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记叙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记叙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生记叙文

篇(1)

怎样才能让初中生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呢?我多年的体会和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即:在写人、物时抓住人、物特征,写事抓事件要素的感动点的基础上(简言之,就是在该要详细写的地方)力争做到三个“尽可能”。一是尽可能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展开想象去描绘。也就是在写同一写作对象时,尽可能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从多种角度展开想象去描绘。写人时,还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二是尽可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三是尽可能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其次是用学生写得不具体、不生动的文章为例,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讨论并修改,进行写具体写生动的训练,以便理解和掌握。最后,是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掌握,不断提高写具体写生动的水平。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比较具体,比较生动了。

如一学生作文《我和我的伙伴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指导后,该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作文就比较具体、生动了。在写捉泥鳅时写到:“池塘干得像个大锅底,很多泥鳅就往‘锅底’里拥挤。伙伴们哪里去顾及淤泥染身,只顾你一捧,我一捧,你追过去,我逐过来,既像是在和泥鳅们嬉戏,又像是在进行捉泥鳅比赛了!再狡猾的泥鳅也逃不脱他们的手心。不一会儿,我们就捧了一大盆。”写游泳时“我”潜水的时间长,把小伙伴吓哭时写到:“我想,这是多么可爱的伙伴啊,见我潜水后几分钟无踪无影,以为我‘光荣’时,又是那样的担心与无助。如果我真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会多么的伤心啊!”不难看出,按照上述方法修改后的作文,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还深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心理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抓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下巴一翘”,使我因此而首先发起进攻并击倒对方。这样写就比前一次具体,比前一次生动了。

篇(2)

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初中学生就会连连摇头、咳声叹气,在他们的眼里,作文就是一座大山,写作文成了他们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他们的语文功底差,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平日的练笔马马虎虎、态度不端正等等。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记叙文说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写阅读提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勤观察、勤动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三言两语,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流水账。只要人人都动起笔来,每天都写一点,做到语句通顺,交脉贯通就行。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因果要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 写作内容要真实,切忌胡编乱造,要以真情感人。

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3.1 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2 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3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 在叙事中进行生动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法,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在描写时除了细致之外还要注意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学会恰当地安排叙述与描写。凡是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又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叙述;那些对文章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的内容,用描写。另外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别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在矛盾中现主旨;或写两件以上的事,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5 做到语言形象化。

5.1句式灵活。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即通过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5.2 善用修辞。善用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篇(3)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3

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也是初中生最常接触的作文形式。目前,通过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撰写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细节把握的能力。本次论述将从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和下笔阶段三个层面展开,继而总结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准备阶段,善于捕捉细节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布置记叙文任务时,会听到学生抱怨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去写,以至于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会发现通篇都是流水账。面对当前初中生时常出现的“落笔无物可写”和“细节描写一笔带过”等问题,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能力无疑是最佳手段。在指导期间,可以将记叙文写作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准备阶段。首先,就是提高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但何为细节捕捉呢?就好比照相机拍出的照片,让细节定格在某个瞬间,并放大在众人的眼前。所以,语文教师要擅长利用这个比喻方法让初中生明白,再单调的生活,只要肯于认真观察某个瞬间,捕捉其中的亮点和精彩,还是有许多内容可写的。其次,在练习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景象图片供学生观察,捕捉其中的趣事和亮点,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文字描述。如此一来,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便可以建立良好的细节捕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对记叙文细节的把控能力。

二、分析阶段,善于掌控细节

在捕捉细节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分析细节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围绕以下两点着手:第一,对外部形象的描述。外部形象包括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形状、颜色等。以描述“雪人”的颜色细节为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刻画:“雪人的白空灵而又无瑕疵,它就像是一团棉絮,轻荡荡地‘飘’在那里。清风拂过,让人担忧,仿佛空中的灰尘会玷污这份难得的纯净。”这段话适当地运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一阵清风都能将雪人的洁白玷污,可想而知这里所交代的“白”是完全无瑕疵的。第二,围绕事件所能带来的结果、影响进行细节上的分析。在这期间,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所要描述的细节会给作文中的某个人物,甚至整个文章的走向带来哪些影响。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利用适当夸张的语言将细节事件表达出来。例如在某名学生撰写的《乞丐》中,他如此描述:“他将仅有的五元钱交了过去,但是,我发现他并未因为晚饭还没着落而担忧。”众所周知,乞丐时刻要为填饱肚子而乞讨,哪怕是一元钱,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活着的保障。但是在这段话中,作者利用“仅有”进一步体现了文中乞丐的困境,在下一句话中,作者却将话锋转变,表示乞丐并没有因为送出去仅有的五元钱而担心自己晚饭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一个乞丐下如此大的决心,哪怕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饥饿呢?可见,不论是哪一种细节描述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最有效、便捷的描述方法就是将事件、形象夸张地表达出来,让夸张的描述和原本的事物之间形成“摩擦”,而使读者更进一步对描述的事物获得更多认知。

篇(5)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当下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一般说来摆脱不了识记字词、了解作者、弄清思路、把握感情、完成练习这样的套路。其中行文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材料的合理剪裁、语言的文采斐然、作者写作技法的使用和对优美语言的驾驭,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心情等,往往只成为积累阅读理解题技能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化为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本文试图在对传统经验的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效汲取文章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写作所用,提高初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和记叙文的基本理论

笔者从以下三点阐发:

第一,阅读与写作的概念。阅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作者的主观愿望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并以文字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过程,是作者具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

第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P55明确指出了“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由此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始。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记叙文是记载和叙述事情原委、描绘事物情景和状态的文章,所以记叙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以叙述性而言,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它要求文章交代清楚,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剪裁得当。以具象性而言,是就描写而言的,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面貌描述出来,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举一例:有些没有形体的东西,如音响、气流、光波等,在绘画中是难以描摹的,但都可以用语言描写出来。如:《荷塘月色》,朱自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绘画无法表达的荷塘全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有着和谐的旋律”的“光和影”,“笼着轻纱的梦”,“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洲缕缕清香”,“像闪电般的洲颤动”,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由此可见,语言不仅能绘色、绘形,还能绘声,能写出情态的发展变化。

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本人在2010年9月对本校初三学生32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材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一,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笔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从写作兴趣、写作目的来看,大部分的学生(57%)不太喜欢写作文,他们写作文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任务,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只有少数的学生(31%)会记在日记本上,许多学生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2.从阅读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文有帮助,但阅读时存在很大问题,读书无计划,不经常读课外书。很少一部分学生读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他们只通读全书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摘抄的习惯。3.从学生作文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想写记叙文,但写不好,只能凭空编造;从取材范围来看,对自己家里或亲人发生的事情较关心,但对我们国家或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周围或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程度一般。

第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可分成两点:1.写作主体方面。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可现状让人担忧。如初中生阅读量过少,作文词汇贫乏;初中生阅读量小,作文素材的积累严重不足;初中生课外积累少,文化积淀不够。由此可见,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出发来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教学的模式化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使作文教学成为令人生畏的“老大难”问题。2.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关不足之处:首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我们不否认“读写结合”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文本的体裁、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等的分析,看起来是注重“读写结合”,其实,“读”与“写”并未真正结合。其次,初中记叙文写作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许多人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编撰,历来注重阅读方面,而多少忽视了写作方面,真正能当作文教科书使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文教科书的编撰长期以来一片空白。最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有限,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当中往往把记叙文的写法作为重点训练内容却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剖析认识,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该怎么写,就是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空话大话满纸,毫无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笔者从策略、步骤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第一,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点:1.采撷百花,积累记叙文写作素材。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博览是丰富文化知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勤加练习,多写作一些记事、记人的记叙文,所有我们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可以为我所用,还可随机应用。如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注意体现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事情是重点,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述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2.多看静思,激发记叙文写作激情。作为一般的学生,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体验间接的生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自化,再返观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其充实,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写作的冲动。3.熟读成诵,发现记叙文写作秘诀。对文章多看精思,熟读成诵,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感情,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沟通与作者的感情,引发大量的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能够增加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这些对于学习写作都是必要的准备。在博览中应注意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佳句(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4.品味鉴赏,感悟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好的记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文章各有各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各具特色。所以,对于学写文章的学生来说,就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吸取他人写作的技法和写作经验,真正做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比如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范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第二,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先从训练步骤说起:初一阶段:1.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材料,选择材料可围绕和突出主题、真实而又典型、新颖而又生动这三个原则来进行。2.指导学生学会构思,有如下方法:A.选例典型,以事感人。B.抓住特点,写出个性。C.正面描写,侧面烘托。D.小中见大,引申升华。以B为例,学习《藤野先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初二阶段:1.要求学生讲究感情真挚。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中,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包括作者所想,只要符合“四点”——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视为“真”。如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味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四次流泪,深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2.要求学生描写具体形象。具体可引导学生做到:A.调动多种感觉,使描写细致入微。对学生有必要进行“五官训练”(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和身(触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什么写得那么耐人寻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五觉”都写进去了。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初三阶段:1.注重细节描写,即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如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有名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不惜笔墨,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回旋在我们的胸间,使我们为之感动。2.正与变相对比,抑与扬相映衬。要使文章惊澜四起,就要注意写法的变化。“正与变”相对比,就是逆反用笔,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它在看上去不可思议、毫无道理的事理中显示事物的价值和深意,从而造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平凡人的新鲜事》为了反映老太太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作者没有写老太太忍着口渴的煎熬、坚持早出晚归不请假、工作从不出错的生动事迹,却偏偏选取了违反常态的几件事:为了工作平时从不喝水,今天却喝水了;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今天却提前下班了;工作从来不出差错,今天居然出错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比感动的事实:老太太在丈夫患脑血栓、病情危急情况下仍然坚守紧缺人手的工作岗位。这样逆反用笔,比从正面表现老太太的敬业精神更有艺术效果。“抑与扬”相映衬,就是欲扬先抑,抑的目的是为了扬,使文章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即是欲扬先抑法。由于运用此手法,因此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正与变”、“抑与扬”在对比映衬中实现了统一,文章就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

再从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说起。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从总体上把握序列的“线”,明确每个训练的“点”在“线”上的位置。循序渐进,以“读写结合点”为小目标,以文章为例子,以读写训练为途径,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操作方法有:1.借鉴创造,照猫画虎。即学生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教师应精选出那些文质兼美,学生易于和乐于模仿的文章,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充分体会和琢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出思路,并确立模仿的对象或框题,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仿写。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增加创新的成分,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来。2.具体补白,无中生有。补白拓展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依托课文语言文字,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浮想联翩;此过程又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感悟。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点滴的补白,点滴的培养,点滴的训练,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联读悟写,改换门庭。联读悟写,强调用读来掌握知识,用写来运用知识,用联来调动知识,用悟来巩固知识。“联”的内容有:联系课内知识、联系课外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此外,还可以按方法分为各种联想:如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事物的相似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事物的对比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接近事物的接近联想等,是联读悟写中“联”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改换门庭,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改写的类型有: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的改写。以“语言的改写”为例,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如把文言文《愚公移山》改写成现代文的记叙文。4.心有所动,抒写随感。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感练笔,一因习作空间广阔,随意性大,无“规矩”束缚;二因“感”皆源自学生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有材料可写,所以学生写起来不怵。这样,可谓一举三得——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随感中同步提高。

综上,本文从分析当前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入手,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指出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为,如果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提升阅读品位,读和写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6)

题材取向狭隘,定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不利于发展初中生的前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利于发展初中生社会价值的意识,不利于发展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因此,学生在取材方向上大部分只能向后看,只能写以自我为主体的文章。辩证地看,有好的一面,即因为取材贴近生活,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部分学生也能写出一些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能写出以前的或当前的那个“真我”。但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笔者认为,记叙文材料选择方向指导要有科学性,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取材导向应利有于发展初中生的前瞻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作文题《 _____改变了我》(07年江苏盐城市)为例,这是半命题作文形式,其提示语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任何一种遭遇都可能改变了“我”的思想、性格、甚至是命运。如果这个作文让成年人来写,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可能有足够的存量可以总结和回顾,但现在让初中毕业生这样一群少年来写,有多少少年能够认知改变了自己“思想”的经历遭遇呢?更遑论“性格”和“命运”?

可能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希望学生有话可写,所以往往要求学生回溯往事。可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当我们频频要求学生追忆过去、回忆往事,并从往事中反思自己的得失时,学生的前瞻意识和竞争意识也逐渐淡化。人生什么时候会常常回忆往事?或山穷水尽,因无法直面现实而不断追忆,在沉湎于回忆中麻痹自己;或已“迟暮”,人生有许多得失可以回顾总结以利后人。而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向前看的意识的是不那么强烈的。

当我们强迫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幼儿园或小学时代,我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就不会成熟或干脆拒绝成熟,或最多假装成熟。在学生的作文里,有太多的“自己打碎了花瓶却赖在小猫或弟弟妹妹身上”“去买东西营业员多找钱要不要还而进行心灵斗争”“夏天钓鱼不幸掉进水里有幸被救”等等虚而假的材料。假如我们学生只会沾沾自喜于这些空洞虚拟的往事,这是何等可怕的事!

2. 取材导向应有利于发展初中生的社会价值的意识。

先讲一个事例,据中央电视台2010年1月14日播报了一则新闻《学生作业救了老师女儿》。说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个女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主题是“疾病会影响人体的哪些器官” 的特征报告。一个叫约翰的学生完成的报告题目为《糖尿病病症的报告》。老师看了这份报告后,不禁后背发凉,因为报告中所提到的症状在自己女儿身上也有表现。于是把女儿送往医院检查,女儿被确诊为早期糖尿病。正是约翰的作业救了老师的女儿。

约翰的报告是有社会价值的。王充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着,一章无补”,写作必须是有社会价值的。现阶段,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在取材上,一般不太注重社会价值,更不能从社会文化积累和人的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写作的功能。

长时间以来,我们老师一直注重于要求学生写一些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小我”类文章。学生的习作中有太多的“我哭了”“我笑了”“我茫然了”“我苦”“我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以“我”为中心的圆圈,学生仅有一点点的感情体验,因一次次的触摸而被无限夸大,越发的多愁善感,越发脆弱。习惯于这类选材取向的学生,难以站在民族的、人类的、自然的角度去感悟人生,他们无法满怀激情地去抒写对人类对自然的终极关怀。

当学生习惯于关注“家事”,而忽视了“国事、天下事”,忽视了作文的社会功能性,那么到头来,他对自己作文的认识肯定是茫然的。如果问一个初中生,为什么写作文?写给谁看?为什么写?他可能一脸困惑茫然,或干脆回答“还不是为了考试呗”。只为了应试功能而忽略了作文的社会价值功能,至少从写作角度来说,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价值的意识的。

3. 取材导向应有利于发展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就侧重于联想能力的开发而疏于想象能力的挖掘。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7-01

目前的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提高学生写作训练看成一项重要要求。写作训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成了最重一项任务。关于以上观点,在课程标准中已经谈到过:"学生要会写读书笔记和书写日常信件;学生还要学会写日记、修改自己的文章并能相互交换进行修改。"的话语,里面还提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每学期不少于16次,要求在40分钟内写完一张半左右的文章"等具体的要求。总之,根据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来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语文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重视引导学生确实很有必要。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下面我根据自己在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看法。

1.引导学生增加语言资源

写作训练中语言资源很重要。要增加初中生的语言资源,首先必须制定好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要争取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取积极的效率。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多方培养他们写作技巧,对他们要有高度警惕,要避免一概而言或制定很高的标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多多阅读课外健康读物。

2.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里的写作训练中应该激发学生讲述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视培养他们想象力。

3.写作训练方法上要创新

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忘掉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进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

4."写作训练"中要全面引导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能够口头及书面上准确表达自有想法、培养准确应用词句能力方面,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要求不同。并且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根据语文基本知识安排得很合理,其中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应该重视一下几点。

4.1 要让学生清楚学会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写什么,怎么写是很重要的。因此,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懂得自己在写什么?此点已经是写作训练中的最重一点。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看成是一种基本写作训练,再说以上两种文章形式在初中写作训练中占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关于这两种文章形式上应该给予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4.2 "看图写作"是初中生初次学习写作的良好方法,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用此种方法时,要根据写人、写事、写景、写人物等小点认真引导学生。

4.3 引导学生多多观察事物。观察――认知事物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精髓,也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起点。

4.4 要重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想象的基础。 教师应该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4.5 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书写练习中要通过突出重点而引导学生。记叙文书写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安排记叙文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抓紧记叙文的六个重要因素(人、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结合与课本中的记叙文进行引导并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

引导说明文类型的文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说明文要以用某种方法将某一个事物解释给他人并且让他人认知此种事物为基本目标的道理,然后在实质性讲解根据需要解释的事物形状、特征、性质、用法、内部关系、意义等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篇(8)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篇(9)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9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60

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阅读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是带领少年在文字架构起的美丽天空下,自由的飞翔的一项很美的工作。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个时期,由于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对于时尚话题和热点话题很感兴趣,语文教师就要根据他们这个时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入他们更感兴趣的时尚与热点话题,让初中的语文教学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及目的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达到能够独立完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个文体的小作文写作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小学与高中之间的写作承接任务。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文的写作,兼顾其他三个文体,记叙文在写作教学中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初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四,初二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一,初三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相对比较,其他文体所占比例较小,但都有教学任务,要求能够规范性地完成。而记叙文的教学任务要求比较详细,会涉及到记叙文的各种方法和结构,不仅要求规范性写作,同时还要求创造性的写作。此外,还有片段写作的训练内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详细描写一个片段,比如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封信等。

二、如何将生活热点引入初中作文教学

(一)贴近生活,打造绿色作文课堂

要提升初中生写作文的兴趣,把生活热点引进作文教学是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初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他们渴望探索一切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从众心胜。贴近生活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就在自己的生活里,从而领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时讲真话,要有真情实感,真实地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无病,不小题大做,不无事生非,提倡绿色作文,不添加杂质,真实地记录生活,真情地歌颂生活。提倡绿色写作,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摒弃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造假”作文,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即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引进热点,打造时尚作文课堂

初中生处在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年龄,他们追星、喜欢热点话题,喜欢各种激烈的游戏。把热点话题引进作文教学,打造时尚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果的,热点话题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更喜欢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进行《漫话探险》的写作训练时,就可以把这个时期发生的与探险有关的事情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最后再告知此类作文的写作要求、技巧、方法。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只要完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透视内心,打造真心话作文课堂

在初中生的眼里,作文就是作文,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其实就在我们生活里,教师就要跟学生一道把作文移植到生活里,把生活搬进作文中。在应用文训练中,教师可以以书信这个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文体,来让学生感受作文就在生活之中,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说说真心话。比较独特的方法是教师让学生都给自己写信,写自己想跟教师说的真心话。值得注意的是,要做这样的尝试,教师必须跟学生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否则无法透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学生能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同时也能够透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学生的真心话,教师更能够了解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四)出亲情牌,打造真情告白作文课堂

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是洁白无邪的,要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就需要打出亲情牌,打造真情告白的作文课堂。在记叙文训练中,常规的教学都会让学生写出我最爱的XXX,我的XXX,初中阶段要书写真情实感最常见的就是写我被什么事情感动了,我爱XXX。而这样的情感往往不真实或者被夸大,最能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动情的是愧疚感,因此要打造真情告白的作文课堂,就要让学生写我最对不起的XXX,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等。愧疚感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作文写作,抒发学生内心想说又无法说出口的情感,与此同时也能够打碎学生心中的块垒。

三、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虽然通过课程改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最大问题就是以形式为主,以抓分为目的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其次是作文教学与生活相去甚远,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三是作文教学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作文是“作”出来的,而没有使学生感受到作文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树立绿色教学思想,让作文教学紧贴学生的生活,适应时展的要求。

四、结语

初中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初期,写作教学不仅仅肩负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重任,打造绿色作文课堂,让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诚实做人、老实做事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准,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 杨蓉;初中语文独立创新写作教学的前奏 [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上一篇: 匹配算法论文 下一篇: 维护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