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级体育文化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传统生育观念有所反弹,基层乡镇的计生工作陷入被动,计生政策宣传执行受困等等。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坚持抓紧抓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积极贡献。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计生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育龄群众生育观念反弹
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现行的计生政策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等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甚至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据调查,农村中大多数群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必须有男孩。育龄群众生育意愿和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差异,在农村尤为突出,违法怀孕及生育现象一直持续不断出现。究其原因,他们有的是想减轻将来养老给子女带来的负担,希望自己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有的是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寄托;有的甚至只是指望多几个孩子帮干农活,为家庭多挣点钱。
(二)基层干部计生压力增大
首先,基层计生干部在执行政策时严守纪律,对群众态度和蔼,即使群众出现过激行为也是十分克制,万分忍让,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但仍难见成效。其次,计生工作日常事务太多、太杂。繁杂的日常事务占去了计生人员大半的精力。农村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计划生育工作日趋难以顺利开展的同时,还要面对上级的各项考核和检查,作为“一票否决制”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让很多基层干部产生了要调离计生工作岗位的想法。
(三)计生政策宣传执行受困
1.计生工作手段逐步弱化。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以前采用的许多强制性手段现在受到了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现有计生手段主要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等。面对部分计划生育工作的钉子户,现有计生工作手段显得无能为力。
2.计生政策执行难度太大。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贯彻与落实,但是,部分计生政策执行起来难度太大,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不及时。通过调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能拖就拖型、对抗型、患病不适应型、流动型、攀比型、对立型等。从以上几种类型分析,前两类所占比重较大。
3.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一是对“经济困难型”处理难兑现。二是对“流动型”违法生育的处罚不好执行。三是社会抚养费征缴手段不多。
(四)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较差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完成。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各有关部门配合较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例如公安部门给小孩上户口,不看其是否是违法生育的;许多医疗机构没有执行计生政策,只要生了就开出生证明,甚至孩子没有在医疗机构出生,卫生工作人员凭关系违规操作,出具假证明等等。这些现象直接支持了农村育龄群众的违法生育。
二、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转变群众陈旧的生育观念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计生工作的推进。而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导向是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我们要逐步转变群众陈旧的生育观念,确保舆论的高压态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相关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真正接受计生政策,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同时,基层干部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计生工作,以引导群众自觉转变生育观念。我们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切实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上,以期营造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提升干部自觉的服务水平
针对当前计生队伍存在执法水平低,服务意识差,人员老化,思想不稳等问题,我们必须切实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整合现有乡镇资源,合理配齐乡镇计生办人员,采取公开考聘、聘用等方式,充实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要提高乡镇(街道)、乡镇计生服务站技术人员、村计生专干素质,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执法水平;要通过有力手段,淘汰一批执法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工作人员,引进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工作骨干,建设一支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计生行政法律、法规的服务水平高的执法队伍。
(三)制定计生惠民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
为更好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奖励扶助惠民政策,使更多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要让计划生育户在就业、就医、入学、社会保险等生活方面得到更加明显的优惠。同时,要探索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逐步形成奖励扶助标准机制,切实解决计划生育户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行政执法的齐抓共管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8-01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演变出的各种计划生育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悉心研究。
1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早婚早育、高出生率、重生男、轻生女的“早、多、男”的生育观念影响仍然十分严重。这么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相当一部分青年已经抛弃了这种观念,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严重,制约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这也直接造成农村人口性别比逐年持续升高。
1.2 婚姻登记制度变革的影响
1.2.1 育龄群众基础信息难掌握 新条例规定进行婚姻登记的人员,只需提供双方的身份证、户口簿即可进行登记,不再对双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工作单位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作任何要求,使人口计生部门不能如实掌握当事人双方婚姻史、生育史、尤其是未在本地登记结婚人员的过往信息。
1.2.2 影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的医学检查是保证出生人口素质的良好做法,也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关卡。强制婚前健康检查的取消,造成参加婚前检查的人员大幅减少。事实上,因为父母本身患病或者双方血型不合而造成出生婴儿的缺陷甚至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村出生人口素质的一大隐患。
1.3 户籍制度改革及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1.3.1 增加了奖惩政策的执行难度,造成社会抚养费征收难上加难 从惩罚方面看,公民违法生育要交纳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社会抚养费征收对城乡居民使用不同的标准。但是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由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后,仍然长期居住在农村,缴纳社会抚养费时,拒不按照城镇标准上缴,坚称应该依照农村标准执行。从奖励方面看,国家规定了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的一些奖励优先优惠政策,但是城乡居民有很大差别,居民户籍性质改变后,怎么兑现奖励优先优惠政策?这些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完全执行有很大的难度。
1.3.2 增加了对育龄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难度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虽然从长期看能结局人户分离的问题,但在短期内将加重人户分离的现象。原因在于,由于各地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不同,管理对象出现新的交叉。有的户口在一个地方,居住在一个地方,而工作在另一个地方。此外,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减弱了原户籍对人的束缚,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流动育龄妇女的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育龄人群的跟踪管理难度,违法生育现象比较普遍。
2 改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对策
2.1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转变农村生育观念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升高如果持续下去,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会影响婚姻、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危害女性的健康和安全,影响未来社会的稳定运行。
2.1.1 加强基层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工作主体认识水平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我们各级计生工作人员,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战略性,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2 以家庭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宣传的实效性 动员大众媒体和社会力量,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关爱女孩的观念,对传统婚嫁、祭祀、宗族传承等习俗进行积极扬弃,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以文化感召力促进性别平等、社会和谐。
2.2 强化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2.2.1 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基层计生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调配招考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村级的计生专(兼)职人员,逐步建立全覆盖的计生管理服务网络。
2.2.2 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乡镇政府可以从每年委托收取的社会抚养费中拿出一部分在村级实行婚育新风进万家评选活动。另外村委可以有意识的向活动提供宣传支持,通过村版报和村委广播宣传的方式让村民树立婚育新风意识。
1.1缺乏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即使为了提高对于计划生育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与教育,但是在实际的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过程中仍有不少的工作人员疏于职守,看轻甚至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有的基层部门的领导自己都不注重计划生育的档案工作,以致单位制度严重滞后,无法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从而为相关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2缺乏专业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由于只注重技术服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缺乏对于计划生育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大多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门槛变低,用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工作人员存在着学历水平、理论知识、专业素养、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经验上,缺乏面向现代化的意识,缺乏创新和活力。由此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档案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方向发展。
1.3缺乏科学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
当前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仍旧采取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和手段,没有紧跟时代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比如说档案的收集、管理和整理只能通过手工进行;各部门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一些偏僻或者落后的地区没有一个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设备;能在计划生育文化网站上进行查询的信息资料过少等。这些都易使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混乱,从而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2 计划生育档案工作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提高整个计划生育部门的档案意识
针对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档案意识不强这一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 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管理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干部尤其基层的县、乡级计划生育干部对于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再通过分级指导,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2.2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培养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员、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档案工作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行进的必要条件。从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来看,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对于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程度,另外要热爱档案事业,努力去学习专业知识,熟悉自己所管的档案内容,熟悉相应档案法规。从计划生育部门来说,首先要注重选拔与任用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培训教育,普及信息化管理知识。利用在职培训、进修、研讨、考察学习等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达到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要;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与惩处制度来坚决杜绝工作中的散漫现象。长此以往,通过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水平?硗贫?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稳步前行。
2.3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74-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财政税收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财政税收改革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发生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怡.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4(01):81~82
[2] 丁丽珊.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知识经济,2014(18):53~54
[3] 史红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90~91
[4]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3(17):6~7
[5] 宁志杰.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81~82
引言
众所周知,电力资源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之一, 供电企业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于用户用电,这是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何在经营过程中保障供电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以优质的服务提高电力用户的满意度,已达到企业经营效益,尤为重要。电费抄核收是供电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电费抄核收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客户的满意度。由于传统的电费抄核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对电费抄核收工作进行创新,以促进供电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1 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工作的现状
2009年,国家电网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电费抄核收工作规范》,加强了电费抄核收工作的管理,规范了电费抄核收作业。
1.1 抄表
我国供电企业已逐步淘汰了多年以来采用的人工抄表模式,当下抄表的主要模式为人工使用抄表卡或抄表机进行抄表。随着手机的普及与智能化,相关行业研发手机软件抄表,还有一部分地区采用了IC卡预付费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已经运用远程技术实现自动抄表,这也是目前较为先进,正积极推广的一种抄表方式。可见我国的电力抄表方式正逐步由传统人工型向自动化智能型转变,这无疑是供电企业抄核收工作的创新之举,当然即使智能化的抄表也需要一定周期的人工校核。
1.2 核算
电费的核算是抄、核、收工作的中枢因此又被称为是对电费的“审核”。近年来,供电企业的不断深化与完善电费核算管理模式与手段,比如“五统一”即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加强原始数据与现场实况的稽核力度、优化营销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加强原始数据备份与保存等使电费的核算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电费核算管理关乎着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及经营效益,是电力企业应持续完善的工作,不仅要从管理层面突破,还应从技术层面推陈出新,从而提升核算的准确性。
1.3 收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费的收取方式从起初的营业窗口收费已拓展为银行网点代收、网上银行、自助缴费等多渠道的缴费方式,不仅解决了供电企业营业窗口缴费人群集中的问题,而且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缴费方式。然而随着缴费渠道的增多,供电公司应进一步探索在代收电费工作中服务、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多种渠道缴费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企业形象。
2 电费抄核收中存在的问题
电费抄核收工作的关键衡量指标是准确性与及时性,准确、及时、全面的收回电费是供电企业确保经营效益及供电服务的核心所在。而实际工作中,电费抄核收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受管理、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
2.1 电费计量导致的抄核收问题
我国正逐步探索、推广使用智能化的电费抄表方式,电能计量表亦处于逐步由传统化向智能化转变的阶段,受工作原理的制约,传统的电能表计量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且容易发生修改电表等违法违规的窃电行为,智能电能表除了拥有传统电能表的计量功能外,还可以对数据计量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并对数据进行储存和传输,可以实现电能计量、电力质量检测、费用管控、用电查询、受理用户投诉等功能,而由于智能电表在部分地区尚未实现普及,使电费计量误差较大。
2.2 窃电技术的科技化导致计量误差较大。
以往的窃电手段主要体现在更改传统电能表的计量数据、损坏电能表、绕越电表接电等,一般情况抄表员认真检查很容易会被发现;而今的窃电技术趋向于科技化、专业化,如通过改变电压、电流接线通过断流、欠流使电能表计量渐慢,更有甚者使用窃电设备进行窃电。
2.3 人为因素仍是影响抄表准确性的关键因子
尽管目前采用的主要抄表方式为人工使用掌上机或抄表卡进行抄表,这种手段要求抄表员逐门逐户手工录数,尽管这样解决了计费系统数据录入的问题,但其本质仍不是自动化的抄表方式,比如无法在计费、线损控制、用电分析、营销预测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仍是存在估抄、漏抄、错抄现象。
3 电费抄核收的优化措施
电费是确保供电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优化电费抄核收不仅要从管理与技术层面入手还应该“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1 逐步优化抄核收管理体制
将PDCA循环管理融入到抄核收管理工作中从计划、执行、查核、处置四个方面对抄核收管理体制进行优化。
(1)切实提高抄表质量,可以采用互查、轮换抄表区、定期开展巡回抽查、自查、突击检查建立“跟踪”抄表制度、优化抄表路线等方式,从而减少人为的估抄、漏抄行为;加强抄表员业务技能的培训,从常见窃电行为、电能量采集系统、电费抄核规范、职业道德、电费抄核收智能化等多方面入手,转变抄表人员的工作态度与作用,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明确抄表员的权责,量化工作与考核指标,加大奖惩力度,激发一线抄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捉进抄表人员的工作业绩提升管理水平。
(2)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电费收取方式,在原有多渠道收费方式的基础上,要考虑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手机智能化等方式进行电费收缴,为客户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电费查询、缴纳渠道,在拓展多渠道收取方式的同时,了解客户对收费方式的需求,从服务、技术、业务、财务等多个方面提升电费收取工作质量。
(3)建立电费抄、核、收管理长效监察机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部门对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检查,通过评估与检查,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从而不断健全完善电费抄核收管理体制。
3.2 发挥技术优势捉进质量提升
电费抄核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体现在抄表到位、电费差错率、电费电价核算、电费催收、电费查询等方面。
(1)除不断普及使用先进的智能化电能表外,还能在抄表设备方面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及3G网络平台研发的手机软件抄表系统,功能集抄、核、收为一体,从而实现对抄表时间、抄表线路、抄表数据等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对电力设施异常情况进行提示、可以结合终端电能表对电费进行核算、实时查询、催缴等功能,从而实现抄表、核算、收费的完美结合。
(2)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电费核算的管控,完善电力营销软件,实现电力原始数据的一次性录入及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的互连互通;使帐务处理快捷、透明,从而有效地指导电费回收工作。
(3)从完善客户基础信息入手,通过开通语音、短信等形式的电费查询、催缴,从根本上避免人工催费引起的言语冲突;解决用户因忘记缴费而产生的电费滞纳金、欠费等情况,从而提高服务效能。
3.3 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管理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排在首位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是将人的思想与行为两者有机结合。在供电企业中,抄核收工作的核心主体是抄表员。因此供电企业不仅要注意抄表人员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提高抄表员对企业的满意度及忠诚度方面入手,比如提升抄表员薪酬福利待遇、完善岗位晋升机制等,提升抄表员对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另外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措施,鼓励一线抄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提供优化抄、核、收工作的方案及技术等,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双提升。
4 结语
电费抄核收工作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关口,也是当前电力企业最迫在眉睫需要提升的问题。各供电企业应树立管理、技术、人员三提升的理念,完善自身相关体系建设;同时本着服务转型、服务提升的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手段,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基层工作人员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且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好它,有42.2%的人认为工作目标需要努力才能完成,这说明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改善员工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指标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第一,考核指标和当前的人口形势不相适应。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基于控制人口数量的组织目标制定出来的,追求的是工作结果。从目前实行的考核办法来看,许多内容是对机构、人员、制度、会议、文件、档案、帐卡的考核,涉及工作实效的只有一半。在具体的考核实践中采用的也是基于工作结果的绩效考核方法,没有加入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评价。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绩效考核重视管理结果,忽视管理过程;重视控制数量,轻视提高素质;重视管理手段,忽视服务手段。在指标设置上多偏重于政策生育率、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等人口控制指标,而在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宣传生殖健康知识方面重视不够,导致基层计生工作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忽视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二,有的指标设定的脱离实际。各乡镇(办)的计划生育工作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考核指标的设定没有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别,脱离基层实际情况。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如政策生育率对于某些村来说定得过高,在现实生活中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为了达到规定的政策生育率,想尽一切办法对那些政策外出生婴儿隐瞒不报。
二、绩效考核的主体单一
从现行的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模式来看,对他们的考核主要是由其所在的乡镇(办)来组织实施,由乡镇(办)的计生工作人员具体进行,考核的主体比较单一。问卷调查表明,只有45.6%受访者认为绩效考核结果比较公正,6.8%的人认为绩效考核比较主观,这说明单一的考核主体具有其局限性。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封闭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考核的“封闭性”,即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主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内部的行为,由乡镇(办)计生部门发动和实施。考核的“单向性”体现为乡级计生部门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考核,缺少育龄群众的考评以及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评。这种考核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绩效只需要获得上级的认可就可以了,在这种测评模式下,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很容易忽视广大育龄群众的利益与需求,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摆在第一位。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生育绩效考评过程中,作为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育龄群众,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对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绩效最有发言权。计生服务对象主体的缺失导致了绩效测评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
三、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偏差
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执行者是各乡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相关知识、考核经验、尺度把握、道德修养等因素都各不相同,使得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考核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被考核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产生各种评估偏差。影响绩效考评真实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绩效考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考核水平和敬业精神参差不齐,在考核中存在对绩效考评的尺度把握不统一,个别人工作作风不踏实,容易出现走过场、讲关系、做人情的问题。这样取得的考核数据资料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激励措施力度不高
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待遇报酬偏低,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作为“村干部”,有着明确的工作责任;作为农民,又承担着家庭生产任务。对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要求上基本与国家干部“一视同仁”、“同等要求”,因为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她们的工作量比较大,无形中牵扯了不少精力。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外出后,有的居无定所,有的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返回,给基层计生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而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能享受的待遇却很低。近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对基层计生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了调整,平均每月上调20元-50元,受到了广大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欢迎。这表明现行的激励措施还有潜力可挖,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找出制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难点、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
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
机制、模式与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YA11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9-04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职育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进课程建设既要全面学习和充分借鉴的深入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由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
已有课程建设理论知识,也要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课程改革新“指向职业适应能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在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化背景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两大阶段,正处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
下,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向”的课程改革阶段。20世纪
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近年来,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不断引起国
家高层部门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倡导高职院校课程
设置和课程改革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组织专门人员开
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优秀教师
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探索实践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模型,即便有的
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应用。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
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
按照马树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
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
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二是体
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间的关系。①从广义层
面上来看,概念模型也可称为理论模型,是主体构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据,也是主体理解研究对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来认识和理解。尽管
BAG理论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时间较短,对其思
想内涵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既有助于高职课程体系
的开发设计,也有助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效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也是教学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
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
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建
设、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理论和思想,结合我国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种课程开发应当以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在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
能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有
效整合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使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目标,突出
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与之相
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来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以提升职业适应能
力为指向的,这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运行管理进入过程
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目前,多数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
任职要求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
岗位能力,也要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
力。加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
能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适应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现代职业工
作实际和任职要求,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组织利用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
务、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统一,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不同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开发路径、
方法和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理论视域下,
“工作
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
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识信息。②与之相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必需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这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
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建
设的最大瓶颈和关键所在。课程设计主体严格遵循工作过程蕴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环节来
确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形成了该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及
其顺序排列、课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还包
括对教育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细致研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依附
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方式和质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划分为
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指导
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
依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过程。经过开发得到的学习领域应该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
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
合性学习任务③,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通
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处理问题情
境的过程性知识、意识和技能,进而形成从事某个职业的职业资
格和综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主体层面:缺少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学习。专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生由单纯的工作劳动者转变
为工作参与者和设计者。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既不注重课程
开发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专业建设实际
的全面分析,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思考就直接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演绎出各种开发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甚至有的院校教师
根本不了解“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课业”“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内涵,就随意引用,进而
出现概念滥用和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2.开发过程层面:缺少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服务职业能
力培养是高职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出发点。要实现职业教育
目标,服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
程、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科学设置和优化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绩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
求主体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从培养
学生“设计导向”能力方面来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专业调研基础上,确立专业
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立
专业课程体系。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课程体系的合理
构建,忽视课程体系对每门专业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分析,不注重
课程体系与每门专业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的细致分
析,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把握开发过程的
动态演替。
3.开发基础层面:缺少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不同高职院
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基础、背
景和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课程开发水平及其应
用范围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础优越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区行业企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
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以及转化的学习领域更具科学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具有广泛性。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
高职院校由于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一个建立在
诸多企业研讨基础上的开发方案,因而课程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问题。从整体上看,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
已经成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
便是高职院校具有技术研发创新和继续教育的设备、师资优势,
一些行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这样就会造成课程开发
目标不明确、开发方法不规范、开发重点不突出、开发内容不合
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开发环境层面:缺少管理机制的有效支撑。课程开发是
以特有的管理机制为支撑平台,借助管理机制来保证课程开发
有序进行,实现课程开发目标。以管理制度为内核的管理机制
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以视为解决课程开发实施问
题、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方略,也可以视为督导和评价课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时,首先
要考虑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课程从学科知识型转变为学
习领域型,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核算、学生管理、教
师管理、课堂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经不适
应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实施管理。特别是课程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进而影响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及其有效实施。
5.开发资源层面:缺少专业师资的培训建设。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构建知识理论体系为核心的课程
开发存在不同:在开发主体上,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每个要素、环
节和层面再到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开发内容
上,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工作
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内专业教师在开发
课程内容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侧重于学
生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和任职要求。只有以校内外专家为主体
的课程开发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
学习”,即工学和学习一体化。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重视
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但不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主体的培养,使
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6.开发评价层面: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经济
学角度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为,需要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资源,使得课程开发表现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课程开发过程是以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必须关注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忽视对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已有的课程开发成果要么
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简单调整或引用一些时髦名词,缺乏对课程
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评价,使得一些课程开发初期出现的问
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课程开发整体水平的切实提高。课
程开发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实
践提供了管理和决策依据。课程开发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
评价基础之上,即以开发评价为保证和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
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
的一体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
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
标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确立、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和教学质量控制评价等内容。每个层面的有效实施不仅要
求课程开发主体掌握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知
识解决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突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
导下,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的规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
转型特征、行业企业资源、专业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
有机结合与相互对接。④基于行业情况和工作的系统分析,认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统一性的要求切入,确定课程目标,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确性和
理论与实践关系表述的明确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普适性。以行
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技术领域的技能要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
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要求。按照
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即“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
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有
序排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紧
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合理选择和系统组织课程学习内容,系统
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资
源和条件,科学设计和排序学习情境。适应学生特点,突出高职
教育特色,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
实施行动导向式的专业教学,并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的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
发,需要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积极性为核心,不断拓宽
校企合作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与结合,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和水平。一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
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二要保
证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使得行业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和领域,使得行业企业不
只是针对课程开发单一方面参与合作,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校
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以经营的理念尽
可能地拓展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
极性和热情;四要建构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根
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
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
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
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⑤构建完善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是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开发取得长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将课程开发目标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开发实际过程中,使得开发实际与开发目标保持一
致,前一阶段开发与后一段开发有机衔接,并根据课程开发管理
制度和质量标准,合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
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和绩效实现,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监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横向维度,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协调机制、保
障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主要是根据课
程实施和人才培养需要,来有效协调课程开发主体、对象、内容、
方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不同开发主体间关系,引导开发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是从人财物资
源角度保障课程开发过程的有序推进,理清课程开发各层面之
间关系,为开发重难点层面提供资源保证;整合机制主要是整合
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要素和内容,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目标的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励课
程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不同合作主体互动合作,高
质量完成课程开发任务。这四个层面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形成和决定管理机制的整体功能及运作。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对课程开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
素并非仅仅是行业企业、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础和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如果其专业教师不具备课程开发
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够有效推进课程开发。对于
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的情
况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加大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培训。将国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和
模式介绍给专业教师,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高
起点,增强课程开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坚持从专业教师队
伍中选派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参加课程开发学习培训班
或进修班,依据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对教师骨干的学习
培训或进修情况及课程开发的业绩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
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据;定期组织课程开发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
理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专业教师课程
开发思想和理念的进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6.注重开发绩效的评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课程开发
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投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由
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因此要对教育投资行为进行
绩效考核与评价。同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也必
须开展绩效评价。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认
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适应高
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立足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着眼于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和保障,促进课程开发实践的
持续尽心。其次,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
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研讨和设置课程开发绩效
评价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明确评价主体及其责权利,校企共同
组成评价机构,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评价,规范评价要求和办
法,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最后,确立评价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关键和核心,不
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和流程,使得课程评价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出课程开发绩效评价
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0(1):14.
②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7.
1 存在的问题
1.1 手术器械方面 供应室接收物品时发现器械数量有误,有缺少或多余。有时还有2个包的器械混淆的现象。器械带血渍,甚至已有干结,造成清洗困难。
1.2 人员结构及专科知识方面 以往从事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较慢,缺乏创新的潜力和动力,缺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手术器械的认知就更缺乏,造成接收区的护士清点费时又费力,包装区的护士觉得无从下手,工作效率很低。手术室的护士由于器械数量的增加人员的短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清洗、包装器械,很难保证其质量及效率。
1.3 运送储存方面 我院供应室与手术室因不在同一幢楼,之间无法安装直通的洁、污电梯,每天的物品需由工人分多次运送,下收下送的时间很难控制,运送途中可能造成器械的丢失、混淆和污染。运送的问题造成器械的周转时间长,手术室器械包的数量增加,以及租借器械的管理,相应造成储存的要求提高及管理的困难。
2 对策
2.1 前期的准备 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不管是物资、人员、技术方方面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及覆盖面。
2.1.1 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的沟通和定期的反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临床科室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合理安排运送的频次和时间,制订管理制度、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如下收下送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专科器械洗涤流程和质量标准、器械包装流程和质量标准、灭菌流程和质量标准以及完善的物品清点交接流程和具体要求,以保证集中式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2.1.2 工作人员的结构培训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了解集中式管理的目的、意义、实施的方法,使其掌握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选择性地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到手术室学习专科器械及专科包的洗涤及包装等特殊要求;手术室选派1名高年资护士至供应室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控制和科室间的协调,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清洗工人,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保证了工作质量及效率。
2.1.3 设备及物品 消毒供应中心需要增添必要的设施以满足集中式管理的需求,如自动清洗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至4台,清洗篮筐、器械分类台、转运车、存放架等也做相应的增加。手术室同时相应的增加器械及敷料的数量以保证正常的使用。
2.2 工作流程
2.2.1 接收 器械数量的准确交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手术医生工作流程和习惯将常规的器械归类成各类手术器械包,如胆囊包、胃切包、骨科基本包、心脏包等,特殊的器械和不常用的器械采取小包装,以备临时添加和满足手术医生不同习惯和要求。并制订成册,每个包选用合适的清洗筐盛放器械,器械清洗、打包、灭菌始终固定这个容器,筐外悬挂不锈钢的标志名称牌,每个包内放置器械清单,使用者、清点核对者、包装者都必须在清单上签上姓名、时间、用于哪位病人,以便核对清点及追溯。如发现器械有误及时与手术室联系,并提供相关信息追查原因。
2.2.2 清洗 采用正确的清洗方法是清洗质量的根本保证,可以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操作人员被污染的机会,保证灭菌质量,保护环境和他人。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脓、蛋白质、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且会产生生物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灭菌前完全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室要求手术室的器械护士术毕及时地进行初步预处理,白天应进行初步的清洗,如果是夜间不能及时运送,应用稀释的酶清洗液浸泡或喷淋以防止血液的干结影响清洗效果和减少器械的损耗。供应室接收区护士根据物品的性质采取正确的清洗方法,如:带有管腔的一些器械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和高压气枪进行清洗,一些精细器械可以用超声波清洗机加以清洗后再手工清洗。
2.2.3 检查包装 器械的配备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严格执行检查步骤,使器材能充分发挥使用功能。检查器械的关节是否灵活,咬合面是否紧密,沟槽是否平行,锐器是否锋利,持针器持针是否牢固等。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有问题可在器械上作相应的标记。手术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器械在供应室,功能失灵的器械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将检查好的器械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分类包装。包装外层应贴灭菌指示带注明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等。 租借器械时与手术室、供应商协商必须提前一天送至供应室,由包装护士确认准确无误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灭菌以保证质量。
关键词:石化企业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石化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企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源泉;是企业完成各项任务的“磨刀石”,是经常性的、具体的工作,在企业建设中具有“生命线”地位。但在现实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的倾向时有发生,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石化企业生产力的生成和提高。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使教育落实打了折扣。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务虚”“软指标”“看不见也摸不着”,不重视也不会出问题,搞好了也不能一时见成效,即使没搞好,突击搞搞笔记和软件资料也能应付过去,教育“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组织开展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往往是从网上粘贴、复制的教育内容再落实到职工笔记上,所以教育的时间往往以各种理由被挤占、内容被简化。长此以往,政治教育容易被职工所忽视、淡化,容易出现基础教育弱化,石化企业的光荣传统被削弱和遗忘等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建设和发展。
二是政治教育层次不明显,形式简单。目前,大多数基层单位都配备了电脑、视频系统等电化教学设备,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通过实际来看,存在利用率低,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不会利用现代传媒开展教育;教育形式、过程和内容的简单化是导致“边搞教育,边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经常性教育来看,很多单位教育中层次不清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锅煮”“满堂灌”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少数基层政工干部为了省事,新老职工一堂课,一个教案大家听,没有从层次上分开,该讲的话不能明确讲,不该讲的事情在课堂上讲,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负面影响。个别单位在政治教育形式上过于突出一致,用干部的标准衡量职工,用老职工的标准衡量新职工,教育的群体和实际情况有所背离;有的职工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接受的过程与现阶段检验衡量的标准也不想适应,普遍存在学的和考的不一样,导致教育跟不上,流于形式。
三是基层政工干部的能力良莠不齐。首先是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有些单位的政工干部对当前的任务和职工的现实思想认识不清,不能联系实际,单纯的搞教育形式,重过程轻结果,往往是讲的多、实际做的少,教育内容多、检查落实的少,形式上多、具体指导的少,做不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教育就搞什么教育;其次是教育内容过多。有时一年开展几个专题教育,学到最后,职工什么也不知道。搞一项教育能重点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就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单纯的追求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充分结合企业和各单位的实际承受能力,避免教育课题过多过滥;再次是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基层单位工作任务重。但少数单位领导干部受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经常出现有空天天补教育,任务多时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时间。为了完成笔记,搞教育成了补教育,在教育时间的利用率和质量落实上一般化。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基层组织不深入研究和解决思想问题,石油企业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传承。遇到职工思想问题总是以“利益给予”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唯物化”倾向严重。有些职工只知道书记、政工员这个职务,对其思想上的引导、教育等作用和职责日益模糊;其次是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也摸不着,抓多抓少无关紧要。即使抓了,标准也不高,仅停留在保安全、保稳定上,认为企业不出事就是思想工作到位了。
二是基层领导干部敬业精神不强。主要表现为:首先是缺乏着眼大局,为职工营造积极进步思想氛围的意识;其次是布置和开展工作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着眼点。如写了几个教育课件、讲了几堂政治课,职工笔记有无疏漏和是否整洁等。即使做了点工作,还非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点”,认为上级满意就算工作到位。
三是基层领导干部不会做、不敢做、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一些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研究不深,有些理论和道理自己都没有弄懂,更难用正确理论引导和教育职工;其次是方法缺乏创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做特定人的思想工作、政治授课等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满足于“我讲你听”、“照本宣科”式教育;再次是一些领导干部不知职工,对职工的思想问题“号不准脉”,做工作文不对题,效果不佳;还有的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有限,缺乏谈话技巧,常常辞不达意,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不敢做和不愿做思想工作。
三、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传家宝”。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众所周知,担保行业是银行分散风险的有效补充,其本意是当个人或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贷款人找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优良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以担保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商业担保模式曾是政策鼓励的担保方式,被认为是能够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硬通货担保障碍的良策。因此担保公司这几年发展迅速,许多民间资本也加入其中。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特别是民营担保公司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商业担保不但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并提高了整个交易系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拆借资金和投资获利易引发经营风险
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往往盈利有限,不足以完全解决代偿,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就有可能抵销掉几十笔担保业务的保费收入,为突破生存困境,担保机构往往在经营担保业务的同时,兼营投资业务,甚至违背担保宗旨,大肆拆借资金开展放贷业务。良好的投资回报,固然可以增加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但投资经营的失误,其后果是直接削弱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代偿能力。年初爆发的华鼎系事件,就是担保公司以担保业务为幌子,截留客户的贷款资金,违规进行各种资金运作,利用担保平台为资金圈钱,使客户及银行蒙受重大损失。
(二)注册资本不实带来代偿能力不足的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是采取在贷款行存入一定数量的担保基金,然后一般按2至5倍(财政部规定不超过10倍)的比例放大来为中小企业或个人融资提供担保。担保基金之外的部分,银行凭借的是担保公司的信用。在这种操作模式下,注册资本和信用放大倍数就直接决定担保公司担保行为的风险级别。而目前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形态,并未明确要求全部或绝大部分应为货币资金,一些担保公司通过虚假出资或实物出资夸大其担保能力,由于缺乏最低注册资本,没有可供自由支配的现金,这些担保公司根本不具备实际的担保或偿债能力,从而影响其担保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此外,有些担保公司不惜利用其它较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代持股份,造成股东实力较强的假象,骗取银行合作。
此次华鼎系担保事件影响的金额如此巨大,其原因之一在于,在相关授信银行的眼中,华鼎、创富前几大股东均为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是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但有关人士根据华鼎系实际控制人陈奕标把大量股份平价转让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不入主华鼎系担保公司董事会、信托大股东股权被多次摊薄无异议等多种疑点进行推测,这些信托公司实际是帮陈奕标代持股份,并未真正入股。
(三)虚假及多套报表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
担保机构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未经外部审计,其对外提供担保的业务信息很难准确掌握,而对其账外经营、转移利润等问题就更难以有效监控。有的担保机构设立动机不纯,希望获得牌照旨在日后获利。有的担保机构迫于收入压力,或风险滞后而产生的资金运营冲动,采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方式,如华鼎系中华鼎、创富及中担担保公司,在股权结构上虽无关联关系,但其实际控制人同为陈奕标,陈奕标同时涉足融资、典当、放贷等业务,搞起多元化经营,其下属公司错综复杂,而财务报表信息未能反映担保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结果为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带来风险隐患。
(四)担保客户资质参差引起第一还款来源风险
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拓展业务,部分担保机构并未对准入客户进行严格的尽责调查,看重的仅仅是客户提供的保证金及反担保,往往造成担保客户“鱼龙混珠”,而部分资质差的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变现能力差、主营业务不突出,极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多、风险大,对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难以提供有效保障。一旦外部经济不景气,企业破产倒闭,担保公司代偿能力有限,则会造成银行的直接损失。如华鼎系担保公司在准入客户时,看重的往往是该客户能有多少资金“流入”担保公司,不注重客户具体实力,通过帮助客户调整财务报表、频繁资金交易流水等方式“夸大”销售收入“骗取”银行资金。由于2011年末以来经济持续下滑,企业破产倒闭,大量的担保代偿导致华鼎系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
(五)反担保或再担保无法落实
理论上说,担保机构为企业实行担保后,可以要求企业提供财产抵押、质押或第三人保证等反担保措施,将风险转嫁给贷款企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动产抵押、动产和收益权利质押,往往存在着评估、变现、产权争议等诸多风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同时,由于专业担保公司纷纷涌现,泥沙俱下,担保公司面临业务竞争时,往往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或放弃要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等等方式来拉拢客户,一旦客户违约,则担保公司“血本无归”。此次华鼎系事件中担保公司资金断裂,而大量的反担保条件无法落实,华鼎系或最终将无法逃脱破产清算的命运。
二、规避风险的对策
当前,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共识。因存在抵押物不足、资产积累不多等问题,中小企业一直是融资的弱者,而作为一个中介及具有一定实力保证人的担保公司,为银行与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为银行缓释部分融资风险,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饥渴,因此,虽然当前民营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银行不能“一叶障目”,只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担保公司的合作,同时加强政府对担保行业的监管,相信银保关系终能拨云见日。
(一)把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准入关
在担保公司准入环节,银行须有严格的条件,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首先,银行要做好与担保公司合作前的尽职调查,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申请合作担保公司的基本情况、资金实力、资信状况、代偿能力等,优先选择成立时间长,具有一定规模,拥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作为准入对象。其次,严格控制担保的放大比例,由于银行方面对合作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未能全面的评估,所以控制放大比例就尤为重要,如果比例过大,一旦出现损失,最终受到伤害最大的将是银行。
(二)严格监控担保公司经营领域
目前各地金融办、金融局仅对担保公司准入环节核发金融执照,未进行过程监管,今后政府应加强对专业担保公司进行全方位监管,对于担保公司转移资本金进行其他高风险投资、私自收取客户反担保金、介入房地产或证券市场、对外担保余额超过实收资本限制倍数等涉及经营风险情况,要重点加大监控。同时,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多利用外部公共信息资源,了解各担保公司的实际经营模式、经营范围;加强与同业机构的交流,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在与各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并适当加大对其故意隐瞒信息、不实披露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发现不实披露并导致风险发生的,将相关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列入银行同业的黑名单,使其无法再进入担保行业经营等,增加其违约成本。
(三)授信重视第一还款来源
担保公司推荐的业务可以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来源,同时,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方便了一些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抵押担保要求的中小企业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中小企业客户的授信需求,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仅仅依赖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并不能完全转嫁风险,而只能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因此银行在叙做与专业担保公司合作项目时,应首先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交易真实性的审查、评估,对借款人资格、身份真实性及还款来源进行独立审查。不可由于担保公司的存在而放松对业务本身的风险防控。
(四)尽量争取增加不足额抵押
在与担保公司担保的业务中,并非全部客户都无法提供押品,有部分客户仍可提供可办理有效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为了能在获得相应比例保证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尽量争取多做追加担保形式的业务,少做纯担保业务,并且对于不足额的抵押品,如能办理抵押登记的,原则上都要将抵押权人设定为银行。通过在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内增加约定或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明确将银行可接受、可办理正式抵押登记的不足额押品均抵押予银行,在贷款出现不良需要代偿时,银行可在担保公司先行垫付不良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协助担保公司向借款人追收,并将抵押物处置变现款项作为担保公司的补偿款。
(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
再担保是信用担保体系中分散和转移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风险、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扩大担保资源总量的重要保障方式。面对高风险性的担保行业,仅有担保机构的存在,其防范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银行应加强与再担保公司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风险分担机制,以融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