,特岗教师的到来大大填补了这个空缺和不足,在数量配置上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一直被忽略的诸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的教师需求量五年来更是居高不下,平均需求量达到330左右,显示了特岗计划对均衡发展教学的有力推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环境下产生的新兴学科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科学、心理和社会实践学科,从统计表中可见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丰富农村教学内容,活跃乡村文化建设

在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及物质水平都在逐渐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备受重视。据了解,农村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媒体、文艺传播等途径。特岗教师有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有些教师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调查中很多校长和其他老师表示,他们能很快融入学校群体之中,与老师学生打成一片,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体育和美术等特长专业的特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成特色文艺小组,举办艺术节及歌唱、啦啦操、彩绘等活动,为农村文化生活添上了一抹重彩。特岗教师的加入和参与组织让活动更专业化,内容更丰富,为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生活壮大力量。

二、河北省特岗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保定唐县、易县,张家口蔚县,石家庄赞皇县和承德围场、宽城县的35所中小学中113名特岗教师,发现特岗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福利待遇较低,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机会少,造成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一)特岗教师的数量情况

河北省自2009开始启动特岗计划,到2013年为止,河北省共招聘特岗教师20016名,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河北省特岗教师数量需求主要集中在了语文、数学、英语主要基础学科上,五年来分布招聘了3792人、3524人、3802人,所占特岗教师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8.9%、17.6%、19.0%,达到省内特岗教师需求量前三,可知对于偏远地区语数外基础学科还是明显的师资不足。比例次之的则为音乐、体育、美术这三个学科,历年来的招聘数量分别为1850人、1597人、1591人,其中音乐特岗教师占到了9.2%,数字对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另外五年来河北省特岗教师以张家口、保定、承德、石家庄居多,其中张家口在2009和2010年分别到了10个县,而保定一直保持在6县水平,这些县对特岗教师的需求量较为集中和突出,显示了特岗教师对偏远贫困农村的大力支持。

(二)特岗教师的工作量

调查结果显示,特岗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有48%的教师每周有19至20课时,仅有10%的教师每周有10至14课时(如图1),因此有50%的特岗教师对工作量表示不满意,16%的教师表示一般,34%的教师表示满意。有很多的特岗教师在工作后并没有担任所学专业的科目,而是担任了其它学科的教师。其中有10%的音乐特岗教师在担任音乐课的同时还兼任了班主任工作,有52%的音乐特岗教师在担任音乐课的同时还兼任了美术、英语、语文等其它学科,导致特岗教师工作量增大。

(三)特岗教师的待遇福利

通过特岗教师薪酬满意度结果(如图2)可以看出,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较低。特岗教师月基本工资偏低,大部分在1100-1500元之间。在调查中,特岗教师仅有2%对个人月收入持有满意态度,有30%的教师保持中立态度,有76%的特岗教师从事着第二职业。收入在很大程度影响其对职业态度、工作积极性及工作质量。

篇(10)

G451.1

一、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城市化的大环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越来越简单,政策上也越来越宽松,这使得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锐减,教师也大量流失,学校教学质量也逐年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教师发展意识薄弱

不少教师在工作了数十年之后,长期的工作经验使其养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不思进取,工作态度敷衍塞责,致使工作一潭死水。长年累月下来使这些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在缺乏发展自主性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很难有所发展

3.学科结构不合理

目前,好多农村中小学都没有英语、计算机、美术等专业教师,大多是由其他老师兼任,这种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教师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使教师不能术业专攻,影响其专业成长。

4.没有学术研究氛围

农村学校中班级中学生数目少,教师也少,导致很难在教学方面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没有办法有效的展开集体备课活动,形成百家争鸣般的局面,形成教学相长,优劣互补的效果。

5.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少

近几年,上级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全员集体培训,但这些培训大多没什么效果,对专业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教师走出去听课的机会少,更不用提能听上名师的课,请名师走进学校、课堂了。

6.教师队伍老龄化

在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善,存在着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的诸多问题。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改革人事制度,优化教师队伍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有几个问题有待改进:第一,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育层次以及学生数量来分配教职工编制,解决部分地区编制紧缺的问题。第二,将不合格的农村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并且及时的引入近几年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制度,凡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2]。第三,目前好多地方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推动教师在不同的W习、区域之间合理流动。第四,在政策上遏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的现象,保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未聘教职工和“在 岗不在编”人员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2.建立分摊机制,解决经费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很重要的一个阻碍就是经费紧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以外,还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经济情况的经济分摊机制,规定政府、学校和教师本人在继续教育中应该承担的经费比例,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对于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帮助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3]。

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进修学习,并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教师在思想上建立一种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埋单的意识。

3.调动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参加继续教育。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管理,及时的肯定积极培训的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教师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的考核,给予相应的奖罚。其次,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查,规范继续教育的培训行为,避免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某些机构盈利的手段。第三,完善继续教育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符合其特点的评估制度,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4.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环境,因此,要努力的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开放的学校氛围可以很好的激发教师的士气,使之积极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以应该建设开放的学校氛围,使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实现专业素质的发展;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师只有在有着浓厚合作氛围的环境里,才能实现互帮互助、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建设学习性组织,浓厚的教研气氛,活跃的学术思想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的学习进步,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有效的结合,实现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5.建立适合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

要建立适合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就得加强教师培训相关的调研,明确实际需求,使农村教师的培训用到实处;要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远程教育很好的应用到继续教育中来;落实定岗轮训制度,使每个教师都能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优点,提升培训效果,保证教师培训不至于流于形式[4]。

参考文献:

[1]党亭军. 继续教育背景下乡村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3) : 88 C 90.

上一篇: 农村团支部书记 下一篇: 新年联欢会开场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