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学习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综学习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综学习经验总结

篇(1)

2013年8月,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中,老师得知学校物理学科教师不够,教务处正为课务安排发愁,他主动提出愿意担任初三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从此踏上了教学“改行”征程。踏实的他工作积极负责,为人谦虚进取,很快适应了新学课的教学,成为学校教学骨干。但是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意识却不时提醒着他,不能安于现状。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更来自于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他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课讲得越来越精练,教材也越来越熟悉,直至顺利完成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另外,他还敢于担当,勇挑重任,负责了学校初三年级组的组织工作,期间他善于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到位,带领年级组老师顺利完成了学校2014年中考目标。

二、孜孜不倦收获多

老师还担任学校理综教研组组长。他经常说“要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研究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他深深清楚这一点,为此没有放弃日常教学活动,特别是为了真正的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便利条件,不辞劳苦,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一边钻研开阔了教育理念,一边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写出了多片经验总结和论文,并于2013年12月分别发表在《语数外学习》、《中学课程辅导》刊物。在2014年的全县“数理化”教师解题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三、矢志教改谱新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胆尝试教学改革,他把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理解。因为结构性地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当学生不断地尝试寻求直觉问题的结论时,他们事实上已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了对象。”教学中,他一改过去物理教学过分强调记忆,背诵公式与定律的做法,把学生从解题和背书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他不一味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他认为:“学生课业负担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教育多少年,苦无良策。可以说产生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他的口头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他要把这句话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让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为自己教学方法上改进提供条件。作为教研组组长,他常常在提倡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培养健康而杰出的高素质人才,还是只追求教学重压下的高分效应?”他说,不是不要分数,而是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获得高分,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2)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篇(3)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2019年1月——2019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2019年9月——201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2019年7月——2019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2019年11月——2019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篇(4)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75-02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学生,办好一所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的“深综改”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新的题目,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师德水平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全面培养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协调农村学校发展、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关系,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我们进行了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以便进一步寻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师培训策略。

一、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不同层面的教师,聆听不同教师的感受,感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整体来看,我校教师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摸爬滚打型。刚上班,每天忙于理解教材,写教案,上课与批改作业。心里则是冷暖相交,备受煎熬。每天不知要发生什么?也不知自己为什么就成功了?也不知为什么那样干就不成功?在被动地应付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着经验,收获喜悦,接受挫折,当走完一个教学循环和管理循环时,就变得从容了。

课堂表现:学生以听为主,兼做课堂笔记。觉得需要记得多想得少,老师总也讲不完,其他的活动很少。

教学观念:跟着教材和大纲。也可以说:自己会的就要讲,讲不讲取决于自己,会不会取决于学生。

管理特点:落实规范,力拼争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挨过一天算一天;勤奋、执着、生猛各种风格都有,但是不确定。

研究状况:学习、模仿,偶尔有一些小的窍门。

2.韧性磨砺型。对教学和管理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人往往借助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奉献精神,就可以把教学成绩和管理效果搞得很好,不需要什么理论和思考,这就是一力降十巧。

课堂表现:学生感觉课堂张弛有度,听、记变少,但思和练成为主要的内容。总结被加强,但主要是老师在做。

教学观念:远离教材,归类题型,精讲多练,看住学生,懂的学生不做,讲的再多也白搭,鼓励学生多做题。

管理特点:强势管理,计划性很强,在学生面前有威信,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被认可。

研究状况:开始尝试写一些经验总结或论文,有引经据典的需要但是不恰当,但这是今后发展的开始,必须鼓励。

3.反思探索型。教师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心态趋于平稳,特别是更年轻的教师的成长带来的冲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能力,开始需求一种自我改变来发展自己,他们往往从重读以前的教育理论课本、大学教材开始,借助新的教育理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行为,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发展中的行为解读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课堂表现:教师开始减少训练量,开始注重课本的理论思考,开始注重一事多角度思考,多事如何归一,学生的课上讨论和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多。这是一个演变过程。

教学观念:教学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知识不在多,而在于想的明白。

管理特点:开始设计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系,开始尝试制度管理,开始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有时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他们还开始关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状况:开始把理论给予具体的情景,开始把理论整合为自己的理解,开始思考理论和实际的冲突,开始尝试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申请各级课题,提炼专业理解。

4.理论贯通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都认识到位,只能说你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你能不能沿着这个方向前进那还是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即指导工作的方法论。

课堂表现:学生获得教学材料,按指定的程序,开始思考、尝试、讨论、交流、总结,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看书、交流努力自己解决。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和自由的思想活动。

教学观念:教学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提供资源,创造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通过肯定性评价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科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深度。

管理特点:充分放手,事前严审设计,事后及时指导总结。对学生更加注重品格教育和思想指引。让学生在思辨中辨明是非,而家长成为其同盟军。

研究状况:开始提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并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再关注虚名,注重课题对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开始写东西,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1.给其肯定,帮助其进行专业规划和学习引导。教育理论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不可能速成,专业成长是需要积淀的,有一些成长必须是走完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懂得。还有一点是一个人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社会形态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它是动态的,长期不懈的。在长期的成长中人是需要肯定、帮助和督促的,而专业规划既是指导又是督促。

篇(5)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对其所反馈的情况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完世界地理这一部分知识后,学生普遍认为区位特征包含了该区域内部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涉及的内容太多,而且世界地理学过很多的分区,分区与分区之间在某些区位特征上又有些共同点,很容易混淆。单靠死记硬背,记忆效率非常低下,效果也很不理想。这里我试图以记忆的客观规律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归纳一些记忆方法,以期帮助迷茫中的学生找到方向,将世界地理知识学得更轻松,记得更容易。下面就是我归纳的区位特征的几种记忆方法。

1.归类比较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有共同特点的知识之间的比较。例如:我们在世界地理的不同分区中学过一些麻类物质,很多同学感到非常不好辨认。下面我们就用归类比较法,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不同麻类物质的分布和主要用途:

当然,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在很多类似知识的比较上,例如:重要国际性河流、主要资源分布等。

2.差异比较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区域内部存在明显差异的分区。例如:世界地理讲到东亚的时候,就很强调东亚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而讲到东南亚的时候又侧重强调东南亚的南北部之间的差异;南美洲地形则侧重于它的东西差异,南北相间;介绍北美河湖的时候,又侧重比较了它的南北差异。像这样的知识还很多,下面我以东亚为例介绍差异比较法:

3.主次矛盾法

哲学告诉我们当矛盾错综复杂的时候,抓住主要矛盾,往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事半功倍。的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往往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欧洲西部的气候分布时,我们就可以用主次矛盾法。欧洲西部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一气候占据了欧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这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余的气候类型就成了跟它相对的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根据北欧地区纬度较高,有部分的极地气候;南欧在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东部则与东欧接壤,所以带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性质,一下子,欧洲西部的气候分布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分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由于这里处于40°N- 60°N,属于中纬度地区,因此终年受中纬西风影响,带来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丰富的水汽。这是主要矛盾。而西欧的平坦的地形和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则为次要矛盾。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真正理解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4.简图记忆法

有些时候自己拿起笔画一画简图,复述学习过的内容,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由于图形本身的直观性很强,更能加深形象记忆。例如:在复习到澳大利亚气候分布的时候,强调这里半环状的气候分布特征。但单靠语言描述就显得很苍白,而且不容易记忆。换成简图就不同了,直观了很多。如下图:

内部半环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其处于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加上又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以及西侧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中间半环为热带草原气候。最外半环则比较破碎,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来记忆这几种气候类型。

5.因果联系记忆法

什么样的因就会推出什么样的果。例如:在复习一个地区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时,我们往往会想到这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很显然,气候和地形是原因,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是结果。以非洲刚果河为例,看看它的水文水系特征怎么受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的影响。由于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且为盆地地形,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刚果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为:流量大且稳定;没有明显的汛期;没有结冰期;含沙量小;水系发达且呈向心状;流域大部分地区落差小,水流平缓,泥沙沿途淤积,下游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这完全可以由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来推测,而不必死记硬背。

综上所述,世界地理并不难学,里面的知识也并不难记。关键在于是否找到对的方法。文章所提到的方法,均为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和总结,有些方法的运用可能值得商榷。但主要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恢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G633.91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微信软件,建立微信公众教学平台,收集、整理和制作与高中生物教学相关信息,如知识归纳、知识拓展、重难点解析、相关图片、微视频、微课等,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平台.

二、理论意义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

三、实践意义

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它是在微信的基础上,可以群发信息、图片、视频的一种工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利用微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们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它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让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里书桌旁的一种形式。因此,怎样利用好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手机,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有效的使用手机,怎样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这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gzsw666”微信订阅号的建立

鉴于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第一,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高中生物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高考理科必考科目。但是,大部分刚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容易受到初中生物学科的影响,认为生物这一学科内容比较简单,老师上课时划点重点,自己下课记住知识点既可以了。第二,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由于生物在高考理综科目中所占的分值稍微小于物理化学所占分值,再加上大部分其他学科教师也认为生物属于“文科”,因此,在安排课时时,明显少于物理化学的课时量。第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由于生物不在中招考试科目范围之内,大部分学生瞬时记忆的生物学知识,到了高中几乎全部归零了。因此,在2014年建立了“gzsw666”微信公众号。

2.“gzsw666”微信公众号的设计

研究目标:

1.建立微信教学公众平台,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利用。

2.通过课题研究辅助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

4.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教师的碎片化辅导,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因材施教。

5.提出微信教育平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方案,为移动终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研究内容:

1.建立较为完善的微信教学公众平台,对其功能进一步进行研发利用;

2.以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为例,制作每章节的重难点解析,典型例题,微课,微视频等;

3.在周末寒暑假推出生物学界名人轶事,增加学习兴趣。

研究的创新点:

创建微信教育公众平台,研究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构建其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学习功能。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一些优质的视频、优质的微课进行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资源共享。

2.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提出微信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案,积累经验总结不足,为微信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五、“gzsw666”微信公众号在辅助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微信公众号“gzsw666”在高一学生中已拥有用户二百多人。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渠道。但因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推广不到位。推行一年多来,高一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不到百本之五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还很小,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流量资费的问题没有加入到微信公众号的学习。二是家长学校还不太认可。任何新兴事物的接受人们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学校,绝大部分班主任老师和宿管老师都是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的,在家里,很多家长为了学生不沉迷于网络,也是“谈手机色变”。当然,现状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会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随着媒体的正确引导而逐渐改善的。

第二、内容要进一步改善。运行一年多来,“gzsw666”共推送信息20多条,图文信息100多条。内容既有难点解析,又有高考题型分析,还有我们同学细胞模型制作活动,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文章的阅读量与用户人数相去甚远。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设计制作微信号的内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本身还要承担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等,要定期编辑推送优质且具新引力的内容较困难。因此,建立一支专门的微信公众号编辑队伍非常重要。二是,内容要向心理沟通,兴趣方面倾斜。比如,微课的制作要少而精。有很多商家(某牌子的学习机,某些收费网站)由专业队伍已经编辑推出了大量的优质微课,我们老师就不要再费时费力的做些重复性的工作了。我们可以在学习兴趣上正确的来引导。

总之、微信公众号出现影响了我们的接受信息的模式,也给新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契机。目前,“gzsw666”微信公众号在教学辅助中的应用也仅仅处于探索阶段,问题在所难免。教师将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合理开发微信公众平台,达到有效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的目的。

⒖嘉南祝

篇(7)

到现在近两月的工作和学习,点点滴滴心里充实了许多。从每一天的晨会要事记录开始,到每一天工作日志记录结束,看到自己一天天做的,和提醒自己要做的,以及偶尔心里有过的想法和思考仍很清晰。

作为客户经理,在思想上,在我内心深处,我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做好细节。在此还要特别感谢王总在那次晨会上的教导,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以礼相待。偶然疏忽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以后,我更注重细节和习惯,非常感谢王总一直以来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帮助和教育,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内心充盈,很开心!也感谢李总在培训时的那一句鼓励:我们是职业的经理人,那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我会做的更好!

在工作业务上,到现在,对于公司的产品,理念,流程,制度我基本都了解。记得调查客户从最开始心里很空白只能在旁边旁听,对要了解和核实的问题和要收集的资料都不熟悉,到现在能基本把握要点和客户有底气的交谈和沟通,很清晰的完成资料的收集,以及到厂房车间对客户经营实力的实地考察,和库存清单的核实,每一步都有了认识和经验总结。非常认同公司不喝客户一杯茶的理念并时常将其放心中,不增加客户额外成本,对客户每次再三的热情邀请都婉言拒绝,希望能帮助公司在起步时就能将好的方式一直坚持和延续。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所有小细节中做到风险控制、速度、亲和力、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争取给所有接触的客户留下好印象,培育自己的优质客户。

作为阳光小组的成员,我经历了生意贷客户xxxx的实地调查,坚持风险控制第一,营销客户第二。从实力、信用、效益三大原则上多维度的分析客户,特别注重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保障和抗风险性,比如销售收入的核实,我们都尽量在走访中就及时核实销售发票、销售合同、增值税发票、手工帐本、各种财务报表,不留给对方造假的时间,且增值税和银行流水要时间同步才能准确反映。对各报表都认真审核是否造假,对于客户的任何情况的收集都客观的在调查报告中反应,不隐瞒,不夸张。对于客户的疑惑,我都能从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出发,较合理的与客户沟通。在服务等细节上都尽量给客户提供方便,比如给客户送合同,送借据,拿资料。而薪易贷业务的程序相对要简单很多。从所经办的客户向曾、谭安淑经历中体会,最主要是核实客户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两个基点,申请特别授信15万的谭姐从材料收集到签合同全程由我主办,为了核实其烟草局的工作我专程去到她单位拿劳动合同,一方面为客户省事,另一方面是对收集的材料和工作情况更有把握,从而降低风险。这位客户本身很赶时间,所以我根据她的需求加紧在两天就为她办下来,也最大限度体现公司的及时性,客户对此也非常满意,发来致谢短信。而我在全程经历中对所有细节和流程都有更透彻的了解,相信对之后薪易贷业务的办理更顺利。

银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进入中国银行六个月了。从盛夏到寒冬,在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下面将我一年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入职的第一课从入职培训开始。尽管入职培训的时间安排相当紧凑,但是入职培训对于我们新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入职培训,我了解到了中国银行的企业文化,学习了银行个金、公司、国结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团队意识,认识到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入职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短暂的入职培训,我在永丰路支行开始学习柜面业务。刚刚开始上柜操作时,我总感觉手忙脚乱,对于客户的提问也显得不知所措。在师傅和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虚心地学习请教,认真地做笔记,很快我学会了存取款、挂失、外汇买卖、存款证明的开立等各项柜面基本业务。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银行柜面业务看似简单重复,但实则需要柜员细心、耐心、有责任心:细心地处理每一笔业务,耐心地服务每一位客户,时时刻刻谨记工作的责任,对每一位客户负责。

银行业归根结底属于服务性行业,而对于银行来说,各个网点则是为客户服务的第一窗口,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银行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文优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工作中,我时刻将文优的重要性放在心上,微笑待人,礼貌用语,想客户之所想,忧客户之所忧,以客户为中心,力争做到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要做好柜面工作,各项技能必须达标。对于我来说,点钞、计算器、中文录入、个金业务每一项技能都需要练习。在网点同事的帮助下,在综管部的训练指导下,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的技能水平渐渐提高,柜面办理业务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技能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练习的刻苦程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苦练技能,力争不断提高。

在银行工作在风险,因此,认真执行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责任心的体现。作为柜员,我严格按照双十禁的要求进行工作。无论是业务的办理过程,还是图章、凭证使用保管,都严格按照要就执行。长此以往,我自觉养成认了真谨慎的工作作风,尽可能的将工作中的风险降低。

营销也是柜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保险等中间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更好的进行柜面营销,我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树立了相应的理财意识。但是,在柜面的营销过程中,我的营销能力还欠佳。因此,我的营销水平还需不断向老员工学习请教,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半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身还有很多不成熟和有待提高的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脚踏实地的精神,保持学习的热情,摆正心态,用心做事,立足岗位,廉洁奉公,真诚服务,真心奉献,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力争与中国银行共同成长,共发展。

银行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三 转眼间,两个月的试用期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已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销售支持这项工作也逐渐进入了状态。从自身来讲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将这二个月的工作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人管方面:

1、通过打电话及参加招聘会的形式,物色销售人员,并为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安排面试。

2、对于通过面试的新员工,根据hr的要求为其准备相关入司资料,并系统中为新员工上工号。

3、做好销售人员的考勤工作,以及他们佣金、薪金的计算工作。

二、业管方面:

1、在中信和交通银行的协议签定的过程中,与分公司保持联系,跟踪协议的会签过程,并在协议签定后,在系统中设置相关网点信息,以保证保单的录入,和单子的正常出单。

2、负责日常的收单、审单以及交单工作,并做好每日的业务记录和业务播报,若出现照会等问题单,做好跟踪并及时处理。

3、根据总监的要求,制定渠道经营计划并对费用进行预算管理。

4、负责制定银行与brc人员激励方案,并进行实施与跟踪,并在月末做好费用报销工作。

5、与财务和银行方面做好沟通,在每月月初核对做单情况,计算并及时支付银行手续费。

6、制定有关业务的培训方案,并对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做好报销工作。

7、处理分公司下发的邮件,并完成其安排的任务。

8、做好银保单证的征订,并及时对库存资料做好清点和整理。

篇(8)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学生一听就懂,但是在做题时却感到很吃力,考试的分数很难提升上去,使学生与教师都倍感困惑。这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体现,但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很复杂,学生要找到符合自身学习的方法,使学习更轻松。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授课习题训练不到位,在旁听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与完整性,使得课堂缺乏实质内容;有的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交流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没有做习题时间;有些教师思想古板,不会新技术,完全靠嘴来讲授抽象的地理知识,不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有的教师设置的习题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与课堂联系不紧密等。

二、高中地理新授课习题训练策略研究

1.精心选择习题,力求新颖巧妙

学生新学到的知识必须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练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力求新颖,取材恰当,难度适中,与学生所学知识联系紧密,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例如:图1所示为我国的一条航线(虚线部分),船只经过P点时,太阳恰好露出海平面,这时收音机内正在报时:八点整。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此时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2)船只运行是顺流还是逆流?是顺风还是逆风?(3)此航线中主要运输哪种货物?(4)图中M河径流特点与下列哪条河相同?(①泰晤士河;②珠江;③亚马逊河;④塔里木河)。

这些问题从船上的人员在八点看到日出为起点,延伸出了一系列地理知识,例如大气环流、中国的气候、海洋环流、我国的贸易情况、河流知识等,可见这道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问题设置层次分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

2.注重思维训练,启迪学生智慧

(1)寻找根据,广开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听过一节课,该教师用“示范+实践”的策略进行教学,教师先出示习题,分析习题,总结延伸,之后让学生实践,而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清楚学生的真实需求,所讲的内容也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虽然讲了很多,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该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做出如下调整: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尝试性解答,从而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对其加以纠正,针对代表性的问题,师生互相探讨,达成共识。在这期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层层抽丝剥茧,发现关键信息,打开思路,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教师没有那么大的依赖性,能够独自解决问题。

例如:图2中,小明身高1.2米,正午时分在河的对岸观察高塔的影子,他经过观察发现,在12月22日影子是最长的,影子能达到他立的地方。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该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生应读透材料,抓住关键信息,“1.2米”“12.22”“正午”“立的地方”等,图中的角度(45度)以及河流方向也是提示,将这些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个题干设置出不同的问题,例如:①小明在地球上的哪个带?②河流的方向;③河的两岸哪一岸侵蚀严重?④如果已知河宽50米,那么塔高多少?上述几道题出题的形式也很灵活,既可以设成填空题、问答题亦或是选择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之后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举一反三,保证下次不再犯错。

(2)多向思维培养

在教学中,从教材出发,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公式、结论等为正向思维,而将结论与条件倒置就是逆向思维,教师应采取正向―逆向―求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使学生懂得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换位思考,反思错题

如图3为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根据图3分析C市发展最大工业部门的有利条件。考生能够从图中判断出“最大的工业部门”就是航空航天工业,因此就会从机场、卫星基地等角度去论述“有利条件”。但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清楚航空航天、机场、卫星基地的区别。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机场建设与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学生记忆深刻,看到这道题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该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模糊的地理概念,教会学生如何从题目、图例、图片中收集信息。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抓住真正出错的原因,提高课堂质量。

3.做出精彩讲评

每一次习题训练结束后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讲评,这是高中课堂上必要的环节,能够弥补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1)转变讲评观点。讲评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反思总结。(2)评前充分准备。教师应提前研究习题试卷,将学生犯的错误按类型归类,统计出错率,挑出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参考如下流程:认真析卷―仔细阅卷―做好统计―摸清生情―制定方案。(3)激发奇思妙想。教师要发掘出知识结构中的点,由点及面将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发现每道题目后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4)碰撞解题技巧。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知识储备不足,有的是审题出现偏差,有的解题方法错误,也有的作答、用语不规范等。教师要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答对的与出错的各一份;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从题目中提取信息,找到解答方向与切入点,让学生用规范化语言作答,使表述有条理、严密而流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例如:①少与多的技巧:用语简洁,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把握不准,怕有遗漏,则可以适当多答;②具体与模糊的技巧:所答内容应尽量详细,如果把握不准可以合理地模糊,以妨露出破绽等。(5)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让解答完美的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宽,从而更透彻地掌握了知识。

4.引领巧妙总结,促进知识内化

习题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现知识薄弱点,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习题训练在精而不在多。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多练习、思考、找出解题规律,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总结、领会、内化上,“吃透”一份习题,比盲目地做十份习题价值要高得多。例如:区域地理的内容很散,学生很难掌握吸收,可以使学生掌握“定位―定性―定向”的方法,从而认识所有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地理内容普遍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找到事物发生的规律;人文地理内容繁杂,可以从“地性”出发,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就可以探索出可持续发展路径。另外,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图表是必不可少的,图文并茂往往比纯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

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注重每一次习题训练,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不断交织碰撞,最终达到学习目的,这是高中教育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9)

性别:女

毕业学校:吉林毓文中学

高考成绩:678分

最想报考的学校:北京大学

随着2006年吉林省高考分数的揭晓,一个女孩5年来的心愿算是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已经徐徐地向顽强执着的孙一丁敞开了,她也由此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个女孩有点特殊,她有着健康的体魂,更有着坚韧的意志,为了心中的一个“北大梦”,她两次选择了复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6年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孙一丁所在的吉林省是考前报志愿,考后老师让她自己看一下答案,看做得怎么样。孙一丁本人也急切地想估摸一下能得多少分,可是对答案时发现很多错了,她差一点哭死。“后来我才发现不一定错那么多。”原来是开始的答案对错了。孙一丁开始估分比较低,她想保守一点,因为高考的时候生病了,上吐下泻,怕是没有发挥出最好水平。

“等到出分的时候,我不在市区,查分用座机打,一个小时之内不停地接到我同学告诉我他们的分数,并问我多少。我不知道,因为怎么打都打不过去,一个多小时查不到,后来学校给我打电话,因为怕我今年考不好,心理承受不了。”最终还是孙妈妈接的电话,回忆起得知分数的那段对话,孙一丁至今记忆犹新:“我妈妈说678,我说618?还说什么?我妈妈说是678!校长一直对我比较好,知道成绩了我告诉校长是678,校长特别冷静,说没事了,这个分数还能有什么事?还说你知不知道你位次,我说不知道,不是还没下来吗。你全省第一知道吗!真的假的,别逗我,真的?确定呀,我已经确定过。我说谢谢,电话就啪一下子挂掉了。”

“这次绝对是咸鱼翻身,以前总是差那么一点,我中考之前就有一个省三好的加分,中考加三分给我,但是被人家顶走了,结果中考的时候就差3分。”孙一丁回想起自己坎坷又莫名其妙的求学之路,不免自嘲一下。她最后来到了毓文中学念高中,在吉林市这是一个以文科见长的学校,只差3分没有考上理科最强的吉林一中,这让本来高中想学理科的孙一丁着实郁闷了好一阵。

用孙一丁自己的话说:“我3年都是空的,就一个北大,北大。”今年孙一丁报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孙一丁之前已经获得北大艺术特长生的考试,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填的是编导专业。不过北大对高分的考生有一个政策,就是可以进校后任选专业,这条政策帮了孙一丁。

为圆自己的“北大梦”,孙一丁在自己的第三年“高三”毅然决定报考北大的艺术生作为提招志愿。她是那种尽力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的人,包括第三年考艺术特长生也是,在报考之初,周围说什么话的人都有,去年8月份北京特别热,那天孙一丁是坐着硬座从吉林到北京去北大咨询招生的事情。当时抱着希望到其他学校也走一走。那时候她已经是复读的第二年,真的是有点神经崩溃。那天她知道北大招影视艺术特长生采取自荐报名的方法,一共报了几万人,抽三千去考。孙一丁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复试通知下来了也不敢查。等她知道自己通过了的时候才开始练手风琴,但是等到去考的时候,难听的话更多了:你高考都考不上,还考这个?“艺术特长生这种东西大家都觉得不可控性更大了。但是我妈妈仍旧带着我去考,考完回来,知道可以降分录取了,我才敢报北大,要不然很可能会改变学校。”孙一丁想起那时的经历虽然觉得有些赌气,但这终归是过去的事了,也不要随便地歧视复读生,因为不管是一年考上,还是几年考上,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孙一丁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母亲是她最好的朋友。她感谢最多的是妈妈,给她支持最大的也是她的妈妈。小时候,一丁非常喜欢拉手风琴,可是家里很穷,家里都不同意她学乐器。可是只有妈妈支持,妈妈说,不指望她能学出什么,但是只要她喜欢学,就愿意培养她,让她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这样贫苦的家庭,供小一丁坚持学习了8年的手风琴,直到她学习功课太紧才停止。

孙一丁说,我小时候妈管我非常严,比如我要什么东西,我妈的原则就是你要我绝对不给你买,如果听话,才允许。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去买雪糕,我说妈妈想吃雪糕,我妈说不买,我哭闹也没买,这也是被她锻炼出来的。很多的原则在小时候规矩好了,等到大了以后父母就挺信任我了,不用让他们操心了,自己开始干自己的事。最重要的很多决定必须我自己做,从小到初中、高中到上大学,都是自己决定的,我想走哪步就走哪步。5年高中苦读,孙一丁说她的妈妈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妈妈为照顾她,很少出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开学前带妈妈去一次北京,去看看北大,去看看未名湖。

孙一丁连续两年高考都是报北大,心理压力特别大,父母也都十分担心。她第一年没有报北大,第二年犹豫过,有很多原因加在一起又报了,但是没有上。孙一丁觉得要不留遗憾,她觉得并不是自己非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是觉得文科和理科不一样,文科一定要上北大。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冤枉自己,只要尽力一回,再用一年的时间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她说:“我宁可这样,也不愿意走一条别的路。”

孙一丁用自己5年的高中生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历练,她从中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乐观,更学会了面对挑战应有的心态。高考总算完了,她想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但也不会忘记学习的,特别是英语。她说英语不学会生疏的,她会每天坚持学习半小时的。

兴趣爱好

看书,看碟,拉手风琴。

孙妈妈眼里的一丁平时就很听话,什么事做错了,只要一点拨就会明白,而且会尽力做得最好。一丁永远是妈妈眼里的骄傲,而一丁最崇拜的人是妈妈,这就是母女之间最幸福的写照吧。

“孙一丁是一个好强、坚韧的孩子,她为了圆她的北大梦,为了两分之差,复读了两年。很多人都说,不错了,有一个好学校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上北大?可一丁就是要坚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给别人看。”那时候只有孙妈妈能理解自己女儿的心思,因为妈妈知道那是女儿的梦,所以她会尽自己的全力去支持一丁圆这个梦。就这样,母女互相鼓励着,终于在今天把一丁的梦圆了。孙妈妈说,在知道这个消息时,两个人激动得抱头痛哭。这泪水中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快乐。

状元自述

注重基础

文科注重基础,我很喜欢有连续性地学习一科,这样可以连贯地串起这门学科的各个知识点,而且这样学习可以使前后看到的内容相互提示,记忆更清晰牢固。比如看地理,看一个小时过去,别人看来我似乎没有看什么,一般人完成90%,我看50%就不错了,我看书是越看越慢,每一课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不怕慢,而是尽量要求详细和准确。高考考的都是书上的知识点,记住了就没有什么大不了。基础不好,思维再清楚,再有创造力也弥补不了,如果基础好的话,考试就会很好。

数学也是这样,数学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样的题做一百遍都是一道题,与其如此,不如把精力放到解题的方法上。做题时应该注重不同类型,把同类的题归纳到一起,反复熟悉同类的题型,最后高考决不会出了你总结的题型范围。尤其很多文科生会觉得数学很难,其实做好了总结的工作,就会发现,原来数学就是那几样题来回考,再没有什么不会做的了。

时间分配

我的数学平时的练习连一套题都没有完整做下来。这是因为我把做数学题的时间都拆分开了。选择题需要经常练,要提高正确率。但是做选择题需要的时间也不多,集中精力20分钟做十几道题。再对一下答案,就达到了有效练习的目的。至于大题,并不需要总是花许多时间去把步骤写清楚,平常我只看一下答案,看看思路是不是自己熟悉的就可以了,熟悉的就往下看,不熟悉的再仔细琢磨,或标记下来,有时间自己做一做。毕竟大题思考起来、写起来都是相当费时间的。而对于文科生,我们要背书,而且要不停地背,最后历史书上某些很重要的小字,我都会原文背下来。文科更注重连续性,哪怕这一课只看20分钟,也要天天看,要不然三天以后就都忘掉了。所以要把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背书,而且是每一科都要兼顾,每天每一科的每部分内容都要检查检查自己是否还能记得。这才是最耗费时间的,所以就要合理安排时间,把能挤出的时间都挤出来,专攻这一大块内容。

听老师的话

我这些年的经验得来的重要规则就是,复习中一定要跟老师走,这点非常重要。我复读了两年,在高考复习中仍然紧跟老师的步伐。一点不敢超前。因为我知道,我即使有两年的高考经验,但还是不如经历了十几年高考的老师经验丰富。老师安排的进度是最合适的,老师的要求也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有人觉得有些老师讲的自己已经会了,就可以看一些自己的东西,但是我见过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是因为自己太有主意了,结果倒把自己坑了。

另外,记笔记也很重要,老师讲到的我都认真地记笔记,我的那几本地理笔记。几乎正反面都写着很小很小的字,所以显得密密麻麻。我觉得,做好笔记可以帮助自己有条理地记忆,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自己找到最重要的部分,抓住重点,这样就比自己在书上一点一点地找,挑拣着背效率高多了。由于文科要记要背的东西非常多,没有笔记就很难回忆起那么多的东西,也就没法一遍一遍有效地复习。所以跟住老师,记好老师总结的精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心态很重要

我在第二年重读的时候,身边什么难听话都有。但是我觉得别人说什么话都不要在意,出自无心的伤害也好,真的有些人落井下石也好,都不要听。当时全省排名第二的那个同学和我的关系特别好,我比他高两届,他高一的时候我高三,他管我叫爷爷,正好他们班有一个重读生,他叫父亲,他就是孙子了。我回到学校后第一天他就说“爷爷孙子三代都聚全了”,当时那一句话没把我恨死,我有点情绪失控,那么厚的《新华辞典》照着他就打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真的很暴力,从那以后得了一个绰号叫“暴丁”。但是老师特别体谅我,说你先回家,先调节一下。这个时候的人心里都十分的敏感,但一定要注意调节,我还好性格开朗一点,就很容易挺过这一段心理压力很大的时期。其实现在想起来真的没有什么了,但是挫折似乎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论在什么状况下心态的调整都十分重要,经历了这段漫长而难忘的高考岁月,我的心态也日渐成熟,为我高考的时候以及今后的生活都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高考数学最后两道大题很难,计算量也很大,我就和自己说,我不会做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会做。第一科考完的时候天气突然就不好了,我出考场时被大雨淋到了,就感冒了。下午的数学答得晕晕乎乎,一直想千万不要吐。可是就因为大雨淋的,吉林市区的考试很多人在考试吐了,我们班一个高个子1.90米,下午答题的时候一会就出去呕,一会又出去呕。我也吐得厉害,家人担心得不得了。可我认为没有问题,而且第二天的文综我自认为考得最好,就因为及时调整好了心态,我想自己那么多大风大浪都经历了,这点小病不会影响我的,更何况很多人都是这样,就算受影响,也有那么多人陪着我,我吃不了多大的亏。心态好了,病也算不得什么了。要是我当时总是在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是不是天生就不是高考的命,就没法享受今天的幸福了。在身体得病的情况下,在遇到超难的考题时,以及一切突发的状况下都要保持镇定的状态、积极的心态。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为了这些外界因素,无谓地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而造成发挥失常是多么不值得的事呀,而只要你保持了好的心态,你就能有平时的发挥。心态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在高考的准备阶段就不断磨炼自己,所以不要怕失败,只要失败没有发生在高考时就应该庆幸自己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把握每一次机会,历练自己,对高考、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有好处的。高考状元有运气成分,好成绩则需要平时的锻炼和良好心态。

考前心理

我们吉林省的学校都是在考前报志愿,考前报非常折腾人,因为不知道自己会考成什么样子,所以心里就忽上忽下,特别难受。但是不要把这看成是负面的因素,我就觉得那段日子对考生特别有用,因为所有考前报的考生一定要在高考前保持一种高水平的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压力,我才能把良好的状态一直延续到高考,不放松,不退步,也是我拿到状元的重要原因。而且我的学校对待高三考生非常有经验,有直到高考前都不给放假的习惯,就是因为怕学生会松懈。而且每天晚上上课到11:30,我回到家都是第二天的凌晨。也正是由于充足的学习时间,以及良好的状态,我们这届学生的成绩都不错,全省第二就是我前桌。

篇(10)

一、相关研究述评及引言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学发展的研究,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用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进行传统的阶段划分,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学发展,如郭咸纲的《西方管理思想史》(1999年);二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展示管理学的发展演变路径,如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1979年);三是以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为主线,如魏文斌的《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2006年),挖掘管理学由经济人、社会人向复杂人转变的管理学演进路径。

    第一种研究方法最为常见,这种对管理学进行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阶段划分得到了管理学界的一致认可,绝大多数管理学教材都是按这种方式来讲述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最为复杂,有点类似于历史学,甚至可以是世界历史的编年史,从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文艺复兴时的管理思想讲到现代管理思想丛林,有利于学者对管理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细致的研究;第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创建性,可以只研究某种或某方面管理思想的发展,挖掘其内涵和意义以及对整个管理学的影响,往往能够另辟蹊径。本文依从第三种研究方法,尝试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译作“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大部分研究针对从科学管理开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发展,本文的研究范围也是如此。

    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形成的最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虽然不少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也可以据此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我国学者罗珉所说:“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主导着它的发展,或者说管理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个侧翼,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1]。但是,这两种范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特立独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天骥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对立或平分秋色的理解是不恰当的。……仅就有较大影响的学派来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2]而不论现代西方哲学如何发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是一个公认的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并直接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国学者李醒民更进一步论证说:“整个科学的历史是在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3]。因此直到今天,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仍然有可资借鉴的宝贵价值,可以从中探索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二是从该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发展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的存在。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两次分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现象。他认为如果管理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4]。随着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5],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丛林越来越茂盛。但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管理。因此,考察不同管理学派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关系,就为对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提供了哲学基础,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管理学的发展。

    二、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近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划分,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者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前者中还可以将马勒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进来,后者中还可以将培根、霍布斯包括进来[6]。在现代,一般认为罗素、艾耶尔、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等是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当然,和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相比,上述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却又都成了“理性”的代表人物了。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点:认识论、方法论和可靠性。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根本分歧就是认识论,焦点在于知识的来源问题。一般地说,经验主义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但是,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也各自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邹化政在《〈人类理解论〉研究》中指出:“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7]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对立,已经蕴含着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的不同理解,即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论。近代经验主义的拓展者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与经验主义相反,近性主义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儿的新演绎逻辑。

    一般认为,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

    对于知识的可靠性,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确信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可靠。唯理论者斯宾诺莎极力否认经验知识的可靠性。他继承笛卡儿的认识论思想,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经验知识;第二类是推理知识即逻辑演绎;第三类是理性的直观。他认为:“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8]而罗

素则说:“……在针尖似的逻辑原则上按倒金字塔式竖立起一个演绎巨厦,但是这个建筑不牢稳,哪里微有一点裂疵,就会使它坍倒瓦解”;“经验性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观测事实的大地上,什么地方出个裂口可以修缮而不至于全盘遭殃。”[9]认为理性主义体系一旦某一原则或原理被证伪,则整个体系化为乌有,而经验主义体系即使有些东西被否定,但就像金字塔抽去几块石头一样岿然不动。

    根据以上论述,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列出表1。表1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认识论理性直观经验知识方法论理性演绎法经验归纳法可靠性原则证伪则不可靠相对可靠和易调整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导入到纷繁复杂的管理理论,进而分析和判断不同管理理论的不同倾向。那么,如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引入管理学中呢?这就需要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和研究过程。我国学者扬义在《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一文中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论框架: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和认识论基础决定了方法论,方法论又决定了研究模式和方法,而研究成果的评估和应用最终反馈到对本体论前提的认识[10]。

    对应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可靠性,可以考察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体现方法论)、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创建原则充分体现了管理学研究者的认识论基础,是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来源;分析建立管理理论采取的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确认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立场;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则可通过考察管理理论的应用情况和变化,辅助判断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

    以上划分的难点在于研究方法。根据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11]。自从管理学诞生之日起,实证方法、社会建构方法、比较方法、思辨方法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被引入到管理研究之中,甚至后实证主义方法、解释或诠释方法、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方法等后现代哲学方法都已经出现。同时,不同视角和准则又会得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按论证方法分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按研究功能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目的分为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规范型研究[12]。不少人将实证研究对应规范研究、将理论研究对应基础研究,都是对管理学研究方法有误解所致。

    对于管理学研究而言,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演绎法和归纳法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典范。华莱士模型充分展示了管理研究过程,理论推理、经验论证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互动,形成了研究工作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做包括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但有些情况下是重点做研究循环中的一部分工作。将华莱士模型按照水平轴线上下剖开得到的结果,是常见的区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

    按照演绎与归纳为一维、理论与实证为另一维的划分,可以发现学术活动有四种基本类型[13]。实际上,这是一种简化了的华莱士模型(表2)。

    本文根据管理学研究者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这一角度,将华莱士模型按照垂直轴线左右剖开,可以称之为理性研究和经验研究。

    表2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简化的华莱士模型)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发现假说(h)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对现有管理思想或理论的考察可知,某些杰出学者完全可以连上述半个华莱士循环都不做,仅仅凭借超强的洞察力和思辨分析,直接构建管理思想体系,而不去或没有条件加以检验,本文称之为纯粹理性研究;对应的,某些咨询类管理学者却仅仅进行经验观测,主要通过案例的收集概括来指导管理实践,本文称之为纯粹经验研究(表3)。表3学术活动的四种类型(增加理性研究、经验研究)发现(理论研究)证明(实证研究)演绎(理性研究)发现假说(h)——纯粹理性研究检验假说(e)归纳(经验研究)经验概括(t)经验观测(o)——纯粹经验研究本文这种研究方法的划分着重于认识论到方法论这一过程,也就是说,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分析其研究方法。例如,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本文根据我国学者江怡的观点使用“逻辑经验主义”)在方法上强调以逻辑分析为工具,但和经验主义有着以经验为根据的相同认识论,“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把现代经验主义与以前的、更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倾向的经验主义区别开来了。”“是在经验还原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14]因此,逻辑分析或推理既是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经验主义尤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只不过,逻辑经验主义的逻辑分析并不是某种理性演绎法,而是基于经验研究的逻辑分析,其认识论基础仍然是基于经验主义的。

    在明确了体现方法论的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后,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创建原则(认识论基础)、评估和应用(可靠性的佐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划分,不再详述。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见表4,研究方法有些部分参考了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对演绎式与归纳式理论建构的探讨[15]:表4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理性主义的管理学经验主义的管理学创建原则确立基本原则或观念然后理性构建来自实践经验然后加以总结证实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推理演绎、逻辑推理、哲学思辨、感悟思辨、数理建模等方法经验研究:经验归纳、基于经验的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比较分析、实地调查分析、实验分析等方法评估和应用多数无法证实;新的原则取代大多可以证实;可以不断调整在考察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时,其创建原则是基础,辅以对其研究方法的分析,就能大体确认不同管理学派和理论的倾向。一般情况下,通过对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就基本可以确定某种管理理论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在必要情况下,本文才会分析具体管理学派和理论的评估和应用,即检验理论的可靠性,为其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倾向性进行佐证。

    虽然确立了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方法,但当我们考察具体的管理学派或理论,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像是非判断那样非此即彼,而是有一些交叉和共同的东西。这正如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从彻底的两个极端走向肯定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的各自合理性。比如,理性主义者一般并不否认经验是知识的一个来源,也会采取比较分析等方法;经验主义者也承认一定范围内理性演绎的必然性,例如逻辑分析。当然,在基本认识论的层面上,双方的区分还是十分明显的。

    某些管理思想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完整循环的研究工作,抑或是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的半循环,都会和理性研究或经验研究发生交叉,就必须先考察其认识论基础,再来合理分析其研究方法。因此,本文针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划分,只是试图说明管理学各学派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倾向,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对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供方便。

    三、管理学的发展路径

自从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开创直至成熟以来,各种管理思想、理论、学派层出不穷,尤其是二战后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更为复杂,不少学派还发生了研究方法的巨大转变,对这一阶段不同的管理学派进行梳理,对于管理学发展路径的分析至关重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本文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验主义起源阶段、理性主义发展阶段、

经验主义回归阶段。

    1.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虽然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叶才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现代管理学的开端。泰罗于1911年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总结出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自实践和前人的经验,“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大综合,这里面蕴含着很多人的心血和经验。”[16]而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总结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和法约尔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因素的变化,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应运而生。行为科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主持的西屋电器霍桑工厂试验。行为科学的研究,无疑是经验主义的又一次胜利,奠定了初期管理学研究中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可见,管理学起源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无论是泰罗、法约尔还是梅奥,初期的管理理论都是从实践经验中得以创建。

    从研究方法来看,泰罗的铲铁试验、梅奥的霍桑试验,都是典型的经验主义方法。法约尔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的五种管理职能看上去像是某种理性体系的建构。但法约尔长期任职于企业,他的理论创建原则仍然是实践经验,基本研究方法还是经验归纳和分析,仍然是典型的经验主义的管理学。通过对这一阶段管理理论创建原则和研究方法的考察,可以认定管理学的经验主义起源。

    2.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二战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除了管理学者,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企业家甚至数学家都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出现了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的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十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种门派之争为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众多的术语,如管理、组织、决策、领导、交流、人际关系等,由于用法及含义不同,加上本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语义学丛林”;第二,学术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没有能取得一致意见;第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第四,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第五,管理学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17]。孔茨的门派划分,一般被管理学界看作经典,影响力超过了丹尼尔·雷恩、劳德·小乔治、哈罗德·波拉德等人。不过,孔茨毕竟是管理过程理论的传人,有意无意会存在一些偏见。

    其实,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崛起,每天都可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丛林只可能越来越茂盛。作为经验论者的孔茨对管理理论丛林的梳理,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不论管理丛林如何产生,也不论研究管理的角度和方法如何不同,我们还是要依靠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管理问题、研究管理理论。从这一哲学角度来思考管理学的发展路径,能够尽可能地抛开门派之争,更为清晰地展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对这一阶段存在的管理丛林的梳理,限于篇幅,仅分析孔茨第一次划分的六个主要学派,也能够清晰地展现这一阶段管理学发展的路径。

    这一阶段,一方面管理学继续依靠经验主义的指导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德鲁克、戴尔为代表的经理主义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并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无疑,经理主义学派创建原则是基于实践经验,而研究方法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一脉相承。从这点来看,经理主义学派被称为经验主义学派或经验管理学派并不为过,从事比较典型的纯粹经验研究。另外,孔茨根据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重新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和前人的经验,他继承的不仅是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还有法约尔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巴纳德在二战前后开创了社会系统学派,提出了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经理人员职能等独创性的观念。巴纳德和法约尔类似,长期任职于企业,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他的认识论有深刻的影响,其理论的创建原则大多来自实践经验。但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巴纳德除了经验总结,应用了体系建构、思辨分析等较多理性主义方法,这和法约尔完全不同。可以认为,社会系统学派是现代管理学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过渡,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到了后期,巴纳德甚至具有纯粹理性研究的兴趣了。

    巴纳德之后,以西蒙为代表的管理决策理论拓展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西蒙热衷于纯粹理性研究,通过透彻的演绎分析方法创建决策理论学派,并在管理学界最早提出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大力倡导理性对于管理的重要,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理性主义者。因此,基于经验主义的管理过程学派成为了西蒙的批评对象。在《管理行为》中,西蒙对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虽然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在的逻辑往往存在着矛盾;这些原则缺乏相应的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所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18]。随后,孔茨在评价管理学各学派的分歧原因时,许多都是冲着西蒙而来的,如“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是‘先验的假设’而予以摒弃;曲解并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在霍桑试验后,经过数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这一阶段行为科学学派的发展,也从经验研究转向了理性研究。例如,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主要根据观察和分析,并没有严密的试验材料作依据。以后有的学者试图用大量试验来验证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却发现马斯洛的说法中有许多缺陷,不能为试验所证实。

    另外,伯法通过对生产管理的分析将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推向极致。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数学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推导,也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学派。这个学派有的人士颇为自负地给自己取上一个“管理科学家”的美名,认为自己才是真正解决管理问题的科学家,这种唯理论倾向曾经让不少管理学者感到反感。

    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的理论,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的管理学。他们成功地通过理性原则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运用理性证明和推理演绎,使管理学沿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初期管理学经验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认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理性原则、体系构建、模型推导甚至唯理论成为了这个阶段管理学的主要思潮。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除了以孔茨为传人的管理过程学派,经理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都存在

着起源于经验主义,最终倾向于理性主义的发展趋势。例如,作为行为科学学派得鼻祖,梅奥的霍桑试验奠定的经验加归纳的典型研究方法被他的后辈们纷纷抛弃。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战略管理之父波特。波特开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无疑将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推上了理性主义的顶峰。波特基于个人洞察力和理性思辨,创建了里程碑式的战略管理理论,“五力模型”、“三种通用竞争战略”、“价值链”等,构成了非常完整宏大的管理思想体系。

    3.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学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理论和趋势,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论的管理思想而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的主要观点有:批判原有管理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倡导对管理实务的研究、重视对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可见,非理性主义倾向依托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但大量使用经验主义方法如比较法和经验归纳法,非理性主义倾向的本质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例如,威廉·大内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泰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是在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写成的。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指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维持竞争力。软件工程师和管理咨询顾问出身的迈克尔·哈默在总结企业案例研究后,首先提出了“再造”,并于1993年出版《再造企业》,正式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都是基于经验总结创建,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表明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地改变了前一阶段管理学思想的发展,经验研究又卷土重来。

    美国学者徐淑英(anne.s.tsui)教授在2005年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办的中国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发表演讲,她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在《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1500篇文章,认为调查研究、二手数据研究、定性与案例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是目前经常采用的5种管理研究方法[19]。这一数据清晰地说明了当代国际管理学的研究现状,注重统计分析的经验主义方法成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这一阶段,理性思辨、体系洞见等理性主义方法渐渐陷入低潮,尤其是唯理论受到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强烈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新成为主流。不少管理学者甚至认为,必须有数据或实证的文章才是理论贡献。我们还应注意到,自从波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战略管理理论后,管理学界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需要个人洞见和理性建构的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了整个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也必将对今后管理学的发展继续产生影响。通过对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划分和分析,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验主义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从19世纪末出现的科学计划管理开始,直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并在梅奥出版《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前后达到高峰;第二阶段:理性主义发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开始,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推动管理学的理性主义发展,代表人物西蒙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波特出版《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时期达到高峰,其他管理学派纷纷倾向理性主义;第三阶段:经验主义回归(20世纪80年代至今)。上世纪80年代初,经验主义的回归以《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和《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1981年)等为标志,《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年)、《再造企业》(1993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基于经验研究的方法重新成为管理学界的主流。

    在不同的阶段,管理学发展呈现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某一方面主导、另一方面趋淡的状态,并与其对立面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因此,正如李醒民对整个科学史的论证,管理学的发展也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张力关系中开拓前行。

上一篇: 个人评语 下一篇: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