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产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品生产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品生产计划

篇(1)

近年来,港口机械制造业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所处在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据国内市场调研显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产品成本,然而,压低生产成本的难度却在逐步增加。因此,如何优化港口机械产品生产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一、影响港口机械产品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分析

1、产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设计,虽然产品设计费用所占总费用比例较少。港口机械产品生产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做起,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减少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生产不必要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2、有些公司生产设备有限,而港机生产设备精度要求高,公司有一些零部件需外协或外购,还有一部分电气配套件,这需要公司采购人员把握好采购提前期,减少产品采购周期,更合理的协调好外协件、配套件与车间生产进度的安排,减少产品的采购费用与采购周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3、通过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差异化计算,发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合理之处,有没必要、不增值的步骤。企业应该合理制定产品的生产计划,对生产计划进行优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降低生产成本;4、公司需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以目标成本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

二、优化港口机械产品生产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定产品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目标成本计划的制订与目标成本计划的执行两大范畴。公司对这一理论的合理应用过程,应注重对自身实际经营体系的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目标成本是企业依据以销定产的原则,根据销售部门所承揽的产品价格、性能参数等技术经济指标,在产品投产前所确定的成本控制计划。它涉及企业内部设计、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成本水平,绝大部分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设计前制订出目标成本,设计后概算设计成本,用目标成本控制设计成本,目的是在保C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产品的设计成本控制在先进的水平上,直接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效益性。目标成本管理必须要全民参与,贯彻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管理者需将成本核算的思想灌输给执行车间,将成本控制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中[1]。

(二)对生产采购环节加强管理

在产品设计定型后,材料采购是影响产品成本的第一因素。采购人员应减少生产采购环节,对于所需的少量的配套件进行询价、比价、议价,并索样分析,综合考虑价格、供货周期进行选择,并需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价格变动,降低成本。要做好采购控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2、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有专人管理。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物料、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3、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

(三)改进产品生产环节

根据产品设计图纸,首先对产品下料进行优化分析,最大化利用主材;其次对外协件、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电气配套件采购提高质量管理,在保障采购质量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产品的生产工期,以缩短采购件的供应周期,减少产品的生产工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制定详细的进度安排,并制定成本标准。以分解的产品目标成本为标准,根据每个产品的实际加工工艺再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出每道工序的材料、燃料动力、工装、质量成本、活劳动、折旧的定额成本,以定额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定额成本进行对比,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不增值环节,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四)建立内部结算体系

产品制造的成本本身是可以用货币量化的财务指标,既然产品制造过程每个环节都将发生成本,则必须具有相应的成本考核类别与手段,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产品成本结算体系,定期定时完成主机产品在各个环节的成本结算,获得产品的综合成本信息。完善的企业内部结算体系的建立,尤其对于港机大型生产制造制造企业而言,是其成本管理工作的首要基础。企业内部合理的结算价格的制定,需要企业以大量的基础性成本管理工作为前提条件,企业必须为此获得充分的基础成本信息,以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

篇(2)

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多,每个品种的产量很小,基本上是按照用户的订货需要组织生产;产品的结构与工艺有较大的差异;生产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设备采用通用设备,按照工艺原则组织生产单位。每个工作中心承担多种生产任务的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间断时间、工艺路线和生产周期均长。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具有生产灵活,对外部市场环境较好的适应性等优点。

基于上述特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生产作业计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好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得这个歌生产环节达到均衡负荷,最大限度地缩短生产周期,按订货要求的交货期完成生产任务。

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期量标准

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期量标准有生产周期和总日历进度计划。

1.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基本期量标准,其构成同成批生产条件下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同。由于产品品种多,所有通常只确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代表产品的生产周期,而其他产品可根据代表产品的生产周期加以比较,按其复杂程度确定。生产周期的确定方法可采用产品生产周期图表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按照产品的结构、工艺特点、主要考虑产品零件中的主要件和关键件在工艺上的逻辑衔接关系,确定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产品的零件繁多、工序衔接复杂的情况下,人为编制出错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欧拉APS高级排程系统。

2.总日历进度计划

图1

总日历进度计划就是各项产品订货在日历时间上的总安排。其目的是验算各项任务在各个生产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和面积负荷,保证各工段、各工作地的负荷均衡,以利于生产任务的如期完成。验算时,首先验算关键设备的负荷,使关键设备的负荷均衡;其次验算关键件的进度,使关键件的进度满足装配的需要,进而保证交货日期的要求。对非关键件则可插空安排。编制总日历进度计划包括两部分工作:编制各项订货的生产进度计划;验算平衡各阶段设备的负荷。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编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作业计划,由于每一种产品的产量很小,重复生产的可能性很小,无周转用在制品,在安排计划时,主要考虑期限上的衔接、负荷与生产能力的均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产周期进度表法

此方法的具体过程与编制总日历进度计划的过程类似。首先依据订货合同,确定产品的生产阶段;其次编制订货说明书,具体规定该产品在各车间的投入与出产期限;最后编制综合日历进度表。

2.生产进度百分比法

所谓生产进度百分比法就是对某项产品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应完成总任务的百分比的方法。用百分比规定并控制各车间在每个时间段应完成的工作量,可以防止因生产延误而影响交货日期。具体过程是:首先根据产品的出产日期以及他们在各车间的生产周期,确定各车间制造该项产品的时间;其次,根据进度要求,下达完成计划任务的百分比;最后,车间根据百分比,计算出该项产品在本车间的总工作量并编制车间日历进度计划。此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长的大型产品。

3.利用欧拉APS系统(oraps)自动编制生产计划

欧拉APS系统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订单进行规划及有效地控制,使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节省费用、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科学得系统。广泛用于离散型制造企业。应用于生产计划部分的主要功能为:自动生产计划编制,快速生产计划优化。根据产品的结构、工艺路线、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考虑生产瓶颈和产能,自动安排生产计划。对于插单,改单。能够快速适应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的生产计划。每天对生产任务进行报告和分析,必要时可对生产任务进行修改。

四、结束语

在生产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计划与控制是密不可分的。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计划与控制结合了生产和市场需求上出现过的众多问题的技术,而对于该类生产计划的控制主要是要用来解决如何通过对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性做出快速响应,减少不增值工序,加大工序之的衔接度,提高零部件的配套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2]张鸣龙.工业企业生产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8.

篇(3)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提出,再一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推到紧要的日程中,其中包括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在这十年间,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而文化产品通过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等要素影响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考察这些方面对把握文化产品生产特征和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素分析

1、生产方式

在创作、生产、复制、营销、管理这几个关键过程中,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

(1)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由于文化产品生产具有生产的弱控制与再生产和销售的强控制特点,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阶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科层制度的管理关系的长期的合同关系,如制作者和辅助执行者;另一种是强调商业主义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的临时性的合作关系,如主管和主要执行者。目前,不论是项目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中的企业兼并融合以及大规模化的产业链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发行等一系列过程都由企业自己完成,即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将成为企业控制文化产品生产的趋势。

(2)专业化分工。由于文化产品生产的复杂、高投入性和再生产的低投入性,以及知识、技能和智力的综合性较高的特点,在原创阶段主要是综合各种要素对原创性产品的二次创造,其复杂性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一旦生产出来,后续的再生产过程的成本几乎可以不计。如影视制作的过程比较繁杂,生产过程的投入花费非常巨大,但是一旦制作成功,只需要卖版权,在各影院和电视台播放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后续成本几乎可以不计。

影视制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前期工作,包括企业策划、融资、作品的创作和确定等;第二部分指制作的实施,包括试镜、拍摄、录音、配音等;第三部分指后期工作,包括剪辑、特效、字幕、合成、试映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如果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按照企业活动的特点和员工的特点相应地分配岗位,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中的衔接工作就会更加流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组织形态

一般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体系,如图1所示。

(1)组织层次。一般的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有创作、生产制作、销售和延伸。音乐作品生产的组织层次有创作、表演、录音、复制和销售。根据文化产品生产的环节和生产主体,可以将文化产品生产的组织层次大致分为:文化产品的创意层―生产制作层―营销管理层―延伸管理层。其相对应的主体,即创作者、生产者、创意管理者、所有者、执行者之间及时的沟通和协作非常重要,而这与组织层次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生产组织层次的高低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沟通以及生产效率。而现代互联网技术传播的快速、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挑战,使组织层次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即组织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发展成为必要趋势,缩减文化产品生产组织层次,可以使信息得以快速的传递,从而使文化产品生产阶段的各个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加强,使生产过程高效、灵活、快速和敏捷。同时人员之间相互的学习和沟通更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2)组织关系。这里的组织关系主要是指企业文化产品的生产涉及到的部门之间人员的协调协作关系。技术人员、创意人员、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之间应该职权分明、相互协作,人员、职能和资源的配置应当合理。

文化产业生产组织形态的复杂性,既有大制片厂式的工业化生产,又有专业化生产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涉及创作、生产、营销、政策和服务机构等多个方面。根据文化产品生产的组织层次相对应的主体,即基层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和中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文化产品生产的创作、生产和营销等方面的实操过程,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向。

公司的生产计划、预算、财务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统一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高级管理层应根据基层管理者与中级管理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战略的制定,中基层管理者应在高级管理者的引领下严格操作。管理和支持企业的创新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能,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假设及研究设计

1、指标构建与概念模型

(1)文化产品的生产指标构建。笔者在前期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并同企业和高校有关专家进行探讨,建立了两个二级指标、四个三级指标的文化产品生产测量体系,如表1所示。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构建。结合魏江所提出的企业创新能力维度,笔者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分为四个二级维度,如表2所示。

(3)概念模型。笔者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从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两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组织层次越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组织关系越协调、紧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如图2所示。

2、假设提出与问卷设计

(1)假设。H:文化产品生产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2)问卷设计。本研究是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网络调查问卷均在“问卷星”网站上,并委托机构进行付费调查。目标人群为文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共5个问题;第二部分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共10个问题;第三部分为基本信息,共5个问题,包括企业规模,文化产品类别,填写人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年限。为了能及时获取数据和便于统计,问卷均采用封闭式问题进行提问。

三、实证分析

1、信度检验

样本中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类别涉及到影视类、书刊杂志类、日常用品类、工艺制品类及其他类别。答卷样本中男性占48.91%,女性占51.09%,说明样本覆盖较均衡。89.62%的填写人年龄都在26岁以上,符合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利用SPSS 19.0做问卷的信度检验,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总体样本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51,文化产品生产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为0.721 ,科技创新能力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29。三者均大于0.7。根据Nunnally(1978)认为,通常情况下Cronbach's a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因此,表3的结果反映了问卷的信度较高。

2、效度分析

利用SPSS19.0做问卷的效度检验,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总体样本的KMO值0.780和文化产品生产的KMO值0.709在0.7―0.8范围内,科技创新能力的KMO值0.857在0.8―0.9之间,而且所有的p(sig)=0

四、模型结果与分析

1、输出结果

利用lisrel8.70生成两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图,如图3所示。

如表5所示,在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指标中,研究模型的X^2/df值为2.4379,小于3,RMSEA值为0.067,小于0.10,说明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是可以接受的;CFI值为0.95,高于0.9,反映了较好的相对合适度。

本研究中GFI和AGFI分别为0.88、0.80,都小于0.90,没有达到一般认定的较好拟合优度标准。根据Bentle&Chou认为,多变量的模型完全达到一般认定的拟合优度标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AGFI>0.7,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2、结果分析

如图3所示,两个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4,非常接近于1,说明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重大影响。路径图中,Q4指组织层次,Q5指组织关系,这两个指标对文化产品生产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8、0.69,说明这两个指标比较能够反映文化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Q1、Q2、Q3表示的是生产过程一体化程度和专业化分工,对文化产业生产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1、0.48、0.45,较小,这与我们原来所设想的用于反映文化企业生产的维度有一定差距,这可能是样本量太小造成的。Q6、Q7、Q8、Q10、Q12、Q14、Q15分别表示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值分别为0.61、0.71、0.65、0.68、0.55、0.61和0.80,系数比较大,说明这几个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由此可得出结论: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接受原假设H。

我们进一步认为,扩大企业的规模,加强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体化程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增强、组织能力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增强。深化专业化分工程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层次的适当减少,可以使人员的沟通更加紧密,使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提高有效性。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的协调和互助,可以使企业内部更加团结,工作效率会更好。

五、对策及建议

1、建立企业创新激励制度

首先,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结合本公司、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意的发展和延伸,开展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双赢。如武汉黄鹤楼的旅游项目武当山的旅游项目、神农架的旅游项目等都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其次,制定培养和吸引创意人才的管理制度。如员工的定期培训,优胜劣汰,奖罚分明,优质的社会福利等制度,都可以激发员工的创作热情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2、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探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和发散学生们的思想。其次,重视幼儿和青少年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幼儿和青少年这些关键的方面入手。虽然近年来国家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地改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和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较欠缺。最后,加强国人的素质教育,尊重和理解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在教育方面,不仅要实行全方位的教育制度改革,还要注意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并行,肩负起传承文化和创新的使命。

3、提高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

不仅国家、企业、教育部门要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国民自身也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认真学习,做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以创新为理念,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价值相联系,做到发展自己,有益社会,贡献国家。保护并继承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国外的文化,大胆创新,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社会文化。同时,相互学习和帮助,加强沟通,完善民间文化创新组织的管理制度,激发群众创新热情。

(注: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项目名称:文化产品生产、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基于湖北文化产业的实证检验;项目编号:Q20143009);资助项目: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庆德:论文化产业的生产特征与组织多样性[J].思想战线,2006(4).

[2] 王乾厚:产业规模经济与文化企业重组并购行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知,2012(1).

[4] 闫:浅议专业化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演进[J].理论,2010(3).

[5] 周正兵: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理查德.E.凯夫斯编,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篇(4)

(二)全年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日常巡查次数不得少于1次,获证企业的巡查工作按照获证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工作要求开展。

(三)对辖区内企业建立质量档案并及时更新。

(四)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

(五)在日常巡查中及时索要企业当年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含有自检能力的出厂检验报告),留底存档并归入质量档案内;

(六)开展建材、油品、保温材料3类重点工业产品的抽检,对建材、油品、保温产品3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抽检覆盖率达到90%。

二、工作内容

(一)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回访工作:

在2014年的基础上,通过巡查、回访等方式,继续加强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同时开展工业生产企业标准调查工作,通知辖区企业做好信息填报,收集建材、油品、保温产品生产单位信息。在检查中针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企业,应当加大巡查频次、及时进行回访、落实整改情况,确保巡查、监督、整改工作及时有效;在做好巡查、回访工作的同时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包括检查内容、检查结果、问题处理意见等情况。

(二)更新完善企业质量档案:

对已建立的企业质量档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为后续工作的开展留好资料、打好基础。通过开展日常巡查工作,随时掌握辖区内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产品品种、基本生产条件等有关情况,并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监督检验、质量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等结果进行记录,做到心中有数、纸上有文,保持企业档案的时效性。

(三)全面收集辖区工业企业产品各项信息,开展建材、油品、保温材料3类重点工业产品的抽检:

根据我局制定的2016年重点工作计划,对建材、油品、保温材料3类重点工业产品进行抽检,对抽检结果进行公示,对抽检产品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查处和帮扶。

(四)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督:

对已经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几项内容:1.获证企业是否按要求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2.获证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工艺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是否按照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3.获证企业的原辅材料进货验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4.获证企业原辅材料的采购进货、入库验收、保管和使用情况;5.获证企业产品出厂检验的实施情况,包括出厂检验记录和报告;6.企业产品包装是否符合标识标注规定,是否存在误导、欺骗消费者等情况。

在加强对辖区内获证企业监督检查的同时,还将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限期改正、抽样检验、停产整顿、行政处罚等不同措施。

三、工作要求

(一)局业务室要高度重视巡查、回访工作,要制定具体的巡查计划,明确责任人、工作进度,逐一落实到位,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规范相关档案的管理工作。巡查人员要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并及时更新企业质量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同时对监管原始档案整理造册、统一归档。巡查记录表中必须有企业代表的签字或加盖企业的公章;

(三)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情况,对于新增加的企业及原有企业的变动更新要及时纳入质量档案和日常巡查管理记录;

(四)在日常巡查工作中发现企业有违规或违法行为的,要当场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或工业企业巡查问题反馈表,责令企业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整改材料,要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

四、信息收集上报

篇(5)

1.所创建基地产品必须通过“三品”认证。并且证书在有效期内。

2.基地生产品种。每个创建基地的生产品种仅限1种。且必须是当地优势品种。种植业产品包括蔬菜、水果、小麦、水稻、油菜、茶叶等产品;畜禽产品包括生猪、家禽等;水产品包括四大家鱼、青虾、河蟹等。

3.基地规模。粮油作物(小麦、水稻、油菜)种植面积不少于0.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不少于100亩;畜禽养殖中生猪年饲养量不少于2000头,家禽年饲养量不少于50万只;淡水养殖面积池塘连片规格化不少于1000亩。

4.产地环境。有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

5.管理规范。有明确的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有农产品质量内检人员,有统一的生产资料供货渠道,生产记录详实规范。

6.生产主体。基地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鼓励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参加。

二、创建内容

1.完善标准体系。农产品要按照市场要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或“明白纸”

2.核心示范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创建基地要建立1-2个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要集中成片。

3.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与宣传。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和宣传。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加强宣传,扩大示范效应。

4.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档案制度。普及安全使用知识,杜绝违禁药物及添加剂的使用。依法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5.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6.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各项标准的落实、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督。

7.培育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品牌,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创建程序

篇(6)

赣州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脐橙之乡”等诸多美誉,但赣州在全国范围内属典型的温点城市,旅游产业缺乏竞争力和爆发力,与发达城市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对赣州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旅游商品等单项类型旅游产品研究,欠缺宏观层次上对赣州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上的研究。在旅游市场散客化、自助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趋势下,促使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笔者主要从旅游产品系列上对赣州旅游产品进行优化升级研究。

二、赣州旅游产品现状

赣州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以瑞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具有很高知名度,是赣州具有相对垄断性和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赣州是红色旅游目的地,也是国内国际公认的客家摇篮。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4左右,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分布比较疏散。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左右,加大了进出难度以及交通时间成本,也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目前赣南旅游产品已经形成“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中华绿谷、江南宋城”品牌,形成四大核心吸引物,努力打造“美丽老家・幸福赣州”的品牌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价值不匹配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资源分类表,在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赣州具有8个主类的全部和31个亚类中的大部。赣州旅游资源较多、等级较高、呈多元化状态,然而目前赣州市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形成优势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单一化与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相矛盾,旅游产品的低端化与旅游资源的高级别、高价值相矛盾。

(二)旅游产品与客源市场需求不匹配

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多样极大地挖掘和引导了旅游者的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的发达跨越了地表障碍,迅速地培育了全国各个区域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目的由观光向体验升级,旅游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少旅多游多感受,产品的核心本质得到升华。迅速成长的80后,90成为舞台的主角,面向大众化、产品低端化的产品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四、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一)旅游产品优先秩序升级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产品从生命周期的开始到结束呈现出从低级产品向成熟产品演化,经历投放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败期。当产品进入衰退期,需原有旅游产品升级优化,或者提前培育新一代的旅游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赣州客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但是产品等级不高,在世界国内都没有明显的辨识度,应升级优化做成赣州旅游产品系统中的拳头精品,成为赣州旅游名片的突破口。任何有规模有强悍生命力的旅游产品都有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成长环境背景,即这两文化还有很多优秀文化在铺垫着强势文化的生长,如赣州的民俗文化、堪舆文化、饮食文化。赣州推出拳头人文产品的同时,要培育自然产品及其它人文产品,形成拳头产品、名品、精品、大众品结构系列,并且阶段性分批推出,冷热温结构性搭配推出。据赣州旅游资源分散的特点和地理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赣州旅游产品区域组团升级如下表。

(二)旅游产品类型升级

根据旅游者体验层次,旅游产品可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完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特点,赣州旅游产品类型升级如下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旅游者的成长,游客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时间增加,游客选择旅游更加自信,基础层次的产品比重逐渐减小,低端化产品会逐渐衰退,提高、发展、完善层次旅游产品比重在不断增加。在提高和发展层次,专项旅游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如康乐游、商务会展游、民俗文化游、科考探险游、修学游、宗教游及其方面专项游。从旅游产品形态又有团散游、组织与半组织游、家庭游。从交通方面又包驾游、自驾游。

赣州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与升级,应继续巩固观光游、增加休闲度假游,尤其是乡村体验游,开拓高科技主题游,搭配专项游。由于赣州辖区面积巨大,是江西省最大行政区,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丘陵面积占60%,并且资源散状分布,景点可进入性有待改善,随着人们汽车使用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赣州游客以本市为主,本地自驾游已成气候,同时形成了特色的家庭游。因此,在旅游方式上,可鼓励赣州发展自驾游。

篇(7)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计划编排;资源冲突;计划分析

Key words: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plan arrangement;resource conflicts;progra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20-02

0引言

生产计划与调度环节是离散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最烦琐和最难管理的环节[1]。面对我所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态,生产计划管理方法不能按照传统生产管理办法实施,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充分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执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专家修正相结合、信息管理与现场调度相结合的生产能力评估体系,以满足我所今后生产管理精益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能力评估体系[2]通过建立完整、可操作的生产能力评估体系,可全面描述现有资源的总体特征和表现能力,准确识别任务承担及技术发展的资源瓶颈,评价总体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对接风险大小程度,从而减少生产实施过程中造成资源冲突和盲目生产。

1计划的编制规则

1.1 计划顺排:这种方法是在加工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考虑项目的BOM结构关系来进行计划编排。该方法对加工资源透支较严重,一般不采用,如图1所示。

1.2 计划倒排,这是生产计划编排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应用最广泛一种。该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的BOM结构[3]关系来确定每项零件的最终交付时间,而不是从一开始全部进行零件的投产加工,根据装配需求而进行计划编排,如图2所示。

1.3 计划编制核心原则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计划编排的依据是生产定额人员的估工数据,但是往往估工数据会因估工人员经验情况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估工作业时间无法直接作为计划编排的依据,例如:数铣估工作业时间15小时/件,实际作业时间为2.5小时/件;电火花工序估工作业1小时/件,而实际作业时间为11小时/件。

为了解决这一不合理现象,经常采用“拧湿毛巾”的方法,挤掉其中的水分,使估工作业时间尽量与实际作业时间贴近(按历史经验实做时间数据作为编排的主要依据,不能以估工时间为准)。

工种工时折算系数=历史工时数据/有效工作时间(1)

如:铣工某人历史1月完成估工时间为450小时,1人1天实际作业时间为9小时/天,1月工作22.5天,则其工时折算系数=450/(9?鄢22.5)=2.22。

实际作业时间=估工作业时间/工种工时折算系数

如:铣工某工序估工时间为18小时,该工种工时折算系数为2.22,则实际作业时间=估工作业时间/工种工时折算系数=18/2.22=8.11小时,实际编排生产计划时应将8.11小时作为计划编排的数据。

1.4 综合计划分析依据前面介绍的计划倒排和计划编制[4]的核心原则编排完单个零件的计划后,应该对整个项目的计划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分析在某一时间段期间的预计的加工资源冲突情况。

如图3所示,铣工任务1和任务2发生冲突,电火花任务1和任务2发生冲突,从而需要进行计划调整或者外协。

图3所示的任务加工资源出现冲突,首先应该考虑工序计划是否还存在压缩余量,如果工序作业计划不能压缩则应该考虑外协加工,现假设任务2电火花能够提前1天时间,任务1电火花能够压缩天,这样电加冲突问题就解决啦,接下来如果铣工计划无法调整则应该考虑外协加工,具体安排如图4所示。

2总体资源统筹

2.1 核定标准加工能力核定各工种的实际的标准加工能力值;

2.2 核定阶段需求能力需求-标准=差值,当差值大于0,则需要分析加工资源冲突原因;否则,不需要进行冲突分析;

2.3 总体资源平衡在计划执行生命周期内进行资源平衡,如果合理,正常;否则,进行资源冲突分析;

2.4 计划评审包括内部自评和专家评议;对于计划加工周期比较充裕的加工任务通常采用内部自评的方法进行计划评审。对于关键重点项目、特急项目、加工周期明显不足的项目等通常采用专家评议的方法,该方法需要部领导、工艺员、计划员、操作者等人员参加并以会议的模式进行。

3加工资源协同管理

3.1 对平衡好的加工资源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各阶段的资源占用情况,并罗列出设备任务列表,如表1所示为DMU60P设备某周的任务列表。

同时,也为各工种任务安排指明努力方向(如DMU60P星期五一天需要完成10件机箱的加工,工作量为30小时,需要进行超长两班倒方能完成该项数铣工作任务,否则,就会导致计划在本工序延误)。

3.2 总体任务安排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内部加班、超长倒班、提高加工效率、精细安排等方法都充分应用,均不能满足任务安排需求时,请求外部资源援助(所内和所外均可)。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计划编排一些基本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详细研究了计划编排的一些核心原则,尤其是计划编制过程中估工数据水分如何有效的挤掉,保证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重点分析研究了加工资源冲突问题的机理和解决方法,保证整体项目计划的执行的有效性。最后,依据分析评估好的加工资源计划进行分解为设备任务列表,有效解决了班组任务尤其是重点设备任务冲突问题,并能够提前制定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朱钒,连志刚,管在林,邵新宇.离散制造业机械装备企业车间生产调度问题与方法研究-以广东科达机电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

篇(8)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38-02

近年来,针对各类食品案例发生现象,国家加强了包括农业种植在内的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卫生法的立法工作,200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对于从事食品安全生产,规范食品生产单位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生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枸杞作为药食兼用的农产品,自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现代医学证实其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价值,进而得到消费者的推崇。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增加,枸杞种植区域也已经逐渐从原产地域——宁夏向周边省区发展,但是由于枸杞种植技术存在层次不齐的局面,影响了枸杞产品质量。如何提高枸杞产品质量是各枸杞产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生产单位拓宽枸杞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枸杞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其生产也要遵从国家农产品、食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来组织生产,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消费趋势,进一步创新技术标准、扩大应用范围,努力提高枸杞质量,充分保障消费安全。

1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是枸杞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无公害枸杞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有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获得使用认证标志的枸杞产品。其核心是控制枸杞产品中卫生指标,即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量,限定在《食品卫生标准》安全阀值范围以内。

无公害枸杞标准化生产是枸杞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政府实行的强制性枸杞产品生产要求。枸杞作为宁夏地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2002年宁夏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枸杞行动计划”,制定了《无公害食品枸杞》《无公害食品枸杞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枸杞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宁夏枸杞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枸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禁用了一批高残留、高毒农药,推荐使用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解决了土壤配方施肥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残留问题;认识了不同枸杞产区主要病虫害发生消长规律,制定了不同区域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通过权威机构对试验区枸杞果实检测,结果表明:宁夏枸杞农药、化肥及重金属含量所有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无公害规定的标准。应该说,无公害技术标准及无公害生产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可有效推动无公害枸杞的生产,但全区的枸杞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无公害生产。除了一些大枸杞种植企业、国营农场等能够按照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外,一些分散经营种植户以及农村种植枸杞的地方,还存在沿用无公害标准实行前的管理模式,超标使用农药及滥用化肥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思想认识问题,同样的产品,无论采取何种防治方法,都基本能保持较好的售价。从经济核算的角度出发,由于无公害标准生产使用的是低毒、低残留农药,在防治次数上要比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所增加,无公害防治成本相对增加。因此,在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的前提下,一些种植经营户宁可选择使用成本较低的剧毒农药防治[1]。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完全实现无公害枸杞生产,要求无论是生产管理、还是产品流通方面,各有关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从生产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证无公害枸杞的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对枸杞种植经营者的无公害标准及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枸杞种植者的素质,使其掌握无公害生产技术,自觉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管理。

2 绿色食品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是应对消费市场的客观需求

绿色食品枸杞是随着市场的需要,各单位自愿发展生产的比无公害要求更严格的一种形式。发展绿色食品枸杞的前提条件是枸杞生产首先完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才能申请生产枸杞的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枸杞食品的典型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的生产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的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枸杞的洁净。

篇(9)

目前制造企业采用的生产计划模式主要有两种:

1)基于MRPⅡ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即制造资源计划,以物料需求计划(MRP)为核心,把市场信息、财务信息、工程数据同生产和库存信息有效集成,将企业全部制造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整合。它是一种“推动式(Push)” 生产系统,就是前道工序按照计划直接向下游传递物料,最大限度的安排各工序的生产。

基于MRPⅡ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提前期、批量等基本参数预先进行静态设定,一旦发生突况就会造成生产实际与计划不符,?е略?材料库存和在制品增加,将会延长产品制造周期和交货期;(2)产能约束考虑不足,往往造成生产计划无法完成、物料需求不切实际的情况;(3)生产计划的抗波动能力差,制定计划时不考虑控制,生产过程无反馈协调,当生产能力与负荷不平衡时才进行事后反馈,造成严重的计划滞后。

2)基于JIT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JIT(Just-in-time)即准时生产,以客户为导向,通过实施看板管理,各工序由后向前倒序传递生产中的取货指令和生产指令,各级生产单元依据指令进行物料补充和生产,从而使各生产环节协调一致。它是一种由市场需求牵引的“拉动式(Pull)”生产系统,就是由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组装,再由产品组装拉动零件加工。

基于JIT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1)制定计划时按无限产能排产,整体计划性弱,当生产中出现不确定因素,就会导致生产系统波动甚至停工;(2)计划制定仅仅依据交货数量和交货期,当工序产出小于交货数量时,可能导致不同产品间哄抢资源,破坏生产秩序;(3)在生产管理中致力于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费,追求零库存,对人员、设备和物流系统要求较高。

二、基于TOC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的提出

综上,两种生产计划模式都以系统无限产能为基础,导致实际与计划相脱离,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差。基于MRPⅡ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植根于批量生产方式,更适用于提前期相对稳定、能力需求波动不大的企业;而基于JIT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植根于重复性生产方式,比较适用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企业。对于面向订单、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企业,两种方式都难以满足要求,而基于约束理论(TOC)下的生产计划模式为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约束理论(TOC,Theory of Constraints)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提出的,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有多个相关环节构成的系统来讲,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环节,就是系统的瓶颈,这个产出率最低的瓶颈决定着整个系统的产出。

依据TOC理论,企业的资源和产能都是有限的,企业的产出是由它的瓶颈决定。对于一个任务不断变化的多品种小批量订货生产型企业,生产能力不平衡是肯定的,必然存在生产能力上的薄弱环节即瓶颈环节,只有让瓶颈环节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才能使企业的产出最大;因此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的瓶颈环节上,保证瓶颈环节的能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三、基于TOC理论的生产计划模式的应用

基于TOC理论,企业在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应把资源管理和现场改善的重点放在系统的瓶颈工序上。在保持均衡的物料流动条件下,确保瓶颈工序不会发生停工待料。同时通过采取措施提高瓶颈工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能水平,从而获得最优的系统产出。

1.识别瓶颈工序和瓶颈资源,编制瓶颈资源计划

既然系统的瓶颈决定了系统的产出,那么系统的生产计划就应围绕瓶颈来展开,需要编制瓶颈资源计划,其核心问题是确定计划期内什么是瓶颈。根据订单将产品进行分解,把计划期内每道工序的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对比,能力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瓶颈环节,所涉及的资源就是瓶颈资源,依据瓶颈资源的利用率决定计划期内生产系统的产量,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决定了生产系统的节奏,生产批量和生产排序都依据瓶颈环节的产能来确定。

2.按照TOC五大步骤,逐步改善和消除瓶颈

想要提高计划期内整个生产系统的效率,就必须针对瓶颈,逐一制定改进措施,以期能够改善甚至消除瓶颈,提升系统的整体运作能力。TOC理论的五大核心步骤:①找出系统约束;②寻找突破约束的方法;③使企业的其他活动均服从第二步;④具体实施第二步中的措施,使第一步找出的约束不再是约束;⑤回到第一步,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改善。措施的制定和改进都要围绕瓶颈环节来开展,资源的调整和优化也要服从于瓶颈资源的利用。

3.采用DBR思想,实现多瓶颈排产

TOC理论中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DBR(Drum-Buffer-Rope)即“鼓-缓冲-绳”的系统。瓶颈工序的排产计划是系统的“鼓点”,控制着产品生产的节奏,非瓶颈的生产服从于瓶颈工序.以保证瓶颈资源的最大产出率。“缓冲”分为“时间缓冲”和“库存缓冲”。前者是提前一段时间准备好瓶颈所需的物料,后者是在瓶颈前增加在制品库存,两者都是为了防止随机波动.为了保障瓶颈工序生产的连续性。“绳子”发挥传递作用,使所有工序的生产按照“瓶颈”的“鼓点”节奏进行。

篇(10)

检 索:.cn

有关动漫衍生品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为:衍生品设计师利用动漫卡通中的原创角色,经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可供售卖的服务或产品。这种产品如各种玩偶、剧作的音像制品、书籍小说以及动漫形象模型开发的各种玩具、游戏、或将其视觉形象应用与服饰、食品、日用品、家居、文具等方面具体的以及虚拟的产品等,并通过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领域。

一、我国动漫衍生品行业现状

我国动漫衍生品设计起步较晚,目前根据统计,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的大约有二十几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开办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多达二百多所;动画节、动漫展、动漫论坛、动漫培训班也层出不穷。即使这样大规模的扶持动漫产业,市场上也呈现动漫产品火爆销售状况,但国内市场却是以“洋货”品牌居多,民族品牌卡通形象只占不足10%比例,国产动漫产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在国产动漫中,只有《喜洋洋与灰太狼》热映后,赢得了较好的票房,并在衍生产品方面开始注重开发,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是更多的如《黑猫警长》,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随之带动的产业发展几乎没有,岁月流逝,人们对黑猫警长的记忆就只能停留在影视中了。动画片《大闹天宫》制作于1961年,到现在都是中国动漫史上的丰碑,《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同一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的经典之作,可相当遗憾,直至目前为止,动漫界也没有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推出,产业链呈现出断裂的现状。

对比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对原创动漫来说,衍生产品的开发才是持续盈利的关键。目前国内市场,动漫衍生品销售让80%来自日、美国形象一直压制,无法超越,像《变形金刚》、《奥特曼》等都是动画周边产品开发很成功的例子。动画片《狮子王》,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投资4500万美元,让人惊叹的票房并不足为奇,真正惊愕的是其动漫衍生品的收入已经高达20亿美元。现在,我们熟悉的变形金刚、奥特曼、迪斯尼、动漫周边产品开发已经相当成熟,以漫画、卡通、动画、游戏以及多媒体内容衍生出来的产品充斥着消费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二、动漫衍生品开发策略

动漫衍生品是比较典型的娱乐性、服务性产品,原创作品的市场影响力直接影响衍生品的市场需求,设计虽然是产品竞争的核心因素,但动漫原创作品已将产品形象进行角色定位,如何将这些形象更大程度的辐射及外延到其他商品上才是重中之重。后期产品竞争主要依靠开发策略优势,因为动漫衍生品作为服务性的产品,推广策略上尤其重要,所以在衍生品开发上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交易数额大

动漫衍生品涉及版权、知识产权、专利等,其交易金额大,这也为产品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版权的保护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场风险,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有效的开发策略才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国际化程度高

目前,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正积极对外开放,好多动漫影视作品已面向国际交流,国内的动漫衍生品产业是通过学习、引进而不断成熟起来的。在国内或国际市场,衍生品都面临走出去还是走进来的局面,都面临国际性的竞争,策略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市场运营的成功与否。

(三)产品外延与消费者满意度

衍生品开发对原创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消费群体对产品外延的满意度上。对于动漫衍生产品,如游戏、玩偶、形象派生品等,外延领域的扩大对客户满意度的提升速度较快;消费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各个领域享受到原创作品带来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动漫衍生品通过对上游优秀原创动漫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加工,凭借广阔的外延市场可以有效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同时,动漫产品的外延开发策略直接决定后期的销售业绩。

(四)消费选择与设计附加值

需求决定生产。激励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变化与发展的是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上升。《中国玩具消费调查报告2011-2012》显示:质量延长生命,通过提高衍生品的设计附加值来提升品牌和质量,随着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动漫衍生品玩具。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良好的社会口碑,使人们更关注于品牌与质量,而好的品牌产品的设计附加值相对也高。当同类型的产品大量出现的时候,衍生品就要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设计,来维持产品的利润。这就要求提高设计的附加值来提高产品竞争因素,动漫产业具有较高的艺术起点,产品较强的美学特性以及不断的艺术更新使动漫产品的成熟期延长,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较多的消费选择。

(五)买方群体广阔

由于动漫衍生品的采购不是企业行为,社会个体数量庞大,消费群体复杂。儿童、青少年、成人都是主体,他们在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中可能充当不同的角色,年龄段的不同、以及精神需求的各异往往会导致他们会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考虑这些角色的需求特征基础上,在忠实于原创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市场地位已化解它们的冲突。

三、动漫衍生品产品设计策略

衍生品作为动漫形象的再生元素,每一个形象都拥有着一部分固定的受众群,怎样能将其很好的融入已有的受众群心中,同时又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衍生品设计师运用设计的力量,赋予衍生品新的生命。

(一)依托动漫原创,产品造型体现内在价值

动漫衍生产品的价值内核来源于原创动漫。简单地用“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去评论设计关系对信息化社会的产品显然已经过时,衍生品形式只有在成功理解原创的核心价值观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策划动漫衍生品时,产品造型要和原创动漫产品的精神性相一致,真正体现原创作品的核心价值观。越是高端产品,产品设计就越需体现其原创核心价值体系,使消费者看到产品时能透过造型看到原创的价值取向。

(二)积极扩展产业外延

通过开展与国际有关组织和企业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动漫产品国际营销渠道和平台。在积极扶持动漫衍生品营销企业的基础上,组织和支持企业举办其他有关市场拓展活动,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从动漫产品本身的图书、音像、影视剧、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动画游戏到延伸到多个产业的衍生产品,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另外,在促进动漫服务外包和衍生品设计生产的渠道上,举办有针对性的交易和交流等系列活动。最后,坚定实施品牌和精品工程。走国际化、品牌化和精品化发展之路。

对比韩日、欧美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动漫衍生品市场正是动漫产业链中最为重要和主要盈利的一环。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一定要打破依赖国外动漫产业的瓶颈。因此,只有重视和加强对动漫产业链以及盈利模式的拓展,产业才能得到很好的外延。

(三)体现本土和异域的文化差异

从最近国际动漫衍生品展览来看,丰富的产品造型变化及衍生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化,已无疑成为国内外各大公司新开发的重点,产品在设计中更能体现个体美学及出产国的文化传承,不同的设计语言,不同材质、构造的搭配,符合角色形象的同时,使造型更富人性化。在弘扬中国动漫衍生品的个性和美学的基础上,并逐渐形成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整体性风貌。让动漫衍生品的各个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中国动漫产业的产业化,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要很高的行业发展度,设计开发策略机制首当其冲,其次,还需政府立法和护持原创作品的大量产出和筛选机制,严格的出版发行机制、动漫周边产品产出机制等。如果行业管理者和设计者能合理运用设计策略和方法,可迅速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就能提高外延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受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资助(题目:天津动漫产业衍生品开发模式研究 编号10060)

参考文献

1 刘锡潼:《动漫衍生品:千亿商机代开发》,《北京商报》,2007-09-14。

2 李世国:《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137~140页,《包装工程》,2009(1)。

3 姜义茂:《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25~31页,《国际贸易》,2008(1)。

上一篇: 外联工作计划 下一篇: 窗口个人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